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狐狸山到底在那個省具體位置
安徽省馬鞍山市
馬鞍山景區位於海拔3400—4288米處,面積約42平方公里,該景區由神濤林、狐狸山、金字塔、馬鞍山四個景點組成。
狐狸山位於海拔3850米處,因其山形如狐狸而得名,狐狸山是景區內重要的觀景區,向東可以觀日出、觀雲海、觀巨大的冰川穀地、冰川湖泊等多種冰川遺跡地貌;向北可以俯瞰峨眉山、瓦屋山;向西可望4288米的馬鞍山雄蜂、4250米的陰陽界絕壁、3998米的金字塔全貌和雨後金字塔兩側形成的數十條百米瀑布,以及簇擁著金字塔的世所罕見的萬畝杜鵑花海。
狐狸坪位於狐狸山東南山腳下海拔3600米的一處U型谷地中部。整個谷地由大大小小的石塊堆積而成。從谷地到狐狸坪上部長滿茂密翠綠的箭竹,山風吹來,竹流起伏,一道清泉在翻滾的竹海中時隱時現,蜿蜒穿行。
⑵ 馬鞍山市金家莊區延平文化裡面的一個最小的地球儀多少錢
亞 洲
第一節 概述
復習考試內容
亞洲的位置和范圍。世界第一大洲。東部的島弧。南部的三大半島。以山地和高原為主的地形。主要山脈、高原、平原的名稱和分布。主要的河流、湖泊。復雜多樣的氣候,季風氣候顯著。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
知識要點
世界第一大洲 亞洲在東半球的東北部,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臨北冰洋,西與歐洲陸地接壤。亞洲南部有三大半島: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東部有一系列島嶼組成的島弧,即千島群島、日本群島、台灣島、菲律賓群島等;東南和南部海面還有許多群島和島嶼,如馬來群島。
亞洲面積約有4,400萬平凡千米,幾乎佔世界陸地面積的1/3,是世界第一大洲。亞洲有48個國家和地區。按地理方位,通常把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北亞等幾部分。
高原、山地為主的地形 亞洲的地形起伏很大,高原和山地面積很廣,約佔全洲面積的3/4。全洲平均海拔約1000米。
亞洲的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和山地主要集中在中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巍峨突出,雄踞中部,向西有伊朗高原、向南有德干高原,向北有蒙古高原。這些高原的平均海拔都比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低得多。
亞洲著名的大山脈,有喜馬拉雅山脈、昆侖山脈、天山山脈、阿爾泰山脈和興都庫什山脈等,它們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的外圍。
亞洲的許多大河都發源於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狀向四周分流。各河的中下游大多是平原。其中向北流入北冰洋的大河主要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它們的中下游地區有西西伯利亞平原。向東流入太平洋的大河主要有黃河、長江,它們的中下游地區有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向南流入印度洋的大河主要有恆河、印度河,它們的中下游地區有恆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亞洲東部和南部的大河,水利資源都很豐富,又有灌溉和通航的便利,經濟意義很大。
亞洲西部的裏海,位於亞歐兩洲交界處,是世界面積最大的湖泊。
氣候復雜多樣 季風氣候顯著 亞洲范圍廣闊,地跨寒、溫、熱三帶,又名各地地形和距海遠近不同,氣候復雜多樣。
(一)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氣候顯著。中南半島、印度半島主要屬熱帶季風氣候。那裡終年高溫,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降水稀少。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終年高溫多雨,屬於熱帶雨林氣候。
我國東部、朝鮮和日本,屬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盛行偏南風,高溫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風,寒冷乾燥。
(二)亞洲的中部和西部,地處內陸,受海洋的影響小,屬乾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三)亞洲北部,冬季漫長,氣溫很低;夏季短促,但較溫和。那裡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中的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有世界最大的針葉林帶。只有西伯利亞北部沿海和北冰洋中的島嶼,終年嚴寒,屬極地氣候。
(四)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和南部的印度河平原一代,終年炎熱,降水量小,蒸發量大,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沿岸地區,冬季受西風帶的影響,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的影響,成為冬雨夏乾的地中海氣候。
(五)亞洲中部的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山地區,海拔在4000米以上,終年氣溫很低,多雪峰冰川,屬於高山氣候。
復習題
選擇(下面各題的四個答案中,只有一個是正確的。)
1、亞洲氣候的主要特徵是:
A.復雜多樣,西部海洋性氣候顯著; B.廣闊的大陸導致了單一分布的大陸性氣候;
C.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 D.復雜多樣,西北部極地氣候分布。
2、亞洲最南部的大高原是:
A.青藏高原; B.帕米爾高原; C.伊朗高原; D.德干高原。
3、位於南海和猛加拉灣之間的大半島是:
A.阿拉伯半島; B.中南半島; C.小亞細亞島; D.印度半島。
4、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湖泊是:
A.貝加爾湖; B.青海湖; C.蘇必利爾湖; D.裏海。
簡答
1、亞洲大河的流向與地形有什麼關系?
