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中國公共體育服務發展報告

中國公共體育服務發展報告

發布時間:2021-03-23 04:31:41

㈠ 關於《中國青少年體育發展報告(2015)》的感想

大學生身體素質不如中學生,多少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相對於中學生,大學生已沒有升學的壓力,學習相對寬松,有充足的時間來上體育課,同時,大學有
良好的體育設施,也能給予大學生充分體育鍛煉的機會。然而,大學生體質相對於中學生不升反降,唯一能夠反映的,依然是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的整體淡薄,以及
大學體育教育不嚴格,引導大學生培育體育鍛煉習慣的失位。

報告針對大學生體質狀況其中的一項評價:大學生耐力素質依然持續下降。根在哪裡?2012年,武漢、西安、南京等多所高校運動會中取消了女子
3000米和男子5000米項目,引發社會關注。而原因是現在學生體質下降越來越明顯,校方害怕發生猝死現象。其實高校運動會,中長跑項目並不需要普遍參
與度,長跑項目被取消,則反映大學生針對耐力的鍛煉與訓練幾乎存在空白,以至於能夠完成的學生並不多見。

中長跑取消的另一面,是大學強制體育達標標準的降低。以女生800米測試為例,目前的達標標准為3分50秒以內,與2000年前,體育鍛煉標准中女
生的800米測試的滿分3分10秒、及格3分30秒相比,寬鬆了許多。不僅鍛煉標准有削足適履的嫌疑,而且大學生考試存在替考「代跑」現象。大學的體育更
像是給學分和掙學分的游戲。

今天的大學生與二十年前的大學生相比,都是年輕人,也都有同樣的學業負擔,按理說體質的差別不應這么大。唯一的區別恰恰在生活方式上,當下的大學生
把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都放在了網路與「宅」上,不如以前的大學生更重視體育鍛煉。可見,大學生們體質「缺鈣」並不是理由,所折射出來的「缺鈣」現象,恰恰說
明大學生們不僅缺少了體育鍛煉的興趣,更缺少體育鍛煉動力。
當下的大學對學生的體育做得很不夠,或者說所有的大學都缺少一種氛圍,把體育僅僅當成一種學分的選項,曲意迎合學生的功利需求,不是把培養學生健康
體魄當成育人的目標之一,對大學生不願吃苦、不屑鍛煉聽之任之。如果說,大學生們體質「缺鈣」,首先還是大學精神「缺鈣」,缺少了獨立與擔當的骨氣,沒有
把體育教育當成倒逼學生鍛煉乃至成為培養健康生活方式砥礪品質的重要手段。

