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中國又被稱為九州
九州,最早出現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是中國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至遲自晉朝起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又稱為「漢地九州」。
至遲自漢代起的華夏之區域與《禹貢》所載九州之區域等同,九州等同於漢地。又有「東夏」、「南夏」、「西夏」等詞稱呼漢地內的局部地區。1912年後,「中國」是指代含有漢地、藏區等各個民族地區在內,達960萬平方公里的多民族國家。
(1)馬鞍山荀夢擴展閱讀:
一、詞語來源
「九州」最早見於《禹貢》,相傳古代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九州(又有 一說,為黃帝始創「九州」之說),於是九州就成了古代漢地的代名詞。
九州區域范圍劃分也不同。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方圓」是指范圍。因此,「九州方圓」,即「中國這塊地方」。 即九州方圓、地大物博、氣勢磅礴的一種景象。
二、漢九州范圍
西漢有十三州,分別是並州、冀州、幽州、青州、兌州、豫州、徐州、揚州、交州、荊州、益州、朔方及涼州,其中益州即是九州中的梁州;幽州與並州是由冀州分割出來;涼州本來是屬於雍州的;交州在十二分野中被劃歸九州中的揚州;朔方是由雍州分割出來;而司隸分別屬於冀州、雍州、豫州三州。
B. 用4個字概括李白
詩仙李白
C. 李白背景資料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如果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實際上同宗,應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為被滅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說缺乏佐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生於武後長安元年(701年)。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關於其出生地有多種說法,一說出生在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所屬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省綿陽市所屬江油市)。另一種說法是其父從中原被貶至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所生,4歲再遷回劍南道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因自號青蓮居士。其父李客,生平事跡不詳。
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
二十五歲時隻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會稽(紹興),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
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李白不願應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通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賞識。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但未得回復。
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他文章風采名震天下,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盪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連,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寫下《早發白帝城》。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投奔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逝。
D. 關於三國演義
我認為關羽留守荊州和劉備有很大關系,《三國演義》寫道當時劉備派關平前來告知益州有危險,讓諸葛亮領兵救援,諸葛亮見關平來就知劉備心意,是要關羽守荊州。張飛性情暴躁,而且失徐州時已證明張飛不能勝任,趙雲深受諸葛亮的信任,諸葛亮不願留下趙雲,再加上劉備暗中傳達的指令,諸葛亮只好留關羽守荊州,但諸葛亮還是不放心,告誡關羽如何守荊州。諸葛亮認為東吳此時的大都督魯肅是聯劉派的,不會來打荊州,而曹操正忙的平定西北,就算來關羽也能抵擋,所以諸葛亮留下關羽,帶上張飛,趙雲兵分兩路殺進益州。龐統想在劉備軍中立點軍功,不想讓人說他只會紙上談兵,但立功心切,中了埋伏,不幸死於落鳳坡。
E. 李白的人物形象
在盛唐詩人中,李白是時代的驕子,一出現就震驚了詩壇。他氣挾風版雷的詩歌創作,及其天才大權手筆,當時就征服了眾多的讀者,朝野上下,許為奇才,享有崇高的聲譽和地位。
李白的性格既有灑脫不群、追求自由的一面,又有執著、深沉的一面。它的情感中感傷亦如影子一樣與歡樂相隨,詩人與社會的矛盾以及詩人性格自身的原因,使李白一些看似充滿歡樂、飄逸灑脫的詩篇中,夾雜著失望的悵惘、焦慮的痛苦與孤獨的感傷。
(5)馬鞍山荀夢擴展閱讀:
軼事典故
李白在金陵遇見了崔成甫。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懷更加相投。每次遊玩時,都盡情暢游,不計早晚。他們泛舟秦淮河,通宵達旦地唱歌,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拍手為他們助興。
兩人由於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系在衣服上,每當想念,便吟誦一番。
後世紀念
馬鞍山李白紀念館,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採石磯風景名勝區內,成立於1959年。,紀念館包括太白樓、李白祠、清風亭、太白堂、同風閣、騎鯨軒、仙侶齋、松雲居、疊翠樓、吟香館等展廳和碑廊、沉香園等景點,佔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
F. 馬鞍山採石磯大腳印背景故事
聯璧台左下側的臨江絕壁之上有燃犀亭,四方小亭簡朴典雅。傳說東晉將領溫嶠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過天門一瀉而下,浪擊峭壁,捲起千堆雪,氣勢壯觀。
亭西側石階下還可以看到懸空橫出的巨石,上有一隻50餘厘米長的大腳印,傳說是明初大將常遇春三打採石磯時留下的。朱元鄣攻打採石,誰先登上採石磯者為先鋒官。
大將常遇春,勇不可擋,他手持寶劍,拔開不斷射來的飛箭,用竹篙在江上一撐,縱身躍上採石磯,殺死驚魂未定的元兵,沖入敵營,元軍望風披靡,立即潰散而逃。常遇春登上採石磯留下了千載不滅的腳印,這就是採石磯古跡中著名的:大腳印!