2、為什麼亞洲為世界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
答案:選擇題:1、C 2、D 3、B 4、D
簡答題:
1、由於亞洲地形中部高、四周低,亞洲河流一般發源於中部高原、山地,向四周輻射。
2、亞洲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海陸熱力差異大,因此主 要受海陸之間熱力差異影響的季風氣候也就最顯著
1、世界上黃種人主要分布在 、黑人主要分布在 、 和
美國境內。
2、亞洲和非洲分界線是 、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分界線是 。
3、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 ,東西半球分界線是 。
4、地球自轉和公轉規律
繞什麼轉 轉的方向 周期 產生現象
自轉
公轉
5、我國領土大部分在 ,小部分在 ,沒有 。
6、北回歸線自西向東經過我國 、 、 、 四省區。
7、我國政府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目前我國每年凈增人口數仍很大,主要原因是 。
8、 是我 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所以它是我國第 大河,
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之一。
9、導致我國南方和北方的耕作制度和種植農作物有明顯差異的自然因素是 條件。
10、在我國農業生產中一直佔有主要地位的是 。我國農業各部門中佔主導地位的是 。
11、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是 。
12、連線
滬寧杭地區 我國著名的重工業基地
遼中南地區 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京津唐地區 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珠江三角洲地區 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13、我國最大的商業中心是 。我國商業中心大多分布在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和交通發達的 地區。在農村比較普遍的商業活動形式是 。
14、有「奇松、怪石、雲海、溫泉」的旅遊勝地是 。
15、填表
鐵路樞紐 北京 鄭州 徐州 株洲
交會鐵路線
16、填表
糧食
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主要
水果 主要能源 人民
主食 傳統交通工具 傳統民居 擅長運動
北方
南方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地理位置
地形
氣候
主要農產品
果樹
礦產資源和能源
17、我國主要國際航空港是 、 、 。
18、現在我國出口的主要商品是 。
19、我國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是 。江南地區成為「魚米之鄉」主要受惠
20、我國東部地區是典型的 性氣候。我國的季風氣候具有顯著的 特點。
21、我國自然資源的國情特點是 。我國的地理國情是領土廣闊;自然環境多種多樣;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不足;是個發展中國家。以世界上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21%的人口。
22、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是 。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是 。發展經濟的「先行官」是 。
23、我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是 省。
24、我國牧區〈草地〉主要分2布在 、 地區和 地區。耕地〈種植業〉主要 和 的平原地區。
25、西北地區地表植被自西向東〈或新疆到內蒙古〉看到的依次是 -- -- 。
26、我國北方沿海航運中心是 ,南方沿海航運中心是 。
27、台灣的經濟是「 」型經濟。居民大多是從 、 兩省遷移去的。通用 話和 話。
28、五十噸鋼材從阜陽運往廣州最適合的交通運輸方式是 。
29、阜陽的緯度在 -- 之間,屬於 氣候,地形以 為主。
30、寫出相關的地理事物:
北大倉: 天府之國:
塞外江南: 聚寶盆:
東方甜島: 世界屋脊:
東方明珠: 日光城:
魚米之鄉: 黑土地:
31、青藏地區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徵是 。西北地區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徵是 。
32 、右圖是一幅 地形圖,表示 。
更高的山峰是 ,C表示 ,
D表示 , E表示 。
從 坡爬到甲山頂更容易。
33、課本第四冊P4圖5.4表示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其
劃分的依據是 、 、 ,
一月氣溫都小於0℃的是 地區; 地區一月氣溫大於0℃, 地區七月氣溫最低。
34、根據地名寫出礦藏
開灤: 大同: 大慶: 鞍山:
銅陵: 白雲鄂博: 、 江西大余:
雲南個舊:
35、填圖
一、 走向山脈 :
1、 2、 3、 4、 5、
二、 -- 走向山脈:
6、 7、 8、 9、 10、 11、
12、
三、13、 山脈是 形山脈。14、
四、地形區:
A: B: C: D:
E: F: G: H:
I: J:
36、記住省會城市。
37、記住七大洲、四大洋地圖。
38、填圖:
一、 城市:
A: B:
C: D:
二、 海
1、 海峽 2、 洋
3、 海 4、 海
三、 省、島嶼
E: 省
F: 島、或 省
G: 島
H: 島
回答者:幽海精靈 - 魔法學徒 一級 6-8 20:18
初中地理知識復習提綱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它的平均直徑為6371米。
2、緯線與緯度 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緯線都 指示東西方向。
赤道是最長和緯線,長約4萬千米。它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N"作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
3、經線和經度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狀;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線 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叫做本初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0,以東的1800屬於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0屬於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國際上習慣用200W和160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4、地球自轉與晝夜交替 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也就是一天。這樣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
5、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就是一年。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總是保持著66.50的夾角。由於地球的公轉,產生了季節的變化。
6、五帶的劃分 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7、地圖三要素 比例尺、圖例與注記。在地圖上所畫地區的范圍越小,要表示的內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8、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 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9、等高線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10、世界海陸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積佔了71%,而陸地面積僅佔29%。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叫做大洲。全部位於北半球的有歐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們習習慣把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一線作為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分界線。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分界線。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稱為美洲。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南極洲主要位於南極圈內,四周被大洋環繞。