㈡ 中國體育發展前景的詳細報告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是古老的民族,同時又是優秀的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體育運動自古就有,武術是燦爛文化中的瑰寶,是傳統的健身項目,幾千年來源遠流長,騎馬、射箭、摔跤、釣魚、龍舟、棋類等體育活動也廣為流傳,但近代體育的發展較晚,也就是在19世紀末才傳入中國。近百年來,近代體育的傳入,豐富了中國人民體育活動的內容,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經濟落後,*上的黑暗和腐敗,使中國人民災難深重,體育活動不能廣泛開展,體育活動只局限在少數人范圍內。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體育運動才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而得以迅速發展和廣泛普及。黨和政府重視體育工作,把增強人民的體質,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作為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的首要任務。1949年,新中國剛剛誕生,就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1952年成立了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此後,各級體委機構也建立起來。教育部門、共青團、工會和部隊都成立了體育機構,到80年代,還成立了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 、中國傷殘人體育協會、中國老年人體育協會、中國龍舟協會、中國輪滑協會、中國釣魚協會、中國信鴿協會。中國武術協會,並恢復和新建了火車頭、前衛、銀鷹、煤礦、林業、石油、農民、水利、電力和建築工程公司等15個全國性行業體育協會,從組織上加強對各行各業體育工作的領導。近幾年來,由於體育運動的廣泛普及和世界體育環境的發展,中國也興起了體育熱潮,各種群眾性體育組織層出不窮,最近,北京又成立了奧星促進會。 1949年,中國人民-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列入了"提倡國民體育"的內容,從法律的高度指出了體育工作的重要性。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出了"關於改善各級學校學生健康狀況的決定",同年11月,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公布推行第一套廣播體操,廣播體操簡單易行,是適合於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活動,四十多年來,廣播體操不斷改進和發展,更加科學和通用,已公布-廣播體操七套。對於少年和兒童的日常體育訓練,國家和政府也高度重視,截止到1985年為止,少年兒童廣播體操已公布十套,國家體委還編制過紡織工人操、煤礦工人操、鋼鐵工人操等,在全國推行,有些國家和地區還根據不同工種的特點編制出多種生產操,根據不同的病情編出保健操。尤其是為了廣大中小學生的健康,還編制出眼睛保健操。 1954年,中共中央批准國家體委黨組《關於加強人民體育運動工作的報告》,批錄中指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狀況,增強人民體質,是黨的一項重要-任務"。同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出《關於在政府機關中開展工間操和其他體育活動的通知》,通知"正式規定在每天上午和下午工作時間中抽出十分鍾做工間操"並"提倡早操和球類等多種多樣的體育運動"。這一年,還公布了"准備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在全國施行,這一制度在六十年代改稱青少年體育鍛煉標准,三十多年來,已有二億多人達到各級標准,促進了廣大群眾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為高水平運動員的培養奠定了基礎,創造了環境。 1955年,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提出"在全國人民中,首先在廠礦、學校、部隊和機關青年中,廣泛地開展體育運動,以增強人民體質"。1959年,周恩來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在體育工作中,應貫徹執行普及和提高相結合的方針,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運動,逐步提高我國的體育水平"。1960年,黨中央在《關於衛生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體操、打球、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極拳及各種各樣的體育運動"。由於黨和政府對體育工作的一貫重視,倡導,鼓勵,群眾體育運動更加扎扎實實地開展起來,並從中國地廣人多,各地情況不同的實際出發,在實踐中總結出業余、自願、因地、因時、因人制宜的原則。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國出現了新的-、經濟形勢,體育事業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取得了更大的進步。1979年,國家體委提出:"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廣泛開展群眾體育工作,重點抓好學校體育,積極開展工農體育活動,大力加強少年兒童的業余訓練"。十幾年來,群眾體育和業余訓練得到加強,體育傳統項目發展到二萬多項,參加訓練的學生200多萬人,工農體育也蓬勃開展,社會辦體育的熱潮正在興起,既有國家辦,又有各部門、各行業和集體個人辦,社會團體、集體和個人資助體育,修場地,建學校,搞競賽的情況都有。海外華人和港澳同胞也投資運動支持國內體育事業的發展。現在,從城市到鄉村,男女老幼都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傷殘人也投入到體育活動中去。活動內容既有近代體育,又有民族傳統體育、家庭體育、體育旅遊,醫療體育等新生事物,群眾體育的路子越走越寬,體育運動的質量不斷提高。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進一步發展體育運動的通知》,充分肯定了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到此時35年來體育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也指出體育事業的發展規模、普及程度,和發展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要求全黨全社會都要重視加強體育工作,進一步發展全民族的體育運動,逐步摸索出一條中國式的體育發展道路,創造體育工作的新局面。 近幾年來,黨和政府更加認識到體育發展的重要性,在人才培養和財力支持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國家體委多次召開體育工作會議,研討中國體育現狀、發展方向,主張廣泛開展同世界各國運動員的技術交流。 