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屬於什麼學
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主要學習群眾文化基礎知識、表演理論與技巧、舞蹈技巧與編創、美術基礎理論、化妝基本知識、基本樂理、視唱練耳、會展創意設計等知識,從而培養出能夠從事基層文化服務與管理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一門專科類專業。
一、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學什麼
1、培養目標
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掌握較系統的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基礎知識,熟悉文化藝術管理方法,具備公共文化活動的組織與策劃能力,從事基層文化服務與管理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2、學習主要課程
現代管理學、公共事業管理學、公共行政、公共經濟、管理信息概論、公共關系學、組織行為學、公共策劃與公關案例分析、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公務(商務)應用文寫作、秘書實務、企業文化、辦公自動化應用技術、實用口才等。
二、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就業方向及前景
1、就業方向
其一就是藝術培訓方向,可以考取教師證進入中小學幼兒園從前藝術教育工作也可以升本。其二就是文物修復方向,可以進入博物館、藝術館、圖書館等事業單位從事文物修復工作,以後也能自己創業進入文物鑒定工作。
畢業生畢業後可以在國家非政府公共事務管理部門、機關、社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從事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務工作;也可以在文化傳播公司、廣告傳媒公司、文化經紀公司、慶典公司、旅遊部門、大型商場、酒店、社區等單位從事文化項目策劃、宣傳、經營和管理工作。
2、就業前景
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作為一門專科類專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學生畢業後可以從事的工作崗位比較多,比如可以在政府文化管理部門及文化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化藝術相關崗位的策劃、宣傳、經營和管理等工作,還可以從事文化藝術園區管理、非遺保護與管理、藝術品管理、文化藝術展演等,該行業目前市場上是比較稀缺的。
B. 長期以來,我國面臨這公共文化服務短缺,城鄉之間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不同收入群體之間的文化消費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地方公共文化服務困難很多,特別是解決人才問題不可一蹴而就。建設一支數量合適、結構合理、能夠勝任地方公共文化服務發展需要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需要黨委政府科學決策,全力推進。
1.制定規劃。要明確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目標、重點、路徑和保障措施,以現有公共文化人才隊伍為基礎,根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功能設置和服務人口,適當增加編制,同時發展文化輔導員、文化志願者和文化活動積極分子,擴大公共文化服務的人才總量;制定和實行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等級標准和准入制度,通過學校教育和繼續教育,提升公共文化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服務能力。
2.拓寬思路。建立文化服務人才的發現、培養、使用、評價制度,專兼結合,發揮現有文化人才作用,發揮鄉土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離退休文化工作者、大中專學校學生和文化活動積極分子的作用。落實我省《關於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政策意見》中關於設置農村鄉村兩級公共文化服務崗位和文化活動專管員的規定,吸引優秀高校畢業生到鄉鎮從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
3.完善機制。一是「管辦分離」,賦予國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以獨立事業法人地位和相應的人事權,放寬准入條件,鼓勵民營資本和個人投資公共文化事業,將民營文化機構中從事公共文化服務的人員納入相關人才統計。二是深化改革,推進全員聘任制、崗位責任制和績效掛鉤的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打破文化人才進出瓶頸和平均主義「大鍋飯」。三是理順關系,允許鄉鎮綜合文化站實行「條條」垂直管理與「塊塊」屬地管理的試驗和競爭,最終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納入社區自治,實行民辦公助,由城鄉居民自主決定如何實現自己的文化權益。
4.加大投入。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投資重點從對硬體設施、設備器材的投入轉向對人的要素的投入。一是增加收入。兌現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從業人員的工資政策,給鄉鎮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從業人員發放津貼;應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崗位的高校畢業生納入「三支一扶」范圍,享受同等政策優惠;農家書屋管理員、村級文化活動室專管員,也應參照村級其他聘用人員領取相應誤工補貼。二是加大培訓。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體作用,建立基礎教育、高校職校、培訓機構和文化服務機構組成的公共文化人才教育培訓體系,實施基層文化隊伍培訓項目、文物博物館人才隊伍能力提升工程、美術館專業人才培訓項目。
5.嚴格考核。按照黨的十八大精神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將文化建設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列入政府目標考核體系,將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列入黨委人才工作的評價考核體系,科學設置考核科目、指數和權重,引入第三方參與,保證考評的客觀公正。科學運用考核結果,將發展文化的「軟任務」轉化為硬指標,保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不因領導者個人的興趣愛好和關注重點轉移而受到影響。