11、陸地地形 人們把地形分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種基本類型。
山地 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巒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條帶狀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兩條由若干條高大山脈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條是橫穿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一條是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組成。
平原 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常用「一望無際」來形容平原的坦盪。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
歐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較簡單,分別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亞洲的地形則比較復雜,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平原分布在大陸周圍地區。
12、促使地形變化的力量 地球內部所產生的作用稱為內力作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沿岸的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來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風、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氣和氣候 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里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它是時刻在變化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14、氣溫的變化 一天當中,氣溫有時高,有時低。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正午過後(約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一年當中,世界陸地上大多數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氣溫,北半球出現在7月,南半球出現在1月。月平均最低氣溫,北半球出現在1月,南半球出現在7月。一個地方的月平均氣溫最高值同月平均氣溫最低值之差,叫做該地的氣溫年較差。
15、世界氣溫的分布 世界氣溫從低緯度向極地逐漸降;同緯度的海洋和陸地氣溫並不一樣。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氣溫還受地勢高低的影響。山地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會逐漸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氣溫約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規律:赤道附近地帶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多;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17、降水的季節變化 全年多雨區:在赤道附近地帶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區:在內陸地區、兩極地區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開羅;夏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0~~400附近的大陸東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國北京;冬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0~~400附近的大陸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義大利羅馬;常年濕潤區:在南、北緯400~~600的大陸西岸,全年受從海洋上吹來的西風影響的地區,各月濕潤,雨量適中,如英國倫敦。
18、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
一、熱帶主要氣候類型
1、熱帶雨林氣候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全年高溫多雨。
2、熱帶草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乾季和雨季。
3、熱帶季風氣候 以亞洲南部、東南部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最為顯著。這種氣候終年高溫,一年中也可以分為旱雨兩季,風向隨季節而變化。旱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乾旱少雨;雨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集中。
4、熱帶沙漠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這種氣候降水量稀少,終年炎熱乾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二、溫帶的主要氣候類型
1、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地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大致以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為界,此線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以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2、地中海氣候 主要位於大陸西岸的中低緯度地區,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3、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中緯度內陸地區,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量較少,集中夏季。
4、溫帶海洋性氣候 位於中緯度地區大陸西岸,以歐洲西部分布最廣,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19、自然資源 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土地、陽光、水、礦產、森林等,都是自然資源。按其形成的特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可再生資源;一類是非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資源,是指在較短時間內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環使用的資源;非可再生資源,是指在人類歷史時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產的資源。
20、土地的利用類型 土地的利用類型可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築用地等類型。
21、土地資源的分布 溫帶濕潤的平原地的地勢平坦,氣候溫暖,適宜發展農業,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區。氣候冷濕的亞寒帶地區和炎熱多雨的熱帶地區,保留了大片的針葉林和雨林。熱帶和溫帶半乾旱地區草地面積廣闊,是世界畜牧業的主要分布區。
22、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三種存在形式。陸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澤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種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總量很多,但是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資源中,冰川中儲存的水量最多,現在人們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護水資源,主要途徑有:節約和合理用水,減少對水資源的浪費;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擴大淡水來源。
