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枝一葉總關情中的關情是什麼意思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譯文
:在衙門里休息的時候,聽見竹葉蕭蕭作響,彷彿聽見了百姓啼飢號寒的怨聲。
我們雖然只是州縣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牽動著我們的感情。關情:牽動情懷。
2. 一枝一葉總關情 這句詩的出處
山東巡撫,名包括,十分尊重與支持鄭板橋。清制巡撫兼銜右副都御史,故習慣尊稱中丞。板橋給包括畫過一張畫,畫面上幾竿清竹,題句雲: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題句把彼此的身份、兩人的關系、寫作的年代、吏治的甘苦都寫得明明白白。以卑對尊,不是關系比較接近是不能作此語的,不是連年災害,「疾苦」兩字不至於在板橋心目中占如此重要之位置。這首詩藝術的妙用是個聲字。風吹竹葉的蕭蕭之聲與《逃荒行》中的悲號呻吟之聲混而為一,由此及彼,極自然地實現了想像中的飛躍。這句詩思想之精華是個聽字:由聽竹而至於聽民間疾苦之聲,以見主人對災民的關切之深。全詩渾然天成,自然曉暢,一枝一葉,一撇一橫,都散發著耀眼的光采。不妨說,這首絕句是板橋山東十年的主題歌。
3. "一枝一葉總關情'的出處
1、出自清代詩人鄭板橋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2、原詩:
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清·鄭燮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3、白話譯文:
在衙門里休息的時候,聽見竹葉蕭蕭作響,彷彿聽見了百姓啼飢號寒的怨聲。
我們雖然只是州縣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牽動著我們的感情。
(3)公共服務一枝一葉總關情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鄭板橋是清代有名的文人畫家,「揚州八怪」代表性人物。他也是一位勤政愛民的好官,在山東任知縣時,他的上司包括聽聞他的名聲,便向他索求字畫。鄭板橋畫了一幅墨竹圖,並在畫上題了一首詩《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丞括》贈之。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從寫竹入手,托物言志,語多謙遜委婉,表達了對民眾的憂慮關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責任感與清官心態。
第一、二句點明詩人身份與周邊環境,緊扣畫中風來疏竹的主題。「衙齋」說明自己身為官員;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階較低,又有謙遜之意。忙中偷閑,靜卧休息,卻聽得似有風雨之聲,原來那是衙中自己親手所植的竹林幽篁為清風所動,蕭蕭作響,意趣橫生,同時給人一種十分悲涼凄寒之感。
第二句詩人振腕轉筆,由竹葉聲響聯想到民間疾苦,一個「疑」字道出了詩人的愛民之心與勤政之意,表達了他對百姓的真摯情感。他在任期間確實對百姓關懷備至,深得百姓的感戴。最後因擅自開倉賑濟,觸犯了貪宮污吏的直接利益,而被誣告罷官。
第三、四句寫詩人事無巨細、永遠恪盡職守、關懷百姓。詩人直陳自己官職卑微,只是一個普通縣官,語雖自謙,卻用「吾曹」點出像詩人等這種下級基層官員在全國的數量之廣,將之上升到普遍的高度。末句語帶雙關,還是用題詠畫竹的方式說明,然而只要是有關民眾疾苦,無論事情大小,都會放在心上。
由題竹始,又終於詠竹,表面上看是詠竹,實際上卻比喻民問疾苦,虛實相間,意味深長。為民解憂,是為官者責任所在,這兩句詩拓寬了詩歌的內涵,照應了畫意和詩題。
全詩語言質朴,不用典故堆砌,既有明智自勉之心,更含有相與為善之意,竹之清雅超拔與詩人的兩袖清風的高尚節操自然相照。四句詩把詩人對百姓真摯而執著的人道主義情懷寄寓其中,是題畫詩中的佳作。
4.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中的「吾曹」是什麼意思
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 括: 鄭燮·清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 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史,一枝一葉總 關情。 【注釋】: 濰縣:今屬山東省。 年伯:古稱同榜考取的人為同 年,稱同年的父輩為年伯。 包大中丞括:包括,字銀河, 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康熙四十五 年(1706)進士:乾隆年間,曾任山東 布政使,署理巡撫,故稱「中丞」。 衙齋:官衙中的書齋。些小: 指官職卑微。吾曹:我們。關情;關 心。 譯文: 在書齋躺著休息,聽見風吹竹
葉發出蕭蕭之聲, 立即聯想是百姓啼飢號寒的怨 聲。 我們雖然只是些小小的州縣官 吏, 但是老百姓的一舉一動都牽動 著我們的感情
5. 「一葉一枝總關情」是什麼意思
一枝一葉總牽動著我的感情。
這是鄭板橋的《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詩句,全詩是: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這兩句詩表面上是寫竹子的,意思是:我們這些小小的州縣官吏,衙門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葉,都牽動著我們的感情。而實際的含義是:我們雖然只是小小的州縣官吏,但老百姓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我們的感情。充分體現了鄭板橋對百姓疾苦的關心。
這首詩是鄭板橋在乾隆十一、二年間出任山東濰縣知縣時贈給包括的。一二兩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齋卧聽蕭蕭竹」,寫的是作者在衙署書房裡躺卧休息,這時聽到窗外陣陣清風吹動著竹子,蕭蕭叢竹,聲音嗚咽,給人一種十分悲涼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間疾苦聲」,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聲音產生的聯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風竹之聲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飢寒交迫中掙扎的老百姓的嗚咽之聲,充分體現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繫百姓的情懷。三、四兩句暢述胸懷。第三句「些小吾曹州縣吏」,既是寫自己,又是寫包括,可見為民解憂的應該是所有的「父母官」,這句詩拓寬了詩歌的內涵。第四句「一枝一葉總關情」,這句詩既照應了風竹畫和詩題,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點點滴滴都與「父母官」們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呀!鄭板橋的這首題畫詩,由風吹竹搖之聲而聯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對老百姓命運的深切的關注和同情,一個封建時代的官吏,對勞動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確實是十分可貴的。
