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講解詞

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講解詞

發布時間:2021-03-17 06:10:04

『壹』 寫首都博物館某一展覽館的導游詞 急需大概(200字)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來到首都博物館。很高興成為大家的導游,大家叫我小馬好了。
大家所在的這個博物館,修建於2001年,2006年5月正式開館,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博物館佔地24800平方米,建築面積63390平方米,地下有兩層,地上有六層,是當今人們聯系歷史、現代和未來的場所。博物館展覽由基本陳列、精品陳列和臨時陳列構成。收藏文物5600餘件。
大家跟我進入的是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廳。這里的展品多是北京地區出土的瓷器精品。請跟我看左邊的這件「昭君出塞」圖罐。這件景德鎮窯青花,高29厘米,口徑22厘米。漢朝宮女王昭君為了祖國,千里迢迢嫁到寒冷的塞外,她無怨無悔,給漢朝和匈奴帶來了60多年的和平。人們紀念她,把故事繪制在瓷罐上。看完了這件,請再跟我看右邊的黃底青花花果紋盤:黃色的底,藍色的花,色彩鮮艷,亮澤明顯,是明代皇宮獨具特色的品種,至今大約有500年了。據說明代皇帝對其是愛不釋手。
       瓷器精品講解到此結束,現在大家自由參觀,咱們20分鍾後原地集合。

