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區公共服務設施包括那些
公共服務設施包括基礎設施和附屬設施。
1、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它們是國民經濟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越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
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其空間分布形態演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往往需較長時間和巨額投資。
對新建、擴建項目,特別是遠離城市的重大項目和基地建設,更需優先發展基礎設施,以便項目建成後盡快發揮效益。
2、附屬設施
附屬設施是配套設施,使得基礎設施得到更好服務、發揮更大作用、實現保值和增值功能的設施。
《住宅建築規范》(GB50368-2005)規定,住宅應具有與其居住人口規模相適應的公共服務設施、道路和公共綠地。配套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公建)應包括:
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商業服務、金融郵電、社區服務、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等9類設施。配套公建的項目與規模,必須與居住人口規模相對應,並應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期交付。
設施需求:
(1)教育設施的配套質量需求逐步提高。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和教育意識的不斷增強,居民對教育設施的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於少年兒童比例的持續下降,住區內教育設施的配套面臨資源整合,提升質量、提高配套標准等潛在要求。因此,優化教育設施的資源配置,提高配套標准.提升配套質量是教育設施配套的發展趨勢。
(2}老年設施的配套需求面臨數量與質量的同步提高。老齡化程度的加重.使得社會對老年設施的需求激增。這就意味著住區將承擔更多的社會養老服務功能。因此,一方面住區內養老設施的數量需求持續增加,另一方面.居民經濟條件的改善。對養老設施的配套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社區服務設施的配套需求不斷增強。社區服務性設施包括基本的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各種活動站、服務站、社區管理等,是居民R常生活必須的基本生活設施,隨著住區老齡人口的增多和全民健身、保健意識的增強,居民對上述設施的數量和服務質量的需求日益提升。
『貳』 公共建築特點
公共建築的特點:
①使用上的公共性、開放性;
②功能上的多樣性;
③人流交通的大量性;
④建築結構復雜性;
⑤建築風格的時代性;
公共建築包含辦公建築(包括寫字樓、政府部門辦公室等), 商業建築(如商場、金融建築等),旅遊建築(如酒店、娛樂場所等),科教文衛建築(包括文化、教育、科研、醫療、衛生、體育建築等),通信建築(如郵電、通訊、廣播用房)、交通運輸類建築(如機場、高鐵站、火車站、汽車站、冷藏庫等)以及其他(派出所、倉庫、拘留所)等。
(2)公共服務設施建築風貌擴展閱讀:
各種公共建築的使用性質和類型盡管不同,都可以分成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或稱輔助部分)和交通聯系部分三大部分。
設計中應首先抓住這三大部分的關系進行排列和組合,逐一解決各種矛盾問題以求得功能關系的合理與完善。在這三部分的構成關系中,交通聯系空間的配置往往起關鍵作用。
交通聯系部分一般可分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樞紐交通三種基本空間形式。
水平交通布置要點:應直截了當,防曲折多變,與各部分空間有密切聯系,宜有較好的採光和照明。例如走道。
垂直交通布置要點:位置與數量依功能需要和消防要求而定,應靠近交通樞紐,布置均勻並有主次,與使用人流數量相適應。
交通樞紐布置要點:使用方便,空間得體,結構合理,裝修適當,經濟有效。應兼顧使用功能和空間意境的創造。
在公共建築設計中,考慮到人流的集散、方向的轉換、空間的過渡以及與過道、樓梯等空間的銜接,需要安排門廳、過廳等形式的空間,起到交通樞紐與空間過渡的作用。
門廳出入口部分的設計,主要依據兩方面的要求:一是使用方面的要求,二是空間處理方面的要求。
『叄』 風貌管理等措施要求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保護珠海城市特色資源,提升城市魅力,塑造具有珠海特色的城市風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城鄉規劃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在本行政區域內對城市建築風貌的管理,適用本規定。
