Ⅰ 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群眾參與度不高怎麼辦
一是要以復推進標准化實施為重點,以「制利用率、參與率、滿意率和導向性」為主要內容,建立健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機制,明確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重點服務指標和服務標准,探索制定文化志願服務標准化。
二是要以打造服務品牌化為重點,精準制定文化志願服務項目,開展分類、分群文化志願服務,推動文化志願服務品牌專業化發展;充分挖掘基層特色文化服務資源,發揮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陣地作用,鼓勵群眾在基層文化建設中「當主角、唱大戲」,形成村(社區)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要以提速數字化建設為重點,利用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體系建設和數字化資源,建立起高效的服務供需對接渠道,進一步豐富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服務形式與服務內容;依託文化志願者網站和管理平台,加強文化志願者信息資料庫的建設,對專業分類與人才結構進行數據分析,使服務、培訓工作從「面」向「點」轉變,疏通文化志願服務發展瓶頸。
Ⅱ 公共文化服務包括哪些
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等公益文化場所提供的文化服務。
Ⅲ 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具體指什麼
具體指:好公益性與經營性、均衡化與個性化、普遍服務與提高效率三對關系。
1、處理好公益性與經營性的關系。公共文化服務是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服務的公益屬性決定公共文化服務必須將公共利益置於首位,而不能以盈利為主要目的。
2、處理好均衡化與個性化的關系。公共文化服務著眼於滿足社會成員的公共文化需求,應在區域空間、社群之間以及社會個體之間盡可能實現均衡的文化資源配置,盡力做到公平公正。
3、處理好普遍服務與提高效率的關系。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應用PPP模式,是要增加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於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以下簡稱「PPP模式」)推廣應用到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以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從政府供給向合作供給、從單一投入向多元投入轉變。
(3)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擴展閱讀
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是一項重要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當前,亟須澄清模糊認識、克服不良傾向,引導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健康發展。
在PPP模式的實際運行中,受經濟利益驅動,社會資本往往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缺乏足夠重視,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時表現出較為明顯的營利化傾向。如何處理好公益性與經營性的關系,保證公益性的主體地位,約束社會資本過度的營利行為,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主要應用於市場化程度較高、經濟較為發達的中東部城市地區。這些地區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個性化需求較強,但在個別領域出現了個性化文化服務規模盲目擴張、布局失衡的現象。
從實施情況看,一些社會資本沒有處理好公共服務與提高效率的關系,為提高自身效率隨意縮減服務項目和服務人群范圍,導致服務質量不同程度地下降
Ⅳ 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行評估應該使用使用什麼方法
新華網北京1月14日電中共中央辦公廳、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對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作了全面部署。
意見強調,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構建體現時代發展趨勢、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市場經濟要求,符合文化發展規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要以人民為中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正確導向,堅持主導、社會參與、共建共享、改革創新的原則,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意見提出,要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體系,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推動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實現跨越式發展,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農民工、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等特殊群體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提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和服務水平。
意見強調,要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動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引入市場機制,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滿足群眾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簡政放權,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公共文化領域。建立健全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培育和規範文化類社會組織,大力推進文化志願服務。
意見指出,要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與科技融合發展,提升現代傳播能力。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實現共建共享,提升綜合效益。加大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評價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財政保障機制。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法律體系。
與意見一同印發的《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2015—2020年)》,對各級應向人民群眾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和硬體設施條件、人員配備等作出了明確規定。在標準的基礎上,各地將從實際出發,制定適合本地區的實施標准,並落實保障資金。有關部門將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對意見和標準的落實情況進行督查。
Ⅳ 急求關於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調查的外文文獻