23、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森林有調節大氣成分、凈化空氣、含蓄水源、增加空氣濕度、防風護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們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總調節室」。世界有森林面積40億公頃,主要在以針葉林和闊葉林為主。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24、鐵、煤、石油的分布 世界上鐵、煤、石油的分布情況如下:
1、世界上的鐵礦主要分布在俄羅斯、馬西、國、澳大利亞、印度、加拿大和美國。這七個國家的鐵的儲量約佔世界的90%。
2、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亞歐大陸和北美洲中部,在世界各國中,煤儲量居世界前列的有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
3、世界上石油資源的分布很集中,中東地區約佔世界石油儲量的一半還多。主要輸往日本、歐洲和北美洲等地。
25、世界人口的增長 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特別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歐洲的人口增長速度最慢。歐洲為2%;亞洲為15%;北美洲為10%;南美洲為17%;大洋洲為14%;非洲為27%。
26、世界人口的遷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遷移的規模變小,人口遷移主要以三種形式為主。第一種是科技移民,即大批的高素質人才由發展中國家移向發達國家。第二種是勞動力輸出。外籍勞工流動的基本方向是由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由貧窮國家流向富裕的在石油輸出國,由人口稠密的同家流向人口稀疏的國家。第三種是國際難民遷移。
27、世界人口的分布 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洲東部的人口最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區主要位於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帶。在嚴寒的苔原帶、冰原帶,廣大的嚴寒帶針葉林帶,末開發的熱帶雨林帶,乾旱的沙漠地區,以及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人口稀少。
28、人口向城市遷移及產生的問題 一個國家的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重,往往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標准之一。世界上發達國家人口的70%以上為城市人口,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人口只佔人口的30%多一點。現在農村人口向城市大規模遷移的現象,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
29、世界的人種 白種人的膚色、眼色、發色一般較淺,頭發呈波狀,鼻樑高、嘴唇薄,體毛較多,他們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黃種人的皮膚呈淡黃色或棕黑色,頭發黑直,面龐扁平,體毛中等。他們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黑種人膚色黝黑,頭發捲曲,嘴唇較厚,體毛較少,他們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和美國境內。
30、世界上的國家 世界上有190多個國家,名國的面積大小不一,面積最大的俄羅斯有1700多萬平方千米。中國的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千米居第三位。最小的是梵蒂岡。
31、國界和領土 國界線范圍以內的陸地、領海、領水和領空,總稱為領土。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以安第斯山為界;美國和加拿大東部以湖泊中心為界,西部有一段以緯線為界,有一段以經線為界。
32、世界地埋區域的劃分 共分為13個地區。圖見書本第一冊P83。
33、東亞概述 圖見P85。東亞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西側,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日本等國家。蒙古的畜牧業佔有重要的地位。日本為現代工業發達的國家。東亞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之一,冬季盛行偏北風,風由寒冷的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吹向太平洋,風力強勁,受其影響,大部分地區氣候寒冷乾燥。夏季盛行偏南風,風從太平洋、印度洋帶來豐沛的降水,降水由沿海向內陸減少,氣候炎熱。在東亞的季風氣候區內,根據氣溫和降水的不同,又分為溫帶季風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前者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雨季較短;後者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雨季較長。
34、東亞的人口和經濟 東亞是世界上黃色人種的主要分布區,居民絕大部分是黃色人種。東亞是目前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
35、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徵 日本是東亞的一個島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一些小島組成,面積比較狹小,人口稠密。日本境內多山,國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鄰近東京灣的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本州島太平洋沿岸的神戶和橫濱,是全國著名的海港。日本群島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火山很多。富士山是其中著名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日本的季風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方相比,冬季較溫暖,夏季較為涼爽,降水比較豐富。全國大部分為森林所覆蓋,山間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但礦產資源貧乏。圖見第一冊P90。
36、日本的經濟 日本最大的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神戶和橫濱的日本兩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日本同中國的貿易有很大發展。從中國輸入的商品有服裝、石油、煤炭、棉花、水產品和蔬菜等。向中國輸出的商品有鋼材、電子產品和其他工業產品。
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首都東京在關東平原的南部,東京灣的西北岸。 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上著名的漁場。日本的捕魚量常佔世界第一位。現在稻米的產量已能自給。但蔬菜、水果仍需要進口。
37、東南亞 圖見第一冊P94。東南亞位於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南部狹長,一直延伸到赤道附近,叫做馬來半島。東南亞的國家,除了寮國是內陸國外,其他都是臨海國或島國。其中面積最大的是印度尼西亞。領土由13000多個島嶼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是世界上火山活動最多的國家。因此有「火山國」之稱。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位於赤道附近,屬於熱帶雨林氣候。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屬於熱帶季風氣候。
38、居民與經濟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該國人口一半以上分布在爪哇島。東南亞是華人與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其祖先大多是中國廣東、福建的居民。東南亞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棕油、椰子、蕉麻等熱帶經濟作物產品的最大產地,各國居民多以稻米為主在食物。東南亞的礦產以錫和石油為最重要。新加坡有「花園城市」之稱。
