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跪求關於農村公共事業發展的國內外主要研究理論和觀點
一 文化事業 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文化事業雖然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當前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狀況,與其在加強農民素質教育,提高農民素質方面所承擔的重要作用相比,仍顯得相當不足。具體表現在:
1、農村文化建設發展不平衡,經費投入不足,文化設施破舊。農村文化建設往往處於「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狀態,一些鄉鎮的文化館(室)無法改造更新,圖書館購書經費極少甚至沒有,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無法滿足現實需要。
2、農村文化力量嚴重不足。很多鄉鎮文化站有編制卻沒有真正的工作人員,文化活動沒有組織者,很多活動無法開展。農村和農民題材的節目十分有限。廣播電視這種對當前農民思想文化有著重要影響的傳播工具,很少討論農民群眾面臨的思想問題、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農民題材的文藝節目更是少得可憐。以往的電影下鄉村巡迴放映、劇團下鄉村巡迴演出已明顯地減少,不少地方的農民群眾一年到頭難以看上一部優秀的電影、一台好戲。
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建議: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配齊文化站(中心) 工作人員,加強農村文化事業建設,活躍農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素質
二衛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1、衛生技術力量薄弱。鄉鎮衛生院現有醫護人員技術水平較低,缺少專業技術人員培訓費,專業隊伍素質提高緩慢。由於對鄉鎮衛生院的不信任,周邊群眾小病到村衛生所或自己購葯應付,大病就到縣、市甚至省城的大醫院看了,這就造成了衛生院營業收入低,無力改善就醫條件和提高醫護人員的專業素質,群眾更加不願選擇價格相對低廉的鄉鎮衛生院,形成惡性循環。不解決這個問題,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
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建議:省、市、縣應對醫護人員培訓工作高度重視,加大在培訓經費上的投入,解決培訓經費問題,對現有醫護人員進行培訓。
2、衛生院經費緊張。目前,我縣鄉鎮衛生院是差額撥款單位,對全民所有制醫護人員地方財政撥款70%,而集體所有制人員撥款僅為40%,衛生院的業務收入扣除人員工資外,還要用於辦公經費支出和醫療設備的更新。以**衛生院為例,上級下撥的人頭經費為每月10000元,而全年人員工資發放需42萬元,衛生院需自籌30萬元,衛生院的收入僅僅能維持人員工資開支,辦公經費和添置醫療器械的費用沒有保證。**衛生院2004年為了購買肛腸儀和血球儀等設備,只好採取向職工集資的方式,共集資了10萬元,現在每年要拿出相當部分資金用來返還職工借款。
3、醫療硬體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兩所衛生院的業務用房不夠,門診樓比較破舊,醫療設備都是較低端的產品,需購置更新必備的醫療設備如:彩超、細胞計數儀、血磁療機、血流變儀等設備,以提高醫療確診率,更好地為當地群眾服務。
B. 如何構建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由「盼」文化向「辦」文化的轉變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廣大農民經濟上富起來了,不愁吃不愁穿,求知、求樂、求美成了農民的普遍願望和期盼,不僅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當代農民需要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要俏」,需要通過文化美化生活,追求時尚,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美好;「要笑」,需要享受喜聞樂見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服務,笑逐顏開,快樂開心;「要跳」,需要唱歌跳舞,參與文娛和體育活動,愉悅身心;「要鬧」,需要熱熱鬧鬧,通過參與各種文化活動及服務,痛快地抒發感情;「要造」,希望得到公益性文化的學習和培訓,造就新的素質,提高致富的能力和本領。這就要求政府與群眾上下結合聯手辦文化,將期盼和需求變成現實。辦文化,農民要唱主角,充分激發農民的創造性和參與熱情。政府主導,農民主辦,是發展繁榮農村文化的基本方向。政府應主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資金投入、資源配置、設施建設、服務內容,以及人才、技術和政策保障等各方面的工作,承擔第一位的責任。要按照業余自願、形式多樣、健康有益的要求,利用農閑、節日、集會,廣泛開展農民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各種文化活動。同時,要積極鼓勵和支持農民自辦農民書社、文化專業戶、文化大院、電影放映隊、農村業余劇團等,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如果只「盼」不「辦」,有要求,沒行動,繁榮農村文化就會落空。