外文文獻去谷歌學術搜索,加上pdf後綴,有可以下載的,給你幾篇供參考,見附件
Ⅵ 細看公共文化服務新政對百姓作出哪些承諾
作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關鍵性的制度設計,這份意見就像一張扎實的文化民生「施工圖」:任務明確,標准具體,進度明晰。按「圖」索驥,我們來看看公共文化服務新政對老百姓作出了哪些承諾。
百姓基本文化權益新政「兜底」
對百姓讀書看報、收聽廣播、觀看電視、觀賞電影、觀看演出、參加文體活動和免費使用公共文化設施等基本文化權益,政府明確了保障底線。
作為意見附件的《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以表格的形式,一目瞭然:「為農村群眾提供數字電影放映服務,其中每年國產新片(院線上映不超過兩年)比例不少於1/3」「縣級以上設立公共體育場」「為每個縣配備用於圖書借閱、文藝演出、電影放映等服務的流動文化車」……
標準是政府劃定的保障底線,重點是「兜」住百姓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底」。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巫志南梳理出標準的三個特點:一是「提低」,充分體現對現有公共文化基礎薄弱、設施簡陋、資源匱乏、投入不足地區的有效提升。二是動態平衡,堅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取各級政府經過努力能夠做到的「中准線」,力求在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與各級政府公共財政支付能力之間持續保持動態平衡。三是「不降高」,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地區應略高於國家標准,向當地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或富有當地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
保障農民工留守家庭
顯然,「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命題的提出,就是因為目前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人群之間公共文化服務並不均等。但改善文化民生、提高貧困地區群眾和特殊群體文化生活質量,又不能搞「一刀切」。
由是,意見提出,要明確老少邊窮地區服務和資源缺口,實行精準扶貧,並將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農民工、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生活困難群眾作為重點對象。
「關注這部分群體的文化需求,不僅僅是社會公平正義和文明進步的體現,也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應有之義。」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助理兼政府研究所副所長楊永恆表示。
免費+優惠:鼓勵降低商演和電影票價
「免費」是意見中引人注目的關鍵詞: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公共博物館(非文物建築及遺址類)、公共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
免費之外,還要「優惠」。標准特別規定「未成年人、老年人、現役軍人、殘疾人和低收入人群參觀文物建築及遺址類博物館實行門票減免,文化遺產日免費參觀」。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之外的文化服務項目,意見鼓勵以「優惠」價格提供,比如完善公益性演出補貼制度、支持藝術表演團體提供公益性演出,鼓勵在商業性演出和電影放映中安排低價場次或門票,鼓勵網路文化運營商開發更多低收費業務。
巫志南認為,「免費+優惠」大大拓展了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發展空間,也會培育和帶動文化消費市場。
政府為群眾公共文化服務「買單」
意見提出,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在標准中就提出要採取政府采購等方式,為農村鄉鎮每年送戲曲等文藝演出。
「這一方面可以解決公共投入不足的問題,緩解公共服務領域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引入競爭機制,引入私營部門的管理經驗,提高效能。」楊永恆如是解讀。
目前,文化部、財政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共同制定的關於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意見和指導性目錄,已正式上報中央。
為群眾提供對路子服務
此次意見提出,建立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及時准確了解和掌握群眾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務提供目錄,開展「菜單式」「訂單式」服務。
巫志南認為,這是將「選擇權」交給群眾十分重要的一步,但更重要的是,在廣泛征詢人民群眾意願的前提下,盡可能擴大「菜單」涵蓋范圍,在「菜」的來源上真正體現群眾的主導性和主體性。
工、青、婦、科等擁有大量公共文化資源的領域,也被納入視野,意見提出,「推動科技館、工人文化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免費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
讓數字文化資源為智能社區「點睛」
目前,互聯網滲透融合社會生活各領域和全過程已是不爭事實。如巫志南所說,主動積極應用網路技術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提高服務效能是明智之舉,也是加快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必然選擇。
意見提出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的路徑:統籌實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數字化圖書館博物館建設、數字農家書屋等項目,構建標准統一、互聯互通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路,在基層實現共建共享;鼓勵各地整合中華優秀文化資源,開發特色數字文化產品;加強推進數字文化資源在智能社區中的應用,實現「一站式」服務。
鄉鎮文化站編制至少1人
公共文化服務的重心在基層,鄉鎮文化站是基層「樞紐」。但在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專干不專、沒編制待遇低,有的文化站工作人員長期被抽調搞鄉鎮中心工作,文化站被迫常年關門,以至於出現「空氣站、牌子站、無人站」的怪現象。
顯然,「人」的問題是個突出問題。意見和標准明確,落實每個鄉鎮綜合文化站(中心)編制配備不少於1至2名,規模較大的鄉鎮適當增加。
「效能」成考評領導幹部政績內容
一些地方缺乏文化自覺,「重經濟、輕文化」,單純追求gdp增長,對文化「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
意見的這條規定,就是要扭轉黨政幹部的文化政績觀:以效能為導向,制定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考核指標,作為考核評價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的重要內容,納入科學發展考核體系。建立公共文化機構績效考評制度,考評結果作為確定預算、收入分配與責任人獎懲的重要依據。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我們期待各地結合各自實際,也扎扎實實地制定出詳盡的施工細則,把這份普惠文化民生的改革新政以工程進度台賬的形式得以實現。
Ⅶ 公共文化服務的常態
公共文化權利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理論基礎和終極目標,也就是公共文化活動應該以人民群眾、以實現公眾的文化權利為第一目標。但是,在實際的運作中,卻經常出現背道而馳的情況。為了配合某些大的活動,正常的公共文化活動或終止或被擠占資源。讓公共文化服務成為常態,才能使之真正促進我們社會的健康發展。