6. 「一枝一葉總關情」出自哪裡、這句話表達的意思和中心思想
鄭板橋的《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詩句,全詩是: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詩表面上是寫竹子的,意思是:我們這些小小的州縣官吏,衙門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葉,都牽動著我們的感情。而實際的含義是:我們雖然只是小小的州縣官吏,但老百姓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我們的感情。充分體現了鄭板橋對百姓疾苦的關心。
這首詩是鄭板橋在乾隆十一、二年間出任山東濰縣知縣時贈給包括的。一二兩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齋卧聽蕭蕭竹」,寫的是作者在衙署書房裡躺卧休息,這時聽到窗外陣陣清風吹動著竹子,蕭蕭叢竹,聲音嗚咽,給人一種十分悲涼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間疾苦聲」,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聲音產生的聯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風竹之聲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飢寒交迫中掙扎的老百姓的嗚咽之聲,充分體現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繫百姓的情懷。三、四兩句暢述胸懷。第三句「些小吾曹州縣吏」,既是寫自己,又是寫包括,可見為民解憂的應該是所有的「父母官」,這句詩拓寬了詩歌的內涵。第四句「一枝一葉總關情」,這句詩既照應了風竹畫和詩題,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點點滴滴都與「父母官」們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呀!鄭板橋的這首題畫詩,由風吹竹搖之聲而聯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對老百姓命運的深切的關注和同情,一個封建時代的官吏,對勞動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確實是十分可貴的。
7. 群眾利益無小事 一枝一葉總關情出自哪裡
一枝一葉總關情的出處:
1、鄭板橋《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又名墨竹圖題詩。
2、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3、釋義:
卧在衙門的書齋里靜聽著竹葉沙沙地響動,總感覺是民間百姓呼飢號苦的喊聲。在州縣里像我們這些地位卑下的小官吏,民間每一件小事如同畫上每一條枝葉總牽動著自己的感情。
而前邊加的那句就是新的了
8. 一枝一葉總關情和一枝一葉總是情意思一樣嗎
「關」是「有關」
「是」是「確是」
後者比前者更加確定
9. 怎樣理解「一枝一葉總關情」
兩種
第一,同「十指連心」
第二,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世上本無絕對而言,只看哪一種合你心境!
10. 一枝一葉總關情中的關情是什麼意思
關情的意思是牽動情懷。
語出清代詩人鄭燮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墨竹圖題詩》,全詩原文如下: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白話文釋義:在衙門里休息的時候,聽見竹葉蕭蕭作響,彷彿聽見了百姓啼飢號寒的怨聲。我們雖然只是州縣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牽動著我們的感情。
詩中首先描寫一夜在縣衙中所聞之聲,進而聯想到百姓的疾苦,最後抒發詩人將民生系己之身的志向。詩中採用托物取喻的手法,流露出詩人對老百姓命運的深切關注之意。
(10)公共服務一枝一葉總關情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這首詩是鄭板橋於乾隆十一、二年(1746年—1747年)間任山東濰縣知縣時所作。科舉時代稱同科考取的人為同年,對同年的父輩或父親的同年稱年伯。清代巡撫又稱中丞,「大」是表示尊敬之意。鄭板橋曾畫過一幅《風竹圖》呈送包括,此詩即是題寫在這幅畫上的。
《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墨竹圖題詩》是一首題畫詩,從寫竹入手,托物言志,表達了對民眾的憂慮關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責任感與清官心態。由於畫是送給上司兼長輩的,因此語多謙遜委婉之辭。
首句點明身份與環境,緊扣畫中風來疏竹的主題。「衙齋」即衙門中的靜室,說明自己身為官員;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階較低,又有謙遜之意。忙中偷閑,靜卧休息,卻聽得似有風雨之中,原來那是衙中自己親手所埴的竹林幽篁為清風所動,蕭蕭作響,意趣橫生。從中見出本屬嘈雜冗濁之地的官衙竟然如許優雅,詩人自己的風雅本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句出人意料地振腕轉筆,由竹葉聲響聯想到民間疾苦,「疑」字道出了詩人的愛民之心與勤政之意,表達了他對百姓的真摯情感。
詩人極為重視詩、書、畫三者的結合,常用詩文點題,將書法題i只穿插F畫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全詩語言質朴,不用典故堆砌,純以白描手法作詩。但時日以比喻、雙關的手法穿插其中,以詩提升畫的意境,以畫增添詩的韻致,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