黨和國家的重視,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使中國體育運動技術水平愈來愈高,摘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正逐步擠身於世界體育強國之林。 近代體育項目從十五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傳入中國,在城市和學校里逐步開展起來,隨之競賽活動也日益興起。本世紀初,一些城市開始舉辦運動會,國際體育競賽也有所開展。在舊中國,國內規模較大的競賽活動,有1910年至1948年間先後舉辦的七屆全國運動會。有影響的地區性運動會有1913年至1934年先後舉行的十八屆華北運動會,和1923年至1936年舉行的共六屆華中運動會。此外,參加的國際性體育比賽主要有1913年至1934年舉行的總共十屆遠東運動會。1932年至1948年先後共參加了三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但由於運動技術落後,運動成績長期處於低水平。根據1936年至1948年的統計,田徑項目總共只打破過八項全國紀錄,絕大多數項目的全國紀錄只相當於新中國二、-運動員的水平,同西方體育強國相比其差距顯而易見,在國際性比賽中也僅在遠東運動會上取得過一些名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泛開展各項體育運動,其中包括29個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現在已經成立了50多個單項運動協會,為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創造了各種條件。早在1954年,舊中國的游泳紀錄就已全部被刷新,絕大部分田徑項目的紀錄也被刷新。從1959年舉行第一屆全國運動會以來,到1993年已舉辦七屆全運會。截止目前,在歷屆全運會上,我國運動員30多次打破田徑、游泳、射擊、舉重、射箭、跳傘、航空模型等項目的世界紀錄,打破全國紀錄達兩千多次。此外,近幾年來,還創辦了全國城市運動會、全國農民運動會、全國殘疾人運動會、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也於1991年在南寧舉行。 中國的國際體育交往也日益頻繁,早在1989年,中國就已加入74個國際體育組織和38個亞洲體育組織,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八千多次體育交往,共達十多萬人次。其中參加的綜合性運動會除奧運會以外,還有1963年在印度尼西亞舉行的有48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新興力量運動會。在這屆運動會上,充分顯示了中國的實力,共獲66枚金牌,56枚銀牌,46枚銅牌,金牌總數和獎牌總數都列在首位,並有13人17次打破162項全國紀錄,兩人2次打破兩次世界紀錄,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從1974年起參加了5屆亞洲地區運動會(在此以前,台灣省運動員參加過4屆),首次參加第7屆亞運會總分列第三位,第8屆名列第二,第9屆名列第一,第10屆獲得金牌總數第一。並承辦第11屆亞運會,於1990年在首都北京舉行,獲得金牌總數和獎牌總數均為第一,取得了重大成就,實現了沖出亞洲的宏願。 除了舉辦亞運會外,1993年5月,中國在上海舉辦了首屆東亞地區的運動會。這屆運動會無論從比賽組織情況,還是從比賽情況都獲得了巨大成功,顯示了中國舉辦大型運動會的雄厚基礎,中國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共獲102枚金牌,以極大優勢取得第一名。 新中國成立44年以來,運動員技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等級的運動員達近1200萬人,其中運動健將1萬多人。1985年開始施行的部分項目國際級運動健將制度,當年就有113人達到標准,在國內外各項競賽中,中國運動員均取得優異成績。自從1956年舉重運動員陳鏡開打破世界紀錄以來,截止到1989年,已經在22個項目的世界大賽中獲392個世界冠軍,在國內外比賽中,393次打破和超過世界紀錄,其中改革開放十多年來,獲得冠軍362個,破超世界紀錄216次。1957年至1960年,有3人5次打破100米蛙泳世界紀錄。其中有些運動員水平上升得令人吃驚,多次打破世界紀錄。如跳高名將朱建華在一年時間內,先後跳過2.37米、2.38米和2.39米的高度,3次打破男子跳高世界紀錄。近幾年來,更不斷有人打破、創造世界紀錄,1992年在第25屆奧運會上,就有兩人兩破世界紀錄。在重大國際比賽中,中國共獲得300多個世界冠軍,其中包括羽毛球、乒乓球、體操、舉重、跳水、游泳、射擊、女排等項目,其中,乒乓球運動從1959年容國團在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獲得第一個世界冠軍,至1993年已獲得70多個世界冠軍。三十多年來。一直保持著世界先進水平,是一支優秀的運動隊伍,位列有數的幾個世界強隊之中。中國女排技術精湛,作風頑強,曾連續五次榮獲世界冠軍,開創了世界女排蟬聯五次冠軍的先例。中國體操隊也是一支優秀的運動隊伍。他們從1919年以來已獲得40多個世界冠軍,其中李寧曾獨得13枚金牌。50餘年來,中國運動員共打破全國紀錄1萬多次,全國已有10多個項目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為實現在本世紀末把中國建設成體育強國的目標,中國正採取各種措施加速體育事業的發展。現建成培養體育專門人才的體育學院已有10餘所,已畢業學生達10萬多人,體育科研機構30多所,建成培養後備力量的少年兒童業余體校和體育中學達幾千所,設50多個運動項目,在校學生達三十萬人,40多年來建設體育場館50多萬個,出版各類體育圖書2700多種,建立了全國競賽制度,舉辦全國運動會和全國青少年運動會、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全國職工體育運動會和全軍運動會、全國城市運動會和全國農民運動會。每年舉行全國單項競賽200多次,各級體委競賽活動頻繁,以1985年為例,舉辦綜合性和單項運動會共達11萬次,參加運動員有2300萬人次,基層競賽更是活躍。 中國體育發展雖已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同歐美各國體育水平相比,猶有差距,尤其是足球、拳擊、曲棍球和一些田徑項目仍屬較弱項目,尚須大力發展。 為了表彰中國對發展體育事業的貢獻,國際奧委會已向12名推動體育發展的中國領導人和體育人士分別頒發金、銀、銅質勛章,萬里獲金質勛章,他是第15位獲此榮譽的人;榮高棠、鍾師統、黃中、李夢華、陳先、路金棟、宋中、陳希同、伍紹祖、張百發獲銀質勛章;舉重運動員陳鏡開獲銅質勛章。1986年4月28日,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將奧林匹克杯授予中國奧委會,以表彰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體育設施方面所做的貢獻。支優秀的運動隊伍。他們從1919年以來已獲得40多個世界冠軍,其中李寧曾獨得13枚金牌。50餘年來,中國運動員共打破全國紀錄1萬多次,全國已有10多個項目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參考資料: http://www.kjjhw.cn/tiyu/wentishiliao/200612/58002_2.html

