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銀川的具體實情(城市人口.經濟水平.商場概況.消費水平等)
銀川
銀川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是一座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的塞上古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地理環境。銀川市位於黃河上游寧夏平原中部,東以黃河和明長城為界,與陶樂縣和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毗鄰;西依賀蘭山,與內蒙古阿拉善盟為鄰;南接吳忠市;北連平羅縣。地域范圍在北緯37°29′~38°53′,東經105°49′~106°53′。銀川市地形分為山地和平原兩大部分,西部、南部較高,北部、東部較低,略呈西南──東北方向傾斜,平均海拔在1010~1150米之間。銀川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8.5℃,日溫差12~15℃,年平均日照時數2800~3000小時,是全國太陽輻射和日照時數最多的地區之一。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無霜期185天左右。主要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遲夏短、秋早冬長,晝夜溫差大。銀川市行政區劃面積7080平方公里,2002年年末耕地總面積14.37萬公頃。黃河自南向北過境長度近百公里,境內有唐徠渠、漢延渠、秦渠、惠農渠、西乾渠、東乾渠六大灌溉渠系。銀川市植被以草原為主,主要樹種有楊樹、榆樹、柳樹、沙棗樹、槐、山杏、油松等,森林覆蓋率11.5%。賀蘭山區有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32種,有野生葯用植物40多種。礦產資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氣、白雲岩、石灰岩、陶瓷黏土、湖鹽、芒硝、石膏等,還有適於雕刻制硯的賀蘭石。
歷史人口。銀川市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設置的廉縣,是銀川地區最早的縣級建置。漢成帝陽朔年間(公元前24年前後),建北典農城(俗稱呂城),在今銀川市東郊掌政鄉窪路村一帶,這是銀川建城之始,距今約2020年歷史。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建懷遠新城,即今銀川市城區所在地,距今1300多年。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今銀川)稱帝,建大夏國。1944年1月,寧夏省城改建制市,定名銀川。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市為自治區首府。目前銀川市區劃面積9170.3平方公里,轄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三區以及靈武市、永寧縣、賀蘭縣。2004年銀川市年末總人口137.79萬人,其中市區人口75.82萬人,非農業人口84.06萬人;回族36.04萬人,回族人口占總人口的26.2%。
經濟發展。2002年銀川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3.46億元,佔全自治區40.5%,一、二、三產業結構為11.6:44:44.4,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157元;地方財政收入13.3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2.9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79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2.34億美元,其中出口1.87億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32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45元。銀川平原土地肥沃,溝渠縱橫,灌溉便利,素有「塞上江南」的美稱,永寧、賀蘭是國家級商品糧生產基地縣。