若幫到請採納,謝謝
C. 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出來幹嘛的
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出來可以在國家非政府公共事務管理部門、機關、社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從事公共事物管理和服務工作。
該專業的培養目標:一是具備良好的公共管理能力;二是具有全面的智能化管理技能;三是熟練的商務、公務公文的撰寫能力;四是具有良好的社會調查公關策劃能力。
(3)公共文化服務人才擴展閱讀:
就業技巧:
隨著我國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和市場經濟競爭的日臻激烈,對就業者的各種壓力勢必愈來愈大,若要在就業競爭中取勝,擁有一定的技巧也是必要的。
1、首先要給自己職業定位。在擇業之前,必須要明確自己「想干什麼和最擅長於做什麼」,整合自身的興趣、特長、專業或經驗,制定兩個或二個以上比較適合自己的就業目標。在制定目標時,既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要藐視自己,分階段性進行,職位、工資待遇等等均應循序漸進。
2、多渠道捕捉就業信息。有了目標之後,廣泛收集相應的就業信息,尤其是招聘(工)信息,從網路、報刊、廣播電視,從職業中介機構、勞動力和人才交流市場,也可托熟人、親戚朋友、同學,多渠道獲取謀職信息,為自己拓寬就業門路奠定基礎!
3、分析對比,鎖定崗(職)位。從就業信息中,選擇自己的理想職位,然後按此單位招聘(工)要求,與自己現有的能力條件作比較,認真分析自己能否勝任。
在此同時,從網上或通過熟人、電話咨詢等等方式了解該單位的一些基本情況,如單位的性質、從事行業、工作方法和單位的價值觀、經濟效益、工資待遇等等,便利「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更能准確地鎖定符合自己目標的且「力所能及」的崗(職)位。
4、做好應聘前的必要准備。根據應征崗(職)位寫簡歷,力求語言通俗易懂,內容簡易扼要,特出崗(職)位相關的經歷、技能和榮譽,以便順利獲得面試機會。
有計劃地向單位預約面試時間,不同單位約見時間間隔2-3天為宜;溫習應聘職位有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鞏固一下專業技巧,避免面試或筆試時不知所措,給人留下「濫竽充數」的印象。
D. 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首先要按照有標准()有人才的要求,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首先要按照有標准、(有網路、有內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E. 鄉鎮如何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最新相關信息
鄉鎮如何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最新相關信息參考
新余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工作規劃(2013—2015年)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是文化部、財政部「十二五」期間共同開展的一項重點工作。為扎實有效推進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通過兩年努力,成功創建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對照《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中部)創建標准》,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工作規劃。
一、創建基礎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網路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顯著改善,為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著力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全市經濟社會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為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奠定了堅實基礎。2013年,預計全市完成生產總值835億元,增長4% ;財政總收入119.8 億元,增長2.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4.5億元,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3億元,增長3%;固定資產投資704億元,增長5%。
(二)文化設施網路日益完善。「十一五」以來,全市按照高起點、高標準的要求,共投入30多億元,加強了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建成了市體育中心、市文化活動中心、市文化中心、分宜縣藝術中心、新余市影劇院等一批大型文化設施,興建了30多個文化廣場,修繕了傅抱石紀念館、羅坊會議紀念館等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化設施網路日益完善,已經形成了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文化設施網路。
(三)文藝創作百花齊放。全市廣大文藝工作者和藝術團體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戲劇、歌曲、舞蹈、美術等各個文藝領域大膽探索,打造了一批思想內涵深刻、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文藝創作空前繁榮。近五年來,共有1100多件(幅)作品獲省部級以上獎項。
(四)文化服務豐富多彩。按照「多元主導、群眾參與」的思路,多領域、多形式、多主題開展文化服務活動,組織開展了抱石文化藝術節、天工文化藝術節、蜜桔文化節、葡萄文化節、少兒藝術節、歌手大賽、少兒藝術大賽、書畫展等一系列群眾文化活動,極大地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同時,加快推進文化資源共享,不斷拓寬公共圖書服務領域;積極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解決農民群眾看電影難、看戲難、開展文化活動難的問題。