『貳』 安陽文字博物館講解詞

《中國文字發展史》陳列講解詞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中國文字博物館,參觀我館的基本陳列——中國文字發展史。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是人類文明傳承的載體。在世界各國的文字中,中國漢字以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符號系統獨樹一幟,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從未間斷,這是任何其他文字都不能比擬的。優美的漢字展現出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和創造,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象徵。漢字不僅促進了華夏民族文化的發展,也對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這里,您將踏上中國文字的豪華之旅,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見證漢字的發生、發展和演變的全過程,領略漢字的獨特魅力,同時您還可以欣賞到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眾多少數民族的文字,它們是中國文字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後,您還可以看到古老的漢字在信息化時代煥發出的勃勃生機。相信您會不虛此行,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我們現在進入的是序廳,首先映入您眼簾的是聖壇、聖火和聖光,它象徵著中國文字的熊熊聖火點燃了古老中國的文明之光,在它的引領下,中華民族不斷求索,創造出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在東面牆壁上,您可以看到漢字的發展脈絡,有刻劃符號、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還有少數民族的文字,共同組成了中華文字的百花園。與之相對的西面牆壁上則是世界其他文明中的文字,與中國文字交相輝映。在地面上,您還可以欣賞到飛舞流淌的中華漢字。序廳就像一部戲劇的華美序幕,給人以感官上的震撼,當它的大幕徐徐落下之後,等待您的將是一場視覺盛宴。下面我們就進入
第一部分:漢字源流繹古今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流傳最廣的是倉頡(jie)造字說。這是明代的倉頡像,倉頡生活在黃帝時代,黃帝為我國上古時期的五帝之一,實際上應是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區一位部落聯盟首領,他與炎帝部落聯合,共同擊敗了進犯中原的九黎族,使黃河中下游地區成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倉頡是黃帝的史官,傳說他奉黃帝之命創造了漢字,漢代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頏(hang)之跡,知分理之相別異也,初造書契。」意思是倉頡從鳥獸足跡不同得到啟發,創造了文字。倉頡被奉為創造漢字的神,尊稱為「字祖」。其形象也十分怪異,有四隻眼睛。民間對他很崇拜,僅倉頡墓就不止一座,還為他建立宗廟。這是河南開封倉頡墓及陝西白水的倉頡墓及廟的照片。實際上,倉頡只是一個傳說人物,他是否存在,學界亦有爭論,漢字也不可能是他一個人創造的,因為文字具有社會性,是約定俗成的,如果真有倉頡其人,他的功績也只是將文字整齊劃一。
那麼,漢字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近年來,漢字起源於圖畫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為了記錄日常的活動和事件,古代先民用圖畫的方式來表現,比如捕漁就畫魚網和魚,種植就畫禾苗等。這種圖形文字在其它古代文明中也曾出現,如西亞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等,都屬於人類早期文明的伴生物。隨著考古事業的蓬勃發展,最近幾十年間,在我國遍布南北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大都發現了陶器上的刻劃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上面的符號。這些符號既有形象的圖畫,又有抽象的記事成分,還有大量表示數字的符號,它們的發現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在我們的陳列中列舉了各地出土的代表不同文化的刻劃符號。這里所說的文化是考古學文化,在考古學中,把不同地區但具有相同時代和相同文化特徵的考古資料歸為一種文化類型,並以最早發現的地點命名,比如仰韶文化,最早發現於河南仰韶澠池村,以彩陶為代表,後來相繼發現了同一時期的陝西、甘肅等地的彩陶,統稱為仰韶文化。