㈢ 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以及展望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與展望

陳林祥 ,羅普磷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體育改革 的不斷深化,體育產業的發展經歷了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逐步走上正確的發展軌道。由於 我 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居民收入的提高,體育產業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同時,我國政府 對體育產業提供了大量的優惠政策,體育產業將逐漸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新的增 長點,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體育產業;現狀;市場需求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An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and Expect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ports Instry

CHEN Lin-xiang,LUO Pu-Lin
(Wuhlan Physical Ecation In stitute,430079)

Adstract: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 y in Chin aring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Chi na has gone through three different historical phases and has come in o the right d evelopment track graally, Within the period of the rapid growth,people's income su bstantially increase,creat a big market demand for sport instry,the go ve rnment of china also gives many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 sport instry.in orde r to its development,Sports instry, a new and expanding instry in China,will graally become a new increasing point in national economy of china amd will has broad developmenf pro spe cts.
Key words:Sports instry;present situation;market demand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體育產業結構的不斷調 整, 199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明確地把體育列為第三產業的 第三個層次。1996年,中國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九五」規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進一步明確指出:「體育要走社會化、產業化發展的道 路」。為此,國家體育總局也制定了《1995年至2010年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綱要》,使中國體 育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中國的體育也正在由原有的事業福利型向產業公益型轉變, 體育產業作為中國新興的朝陽產業,正在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1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把體育當做社會主義的一項福利事業來認識,體育與文化、教育、衛生 等都屬於上層建築的范疇,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所制約,體育的發展主要依靠國家財政 撥款,而對於體育本身的經濟功能,即:體育的產業性質缺乏足夠的認識。隨著中國改革開 放步伐的 不斷加快,體育與國際間的交往日益頻繁,人們對體育的產業性質得以重新認識,「體育產 業」一詞也就隨著人們對體育的產業性質認識的不斷深化而應運而生。從產業劃分角度來看 ,體育產業原本是以體育服務為主要勞務產品的產業,屬於第三產業的范圍。但是,從世界 各國 體育產業發展的趨勢來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之間往往是相互交叉、相互滲透 的,很難對各產業之間進行具體的區分。 不少西方體育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英國等在統計體育產業產值時都把與體育相關 的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的產值統計在內。因此,如果把體育產業僅僅界定為與體育服務產品 有關的產業,一則范圍太窄,不能反映體育產業的實際范圍;二 則難以與國際慣例接軌。現階段,我們認為體育產業是一種「復合產業」,它包括與體育有 關的一切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的生產經營活動,即:體育產業主要包括三大類別:第一為主 體 產業類,指發揮體育自身的經濟功能和價值的體育經營活動內容。第二 類為體育相關產業類,指為體育服務產品 提供相應支持和保障的各種產品。第三類是指體育部 門開展的,旨在彌補和推動體育事業發展的其它各類經營活動。
1.1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階段分析