第二章 「三線」管理
第三條 具有「山海相依、陸島相望」的城市特色,城市天際線、山脊線和海岸線是城市風貌控制管理的重點。
第四條 重要的城市濱海、濱河生活岸線沿線地區,自岸線300米以內區域為濱水風貌敏感區。濱水風貌敏感區內的高層居住建築應以點式為主,臨近濱水區域的建築應以低、多層建築為主,宜設置商業及公共服務設施。
第五條 沿山體四周需規劃建設環山道路,如沿山用地與山體間無城市道路間隔時,臨近山體的居住建築,至少應退離用地紅線10米,而且其建築高度應滿足以下要求:距離用地紅線15米以內的,建築高度控制在20米及以下;距離用地紅線15米至50米之間的,建築高度控制在40米及以下;距離用地紅線50米以上的,才可建設高度在40米以上的高層居住建築。
第三章 建築布局
第六條 濱水風貌敏感區、沿山風貌敏感區內以及沿城市主要幹道兩側重要項目的總平面規劃、重要的單體建築設計,應至少徵集不少於三個方案進行比選,按相關程序和規定處理,特別重要的單體建築還應開展景觀影響評價。
第七條 沿城市主幹道的居住小區商業服務設施應集中獨立布置,不宜在住宅的底層設置商鋪。
第八條 居住小區應將不小於其總綠地面積的10%-15%設置為開放式綠地。開放式綠地應布置在小區邊緣,呈塊狀布局,該綠地應兩側臨街,條件不允許時,應保持至少一側臨街。
第九條 為了減少街道空間的壓迫感,居住小區建築布置應高低錯落,形成富於變化的天際輪廓線。
第四章 城市公共藝術空間
第十條
通向濱水岸線的城市道路為城市重要的景觀通廊,其與濱水道路的交叉口處為重要的景觀節點,交叉口三個方向均應設置為開敞空間。開敞空間內的公共設施應進行藝術化設計,以提升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品味。
城市道路與濱水道路有用地間隔時,用地正對景觀通廊的部分為景觀通廊控制區,控制區寬度不小於35米,其內不得建設任何形式的建築物(圖見附錄三)。
第十一條 通向山體的城市道路,為重要的景觀通廊,其與山邊道路的交叉口處為重要的景觀節點,交叉口三個方向均應設置為開敞空間(圖見附錄四)。
沿山建設用地正對景觀通廊的部分為景觀通廊控制區,控制區寬度不小於對應道路紅線寬度的2倍,並作為城市公共綠地。
第十二條 濱水、沿山以及沿城市主幹道兩側的高層居住建築主體間應保持必要間距,以形成垂直於景觀界面的視線通廊。同一宗用地內的上述視線通廊應保持100米以上的通透性(圖見附錄五)。
居住建築主體高度在50-100米范圍內的,側向間距不小於20米。居住建築主體高度在100米以上的,側向間距不小於30米,並且其垂直於濱水、沿山和道路景觀界面的投影間距不得小於20米。(圖見附錄六)
第十三條 獨立集中布局的商業建築應向城市提供公共開敞空間,不應設置四周封閉的無頂蓋內庭院。
第五章 建築風貌
第十四條 新城建設和城市更新項目應結合嶺南建築風格,塑造具有珠海地域特色的城市風貌。
第十五條 為了避免遮山擋海,濱水、沿山以及沿城市主幹道兩側的高層居住建築應以點式為主,建築高度超過50米的最大連續面寬投影不得超過40米。(圖見附錄七) 第十六條 沿山風貌敏感區內的50米以下居住建築必須採用坡屋頂,屋面顏色應以低明度為主。
其它區域的多層居住建築屋頂應採用坡屋頂形式,屋面顏色以低明度為主。非坡屋頂居住建築及高層建築裙房應進行第五立面設計,並納入建築工程規劃許可及規劃驗收管理。
第十七條 珠海中心城區建築主色調確定以淡雅、明快的淺色系和中性色系為主。
第十八條 建築單體外立面及屋頂附加裝飾物、構築物,包括招牌、燈箱、建築節能裝備等的外形、尺度、色彩、位置應當與主體建築的規劃設計協調統一。
第六章 城市道路景觀
第十九條 珠海大道、香海路、金港大道城市生態景觀林帶,控制寬度不小於50米。城市新建主幹道應預留道路附屬景觀綠地,寬度不小於20米。已有城市主幹道的升級改造亦應按此標准要求逐步實施。
第二十條 沿城市主幹路居住建築的控制高度不得超過道路規劃紅線寬度加上道路兩側建築後退道路紅線距離之和。建築物臨兩條以上道路的,按較寬的道路規劃紅線計算其控制高度。
第二十一條 沿街建築立面上設置煙囪、空調室外機等設施時,應進行隱蔽與美化。
第二十二條 居住建築沿城市主幹路及臨城市廣場、公共綠地的一側不應設置開敞式陽台。
第二十三條 新建項目的室外地面完成面標高應與周邊地形相協調,如場地周邊有市政道路(含已建或規劃,以下同)或建成區,新建項目的室外地面完成面標高應與周邊市政道路及現狀建成區標高做好銜接,具體要求如下:與周邊市政道路及現狀建成區相接處,即建築紅線以外區域,其室外地面完成面標高應與周邊市政道路及現狀建成區持平;建築紅線以內區域,其室外地面完成面標高不應高於周邊平均標高1.5米;建築紅線兩側,其室外地面完成面如有高差,連接處應以分級跌落或自然坡的方式過渡處理,過渡段應按制在建築紅線以內。
第二十四條 結合珠海城市特色,加強城市主要道路、重要景觀節點的燈光夜景建設,提高建築單體、商業店面、戶外廣告的裝飾燈光檔次,避免光污染,構建出珠海特色的城市夜景。
第二十五條 鼓勵建設城市雕塑、街道小品、道路廣場設施,美化環境、標示區域、提高城市整體環境藝術品質。
第七章 附則
