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准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有什麼

准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有什麼

發布時間:2021-04-24 10:15:50

1. 公共文化服務包括哪些

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等公益文化場所提供的文化服務。

2. 下列屬於准公共事業單位所提供的產品或者服務是

我看的是選C,普通高中教育

3. 如何區分純公共產品和准公共產品

1、純公共產品是指每個人對這種產品的消費,都不會導致其他人對該產品消費的減少。嚴格地講,它是在消費過程中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產品,是任何一個人對該產品的消費都不減少別人對它進行同樣消費的物品與勞務。純公共產品不僅包括物質產品,同時還包括各種公共服務

2、准公共產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競爭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產品,它介於純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如教育、政府興建的公園、擁擠的公路等都屬於准公共產品。對於准公共產品的供給,在理論上應採取政府和市場共同分擔的原則。

可以參考下圖:

(3)准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有什麼擴展閱讀:

根據對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滿足條件,公共產品被分為純公共產品(pure public goods)與准公共產品(quasi-public goods)兩個類別。

公共產品(Public good)是私人產品的對稱,是指具有消費或使用上的非競爭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產品。公共產品,亦稱「公共財貨」、「公共物品」。西方經濟學用語。指能為絕大多數人共同消費或享用的產品或服務。如國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財物和勞務,以及義務教育、公共福利事業等。

特點是一些人對這一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另一些人對它的消費,具有非競爭性;某些人對這一產品的利用,不會排斥另一些人對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一般由政府或社會團體提供。

4. 公共產品與准公共產品

(一)公共產品及供給

「公共產品」(public goods)是一個與私人產品相對應的概念,經濟學中對「公共物品」這一概念的專門論述始於美國經濟學泰斗薩繆爾森。薩繆爾森在其1954年發表的《公共支出理論的圖解》一文中對私人消費品的定義為 「像麵包那樣,其總量可以在兩個以上的人之間進行分配的物品,如果一個人多吃一片就會有其他人少吃一片」。公共消費品指「露天馬戲表演和國防之類的,可以提供給每個人,而由個人根據自己的偏好來選擇是否消費的物品」。二者之間的區別在於公共消費品的總量和個人消費品之間是相等而不是相加關系。

朱柏銘教授在其2002年出版的《公共經濟學》中對公共產品的定義為,公共產品是指向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收益上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和服務。非競爭性是指某人對公共產品的消費不排斥和妨礙他人的同時享用,也不會因此而減少他人消費該種公共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非排他性是指在技術上無法將那些不願意為消費行為付款的人排除在某種公共產品的受益范圍之外;或者雖然可以在技術上排他,但成本很高,以至於在經濟上不可行。公共產品可以分為有形公共產品和無形公共產品,無形公共產品如國防、教育、文化、住宅、醫療衛生、社會就業、社會治安、社會保險、生態保護、環境安全、信息公開、司法公正等。公正的法律、政策和秩序等無形服務是公共產品;國家公園、國有道路、自然保護區等有形產品也是公共產品。公共產品供給的高效與公平,是保證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條件。

根據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與非排他性的程度不同,可以分為純公共產品、准公共產品,准公共產品又分為俱樂部型准公共產品和擁擠型准公共產品(圖1-1)。

圖1-1 純公共產品、准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劃分

對於公共產品的供給,市場是失靈的,只能由政府以及政府委託的組織承擔。政府的主要職責就是提供公共服務與公共產品。保證公共產品供給的效率與質量,也是政府的一大要務之一。

1.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決定了公共產品應當由政府提供

市場經濟規律決定了任何經濟主體都是以逐利為主要目的,而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特徵決定了其不具有盈利性。市場對公共產品失去調控能力,不僅僅是因為它的信息不對稱,更重要的是供給者無法從需求者身上獲取利益,從而失去公共產品供給的原動力。所以,高效的公共產品通常需要由政府提供,而私人產品則可由市場進行有效的分配。