(6)馬鞍山荀夢擴展閱讀
採石磯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5公里處的長江南岸,南接著名米鄉蕪湖,北連六朝古都南京,峭壁千尋,突兀江流,歷史悠久,名勝眾多,素有「千古一秀」之美譽。
採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陳運和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這里飲酒賦詩,相傳最後因酒醉赴水中捉月而淹死,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可以說:名山得詩仙李白而益著,詩仙則望名山而流連忘返! 多次來採石磯游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
G. 李白寫的詩有哪些
「李白」詩詞全集(981首)
1、《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
2、《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3、《蜀道難》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
4、《夢游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
5、《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6、《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7、《行路難·有耳莫洗潁川水》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子胥...
8、《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9、《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10、《獨坐敬亭山》
合沓牽數峰,奔地鎮平楚。中間最高頂,髣髴接天語。
11、《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12、《俠客行》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閑過...
H. 孟母戒子中孟母是個怎樣的人
孟子的母親是位偉大的女性,她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撫育兒子,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於約禮、成金,數十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鬆,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範母親,屬於典型的中國良母。
孟母(公元前392年-公元前317年), 孟子的母親仉氏,戰國時晉國(山西省)人,以教子有方著稱。孟母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後人把孟母與三國時期徐庶的母親徐母、「精忠報國」岳飛的母親岳母列為母親的典範,號稱中國「賢良三母」,孟母位居「賢良三母」之首。
孟母去世後,與孟子的父親合葬於鄒城北25里的馬鞍山麓,後人認為孟子成名,是孟母三遷教子之功,故林地稱「孟母林」。在孟子故里鄒城市,至今仍保留著馬鞍山孟母墓、鳧村孟子故居(建國後劃歸曲阜)、孟廟內孟母殿、廟戶營三遷祠(孟母三遷祠)等祭祀孟母的地方。
I. 不是四大名著的讀後感
《簡·愛》作品賞析
--------------------------------------------------------------------------------
這是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主人公簡·愛是一個心地純潔、善於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會底層,受盡磨難。她的生活遭遇令人同情,但她那倔強的性格和勇於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更為人們所贊賞。
在里德太太家,10歲的簡面對舅母、表兄妹的歧視和虐待,己經表現出強烈的反抗精神。當她的表兄毆打她時,她勇於回擊;當舅母嚷著叫自己的孩子遠離她時,她高喊「他們不配和我在一起」;當她被囚禁在空房中時,想到自己所受到的虐待,從內心發出了「不公正」的吶喊。在孤兒院,簡的反抗性格更為鮮明,這和她的朋友海倫·朋斯忍耐順從的性格形成了明顯的對比。海倫·朋斯雖遭迫害卻信奉「愛你的仇人」,在宗教的麻痹下沒有仇恨,只有逆來順受。而簡對冷酷的校長和摧殘她們的教師深惡痛絕。她對海倫說:「假如她用那根條子打我,我要從她手裡把它奪過來,並且當面折斷它。」充分表露了她不甘屈辱和不向命運妥協的倔強性格。
小說主要描寫了簡·愛與羅契斯特的愛情。簡·愛的愛情觀更加深化了她的個性。她認為愛情應該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礎上,而不應取決於社會地位、財富和外貌,只有男女雙方彼此真正相愛,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追求個人幸福時,簡·愛表現出異乎尋常的純真、朴實的思想感情和一往無前的勇氣。她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僕人地位而放棄對幸福的追求,她的愛情是純潔高尚的,她對羅契斯特的財富不屑一顧,她之所以鍾情於他,就是因為他能平等待人,把她視作朋友,與她坦誠相見。對羅契斯特說來,簡·愛猶如一股清新的風,使他精神為之一振。羅契斯特過去看慣了上層社會的冷酷虛偽,簡·愛的純朴、善良和獨立的個性重新喚起他對生活的追求和嚮往。因而他能真誠地在簡面前表達他善良的願望和改過的決心。
簡·愛同情羅契斯特的不幸命運,認為他的錯誤是客觀環境造成的。盡管他其貌不揚,後來又破產成了殘廢,但她看到的是他內心的美和令人同情的不幸命運,所以最終與他結婚。小說通過羅契斯特兩次截然不同的愛情經歷雲:「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中庸》指出:「好,批判了以金錢為基礎的婚姻和愛情觀,並始終把簡·愛和羅契斯特之間的愛情描寫為思想、才能、品質與精神上的完全默契。
簡·愛是個不甘忍受社會壓迫、勇於追求個人幸福的女性。無論是她的貧困低下的社會地位,或是她那漂泊無依的生活遭遇,都是當時英國下層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作者能夠把一個來自社會下層的覺醒中的新女性擺到小說的主人公地位,並對主人公為反抗壓迫和社會偏見、力爭取獨立的人格和尊嚴、為追求幸福生活所作的頑強斗爭加以熱情歌頌,這在當時的文學作品中是難能可貴的。
《簡·愛》是一部具有濃厚浪漫主義色彩的現實主義小說。整部作品以自敘形式寫成。大量運用心理描寫是小說的一大特色。全書構思精巧,情節波瀾起伏,給讀者製造出一種陰森恐怖的氣氛,而又不脫離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背景。作者還以行情的筆法描寫了主人公之間的真摯愛情和自然風景,感情色彩豐富而強烈。這部優美、動人並帶有神秘色彩的小說,至今仍保持著它獨特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