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釋迦牟尼佛造的佛世界是那個
他沒有造世界,正如我佛在唯一的(沒有之一!)真經《阿含經》中所言:內火把已經被徹底掐容滅,樹根已被徹底斬斷,不會再有任何生命的出現。釋迦摩尼走的路就是靈魂徹底死亡的路,不管你信也好不信也罷!這就是佛法的無我,只要一天存在「我」,就一天不得安寧。這也正是當年我佛所說:我的法固然是世間大真諦,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領悟,也沒有必要每個人都領悟!
㈡ 這個世界不是佛陀創造的,那是誰創造的
嘿嘿這個問題是一個世界的終極問題,如果能夠回答這樣的問題了,也就可以創造世界了。你的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說說供你參考。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說,道(也就是終極的真理)如果用語言說出來,就不是那個道了。所以,我的理解一定是管中窺豹。用我們現代的語言來說,佛陀成佛,實際上是通過修煉提升了靈性,使佛陀的意識進入了4維以上的高維空間,那裡,沒有了時間的概念,佛陀「看」到了宇宙的真相。注意,佛陀只是看到了宇宙的真相。所以,宇宙不是佛陀創造的。佛陀看到的宇宙,是由無數的「意念」聚合而成,宇宙的生成與演變,也是這些「意念」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意念,是若干有情、無情、有形、無形、……、包括你我在內的不可數的「存在」產生的。之所以叫它們為「存在」,因為是我們無法給它們命名,它們有的在我們看來是沒有生命的,但是它們卻有意念,等等。佛陀看到了宇宙的真相,也看到了人類的各種未來,佛陀看到宇宙的終極目標是慈悲與大愛,所以,佛陀成佛以後,沒有離去,而是留下來給世人說法,希望人類都向美好的方向發展。所以,佛陀是老師,是指路人。但不是創世人。那麼,誰創造了這個世界?前面說了,是不可數的意念,包括你我在內的心裡的意念,共同創造了這個世界。我們都是創世人!這就是佛陀說的世界「由心所化」 另外,如果想用現代科學的成果,來理解這個問題,請了解一下量子物理的最新成果。量子物理正在慢慢驗證了佛陀說的很多事情。
㈢ 有人說佛是覺悟者。我認為覺悟,首先要有參照物。西方上帝說是他創造了世界,那麼這個世界的因果規則
佛家說相由復心生,心生萬法制,宇宙因果法則,一切都是自然孕育,沒有最高的主宰。 若言有主宰,都是人意識形態之產物。佛陀沒說他制定了因果,上帝嘛,滑稽滑稽^O^
道家嘛,不知道
綠教嘛,不懂
還有各種真主,不懂。
有知道的發表下見解哈。
㈣ 佛教為什麼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
對佛教不了解的人,常常把「神佛」混為一談,這種現象在今天十分普遍。大多數中國人把佛誤認為是「神」,而對其加以膜拜。新聞媒體上也常見到「求神拜佛」這樣的現代成語,因為這樣的認識誤區,所以五四運動後,佛教自然就被歸入「封建迷信」的圈子裡去了。除非有特殊的因緣,否則大多數中國人可能一輩子就因為「求神拜佛」、「封建迷信」這樣一些強加在佛教身上的標簽,而與佛教失之交臂,無法去體悟佛教的甚深智慧。與世界上其它神學宗教相比,佛教的「無神論」觀點是非常鮮明的。佛教否認世界是由一個「至高無上」、「無所不能」的神創造的,否認這個「創世的神」是世界的第一因。佛教認為:所謂的「世界有一個開始的起點」,只是以人「有限的認識」去推測無限廣闊的宇宙,認為宇宙應該有一個起點。而事實上,作為無限深遠的時間和空間來說,佛教認為不存在一個「開始的點」,一切都是輪回相續的。所以佛教以「無始以來」這樣的描述表明自己對時間的看法。因為否認宇宙有這樣一個「起點」,所以佛教認為,由神作為世界「第一因」並由神來創世,是不符合宇宙發展變化的法則和真理的,因此佛教不承認世界是由神創造的。這是佛教和其它宗教最顯著的區別,從這個角度說,佛教是最早的無神論者。當明白這個道理以後,自然就不會把「求神」和「拜佛」混為一談了。有人會問,那為什麼還要拜佛呢?中國傳統的私塾教育中,學生們在上課前要面對孔子的畫像行禮,表示對先師的懷念和尊重。尊師重道,在中國幾千年的教育中一直是我們引以為自豪的優良傳統。佛教教育和這個是一樣的道理。
㈤ 我覺得上帝比佛祖厲害,因為上帝創造了世界,而佛祖本來是人
猶太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信奉的是一個主神(古印度婆羅門成其為大梵天),所不同的是上帝的代言人(先知)和教言略不同。
到底誰是真正的世界之主?
