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鎖靖

馬鞍山鎖靖

發布時間:2021-03-21 20:24:26

『壹』 馬鞍山且廬文化藝術交流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馬鞍山且廬文化藝術交流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03月14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文化藝術交流等。
法定代表人:葉靖
成立時間:2012-03-14
注冊資本:2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4050000012819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馬鞍山市花山區金匯城市花園1-109

『貳』 馬鞍山採石風景區的主要景點

蛾眉亭
蛾眉亭建於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由太平州知州張瑰創建,但從詩人賈島的《牛渚》詩「泊舟涉危亭,蛾眉望中碧」中可以推測,蛾眉亭其實在中唐時期就有了。
千百年來,蛾眉亭集秀美與壯觀於一身,站在蛾眉亭,能一覽江南的無限風光,「出大江而山曰採石,昔人因其山雄麗,亭絕壁上,以盡登覽之美,前望東西梁山,夾江相對,宛如蛾眉,遂以亭名」,從明初當塗名士陶安的《蛾眉亭記》中,不僅可以看到古人在絕壁上建蛾眉亭的良苦用心,同時也表述了夾江相對的東西梁山,恰如一對彎彎的蛾眉,「蛾眉亭」因此得名。
蛾眉亭的景色宛如四季圖,尤其是晴天去蛾眉亭,日照江面,一條銀白色的江練,耀眼的江水,波光粼粼,恰似兩山的眼波,濃郁的翠松綠林,彷彿兩山的眉,秀麗而又嫵媚。
三台閣
三台閣秀麗的採石磯就像一組如畫的屏風矗立在長江下游的江岸上,而聳立在翠螺山至高點上的三台閣則像一粒珍珠鑲嵌在山巔。
三台閣始建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清朝時毀。據康熙時太平州州守楊霖在《採石三台閣記》中所載:周文襄公(即工部右侍郎周忱)提升為大中丞時,捐俸買下了松蒔山。光祿公(曹履吉)也自願捐三千金建閣於山巔。閣建好後,以「三台」為名,以祀「文昌」之意。當時閣的東西各有三楹,以居黃冠。由此可見,「三台」是星官的名字,為大熊星座的六星。曹履吉建三台閣不只為了觀星象,而是兼有觀天時、世時、水時之用。曹履吉身為當塗人,在外做官後回到家鄉,「念採石要地,患巨測」,乃「自建高閣翠螺之巔,假風水署『三台』,實閱江防飛渡也」,希望藉助文昌帝君來保護一方的平安,此為一說。也有人認為,曹履吉在京都為官多年,用了一生的積蓄建三台閣供奉文昌君,是想以此激勵鄉鄰賢士認真讀書,將來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傳說曹履吉的後代果然不負眾望,其中一個叫曹忠文的被欽點中了狀元,並且也為家鄉做了不少好事。
林散之藝術館「大江繞絕壁,草聖伴詩仙。」大自然造化了採石磯,採石磯挽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為了紀念這位當代傑出的書法大師、詩人、畫家,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決定建立林散之藝術館,並於1991年10月15日在馬鞍山採石風景區建成,了卻了先生「歸宿之期願與李白為鄰」的心願。
林散之先生是我國書法藝術一代宗師,有詩、書、畫「三絕」之稱。林散之先生(1898~1989年),祖籍安徽和縣,出生於江蘇江浦,自幼聰慧,六歲入村塾,習詩文、聯語,同時臨習顏柳楷書,又喜塗抹繪畫。13歲到南京從張青浦學人物畫,16歲師從范培開學書法,18歲向清代進士張粟庵學古文詩詞,32歲拜國畫大師黃賓虹為師並立志遠游。此後,先生歸居鄉里,潛心藝事。公務之暇,發憤自礪。自稱60歲始學草書,古稀之年後仍悉心變法,使其書法藝術日臻完善,進入全盛階段。其草書入於古人,於筆法墨法,多有新創,既有清新飄逸之姿,又有雄強恣肆之氣,為我國書法藝術史上繼二王、懷素之後的又一高峰,故有「當代草聖」之譽。
太白樓
太白樓始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年),原名「謫仙樓」,宋元時期均有修葺。明正統五年(1440年),工部右侍郎周忱巡視江南時重建。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知府胡季瀛重建,改名為太白樓,又稱「唐李公青蓮祠」。後毀於兵燹。清光緒三年(1877年),兵部尚書彭玉麟捐資重建。
太白樓位於翠螺山南麓,依山而臨江。樓高18米,三層兩進,前樓後閣,左右迴廊;歇山屋頂,筒瓦滴水,鱉魚走獸,飛檐翹角,蔚為壯觀。尤其是祠堂正廳供奉的一尊楠木雕李白站像,背負雙手,昂首挺胸,神態瀟灑飄逸,十分傳神地再現了詩仙風韻。遊人士子,登樓遠眺,長江如練,綠洲溢翠,百舸爭流,鷗鳥翱翔,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的美譽,它與湖南嶽陽樓、湖北黃鶴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長江著名的「三樓一閣」。
為紀念偉大詩人李白,弘揚李白詩歌文化,1986年,太白樓東側一組清代建築改建並與太白樓合璧,由此構成了全國建樓最早、歷史最久、規模最大、文物藏品最多的李白紀念館。
館內還陳列著一尊楠木雕李白卧像和古代文物字畫及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李白全集、當代名人書畫、李白研究專著等。
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詩人在登臨蛾眉亭時都情不自禁地為其題詩,一吐內心的無限感慨。
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題詩描繪蛾眉亭是「雙峰秀出兩眉彎,翠黛依然鑒影間」。南宋詩人陳塏則題詩曰:「女媧煉石乾坤定,為鎮長江立兩鰲。」在陳塏眼裡,蛾眉亭所在的採石山和東西梁山都像傲世獨立、氣節清高的巨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相同的景色在不同的人心中激起的是不同的反響,蛾眉亭景色之妙由此可見。盡管也屢經戰火的摧毀,但它卻屢毀屢建,這也是蛾眉亭千年不衰的原因。
據歷史記載,亭中原有石碑五通,因風雨剝蝕,多有破損,現已被移至李白紀念館。今天的蛾眉亭為1987年重修,亭檐正中懸「蛾眉亭」額匾,新立的五通石碑就嵌在亭內的石壁上。《重修蛾眉亭記》為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郁賢皓撰文,由書法家李六珍書就。按原碑復制的還有元代李泂的《過采江詩》;另外李白的《望天門山》、林和靖的《採石山》、文天祥的《採石懷古》等詩,均由當代書法家重新書寫成碑。
風光綺麗的蛾眉亭背山面水一如從前,時光彷彿沒有移動,改變的只是歷史。
太白樓自唐迄今留下了元縝、白居易、陸游、文天祥、李鴻章、郭沫若等名人足跡和歷代文人吟唱的大量詩作,平添了太白樓深厚的無形財富,它們同太白樓建築群的有形財富一道為國人呈現了淳厚無比的文化積淀。