第二十六條 本規定發布前已出讓或已劃拔用地的建設項目,應在滿足已核準的規劃設計條件的前提下,盡量參照本規定執行。其餘如有突破本規定的情況,須通過多方案比選,通過景觀影響評價,經珠海市規劃委員會城市設計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報市政府批准。
第二十七條 本規定由***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負責解釋。
第二十八條 本規定自發布之日起30日後施行
『肆』 市政和公共服務設施對城市環境的影響
實施棚戶區改造,完善配套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有利於改善城市環境,集約對可整治的舊住宅區和規劃保留的建築,主要進行房屋維修、配套設施和無障礙
『伍』 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是一樣的嗎有什麼區別
一個是國家出錢,另一個是國家出錢也可以私人出錢啊
『陸』 如何構建美麗鄉村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如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1、加強頂層設計,實現城鄉統籌發展。要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城鄉一體化,逐步縮小城鄉間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學校、醫院、文化站、體育場所等公共服務設施和交通郵電、農田水利、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差距。健全穩定的公共財政投入機制,與財政收入增長同步增長,讓鄉村產業強起來、設施多起來、環境好起來,讓農民和城鎮居民一樣公平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發揮政策引領作用,吸引和帶動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投入美麗鄉村建設,形成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2、強化規劃引領,推動一村一個規劃。要根據鄉村的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產業發展、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農民實際需要等要素,科學編制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尊重自然美,注重個性美,構建整體美,細化生產、生活、服務等功能區塊的定位,合理安排村莊的產業平台、基礎設施、農田保護等空間布局,注重空間布局、建築形式、田園風貌和自然景觀的融合,在美麗鄉村的特色上下工夫,在美麗鄉村的差異化上找出路,加強與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等上位規劃的無縫銜接,確保一村一個規劃能落地、可實施,「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嚴控大拆大建,避免千村一面。
3、倡導節約集約,堅決守住耕地紅線。要牢固樹立節約集約用地的發展理念,在美麗鄉村規劃建設中推廣節約集約用地的典型經驗和做法,減少土地的粗放利用,避免土地利用的浪費。引導鄉村民居逐步向中心村和小城鎮集聚,向農民推薦節地建築戶型,實現鄉村住宅用地集約化;引導村辦企業逐步向工業園區集聚,減少佔用非農建設用地數量,實現鄉村非農建設用地集約化,挖掘鄉村節約集約用地的潛力。堅決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大力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切實將基本農田落實到地塊和農戶,嚴格禁止亂占濫用耕地行為,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不降低,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
4、傾聽農民心聲,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要通過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等媒體和圖片展、宣傳欄、宣傳標語等形式,大力開展宣傳發動工作,讓家家戶戶切身感受到美麗鄉村建設取得的成效和得到的實惠,主動投入到美麗鄉村建設中。美麗鄉村規劃要由各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決定,充分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農民的聰明才智,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美麗鄉村規劃變成農民的美麗鄉村建設願望。美麗鄉村建設要廣泛聽取和積極吸收農民的意見,讓農民能夠自己選擇、自己決策、自己建設、自己管理,推動美麗鄉村規劃落地,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按照規劃實施,將美好藍圖變為現實。