目前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刻劃符號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屬於裴李崗文化早期,距今約9000年到7500年之前。符號刻在龜甲、骨器、石器和陶器上,都具備一定的表意功能,應視為中國文字的始祖。1953年發現的陝西西安半坡仰韶文化時期的刻劃符號為7000——6000年前,共有27種,是新中國考古中發現最早的一批刻劃符號。距今5000年前的山東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刻劃符號以圖像居多,較著名的有「日」、「月」、「山」等,有的在刻畫之後還往往塗朱或增添小圓圈,以突出符號的功能,可能反映某種特殊的社會意義。1992年在山東鄒平出土了一件龍山文化時期刻有符號的陶盆殘片,距今約4100年——4200年,其符號是在陶器燒好之後刻寫上去的,筆劃纖細流轉,頗似後來的草書,與仰韶和大汶口文化的符號呈現出明顯的不同。在山西陶寺發現了屬於龍山文化晚期的一個陶扁壺殘片,上面的符號被文字專家釋為「文」字,旁邊的圓圈為現代「員」、「袁」的聲旁。無獨有偶,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出土的相當於夏代的一件陶器底部也刻有與古漢字相近的符號,這是左右兩只手作拱捧狀,為古漢字中的一個基本構形,專家把它隸定為「共」字。雖然這類例證不多,但它卻是漢字發明和文明社會到來的一個重要信號。
這是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刻劃符號,如湖北的大溪、屈家嶺文化、浙江的良渚文化等。符號各不相同,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就其廣泛程度來看,說明在成熟文字出現之前,刻劃符號已成為古代先民們記事的重要方法。
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們積累了大量生產經驗和生活知識,需要傳承下去,以前的記事性圖畫已不能滿足需要,於是人們逐漸把記事圖畫加以簡化、整理和充實,使它們成為語言的符號,並有了讀音,這樣文字便產生了。甲骨文就是我國最早的成熟文字。
第二單元:甲骨紀事
甲骨文是商王占卜的紀錄,刻在牛骨和龜甲上,也有少量的羊骨、豬骨和鹿骨等。商朝時期,生產力仍很低下,人們難以抗拒自然界的災害。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就要求助神靈的護佑,因此商代的祭祀活動十分頻繁,在祭祀的同時,商王根據自己的需要,讓貞人即主持占卜的人用甲骨進行占卜,向神靈詢問吉凶。具體做法是在甲骨上面鑽孔或鑿孔,然後燒灼,在甲骨的背面就會出現裂紋,即兆紋,貞人根據裂紋走向判斷吉凶,最後將占卜內容及結果用文字的形式刻在甲骨上。這就是甲骨文的形成。
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出土於河南鄭州二里崗商代早期遺址中,這就是其中的兩塊卜骨。這塊牛肱骨上面只有一個字,為古體的「又」字,在後來的殷墟小屯的甲骨文中常見此字,但沒有流傳下來。另一件是一塊牛肋骨,上面有「又 土(社)羊乙貞從受七月」幾個字,經專家考證,這是一件習作,因為上面的字不符合後來甲骨文的句式,所以應該是當時人練慣用的刻辭。盡管如此,商代早期出現甲骨文已是不爭的事實。
甲骨發現最多的地方是河南安陽殷墟小屯,因為這里是商朝自商王盤庚直到商滅亡延續了200多年的首都,所以留下了豐富的甲骨文遺存。在殷墟共出土卜骨和卜甲10多萬片,成為研究商朝歷史最直接和最寶貴的資料。殷墟時期用於占卜的甲骨,一律都需要經過專門的修治。即不論是龜甲還是牛胛骨都要按照一定的模式進行取材、鋸削和刮磨,使之成為占卜所用的版式。
這塊龜腹甲1936 年出土於安陽小屯,上面的卜辭先右後左,兩兩對貞,即先用肯定句式詢問,再用否定句式詢問。例如第一句「丙子卜,韋貞,我受年?」第二句「丙子卜,韋貞,我不其受年?」「丙子」是時間,為丙子日,「卜」即占卜,「韋」即占卜人的名字,「貞」即占。後面的「我受年」和「我不其受年」,意思是我(指商王)能獲得好收成和我不能獲得好收成。完整的卜辭要有敘辭,即占卜的時間,地點和占卜人;命辭,即向神靈貞問的事;占辭,即因兆而定吉凶:驗辭,占卜之後記錄應驗的事實。但在實際操作中,驗辭部分往往沒有,這是因為占卜結果需要時間才能驗證,不是一次刻上去的。
甲骨文中有少量甲骨刻辭是非占卜性的,有的是為了訓練寫字,有的是干支刻辭,還有專門記事的刻辭。中國古代將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搭配起來記日,如甲子、乙丑等,共有60組,因為以甲子打頭,所以有「六十為一甲子」之說。山東博物館所藏一件商代牛肩胛骨上就有一套完整的甲子表,這說明至少在商代,用天乾地支記日已經出現,而且被人們廣泛使用。記事性刻辭的內容十分廣泛,記錄了商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祭祀、征伐、農業、畜牧、田獵等等。其中較有名的是國家博物館藏商代祭祀狩獵塗朱牛骨刻辭,這是武丁時期的一塊巨大牛肩胛骨,正反面均刻有文字,共計160餘字,一些文字還塗上朱紅色。正面文字第一條大意是商王武丁祭祀仲丁,第二條是乘車狩獵逐凶時,子哭墮車。反面文字記錄了一些天象。這塊刻辭書寫精美,刀法純熟,是甲骨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毛筆在殷商時期是主要的書寫工具,甲骨上的文字應是先寫後刻,個別有直接契刻的。用毛筆書寫的甲骨文因年代久遠我們幾乎看不到。上世紀90年代後期在鄭州小雙橋遺址出土的陶片上發現毛筆朱書文字19件,共10餘字,書寫工整、筆畫流暢,年代相當於商代中期偏早,是目前所發現的商代最早的筆書文字。
殷墟之外,在山東濟南大辛庄也有商代甲骨文出土,無論從形制、字形、文法上看,都和殷墟甲骨文相似,屬於同一系統。
西周時期的甲骨文出土地點比較分散,數量也相對較少,只在陝西、北京、河北地區有發現。1977年在陝西岐山鳳雛村出土的這塊西周甲骨上的卜辭大意是:癸巳這天在帝乙的宗廟中舉行彝祭,王要祭祀成唐(即大乙),擬獻上兩個女子、三頭公羊、三頭豬,卜問會不會順利。其中提到對「文武帝乙」、「成唐」等商祖先的祭祀,應是周族尚未滅商之前的占卜遺物。
經過專家考證,殷墟甲骨文已發現的單字共有4000多個,可釋字在1240個左右;所見商代金文中可歸納單字1290多個,可釋單字550多個。甲骨文不僅數量多,材料豐富,而且在文字的結體及造字方式上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總結了六種造字方式,稱為「六書」,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在甲古文中,這六種造字方式均有體現,反映了甲骨文的成熟和規范。
