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當明朝經過創造

當明朝經過創造

發布時間:2020-12-19 19:27:00

1. 中國古代的創造發明有哪些

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四大發明是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其實中國古代除了這四項發明,還有很多厲害的發明創造,中國古代的科技十分璀璨和精彩,只不過大多數科技發明在長年累月間已不知不覺融入我們的生活,讓人們很容易忽視了它們的艱辛的創造過程。下面這些例子都是中國古代的創造。

還有,在外國人眼裡中國的代名詞「瓷器」;天下第一橋「趙州橋」;不用一釘一鉚的古代建築「榫卯」;御敵於萬里之外的「長城」等等,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還遠遠不止這些。它們體現了古人的智慧,展現了古人強大的創造力。它們曾經甚至現在都在影響和改變著這個世界。

2. 明朝最差是哪個皇帝

不少對明朝皇帝的評價的文章,大多是分為三種,其一是開國的太祖元璋、成祖朱棣,大家都認為這兩位雖然殘暴些,但仍算是成功的皇帝;其二就是崇禎帝,大家都肯定了他的勤政,孜孜進取不肯認輸的勁頭,同情他到最後敲景陽鍾無一大臣至的凄慘。可以說,亡國之君極少有他這樣被後人同情及肯定的。其三就是舍此兩種之外的,無一例外的被戴上:糊途、昏庸、殘暴、胡鬧、不學無術的帽子,很多人認為,大明皇帝除這太祖 、成祖、思宗三位以外,都是數十年不理政事,微服調戲良家婦女,喜歡做木匠的昏庸之君。
選擇最差皇帝,任宣盛世的以前的皇帝肯定不能入選,中興時期的明孝宗也不能選。
只能從不學無術的幾名皇帝中選一個了,給樓主提3個備選皇帝:

1)英宗(朱祁鎮)
出生:公元1427年--去世:公元1464年(在位14年)
英宗,宣宗長子,年號「正統」.即位時才9歲,被宦官王振專權,1449年,瓦喇大舉南侵,王振愜英宗親征,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於1464年,時年37歲。

2)憲宗(朱見深)就是娶和他娘一樣大的宮女萬姑娘做妃子,建立西廠的那位
出生:公元1447年--去世:公元1487年(在位23年)
憲宗,英宗長子,年號「成化」.憲宗好方術,溺於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國政」。1487年,憲宗死,時年41歲。

3)熹宗(朱由校)
出生:公元1605年--去世:公元1627年(在位7年)
熹宗,光宗長子。年號「天啟」,在位時任用宦官魏忠賢,致使政治腐敗。努爾哈赤乘機攻佔沈陽。熹宗死於1627年,時年23歲。

3. 雍正皇帝有很多創新,為啥要設軍機處

清朝入關以來,在政治、經濟、法律等領域,全面對明朝的制度進行承襲(抄襲)。明朝有內閣,清朝也有內閣;明朝有《大明律令》,清朝有《大清律例》……不過,在經過長期的學習借鑒後,清朝也在某些方面進行了制度創新。

比如,雍正皇帝就創造性地發明了軍機處。


不過,清朝始終沒有給內閣授予太大的權力,抵消議政王大臣會議影響的效果很有效。康熙皇帝隨即設立了南書房,選拔才品優長的漢人大臣入值。南書房位於乾清門西側,與康熙皇帝寢宮乾清宮相距很近。康熙皇帝能夠隨時與入值南書房的漢人大臣商議軍國大事。

這時候,南書房承擔了皇帝核心秘書的職責,類似於軍機處的前身。但它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問題。

清朝有了內閣,雍正皇帝為何還要設立軍機處

清朝入關以來,在政治、經濟、法律等領域,全面對明朝的制度進行承襲(抄襲)。明朝有內閣,清朝也有內閣;明朝有《大明律令》,清朝有《大清律例》……不過,在經過長期的學習借鑒後,清朝也在某些方面進行了制度創新。

比如,雍正皇帝就創造性地發明了軍機處。

1729年,清朝出兵平定準噶爾部的叛亂。當時,雍正皇帝為方便處理軍政要務,在靠近養心殿的隆宗門設立軍機房。1732年,軍機房改為軍機處。入值軍機處的大臣,由皇帝挑選,由內閣、六部等機構抽調來的大臣兼任,被稱為軍機大臣。