(五)農村文化活動各具特色。按照「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的要求,大力培育農村文化。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優勢,發展形成了一批採茶、戲曲、舞龍舞獅等農村特色文化村,打造了夏布刺綉、紅色旅遊等特色文化產業。
(六)文化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按照積極穩妥、循序漸進的原則,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大力推進市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改制,積極探索發展個人放映隊、「影企聯姻」、「影政聯姻」、「影民聯姻」等農村電影放映新模式,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完成了市歌舞劇院體制改革,實行了轉企改制,其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正在深入推進。全市文化體制改革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11年榮獲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市稱號。
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與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要求還有差距,主要存在社會文化團體發育不夠成熟、文化人才隊伍不夠健全、公共文化設施管理水平不高、公共文化保障機制不夠完善等問題,需要在創建工作中切實予以解決,確保創建工作取得實效。
二、創建示範區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以基層特別是農村為重點,以提高服務效能為根本,堅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則,圍繞全面達標、重點突破的要求,努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提高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能力,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打造公共文化服務品牌,落實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措施,保障群眾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權益。針對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扎實開展制度設計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政策措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構建和諧富裕文明新余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二)基本原則。
1.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益性文化機構為骨幹,通過多部門協調聯動和政策配套,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激發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共同參與示範區創建工作,努力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公共文化建設格局。
2.保障權益,多元發展。逐步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對不同城鄉居民群體的全面覆蓋,有效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逐步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注重對民間文化藝術的培育、扶持和發展,加大精品創作力度,加強文化交流,保護文化特色,促進文化的多樣性發展。
3.統籌城鄉,突出基層。堅持城鄉、區域間文化統籌發展,通過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示範引導和輻射帶動,加強部門協調,推進文化資源共建共享。實現工作重心和資源的下移,強化對偏遠地區的文化扶持,加快農村文化建設,推動城鄉文化協調發展。
4.重在普及,便民惠民。加大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力度,不求大,重便民,使廣大群眾能夠就近方便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以公共文化機構和設施為陣地,廣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擴大活動的覆蓋面和群眾的參與面,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廣覆蓋、高效能,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5、全面達標,重點突破。對照《創建標准》,通過兩年努力,使各項創建指標全面達標,整體推進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同時,結合制度設計研究,針對全市公共文化服務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充分發揮理論引領和專家學者的指導作用,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建立一套破解問題和矛盾的有效制度和政策,形成本地亮點和區域示範。
(三)總體目標。到2015年,全面完成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各項工作任務,各項指標全部達到創建標准。建成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大大增強,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日益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在省內外有影響,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措施到位,公共文化服務制度體系健全,城鄉居民能夠較為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大幅度提升。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備、運行高效、均衡覆蓋、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新格局,使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達到「全省領先、中部示範」的目標。