『叄』 馬鞍山歷史上「磁都」之稱

馬鞍山礦區地處長江下游寧蕪—羅河成礦帶,是中國七大鐵礦區之一,截止到2006年10月,礦區內鐵礦山有馬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所屬南山、姑山、桃沖鐵礦及待開發的羅河鐵礦,已探明的鐵礦產地有31處,伴生礦產地10處,鐵礦總儲量16.35億噸,占安徽全省鐵礦總儲量的57.32%,其中能滿足工業開採的約10億噸以上。
礦床規模以大中型為主,礦體較大,儲量億噸以上的有5處,礦石平均品位36.55%,多屬易選的磁鐵礦石,經過選別流程可獲得精礦品位53%~64%。
馬鞍山郊區的高村、陶村、和尚橋,當塗縣境內的白象山,廬江縣境內的羅河是潛力很大的後備礦山。硫鐵礦集中分布在馬鞍山郊區的向山、馬山地區,總儲量約2.62億噸。伴生的磷資源儲量大,品位高,僅以南山鐵礦凹山礦采場和尾礦壩中含磷計算,儲量達1427萬噸。
-------------------------------------------
磁性材料產業曾是我市工業的一大驕傲,在技術、質量、規模等諸多方面引領全國行業水平。但在上世紀90年代,卻一度發展緩慢。進入新世紀,在市委、市政府發展重點工業企業及調整產品結構的一系列政策促進下,全市磁材行業技術、人員進行了重新「洗牌」,並迅速崛起了包括天源科技公司、高科磁材公司、鑫洋磁材公司、通力磁材公司等9家入選市「專、精、特、新」企業行列的磁性材料龍頭示範企業,初步形成了具有馬鞍山特色的磁性材料產業集群,被列為安徽省「十一五」重點扶持發展的產業集群。
安徽天源科技股份公司是由中鋼馬鞍山礦山研究院、安徽恆信投資發展公司等6家單位共同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在充分依託馬鞍山礦院雄厚的磁性材料、磁分離設備等生產技術的基礎上,形成了以硬磁、軟磁材料、磁器件、磁分離設備為主線的產業鏈,被列為安徽省磁性材料生產基地建設龍頭示範性企業。2004年,僅有200餘名員工的天源科技公司磁材產業鏈創出銷售收入15648萬元,利稅1961萬元的佳績,以其13項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而成為「安徽省高新技術企業」和「安徽省企業技術中心」,享譽國內磁材行業。同樣,由天源科技股份公司與市經貿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在整合原向硫礦破產的磁材廠基礎上組建的通力磁材公司,在盤活原企業存量資產的同時,通過大規模投資進行技術改造,短短的3年時間,就發展成為年產3000噸高檔永磁鐵氧體材料的專業廠家,並步入安徽省磁性材料生產基地龍頭示範性企業行列。2004年該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680萬元,實現利稅124萬元;今年1—7月,實現銷售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51.8%,顯示了良好的成長性。
而馬鞍山高科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則是一家集高性能永磁鐵氧體材料生產、經營和研發為一體的馬鞍山和香港合資企業。近年來,圍繞磁材重點發展附加值較高的高檔電機磁瓦和汽車用燃油泵電機定子產品等特形高檔電機磁瓦,並且全部出口美國KANE公司。2004年該公司實現銷售收入3203萬元,出口創匯115萬美元;今年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1920萬元,出口創匯105萬美元,同比大幅度增長。作為一家異軍突起的民營磁材專業生產企業,市鑫洋永磁公司的發展可以稱作一個「奇跡」。通過引進技術和人才,這家民營企業僅用不到9年的時間,就發展成為全國生產永磁鐵氧體預燒料的大型企業,形成年產5萬噸永磁鐵氧體預燒料能力,躍居全國同行三甲之列,排名安徽省榜首。2004年,這家只有200名員工的民營磁材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019萬元,實現利稅301萬元,今年上半年,鑫洋永磁公司實現銷售收入3138萬元,繼續保持30%以上的速度向前發展。
據市發展委員會有關人士介紹,在制定我市「十一五」規劃構想中,已經確立在「十一五」期間按照省級磁材產業集群發展標准,建成以天源科技、鑫洋磁材、高科磁材等為龍頭的磁性材料產業基地,實現磁材產業銷售收入30億元以上,構築我市工業新的增長極。