從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實踐過程來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1979年至1991年。以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後 , 在「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改革思想指導下,國家體委提出了體育社會化發展的方針,通過 不斷拓寬投資渠道,使過去由體委一家辦轉變為各行各業大家辦,由單純依靠國家投資轉向 以國家投資為主,向社會多方籌資的辦法,對體育場館的經營提出了「以體為主、多種經營 」,「由事業型轉變為經營型」的要求。體育開始涉及場館出租、土地轉讓、興辦公司等經 營創收活動。這一時期對體育產業的認識和實踐,大都停留在「體育搭台、經貿唱戲」的階 段,體育只是充當一種推動經濟發展的手段,其產業地位和經濟價值並未得到大多數人的認 同。相應地,體育用品業卻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主要是在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從事體育 服裝、運動飲料、運動鞋等勞動密集型體育用品的生產,產品技術含量較低,生產規模較小 。
第二階段是從1992年至於1996年。黨的十四大以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體育發展也逐漸轉變為面向市場,以產業化為目標的發展方向。為了適應這一轉變,首先 國家體委機構進行了較大的改革,所有運動項目管理職能從政府管理中分離出來,成立了20 個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尤其是以足球改革為突破口,推進協會實體化的進程,將足球運動推 向市場,與此相適應,各足球運動隊都按照職業俱樂部組建的要求,成為自負盈虧、自主經 營的市場主體,帶動了中國足球產業的發展;其次,國家體委制定了《1995-2000年中國體 育產業發展綱要》和相應的體育產業發展的法規。在體育產業發展綱要中,明確了中國未來 15年體育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重點和目標,發展體育產業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措施,中央和 地方政府都制定了相應的體育產業發展的法規;辦起了中國體育博覽會,開放了體育競賽市 場;此外,還發行了中國體育彩票,成立體育基金等。國家體委還在重慶市和長春市確定了 兩個體育產業開發實驗區,這一切都標志著中國經濟已突破單純的創收增資的模式,開始走 向立體化的產業開發階段,這一發展集中表現為三個轉化:
首先是以開辟國內外商業性競賽市場、引進外資開發體育場館建設,發行體育彩票,使體育 開始由「搭台」的配角,向經營的主體轉化。
其次是以出售體育競賽的電視轉播權、產品專利權、廣告製作權與大眾體育有償服務為特徵 ,使體育產業開始由有形資產的利用向無形資產的開發轉化。
再次是按照現代企業制度模式,以股份制方式開發經營體育產業為特徵,使外部輸出性贊助 開始向增強自身造血功能的經營轉化。
第三階段,1996年至今。1998年2月25日,隨著「中體產業」公司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的 成功上市,使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目前,在上市公司中,以體育產 業為主營業務的公司已達四家,通過證券市場的直接融資,實行資本運作,將極大促進我國 體育產業的發展規模,形成規模效益,規范體育分產業企業的經營管理。從另一方面也說明 政府對體育產業發展的有力扶持,最終將使體育產業的發展擺脫政府的干預,形成以市場調 節為主的運行機制。
1.2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體育產業是隨著我國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逐步發展起來的,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體 育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2.1 體育產業的內部結構不合理
從體育產業的構成來看,體育產業是由本體產業、相關產業和其它產業所組成。在 體育產業發展初期,需要通過發展體育的相關產業和興辦其它產業來積累發展資金。由於體 育本體產業主要受政府調控,行業壟斷性較強,其發展規模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相關產業 中,主要是體育用品製造業發展較迅猛,但 就體育用品產業的內部結構而言,我國體育用品從 整體來看,自主開發、設計能力較低,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產品附加值低,大都以來料加工 為主,還沒有形成自主開發的主導性體育產品。在整個體育產業結構中,主體產業所佔比重 較少,產業結構之間發展不協調。而要保持體育產業的持續、有效地發展,應確定體育產業 的合理結構,優先發展體育本體產業,通過體育本體產業的發展來帶動相關體育產業的發展 。
1.2.2 體育產業項目重復投資現象嚴重,缺乏整體規劃布局
近年來,由於人們的經濟收入的增加,對健身、娛樂、休閑的需求越來越大,導致 部分項目在投資、引進過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現象,如高爾夫球、保齡球、檯球、釣魚等 重復建設、重復投資,導致惡性競爭,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廣東省各地的高 爾夫球場已立項48個,現已建成27個,深圳僅保齡球場就已有34家,500多個球道,北京市 僅保齡球球道就已達2000道。在這些項目投資過程中,投資者缺乏必要的市場調研與市場預 測 ,過高地估計了中國體育產業市場發展的需求,企業過分追求短期超額利潤, 導致部分企業服務質量差 ,社會效益不明顯,經營業績不佳。
1.2.3 體育產業法規不健全,調控機制還未形成
目前我國出台的體育產業法規,大多是綜合性的管理辦法,對管理的每個環節和各 運動項目的規定不細致,缺乏可操作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會出現不一致的情況。因此,在 綜合 性規定的基礎上,應進一步制定有關實施細則,如體育產業經營的申辦條件、經營條件、從 業人員的資格認證等。由於體育產業在我國屬於新興產業,理論研究相對滯後於體育產業實 踐 的發展,政府對體育產業的管理還處於探索階段,有關調控機制還未形成。

