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青島市北區浮山後一小區屬於哪個工商所
青島市北區浮山後一小區
屬於合肥路工商所。合肥路工商所就在浮山後的阜新醫院那附近。在不知道就打消費者熱線,他們就跟你說在那裡了。
『貳』 百家姓里有姓亢的嗎
百家姓里有姓亢的。
《百家姓》四字一句,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68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124個,裡面是有亢姓的。
亢姓源於伉姓,後去人旁為亢姓,出自姬姓,衛國大夫三伉之後。還有一說以封地為姓。山東省濟寧市南,有個古代的軍事要地叫亢父,《國策齊策》說,春秋時有個貴族受封於此,他的後代子孫便以封地名為氏,形成了亢姓。
亢氏屬於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也列在第五百七十四位,望族出武威郡、太原郡。
(2)浮山縣工商局擴展閱讀
亢姓的分布地區:
今北京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的荊門市,湖北安陸市,山西省的太原市、臨汾市堯都區、浮山縣、原平縣、汾西縣、蒲縣、襄汾縣、翼城縣、晉城市、洪桐縣,陝西省的西安市、商南縣、韓城市。
河南省的洛陽市、開封市嵩縣、宜陽縣、靈寶市、南陽市淅川縣、方城縣城北、武陟縣、洛寧縣、杞縣、伊川縣、濮陽縣、許昌市、禹州市,吉林省的吉林市,遼寧省的朝陽市喀左縣、鞍山市,山東省的聊城市開發區、濟寧市、青島市即墨市、棲霞縣。
湖北省的荊門市,甘肅省的蘭州市、金昌市、定西縣、通渭縣、臨澤縣,江蘇省的蘇州市、揚州市、吳縣,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卓資縣,安徽省的合肥市、當塗市、宿州市,貴州省的羅甸縣等地,均有亢氏族人分布。
『叄』 浮山縣晉龍礦業有限公司法人是誰
你好 浮山縣晉龍礦業有限公司的法人是衛華
『肆』 山西浮山縣工商局電話多少號辦公室
(0357)8122301
『伍』 "亢"姓由何時起源
中華亢氏
序言
吾亢氏人,源遠流長,人丁興旺,枝柯遍布。雖散居神州各地,然不辭千辛,甘歷萬苦,創世拓業,奮發不止。既安居皆能自成一支,光宗耀祖,最終名振一方。
衣食足而尚禮義,政通人和則思祖譜。故追源亢氏而集此冊,雖為弱水三千之一瓢,然其傳統美德、拓業功名盡收眼底矣。
亢氏濟濟,業績赫赫。能入錄者,皆據實錄之,以彰其賢德,而勵後人進取。
亢書興
2004.5
一. 致亢氏同族
全國有近五百多個姓氏,其源流及歷史人物、歷史典故、分布范圍,家譜收藏研究等多方面都需要我們認真研究。一個姓氏、一個家族的繁衍生息,興盛衰亡,無不記載著祖先們感人至深的創業歷程,打上時代的烙印,折射出歷史文化的光輝。這里有聚、有散,有喜、有憂,有經驗總結,有血淚教訓。這就是活生生的歷史,不帶虛偽和粉飾,也沒有任何功利色彩。時代的列車已進入21世紀,瞻前顧後,看看我們的祖先留下的一步一個腳印,對於激勵我們亢氏後人今後把路走得更快、更好,將會有所幫助。
姓氏是一門涉及到歷史學、考古學、民俗學、語言文字學等諸多學科的邊緣學科。就今天來說,「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我的根在何處?」無論他在什麼地方,不管他漂泊多遠,都是令人關心的,甚至是魂牽夢繞的問題。這種生生不息的尋根意識,正可以增強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向心力、凝聚力。本冊子以亢氏家譜為紐帶,為具有亢氏血統的炎黃子孫提供亢氏梟雄歷史史實,使我亢氏精神得以發揚光大。
對於我們的姓氏,家譜都有所記述,但很約略,甚至有些內容成為缺門;不少志書雖作了記載,但語言不詳,記述較略,文字不多,篇幅簡短,只佔了很小的一席之地。有的資料依然塵封如故,並未進行開發、利用。縱觀我亢氏家族歷史,在我國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其由來、流動、遷徙、繁衍構成中華民族社會生活的重要層面。如果撫今追昔,弄清其發端的所在,流動的過程,變化的軌跡,對於了解歷史,愛鄉愛國,聯絡感情,內外交流,無疑都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人從基本地情、人情出發,充分運用現有的、能找到的、能聯絡上的家族家譜和相關人口資料,追溯、探討亢氏的發端、由來,以及遷徙的狀況、路線、當前的聚居點,盡其可能將資料記得詳細一些,清晰一些,真實一些。同時收集、列舉有關該亢氏中比較突出的人物及他們所做出的歷史功績。相信本書的編印,會使我們同姓人感到親切、有趣。相信它對研究工作者也不無益處。
