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共享經濟現狀與發展的調查報告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全球及中國共享經濟發展模式與典型案例分析報告》當中顯示,國家信息中心對共享經濟的定義:共享經濟是指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以使用權分享為主要特徵,整合海量、分散化資源,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經濟活動總和。
目前,共享經濟已滲透交通出行、房屋住宿、知識技能、生活服務、醫療、辦公和生產能力等多個領域,並憑借其強大的生命力正在滲透更多的傳統行業和細分領域。
中國共享經濟發展歷程分析
從發展實踐看,我國的共享經濟共經歷了從萌芽階段到起步階段再至現在的平穩發展階段四個重要的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美國陸續出現Craigslist、Zipcar等共享經濟平台,在互聯網大潮的影響下,一批海龜回國創業,國內互聯網產業開始發展。並逐漸出現一些眾包平台,共享經濟萌芽發展。進入2019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規模增速大幅下滑的同時,共享經濟領域的直接融資規模也出現明顯下降。
『貳』 《2017-2018年中國私有雲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的內容有哪些
樓主你好,11月8日,
由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指導,
計世資訊權威發布2017-
2018年中國私有雲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公布了2018私有雲市場各名牌競爭力分析象限,
華雲數據憑借優秀的市場執行能力,
以及創新發展能力躍居領導者象限,
位列中國本土企業私有雲廠商前三甲,
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望採納,謝謝。
『叄』 CNNIC第三十次 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調查報告如何界定網民
網民的定義:半年內使用過互聯網的6周歲及以上中國公民。
一、網民規模
(一)總體網民規模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39.9%。在普及率達到約四成的同時,中國網民增長速度延續了自2011年以來放緩的趨勢,2012年上半年網民增量為2450萬,普及率提升1.6個百分點。
圖 1 中國網民規模與普及率
當前網民增長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穩的階段,互聯網在易轉化人群和發達地區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經達到較高水平,下一階段中國互聯網的普及將轉向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群以及發展相對落後地區的居民,因而需要關注互聯網在這些人群中擴散的障礙。比較歷年來非網民不上網的原因,其中有兩個原因的重要性逐年上升。2012年6月,54.8%的非網民不上網的原因是因為「不懂電腦和網路」,相比2010年6月,比例上升近十個百分點,IT技能的缺失依然是阻礙互聯網深入普及的最大障礙;另一個因素則是自認為年齡太大或者太小而不使用互聯網。相比之下,因為個人使用互聯網意識不強(「不感興趣」/「不需要」),或者沒有上網設備而不上網的非網民比重在下降。
圖 2 非網民不使用互聯網的原因
(二)手機網民規模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88億,較2011年底增加了約3270萬人,網民中用手機接入互聯網的用戶佔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2.2%。 手機網民上一波的快速增長周期在2010年上半年結束,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手機網民的增速重新出現回升勢頭,終端的普及和上網應用的創新是新一輪增長的重要刺激因素。當前,智能手機功能越來越強大,移動上網應用出現創新熱潮,同時手機價格不斷走低,「千元智能機」的出現大幅降低了移動智能終端的使用門檻,從而促成了普通手機用戶向手機上網用戶的轉化。
圖 3 手機上網網民規模
手機上網快速發展的同時,台式電腦這一傳統上網終端的使用率一直在下降,2012年上半年使用台式電腦上網的網民比例為70.7%,相比2011年下半年下降了2.7個百分點。
圖 4 網民上網設備
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目前中國網民實現互聯網接入的方式呈現出全新格局,在2012年上半年,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網民數量達到3.88億,相比之下台式電腦為3.80億,手機成為了我國網民的第一大上網終端。
圖 5 2009.12-2012.6使用各類終端上網的網民規模
移動互聯網和手機終端的發展對中國互聯網的普及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於中國廣闊的農村地區,以及龐大的流動人口來說,使用手機接入互聯網是更為廉價和簡便的方式。在2012年剛開始上網的新網民中,農村網民比例達到51.8%,這一群體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60.4%,使用台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的比例只有45.7%和8.7%,而新網民中城鎮人口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只有47.2%,這一結果顯示出,相比於電腦,手機對農村網民的增長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雖然中國農村地區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電子設備的普及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通過電腦使用固網的成本依然較高,在這樣的限制下,通過手機終端接入移動互聯網是在農村地區普及互聯網更加現實的方式。