『肆』 馬鞍山市歷史古鎮

運漕鎮位於含山縣城南端約份公里處,形成於三國東吳,發展於東晉時期,鼎盛於明清時代。 明代以來便是含山首鎮,商業發達。運糟柯上碼頭相連、欖桿林立、商船綿延數里。如今鎮上還保留了眾多的古民居、深宅大院。如東問街的程家大屋, 上大街的陳家大院, 西大街黃家大屋、何氏民居等。
古鎮保留下來的, 不僅僅是深宅大院、古民居,還有一些其他古建築, 同樣承載著古鎮的記憶。鎮上最有名的建築當屬明代嘉靖年間的三台閣,民國三年十二月,由運潛紳士曹靖夫、張韶等人捐資重修。此閣臨擁而立,共有蘭層六面, 高約12米,蔚為壯觀。登閣遠眺,運糟古鎮的喧鬧與 繁華,山水的靜謐與秀麗盡收眼底。 自古以來, 文人墨客,社會賢達, 也常常流連於此, 品若飲酒、高談闊論、吟詩唱和、潑墨丹青, 留下了一批詩詞、槌聯和書畫作品
歷陽鎮, 為和縣縣治所在地, 是一座歷史悠久、人文芸萃的歷史文化名城。2000。多年前, 項羽封范增為歷陽侯,始建歷陽城, 又名亞父城, 自古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居縣境中部,東靠南京, 與馬鞍山市區一江之隔, 已有馬鞍山跨江大橋相連, 境內有長江黃金水道和三條通江河流,水陸交通十分便捷。
歷陽鎮有春秋時期伍子胥渡江的 「漁邱渡」 和 「浣紗祠」,三國時孫權為其母做壽而建的萬壽塔,唐代劉禹錫的居所 「陋室」 及其千古名篇 「陋室銘」 ,唐代詩人張籍讀書的 「桃花塢」 ,宋代建造、朱元璋登臨賦詩的 「鎮淮樓」 ,明代建造的 「文昌塔」 、 和陽橋」 等諸多名勝古跡和遺址 位於其中,境內中部為一西向長墟,東北、南部均為平原和湖區。

『伍』 馬鞍山古代名勝古跡的橋介紹

仙蹤江淮橋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仙蹤鎮,始建於明嘉靖庚子年(公元1540年),距專今有450多年,屬江淮之間大旱,仙蹤老百姓捐款修 建江淮橋。橋體與引橋長53米,寬約6米,下有三個拱券,橋墩兩側均有分水墩,橋面左右各有欄桿護柱42根,都有雕刻紋飾,該橋造型古樸,結構合理,券下條石按鑲嵌式傳統制式,是典型的明代建築,也是江淮之間現存的唯一的一座大三孔橋,1987年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請採納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鎖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甜醅 瀏覽:441
lol皮膚龍年限定皮膚 瀏覽:370
伊成果之子 瀏覽:791
知識產權出版社副總經理李程 瀏覽:952
馬鞍山精密鑄造 瀏覽:942
愛玩mc怎樣開創造 瀏覽:809
工程質量保證書怎麼寫 瀏覽:259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 瀏覽:164
馬鞍山鄧國支 瀏覽:997
馬鞍山薛宏 瀏覽:3
馬鞍山老倪輔導學校 瀏覽:84
國家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考試 瀏覽:740
wapi證書安裝 瀏覽:921
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商局 瀏覽:397
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表 瀏覽:982
商丘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49
鎮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 瀏覽:334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核方案 瀏覽:104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年終總結簡報 瀏覽:297
究極的妄想發明系列第2 瀏覽: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