2.政府具有提供公共產品的義務與責任

從經濟學的意義上來說,公共產品的資金來源於所有社會成員,也就是說公共產品花費的是納稅人的稅款,公共產品應是由公共權力部門提供的、服務於社會公共利益的物品或服務。但重要的是,政府是提供公共產品的主體,並且必須保證公共產品提供的效率與公平,但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公共產品都要由政府來生產。有一部分公共產品或准公共產品如果由多種成分的社會經濟主體生產更富有效率,那政府有責任選擇最有效率的生產方式,在公共產品的供給中,政府更多的是行使管理與監督職能。

3.公共財政決定了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正當性

公共財政理論以市場經濟基礎上的公共需要和市場失靈為邏輯起點。可以滿足公共需求的公共產品,通常不能通過市場等價交換的形式予以供應,只能由國家來提供。按照公共財政理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列入政府開支的事項大多屬於社會公共需要的層次,主要是為社會提供難以按市場原則提供的公共商品與服務,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財政成為公共財政,政府支出用於社會 「公共」方面成為 「公共財政」下政府支出的基本方面。同時,由於政府支出的范圍主要限於為社會提供難以按市場原則提供的公共產品與服務,不能獲得全部效益卻需要承擔全部成本。這就要求有一種與政府支出這種性質相一致的財政收入形式,由於稅收取得的無償性和與之相對應的公共產品與服務享用的免費性,使稅收實際上成為社會成員為獲得公共需要的滿足或為消費公共產品與服務而被強制性支付的一種費用,成為公共財政最基本的和最主要的收入形式。

從政府的角度看,政府代表社會履行了法定的義務,向廣大社會成員提供了共同的生產、生活條件和設施,發生了一定的社會費用,政府就有權力要求納稅人將一部分剩餘產品補償社會費用,以便維持社會的生產和社會再生產的正常運行。所以,在政府支出→政府征稅→公民納稅的全過程中,存在著一個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交換過程,公共產品與服務的提供和政府稅收之間實質上是一種市場式的等價交換關系。個人之所以納稅,是因為消費了公共產品與服務,這是成本與效用之間的有償交換(不一定是等價交換,因為正如大家所共同認為的作為現代稅收的首要原則——公平原則中的效益原則是很難在實際中完全實行的)。納稅人繳納了稅收,也就獲得了享用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權利。

4.政府的社會責任決定了其應該提供公共產品

企業完全可以將獲取利潤作為其唯一的目標,但是,一個政府的根本職能乃是提供公共產品。從政府的社會責任角度說,政府應該為社會創造體現公平、正義與效率的制度體系,並維護這個體系的正常運轉。要保證這個體系的正常有序運轉,政府首先要保證其所提供的公共產品是正當的、有效率的,制度體系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公共產品。因此,要很好地履行好政府的社會責任,充當好政府在社會運行體系中應有的角色,政府的職能之一是提供高效、高質且代表公平正義的社會公共產品。

(二)准公共產品及供給

准公共產品是指用於滿足公共需要的,或只具有非競爭性而不具排他性;或只具有排他性而不具有非競爭性的社會產品。這類介於純粹公共產品和純粹私人產品之間,兼具純粹公共產品和純粹私人產品性質的社會產品較為復雜,也正是因為它的復雜性,使公共產品的供給也呈現出復雜性。這主要表現在:一是供給主體的復雜性。由於它與私人產品的界限很難分清,使准公共產品的供給既可由政府供給,也可由私人供給或者混合供給,其供給機制是最為復雜的;二是外部效應的大小難以控制,准公共產品的收益范圍難以確定,外部效應就難以控制,政府之間以及政府與私人之間的供給責任難以分配;三是准公共產品的性質會隨時間、地點、經濟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使得准公共產品的偏好不斷變化,這類產品的供給要求也只會越來越復雜。