由「送」文化到「種」文化的轉變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過去主要是採取「送」文化的形式,如送戲下鄉、送科技下鄉、送電影下鄉等為農民服務。這種送的形式不僅要保持並加大力度和覆蓋面,同時要更注重「種」文化的形式。即在農村「種」下公共文化服務的種子,增強其自身的「造血功能」。「送」是引導,「種」是根本;「送」是暫時,「種」是長遠;「送」是雪中送炭,「種」是錦上添花。如果只有政府「送」文化,沒有農民「種」文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是缺乏持久生命活力的。「種」文化首先要培育農村文化人才。由農村自辦文化必須有人來辦,有較專業、農民歡迎的文化人才。要重視和培養各類文化人才,如農民演藝人員、畫家、歌唱家、文藝創作人員、民間藝人等。同時,要積極培育新型農村文化主體,支持農民興辦各類文化團體,鼓勵農村文化活動積極分子,扶持鄉土文化能人,為開展農村文化活動夯實基礎。而且,還必須建立農民自辦文化的長效機制,如建立組織機構、設立相關制度、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經費支持,提供必備的保障措施和條件,使農村文化活動能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
由「借」文化到「掘」文化的轉變
農村文化活動不能只簡單借用或復制城市文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而應當深入開掘本地的文化資源和項目,保持農村文化的本色和特質。現在我國許多農村的文化建設大體上都模仿城市文化的套路,把城市文化的內容和形式簡單搬到農村來。城市流行什麼,農村也追逐什麼;城市熱衷什麼,農村也力推什麼;城市忘記什麼,農村也缺失什麼,造成城市、農村文化建設「一窩蜂」「一斬齊」的現象。比如,簡單把都市白領喜歡的電影搬到農村,把城市的娛樂文化、休閑文化、對歌星的追逐、搞笑等也搬到農村;把明星演唱、歌舞節會等也移植到農村。這固然有縮小城鄉差距的一面,但總體上,由於缺少鄉音、鄉風、鄉韻,農民對此並不真正認同和感興趣。這些脫離農民實際需求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多因深受城市文化的「濃妝艷抹」而很難在農村流傳。要改變這種狀況,一定要由「借」文化轉到「掘」文化上來。事實上,各地農村都有豐厚、數不清的文化資源、項目、名品等可供開發、挖掘和利用。開發本地的文化資源,如劇目、歌舞、年畫、習俗、工藝等,形成特色文化產品,可以大放異彩;開發挖掘文化項目,如鄉土文化體驗、民族文化尋根、文化休閑旅遊等,不僅農民需要,也會廣泛吸引具有鄉愁情結的城裡人;開掘本地的文化精神和優良傳統,如晉商的誠實守信、辛勞勤奮,浙商的經世致用、義利並生,徽商的勵精圖強、不畏艱苦,粵商的自由開放、務實創新,以及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神等,可形成本地獨特的文化軟實力。
C. 農村文化建設現有研究成果以及代表思想是什麼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與支持下,我國農村文化建設力度逐年加大,基礎文化設施逐步完善,農民文化生活日漸豐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各級黨委政府充分發揮公共服務職能,積極統籌城鄉文化發展,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努力構建結構合理、發展平衡、服務優良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著重解決了農民群眾看書讀報、看戲曲電影、參加文化培訓與文體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問題。目前,農村文化建設逐漸呈現欣欣向榮之勢。
加大投入,文化服務體系網路初步形成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維護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農民群眾多種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徑,對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央在2003年初就提出了「國家今後每年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的要求。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村文化建設非常重視,在每年召開的農村工作會議上,都把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作為重要內容予以部署。農村文化建設離不開資金支持,多年來,各級財政部門不斷加大投入力度,為改善農村基礎文化設施、加快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物質保障。
2001年至2007年,全國文化事業投入總計859.9億元。其中,2007年全國文化事業費用達到198.96億元,比2006年增加了40.93億元,增加了25.9%。2007年全國人均文化事業費用達到15.06元,比2006年的人均11.91元,增長了26.4%。2007年農村文化投入共計56.13億元,比2006年的44.6億元增加11.53億元,增長了25.9%。
