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時代 將領選擇
毛文龍
2. 介紹一下明朝著名的將軍
民族英雄鄭成功
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
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民族英雄鄭成功,於1662年打敗侵佔台灣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了我國神聖領土,寫下這首《復台》詩。詩作高度概括了收得台灣的艱難歷程,無限深情地抒發了自己與將士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血肉深情。
鄭成功,(1624—1662年)是我國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號大木,福建南安縣石井村人。其父鄭芝龍,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組織向台灣移民,積極開發台灣島。1645年(清順治二年),21歲的鄭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韋健的召見,頗多賞識,被認為本家,賜他國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稱之為「國姓爺」。年(清順治10年),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又封他為「延平郡王」。
鄭成功的活動是在國內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東方的時期展開的。1646年(清順三年)秋,清兵進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掌握隆武朝廷軍權,在漢奸洪承疇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鄭成功反對父親隆清,率領部下先在廣東南沃島起兵,繼而挺進廈門鼓浪嶼,1650年(清順治七年)佔領廈門、金門兩島。以後與清軍展開不斷的戰斗,逐步收復了福建漳、泉地區,並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廣東潮惠的東南沿海地區。
1659年夏,鄭成功率水師10餘萬北上,經舟山溯長江,連克瓜州、鎮江等城。7月圍攻南京,誤中清江南總督郎廷佐的強兵計,折兵回廈門。翌年,清軍分三路進攻廈門,被鄭成功擊退。鄭成功在堅持抗清的同時,又和侵佔我國領土台灣的荷蘭殖民者展開長期的斗爭。荷蘭殖民者於1624年(明天啟四年)侵佔了我國的台灣,對台灣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並不斷騷擾福建、廣東沿海地區,激起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慨。1652年(清順治九年),台灣爆發了以郭懷一(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的舊部)領導的抗荷武裝起義。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鄭成功為了抗議荷蘭殖民者在海上的擄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灣貿易,在經濟上給荷蘭殖民者以有力的打擊。
1661年4月,鄭成功令長子鄭經防守廈門,新率戰艦120艘,將士25000餘人,在金門料羅灣誓師東進收復台灣。經過激烈的海戰,鄭軍擊沉荷 軍主力艦「赫克托」號,收復了「赤嵌樓」。在近一年的爭奪中,荷軍傷亡近2000人,損失慘重。1662年2月1日,荷蘭侵略軍被迫投降,被侵佔達38年之久的台灣終於重歸祖國懷抱。
鄭成功於1662年舊歷五月初八因病逝世於台灣,終年3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