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公元1041年到1047年,宋朝和夏發生了什麼
公元1041年到公元1047年,還是北宋時期,這里的數指的是西夏,這幾年來,宋朝和西夏進行了很多的戰爭,比如在延州之戰
② 宋夏合約北宋宰相是誰
宋夏合約時北宋的宰相是呂夷簡。
③ 1044年宋夏和議背景
各取所需,戰爭過於頻繁,不利於生產發展,雙方基本的生產生活都要靠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來維系,地理上的因素一些產品必須在相應的區域生產,互通有無嘛。
④ 關於夏大山案件你知道嗎
武陟縣人民法院 (2009)武民初字第986號
原告王冬霞,女,×年×月×日出生,×民族,
被告夏大山(又名夏山山),男,×年×月×日出生,×民族,
原告王冬霞為與被告夏大山離婚糾紛一案,於2009年8月12日向本院提起訴訟。本院於當日決定立案,當日向原告送達受理案件通知書、舉證通知書等訴訟文書,於2009年8月30日向被告送達應訴通知書、起訴狀副本、舉證通知書等訴訟文書。本院依法適用簡易程序,於2009年9月15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王冬霞到庭參加訴訟,被告夏大山經合法傳喚未到庭。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王冬霞訴稱:原被告經人介紹相識,1992年辦理結婚登記手續。×年×月×日出生一男孩夏XX。由於婚前了解不夠,婚後雙方不能和睦相處,被告經常為瑣事打罵於我,打得我鼻青臉腫,渾身是傷。2005年為做生意貸款,雙方意見不合,被告就動手打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帶孩子外出打工。我與被告長期分居,至今已有四年之久。我曾於2006年冬天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後又撤訴。雙方協商去民政局離婚,協議寫好後,幾次去民政局都未辦成,雙方感情已經破裂。故起訴至法院,請求:1、判決原被告離婚;2、婚生子夏天森由原告撫養,被告承擔撫育費;3、夫妻共同財產家屬樓歸夏天森所有;4、本案訴訟費用由被告承擔。
被告夏大山未答辯。
原告為支持自己的主張,向本院提供的證據有:1、結婚證登記檔案材料一份。以證明原被告系合法夫妻。2、證人王新利證言。以證明被告打罵原告。
被告未向本院提交證據。
本院認為,被告經合法傳喚未到庭,是對其答辯權利、舉證權利和對證據進行質證權利的自行放棄,視為對原告舉證和陳述未提出質疑和辯駁意見,經審查,本院依法確認原告所舉證據的證明效力。
根據當事人的陳述和本案有效證據,可以確認以下案件事實:原、被告經人介紹相識,1992年12月8日辦理結婚登記手續。1993年8月8日(農歷)生育一子夏天森。由於雙方性格不合,婚後經常為瑣事吵嘴、打架。原被告於2006年分居至今。原告曾於2006年向本院提起離婚訴訟。
本院認為,原被告由於婚前沒有進行充分了解,婚後共同生活期間為瑣事吵嘴打架,原告曾因感情破裂提起離婚訴訟,且雙方分居至今已經超過二年,可以認定雙方夫妻感情確已破裂,對原告的離婚請求,本院予以准許。關於婚生子夏天森撫養問題,經本院征詢其本人意見,確定有夏大山撫養。原告要求將共同財產單元房一處判歸夏天森所有,但未提供證據證明該財產的存在,故對該請求不予支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二條第二款、第三十六條第二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條的規定,判決如下:
一、准許原告王冬霞與被告夏大山離婚;
二、婚生子夏天森由被告撫養,原告於本判決生效後五日內向被告支付夏天森的撫養費2227元;