國家發改委從2002年到2005年共投入4.8億元,用於扶持1086個縣級文化館、圖書館設施建設。到「十五」期末,「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的目標基本實現。「十一五」期間,又實施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規劃,國家通過轉移支付39.48億元,新建和擴建2.67萬個農村鄉鎮綜合文化站,到2010年,將實現「鄉鄉有綜合文化站」的建設目標。
2007年,中央投入1億元資金,地方自籌配套資金5300萬元,開展鄉鎮文化站建設試點工作,20個省區534個項目被列入試點項目。2008年,中央投入2億元,安排125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項目。財政部將邊疆文化長廊建設補助資金和基層文化設施設備維修補助資金從每年1100萬元增加到6000萬元,並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啟動重點文化建設項目,用於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明顯增加。
全國各地也加大了投入力度,落實了一批基層文化設施建設項目,扶持公共文化建設。目前,全國共有縣以上公共圖書館 2799個,文化館 3217個,博物館1722個,文化站37384個,社區、村文化室137665個,初步形成了覆蓋鄉村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農村文化領域不斷拓展,文化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面向基層,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深入農村
近幾年,文化部和財政部聯合實施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送書下鄉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文化項目,為農村文化生活注入了新鮮內容,送去了怡人春風,豐富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對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和整合,並通過衛星、互聯網和光碟等傳輸渠道為社會公眾服務的一項重要工程。通過工程的基層服務站點,廣大農民群眾可以享受到豐富、快捷的數字化文化服務。中央財政將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列為重點支持的文化建設工程,從2007年至2010年,將投入24.67億元支持工程建設。目前,這一工程的數字資源總量已達到69TB(1TB數據量相當於25萬冊電子圖書或926個小時視頻節目);自建、共建的基層服務站點已超過61.4萬個。到2010年,將基本形成資源豐富、技術先進、服務便捷、覆蓋城鄉的數字文化服務體系。
送書下鄉工程是文化部、財政部為解決基層群眾看書難問題而實施的文化工程。2003年至2007年,已累計投入資金1億元,為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和鄉鎮配送圖書總數達787萬冊。這些圖書內容健康,實用性、可讀性強,為農村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受到農民群眾的廣泛歡迎。
此外,還實施了流動舞台車等工程。從2007年到2010年,中央財政安排3億元資金,為基層文化機構配備1000多輛流動舞台車,用於送戲下鄉,開展文化戲曲巡演。流動舞台車為農民群眾帶來了靈活、新穎、方便的文化服務。我國多項重大文化工程的進村入鄉,推進了農村文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提升了文化素質,農民群眾的精神面貌得到明顯改觀。
靈活多樣,農村文化發展模式不斷創新
為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農村文化的快速發展,各地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河北省文安縣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文化網路建設,構建了以鄉鎮綜合文化站為龍頭,以村民文化活動中心為陣地,以農村文化社團為骨幹,以農村文化示範戶為延伸,以惠農文化服務窗口為平台的農村綜合文化網路,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文安還在123個村建起了村民文化活動中心,組建了各類農民文化社團283個,吸引了3萬多村民參與社團活動。為積極將文化知識轉化成社會生產力,文安組織各級農業、林業、科技、畜牧等涉農部門培養發展了「蔬菜種植文化示範戶」、「文化娛樂示範戶」、「養殖文化示範戶」等8類共計3200餘戶的文化示範戶,培養了一大批「土專家」、「科技能人」,帶動了農民群眾學習文化知識,走上致富道路。
浙江省嘉興市積極探索以「政府主導、多級投入、集中管理、資源共享」為主要特點的城鄉一體化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模式,取得初步成效。2008年,嘉興市一半的鄉鎮建有圖書分館,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鄉鎮分館、村(社區)圖書流通站全覆蓋,實現文獻資源統一采購、統一編目、統一配送、全市書刊借閱 「一卡通」。據統計,自2007年5月以來,嘉興市5個鄉鎮分館先後建成開放,累計到館讀者32萬人次,共辦證5400餘張,外借圖書14.6萬冊次。同時,為方便農民群眾,根據農村作息時間規律,實行晚上開放制度,極大方便了群眾閱覽。廣大農民群眾享受到同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閱讀待遇,借閱積極性高漲,讀者量不斷攀升。