39、南亞 圖見第一冊P108。南亞是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南亞北部有綿延高聳的喜馬拉雅山。這一部分叫做「南亞次大陸」。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恆河沖積而成,是南亞的主要農業區和人口密集區。印度半島大部分被德干高原所佔據。南亞的降水受季風的影響,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風,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西北季風,為旱季。
40、印度 印度的耕地面積很廣,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和小麥,經濟作物有棉花、茶、黃麻等。印度的礦產主要有煤、鐵、錳等。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的東北部。首都新德里。加爾各答盛產黃麻,是印度的紡織工業中心和重要海港。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孟買位於西部沿海,是印度最大的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
41、中亞 中亞地處亞歐大陸中部,深居亞洲陸。地形以丘陵、平原為主。中亞境內的河流多為內流河。西部瀕臨世界最大的內流湖--裏海。中亞中部和南部牧場是世界上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第三大產棉基地。烏茲別克因盛產棉花而稱為「白金之國」。牲畜以細毛羊和羔皮羊為主。同時采礦、冶金、軍事工業相當發達。
42、西亞與北非 西亞和北非地處亞歐非三大洲、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樞紐地帶,地理位置很重要。死海湖面海拔高度為-400米,是世界上陸地表面的最低點。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沙漠氣候。世界上最高的氣溫記錄出現在北非利比亞的阿齊濟耶(57.8℃)。一般降水稀少。只有地中海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
43、撒哈拉沙漠 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沙漠。西起大西洋岸邊,東到紅海海濱,北起地中海岸,南抵蘇丹熱帶草原,約占非洲面積的1/4。終年高溫少雨,植物稀少,沙漠下有豐富的石油。
44、阿拉伯人與伊斯蘭教 西亞和北非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區,主要為白色人種。通用阿拉伯語,這些國家被叫做「阿拉伯國家」。西亞是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的發祥地。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城被稱為伊斯蘭教的聖城。耶路撒冷被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都看做聖城。
45、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庫 西亞和北非是出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西亞以波斯灣為中心,形成了一條巨大的石油帶,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是西亞主要的產油國家。石油儲量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1/2,產量約占總產量的1/4。所產的石油,主要輸往西歐、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摩洛哥一國的磷酸鹽儲量佔世界的3/4。
46、畜牧業與農業 棗椰樹是綠洲農業的代表植物。
47、巴基斯坦 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側,是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樞紐。發展滴灌和噴灌技術。
48、埃及 位於非洲東北部,亞洲境內的西奈半島,也是埃及的領土。全境90%以上是沙漠,耕地、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狹長的尼羅河沿岸平原和入海處的河口三角洲地區。尼羅河全長6600多千米,是世界上第一長河,發源於非洲東部高原,
魏佐茹繇琛侶某玓坊負歐燨岡能滕片攻像閏薹法
⑶ 高一地理
(1)季風水田農業 熱帶企業化種植園農業
(2)水稻 水熱 沖積平原 勞動力 人口 種植水稻
(3)秦嶺-淮河 洪澇 乾旱
⑷ 新元古代震旦系羅圈組
區內該組出露於西部萬安山北坡,而在嵩山地區西南部則有較廣泛分布。
圖7-5羅圈組中有馬鞍山組砂礫岩巨大礫石
圖7-6寒武系與羅圈組假整合接觸
萬安山北坡僅出露羅圈組,以上徐馬村一帶出露最好,主要岩性為暗紫、灰綠色塊狀雜礫岩及含礫砂質泥岩,厚20~50m。岩層層理不清,礫石大小混雜,礫石成分復雜,主要有石英砂岩、頁岩、白雲岩、石英岩及片麻岩等。礫徑一般3~5cm,大者30~40cm,小者不足1cm,具稜角狀。在上徐馬村東山一帶,含礫砂質泥岩中,有馬鞍山組礫岩及何家寨組含疊層石白雲岩的巨大礫石,直徑最大達3m×1m,冰磧紋泥包繞礫石分布(圖7-5),顯然屬於冰川漂礫。該處冰磧雜岩不整合於馬鞍山組之上,其上為寒武系辛集組關口砂礫岩假整合覆蓋(圖7-6)。上徐馬村東山水池邊有古冰溜面出露,底盤為馬鞍山組石英砂岩,冰蝕面上有大量冰川擦痕,冰川磨蝕槽溝、新月形鑿坑等冰川遺跡。在其他地區,羅圈組冰磧雜岩中的礫石上具有多個磨光面及擦痕。據上述特徵認為,該組為山嶽冰川堆積物。
在更大區域上,羅圈組冰磧雜岩之上還有一套雜色砂頁岩系,其中多夾海綠石砂岩層,厚約100m,屬冰前淺海相環境沉積,關保德等1988年命名為東坡組。
代表性地層剖面列舉如下(圖7-7):
圖7-7汝州市北部段村鋪東趕旦場羅圈組剖面圖(據鄭州地校剖面,1961略作修改)
上覆地層寒武系辛集組關口砂礫岩
假整合
震旦系羅圈組(可能包含部分東坡組)
5.紫、黃、綠色砂質頁岩,上部以紫紅色為主5-7m
4.黃綠色微顯層理的砂質頁岩,含少量冰磧礫石10m
3.黃綠色夾紫、褐色含冰磧礫石砂質頁岩,頂部夾鈣質膠結砂礫岩12m
2.灰褐色緻密冰磧泥礫岩9m
1.灰綠色冰磧泥礫岩,礫石成分復雜,分選性差18m
假整合
下伏地層馬鞍山組石英砂岩
羅圈組的下伏地層在不同地區有很大不同,在汝州市北部馬鞍橋一帶,其下伏為新太古代片麻岩,兩者為高角度不整合關系。在魯山縣下湯地區,其下伏地層為震旦系董家組(年齡669Ma),兩者呈假整合關系。在嵩山及周邊地區羅圈組假整合於馬鞍山組之上。羅圈組及東坡組的上覆地層均為寒武系辛集組,為假整合關系。從區域對比上看,其層位在震旦系黃蓮垛組、董家組與寒武系之間,應屬上震旦統。
羅圈組及東坡組含有豐富的微古植物化石,其組合面貌以球藻亞群)Sphaeromorphitae)為主,同時還有古片藻伴生,並且還出現一些新的類型,如瘤面球形藻(Lophosphaeridium)、粗面橄欖藻(Trachyarachuitum)、塔斯曼藻(Tasmanites)、眼球擬環球形藻(Pseudozonosphaera nucleolata)、帶微小三射線的粗面小三縫球形藻(Trachyoligotriletum)、大褶藻(Macroptycha)、粒褶雙極藻(Trachyrytidodiacrodium),以及薄帶藻、多球絲藻、光絲藻、古念珠藻、連胞藻、螺旋藻等。這一組合特徵與我國南方震旦紀的組合十分相似。就其屬種組成上看,更接近於震旦紀晚期面貌(關保德等,1988)。據上述對比,羅圈組所代表的冰期可大體相當於國內外晚震旦世冰期(610~580Ma),其時代可歸屬於晚震旦世。
⑸ 有關長江的資料
長江(Changjiang River),亞洲第一長河,全長6397千米。它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長江是世界第三長河,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與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總面積1808500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5,和黃河一起並稱為「母親河」。長江長城黃山黃河是中國的標志景點。
文化
名字的由來
中國古代文獻中,常用「江」特指長江。東晉王羲之和孫綽是較早用此「長江」之名的。王羲之寫信給殷浩說:「今軍破於外,資竭於內,保淮之志非復所及,莫過還保長江!」(《晉書·王羲之傳》);孫綽上疏曰:「天祚未革,中宗龍飛,非惟信順協於天人而已,實賴萬里長江畫而守之耳。」(《晉書·孫綽傳》)
流經的地區
長江流域圖(帶政區)
