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跨文化傳播與公共外交這門課程模塊二公共外交的知識點有哪些
跨文化傳播與公共外交這門課模塊二公共外交的知識點包含單元一感知公共外交實踐,單元二理解公共外交定義,單元三新公共外交案例,單元四公信力與公共外交——兼議媒體外交,單元五軟實力與公共外交——兼議企業外交,單元六公共外交的三種模式——兼議NGO的公共外交,。
② 什麼是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
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目的都是擴大政治影響力,提升中國國際文化影響.
用政治的方法回答就是:
①文化具有多樣性.只有加強公共外交,推動人文交流,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加強世界對中華文化的准確解讀,才能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減少世界對中國發展的誤讀.
②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只有加強公共外交,推動人文交流,才能增進中國人民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取得外國公眾對我國發展的理解和支持.
③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文化發展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只有加強公共外交,推動人文交流,才能更好地學習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發展中華民族文化,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
想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的發言權,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公正合理方向發展也需要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
③ 北京的公共外交文化中心在哪裡
在朝陽區建國路78號,那個建築不太高所以遠處望不見的,白色的兩層樓建築,全名「GBD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也叫「橋藝術中心」,現在好像上面的外交文化中心的字拆掉了,換成了3塊大電子屏幕。門口有3跟國旗旗桿的。仔細找可以發現。總之在華貿中心斜對面,長安街路南。 對面有個大煙囪。
以下是路線參考:
地鐵路線
坐地鐵的話,1號線大望路站,從B口出來,再往東走(右手方向),大概400多米就是了。那個建築不太高所以遠處望不見的,你沿途會經過一個在建造的長安8號寫字樓,一個八王墳公交車站,和一個四惠停車場,再往前走一點點就可以看到了。
開車:
長安街由西往東方向:國貿橋往東,大望橋前出主路,一直往東,過紅綠燈再向東400米路南,會場在京通高速的輔路上。
東四環由北往南:四惠橋往右拐(國貿方向),大望橋下掉頭往回走,過華貿天橋往東100米路南,會場在京通高速的輔路上,門口有三根國旗桿。
東四環由南往北:四惠橋上左拐(國貿方向),過四惠橋出主路,大望橋下掉頭往回走,過華貿天橋往東100米路南,會場在京通高速的輔路上。
通州:京通高速路過四惠橋出主路,大望橋下掉頭往回走,過華貿天橋往東100米路南,會場在京通高速的輔路上,門口有三根國旗桿。
公交:
11、486、852、985、988路至八王墳南下車,步行至大望橋,向東400米
30、31、207、502路至八王墳北下,往東走至大望橋東400米,路南即是
930、1、57、312、402、405、648、649、666、728路至八王墳東下,過華貿天橋往東200米路南即是
647、667、668、669、938路至八王墳西下車,往東400米路南即是
④ > 橋緣公共外交文化交流有限責任公司
橋緣公共外交文化交流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是中國惟一一家以公共外交理念進行經營管理的大型綜合型企業。公司創建於2008年,籌備期間以橋藝術中心、GBD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兩個機構形式,做了大量的國際文化交流及商貿促進活動,將其打造成為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公共外交平台,奠定了以公共外交形式全方位發展的產業基礎。 作為惟一的一家以公共外交為經營管理理念的文化產業,公司在橋藝術中心、GBD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歷年來舉辦的百餘次國際文化交流及商貿促進活動的基礎上,以牽線搭橋為中外企商服務,緣聚天下敞和合共融胸懷為宗旨,以公共外交為主體,以國際商貿為重心,努力通過多元化、多途徑的公共外交與經貿合作,匯聚國際商機,集結企業能量,在努力發展自身文化與自主經濟的同時,充分發揮公司的橋梁作用,著力打造國際文化交流與國際商貿投資合作平台,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及國外企業走進來提供方便、快捷、暢通的渠道,體現公司以公共外交為主導、以文化藝術為核心、以經濟貿易為重心的獨特的公共外交企業特色。 公司辦公地址為北京朝陽區建國路78號,位於北京國貿CBD核心區域,毗鄰國貿、華貿中心、中央電視台等,經營面積1.48萬平米,第三期開發下半年開始動工,即將建成2.8萬平米的國際文化交流中心。 公司主要經營范圍: (一)開展公共外交活動,增進中國與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 (二)推動中外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 (三)推動中外科技、教育、環保等專業領域的互利合作; (四)推動中外人員往來與信息交流;舉辦研討會、展覽會及洽談會等活動; (五)推動中外地方政府和城市之間建立友好合作關系; (六)通過有關業務咨詢、會刊、網站等形式,為會員提供全方位服務; (七)開展有關的社會公益活動; (八)項目投資、資產管理、投資咨詢; (九)開展其他公共外交與文化交流活動。
⑤ 《跨文化傳播與公共外交》課程講什麼內容
跨文化傳播與公共外交》為學院傳播學專業的專科第二學歷、專升本跨專業、本科第二學歷、專升本、同專業本科第二學歷、高起本的專業選修課。
在全球化和全民外交背景下,各行各業都不同程度需要參與公共外交、實踐跨文化傳播。鑒於此,《跨文化傳播與公共外交》可以作為本科新聞傳播專業的選修課程,特別鼓勵有志在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媒體工作的學生學習本門課程。
鑒於網路學院的學生主要為在職成人,因而在教學內容及形式的選擇上盡可能地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實踐。本課程將系統梳理公共外交與跨文化傳播的主要理論、核心理念、主要實踐模式,幫助學生建立基本框架。同時,教師將通過分析大量實踐案例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公共外交與跨文化傳播的基本理念和實踐模式。本課程還將通過公共外交和跨文化傳播案例分析練習幫助學生加深對公共外交和跨文化傳播的理解。