2002年全市農業總產值25.66億元,糧食總產量85.96萬噸,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豆類。蔬菜總產量52.17萬噸,肉類總產量5.61萬噸,牛奶總產量11.77萬噸,水果總產量6.46萬噸,水產品總產量3.13萬噸。水果主要有蘋果、梨、葡萄、棗、枸杞等;畜牧養殖業有豬、牛、羊、家禽和獺兔、肉鴿、火雞、蠶等特種動物;水產品主要有魚、蝦、蟹等,是西北最大的商品魚基地。2002年全市鄉鎮企業總產值73.94億元,從業人員14.56萬人。銀川市依託煤炭、電力和農產品等資源優勢,形成了以化工、機電、食品、建材、生物制葯為主導的工業體系。2002年全市工業總產值138.67億元,主要工業產品有汽油、柴油、化肥、合成洗滌劑、輪胎、原煤、中成葯、西葯、機床、軸承、變壓器、起重設備、鐵合金、乳製品、酒類、味精、水泥、平板玻璃、機制紙等100多種。銀川市商業貿易繁榮活躍,2002年全市批發零售餐飲業網點達到2.25萬個,從業人員6.62萬人,目前有商品交易市場90個,年市場成交額26.11億元,擁有新華百貨、華聯商廈、麗華連鎖店、寧夏商都、銀川商城等一批較為有名的大中型商業企業和設施。
城市建設。到2002年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60.14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總長度達到318.12公里,人均擁有道路面積8.42平方米;綜合日供水能力43.97萬立方米,污水處理率達到61.3%;建成區綠化覆蓋率23.03%,人均公共綠地面積3.64平方米;城市人口用氣普及率86.73%;市區人均住宅使用面積16.4平方米。市內交通便捷,環境衛生狀況良好,城市總體景觀體現出「回族風情」、「塞上江南」、「西夏古都」三大特色。
社會事業。到2002年銀川市有普通高等院校3所,中等專業、技工學校29所,成人高等和中專學校11所,中學103所,小學347所,各類學校在校學生25.95萬人。寧夏大學是寧夏惟一的綜合性高等院校,面向全國招生,還有培養阿語和宗教人才的伊斯蘭經學院。全市現有衛生機構130個,床位8915張,醫生3883人,擁有寧夏醫學院附屬醫院、解放軍第五醫院、市第一醫院、市中醫醫院等高水平的醫療機構。有寧夏體育館、銀川體育館,湖濱體育館等體育設施,具備承辦自治區運動會和一般性全國體育比賽能力,2003年成功舉辦了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交通旅遊。對外交通已形成公路、鐵路、航空相交織的立體運輸網路。公路有6條國道通往全國各地,境內有高速公路125公里;鐵路有包蘭鐵路、中寶鐵路與全國鐵路網相連;銀川河東機場可起降波音757、MD82等大中型客機,已開通北京、西安、上海、廣州、重慶、昆明、成都、烏魯木齊等18條航線。銀川市自然風景秀麗,還有豐富的人文歷史景觀。自然景觀有蘇峪口森林公園、滾鍾口風景區、金水旅遊區、大小西湖、鳴翠湖、鶴泉湖等;人文歷史景觀有西夏王陵、賀蘭山岩畫、拜寺口雙塔、三關口明長城、水洞溝遺址、鼓樓、玉皇閣、海寶塔、承天寺塔、南關清真大寺、納家戶清真寺、馬鞍山甘露寺、鎮北堡華夏西部影視城等。現有國際飯店、寧豐賓館、虹橋賓館、長相憶賓館等一批高中檔旅遊設施迎接各地朋友的光臨。2002年銀川市共接待國內遊客28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9億元;接待境外遊客0.48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136萬美元。
銀川市花--玫瑰花
銀川市樹--國槐
2. 馬鞍山甘露寺的甘露寺佛教音樂
2009年5月20日,從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廳獲悉,文化廳組織專家對全區20個縣(市、區版)申報的90個項目權進行評審,最終傳統音樂——靈武馬鞍山甘露寺佛教音樂等31項入選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
目前,寧夏公布的第二批31個區級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中,新入選項目23項,另有已進入第一批區級非遺名錄的8個項目新增的申報地區,擴展進第一批區級非遺名錄。
3. 馬鞍山甘露寺的甘露寺的建築