長江流域從西到東約3,219公里,由北至南966公里余。長江流經:青藏高原-青海(青)-四川(川)-西藏(藏)-雲南(滇)-重慶(渝)-湖北(鄂)-湖南(湘)-江西(贛)-安徽(皖)-江蘇(蘇)-上海(滬)-東海。發源於中國西部,完全或部分流經包括西藏自治區在內的11個省區。長江流域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最密集之地在華中和華東毗連長江兩岸及其支流的平原,流域西部高原地區人口最為稀少。3/4以上地流程穿越山區。有雅礱江、岷江、嘉陵江、沱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青弋江、黃浦江等重要支流。其中漢江最長,幹流以北的是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幹流以南的是烏江、湘江、沅江贛江和黃浦江。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為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 該流域是中國巨大的糧倉,產糧幾乎佔全國的一半,其中水稻達總量的70%。此外,還種植其它許多作物,有棉花、小麥、大麥、玉蜀黍、豆等等。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和成都等人口百萬以上的大城市都在長江流域。 長江幹流所經省級行政區總共有11個,從西至東依次為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區、雲南省、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和上海市。最後由上海市的崇明縣流入東海。其支流流域還包括甘肅、貴州、陝西、廣西、河南、浙江、廣東等省的部分地區。
源頭
長江的正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邊境唐古拉山脈的各拉丹冬雪山;長江源冰川
其中有216條大小不一的冰川相接,是世界上會和冰川最多的。在南源那曲會合後稱通天河;通天河與長江北源楚瑪爾河匯流後,向東南流到玉樹縣巴塘河口。從此以下至四川省宜賓市間的長江幹流稱金沙江;宜賓以下始稱長江,在以前的荊州河段稱作荊江,揚州以下舊稱揚子江。在上海市注入東海。 支流 有雅礱江、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湘江、沅江、漢江、贛江、青弋江、黃浦江等支流以及滇池、草海、洪湖、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太湖等重要湖泊。在江蘇省鎮江市同京杭運河相交。
源頭的保護
長江源頭的生態環境對維系長江生態平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由於過度放牧、濫采濫挖砂金等原因,使長江源頭地區土地荒漠化、草場退化現象十分嚴重,成為長江流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建立自然保護區,對於保護長江源頭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分段
長江在源頭至湖北省宜昌市之間為上游,水急灘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間為中游,曲流發達,多湖泊(鄱陽湖最大,洞庭湖次之);湖口以下至入海口為下游,江寬,江口有水流堆積而成的崇明島。長江水量和水利資源豐富,盛水期,萬噸輪可通武漢,小輪可上溯宜賓。長江流域是中國人口密集,經 濟最繁榮的地區,沿江重要城市有重慶、武漢、南京和上海。 三峽大壩
長江可供開發的水能總量達2億千瓦,是中國水能最富有的河流。主要水能資源集中在中國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交界處,因為此處地勢陡然下降,起伏較大,導致此處水流湍急。長江幹流通航里程達2800多公里,素有「黃金水道」之稱。 長江在重慶奉節以下至湖北宜昌為雄偉險峻的三峽江段(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就位於西陵峽中段的三斗坪。除此之外,還有葛州壩水電站,丹江口水電站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在"長江"這一總名稱下,有些江段又有它自己的名稱。這是長江與黃河顯著不同的一點。自長江源頭至長江南源當曲河口,通稱為長江正源沱沱河,長度為358千米;自當曲河口至長江流域風光
青海省玉樹縣巴塘河口,通稱為通天河,長度為813千米;自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市岷江河口,通稱為金沙江,長度為2308千米;自宜賓市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關,俗稱為川江,長度為1033千米。自湖北省宜都市枝城至湖南省岳陽市的城陵磯,該江段因流經古荊州地區,通稱為荊江,長度為337千米;"萬里長江,險在荊江",就指的是這一段,也是長江流經山區、丘陵區後而進入平原區的第一段,荊江的下半段素有"九曲回腸"之稱。江西省九江市附近的一段長江,俗稱潯陽江,因九江市古稱潯陽而得名。江蘇省鎮江、揚州一帶的長江,古稱揚子江,因揚州市南面有一通往鎮江市的揚子津渡口而得名。清朝末年,長江門戶在帝國主義的炮艦政策下被迫開放,外國船隻由吳淞口上溯航行,首經揚子江,外國人便把它作為長江的代稱,音譯為"?Yangtze River?",廣為流傳。因揚子江之名,既代表不了長江,又有半殖民地色彩,而不把它作為長江的代稱,而以"Changjiang River"代替"Yangtze River"作為長江的英文名稱。 長江流經 青海、四川、西藏自治區、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省市區。 長江的北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邊境唐古拉山脈雪山,與長江南源當曲會合後稱通天河;南流到玉樹縣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賓市間稱金沙江;宜賓以下始稱長江,揚州以下舊稱揚子江,在上海稱黃埔江。青海、四川、西藏、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省市區,在上海市注入東海。有雅礱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青弋江、黃浦江等支流。在江蘇省鎮江市同京杭大運河相交。
深度
長江的深度不一,以下是主航道水深: 宜 賓--蘭家沱 1.8米 蘭家沱――婁溪溝 2.5米 婁溪溝--羊角灘 2.7米 羊角灘--白 尾 2.9米 白 尾--武 橋 3.2米 長江源流沱沱河以下依次為通天河、金沙江。金沙江以下,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長2884公里(荊江裁彎取直後,縮短航程80公里,為2800餘公里),通稱長江。在通稱長江的各江段又有各自的名稱。 武 橋--皖河口 4.0米 皖河口――燕子磯4.5米 燕子磯--龍爪岩10.5米 在1958年,長江的武漢長江大橋一帶做試驗時曾測量到江中水深30多米, 在下關浦口間曾測到40米, 在江西湖北交界處有一處叫牛關磯的地方曾經測到103米的深度,但長江口的深度只有10米左右,有時甚至會影響到正常的通航。
幹流
長江水系地圖
長江幹流各段名稱不一:源頭至當曲口(藏語稱河為「曲」)稱沱沱河,為長江正源,長358公里;當曲口至青海省玉樹縣境的巴塘河口,稱通天河,長813公里;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岷江口,稱金沙江,長2308公里;宜賓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約2800餘公里,通稱長江,其中宜賓至湖北省宜昌間稱「川江」(奉節至宜昌間的三峽河段又有「峽江」之稱),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磯間稱荊江(荊江有「九曲回腸」之稱),江蘇省揚州、鎮江以下又稱揚子江。流域內高原、山地佔65.6%;丘陵佔24%;平原、低地佔10.4%。長江航運發達,有黃金水道之稱。 長江支流流域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里的有48條;5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雅礱江、岷江及其支流大渡河、嘉陵江、烏江、沅江、湘江、漢江和贛江等9條。其中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超過10萬平方公里,以嘉陵江流域面積最大,約16萬平方公里。中國大部分的淡水湖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面積較大的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和巢湖。 長江源於唐古拉山脈,在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西南側。這里冰川廣布,姜跟迪如冰川的冰雪融水就是長江的源頭。從江源到入海口,可分為三大段:四川宜賓以下始稱為長江;湖北宜昌以上為長江上游;宜昌至江西湖口為長江中游;從湖口至入海口(崇明島)為下游。上游段約長3500公里,楚瑪爾河是長江的北源;木魯烏蘇河是長江的南源,流程較長,水量也較多,按照「河源唯遠」的原則,其最長支流沱沱河應為長江的正源。自當曲河口到青海玉樹一段稱通天河,長813公里,河道較寬,水流舒緩。自玉樹到宜賓稱為金沙江,古稱麗水,從北向南流,穿過橫斷山脈,到雲南石鼓附近折向東北入四川盆地,在宜賓與岷江匯合,全長2300公里。自宜賓以下才稱長江。宜賓至宜昌段約長1000公里,因流經四川盆地,故俗稱川江。從宜賓到重慶,河道頗曲折。自奉節白帝山到宜昌南津關一段,江水穿過四川與湖北邊境山區的大峽谷地帶,自西至東有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統稱三峽,全長204公里,灘多流急,江水落差甚大,自古稱為長江天險。下游段約長1850公里,江水落差甚小,水流緩慢,江面寬闊,一般都超過2公里,最窄處也有650米。 長江河道非常曲折,尤其是自湖北枝江到湖南城陵磯一段,古稱荊江,素有「九曲回腸」之稱。