下面我們先看象形字。象形字來源於生活,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勞動生產中不斷創造的。1、根據人體特徵創造的字形:「人」,是一個側面直立的人形;「大」,是一個端正的正面人形;「女」,為一個上肢交錯於胸前呈跽(雙膝著地)狀的人,可見女子地位的低下;「臣」,為豎目之形,臣是侍奉君主的,他們在見君時,因為跪在地上,頭不敢抬,如要看一眼上面的君主,眼睛就呈豎的,所以「豎目為臣」。2、根據日常用品、用具、兵器特徵創造的字形:「車」,象車的外形,也可以看成車的俯視圖;「鬲」,象三空足的陶鬲;「其」,象簸箕之形,這是「其」的本意;「網」,象魚網之形;「戈」,象兵器戈的形狀。3、根據自然、草木特徵創造的字形:「山」,象山之形;「水」,如流水的形態;「木」,象樹木枝幹形狀。4、根據土地、建築等環境特徵創造的字形:「土」,象高起的土堆之形,後來象徵封壇社稷,也通「社」字;「門」,象門的正面之形;「井」,象水井的井欄。5、根據動物形象特徵創造的字形:「羽」,象鳥的羽毛,「鳥」,是一隻側面的鳥形;「牛」,象有角的牛首;「鹿」,象鹿之形。
再來看指事字,指事字按許慎的說法是「視而可識,察而見義,上下是也」。其特點是在原有的字上加一些筆劃成為新字,讓人一看就明白是什麼意思。如「上、下」,在向上仰之弧形上面加一筆,表示上;在向下伏之弧形下面加一筆,表示下。 「亦」,是在一人兩臂下各加一筆,表示腋下,後來引申為「亦」。「刃」,是在刀鋒部位加一圓點,表示刀刃的部位。
會意字一般為合體字,許慎說:「此類合誼」,即合在一起產生新義。如「林」,為兩個木字組合,會「林」之義。「攴」讀pu,為撲的本義,是由手持木棍狀物組成的字,表示撲打的動作。「伐」,是由「戈」和「人」組合,表示以戈擊人,會殺伐之義。
形聲字在甲古文中出現稍晚,但它一經出現,就憑借著既表意又標聲的優勢成為漢字的主體。形聲字可分為許多類:1、會意兼形聲:「畏」字,本身是一個會意字,鬼持一物在擊打,人們自然畏懼,其中的「鬼」字又兼音符。2、借字注形:「酉」字,原為象形字,像一個酒壇子,是最早的「酒」字。後來被借為地支中的「酉」,於是人們就在酉旁加上三點水作為形旁,「酉」變成聲旁,成為形聲字「酒」字。3、附加聲符:「雞」字,原本為象形字,象雞形,後來又加了一個聲旁「奚」,變成形聲字。4、獨體形聲字:「麥」字,從禾來聲,它的聲符「來」疊置在形符「禾」的主體結構中。5、合體形聲字。這一類是形聲字的主體,有左形右聲、右形左聲、上形下聲、下形上聲等等。「河」,從水可聲,為左形右聲;「盂」,從皿於聲,屬下形上聲。
假借字是「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例如「自」,原意是象形字「鼻」字,後來被用為介詞,在甲骨文經常有「自西」、「自東」的句子,此種介詞用法一直延續到今天。「又」字,原意是人的右手,引申為「又」,後來借作「另」的意思,如「百又三十」;還被借作「有」之意,如「婦康又(有)子」。
轉注字,許慎解釋為「建類一首,同意相受」,就是兩個部首相同的字能夠互相解釋,例如「蓚(tiao),苗也」,「苗,蓚也」。
在殷墟甲骨文和商代晚期及周代早期的青銅器銘文中,還有大量反映眾多邦國部族名稱的圖像資料,被稱為族徽字。這些族徽字既能生動反映表意字以形示意的特徵,又具有濃郁的裝飾圖案風格。下面的第一類符號莊重典雅,線條流暢,是早期美術化了的文字,它們的實際寫法都能在當時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找到依據。例如「漁尊」、「並尊」等。
第三單元:鍾鼎千秋
在商代後期出現了金文,又稱吉金文、鍾鼎文等,是鑄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字體的總稱。青銅是銅、錫、鉛的合金。我國青銅器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甘肅齊家文化遺址中,出土了青銅刀和青銅鏡,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在青銅器上鑄造銘文,大約從商朝開始,直到戰國時期,有1200多年的歷史。金文的內容十分豐富,記錄了當時祀典、賜命、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活動,主要是頌揚王侯們的功績,同時也記錄重大歷史事件,多方面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商代青銅器銘文字數較少,多為器主人名號,如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青銅禮器210多件,其中刻有銘文的就有193件。這就是婦好墓出土的圓鼎,在其口沿內部刻有銘文「帚(婦)好」二字。有意思的是,在商代甲骨文中也有關於婦好的記載,她是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曾經帶兵出征,並立有戰功。甲骨文和金文互為印證,加強了史料的可信度。
````````````
第四單元:物以載文
金文是刻或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重在紀念和流傳,那麼先秦時期政府公文、文化典籍、民間契約、書信往來等等書寫在什麼上面呢?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證明,是寫在竹、木簡或絲帛上面。從文獻記載和有關的文字形體來推斷,早在商代,就已經出現了簡帛這兩種書寫材料。下面我們先看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冊」與「典」兩個字,「冊」明顯是一個象形字,為用兩根繩子編聯的若干根竹簡。而「典」則是在「冊」的基礎上引申出來的,為單手或雙手捧冊。姑且不論典冊字義的演變,我們單就甲骨文金文中「冊」字的出現,就足以說明商朝時期人們已在簡牘上書寫。但因時代的久遠,未發現實物。
```````````````
這里放不下,你如果需要就發電郵吧,我回復給你