江西省投入1億元,設立了農村文化事業專項資金。通過政府購買的形式,鼓勵專業文藝演出團體赴農村文藝演出、電影公司組織放映隊赴鄉村放映電影、鄉鎮政府組織農民群眾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向基層、低收入和特殊群體提供免費文化服務,初步解決了農民群眾看書讀報、看戲曲、看電影電視、參加文體活動與文化培訓等難題,保障了農民群眾的各項文化權益,對促進農村文化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近年來,全國各地根據自身特色,積極創新農村文化發展模式,積累了豐富經驗,探索出了較有成效的發展路子,不少地區農村文化建設的成效逐步凸顯,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權益得到了有力保障。
D. 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研究的編輯推薦
快速增長的農村公共物品需求與公共物品供給匱乏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增加農村公興物品供給,有利於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縮小城鄉差距,實現農業現代化。
E. 什麼是農村公共文化建設
根據文化產品的分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大致可以分成二類:
一是公益性公共文版化權服務,是指其內容意義的「公共性」特別高,即直接關繫到國家文化主權、文化信息安全或社會穩定,或與國家和民族文化創新、傳承直接相關的文化產品服務。這些文化服務,必須由政府直接控制管理或由政府直接投入經費加強建設和發展,如中央電視台、中央電台的新聞頻道、國家信息網路、各類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鄉鎮文化站、廣播電視、美術館、紀念館等。
二是准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務,是指其內容意義的「公共性」較低,並且與國家主權、文化信息安全關聯不大、還可以通過培育市場,並通過市場采購獲得的文化產品服務,如娛樂、電影、演出、展覽、美容、健身等。
F. 村級公共文化服務
根據文化產品的分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大致可以分成二類:
一是公益性專公共文化服務,是指屬其內容意義的「公共性」特別高,即直接關繫到國家文化主權、文化信息安全或社會穩定,或與國家和民族文化創新、傳承直接相關的文化產品服務。這些文化服務,必須由政府直接控制管理或由政府直接投入經費加強建設和發展,如中央電視台、中央電台的新聞頻道、國家信息網路、各類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鄉鎮文化站、廣播電視、美術館、紀念館等。
二是准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務,是指其內容意義的「公共性」較低,並且與國家主權、文化信息安全關聯不大、還可以通過培育市場,並通過市場采購獲得的文化產品服務,如娛樂、電影、演出、展覽、美容、健身等。
G. 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包含哪些
根據文化產品的分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大致可以分成二類:
一是公版益性公共文化權服務,是指其內容意義的「公共性」特別高,即直接關繫到國家文化主權、文化信息安全或社會穩定,或與國家和民族文化創新、傳承直接相關的文化產品服務。這些文化服務,必須由政府直接控制管理或由政府直接投入經費加強建設和發展,如中央電視台、中央電台的新聞頻道、國家信息網路、各類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鄉鎮文化站、廣播電視、美術館、紀念館等。
二是准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務,是指其內容意義的「公共性」較低,並且與國家主權、文化信息安全關聯不大、還可以通過培育市場,並通過市場采購獲得的文化產品服務,如娛樂、電影、演出、展覽、美容、健身等。
H. 怎樣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真正重視農村文化工作,制定文化行動綱領,建立行政推動機制。要深入調研、科學規劃、版制定政策權、落實措施,切實加大農村文化建設力度。在文化建設過程中,要有所積累、有所發展、有所創新;
加大財政保障力度,建立多元投入機制。針對農村文化建設基礎普遍薄弱這一狀況,縣、鎮兩級黨委政府要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將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列入公共財政預算,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投入為輔的投入和獎勵機制;
借用信息技術平台,建立文化共享機制。要把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作為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一個新的重要手段,對鄉鎮(街道)、村(社區)創建「共享工程」進行補助性獎勵,使「共享工程」基層中心得到較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