三、駁回原告其他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300元,由原、被告各半承擔,原告預交的訴訟費本院不予退還,由被告於判決生效後五日內徑付150元給原告。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九條之規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並按對方當事人人數提供副本,上訴於河南省焦作市中級人民法院
⑤ 你怎樣看待宋夏和議
宋夏和議後,雙方維持有二十餘年的和平相處。以後雙方曾有過幾次戰爭與和議,但和平時期超過對抗時期。和議有利於雙方經濟文化的交往和發展。
⑥ 宋夏戰爭的第一次戰爭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屬黨項政權首領李元昊脫宋自立,自稱皇帝,去宋封號,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宋仁寶元二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寫信通知宋政府,希望他們承認這一事實。可是宋朝大多數官員主張立刻出兵討伐西夏,興師問罪。於是宋仁宗於當年六月下詔削去元昊官爵,並懸賞捉拿。從此,長達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戰爭全面爆發。 北宋寶元二年(1040年)三月,西夏景宗元昊進攻宋朝。元昊一面率軍佯攻北宋的金明寨(今陝西安塞南部),一面送信給宋朝延州(今陝西延安)知州范雍,表示願意與宋和談,製造假象,以麻痹范雍。范雍卻信以為真,立即上書朝廷,對延州防禦也鬆懈了。
同年七月,元昊派大軍包圍了延州。宋朝大將劉平、石元孫奉命增援。當他們到了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時,遭到西夏軍隊偷襲,遇到西夏軍隊重重包圍。劉、石二人率軍與夏軍苦戰,西夏軍隊損失十分慘重。但是因為寡不敵眾,只好退守三川口附近的山坡。西夏又增援了大量軍隊。元昊多次寫信勸降劉平,但劉平寧死不屈。
最後,西夏軍隊猛攻宋軍駐守的山坡。由於宋軍人數太少,劉平、石元孫被俘。後來由於宋將許德懷偷襲元昊得手,西夏軍隊才被迫撤離宋朝境內,延州之圍才得以緩解。
三川口之戰中,雖然宋朝成功抵禦西夏軍隊的入侵,但是損失太多,而且宋朝甘陝青寧邊境的防禦也處於被動地位。 三川口之戰以後,宋仁宗深感西夏強盛,下令封夏竦為陝西略安撫使,韓琦、范仲淹為副使,共同負責迎戰西夏的事務。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西夏景宗元昊再次率領十萬大軍大舉南下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好水川口,另一部分攻打懷遠(今寧夏西吉東部),聲稱要攻打渭州(今甘肅平涼),誘宋軍深入。但由於當時宋朝有足智多謀的范仲淹在,所以西夏軍隊不敢輕舉妄動。但是,韓琦不聽范仲淹勸阻,固執己見,派環慶副都署任福率軍五萬餘人,自鎮戎軍(今寧夏固原)抵羊隆城(今寧夏固原西南部),出夏之後,伺機破西夏,殊不知西夏伏兵正等著他們。任福率軍到達懷遠城,正遇上鎮戎軍西路巡檢常鼎與西夏軍隊戰於張義堡南,殺死幾千西夏軍隊,西夏也不斷增援。任福軍趕到當地支援,於是夏軍佯敗,任福中計,隨尾追擊。宋軍由於長途追擊,糧草不繼,人困馬乏,已是十分疲憊。追至好水川,遇元昊的西夏軍隊主力伏擊,宋軍潰敗,任福等大將戰死,幾乎全軍覆滅。
好水川之戰,宋朝再度失敗。宋仁宗聞知後震怒,貶韓琦、范仲淹。