圖 6 2012年城鎮和農村網民上網設備比較
二、接入方式
(一)上網地點
2012年上半年,90.3%的網民在家裡使用電腦接入互聯網,與去年下半年比保持相對穩定。25.8%的網民在網吧上網,這一比例在2011年大幅下降後,目前降幅有所放緩。
圖 7 網民使用電腦上網場所
(二)上網時長
2012年上半年,中國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由2011年下半年的18.7小時增至19.9小時。一方面,網民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上網,有效利用了碎片時間,提升了網民的上網時長;另一方面,網民對一些傳統互聯網的應用深度不斷提升,明顯增加了使用時長,比如網路視頻:中國互聯網數據平台數據顯示,2012年第二季度網路視頻用戶的人均單日訪問時長比一季度增加近10分鍾,其他如資訊門戶、網上購物等網站類型的使用時長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圖 8 網民平均每周上網時長
三、網民屬性
(一)性別結構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中男性佔比為55.0%,比女性高出10個百分點。近年來中國網民性別比例保持基本穩定。
圖 9 2011.12-2012.6網民性別結構
(二)年齡結構
隨著中國網民增長空間逐步向中年和老年人群轉移,中國網民中40歲以上人群比重逐漸上升,截至2012年6月底,該群體比重為17.7%,比2011年底上升1.5個百分點。其他年齡段人群佔比則相對穩定或略有下降。
圖 10 2011.12-2012.6網民年齡結構
(三)學歷結構
網民向低學歷人群擴散的趨勢在2012年上半年繼續保持,小學及以下、初中學歷人群佔比均有上升,其中初中學歷人群升幅較為明顯,顯示出互聯網在該人群中滲透速度較快。大專及以上學歷人群中網民佔比基本飽和,上升空間有限。
圖 11 2011.12-2012.6網民學歷結構
(四)職業結構
網民職業中,學生佔比為28.6%,遠遠高於其他群體。比較歷年數據,與網民年齡結構變化相對應,學生群體佔比基本呈現出連年下降的趨勢。
圖 12 2012.6網民職業結構
(五)收入結構
網民中月收入 在3000元以上的人群佔比提升明顯,達26.0%, 比2011年底提高了3.7個百分點。
圖 13 2011.12-2012.6網民個人月收入結構
(六)城鄉結構
截至2012年6月底,農村網民規模為1.46億,比2011年底增加1464萬,占整體網民比例為27.1%,相比2011年底略有回升。
具體信息可以查看網址。。http://roll.tech.sina.com.cn/s_CNNIC30_all/index.shtml
『肆』 跪求《2013年智能化養老服務事業和產業發展研究報告》全文,急!!!
2013年中國老年人口數量突破2億大關。在巨大的養老壓力下,中國必須探索新的養老模式。智能化養老可以低成本應對人口老齡化。
2013北京國際老齡產業博覽會15日在北京開幕,作為博覽會重要內容的《2013年中國智能化養老服務事業和產業發展研究報告》正式發布並給出以上建議。
報告指出,2013年老年人口數量已突破2億大關,預計達到2.02億,老齡化水平將達14.8%。與此同時,老年人口內部變化將加劇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性。
其中,中國高齡老人人口年均增長100萬人的態勢將持續到2025年;空巢老年人口今年將突破1億;無子女老人和失獨老年人以及失能老年人口均在持續增加。
報告稱,目前中國養老體制機制不完善,截止2011年底,全國各類養老機構4萬家,總床位數353.2萬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僅19.1張。同時,目前中國約需要1000多萬養老護理人員,而現在僅有30萬人。
報告指出,在巨大養老壓力下,中國必須探索新的養老模式。智能化養老是能夠應用於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異地養老等方式的一種高科技集成平台,不僅可以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健康、舒適的養老服務,更可以低成本應對人口老齡化。
報告稱,智能化養老是老齡服務發展方向,目前中國除「北上廣」有少數幾個示範養老機構外,絕大多數養老服務的技術設備非常落後,服務效率和質量很低下,因此,建議政府從頂層設計上給予政策扶持,同時,用綜合的技術、產品、服務配套跟上,突出智能管理服務,以提升中國老年人的幸福指數。
無障礙地活動、在家預定周邊餐館飯菜、按下急救按鈕就有專業小組上門服務……報告中介紹,位於江蘇省常熟市的全國老齡科技產業園正嘗試從老年人的角度實現生活安全、高效急救服務、慢病管理、社會交往等智能化服務,並由此形成標准和效應推廣。
你也可以參考前瞻網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養老公寓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伍』 2013年7月17日,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公布了<<第32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
新浪科技訊 2013年7月17日上午消息,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今日發布第32次調查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91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4.64億,較2012年底增加4379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佔比提升至78.5%。
『陸』 什麼是雲計算他有什麼發展趨勢
雲計算定義與分類