對於這個提問,答案是千變萬化的。絕大多數都會說是上帝或真主創造的。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包括鬼、神、人類、動物等等也都是他們創造的。我們不禁要問:真的是這樣嗎?那麼,同樣作為上帝或真主的子民,為什麼我們的命運、相貌、健康等等會因人而異呢?為什麼大地山川區別那麼大呢?為什麼這個地球會有那麼多的天災人禍呢?如果真是他們創造了我們,為什麼不能讓我們大家都生活得很愉快呢?為什麼不能讓他們創造的生靈和事務能夠和睦相處呢?等等諸多疑問讓我們不得不試圖擦亮自己的眼睛,想了解得更加清楚!更加明白。
其實,在兩千多年前,佛祖就這些問題就與三千大千世界主大梵天王有有一番精彩的對話。揭示了這些種種疑問的絕對真理。
佛祖從世界的生成與毀滅,日月星辰的運轉,山河大地、樹木叢林、動物的形成與命運。眾生(包括人類)的相貌、命運、健康、苦惱等等種種懸殊和不平等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與總結,令號稱世界之主的大梵天王不得不心服口服地糾正了錯誤的觀點。
這其中的道理究竟如何?佛祖又是如何用事實說話讓大梵天王心服口服的呢?我們不妨暫時拋開成見,去仔細聆聽佛祖與大梵天王之間的對話。
㈥ 佛教中誰創造了世界
佛教抄說「因緣而生」是襲世俗道理(俗諦),說「緣起無生」是勝義真諦(勝義諦)。
佛教認為所有事物(法)的存在都不是真實的存在,而是假有。一切事物剎那變易,所以「無常」;一切事物不能獨立存在,依靠其他條件才能存在,所以「無我」;沒有本質,所以「無自性」。
事物並非不存在,而是以「空」的形態存在(假有),所以說「色(物質)即是空」。事物雖然沒有本質(自性),卻有現象和作用,所以不是虛無主義、斷滅論。
佛教認為不但世界不實有,而且構成世界的要素——時間、空間、原子、自我、靈魂、神、心、識、語言、善惡、自然、無明等等因緣也不實有,構成世界的因果雖然本質是「空」,但是卻不妨礙因果的現象和作用(不昧因果)。
事物存在的狀態是「空」,這個「空」是不生不滅(涅磐)的,但是眾生於無生滅中妄見生滅,為了區別、擺脫生滅的事物,就需要建立永恆的「造物主」、「靈魂」。佛教以「緣起」為基礎,認為事物本來不生不滅(《法華經》「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所以不需要建立一個「作者」,而是要求在修行中破除「我執」和「法執」。
對於「緣起」認識很淺,獻丑了。
㈦ 佛陀為什麼要發願創造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不是佛陀創造的,佛並不會造個地獄來讓眾生進去受苦的。
娑婆世界,是眾生顛倒妄想及眾生業力所感所現,雖然虛妄非實,然則眾生於中取身捨身,生滅苦樂,造業受果,六道宛然
㈧ 既然每個佛都可以創造自己的世界,為什麼人死後都去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因為法門衰敗了 修行方法 也不是很適合大眾
很簡單 東方不僅一個佛土 還有內阿閦如來佛 還有 其他方位的不容空成就佛的凈土 佛說未來賢劫三千佛 也有3000個佛國凈土
我剛才說修行方法 比如 阿閦如來佛的佛國凈土 名妙喜 必須戒淫 那裡面兒有女人 各個都美的不行 可是戒淫誰行呢 適合大眾嗎大眾不是一個人啊
還有一點 我們不難看出 你細細的讀阿彌陀經 就懂了 你想去其他佛的世界 可以通過極樂世界跳轉 所以 以最簡單的方法成就也是佛菩薩的想法
並不是說 釋迦牟尼佛 他捨去了千百萬次身命 來求佛法 他就鼓勵眾生用這種方法去修行了 並不是這樣的
所以 找個方法比較普遍的方法 傳一下 它適合大眾 但是 樓主希望去頂一下其他的法門 我也不持反對態度
畢竟想去其他國土的人 也挺多 所以並不是多 而是念阿彌陀佛的多 去其他世界的也不是沒有你沒碰上而已
㈨ 佛教認為是什麼創造了世界
我是佛教徒 佛教認為宇宙萬物都有生.往.滅的過程 但是不是誰創造的 更沒有主宰 一切自有定數 所謂的定數就是萬物因緣生 萬物因緣滅