北宋與西夏之間發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三次大規模戰役,都以宋軍失敗而告終。雖宋在屢敗之餘揚言要重整決戰,但實際上想與西夏握手言和。西夏雖屢勝但均系慘勝,但所掠奪所獲卻抵償不住戰爭中的消耗,與先前依照和約及通過宋夏民間貿易所的的物資相比,實在是得不償失。此外,由於西夏景宗元昊好大喜功,四處征戰,國庫空空如也、民間貿易中斷後,西夏物價上漲,百姓十分困苦,四處怨聲載道以及西夏與遼國出現矛盾等各種原因,使西夏不得不與宋和談,因此,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五年(1042年)六月,元昊派遣西夏皇族李文貴前往宋朝京城東京議和,宋仁宗表示願意接受西夏議和建議,並將談判的全權交給太師龐籍。雙方自第二年開始進行正式談判。
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年),北宋與西夏達成協議。和約規定:西夏向宋稱臣並取消帝號,元昊接受宋的封號,稱夏國主;宋夏戰爭中雙方所擄掠的將校、士兵、民戶不再歸還對方;從此以後,如雙方邊境的人逃往對方領土,都不能派兵追擊,雙方互相歸還逃人;宋夏戰爭中西夏所佔領的宋朝領土以及其他邊境蕃漢居住地全部歸屬宋朝,雙方可在自己疆土上自建城堡;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5萬兩,絹13萬匹,茶2萬斤;另外,每年還要在各種節日賜給西夏銀2.2萬兩,絹2.3萬匹,茶1萬斤。宋仁宗同意了元昊所提出的要求,於是宋夏正式達成和議,史稱「慶歷和議」。1045年,大宋應元昊請求,在邊境設置貿易市場,恢復了貿易往來。以後幾十年間,雙方在邊境地區經行貿易,經濟文化交流十分密切。這次平等和議換得了宋夏將近半個世紀的和平。
⑦ 宋與西夏先戰後和簽訂了宋夏和議宋夏和約的內容是什麼有何影響內容是什麼如何
宋復和約是,宋朝割讓三十六州給西夏,每年還要進貢銀兩,絲帛,…
⑧ 宋夏合約簽定時北宋的宰相是誰
宋夏議和是是慶歷年號有三人先後任職宰相。
宋夏議和史稱慶歷和議,即公元1044年的「宋夏和議」,西夏元昊向北宋稱臣,但北宋每年給西夏歲幣絹15萬匹、7萬兩銀和3萬斤茶葉,北宋付出歲幣成為「君」,保一方「國泰民安」
⑨ 怎樣看待宋夏議和
1047年 ,宋夏交兵,宋敗於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三役,希望與夏議和。西夏雖獲勝,但戰爭損耗及宋夏間榷場貿易停止,經濟受損,民怨四起。經過反復的苦戰李元昊一無所獲,而和遼國關系日益惡化.夏景宗遂尋求與宋議和。北宋仁宗慶歷七年(1047年),宋夏雙方達成和議。和約規定:夏取消帝號,名義上向宋稱臣;宋夏戰爭中雙方所擄掠的將校、士兵、民戶不再歸還對方;從此以後,如雙方邊境之民逃往對方領土,都不能派兵追擊,雙方互相歸還逃人;雙方在本國領土上可以自由建立城堡;宋歲賜絹十三萬疋、銀五萬兩、茶二萬斤,節日再另行賞賜。兩國重開沿邊榷場貿易,恢復民間商販往來。因和議發生在宋慶歷年間,亦稱慶歷和議。(此後,李元昊又和遼國作戰,獲得了勝利,但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最後李元昊殘暴,好戰的政策,荒淫無恥的生活,導致了內部矛盾惡化終於在一場內訌中被砍去鼻子,羞辱的死去得到了其應有的下場。)
宋夏和議後,宋夏重新恢復了和平。宋西北局勢得以轉危為安。夏得以對付遼,得以經濟文化發展,如西夏本來沒有瓷器,瓷器靠掠奪宋人來獲得.宋夏慶歷和議以後,西夏與漢族人民交往的同時學會了制瓷技術。西夏毅宗時期,西夏開始興建瓷窯,開始生產自己的瓷器,發展制瓷業。雙方維持有二十餘年的和平相處。以後雙方曾有過幾次戰爭與和議,但和平時期超過對抗時期。所以說和議有利於雙方經濟文化的交往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