軍機處最初的職能是跪受筆錄,承命擬旨。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軍機處的權力越來越重,已經變成了一個「掌書諭旨,綜軍國之要,以贊上治機務」的權權力中樞,即秉承皇帝的旨意辦理軍政事務——軍機大臣因此與內閣大學士一樣,被尊稱為中堂大人。內閣大學士有宰相之名,軍機大臣有宰相之實。

雍正皇帝為什麼要設計「軍機處」這一個機構出來呢?歸根結底一句話:更方便地將權力集中到他一個人之手。

在清朝創立之初,皇帝的權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約。由滿洲貴族擔任的議政大臣,通過召開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方式,來參與軍國重務的處理。在議政王大臣會議上,皇帝本人也不能享受「一言九鼎」的權力。在清朝入關前後,由於戰爭頻繁,議政王大臣會議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可是,當清朝逐漸平定了中原,穩定了局勢後,皇帝與議政王大臣會議之間就難免發生了矛盾。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採取的做法是,以內閣來處理軍政要務,抵消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影響。

1678年,皇太子胤礽患上了天花,讓康熙皇帝憂心忡忡。康熙皇帝全心全意陪伴在皇太子身邊,吩咐命令將所有的奏摺送到內閣處理。

不過,清朝始終沒有給內閣授予太大的權力,抵消議政王大臣會議影響的效果很有效。康熙皇帝隨即設立了南書房,選拔才品優長的漢人大臣入值。南書房位於乾清門西側,與康熙皇帝寢宮乾清宮相距很近。康熙皇帝能夠隨時與入值南書房的漢人大臣商議軍國大事。

這時候,南書房承擔了皇帝核心秘書的職責,類似於軍機處的前身。但它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問題。

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後,將它與奏摺制度相結合,逐步擴大了它的權力,對議政王大臣會議成功地實現了架空。在雍正皇帝之後,乾隆皇帝繼續增大軍機處的權力,使得它所承擔的職權,超過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成為全國政事的中樞。

在這情況下,議政王大臣會議成為了多餘。當乾隆皇帝再也無法忍受滿洲貴族們在議政王大臣會議上的嘮嘮叨叨後,乾脆將這一個早已名存實亡的制度予以廢除。

那麼,當軍機處的權力一再增加後,會不會尾大不掉,反過來影響到皇帝的權力呢?

事實上,這種危險是存在的。

乾隆時期,和珅長期擔任領班軍機大臣。和珅出台了一項制度,規定「凡有奏摺,令具副本關會軍機處」,這就意味著,軍機處將會控制奏摺的流動,割斷了大臣通過奏摺向皇帝揭發彈劾軍機處劣行的信息渠道,使得皇權在一定程度上被架空了。

這種現象,當然不會被皇帝接受。乾隆皇帝死後,嘉慶皇帝扳倒了和珅,立即廢除了這一條規定,避免了軍機處吞噬皇權的危險。

4. 三國演義的主要內容50字

內容簡介

整個故事在東漢末年至西晉初的歷史大背景下展開。東漢末年,皇帝昏聵無能,宦官專權,朝廷腐敗,百姓苦不堪言,進而爆發了大型農民起義——黃巾起義。亂世之中,一代梟雄與英雄人物競相涌現。

是時,袁紹和曹操領眾諸侯以平「十常侍之亂」為名沖人皇宮,漢少帝劉辯與陳留王劉協慌亂出逃。在各路諸侯爭相尋找劉辯和劉協的過程中,原屯兵涼州1的董卓因救駕有功隨即掌控朝中大權,廢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漢獻帝。生性殘暴的董卓倒行逆施,引發多方憤然。曹操假借聖旨之名,召集群雄聯合討伐董卓,迫使其挾漢獻帝至長安。董卓後被其義子呂布所殺。

此後,袁紹欲謀長沙太守孫堅手中的傳國玉璽,孫堅在逃避途中遭荊州劉表所襲而兩相結怨。孫堅在後進攻荊州之時死於戰中。與此同時,袁紹與公孫瓚在河北地界爭斗,爆發界橋之戰。曹操廣泛招賢納才,劉備不斷擴充實力。此時,群雄逐鹿中原的雛形初成。