新余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主要指標
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
對照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標准(中部),共有33項內容、72個指標。目前,全市已有24個指標達到創建優秀標准,48個指標未達到優秀標准。按照「全面達標,重點突破」的要求,用兩年時間,通過建設「四大體系」,使全市各項指標全面達到或超過創建標准,真正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廣覆蓋、高效能。
(一)建設公共文化設施網路體系。對全市現有的四級公共文化設施進行提檔升級,構建設施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齊全、服務更加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一是推進市級重點文化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市圖書館、市博物館、市美術館、市群藝館內部裝飾工程和傅抱石紀念館改造提升工程,確保2014年10月底前投入使用。所有公共文化服務場館要求設施完善、布局合理、方便群眾參加活動。根據服務人口等制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規劃,每千人佔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面積達到全省先進水平。按照全市公益性文化設施標准劃撥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體育館(場)等建設用地。公共文化設施門類齊全、布局合理、服務便捷。二是加快圖書館、群眾藝術館(文化館)服務升級。市、縣兩級3個圖書館全部達到部頒二級館標准;公共圖書館藏書人均1冊以上;市、縣兩級圖書館平均每冊藏書年流通率0.8 次以上;人均年增新書0.04冊次以上;人均到館次數0.4次以上。市群眾藝術館、分宜縣文化館達到部頒一級館標准。異地新建或就地擴建渝水區文化館,增加場地面積和服務設施,建築面積達到2000平方米以上,各項指標達到部頒三級館標准,爭創部頒二級館。市、縣(區)兩級圖書館、文化館全部配置標準的公共電子閱覽室。重點在場館利用率、藏書流通率和服務質量等方面有新提升。三是實施「一鄉一站一戲台」工程,加強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建設。實現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全覆蓋,面積全部達到300平方米,每個鄉鎮建設一個公共戲台,舉辦大型公共文化活動。90%的鄉鎮(街道)建有單獨設置的綜合文化站,80%的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建有標准配置的公共電子閱覽室(含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基層服務點),其他設備配置、活動開展、人員配備、綜合管理等達到文化部制定的《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和國家發改委、文化部制定的《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標准》的要求。四是實施「一村(社區)一室一廣場」工程,加強村(社區)文體活動室建設。村(社區)文體活動室設置率達到100%,實現全覆蓋。80%的行政村(社區)建設面積不少於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室,建設一個面積不少於3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每個文化活動室都建成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建有標准配置的公共電子閱覽室。行政村全部建立農家書屋,藏書2000冊以上。
(二)建設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一是實施「公共文化下基層」行動。以統籌城鄉文化發展、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為目標,公共文化服務面向基層、面向農村,實現重心下移、資源下移、服務下移。將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送圖書下鄉、農民自辦活動等納入政府民生工程。鼓勵各級各類學校與社區開展「文化結親」活動,推動「校園文化進社區」。縣(區)要深入開展「一鄉一特色」文化品牌活動,每個鄉鎮(街道)要有一項特色文化活動,鼓勵舉辦各類農民文化藝術節和文體賽事活動。實現每個行政村每月至少看1場電影,每年看3場以上戲劇或文藝演出,每年組織5次以上規模較大的群眾文體活動。群眾參與率達到全省先進水平,人均參加文體活動時間每周不於5小時。二是全面推行免費開放並實行服務標准化。出台文件支持鼓勵各類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免費開放並落實免費開放經費,全市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全部實現免費開放,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目錄並對外公示。注重提高服務質量,滿足市民需求,全市形成3個以上品牌服務項目。圖書館每周開放時間不少於56個小時,文化館(站)、博物館每周開放時間不少於42個小時。市科技館、紀念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提供向社會免費開放服務的內容並對外公示,鼓勵其他國有文化單位、教育機構等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各類公共場所要為群眾性文化活動提供便利。三是開展流動文化服務。市、縣(區)圖書館以總分館等多種形式形成服務體系,在現有基礎上拓寬城市圖書館聯盟工程,組織實施第二期工程,到2015年,市、縣(區)圖書館全面實現通借通還。市、縣(區)兩級圖書館、文化館具有數字資源提供能力和遠程服務能力。市、縣(區)兩級圖書館、文化館每個館配備一台以上流動服務車。市圖書館每年下基層服務次數不低於36次,市群藝館、縣文化館每個館每年分別組織流動演出15場以上、流動展覽12場以上。四是推進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做到縣縣有支中心、鄉鄉有基層服務點,實現「村村通」,形成市分中心、縣支中心、鄉村基層服務點構成的覆蓋城鄉的數字文化服務網路,每周活動不少於一次,並且有專人管理,規章制度、服務記錄健全。2014年實施市圖書館數字圖書館建設試點工作。基層群眾可通過基層服務點等多種方式使用文化信息資源及享受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數字博物館、數字美術館等的資源服務。2014年9月前,市、縣(區)兩級文化館、圖書館網站全部建成。