家譜、宗譜記錄了一個家族曲折的歷史,反映了一種文化傳統,有大量的真實內容,當然會有一些不夠准確的地方。有的家訓簡明扼要,針對性強,也便於記憶,其間蘊涵著不少有益的內容,可以汲取、利用。又如,不少人物、世家的起伏興衰,有助於當今人才學的研究,也可以激勵後人努力進取。本書已設多個欄目,其資料系統、翔實、設計力求新穎、合理,希望我們亢門中人都來開拓、完善,使亢氏的研究開發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二.亢氏淵源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題記
(一) 姓氏起源資料
1、 亢姓起源有四:
⑴以封地為姓。山東濟寧縣南,有個古代的軍事要地叫亢父,《國策齊策》說,春秋時有個貴族受封於此,他的後代子孫便以封地名為氏,形成了亢姓。
⑵源於伉姓。後去人旁為亢姓,出自姬姓,衛國大夫三伉之後。見《風俗通》。
⑶出自子姓,宋國微子之後。見《路史》。
⑷為佐姓所改。見《中國姓氏大全》。
註:姓氏起源另說:來源有二:春秋時候有個貴族受封於此,他的後代以封地為姓,就形成了亢姓(見3)。另外一種說法: 來自古書《風俗通》,說亢姓是由伉姓省去個偏旁而形成的,因為春秋時衛國有名為伉的大夫官,他的後代形成了亢姓。
2、郡望①:
武威郡: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東北)。元鼎後相當今甘肅黃河以西、武威以東 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東漢移治姑臧②。
太原郡
註:①魏晉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世族,稱為郡望,意即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
②古縣名,今甘肅武威。
3、山東省境內,古時候有個地方叫亢父,是個有名的軍事要地。古書里說:「徑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馬不得並行。」這個地方,春秋時候有個貴族受封於此,他的後代以封地為姓,就形成了亢姓。
4、明初?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姓?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姓在現亢家莊(在青島)定居,古稱張家疃。明永樂年間(1403-1405),浮山所亢姓一族遷徙此地,子嗣延續眾多,遂改現稱亢家莊。
5、《中國經濟全書》稱:「康氏(即亢氏)自清迄今,凡二百餘年,其家運之隆盛,可謂極矣。」
6、相傳炎帝後代共工氏有子名叫句龍,在黃帝時擔任後土(古代掌管有關山川土地事務及農業生產的官職),死後被封為「灶神」,一直為人們祭祀,其後代就以官名的一字為姓,稱為後氏。春秋時候曾有貴族受封於亢父,其後代以封地名為姓,就形成了亢姓。 還有一種說法,亢姓是由伉姓(起源於古衛大夫三伉)省去偏旁而成的。姓氏尋源:當為伉姓所□,或以地為氏。萬姓統譜:亢思謙,臨汾人,由翰林官至布政。《姓氏起源》(段國祥主編):亢源,明朝駙馬都尉。亢良玉,明朝傳為孝老之人。唐登科亢潮,京兆人。又有五官正亢軫。
編者註:相傳,今河南省宜陽縣石村鄉鐵爐村亢姓,原來姓康,後家境漸敗。疑與朱姓同居一村,有「豬吃糠」之嫌,故隨鄰村張深亢氏改為亢姓,以與豬抗衡。
6、《史記》註:「亢,音庚。亢倉子,王邵本作』庚桑子』。
小 結
(編者)考亢氏史,封地為姓在先(春秋時期),該亢姓應為始祖。改伉為其次(戰國時衛國),改子姓為再其次(五代十國時期),更佐姓無可考(詳見《中國姓氏大全》)。康姓演變更在後(清朝時期)。
凡更改姓氏屬慎事,據筆者按民情推斷:或過繼,或更姓投靠,皆應聯為一家,是以天下亢姓為一家。
(二)地方家譜摘錄
君美由陝西韓城遷至河南靈寶,時有四子。次子重賢居南營,其有二子英、寧。長子英有子振政及振遠。振遠遷至洛寧,生二子乾、坤。坤遷至宜陽,是為五世。發展至十一世思傑,始遷至今日的嵩縣汪城。各支子嗣延續至今,已發展至二十五世。(1986)
1986年清明節祭祖時,河南四支亢門代表共續第27世至46世統一世系輩字:
平靈宜洛長
嵩峰彩紫芳
風雲才智廣
舉國照華陽
三.散居神州 名振一方
山東亢氏
山東亢氏主要分布在亢父、聊城、棲霞、即墨、青島等地。亢父為亢氏封姓地。據推考,其它地方之亢姓多來之於此地。
其中,亢家莊發展較為旺盛。亢家莊位於青島市北區寧夏路與山東路交界處,屬丘陵地。明初?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姓?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姓在此定居,稱張家疃。明永樂年間(1403-1405),浮山所亢姓一族遷徙此地,子嗣延續眾多,遂改現稱。
另據史料記載,遠在明朝初期這里就已經形成了村落。最早在這里居住的是一張姓家族,那時的庄名?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姓偶翌丁V鋇角邇
『陸』 從浮山後到辛家莊工商所怎麼走
你說的辛家莊工商所是在雲霄路那個忙? 216路可以吧。環形的。
『柒』 浮山縣有沒有工商銀行
按道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