遠眺甘露寺,氣勢磅礴、巍峨壯觀,座座山巒環繞四周,微風送來晨鍾專暮鼓。甘屬露寺院牆依馬鞍山而建,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建築群坐北面南,分布在一條中軸線上,自上而下層層相疊。走進山門進入前殿,內塑彌勒佛像、韋陀佛,向里是中殿,內塑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音、釋迦,最北上高台是後殿,兩側各一配殿,內塑華嚴三聖:釋迦、文殊、普賢,塑像千姿百態,形態逼真。配殿兩側是僧眾住房與膳房相對而立。遊人拾階而上,穿越天王殿、下殿、中殿,逐步登高。菩薩頂建在馬鞍山頭北端,地勢險峻,氣勢巍然,是一座仿宮延式密檐歇山頂三層建築。四方高台,重檐歇山、玉踩斗拱,朱紅大柱、金碧輝煌,登閣極目,無限風光奔涌而來。在寺院東部,建有磚制「多寶塔」一座,高約7米。寺院東西兩側,星羅棋布建有歷代圓寂高僧塔林50餘座。甘露寺四周群山起伏,連綿無際。真是「雄閣飛來峭壁留,層巒高處最清幽!」登臨此山,遠離塵緣的禪思心境油然而生。
4. 想知道: 寧夏回族自治區 馬鞍山甘露寺 在哪,從銀川怎麼走
是河東機場附近的那個甘露寺么?如果是的話,因為你不是本地的,不認識版路,本地權的沒去過那邊的也不一定知道怎麼去,但是給你個好建議就是,直接打車去,想省錢,就到民航大廈坐大巴到機場打車,那個甘露寺距離河東機場比較近。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5. 寧夏銀川的風景名勝古跡
馬鞍山甘露寺、鎮北堡華夏西部影視城、中華回鄉文化園、滾鍾口風景區、鳴翠湖等。
1、馬鞍山甘露寺
馬鞍山甘露寺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北部臨河張臨河村,甘露寺西面黃河,東鄰陝西,北接內蒙,三面環山。寺坐北朝南,建於士丘山上,居高臨下,眼界極為開闊。全寺佔地近30畝,是一座具有傳奇歷史的著名寺院。
2、鎮北堡華夏西部影視城
鎮北堡西部影城,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是集觀光、娛樂、休閑、餐飲、購物於一體的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由作家張賢亮於1993年9月21日創辦。
鎮北堡西部影城以其古樸、原始、粗獷、荒涼、民間化為特色,主要景點有明城、清城、老銀川一條街等多餘處影視拍攝景觀組成 。
3、中華回鄉文化園
中華回鄉文化園位於銀川市永寧縣納家戶清真大寺北側,緊臨京藏高速公路永寧出口處,依託古老的納家戶清真大寺和回族風情濃郁的納家戶村所建,以展示回族、民俗文化、飲食文化、農耕與商貿文化為特色。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全國紅色經典旅遊景區。
4、滾鍾口風景區
滾鍾口,在銀川市西北35公里處的賀蘭山東麓,古為賀蘭山勝境之一,現是寧夏最著名的避暑、游覽勝地。滾鍾口,俗稱「小口子」。此山口三面環山,山口面東敞開,形似大鍾。在景區中央有一座小山,又像是鍾內懸掛著的鍾錘,人稱「鍾鈴山」,「滾鍾口」由此得名。
5、鳴翠湖
銀川鳴翠湖國家濕地公園位於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境內。西距銀川市區9公里,東臨黃河3公里,距離銀川河東國際機場5公里。是我國首批、全國第三家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的國家濕地公園,也是西部地區黃河流域首家濕地公園。
6. 寧夏馬鞍山甘露寺在哪
在靈武市區北30公里的群山懷抱中,歷史留下的痕跡星星點點:有古人類留下的二道溝岩畫,有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還有一座蜚聲區內外的千年古剎坐落其間,這便是寧夏四大名剎之一馬鞍山甘露寺。
馬鞍山的得名
傳說北宋寶元年二年(1039年),大將狄青西征時與犯邊的西夏軍隊對峙在靈州橫城堡一帶,由於長途跋涉,當時宋軍人困馬乏、糧草不濟。在進退兩難之際,狄青漫步走出軍帳,苦思破兵之計,忽見山下有一破舊姑子庵,狄青進入庵堂,虔誠地說:「如得菩薩指點,大破敵軍,狄青願重修寺廟,再塑金身。」晚上,狄青伏案鬱郁沉睡,恍惚看見觀世音菩薩騰雲駕霧而來,站在五彩雲頭手執佛禪說:「何不利用地貌偽裝糧草和馬鞍呢?」說完打開一小瓶,用手指蘸甘露灑往狄青,隨後飄然而去。狄青一夢驚醒,出門向對面起伏的山巒觀察了一番,恍然大悟,心生一計。狄青命令士兵把山坡依地形用草席覆蓋,裝扮成糧草垛形狀;又趕制無數馬鞍,散布於山坡;還把馬糞撒進黃河,順水飄流。當時西夏部隊摸不清軍情,只見宋軍糧草成垛,馬鞍漫山遍野堆積如山,每日黃河水中馬糞漂流不止。西夏部落首領開始疑惑,斷定宋軍已調集千軍萬馬,糧草充足。當即下令,緊急撤退。狄青隊伍乘勝追擊,大獲全勝。後來,狄青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姑子庵舊址為基礎,擴建了這座寺廟,取名甘露寺,該地則被稱為「馬鞍山」。靈武民間流傳「先有姑子庵,後有甘露寺」的傳說,即由此得來。