由於流速緩慢,泥沙淤積過多,每當汛期來臨,就極易潰堤、造成河水泛濫,所以,那裡自古就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的說法。從宜昌到蕪湖一段,兩岸湖泊極多,其中以洞庭湖和鄱陽湖最大。洞庭湖是長江的天然水庫。江水入江蘇後,因受山勢所阻,向東北繞過寧鎮山地。自鎮江以下,折向東南,進入三角洲地區,地勢平坦,湖泊星羅棋布,水道交織似網,一片水鄉澤國景象。江口竟寬達八十公里,呈現江海相連的壯觀景色。長江兩岸多名山大澤,風光秀麗,有許多游覽勝地。由於流程長,流域廣,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中游有「天府之國」,下游多「魚米之鄉」,物產豐富。中華民族的搖籃雖在黃河流域,但據史載,周武王滅殷後,領域南達長江流域,此後黃河、長江兩流域便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重心。 沿江有不少名城,如重慶、宜昌、武漢、南京、上海等。上海更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兩岸有許多名勝古跡,是了解中國歷史的珍貴資料,還有不少神話傳說,是中國文學的寶貴遺產。長江干支流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南方橫貫東西、縱連南北的水上交通大動脈,航道總長八萬多公里。萬噸級輪船可達南京,8000噸級可達瀘州(豐水期)。 長江由河源到河口橫跨中國地形上的三級巨大階梯,穿過不同的地質構造和岩層,沿途接納支流的匯入,對長江的河谷形態和水流特性產生不同的影響。按水文、地貌特點把幹流劃分為上、中、下游3段:從河源至宜昌市為上游段,宜昌市至湖口為中游段,湖口以下為下游段。 上游段。上遊河段橫跨兩個地形階梯。長4529千米,占長江長度72.0%。流域面積100.6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的55.6%。上游的沱沱河和通天河(從囊極巴隴至巴塘河口),河流流行於第一階梯──青藏高原腹地內。因在高原頂部,河谷開闊,河槽寬淺,一般河寬300~1700米,河道蜿蜒曲折,水流緩慢散亂,汊流很多。從巴塘河口到宜賓稱金沙江,是第一至第二階梯的過渡地段,這里地形突變,山高谷深,除局部河段為寬谷外,河流穿行於峽谷之中,比降大,河水湍急。到雲南石鼓以下,突然轉向東北流,著名的虎跳峽就在石鼓以下35千米的地方。峽長16千米,最窄處僅30米。出虎跳峽後、穿越雲貴高原北部,到四川省新市鎮以下進入第二級階梯,在宜賓附近匯集了岷江之後,才稱長江。自宜賓以下至宜昌之間長1030千米,習慣上稱川江。河道蜿蜒於四川盆地之內,河床平緩,沿途接納沱江、嘉陵江和烏江等眾多支流,水量大增,江面展寬。過奉節白帝城,長江穿行在第二階梯至第三階梯的過渡地段,切過七岳、巫山和黃陵3個背斜,兩個向斜,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長約200千米,峽谷與寬谷相間排列。 中游段。長江出三峽從宜昌以下,進入第三級階梯的長江中下游平原,江面展寬,水流緩慢,河道彎曲。長927千米,占長江長度14.7%。流域面積67.9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37.6%。其中,從湖北的枝城到湖南城陵磯一段,長約420千米,因古代為荊州地區,所以取名為荊江。荊江又分長為上荊江(枝城至藕池口)和下荊江(藕池口至城陵磯)兩段。下荊江河彎發育,素有「九曲回腸」之稱。江西省九江市附近的一段長江,俗稱潯陽江,因九江市古稱潯陽而得名。中游兩岸湖泊眾多,江湖相通,構成龐大的鄱陽湖和洞庭湖兩大水系。長江接納兩大水系以及直接入江的支流來水後,水量猛增一倍以上。湖口以下進入下游段。 下游段。水深江寬,從湖口到入海口,長844千米,占長江長度13.3%。流域面積12.3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的6.8%。江蘇省揚州、鎮江一帶的長江幹流又稱揚子江。得名於這一帶古代有揚子津和揚子縣,現在外國人常用揚子江這一名稱泛指整個長江。在大通以下受潮汐影響,進入長江口的平均潮流量達26.6萬立方米/秒,是長江多年平均入海流量的8.8倍。在一般情況下,一次進潮總量約為32.5億立方米,大潮時可達45億立方米。由於海水倒灌,使江水流速減緩,所攜帶的泥沙便在下遊河段,尤其是靠近河口段沉積下來,因此,在江心形成了數十個大小不一的沙洲,其中最大的是崇明島。
航運價值
長江中游多支流,多湖泊,多曲流,下游則江闊水深,具有優越的航運價值。
長江中下游平原
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北界淮陽丘陵和黃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閩丘陵。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約20多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江西鄱陽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長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蘇、浙江、上海間的長江三角洲。氣候大部分屬北亞熱帶,小部分屬中亞熱帶北緣。年均溫14~18℃,最冷月均溫0~5.5℃,絕對最低氣溫-10~-20℃,最熱月均溫27~28℃,無霜期210~270天。農業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於春、夏兩季。地帶性土壤僅見於低丘緩岡,主要是黃棕壤或黃褐土。南緣為紅壤,平原大部為水稻土。農業發達,土地墾殖指數高(上海62.1%,江蘇45.6%),是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盛產稻米、小麥、棉花、油菜、桑蠶、薴麻、黃麻等。河汊縱橫交錯,湖盪星羅棋布,湖泊面積2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平原面積10%。兩湖平原上,較大的湖泊有1300多個,包括小湖泊,共計1萬多個,面積1.2萬多平方千米,占兩湖平原面積的20%以上,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大淡水湖,與長江相通,具有調節水量,削減洪峰的天然水庫作用,產魚、蝦、蟹、蓮、菱、葦,還有中華鱘、揚子鱷、白鱀豚(已瀕臨滅絕)、揚子江豚(可能已經滅絕)等世界珍品,水產在中國占重要地位,素稱魚米之鄉。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漢市、南昌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通市、蕪湖市、安慶市長沙市等城市。主要工業有鋼鐵、機械、電力、紡織和化學等,是重要的工業基地。平原居中國南北和東西交通網的樞紐地帶,水陸交通都很發達。長江貫穿中部,成為一條東西向的水運大動脈,加上其無數支流,構成一龐大水道網。
長江三角洲
中國長江和錢塘江在入海處沖積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蘇省東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東北部。 長江三角洲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積約5萬平方千米。三角洲頂點在鎮江市、揚州市一線,北至小洋口。南臨杭州灣。海拔多在10米以下,間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長江年均輸沙量4~9億噸,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長江中沉積,個別年份高達78%,三角洲不斷向海延伸。長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倉市、金山縣一帶的古沙嘴海拔多為4~6米;長江以北揚州市、泰州市、泰興市、如皋市一帶的古沙嘴海拔7~8米。 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冰後期最高海面穩定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到距今約2000年時北岸沙嘴伸到廖角嘴,南岸沙嘴隨長江主流向東南延伸與錢塘江口沙嘴相連,泥沙繼續堆積,1958~1973年平均每年前移148米。 長三角地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水道縱橫,湖盪棋布,向有水鄉澤國之稱。土地肥沃,農業產水稻、棉花、小麥、油菜、花生、蠶絲、魚蝦等,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 在長江下游和滬寧線兩旁有許多重要城鎮,如上海市,南京市|、蘇州市、常州市、無錫市、鎮江市、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杭州市、寧波市、紹興市、嘉興市等。
自然特徵