董卓死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迎漢獻帝於許昌建都,並運用權謀除去了呂布、袁術等人。在其後的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繼而一統北方,為此後魏國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江東,孫堅之子孫策多年苦心經營,終於稱霸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孫策亡故後,其弟孫權繼業。孫權在周瑜等人扶持下,為吳國的建立積聚了強大的實力。劉備則與關羽、張飛二人桃園結義,共同立起輔佐漢室的大旗。劉備在汝南遭劉表戰敗,投奔荊州劉表。而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足智多謀而又心懷天下的諸葛亮輔佐。

曹操統一北方後開始舉兵南征,矛頭直指荊州和江都。此時,劉表亡故,其長子劉琦守江夏。次子劉琮接管荊州,後投降曹操,荊州於是落入曹操受眾。面對曹操南征之勢,劉備遣諸葛亮往江東與孫權結盟。諸葛亮憑借機智在江東舌戰群儒,最終促成孫、劉聯軍,並在赤壁之戰中通過反間計、連環計、苦肉計等一系列有步驟、有計劃的行動,大破曹軍,譜寫了我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光輝篇章。

赤壁大戰過後,劉備、孫權轉而互爭荊州。孫權遣魯肅向劉備討還荊州,劉備在諸葛亮的勸諭下多次推辭。周瑜向孫權獻計,欲騙劉備前往東吳迎娶孫權之妹孫尚香為妻,進而扣留劉備,威逼諸葛亮以荊州換之。不料周瑜的計謀都被諸葛亮屢屢識破,致使其「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最終在諸葛亮的譏諷中嘔血而亡,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長嘆。

周瑜死後,吳軍忙於與曹軍開戰。劉備則在諸葛亮的勸說下打敗劉璋,奪取西川,並從曹操手中奪得漢中,自封漢中王。至此,天下大勢抵定,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劉備在巴蜀稱帝,國號蜀漢;曹操稱霸中原,後由其子曹丕篡漢,改國號為魏;孫權則坐鎮江東一方。

後東吳與曹魏修好,孫權受封南昌侯。東吳大將呂蒙以白衣渡江之計奪取荊州。此時正在攻打樊城的關羽不得不退守麥城並在突圍過程中被擒。關羽寧死不降而被孫權斬首。張飛亦被部下范強、張達所殺,劉備痛心疾首。

孫權繼而拜陸遜為大都督,大敗蜀軍。劉備在率敗軍撤至白帝城之時病倒,並在臨終前向諸葛亮託孤。曹丕此時趁機聯合東吳、南蠻、羌族和蜀漢降將孟達進攻蜀國。諸葛亮派出馬超、趙雲等猛將把守關口,又派出李嚴,鄧芝等人說服孟達與東吳。諸葛亮則親領大軍七擒七縱,平定了南蠻孟獲之亂。

後曹丕病逝,其子曹睿即位。諸葛亮六齣祁山,決心為劉備完成匡復漢室的遺願。在此其間,諸葛亮收復姜維並以己平生所學相授。諸葛亮最終因操勞過度在五丈原病逝。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繼續興兵抗魏卻被昏主奸臣所害,逃往閬中。魏將鄧艾趁蜀國內亂之際發兵進攻,蜀主劉禪不戰而降,蜀漢至此滅亡。姜維在司馬昭的圍攻下身負重傷,拔劍自刎。

東吳孫權死後,內亂不止,吳主孫亮被獨攬大權的孫琳所廢,孫休被立為帝。孫休聯合老將丁奉除掉孫琳將大權奪回手中,但東吳此時也已呈現大江東去之勢。在魏國,曹睿死後曹芳繼位,司馬懿從曹爽手中奪得兵權。後曹芳被廢,司馬兄弟立曹髦為帝,司馬懿之子司馬昭大權獨攬。後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篡位,改國號為晉,魏國滅。吳國最終被西晉所滅。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百年戰亂終於在此劃下句點,西晉開拓了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大一統的局面。

(4)當明朝經過創造擴展閱讀:

作者

普遍認為《三國演義》的作者為羅貫中,也有一些說法認為《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和他的老師施耐庵合著,但未有明確考證證明。