雲計算(CloudComputing)是一種通過網路統一組織和靈活調用各種ICT信息資源,實現大規模計算的信息處理方式。美國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院對其的定義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路訪問,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資源包括網路、伺服器、存儲、應用軟體、服務),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
雲計算按服務模式的不同可分為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務)和SaaS(SoftwareasaService,軟體即服務)。除此之外,按部署方式的不同也可分為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
全球雲計算服務市場規模統計分析
公共雲服務市場將繼續呈現出高速發展態勢,並一直持續至2018年,2017年全球雲服務市場規模達2602億美元,同比增長18.5%。這種強勁的發展勢頭反映了人們從傳統IT服務向雲端服務的轉變,因為企業越來越傾向於追求數字化商業戰略。
中國屬於雲計算領域的「後來者」,近年來,中國對雲計算愈發重視,2010年,國務院就將雲計算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而2015年,更是國內雲計算政策集中出台的一年,為產業發展、行業推廣、應用基礎、安全管理等重要環節創造了良好的宏觀政策環境。
中國雲計算整體市場規模分析預測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雲計算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
2016年,中國雲計算整體市場規模達514.9億元人民幣,整體增速35.9%,高於全球水平。其中私有雲市場規模344.8億元,年增長率25.1%,估計2017年增速仍將達到23.4%,市場規模425億元左右。而公有雲市場正逐步從互聯網向行業市場延伸,2016年市場規模約170.1億元,增速66.0%,2017-2020年中國公有雲市場仍將保持高增長態勢,預計2020規模可達603.6億元。
隨著雲計算的不斷演變,雲計算不再是早期的簡易平台,通過互聯網雲計算能夠以最少的管理工作快速進行系統資源配置,以及隨時訪問更高級別的共享池。雲計算的出現,讓企業獲得成本效益之外,還實現了簡化IT管理和維護、內置安全性以及易於部署的模式等。基於這些優勢,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使用雲計算,以期能夠幫助企業實現業務目標。
1、重新定義服務模式
隨著雲計算的發展,雲服務和解決方案將隨之增長。軟體即服務(SaaS)預計到2020年將以18%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增長,平台即服務(PaaS)的採用率將在2020年達到56%,2018年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的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175億美元。
現階段雲計算是一種業務模式,服務提供商在定製的環境中處理客戶的完整基礎架構和軟體需求。隨著企業雲服務的採用,雲文件共享服務將會增加,而消費者雲服務也將會隨之增長。在雲計算領域,亞馬遜領先於微軟、IBM、谷歌及其他技術巨頭。2022年,亞馬遜AWS營收將達到430億美元。
2、混合雲成優選
2018年,雲到雲連接將不斷增長。當前,多個雲提供商都開放了平台上的APIs,以連接多個解決方案,API有助於同步多學科和跨功能的流程。通過允許數據和應用程序共享,從而實現公有雲和私有雲融合的雲計算環境被稱為混合雲。為滿足業務需求,未來企業將選擇混合雲,並進行大量定製,同時保留其內部解決方案。考慮到數據流的控制,內部部署是網路安全性更好的選擇,因而未來企業更加鍾情於私有雲+公有雲。
3、眾包數據替代傳統雲存儲
傳統的雲存儲不安全、速度慢且成本高,因此2018年將實現Google
Drive和DropBox等眾包數據存儲。企業也正在使用這種類型的存儲來生成更多的眾包數據。例如,谷歌和亞馬遜正在為大數據、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等應用提供免費的雲存儲,以便生成眾包數據。
4、雲安全支出劇增
雲應用越多,雲安全性將變得更加脆弱,2017年全球信息安全支出為864億美元,預計2018年全球信息安全支出將達到930億美元。在未來,雲計算行業將期待更多網路安全公司提出新的雲安全措施。
5、物聯網(IoT)和雲計算
雲和物聯網(IoT)是不可分割的,因為物聯網需要雲來運行和執行。物聯網是一套完整的管理和集成的服務,允許企業大規模從全球分散的設備連接、管理和攝取物聯網數據,對數據進行實時處理和分析,實施操作變更,並根據需要採取行動。
2017年12月3日,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亞馬遜全球AWS公共政策副總裁邁克爾.龐克表示,隨著IoT的發展,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數以萬計的產業、行業通過互聯網實現互聯。現在有更多的IoT連接到雲端,因此雲計算的使用將和物聯網一起不斷發展。
6、實現無伺服器
雲計算的應用優勢之一便是無伺服器,無伺服器應用將為那些專注於網路安全和惡意軟體防護的企業提供即時支付型付費模式。觸發式日誌,數據包捕獲分析和使用無伺服器基礎架構的流量信息將變得更加普遍,中小型企業能夠獲得與大型企業一樣的規模效益和靈活性。
雲計算是信息技術發展和服務模式創新的集中體現,是信息化發展的重大變革和必然趨勢,是信息時代國際競爭的制高點和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助燃劑。雲計算引發了軟體開發部署模式的創新,成為承載各類應用的關鍵基礎設施,並為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興領域的發展提供基礎支撐。據統計,中國雲計算市場正以30%左右的增速高速發展。
在中國雲計算高速發展的趨勢下,隨著各企業業務不斷擴張,對於雲計算的需求將越趨於個性化,未來更多的企業會將傾向於定製服務,即為企業量身打造適合於自身發展的雲計算方案,這也勢必成為未來市場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