㈩ 佛教談論世界是怎樣創造的
佛教也跟著印度原有思想,相信在宇宙間有一座高工叫須彌(Semuru)。山弱萬四千由旬,山根入水八萬四千由旬(Yojana)有十六、十七、三十、四十里說。山在大海中,周圍有四洲(四大陸),東勝神洲,南瞻部洲(閻浮提)、西牛貨洲、北虛盧洲,或另名稱,東毗提訶、南閻浮提、西瞿陀尼、北拘羅洲,四洲在海中。須彌山四周有七七海,日月星辰在此中四周圍繞。山腰、山頂及其蒼空中,都居有許多鬼神,如四 大王眾天神,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帝釋天神)等。「佛告比丘,今此大地深十六萬八千由旬,其邊無際,…須彌山王入海水中八萬四千由旬,出海水上,高八萬四千由旬…。」(長阿含經第十八)須彌山由風輪、水輪、金輪支撐(立世阿毗曇論第二數量品)。 據說世界開始時,先在「空輪」中產生「風輪」,空輪是宇宙的空間,已充滿各種構成世界的物質。空輪出現了疾行的流動物質。「風輪」生出了「水輪」,氣體的物質變成了液體。最後,從「水輪」中產生出「金輪」,液體不斷流轉,成了固體。「時阿那毗羅大風吹彼水沫,即復造作須彌須山王。…復次,阿那毗羅大風吹掘大地,漸漸深,乃於其中,置大水聚,湛然停積。」(起世經第九)由氣體而液體,由液體,由液體而固體,是佛教所信產生世界的過程。 佛教又說世界第一批人類是從天上的「光音天」來到這個世界的,因為他們在天上的福報已經滿了,而被下降來世。詳見長阿含第十四梵動經,第二十二世本緣品,起世經第九本緣品等處。對須彌山的世界觀,中國佛教徒中不乏疑信參半之人。例如印順法師,就要想用新解釋來說明須彌山,以便替須彌山的不可信處自圓其說。他說:「須彌山即是北極,四大洲即這個地球上的大陸,閻浮探限於亞洲一帶。真實者說,須彌山系即一太陽系,水、金、地、火四行星即四大洲,木、土、天王、海王四行星,即大大王眾天,太陽即忉利天。這樣,閻浮提擴大為地球的別名。」(佛法概論八五頁)但我們以為印順法是在推翻佛說,自作聽明,他的「新佛學」與正統佛經所載的本意,已不知離開了幾個十萬八千里了。 現在我們要講「緣起論」與「實相論」。佛教既然不講神也不信神創造世界,於是,必須用別的理論來說明萬物的起源及其它種種。由於佛教在印度傳播的時間較長,地域相當遼闊,信的人也頗為龐雜,因此,對世界觀所產生的思想與突釋,也是各倡其說,各成一家,變得相當復雜多端。世界萬物到底如何生成變化?佛教用「緣起論」來說明,共有五種緣起論。世界萬物究竟是何東西?它們的本質如何?佛教用「實相論」來說明,也共有五種實相論。這兩部份道理極其復雜深奧,每一種即可成一專書討論。我們擬用最扼要簡單之法,說明如下。二、五種緣起論:佛教以為世界萬物莫不都由緣起而生。有因、有緣,然後生出結果。如撒花種在地(因),藉泥土、陽光等外「緣」,結果便生出花來(果)。此即「此有彼有,此生彼生,此無彼無,此滅彼滅」的緣起觀。1、業感緣起論:小乘「有部」主張,以為世界萬物的生成變化,甚至眾生的生死輪回,都全部由一個「業」(karma)在發動。2、阿賴耶緣起論:大乘唯識學派的思想,由無著(Asanga)及世親(Vasubanaba)兩兄弟於第四世紀在印度所創。在小乘所工的眼耳鼻如身意的六識上,再加上第七末那識(Mana)以及第八阿賴耶識(Alaya)而建立八識思想。這個第八識----阿賴耶識是生出世界諸現象的根元,有著靜的潛勢力,是一切萬法的種子,包含有生起迷,悟世界的諸現象種子。這個第八識,其實就是人的「心」。此即「三界唯心,心外無物」的一種觀念論的唯心緣起思想。3、真如緣起論:將心的本體這個東西稱為「真如」,並以為它是宇宙萬物的第一原因。「大乘起信論」中稱這個真如為「眾生心」,或眾生本具的一心。據說,眾生的心(真如)之本體,原自性清凈,常住不變,但隨著善惡之緣,一面堅持其本性,一面便展開了萬有諸法的各種差別現象來了。4、法界緣起論:由真如法性自己起動,展開迷悟染凈的萬有諸法。其實就是眾生之心融於萬有。5、六大緣起論:這是佛有諸法本源。宇宙間的森羅萬象,都無非是他的所現罷了。