同時,依託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市級建設2個以上地方特色數字資源庫,市級圖書館可用數字資源不低於20TB,縣級圖書館可用數字資源不低於3TB。建成網上圖書館、網上博物館、網上文化館。五是統籌整合公共文化資源,建設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以示範區建設為平台,統籌規劃和建設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將分散在不同部門的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和項目有效整合,實現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共建共享。將農村農家書屋、黨員遠程教育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現「五位一體」,依託鄉鎮(街道)文化站和村(社區)文化活動室,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逐步實施行政事業單位、學校、企業的體育場館向公眾開放,將部分農村學校合並後閑置校舍和基層站所閑置場所用於文化建設。向社會開放體育場館和健身場地,配備必要的健身設備,並在鄉鎮(街道)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涉及教育、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部門的工作內容,要達到中央關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相關政策要求,並取得顯著成績。六是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制定出台《新余市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辦法》,推行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各級公共文化服務單位每年要拿出一定比例的公共文化產品面向社會機構進行購買,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採取政府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政策措施鼓勵各類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通過集中配送、連鎖服務等多種方式,有效解決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問題,實現政府主導下的供給主體和供給方式多元化。七是加大特殊群體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力度。針對農民工、老年人、少年兒童、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提供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在硬體方面,市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要免費或優惠向農民工、老人、少年兒童和殘疾人開放,要設置方便殘障人士的設施。市、縣(區)圖書館要設立視障閱讀區,配備設備和盲文讀物。在活動和培訓方面,市、縣(區)文化館要經常性組織上述特殊群體開展各類文體活動。要突出抓好農民工文化建設,保障農民工文化活動常態化開展,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共建、社會參與的農民工文化工作機制。每個文化館、圖書館都要形成1-2項面向農民工的特色服務項目,市、縣(區)每年開展面向農民工的免費文化培訓分別不少於12場和8場。全市工會系統形成1-2個面向農民工的特色服務項目。重點抓好市圖書館分館建設工作,把賽維、新鋼、電工廠社區、暨陽社區、盛德社區、鋼絲廠社區圖書館建成服務農民工的示範項目,並逐步納入借閱「一卡通」工程,有效整合和優化配置農民工文化資源,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和娛樂活動。
(三)建設公共文化人才隊伍體系。一是配齊配強基層文化專干。全市每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的人員編制要達到3名以上,實行專干專用。每個行政村和社區至少有1 名財政補貼的文化管理員(文化指導員)。城市社區設有公共文化服務崗位。二是確保文化單位業務人員比例。大力支持文化事業單位採取公開招考、引進人才等形式充實文化業務人員。到2015年,市級文化單位業務人員占職工總數不低於70%,縣級文化事業單位業務人員占職工總數不低於80%。三是促進社會文化團體的培育和壯大。大力培育社會文化團體和群眾性文藝團隊,充分發揮社區居民中文化能人和文化熱心人的作用,牽頭組建民營文藝團隊。鼓勵農民自辦文化活動。開展「十佳社會文化團體」、「十佳文化品牌」、「十佳文化廣場」等評選活動。到2015年,每個社區、村業余文藝團隊不少於2支,並能經常性開展活動。四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志願者隊伍。制定出台加強全市文化服務志願者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和制度,做到有制度、有項目、有隊伍、有成效。市、縣(區)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都要制定文化志願者工作制度,設立志願者崗位,形成志願服務常態化機制。到2014年底,市級文化志願者隊伍達到2000人,縣級文化志願者隊伍達到1000人。五是加大文化工作者隊伍培訓力度。制定出台《新余市文化工作者五年培訓規劃》,確保縣級文化單位在職員工參加脫產培訓時間每年不少於15天,鄉鎮、街道、村、社區基層文化專兼職人員參加集中培訓時間每年不少於5天。縣、鄉、村、社區基層文化專兼職人員參加全國基層文化隊伍遠程網路培訓時間每年不少於80個課時。六是加強高端文化人才的引進和使用。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引進政策,每年邀請部分國內外知名的文化名人來新余開展文化講座、指導文藝精品創作、文化交流等活動,提升新余文化品味和檔次。
(四)建設公共文化績效評估體系。建立並實施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制度。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效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的考核體系。建立起政府、文化和財政部門、公共文化機構、重大文化項目工作考核機制。一是建立縣(區)和鄉鎮(街道)公共文化服務工作考核機制。實行文化工作目標責任管理制,將服務農村、服務基層情況和群眾滿意度作為重要考核指標。二是建立市、縣(區)文化行政部門公共文化服務工作考核機制。對文化行政部門的運行管理、功能實現、服務模式和服務效果等進行考核評價。規範文化行政部門的行政服務和運行管理,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積極性,提升服務質量、工作效率和群眾滿意度。三是制定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服務標准。市、縣(區)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和美術館都要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和各界群眾參