2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展望
從世界各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來看,體育產業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成為該國 經濟發展的一個支柱性產業,由於體育產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它不僅能為社會創造大量的 就業機會,對促進相關行業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還具有一定的社會效應。我們認 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前景極為廣闊。
2.1 中國產業政策的調整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由於中國正處於工業化過程中,從三次產業的結構來看,第一產業的比重將持續下降,第二 產業的比重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最終要超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將成為我 國最具發潛力的產業。而體育產業中的本體產業是第三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產業結 構和立法的角度來看,體育產業不象某些產業的發展受到產業發展方向的限制,也不會受到 日益關注人類健康問題的環境組織和消費者組織的責難,而只會隨著人們健身意識的增強和 社會文明的進步而日益受到歡迎。隨著中國「奧運爭光計劃」和「全民健身計劃」的啟動和 具體實施,體育產業作為兩個計劃的重要組成,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使各運動項目的發展 逐步朝社會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
2.2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為體育產業的 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國家信息中心預測,1996年到2000年,我國人均居民的收入水平將有較大程度的提高,其 中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將由1990年的1387元增加到2000年的6625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人年 均收入增長7.3%。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997年我國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達58%,城鎮居民恩 格爾系數已達40%,按聯合國劃分貧富標准,我國成鎮居民的生活水平正由溫飽型向小康型 轉變。人均收入的變化將引起消費者支出模式的變化,即當家庭收入增加時,用於購買食物 的支出相對減少,用於衣服、住房、燃料等方面的支出變動不大,而用於教育、衛生、娛樂 、健身等方面的支出則顯著增加。另外,由於我國家庭小型化,家庭勞務隨科學技術的發展 呈不斷減少的趨勢,再加上社會服務化水平的提高和五天工作制的實施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 閑暇,這從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人們 對體育健身的需求,這兩方面的共同作用無疑將擴大體育用品市場的范圍,為體育產業的發 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3 中國體育市場具有巨大的社會需求
市場需求主要是由具有一定購買力和購買慾望的消費者所決定。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人們購買力和購買慾望增強,體育產業 將最具發展潛力。據安徽省對全省城鎮1260名市民抽樣調查,年人均體育消費為232元 , 佔全年人均生活費的68%,以此推算,全國現有城鎮居民約3億,全國體育市場規模就可達70 0億元,這還不包括佔中國市場70%的中國廣大農村體育產業市場。以健身器材為例,據 統計,北京市場的銷售額近幾年來幾乎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目前國內已有生產體育器材 的廠家約120家,年產值約為4億,如果我國12億人口,3億多家庭中有1/10的人口或每個家 庭配備1台健身器械,僅健身器械的年銷售額至少可達到300億。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產業結構的調整,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 外部環境,通過調整行業布局,優化 資源配置,使我國體育產業的增長轉移到依靠本體產業的軌道上來: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加快對中小企業的改造,轉變經營機制,提高企業的整體效益。我們認為,通過政府的大 力扶助和企業的不斷努力,面對國內巨大的體育產業市場,中國體育產業將會得到更大的發 展。