有一個問題一直在困惑,那就是我們的公共文化活動究竟是為了什麼?這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
簡單而言,公共文化活動是為了實現人民群眾的公共文化權利而主辦的,公共文化權利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理論基礎和終極目標,也就是說,公共文化活動應該以人民群眾、以實現公眾的文化權利為第一目標。但是,在實際的運作中,我們卻往往背道而馳。我們的公共文化活動,有許多的是為了上級所布置的某項工作任務,或者為了配合某些經濟的或者其他的什麼活動。不是說公共文化活動和這些活動沒有關系,事實上,它們之間的聯系往往是天生的,難以割捨的。但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在配合這些活動的同時,或者終止了我們正常的公共文化活動,或者將本應該投入到正常的公共文化活動的各項資源被這些活動所擠占,從而導致公共文化活動成為經濟等各項活動的附庸,失去了公共文化在政府文化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同時,也使得人民群眾應該享受到的公共文化難以得到保障。
公共文化服務是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過程中,伴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而提出的,作為政府公共服務的一部分,它主要是強調作為一個人民的政府的社會責任、義務和歷史使命之所在。
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標志著其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標志著其科學技術的先進程度、更標志著其社會的進步程度。只有保持社會主義社會文明程度的高水平,才能夠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一個富足、安康、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首先滿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需要,為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提高全社會的精神文明程度提供保障。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保證全體民眾享受到基本的精神文化產品(服務),保障人民群眾最基本的文化權益。保證人民基本的文化權益是對一個健康、文明的社會的基本要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就是要確保每一個人都能夠享受到除生存權外的基本的文化權利,實現其最基本的文化需求。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滿足人類文化歷史發展的需求,為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提供保障。民族文化的特色及傳承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最基本的條件,因此保護人類歷史文化遺存、弘揚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發展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責任與義務。
在實際工作中,要保障公共文化活動的正常進行,我們必須明確以下幾點:
人民群眾是我們服務的主體,是我們各種公共文化服務的「顧客」、「上帝」。
這不僅僅是從一般的,為人民服務的角度講,其中還包含著經濟的成分。從經濟的角度,公共文化活動的資金來源於政府的撥款,實際的來源是納稅人的稅款,活動的買單者是全體納稅人。在參與活動的時候他們似乎享受的是免費的或低價的服務,其實,他們在納稅的同時也就訂購了各種公共服務,其中也包括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因此,享受這種免費的公共文化活動是天經地義的,並且應該享受到的是高質量的、貴賓級的服務。也只有從這個意義上,才能真正體現出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因此,決不能因為公共文化活動是免費的或低價的文化活動,我們就降低我們的活動質量、服務標准。
公共文化服務的對象是全體人民群眾,要照顧到全體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需求。
由於我們長期以來群眾文化工作的習慣,在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更多地強調群眾文化人群非職業化、由群眾文化愛好者所組成等特徵,沿襲到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中,也往往忽略了我們所要面對的人群是全體人民群眾,我們所要服務的應該是所有民眾,而不僅僅是有時間並願意參加我們活動的「銀發一族」,或者「群眾文化骨幹」。此外,由於長期以來存在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等因素,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欠了很多賬,導致大量文化貧困群體的存在,今天,國家和政府有責任和義務來補償這些文化債務。但在補償這些債務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到更大的公共文化需求主體,不只是文化貧困群體需要公共文化服務。不要在滿足文化貧困群體的同時,又造成新的公共文化服務盲區。
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是分層次、多元化的,不能以單一的活動提供給所有的人。
今天的公共文化服務面臨的需求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多樣化。一方面,文化發展的多樣化,導致了需求的多樣化;另一方面,服務對象的多樣化也導致了需求的多樣化。把「大秧歌」送給「白領小資」和把歌劇、芭蕾送給農民工同樣不合時宜,因此,如何豐富我們的公共文化產品,繁榮公共文化活動,成為政府文化部門、公共文化服務者所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還死抱著原來那些簡單的服務方式和傳統的節目活動,只能是最終被人民群眾所拋棄,而達不到公共文化服務的目的。
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的方式應該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多樣化與時代的發展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我們應該與時俱進,讓公共文化服務也跟上時代發展的需求。當前,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是,相當多的文化服務單位對於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置若罔聞,相當多的文化工作者上網的主要目的是讀取電子郵件,相當多的政府文化網站只是一個擺設,裡面多是關於行政部門的介紹,少有公共文化服務。一方面,是意識上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以為文化不過就是唱唱跳跳、讀書看報,與現代科學技術聯系不大,只要有相應的技藝也就行了,因而很少去研究作為信息社會主要代表的網路能夠給我們提供什麼樣的機會,利用這一新的平台我們能夠提供什麼樣的公共文化服務;另一方面,則是長期以來文化經費不足所致。只有觀念和保障到位,「緊隨時代步伐,創新服務方式」才能落到實處,從而抓住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大好時機。
文化是一個社會的靈魂,公共文化是社會穩定、和諧、健康發展並形成社會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我們發展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前提。因此,明確公共文化服務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擺脫公共文化的附屬地位,讓公共文化服務成為常態,才能讓公共文化真正促進我們社會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