目前,我國准公共產品供給存在的問題:一是准公共產品供給總量不足;二是供給的結構不合理;三是主體供給效率不高;四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准公共產品供給中的錯位與缺位。究其原因:一是我國單一的公共供給模式形成了准公共產品供給的高度壟斷,限制了社會資本進入這一領域,從而使准公共產品的生產缺乏競爭的壓力;另一方面,我國准公共產品定價機制不合理,定價既不能起約束作用,又不能起激勵作用,使得准公共產品生產企業沒有改進服務,加強管理,降低成本的壓力和動力。

目前,我國在准公共產品方面的壟斷與西方國家相比有兩大特點:事業單位佔有絕對主導地位;在國有經濟高度壟斷的基礎上存在著行政壟斷,即行業管理者與經營者是融為一體的。行政性壟斷的典型特徵是:政府既是管理政策的制定者和監督執行者,又是具體業務的壟斷經營者。這使得這類單位不僅可以利用經濟性反競爭手段阻止進入者,而且可以無限制地運用超經濟手段建立壁壘,維護壟斷地位。這一特徵不僅使自然壟斷性的准公共產品難以競爭,而且競爭性的准公共產品也成為壟斷性的了。這種雙重壟斷的結果造成了:事業單位缺乏競爭活力,運行效率低下。盡管我國國有企業低效率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但准公共產品生產服務單位這種現象尤為嚴重,這類單位一方面沒有動力去加強管理,進行技術和制度創新,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現有法規政策對它們的成本管理,效率要求又沒有明確的規范。因此,工作效率低,信息傳遞差,產品價格高而質量低等低效率現象,在我國准公共產品行業較為嚴重。

投資渠道單一,投入不足,致使供需缺口長期存在。我國的准公共產品生產服務行業,在行政排他、國家壟斷和單位缺乏自我積累的條件下,只能由政府擔負起投資者的角色。但政府財力有限,結果造成了這些產業投入不足。這種情況卻又是在存在大量社會閉置資金的情況下存在的,這不能說不是一種極大的資源浪費。

5. 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具體指什麼

具體指:好公益性與經營性、均衡化與個性化、普遍服務與提高效率三對關系。

1、處理好公益性與經營性的關系。公共文化服務是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服務的公益屬性決定公共文化服務必須將公共利益置於首位,而不能以盈利為主要目的。

2、處理好均衡化與個性化的關系。公共文化服務著眼於滿足社會成員的公共文化需求,應在區域空間、社群之間以及社會個體之間盡可能實現均衡的文化資源配置,盡力做到公平公正。

3、處理好普遍服務與提高效率的關系。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應用PPP模式,是要增加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於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以下簡稱「PPP模式」)推廣應用到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以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從政府供給向合作供給、從單一投入向多元投入轉變。

(5)准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有什麼擴展閱讀

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是一項重要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當前,亟須澄清模糊認識、克服不良傾向,引導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健康發展。

在PPP模式的實際運行中,受經濟利益驅動,社會資本往往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缺乏足夠重視,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時表現出較為明顯的營利化傾向。如何處理好公益性與經營性的關系,保證公益性的主體地位,約束社會資本過度的營利行為,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主要應用於市場化程度較高、經濟較為發達的中東部城市地區。這些地區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個性化需求較強,但在個別領域出現了個性化文化服務規模盲目擴張、布局失衡的現象。

從實施情況看,一些社會資本沒有處理好公共服務與提高效率的關系,為提高自身效率隨意縮減服務項目和服務人群范圍,導致服務質量不同程度地下降

6. 文化服務是什麼它 包括哪些內容

文化,包括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問題。報告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並強調,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

2004年,國家統計局在與中宣部及國務院有關部門共同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從國家有關政策方針和課題組的研究宗旨出發,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將文化及相關產業概念界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

根據這一概念,文化產業的范圍為:

1、為社會公眾提供的實物形態文化產品的娛樂產品的活動,如書籍、報紙的出版、製作、發行等。

2、為社會公眾提供可參與和選擇的文化服務和娛樂服務,如廣播電視服務、電影服務、文藝表演服務等。

3、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務,如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圖書館服務、文化社會團體活動等。

4、提供文化、娛樂產品所必須的設備、材料的生產和銷售活動,如印刷設備、文具等生產經營活動。

5、提供文化、娛樂服務所必須的設備、用品的生產和銷售活動,如廣播電視設備、電影設備等生產經營活動。

6、與文化、娛樂相關的其他活動,如工藝美術、設計等活動。

7. 准公共產品有哪些

具有有限的非競爭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產品,它介於純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如教育、政府興建的公園、擁擠的公路等都屬於准公共產品。對於准公共產品的供給,在理論上應採取政府和市場共同分擔的原則。

新政治經濟學的一項基本理論,也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政府職能轉變、構建公共財公共物品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物品.按照公共物品的供給、消費、技術等特徵,依據公共物品非排他性、非競爭性的狀況,公共物品可以被劃分為純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純公共物品一般具有規模經濟的特徵.純公共物品消費上不存在「擁擠效應」,不可能通過特定的技術手段進行排他性使用,否則代價將非常高昂。

(7)准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有什麼擴展閱讀:

純公共產品的范圍是比較狹小的,但准公共產品的范圍較寬。如教育、文化、廣播、電視、醫院、應用科學研究、體育、公路、農林技術推廣等事業單位,其向社會提供的屬於准公共產品。

實行企業核算的自來水、供電、郵政、市政建設、鐵路、港口、碼頭、城市公共交通等,也屬於准公共產品的范圍。

公共產品相對應的是,私人產品也可以分成兩類,即純私人產品和俱樂部產品。純私人產品是指那些同時具備排他性競爭性特徵的產品,包括大多數私人產品。此外還有一類稱為「俱樂部產品」。