5、尊重農民意願,推進特色民居建設。要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遵循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經濟適用、分步實施的原則,積極組織和引導農民新建住房和改造危房,注重保護、挖掘和傳承鄉村的自然、歷史、文化、民俗等特色資源和優秀傳統建築文化,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尊重農民的生產、生活習慣,全面落實節地、節材、節能、節水和環境保護等要求,切實改變鄉村民居長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建設模式,確保鄉村特色民居數量穩步增長、建設水平穩步提升和建設質量穩步提高,跳出建新房不見新村、建新村不見新貌的怪圈,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6、夯實產業支撐,穩步提高農民收入。要創新現代農業發展體制機制,發展精準設施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精深加工農業,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經濟協會、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把農民組織帶動起來,引導農民依託鄉村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鄉村旅遊、農家樂等新興服務業,提升服務水平和檔次,吸引城鎮居民到鄉村吃住行游購娛,促進農民增收。拓寬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以合資、合作等方式,參與鄉村的產業開發和項目經營,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做強鄉村的產業,增強農民增收後勁。
7、加強村莊整治,提高生活環境質量。要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全過程,大力開展綠化造林活動,重點抓好交通沿線、河道溝渠、村莊庭院和房前屋後的綠化美化。實施鄉村生產生活污染源治理工程,重點開展以生活垃圾、污水集中收集處理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為主的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加快垃圾收集點、中轉站、無害化處理場等設施建設,加快污水收集系統、污水處理廠等設施建設,利用發展沼氣、生產有機肥等方式,實現畜禽養殖污染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嚴格落實保護生態的法律法規,加強鄉村水域保護和重點區域生態修復,建設「天藍、地綠、山青、水凈」的生態環境,提升農民生活環境質量。
8、培育文明風尚,提升鄉村文化內涵。要加大對地域風情、傳統民俗、人文典故等非物質文化的發掘和傳承力度,加大對古民居、古農具、古樹木等歷史文化遺跡的保護和開發力度,豐富鄉村的文化內涵。針對新型農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等不同群體,開展喜聞樂見、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讓廣大村民在家門口有演出看、有電影看、有廣播聽、有電視看、有書讀、有報讀、有棋牌、乒乓球等室內文體活動、有籃球、排球等室外文體活動,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培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村規民約,規范村民行為,倡導移風易俗,破除陳規陋習,堅決遏制鄉村賭博迷信之風,營造文明和諧的生活氛圍。
9、創新社會管理,維護鄉村和諧穩定。要推進鄉村網格化社會管理,配備專職網格員和網格協管員,嚴格落實管理責任制,由過去浮在面上變為沉到下面、被動應付變為主動服務,做到有問題及時發現、有需求及時服務,實現鄉村社會管理人性化、精細化、信息化。建立鄉村多元化調處機制,整合綜治、司法、信訪、治保等基層工作力量,加大調處力度,及時化解影響鄉村社會穩定的各種矛盾糾紛和信訪問題。開展法律進鄉村活動,採取法律講座、以案說法、黑板報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與農民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提高農民的法制意識,增強農民的法制觀念,加強對重點人群的幫扶管理,提高美麗鄉村法治化管理水平。