『叄』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導游詞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陝西歷史博物館參觀游覽。

這座博物館於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它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它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用於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遺願建造的。那是1973年,周恩來總理來陝西視察時,有感於陝西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資源和已有博物館小而簡陋的狀況,提出應該在陝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館的指示。後來由國家計委和陝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人民幣,建成了這座藝術殿堂。這座博物館的設計是由中國建築學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擔任的。建築的外觀為仿唐風格,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布局上借鑒了中國傳統建築「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樓」的結構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並創造出一種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徵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陳列可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展覽三大部分。今天我們將要參觀的是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為陝西古代史。系統的展現了陝西自藍田猿人至鴉片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序言大廳。這里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三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亘無垠的黃土高原,既有古代陝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陝西歷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這兩幅照片的背後,陳列著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皇帝陵墓的巨照,標志著陝西古代文明、中華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徵著陝西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影響的人文傳統精神。大家現在看到廳中央的這尊巨獅,它原來位於唐代女皇武則天的母親楊氏的順陵前。我們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偉,堪稱「東方第一獅」。中國古代獅子及石獅的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這座石獅不但是陝西歷史文化的反映,也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產物。

陝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范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現,文化高峰迭起年、並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展到了智人階段。陝西地區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00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台文化是陝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舊石器時代區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志:一是學會了製造陶器;二已經定居並有了原始農業;三是出現了磨製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於是1921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為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後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於是在1928年首次發現於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因此得名。又因為發現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後,我國歷史進入了傳說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傑出的領袖,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里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後,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三位傑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於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陝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生、發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後來隨著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為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徵。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徵。以後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後「問鼎」就成為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說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為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為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徵。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為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秘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作器者本意是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他構思成功。在陝西境內迄今發現的西周青銅器達3000餘件。就一個有限的地理范圍而言實屬罕見。

隨著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後出現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盪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維護其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後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於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並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著「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為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並一直保持到清末。古書上也因此把錢稱為「孔方兄」。秦半兩的製作很科學,中間有小孔,可用繩子穿起來便於攜帶;外圍為圓形,則不易產生磨損。中國古代有三大貨幣,除秦代的貨幣秦半兩外,還有漢代的五銖錢和唐代的通寶錢。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隨後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後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為「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為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為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陝西城固人,他於公元前138年應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系。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為「鑿空」。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又先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後,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為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於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為「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為「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說。

漢王朝不僅有發達的經濟貿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這座漢墓屬於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群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48.5厘米,小的身高44.5厘米。大多數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准備著出發去打仗。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悅歡暢。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在秦俑里,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里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秦兵馬俑以步兵為前鋒,戰車為突擊力量,騎兵甚少。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佔的比例卻大的多。漢王朝也正是憑借著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游牧民族——匈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業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勝游牧民族。

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國力大大削弱。漢初「天子不能俱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說,在漢朝初年馬匹很少,以至於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為皇帝拉輦。而一般將相的車輛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漢王朝勵精圖治,養馬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使漢代騎兵的馬源充足,所以漢代騎兵業得到了發展。楊家灣的漢三千彩繪兵馬俑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漢朝滅亡後,我國歷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從公元220年北魏建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統一結束,歷時369年。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戰亂頻繁,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和陝西歷史上依次偉大的大融合時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隋煬帝楊廣也是歷史上以為有名的暴君。公元618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唐朝。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陝西歷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後世子孫產生的影響。

在唐時,人們的生活比較安定,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各種娛樂活動。打馬球便是其中的娛樂項目之一。現在就請大家看這幅《打馬球圖》。這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馬球,也叫波羅球,球似拳頭大小,朱紅色,皮革製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傳入我國的。這幅圖畫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唐代馬球運動的精彩場面。畫面上有騎馬人物二十多個,他們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長袍。前五個手拉韁繩,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驅馬掄球,有的反身擊球,姿態矯健,得心應手。其它騎手也姿態各異。場面生動,圍繞著滾動的小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畫家巧妙的抓住了馬球運動的瞬間場面,使比賽的緊張氣氛溢於畫外