8. 如何向基層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

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而縣(區)級以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在全面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龐大工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如果沒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和實現,整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就失去支撐,文化可持續發展就會受到限制,文化大發展和大繁榮的恢宏目標也就無法達成。
公共文化服務是指以政府部門為主的公共部門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權利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制度和系統的總稱,包括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資源和服務內容,以及人才、資金、技術和政策保障機制等諸方面內容。它是政府部門公共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政府部門的主要責任和義務。目前,一些地方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還存在財政投入偏低、歷史欠賬較多、管理職能交叉、公共服務失衡等一系列問題。上述這些問題,都是制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得以最終實現的主要障礙。要解決這些問題,政府部門就要發揮主導作用,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筆者以為,至少需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才能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提供可靠、有效的實現路徑:
一是要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有效財政保障。政府部門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唯一責任人,要優先考慮建立公共財政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機制,認真落實上級部門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指標規定,從根本上改變過去「說得多、做得少、投入小;裝門面、輕基礎、重活動」等不良狀況。要切實花一番大氣力,建設和完善各類公共文化服務基礎性設施,如圖書館、文化館、民俗(博物)館、青少年活動中心、老年活動場所、公益性體育健身場所、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家書屋建設等等,從而優化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載體和平台,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涵,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品位。同時,還要採取扎實有效的配套措施,確保公共財政在全面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對公眾免費開放上,不但要有所作為,而且要有大作為,從而保障公民文化生活權利得到實現。
二是要開辟公共文化服務集成供給渠道。目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內容,涉及文化、教育、體育、廣電、旅遊、新聞出版等多個部門。一些地方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在生產和供給上,還存在多個渠道交叉、相互重疊的情況。公共文化服務多頭、分散、重復供給的現狀,不僅增加管理和運行成本,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還有悖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便利性和高效性原則。因此,政府部門必須建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統一供給機制,出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遠景規劃,開辟一條公共文化服務集成供給渠道,有針對、按步驟、分階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產品,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和效率,有效地消除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實現基層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和一體化。
三是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是一項浩大繁雜的工程,政府部門不可能、也沒能力事無巨細地大包大攬。政府部門的角色定位是「主導」而不是「主體」。政府部門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不能唱「獨角戲」,要善於藉助「外力」。因此,除了必須承擔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的責任外,政府部門還要出台相關政策,大力倡導社會力量贊助和支持基層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要靈活運用政策引導、財稅杠桿、輿論導向、表彰獎勵、典型示範等有效手段,挖掘和調配社會潛在資源,引導和動員各種社會力量,積極、廣泛地參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努力形成政府部門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文化惠民新格局。
四是要引進和培養公共文化服務人才。人才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最重要的智力支撐力量。缺少人才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可能發揮體系應有的功效,更不可能達到完善的目標。完善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至少需要三類文化人才:一是本土人才,如鎮(街道)、社區的文藝(體育)愛好者;二是高端人才,如知名作家、書畫家、藝術家、主持人等;三是優秀的文化經營和管理人才。首先要重點培養本土文化人才,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和文化素養,使之成為社區文化活動的組織者和引領者;其次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引進高端人才和優秀的文化經營和管理人才,創造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使各類文化人才能夠「進得來、留得住、出成果」;再次要建立文化人才庫,力爭打造一支素質優良、專業齊全、特色明顯、梯度合理的文化人才隊伍,從而增強、提高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和水平。
五是要轉變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目前,公共文化供給方式大多是單向性的。一些地方將「送電影」、「送戲」、「送圖書」、「送器材」下鄉作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主要方式。很多時候,這種方式不僅預期效果不佳,而且可持續性較差,其弊端顯而易見。要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必須改變單向供給方式,建立「供需互動」的雙向供給機制。也就是說,要著力從「送」文化向「種」文化的方式轉變,搭建各類展示「種文化」成果的平台,吸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提高農村文化自我發展能力。要讓基層群眾從文化的旁觀者變為參與者,他們既是觀眾,又是演員;既是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又是文化產品的享受者,充分調動基層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9. 公共文化服務的對象有哪些

公共文化服務的對抄象有襲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等公益文化場所提供的文化服務。

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服務。

從傳統上看,我們的傳統文化主要是一種人文倫理厚重的文化。這其中有大量的優秀的東西,值得我們好好地繼承和發揚。同時,我們的文化傳統中,科學文化是相對缺乏的。



(9)准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有什麼擴展閱讀:

公共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公共科學服務體系的建設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包括器物層次、制度層次和精神層次。服務於全民科學文化素質提高的公共科學服務體系的建設,需要相應地全面考慮到不同層次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在制度層次上,要形成良好服務方式以及服務體系的運行機制,有效的科技傳播和普及的機制。在精神層次上,要把握好公共科學服務的內容,普及科學知識,提倡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價值觀念。

10. 公共文化服務包括啥

公共文化服務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公共文化政策法規,即鼓勵、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

閱讀全文

與准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有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彪哥 瀏覽:83
雪花錢包投訴 瀏覽:956
系統平台使用權授權合同 瀏覽:754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主要工作完成量統計表 瀏覽:664
1968年斯班瑟發明了膠水新配方 瀏覽:652
楚楚街轉讓 瀏覽:414
馬鞍山何家俊 瀏覽:505
經濟糾紛起訴狀ppt 瀏覽:235
馬鞍山有絲足的嗎 瀏覽:249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瀏覽:520
彩電的折舊年限 瀏覽:102
無損檢測證書 瀏覽:825
創造的名句 瀏覽:365
陌聲聚投訴 瀏覽:389
成果照片圖 瀏覽:332
聚投訴張華 瀏覽:413
我愛發明自動釣魚 瀏覽:199
龔發明重慶 瀏覽:413
我為你許下愛的期限 瀏覽:734
我想發明的200字 瀏覽: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