10、深化綜合改革,增強發展內生動力。要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深化鄉鎮機構改革,規范鄉鎮機構設置,轉變鄉鎮政府職能,理順部門責權關系,引導農民參與鄉鎮的決策、管理和監督,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深化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規范財政收支管理,建立財權與事權相匹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提高鄉鎮的財政保障能力,保障村級組織運轉經費,提高村幹部報酬待遇,增強村級組織自我發展和自我保障能力。總結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經驗,完善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機制,增加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投入,強化財政獎補資金項目管理,進一步增強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柒』 未來的住區建設中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與布局將產生哪些新的趨勢
新趨勢:
①商業服務設施的更替:大型超市的覆蓋,快餐、社區食堂的普及回等。
②教育設施規模的擴答大:教育設施除了承擔日常學校教育活動外,還應承擔不同層次的社區教育。
③體育休閑設施的完善:考慮不同年齡不同群體的需要,設立文體中心,健體俱樂部等,方便居民活動。
④老齡化設施引入:比起現在所設立的敬老院,小區內的老年設施更易為一般老年人和他們的家庭所接受,老年人在心理上減少了孤獨感,遺棄感,在物質上也能得到家庭的就進關照。
⑤停車設施的增加。
『捌』 公共服務設施包括哪些方面
公共設施是指為市民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的各種公共性、服務性設施,按照具體的項目特點可分為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交通、體育、社會福利與保障、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郵政電信和商業金融服務等。
設施有基礎設施和附屬設施,其中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而且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即「社會性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它們是國民經濟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越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其空間分布形態演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往往需較長時間和巨額投資。對新建、擴建項目,特別是遠離城市的重大項目和基地建設,更需優先發展基礎設施,以便項目建成後盡快發揮效益。
附屬設施
附屬設施是配套設施,使得基礎設施得到更好服務、發揮更大作用、實現保值和增值功能的設施。
『玖』 公共設施都包括哪些
公共設施都包括但不限於下面的設備設施、場地等等:
1、綠化及小品(如亭台樓閣、水池噴泉、公共座椅)等等
2、公共照明設備
3、公共消防設備、消防樓梯、通道
4、公共配電設施(高低壓配電室、配電箱、配電櫃、電力管井、電閘箱、表具、線槽等等)
5、公共弱電設施(有線電視設備、電信設備、網路光纖設備、弱電管井、派接室、派接箱等等)
6、公共健身及兒童娛樂設施
7、公共安全設備(圍牆、攝像頭、護欄、園區大門、檔桿等等)
8、公共場地及公共道路
9、公共給排水設施(公共給排水管道、下水渠道、管井、各類水泵、管道閥門、雨水管、污水篦子等等)
10、電梯、電梯等候廳
11、公共樓道、樓梯、單元門廳、共用的樓宇大堂、公共衛生間(非必要)
12、建築物的地基等基礎設施
13、建築物樓頂屋面及共用的外牆
公共設施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會組織提供的、給社會公眾使用或享用的公共建築或設備,按照具體的項目特點可分為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交通、體育、社會福利與保障、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郵政電信和商業金融服務等。
從社會學來講,公共設施是滿足人們公共需求(如便利、安全、參與)和公共空間選擇的設施,如公共行政設施、公共信息設施、公共衛生設施、公共體育設施、公共文化設施、公共交通設施、公共教育設施、公共綠化設施、公共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