構成大日如來的六大要素是地、水、火、風、空、識的六大,這六大,借著因緣而展張萬有諸法來了,一切人類也具備此六大。因此,佛即眾生,眾生即佛。如人能明白這點,便是即身成佛了。其實,六大緣起論是把以為宇宙間的一草一木皆為真如的全體顯現思想,予以人格化,而產生出大日如來罷了。以上的五種緣起論,第2的阿賴耶緣起論比較多講。 三、五種實相論:佛教講緣起,以為世界萬象(諸法),都由因緣所生,因此都是「假有」的存在,無本體,無本質,是「空」(Sunya)。是「諸法無我」,「我」是「常一主宰」之意。是「空」,「無我」,意即萬物沒有它的本質(本體),都不過是借著各種因緣所生罷了。分析萬物究竟為停物?是謂「實相論」,大致來說,小乘以為構成萬物的要素(法體),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實在的,萬物的本體是永遠不滅的,這叫做「我空法有」。大乘與小乘完全不同,不單全然否認萬物有本體,永遠不滅,而且更以為現的諸現相(諸法),也不過是一種「-假名」的存在罷了,並非真有其物存在,這叫做「我法二空」。 五種實相論是:1、我空法有論:小乘「有部」主張現在的一切存在雖由因緣而成,但一旦因緣消滅,現在的存在也隨而消滅。不過構成萬物的要素(法體,五位七十五法,仍存在於未來之中,當因緣和合到來時,又再出現。因此,萬物的本體,永遠不滅。2、我法二空論:成實宗的主張,介於小乘與大乘之間的思想。「我空」,是人的身心,色受想行識等五蘊都是由假的和合而成,沒有常一主宰的自我存在。「法空」,是說不單沒有五 蘊之上的自我,甚至連五蘊的諸法也都是無實我,無實體。這種思想亦叫「單是空」與大乘佛教的「緣起空」不同。3、有空中道論:大乘唯識宗的主張。從「有」的立場看世界萬物,說三種自性,再從「空」的立場說三種無性。空即有,有即空,空中見有,有中含空,是所謂萬有實相的「中道」。4、無相皆空論:大乘始祖印度龍樹的思想,叫做「中觀論」。他在「中觀論」中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並說世界萬物是:「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也不去」(即八不中道)。他的整個思想是有人以為萬物從因緣所生,藉因緣所滅,但並非如此,人所見的某個現象,看似實有,其實是假有,假的存在,但這個假並非有了「有」才用假,而是中道。介於有無之間,是「非有非空」,此請即空、即中上即假,絕對的這個東西叫做法身,自性清凈心,諸法實相。龍樹的主要目的,是要攻破當時小乘有部三世實有,法體恆有說,所以主張萬物不生不滅,其本來面目且是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5、諸法實相論:天台宗的主張,受了龍樹的影響。萬物的現象即是它的本體,現象外無本體。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以及桃紅柳綠等各種現象,即是它的存在相,是法性真如的真姿相。例如從某方面看一朵花是實在存在,是「有」,但它無非因緣所成,不久便會消滅無存,故不過是假有,前者是有,後者是無,兩者都對都不對,故能說花之存在,既是有,既是無,亦即既有既無,亦即超越有無,同時亦包含「有無之中道實相。超越相對之絕對,真的絕對這個東西便是諸法實相了。一切世上的存在物,這個東西便是法性的全顯,是全體的部份。鮮花散落看似無常,但這個現象卻是花的常住之相,從無常中看常住,就是天台宗觀物的立場。但如將無常看作無常,將常住常看作常住,便是所謂妄見了。 如根據大乘佛教的世界觀,這個世界既無開始,也無結束,就像車輪般永遠旋轉不停,所以佛教的世界觀是圓形的。說也有趣,佛教的許多思想都屬圓形,如六道輪回即是。佛教由於不講神創造世界,所以從人的方面出發來看世界。結說來說去,仍都在人的「心 」這一個問題上兜圈子,換句話說,人的心才是決定世界萬物的或有或無,或甚至到達有無不分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