與管理,建立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運營的公眾參與制度,引入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根據公眾需求提供公共文化服務項目。規范服務內容和服務標准,促進服務上水平,提高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四是建立重大文化項目工作目標考核機制。市、縣(區)要制定重大文化項目工作目標考核辦法,對重要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文化精品工程和大型文藝演出等要實行考核制度,實行目標責任制,抓好前期審查、過程檢查、完成驗收等環節,規范重大文化項目管理,保障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權益。五是建立城市對農村的文化援助機制。制定出台《新余市統籌城鄉文化發展的意見》,建立農村文化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切實提高政府投入的效益和效率;深入開展送電影下鄉、送戲下鄉、送圖書下鄉活動,動員社會力量支持農村文化建設,建立城市對農村文化的援助機制,促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
F. 如何做好三區文化人才本職工作
進一步完善機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經驗,及時反饋信息,扎實做好此項工作;各地區的文化特色、人才狀況和需求各不相同,要相互借鑒、因地制宜開展工作;文化是區域發展的靈魂,要充分發揮文化產業的帶動作用,做好文化產業規劃和配套,進一步整合非遺保護、公共文化服務等文化項目,通過文化產業發展潛力和效益引進、培養和留住人才;要深入開展人才需求摸底,進一步細化和完善地方性配套機制,不斷壯大文化人才隊伍,提升文化人才隊伍素質,充分發揮文化人才的帶動作用,為當地文化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G.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五要素是什麼
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規。即鼓勵、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法律法規、政回策措施。二是公共文化基礎設答施建設。這是指政府財政預算投入的各種文化設施和設備,也包括社會自願參與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務功能的設施設備等。三是公共文化組織機構和人才。組織機構是指從事文化管理和服務的各級政府和文化事業單位;人才即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和支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管理、輔助人員等,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力量。四是公共文化活動主體。作為大眾文化建設主體的廣大人民群眾,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根基。五是公共文化活動方式。即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技術手段、方法和設備。六是公共事業經費。包括政府撥款、貼息、集資、社會捐助、贊助、基金等,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常運轉、各種文化服務得以順利開展的資金保障
H. 人才與文化准則是什麼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六個基本要素: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規。即鼓勵、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二是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這是指政府財政預算投入的各種文化設施和設備,也包括社會自願參與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務功能的設施設備等。三是公共文化組織機構和人才。組織機構是指從事文化管理和服務的各級政府和文化事業單位;人才即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和支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管理、輔助人員等,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力量。四是公共文化活動主體。作為大眾文化建設主體的廣大人民群眾,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根基。五是公共文化活動方式。即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技術手段、方法和設備。六是公共事業經費。包括政府撥款、貼息、集資、社會捐助、贊助、基金等,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常運轉、各種文化服務得以順利開展的資金保障。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四性原則是: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I. 全國文化人才資源公共服務工程社會化儲備平台資料庫信息採集項目(駐外派遣)是具體干什麼的
應該是類似實地調查的吧,收集基礎數據。
J. 村級公共文化服務做什麼的
通過文化基礎知識、現代文化藝術、傳統文化藝術、鄉土特色藝術、專業內拓展等五個容模塊的學習,他們都取得了中等專業畢業證書。為保證群眾文化組織員隊伍持續穩定,區財政按照700元/月/人的標准對376個行政村的群眾文化組織員給予補貼。同時,採取支付轉移的方式向每名放映公益電影的文化組織員年終一次性撥付電影放映補貼2800元。
幾年過去了,「文化組織員」隊伍已經能夠獨立承擔起村級公共文化設施管理、文化活動組織、文藝人才培養、益民工程推進、文化市場督察和文物保護管理等多方面的公共文化服務任務。農村文化設施無專人管、文化活動無專人乾的難題得到了有效破解。
通過這個案例就能大體知道這個措施就是同人財物的大力扶助,支持,讓廣大村級單位也能同步享受得到公共文化,提供更好的更優質的文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