不過近年對作者亦有爭議,學者張志和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找到一部明代插圖孤本黃正甫刊二十卷《三國演義》。雖然該版本的封面、序言、目錄和附錄是明天啟三年補訂,正文部分卻是早年留下的舊版本,這也讓原先「嘉靖本為三國演義最早刻本」之說不攻自破。

胡適曾在1930年代說過:「《三國演義》不是一個人做的,乃是五百年來演義家的共同作品。」「《三國演義》的作者、修改者、最後寫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的文學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



與史書記載的差異

《三國演義》是正史《三國志》之演義。清朝史學家章學誠批評:「唯《三國演義》則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以致觀者,往往為之惑亂。」(語譯:七成是史實,三成是虛構的,使得讀者經常為其所混淆。)演義里許多精彩的情節是千古傳說,受地方野史傳奇、逸史傳聞影響極深。

民初五四運動後,反傳統派學者積極澄清《三國志》,以對諸葛亮、關羽、劉備傳統正面人物進行再評價,胡適、魯迅等革新派學者也帶頭從釋《三國演義》,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出於澄清真實歷史,中國大陸學者在改革開放前常繼承反傳統派學者對諸葛亮、關羽等人物解釋,援引《三國志》駁斥《三國演義》。

對數部演義而言,總體上來說,《三國演義》比《東周列國志》要不那麼重視史實,但比起《隋唐演義》等書而言,《三國演義》反倒更有史實根據。

影響

《三國演義》和三國時期故事傳說對東亞文化形成了深遠的影響。最遲在晚唐時三國故事已流傳民間,李商隱有《驕兒詩》「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據《東京夢華錄》載,北宋已出現「說三分」的專家霍四究。

北宋民間說三國故事已經表現出「尊劉貶曹」的傾向,蘇東坡的《東坡志林》說:「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

中國古代有關三國的詩詞歌賦就不勝枚舉,以三國故事為內容的評書、戲劇和其他口頭文學作品層出不窮。而且這些作品和《三國演義》的相互借鑒,傳承形成了獨特的類文化群。直到今日的各類三國故事劇集、漫畫、書籍還是經久不衰。

《三國演義》及三國故事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至今仍隨處可見,在人們處於競爭環境或奮斗階段,可能會以三國的場景,人物關系作為考量。其間的褒貶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過,但無論褒貶的結論如何,人們對三國中人文精神的認可已經根深蒂固,難說會有較大改觀。



5. 中國著名書畫家的故事

1、顧愷之

顧愷之出世沒多久,他的母親就去世了。顧愷之因其他小朋友都有母親,惟自己沒有。他便纏著父親不放,問:「我為什麼沒有母親?」父親說,你怎麼會沒有母親呢?顧愷之窮追不舍:「那我的母親長得什麼模樣?」

父親只好耐著心思給他描述。顧愷之就是憑借父親的描述,一次又一次地給母親畫像。每次畫好之後,他都要問父親像不像,父親總是在肯定之後,表示遺憾。但顧愷之不氣餒,仍然畫筆不輟,只到父親兩眼放光,說「像,像極了」,他才滿意地放下畫筆。他的母親就這樣在他的心裡永生了。

2、張僧繇

一天,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這四條龍張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沒有畫上眼睛。遊客看了,覺得缺少神韻,很是惋惜,就請張僧繇把龍的眼睛補上去。張僧繇推辭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遊客不信,都以為張僧繇在唬人。

大家一再要求,張僧繇只好提起筆來,輕輕一點。霎時間,只見雷鳴電閃,風雨交加,兩條巨龍撞毀牆壁,騰雲駕霧,凌空而起,飛向天空去了。沒有畫上眼睛的那兩條龍,依然留在牆壁上。 後來比喻作文或話時在關鍵處加上精闢的語句,使內容更加生動傳神。

3、展子虔

展子虔的繪畫題材廣泛,手法多變。他不僅善畫人物、車馬、山水、台閣,而且大都臻於精妙。在著色技巧上,他用青綠設色。

他的畫法為唐代繪畫名家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所宗法。他所畫之馬,神采飛揚,十分有神。他所畫「立馬而有走勢,其為卧馬則有騰驤起躍勢,若不可掩復也。」展子虔能夠抓住馬的瞬間神態,表現出整個綽約風姿,達到以形傳神,以神帶形,形神兼備,維妙維肖的藝術境界。