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為馬球健將。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景龍年間,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與漢人比賽馬球,經中宗同意後,雙方展開較量。第一回合以漢人失敗而告終。這時一旁觀看的臨淄王,即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率領球隊進行比賽。終於以精湛的球技轉敗為勝,一時在京城傳為佳話。唐代的皇宮禁苑大多築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後,馬球隊運動就開始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開始逐漸衰敗。近幾年來,在西安東郊也開展過。這幅畫的表現技法相當講究,極富真實感和立體感。可見這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後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使臣。經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這幅畫形象的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為其都城。隋時稱為大興城,唐時稱為長安城。規模宏大的都城長安可以說是那個偉大時代的明亮窗口。透過它,可以窺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各個方面。隋大興城是少數民族建築大師宇文愷設計並主持營建的。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從這幅唐長安城的平面布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宏偉,整齊劃一。全城共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內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為108個小區域,稱為坊。正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寫:「百千家似為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種布局對以後各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劃都城時所效仿。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規模宏大。它總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其面積是漢代長安城的2.4倍,東羅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的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它可以說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5米,而橫貫皇城自承天門至長樂門之間的橫街竟寬達440米,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絕無僅有的。中華民族成長壯大到了唐代,充滿了開拓進取精神。因此對長安城的修築不僅僅只著眼於實用功能的需要,還有著積極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氣魄和泱泱大國的氣勢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個國家的人們來到長安。當時居住在長安城的外國人和少數民族人數約5萬人。同時長安吸收融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創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璀燦、當時世界文化最高峰的唐文化。 I$ X Zz51
唐代的手工業也是非常發達,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於西漢武帝時期。唐三彩並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風行一時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黃、綠、赭。

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鈾陶器。它的製作過程是把高嶺土經過挑選、沖打、淘洗、沉澱、冶煉等工藝後,捏製成形,經修飾曬干後放入窯內。經過1000度左右燒制,待冷卻後飾以配製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窯中燒至900度後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鄉。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種冥器,慢慢地才發展成為一種日用品和工藝品。唐三彩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造型取勝。三彩中無論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動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達到了令人贊嘆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贏人。三彩釉色雖簡單,但它經燒制過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動,互相浸潤後自然漫延,呈現出一種千變萬化,班駁淋漓,彼此交融,沒有明顯界限的裝飾藝術效果。優美、流暢,具有一種和諧的古樸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動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構成了豐富的藝術語匯,使唐三彩成了世界聞名的古代工藝品。

公元960年,宋代趙匡胤皇袍加身定都開封。元、明、清分別建都南京和北京。陝西從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軍事重鎮。又由於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一種巨大的慣性,所以這一時期陝西的經濟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和發展勢頭。

『肆』 廣東省博物館導游詞(中英)

