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區別
社會管理,就是通過制定社會政策和法規,依法管理和規范社會組織、社會事務,化解內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公容正、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這既是彌補「市場失靈」的必然要求,也是協調各種矛盾與沖突的必要前提。社會管理主要是以行政強制為基礎,以法律為保障,對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和約束,政府在其中起主導作用。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管理與服務,一面與兩面。公共服務的目的為了社會管理而好管理。
❷ 社會治理屬於公共服務體系范疇嗎
社會治理屬於公共服務體系范疇。
基本公共服務的屬性在於它的公共性、普惠性和社專會公平。公屬共服務的范圍比較廣,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設的能力大小而定,但基本上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等社會事業,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產品和公用設施建設,還包括解決人的生存、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所需要的社會就業、社會分配、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設。
❸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什麼社會治理制度加強和創新社會
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
❹ 如何完善公共服務
安全、有效、便捷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是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標,也是提升內整個社會幸福感的容重要途徑。醫療衛生的質量直接關繫到人們的健康,因此,確保人們在適當優惠條件下公平合理地享受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醫療衛生投入的加大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普及,不僅改善了醫療衛生條件,還減輕了人們的醫療負擔,特別是對廣大農民。此外,住房保障服務、勞動就業服務、社會管理服務、公共文化與體育服務以及城鄉基礎設施等其他公共服務也會對人們的幸福感產生影響。
(4)公共服務的治理擴展閱讀
公共服務的完善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徑。保持經濟穩步增長。經濟水平直接決定公共服務支出規模,政府應結合我國地區性經濟差異情況,對不同區域給予相應的資金和政策扶持,平衡全國的資源分配。
同時,加強和諧社會的建設,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從社會地位、生活質量、安全保障等方面提高居民滿意度和幸福感。加大義務教育階段貧困生的「兩免一補」力度,提高義務教育的水平,提升社會的基本教育水平,從而提高人們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滿足,提升居民幸福感。
❺ 什麼是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社會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會組織為促進社會系統協調運轉,對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版、社會生活的不同權領域以及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進行組織、協調、監督和控制的過程。 社會管理在廣義上,是由社會成員組成專門機構對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事務進行的統籌管理;在狹義上僅指在特定條件下,由權力部門授權對不能劃歸已有經濟、政治和文化部門管理的公共事務進行的專門管理。
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包括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
公共服務,是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希望這是您想了解的!
❻ 公共治理的基本內容
公共治理是由開放的公共管理與廣泛的公眾參與二者整合而成的公域之治模式,具有治理主體多元化、治理依據多樣化、治理方式多樣化等典型特徵。
首先,就治理主體而言,該模式主張不僅包括國家,還包括其他公權力主體如行業協會、自治團體等,各種治理主體在公域之治中應各展其長、各得其所;
其次,就治理依據而言,該模式主張不僅包括國家立法,還包括社會共同體形成的規則甚至不同主體之間的協議等;
再次,在治理方式上,該模式主張依照公域之治的實際需要,在進行綜合性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礎上,能使用非強制方式的就不用強制方式,能用雙方協商解決的方式就不用單方強制的方式,能用自治的方式就不用他治,遵照先市場後社會、再政府的選擇標准,實現治理方式的多元化、民主化和市場化;
最後,這種模式主張,在憲政框架下,所有公共治理主體都應當權責一致,確保沒有權力不受監督,沒有權利不受救濟,所有公共治理主體都要依法承擔違法責任,尤其要確保過罰相當、罰當其責。
我國當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這在一定程度上集中體現為公域之治模式的轉換。世界范圍內的公域之治模式的變革,應當對我國公共治理模式的確立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❼ 公共治理的基本內容
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則:
1、人本性原則
公共管理的人本性原則,就是管理主體在管理實踐中確立,並運用於管理實踐的一切從人出發,旨在調動人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的要求。它具有以下幾重規定:(1)公共管理過程的起點必須是人。公共管理的本質就是為了滿足社會成員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人的才能的充分發揮。因此,人的需要及其滿足是公共管理活動的終極目標。(2)人是公共管理的首要課題。公共管理中包含著措施、手段、設施等要素,但是,這些要素首先是作用於被管理的人,再通過被管理的人所發揮的能動作用,使這些要素產生協調和綜合的結果。(3)公共管理主體的人格化。作為公共管理主體的組織和機構,其實際的運行和效能的發揮,必須依靠具體的人來完成,表現出人格化的特徵。因此,管理主體自身素質的完善、管理主體認識能力的提高和價值取向的合理化,對公共管理的結果將會產生重要的影響。(4)公共管理中人的群體性。公共管理人本性中的人,不單指現實生活中具有自己意志、利益和行為的個人,而且指具有共同目的和協作關系的個人所結成的群體或組織,有著群體的需求和願望。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與人之間、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是平等的,各級管理者都是代表人民利益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因此,從理論上說,人民群眾既是公共管理的主體,又是公共管理的客體,體現了以人為本原則的本質特性。
2、服務性原則
現代市場經濟基礎上的公共管理就其本質而言,不是管制,而是服務。服務是公共管理的內核和基礎,公共管理的目的不是向社會、企業和公眾提供價值,而是為他們追求和實現自身價值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要大力增強公共管理機構的公共服務職能,發展和完善有關的公共設施,更好地滿足社會公眾的需要。
3、效能性原則
公共管理為了實現一定的效果,必然要求相應能力的協調和支持。公共管理必須是高效和有效的統一,高效強調公共管理過程的投入要素與實際之間的關系,有效則強調公共管理的實際結果與預定目標之間的關系。
4、均衡性原則
公共管理中必然會遇到一些不一致的要求,從一定的條件看,這些要求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它們並不是處在同一的層面上。在公共管理中既要考慮到不這些要求的合理性,也要注重這些要求之間協調性,只有在不同要求趨於均衡的條件下,公共管理才能取得整體性滿意的效果。
❽ 什麼是新公共服務
「新公共服務」指的是關於公共行政在以公民為中心的治理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理念。也就是說,它重點闡述公共行政與公民的關系、公共行政與公共治理系統的關系。
「新公共服務」理論源於四個基礎理論,即民主社會的公民權理論、社區和公民社會模型理論、組織人本主義和組織對話理論及後現代公共行政理論。
(8)公共服務的治理擴展閱讀
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建立社會遠景目標的過程並不能只委託給民選的政治領袖或被任命的公共行政官員,廣泛的公眾對話和協商是非常重要的。政府的作用將更多地體現在把人們聚集到能無拘無束、真誠地進行對話的環境中,共商社會應該選擇的發展方向。這樣才能建立具有廣泛基礎的社區、國家或民族的遠景目標,才能為未來提出指導性的理想。
相比之下,通過這種協商過程來形成一系列簡單的目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該過程促使行政官員、政治家和公民處於思考社區和國家預期發展前景的過程之中。此外,政府還肩負著道義責任,即確保經由這些程序而產生的解決方案完全符合公正和公平的規范。
換言之,政府的作用將是確保公共利益居於主導地位,確保解決方案本身和提出解決方案的過程符合公正、公平和平等等民主價值准則。政府應當積極地提供這樣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公民能夠通過對話清楚地表達共同的價值觀念,並形成共同的公共利益觀念。
公共行政官員不應該僅僅通過促成妥協而簡單地回應不同的利益需求,而應該鼓勵公民採取一致的行動。這樣,他們就可以理解各自的利益,具備更長遠、更廣博的社區和社會利益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