作者單位:陳林祥 武漢體育學院 管理系,湖北 武漢 430079
羅普磷 西安體育學院 體育理論教研室,陝西 西安710068

㈣ 2019中國體育消費產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如何

從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看,不斷增長和參加鍛煉的人群促使體育消費市場規模穩步增長,預計到2020年中國體育消費市場將達到1.5萬億元。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體育用品和相關產品製造總產出占據體育產業總產出的61.4%,超過一半的體育產業產出由體育用品和相關產品製造帶動。中國體育消費新型業態發展迅猛。場館服務、體育培訓、體育賽事總體規模不斷擴大,「體育+」工程促進體育與傳統旅遊、文化產業的跨界融合都開始成為體育消費的新興發力點。

中國體育消費市場穩步增長,未來增長空間大

2015-2017年,中國體育消費市場穩步增長。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預計2020年中國體育消費市場將達到1.5萬億元。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未來隨著中國居民人均體育消費支出的不斷增加,體育消費市場將有更大增長空間。

以上內容節選自艾媒咨詢發布的《2019全球及中國體育消費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㈤ 如何共同推動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

一、制定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發展公共體育服務,不僅是群眾鍛煉身體的需要,更是促進經濟增長、構建和諧社會、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在全民健身成為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我省應及時制定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統一指導全省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和運行。各級政府要結合實際,制定專項方案和年度計劃,提出公共體育服務目標任務,每年集中力量實施一批公共體育服務項目。
二、創新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工作機制。加快推進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需要政府各有關部門齊心協力、共同推進,需要社會廣泛參與、群眾共建共享。在省級層面應做好統籌協調和示範引領,建立政府分管領導召集、相關部門參加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部署推進工作。進一步完善政策,推動體育社會組織規范化、社會化、實體化、專業化建設,發展壯大基層特別是鄉鎮(街道)和社區體育社會組織。加大經費投入,形成長效機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扶持體育社會組織依託自身特點和優勢,積極參與公共體育服務。
三、發展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支柱產業。把發展體育產業、拉動體育消費作為我省新的經濟增長點加以培育,為公共體育服務提供產業支撐。打破公共體育服務產業領域壟斷,積極發揮市場作用,拓寬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渠道。設立由社會資本、金融資本籌資的體育產業投資基金,在安排文化產業、服務業、科技、中小企業專項資金時,也將體育企業納入支持范圍。加大財稅價格政策支持,研究制定鼓勵群眾體育消費的優惠政策,通過發放體育消費券、推廣醫保健身一卡通等方式,提高群眾體育消費能力。
四、加強城鄉公共體育服務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城市社區「10分鍾體育健身圈」和健身步道服務內涵,大力推進戶外健身營地、體育公園、社區俱樂部等深受群眾歡迎的設施建設。加快實施《江蘇省公共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管理辦法》,採取財政貼補等方式,在確保教學生產安全有序的前提下,努力推進學校等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
五、廣泛開展城鄉居民群眾性體育活動。省級層面要加強指導,推動各市、縣(市、區)、鄉鎮(街道)乃至行政村(社區)依託本地實際,打造特色品牌體育活動,影響和帶動小型多樣、喜聞樂見的群眾性健身活動經常開展。重視不同人群公共體育服務發展需求,特別要重視青少年體育,大力實施《學生體質健康促進行動計劃》,加快推進《青少年足球振興行動計劃綱要》,推動我省青少年體育工作再上新台階。
六、推進我省公共體育服務均衡發展。加快推進城鄉公共體育服務一體化發展,促進城鄉公共體育資源和服務要素協調配置。加強農村全民健身活動、場地設施建設、群眾組織網路和科學健身指導,努力改善農民健身條件。大力促進區域公共體育服務協調發展,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和體彩公益金統籌,推動蘇北地區公共體育服務水平不斷提升。認真落實省政府關於促進蘇中與蘇北結合部經濟相對薄弱地區加快發展的政策意見,推動蘇中地區加快崛起。按照現代化建設示範區的要求,推動蘇南地區率先建成更高水平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
七、加強基層公共體育服務組織隊伍建設。認真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根據公共體育服務發展需要,通過內部協調,建好基層公共體育服務組織,配強基層公共體育服務人才隊伍,積極拓展鄉鎮和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體育服務功能,推廣縣、鄉兩級統籌和購買公共體育服務方式,鼓勵大學生村官、志願者等從事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管理工作。