廣東省博物館於1957年開始籌建,1959年10月1日,廣東省博物館及其所轄的廣州魯迅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舊館館址在廣州市文明路215號中山大學舊址(即原廣東貢院舊址),佔地面積4.3萬㎡,除廣州魯迅紀念館外,還轄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民黨「一大」舊址(包括革命廣場)和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紅樓等。
籌建之初,廣東省博物館陳列大樓設計原是「U」形的建築物,主樓向東,右為南副樓,左為北副樓,規劃建築總面積1.4萬㎡。南副樓於1959年上半年落成,樓高三層,面積3500平方米。主樓和北副樓後因經濟困難,沒有撥款建設。
改革開放後,為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廣東省博物館在原址上建設了新的陳列大樓。1992年10月新陳列大樓落成,總建築面積18700㎡,其中新建陳列大樓12300㎡,陳列面積達6000㎡,為原樓1500㎡的4倍。
自成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廣東省博物館通過考古發掘、調撥、購買、接受捐贈等方式徵集了大量珍貴文物,並在此基礎上深入開展學術研究,舉辦各種形式和題材的陳列展覽,努力向社會提供豐富、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在藏品收藏保管與科技保護、陳列展示、科學研究和教育推廣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豐碩的成果,並於2008年5月獲評為全國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截止2009年12月,通過考古發掘、收購、調撥、接收捐贈等方式,廣東省博物館藏品已達16.6萬余(套),其中,一級文物404件,二級文物7284件,三級文物12639件,自然標本、化石4萬余件(套)。館藏中的古字畫、古陶瓷兩類傳世文物,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在全國博物館中,均名列前茅,尤以「嶺南畫派」書畫藏品豐富而聞名;端硯和潮州木雕獨成系列,是極具特色的廣東傳統工藝收藏品;廣東出土文物、廣彩瓷器、石灣陶塑、廣州牙雕、外銷畫等極富地方特色;自然標本中的「須鯨骨骼」、「巨型孔雀石」和五噸多重的「信宜玉石」等亦極其珍貴。此外,廣東省博物館還收藏有圖書資料10餘萬冊。
十年來,廣東省博物館推出了許多產生過重大社會影響的大型展覽,如《廣東歷史文物展覽》、《廣東出土文物展覽》、《廣東省改革開放成就展覽》、《商承祚先生捐贈文物精品展覽》、《劉少奇光輝業績展覽》等。目前,館內的基本陳列有:《廣東歷史大觀》、《漆木精華 ——潮州木雕藝術展覽》、《南海海上絲綢之路》、《廣東珍稀動物展覽》、《魯迅生平與紀念》、《國民黨「一大」與第一次國共合作史料陳列》等。這些根據廣東歷史文化特點和館藏優勢推出的展覽,反映了嶺南文化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此外,每年還不定期地推出一些各具特色的臨時展覽。從開館到現在,累計舉辦陳列展覽300多個,從1985年至2004年近二十年間,平均每年舉辦8-9個陳列展覽。接待觀眾數百萬人次。

廣東省博物館於1957年開始籌備,館址定在文明路6號(今215號)中山大學舊址(即舊貢院)。陳列大樓設計原是「U」形的建築物,主樓向東,右為南副樓,左為北副樓,建築面積約14,000平方米。南副樓於1959年上半年落成,樓高三層,面積3500平方米。主樓和北副樓後因經濟困難,沒有撥款完成。1959年10月1日,廣東省博物館及其管理的廣州魯迅紀念館對外開放。改革開放以後,為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廣東省博物館決定在原址上建設新的陳列大樓。1992年10月新陳列大樓落成,總建築面積18700平方米,其中新建大樓12300平方米,陳列面積達6000平方米,為原樓1500多平方米的4倍。