長江流域得到比較良好的灌溉;年平均降雨量大約1100毫米(43英寸)。雨多半由季風帶來,主要在夏季月份降落。在流域山區部分,多半降水以雪的形式出現。流域中下游季風雨造成的洪水通常始於3至4月間,持續約8個月。5月水位多少有些下降,但隨後又急劇增高,一直持續上升到8月,達到最高水位。此後水位逐漸回落到季風到來前水平,水位降低在秋、冬季的多數時間持續進行,一直延續到2月,此時達到1年中的最低水平。年水位起伏幅度頗為可觀——平均約20米(65英尺)——枯水年為8~11米(26~35英尺)。在峽谷中,洪水造成的水位幅度達到40~46米(130~150英尺)的巨大規模。下游水位變化的影響被湖泊的調節作用縮小;而海潮對水位具有極大影響。在吳淞附近,日潮幅為5米(15英尺),年潮幅為6米(20英尺)。 分析輸送到長江口的水量顯示,流域高原地區提供流量的10%,而江中其餘所有的水,系流域中下游地區所提供,洞庭湖和鄱陽湖約提供水量的40%。 長江水量巨大。即使在上游地區,平均流量超過1,982立方米/秒(70,000立方英尺/秒)。在第一大支流雅礱江匯流後,長江流量急遽增加,平均接近5,493立方米/秒(194,000立方英尺/秒)。再往下游,長江接納眾多支流,流量逐漸增加,在宜昌附近三峽末端達到14,980立方米/秒(529,000立方英尺/秒),在漢口附近達到23,984立方米/秒(847,000立方英尺/秒),而在南京附近達到31,149立方米/秒(1,100,000立方英尺/秒)。長江口平均流量約為33,980立方米/秒(1,200,000立方英尺/秒),而年注入大海的總水量為1,072立方公里(244立方英里),使長江流量在世界河流中位居第四。 在古代文獻中,有許多關於被認為發生在西元前2297年的傳說中的洪水資料。這次洪水是由范圍極廣而又持續不斷的大雨發生的。黃河、渭水和長江橫溢堤岸,幾乎將整個華北平原淹沒,使其變成汪洋澤國;在最低的地方洪水持續多年不退。自那次災難以來,還發生過多次嚴重洪水。歷史記載表明,在西元前206年至西元1960年期間,中國經歷了1,030餘次嚴重洪水。特別廣泛的洪水,長江發生了50 余次,其支流漢江發生了30餘次;長江流域平均每60~65年會發生一次災難性洪水。廣泛的洪水也可在較短時期內發生。1870年以來即是如此,在這一期間內,長江流域在1870、1896、1931、1949和1954年發生洪水。其中1931和1954年的洪水是普遍的、全國性的災難。1931年洪水起源於覆蓋流域中、下游多數地區的、猛烈的、連續的季風雨。在5~6月間,6次巨大洪峰順江而下,摧毀23地的防護堤壩,淹沒90,650平方公里(35,000平方英里)土地;4,000萬人失去家園或遭受其他苦難。包括南京、武漢及其他城市在內的許多人口中心遭洪水淹沒。在武漢,洪水持續4月不退,深度超過2米(6英尺),在有些地方超過6米(20英尺)。1954年夏季,由於連續的季風雨而發生另一次強悍的洪水。水位急遽上升,有時超過1931年洪水水位幾乎2米(5英尺)。然而,由於有效的防洪措施,那次洪水的許多潛在後果得以避免。
沿岸城市
1985年底,滬、寧、漢、渝4市領導及有關部門負責人聚會重慶,長江沿岸中心城市
舉行「長江沿岸中心城市經濟協調會」(以下簡稱協調會)成立大會。目前已有29個成員城市(從上游至下游依次為:攀枝花、宜賓、瀘州、重慶、宜昌、荊州、石首、岳陽、咸寧、武漢、鄂州、黃岡、黃石、九江、安慶、池州、銅陵、合肥、蕪湖、馬鞍山、南京、鎮江、揚州、泰州、南通、上海、寧波、舟山)。
動物
揚子鱷
揚子鱷生活在淡水裡,主要分布在中國江西、安徽、浙江等地的局部地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在生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爬行動物曾稱霸於中生代,那時,地球是它們的天下。後來因為環境變化,恐龍等許多爬行動物不能適應而絕滅了;而揚子鱷等爬行動物卻一直延續到今天。在揚子鱷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徵。所以,人們稱揚子鱷為"活化石"。揚子鱷生活在水邊的蘆葦或竹林地帶,以魚、蛙、田螺和河蚌等作為食物。但有時會襲擊家禽和壓壞莊稼,加上它長相"醜陋",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有害動物而被捕殺,所以數量稀少。揚子鱷長約2米,背部暗褐色,腹部灰色,皮膚上覆蓋著大的角質鱗片。每年10月就鑽進洞穴中冬眠,到第二年四五月才出來活動。它以卵繁殖,6月份交配,一般七八月產卵,幼鱷9月出殼。揚子鱷為中國特產動物。現在,人們研究恐龍時,除了根據恐龍化石以外,也常常以揚子鱷等爬行動物去推斷恐龍的生活習性。因此,揚子鱷對於人們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興衰和研究古地質學和生物的進化,都有重要意義。中國已經把揚子鱷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嚴禁捕殺。為了使這種珍貴動物的種族能夠延續下去,中國還在安徽、浙江等各地建立了揚子鱷的自然保護區和人工養殖場。
中華鱘
中華鱘是中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遠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 中華鱘稱為王鮪魚。它的吻尖突,口小無牙,身體呈橢圓筒形。口前有四條觸須,用來搜尋水底的無脊椎動物、小魚和其他食物。中華鱘魚是大型洄遊性魚類。它們像游牧民族,生在江河裡,長在海 洋中,在那裡成長、發育,成熟期約需9-12年。完全成熟後,再遷移到我 國淺海地區進入河口,在那裡肥育、棲息。秋季,順長江逆流而上,直至 長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幼魚孵出後,便跟隨著親魚遠征,向河 口、海洋游去。中華鱘魚的壽命很長,可活一二百年。魚體可長達2米以 上,雌魚體重約二三百千克。中華鱘魚肉質肥美,卵可制魚子醬,是珍貴食品;鰾和脊索可制魚膠, 所以過去一直遭到過度捕撈。因為許多水利工程由於忽視生態平衡,所以也使這種 魚類自然資源遭受嚴重影響。現在,中華鱘魚有瀕於滅絕的危險,因此要求嚴加保護。
白鰭豚
白鰭豚是食肉動物,口中約有130個尖銳牙齒,為同型齒,它的大腦同猩猩一樣發達,
長江的動物(7張)極富靈性。常在晨昏時游向岸邊淺水處進行捕食,一般以整條吞食體長小於6.5厘米的淡水魚類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蟲。呼吸時,頭部先出水,然後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動2米後,再入水中。白鰭豚的視力幾乎為零,依靠回聲定位了解環境變化的情況,在生物學、仿生學和生理學等方面具有廣泛的科研價值。但白鰭豚生性膽小,很容易受到驚嚇,一般都遠離船隻,很難接近,加之其種群數量很少,活動區域廣闊,所以在野生狀態下對白鰭豚的研究十分有限。而且白鰭豚、揚子鱷、中華鱘、白鱘、等動物,銀杏、水杉、銀杉、香果樹、樹蕨等植物,都是僅存於中國的孑遺生物。但2007年8月8日:長江白鰭豚正式宣告絕種(但非滅絕)。
江豚
江豚俗稱江豬,隸屬於鯨目,屬海豚科,是一種分布較廣的小型豚類,長江、珠江、鴨綠江及沿海均有有分布,下游為其主要聚居地。1984~1991年調查,種群數量約2700頭。江豚是一種近岸活動的豚類,常出沒於支流、湖泊與長江交匯處,或洲灘下首及河彎的緩流區。江豚被列為國家2級保護動物。
白鱘
白鱘是中國特有的大型經濟魚類,被列為珍貴保護動物。為現存於世界的僅兩種本科魚類之一,另一種為匙吻鱘,分布於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本科魚類在魚類起源、演化與地理分布上,有重要學術價值。屬鱘形目,匙吻鱘科,白鱘屬。俗稱:象魚、象鼻魚、箭魚、柱鱘鰉、琵琶魚,古時俗稱鮪。
達氏鱘
達氏鱘是一種較大型淡水經濟魚類,主要生活在長江上游,偶而見於中游,是一種定居淡水的鱘。最大體重30餘kg。目前其種群數量顯著減少,可以作為長江三峽水庫及其他大型水體的增養殖對象。重慶市水產研究所對達氏鱘人工繁殖研究已獲成果。達氏鱘被列為國家1級保護魚類。
胭脂魚
胭脂魚又名黃排、血排、粉排、火燒鯿、木葉盤、紅魚、紫鯿、燕雀魚、火排、中國帆鰭吸魚等,屬於鯉形目吸口鯉科(或稱亞口魚科),生長於長江水系。1。其體型奇特,色彩鮮明,尤其幼魚體形別致,色彩絢麗,游動文靜,被人們榮稱為「一帆風順」,在東南亞享有「亞洲美人魚」的美稱。
編輯本段長江文明
⑹ 馬鞍山二中地理校本作業答案誰有
http://wenku..com/view/b9c4f97931b765ce050814d0.html馬鞍山2中地理必修1校本作業答案
http://wenku..com/view/14b14d3e0912a216147929d0.html馬鞍山2中地理必修2校本作業答案(不是一屆可能有輕微差別)
⑺ 蓮文化!
《愛蓮說》
(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內,世人盛愛牡丹;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原文據清儀封張伯行正誼堂木刻《周濂溪先生全集》卷之八)
⑻ 馬鞍山市當塗的前身在古代屬於什麼地方
明 清兩朝代,今安徽當塗縣 是太平府
⑼ 中國各名山海拔排名
中國十座抄名山為:山東泰山、安徽黃山、四川峨眉山、江西廬山、西藏珠穆朗瑪峰、吉林長白山、陝西華山、福建武夷山、台灣玉山、山西五台山
名山海拔排名:
1:西藏珠穆朗瑪峰系喜馬拉雅山的主峰,海拔8,844米,為世界第一高峰。
2:台灣玉山主峰玉山,海拔3997米。
3:四川峨眉山主峰金頂,海拔3079米。
4:山西五台山主峰北台,海拔3058米。
5:吉林長白山主峰白雲,海拔2691米。
6:福建武夷山主峰黃崗山,海拔2158米。
7:陝西華山主峰南峰,海拔2154.9米。
8:安徽黃山其中「蓮花」、「光明頂」、「天都」三大主峰,均在海拔1800米以上。
9:山東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
10:江西廬山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
(9)馬鞍山冰川擴展閱讀:
「中華十大名山」推選活動是由中國國土經濟研究會主辦,《今日國土》雜志社承辦,並聯合中國科技界、學術界、政界、新聞界人士共同組織的。
評審委員會按照社會知名度、傳統文化、生態環境、景觀特色、科學價值與管理建設6條標准,以群眾投票推選的前15座名山為基礎進行了認真的評議,用無記名投票方式最終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