㈥ 《中國青少年體育發展報告》反映了什麼問題

央廣網宜昌8月15日消息(記者張庶卓)2015年8月15日,《中國青少年體育發展報告(2015)》藍皮書在宜昌舉2015年全國青少年「未來之星」陽光體育大會前夕正式發布。作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皮書系列」品牌的一種,該書是「青少年體育藍皮書」系列的開篇之作,是國內該領域的首次權威報告,代表了目前國內研究者對我國青少年體育狀況較高水準的解讀和分析。該書是以青少年體育發展報告為主題,採用理論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對國內青少年體質健康、青少年體育組織和活動、學校體育發展、青少年運動員培養等一般狀況、理論、實踐經驗和問題等進行了高度概括和深入分析。集中反映了近年來我國青少年體育領域的基本狀況和主要進展。該書由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年體育司郭建軍司長和北京體育大學楊樺書記擔任主編,經30多名編撰工作人員協力完成。該書分為五篇:基礎篇,從青少年體質與健康、青少年體育組織與活動以及青少年體育環境出發對有關青少年體育的基礎數據和事實進行描述和分析;培養篇,從青少年運動員培養、文化教育和相應的教練和師資培養三個方面展現我國青少年運動員培養概況;改革篇,從青少年體育鍛煉標准、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三方面展現發展與改革狀況;展望篇,對未來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學校體育發展動向和青少年體育發展規劃進行了介紹;案例篇,精選收錄了地方青少年體育工作開展、學校體育特色活動以及青少年體育組織和活動的案例材料。該書有三個亮點:一是系統梳理了青少年體育發展的基本狀況。依據政府部門提供的相關工作材料,力圖形成對於我國青少年體育工作的全景式認知,形成較為合理的報告結構,以此對青少年體育主要發展領域進行梳理。二是切實反映青少年體育發展與改革的主要方面。書中對近年來推行的校園足球、陽光體育運動以及學生體質健康與監測評價機制建設等方面正在推行中的各項發展和改革進行了重點敘述和分析,並以此為基礎對未來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學校體育以及青少年運動員培養的基本方向或工作動態進行了探索性說明。三是詳細說明了青少年體育發展的典型案例。例如,「北京市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構建」、「上海市體教結合『雙八條』政策」和「深圳市青少年體育訓練工作」,反映了地方政府青少年體育工作的各種創新舉措;「鄭州市金水區學校體育文化品牌營造」、「內蒙古校園足球改革試點」等則反映了學校體育各類特色項目和活動;「北京世紀星滑冰和萬國擊劍俱樂部的產業運營」等案例則反映了各種校外青少年體育活動組織或活動的蓬勃興起,揭示了青少年體育發展領域的社會化和市場化趨勢。

閱讀全文

與中國公共體育服務發展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甜醅 瀏覽:441
lol皮膚龍年限定皮膚 瀏覽:370
伊成果之子 瀏覽:791
知識產權出版社副總經理李程 瀏覽:952
馬鞍山精密鑄造 瀏覽:942
愛玩mc怎樣開創造 瀏覽:809
工程質量保證書怎麼寫 瀏覽:259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 瀏覽:164
馬鞍山鄧國支 瀏覽:997
馬鞍山薛宏 瀏覽:3
馬鞍山老倪輔導學校 瀏覽:84
國家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考試 瀏覽:740
wapi證書安裝 瀏覽:921
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商局 瀏覽:397
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表 瀏覽:982
商丘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49
鎮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 瀏覽:334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核方案 瀏覽:104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年終總結簡報 瀏覽:297
究極的妄想發明系列第2 瀏覽: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