Guangdong Provincial Museum began construction in 1957, October 1, 1959, Guangdong Province Museum and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Guangzhou Lu Xun Memorial Hall opens. The old museum is located in Guangzhou city of civilization Road No. 215 Zhongshan University ( former Guangdong site the site), covers an area of 43000 square meters, in addition to the Guangzhou Lu Xun memorial hall, also have jurisdiction over the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 the " a" site ( including the revolution Square ) and Guangdong Province paper relics protection unit -- red etc..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Guangdong Province museum building design is " U " shaped buildings, the main building to the East, south side, right, left for the north side building, planning a total construction area of 14000 square meters. The south side building in the first half of 1959 was completed, a three-storey building, area 3500 square meters. The main building and the north side building, e to economic difficulties, no funding construction.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order to meet the growing cultural needs of the people, Guangdong Province Museum on the sit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building displays. In 1992 October the new exhibition building was inaugurated, a total construction area of 18700 square meters, of which 12300 square meters of new building displays, display area of 6000 square meters, for the original building 1500㎡4 times.
Since its inception,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loving care of Guangdong Province, the museum through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transfer, purchase, donations and collected a large number of precious cultural relics, and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research, holding various forms and themes of the exhibition, and strive to provide rich, high-quality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n the collection, storage, display and technological protec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cation etc, have made great strid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fruitful results, and in 2008 May was named the first batch of " national museum ".
As of 2009 December, through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acquisition, transfer, donations and other means, Guangdong Province Museum has reached more than 16.6 ( sets), in which, a class of 404 cultural relics of 7284 cultural relics, level two, level three of 12639 cultural relics, natural specimens, fossils of more than 4 pieces ( sets). The collection of ancient calligraphy, ancient ceramics two handed artifacts,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in the National Museum, have come out in front, especially in the "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school "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collection rich and famous; Duan and Chaozhou wood into a single series, is very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dong traditional crafts collections; Guangdong unearthed cultural relics, the color of porcelain, Shiwan Guangzhou ivory carving, pottery, exporting paintings highly local characteristics; natural specimens in " whale bones ", " giant Malachite " and five tons of multiple " Xinyi jade " is also the extremely precious. In additio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museum also has a collection of books of more than 10 books.
In ten years, Guangdong Province Museum launched many had great social impact of large-scale exhibition, such as the " Guangdong historical relics exhibition ", " Guangdong unearthed cultural relics exhibition ", " Guangdong Province reform and opening achievement exhibition ", " Mr. Shang Chengzuo ", " donated cultural relics exhibition Liu Shaoji glorious achievements exhibition " etc.. At present, the basic display: " history ", " Guangdong grand paint wooden essence -- Chaozhou wood carving art exhibition ", " the South Silk Road on the sea ", " rare animal " Guangdong exhibition, " Lu Xun's life and honor ", " the " a " and the first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KMT and the historical exhibition " etc..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uangdong and its collection launched the exhibition, reflect the culture of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has a long history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rich natural resources. In addition, also do not regularly introced some distinctive temporary exhibitions. From the opening to the present, accumulative total hold exhibitions more than 300, from 1985 to 2004, nearly twenty years, the average annual 8-9 exhibition. Millions of people to receive the audience.
Guangdong Provincial Museum in 1957 to begin preparations, is set in the civilized road No. 6 (now 215 ) Zhongshan University site (i.e. old Gongyuan ). Display building design is " U " shaped buildings, the main building to the East, south side, right, left for the north side buildings, construction area of about 14000 square meters. The south side building in the first half of 1959 was completed, a three-storey building, area 3500 square meters. The main building and the north side building, e to economic difficulties, no funding to complete. In October 1, 1959, Guangdong Provincial Museum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Lu Xun Memorial Hall in Guangzhou to open to the outside worl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order to meet the growing cultural needs of the people, Guangdong Province museum decided on the sit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building displays. In 1992 October the new exhibition building was inaugurated, a total construction area of 18700 square meters, of which the new building of 12300 square meters, display area of 6000 square meters, for the original building more than 1500 square meters of 4 times.

『伍』 為首都博物館寫一段解說詞

看著那些古代玉器,看著那一道道形態不一的花紋,不同的形狀,這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條理不一的瓷器,各具風韻的京城舊事,開拓眼界的書房珍玩,輝煌的古都北京歷史……一幅幅贊不絕口的畫面在眼前出現,這是一個令人多麼難以忘卻的時刻呀,在博物館里,玻璃架上的,立在地面上的,掛在牆上的,無不反應出了以前北京人的聰慧。

『陸』 寫故宮博物館的一個景點的解說詞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於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後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太和殿面闊11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台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為重檐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m、重約4300kɡ的大吻。檐角安放10個走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築中所僅見。太和殿的裝飾十分豪華。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內外梁枋上飾以和璽彩畫。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雲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殿內金磚鋪地,明間設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1.00m的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採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台,稱為丹陛,俗稱月台。月台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徵。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徵。殿下為高8.13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桿。欄桿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後、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五脊四坡廡殿頂,黃瓦重檐;梁楣彩畫用的是金龍"和璽彩畫";就連角檐垂脊上仙人身後的小獸數量也最多,用了十個。殿內頂棚全是金龍圖案的井口天花,正中有口銜寶珠的浮雕蟠龍藻井。

閱讀全文

與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講解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借款糾紛二審答辯狀 瀏覽:990
馬鞍山甜醅 瀏覽:441
lol皮膚龍年限定皮膚 瀏覽:370
伊成果之子 瀏覽:791
知識產權出版社副總經理李程 瀏覽:952
馬鞍山精密鑄造 瀏覽:942
愛玩mc怎樣開創造 瀏覽:809
工程質量保證書怎麼寫 瀏覽:259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 瀏覽:164
馬鞍山鄧國支 瀏覽:997
馬鞍山薛宏 瀏覽:3
馬鞍山老倪輔導學校 瀏覽:84
國家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考試 瀏覽:740
wapi證書安裝 瀏覽:921
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商局 瀏覽:397
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表 瀏覽:982
商丘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49
鎮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 瀏覽:334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核方案 瀏覽:104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年終總結簡報 瀏覽: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