4、閻立本

閻立本成功地刻畫了這些帝王們的個人性格,畫中不僅表現了對他們的了解,並且表現了對於他們的評價。據史書記載,魏文帝曹丕博聞強識,才藝兼備;晉武帝司馬炎深沉、有度量;北周武帝宇文邕粗野強梁,但很有策略能力。隋文帝楊堅表面平和,城府極深、多猜忌。

隋煬帝楊廣美姿容,很聰明,但又浮誇好享受。陳文帝陳衍也是美姿容,有學識才幹,很乾練,這一切都和閻立本的繪畫相符合。

5、吳道子

吳道子年幼家貧,外出謀生路經河北定州城外時,在「柏林寺」結緣一位老和尚,並拜其為師。

老和尚想畫一幅《江海奔騰圖》壁畫,但是怎麼都畫不好。於是,老和尚帶吳道子出遊觀察各地江河湖海,學習畫水。三年過去了,吳道子畫水很有長進。

回寺的第二天,老和尚竟病倒在床了。吳道子說:「師父,我願替您畫那幅《江海奔騰圖》。」老和尚見十五六歲的吳道子,竟說出這樣有志氣的話,當下就答應了。整整九個月,吳道子不出殿堂,精心構思壁畫。

直到深秋,吳道子才把這幅圖畫完,他對師父說:「師父,我已把《江海奔騰圖》畫出來了!請您去觀看。」老和尚聽後,病竟然全好了!老和尚站在殿門口,看著撲面而來的浪花仰天大笑,沖著吳道子說:「孩子,你畫的這幅《江海奔騰圖》成功啦!」

6. 麻將是誰發明的

一說是萬秉迢,還有一說是鄭和發明的。

1、據傳,麻將牌是明代一個叫萬秉迢的人受《水滸》中一百單八將的啟發而發明的。一日,萬秉迢在閱讀施耐庵的《水滸》之後,被書中的108位好漢所折服。

他想:如果做一副娛樂工具作為紀念該多好。於是,他經過幾天的精心設計,終於研製出了我們現在所玩的108張麻將牌。他將麻將牌設計為108張,暗喻著《水滸》中的108條好漢。

2、從明永樂三年(1405年)到明宣德八年1433年(1433年),三保太監鄭和曾先後七次奉旨率船隊出使西洋。

由於船隊在大海上航行時間太長,鄭和怕水手們覺得無聊,就以紙牌、牙牌、牌九等為基礎,以100多塊小木片為牌子,設計了一種竹牌游戲。

(6)當明朝經過創造擴展閱讀

特點:

麻將運動不僅具有獨特的游戲特點,而且具有集益智性、趣味性、博弈性於一體的運動,魅力及內涵豐富、底蘊悠長的東方文化特徵,因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麻將運動在中國廣大的城鄉十分普及,流行范圍涉及到社會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已經進入到千家萬戶,成為中國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智力體育活動。麻將運動的客觀存在是當今中國任何人都無法迴避的現實。

7. 西遊記第45回梗概(300字)急需

第四十五回:三清觀大聖留名,車遲國猴王顯法

虎力、鹿力、羊力來到車遲國後被國王尊為國師,在全國獨尊道教,把眾佛教徒驅服道家做苦役。佛教徒大多被虐死。唐僧師徒西行到達車遲國,見五百佛教徒被道眾暴力驅使,鬼哭狼嚎。

悟空化為道徒,打探情況後勸慰眾僧人,說聖僧唐僧將取經路過,唐僧大徒弟孫悟空法力無邊,能救眾僧出苦難。唐僧師徒到來,眾僧跪拜,把四人擁入智淵寺。晚上,道徒群集三清殿做法事。悟空夜中飢餓,於是約八戒、沙僧到三清殿偷吃貢品。

一小道報知國師,國師引眾進殿,向三清拜求仙丹。悟空偷撒尿於瓶中交國師,國師發現受騙,怒打三人,三人駕雲而回。第二天,唐僧趨朝換文西行,國師不許,要追究夜晚之事。悟空正和國師爭執間,忽眾百姓來求國師祈雨,國王就命唐僧和國師賭祈雨。