⑥ 我國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意義和作用謝謝,急求
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目的都是擴大政治影響力,提升中國國際文化影響。
用政治的方法回答就是:
①文化具有多樣性。只有加強公共外交,推動人文交流,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加強世界對中華文化的准確解讀,才能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減少世界對中國發展的誤讀。
②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只有加強公共外交,推動人文交流,才能增進中國人民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取得外國公眾對我國發展的理解和支持。
③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文化發展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只有加強公共外交,推動人文交流,才能更好地學習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發展中華民族文化,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
想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的發言權,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公正合理方向發展也需要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
⑦ 什麼是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是指一國政府對國外民眾的外交形式,它的活動手段包括文化交流項目、國際廣播和互聯網等,其主要表達形式是信息和語言。
「公共外交」作為一個術語,首次出現是在1965年,當時美國塔弗茲大學弗萊舍法學院系主任埃德蒙德·古利恩(Edmund Gullion) 將其定義為:「公共外交旨在處理公眾態度對政府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實施所產生的影響。它包含超越傳統外交的國際關系領域: 政府對其他國家輿論的開發, 一國私人利益集團與另一國的互動, 外交使者與國外記者的聯絡等。公共外交的中心是信息和觀點的流通。」在當時,公共外交主要指美國新聞署所從事的非傳統性外交活動,如包括國際廣播在內的信息活動及教育文化交流活動等。1987 年, 美國國務院《國際關系術語詞典》把公共外交定義為:「由政府發起交流項目, 利用電台等信息傳播手段, 了解、獲悉和影響其他國家的輿論, 減少其他國家政府和民眾對美國產生錯誤觀念,避免引起關系復雜化,提高美國在國外公眾中的形象和影響力,進而增加美國國家利益的活動」。1997年美國政府將新聞署並入國務院時的政策設計小組認為公共外交是通過理解、增進和影響外國公眾的方式來促進美國國家利益的實現。
對於公共外交的內涵,歐美各國未有太大分歧,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公共外交與國際關系理論的關系問題,即公共外交能否登上國際關系理論的「大雅之堂」。公共外交是以信息和語言為主導的外交決策行為,以國外民眾為對象,它強調外交實施國(主體)與國外民眾(受體)的「合作」關系,這與國際關系中沖突常有而合作不常有的「無政府狀態」前提是相矛盾的。
「公共外交」是一種面對外國公眾,以文化傳播為主要方式,說明本國國情和本國政策為主要內容的國際活動。它對政府的外交工作有相輔相成的支持性意義。進行公共外交的主體包括政府外交部門,但更多的是非政府組織,如民間團體、大學、研究機構、媒體、宗教組織以及國內外有影響的人士。他們可以藉助各自的領域和國際交往的舞台,面對外國的非政府組織、廣大公眾,甚至政府機構,從不同角度表達本國的國情和國際政策。公共外交比起我們熟悉的「民間外交」的內涵更豐富。
通過公共外交,可以更直接、更廣泛地面對外國公眾和主流社會人士,能更有效地增強本國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響力,改善國際輿論環境,維護國家的利益。
在當代,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不僅決定於本國國情,也受制於國際環境,這不僅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環境、軍事環境等,也包括國際輿論環境。
公共外交在國際交往場合無處不在,具有廣闊的舞台。公共外交隨時隨地都體現一個國家的形象:公共外交可以體現在一次文化展覽盛會上,又可以體現在一次學術會議上或一次出口產品推介會上,甚至體現在人和人的一次交談中。 [編輯本段]公共外交的基本特徵一是行為對象是另一國的公眾。公共外交的對象應當針對外國的公眾輿論,通過影響外國的公眾輿論,進而影響外國政府的外交政策。 二是行為主體是一國政府。如果僅僅是民間的交流和社團之間的交往,不能看作是公共外交的內容。比如企業之間的貿易聯系,大學之間的友好往來,社會公眾的旅遊活動以及社會組織之間的聯誼活動等等,都只能是民間交流,不能算作是公共外交。也就是說,只有當一國政府出面組織或者幕後支持,按照政府的意志,向外國公眾輿論和非政府組織提供消息,組織交流,間接影響外國政府外交政策制定的活動,才能算是公共外交。 三是行為方式是間接的。開展公共外交,不是政府和政府之間的直接交往,而是通過非政府組織和公眾輿論間接進行。當然,信息的提供者可以是政府機構,也可以是民間組織,具體如何公布可根據實際情況需要。但是作用的著力點一定是外國的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公眾輿論,通過他們影響他國政府的政策,進而實現自己的目的。公共外交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改變另一國政治生態的做法,通過塑造有利於自己的政治生態,促進有利於自己的政策產出。 四是行為目的最終是維護和實現本國的國家利益。所有外交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國家利益的實現。公共外交作為外交形式中的一種,當然也是以國家利益為最終目的。只不過它是通過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進而促進國家利益的實現。
⑧ 跨文化傳播與公共外交這門課一共有多少章節
這門課一共有2個章節。包括:模塊一跨文化傳播,模塊二公共外交,。
⑨ 跨文化傳播與公共外交這門課程模塊一跨文化傳播的知識點有哪些
跨文化傳播與公共外交這門課模塊一跨文化傳播的知識點包含導論,單元一跨文化傳播學概述,單元二文化理論,單元三跨文化傳播理論,單元四跨文化傳播中的語言,單元五跨文化傳播中的非語言因素,單元六跨文化沖突與處理,單元七培養跨文化傳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