甘露寺的建築
遠眺甘露寺,氣勢磅礴、巍峨壯觀,座座山巒環繞四周,微風送來晨鍾暮鼓。甘露寺院牆依馬鞍山而建,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建築群坐北面南,分布在一條中軸線上,自上而下層層相疊。走進山門進入前殿,內塑彌勒佛像、韋陀佛,向里是中殿,內塑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音、釋迦,最北上高台是後殿,兩側各一配殿,內塑華嚴三聖:釋迦、文殊、普賢,塑像千姿百態,形態逼真。配殿兩側是僧眾住房與膳房相對而立。遊人拾階而上,穿越天王殿、下殿、中殿,逐步登高。菩薩頂建在馬鞍山頭北端,地勢險峻,氣勢巍然,是一座仿宮延式密檐歇山頂三層建築。四方高台,重檐歇山、玉踩斗拱,朱紅大柱、金碧輝煌,登閣極目,無限風光奔涌而來。在寺院東部,建有磚制「多寶塔」一座,高約7米。寺院東西兩側,星羅棋布建有歷代圓寂高僧塔林50餘座。甘露寺四周群山起伏,連綿無際。真是「雄閣飛來峭壁留,層巒高處最清幽!」登臨此山,遠離塵緣的禪思心境油然而生。
甘露寺的歷史
馬鞍山始建於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後來被毀。據《嘉慶靈州志跡》記載:馬鞍山,靈州山名,在州東北50里,因形似馬鞍,故名。「文革」時期,從拆毀的磚塔中發現兩方石碑,據碑文記載,甘露寺建於明代,原名「甘露庵」。清康熙六年(1667年),一位名叫效興的廣東游僧途經此地,見寺廟破舊,土地甘旱,民不聊生,在寺東南十里挖掘出一眼泉水井,四處募捐數年後重新建起寺廟,當時寺廟主持為慶陽和尚本靜。為祈求天降甘露,造化百性,故改名為「甘露寺」。民國十二年(1923年)對甘露寺重新進行了修葺擴建。解放前,甘露寺居住和尚6名,主持有聖寬、仁傑、果芳等。「文革」中寺廟毀於一旦,僧人被遷入生產隊。1979年落實黨的宗教政策,介信、妙相、法亮、法惠等僧眾重歸甘露寺,陸續重建寺廟。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大帝御駕親征叛軍噶爾丹,來到臨河橫城一帶。康熙皇帝登高向西遠眺,黃河如同巨大的白色飄帶,橫貫南北;北面沙漠如海,連片的果園猶如一顆翡翠鑲嵌在金色的大漠之中;舉目東望,蜿蜒崎嶇的明長城就像一條匍匐在茫茫壁戈中的巨龍,千曲萬盤,綿延千里;回首南看,一望無際的條田綠洲,低山丘陵迤邐起伏,甘露寺隱約呈現在馬鞍山中。康熙被這金沙綠原、長城古堡、曠遠寂靜的塞外美景所陶醉,於是在橫城即興寫下「歷盡邊山再渡河,沙平岸闊水無波。湯湯南北勞疏築,唯此分渠利賴多」的著名詩句。
甘露寺的廟會
馬鞍山甘露寺按照佛教儀規舉行正常宗教活動,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和七月十五為傳統廟會,其中以四月初八廟會最為隆重、盛大。甘露寺主持釋耀正1964年出生於銀川,大學學歷,他身兼自治區佛教協會會長、自治區九界政協常委等職。近年來,釋耀正帶領僧人及信眾募捐數百萬元,修建了漢白玉牌坊和一條4公里長的柏油路,方便了信眾和來往遊客。在寺院及周邊荒漠種植刺槐、臭椿、檸條等樹種6萬余株,擴建了寺院建築,通上電和自來水。每逢廟會,來自寧夏、內蒙古、陝西的朝山觀光者接踵而來,香客、遊人絡繹不絕。
如今的馬鞍山甘露寺,已不僅是佛教聖地,也成為景色獨特的旅遊勝地。
7. 銀川馬鞍山甘露寺有禪修班嗎
銀川馬鞍山甘露寺有禪修班嗎?不知道那裡有沒有這樣的。
8. 馬鞍山甘露寺的介紹
在靈武眾多的古跡中,馬鞍山甘露寺的知名度是在民間最高的一個。由於當地干版旱少雨或家中不順祈權求平安或到此祈福求子,據傳,都很靈驗,因此馬鞍山的名氣和香火一度十分興盛,久而久之,馬鞍山也有了一年一度熱鬧非凡的廟會,香客信徒自四面八方雲集一處,來到這一勝地,或上香、或還願或趕熱鬧;唱戲的、經商的、耍猴的……自發形成的這一盛會,從古到今,傳承了當地民間純朴的風土人情。
馬鞍山甘露寺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周環群山,佔地面積3500平方米,整個建築群分布在一條中軸線上,自上而下層層相疊,主體建築有菩薩頂、上殿、中殿、下殿和配殿構成,左右為方丈膳食用房數十間,甚為壯觀。遊人拾階而上,逐步登高。菩薩頂建在馬鞍山頭北端,地勢險峻,氣勢非凡,是一座仿宮廷式密檐歇山頂三層建築。四方高台,重檐歇山,玉踩斗拱朱紅大柱,金碧輝煌,各殿內神像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山宇下綠洲襯托著黃河滾滾北流,四周群山起伏,綿綿無際,風光無限。
據《靈州志跡》記載:「馬鞍山,靈州山名,在州東北50里,因形似馬鞍,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