在悟空的扶持下,唐僧祈雨即來,而虎力不能亦不服。悟空又以使龍王現身使國王信服,願送師徒西行。羊力又從中作梗,要與唐僧賭賽隔板猜物,又被悟空暗中捉弄而失敗。

國師又要和唐僧比高台坐禪。悟空化彩雲使唐僧登高台,又捉去羊力大仙暗害唐僧的臭蟲,然後,化一條蜈蚣,使鹿力從高台摔下來。

虎力惱羞成怒,與悟空賭利刀砍頭,鹿力大仙願賭剖腹剜心,羊力大仙賭赤身下油鍋,但一一被悟空所破,三國師都死於非命,現身才知是虎、鹿和羊。國王見狀,心悅誠服,換關文送唐僧師徒西行登程。

唐僧又請國王重尊佛教、國王允准。師徒出城之日,已看到城門上貼有招僧榜文,眾僧也群集道邊為唐僧師徒送行。

(7)當明朝經過創造擴展閱讀:

西遊記的創作背景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25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

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中國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偉大的文學巨著。

《西遊記》的作者明代人吳承恩(有爭議)生活在明代的中後期,歷經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慶、神宗萬曆五個時期。

明朝中後期的社會情況和開國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正不斷激化,並且日趨尖銳 ;思想文化上啟蒙思想興起,人性解放的思潮高漲,市民文學日益蓬勃發展,小說和戲曲創作進入到一個全面繁榮興盛的時期,經濟上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8. 長城有什麼特點

1、歷史悠久:我國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相互防禦,便在各自管轄的境內築起了防衛牆,這便是長城的雛形。據_《左傳》記載,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楚國便修築起連綿數百里的長城。

2、長度驚人:據有關部門調查統計表明,我國從春秋戰國到明朝(包括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在內),歷代對長城都有不同程度的維修與增建。長城遍布於黃河、長江流域的16個省、市、自治區,既有東西走向,也有南北走向,總長度達108000華里(計五萬四千公里)。

3、工程浩大:據科學家粗略計算,如果把明長城的土、磚、石方用來修築一~條3尺寬,15 尺高的城牆,那麼可環繞地球一周; 假如用來鋪築- -條厚一尺,寬15尺的公路,則可繞環地球三周。

4、建築高超:萬里長城所經之地,或高山深谷,或江海湖岸,或沙漠草原等等,地質地形極其復雜險峻,施工作業尤為艱難。要把長城修築起來,是必須懂得和應用數學、力學、幾何學、測量學、地質學、建築學以及組織、運輸等多種科學技術知識。

(8)當明朝經過創造擴展閱讀:

1、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2、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

9. 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麼優越性

北京市境處於華北平原與太行山脈、燕山山脈的交接部位。東距渤海150公里。她的東南部為平原,屬於華北平原的西北邊緣區;她的西部山地,為太行山脈的東北余脈;她的北部、東北部山地,為燕山山脈的西段支脈。
北京位於北緯39°56′,東經116°20′。其雄踞於華北大平原的西北端,西部、北部、東北部,由太行山(西山)與軍都山及燕山山脈所環抱,造成形似「海灣」之勢,故自古就有「北京灣」之稱。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全國政治、文化、交通、旅遊和國際交往的中心。全市由11個區和7個縣組成。總面積1680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佔地1040平方公里。人口1150萬。北京為我國四大直轄市之首。
北京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是其各季氣候的不同特色,不論你何時來京觀光,均有迷人的風彩。北京春秋季較短,夏冬季稍長。一月份較冷,月均氣溫-4.7℃,七月份稍
熱,月均氣溫26.1℃。年均降雨量650毫米,無霜期180天。這里地理位置顯赫,山川雄奇,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故歷來被視為藏龍卧虎的神州寶地。
北京,已有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歷史和悠久的城建沿革。遠在70~50萬年前,這里就是人類祖先的發祥地,「北京猿人」便在京西南的周口店等地繁衍生息。公元前586年,周朝的封侯國?燕國,在此建都,名
「薊」,從此「燕京」之名流傳至今

閱讀全文

與當明朝經過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