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泡發明嗩吶

泡發明嗩吶

發布時間:2020-12-19 18:02:28

❶ 嗩吶是中國發明的樂器嗎

網路記載:公元3世紀,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所以不是中國發明的。

❷ 中國的嗩吶是不是給了外國人發明薩克斯等樂器的重要原理啊

最初的嗩吶是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就連嗩吶這個名稱,也是古代波斯諾Surnā的音譯。嗩吶大約在公元三世紀在中國出現,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時代,傳到我國中原地區。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
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嗩吶已在我國普遍應用。明代武將戚繼光(1527~1587)曾把嗩吶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
較詳細的記載見於明王圻編《三才圖會》(1607年刊): 嗩吶,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不知起於何代,當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哪,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明代後期,嗩吶已在戲曲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
到了清代,嗩吶稱為「蘇爾奈」,被編進宮廷的《回部樂》中。今天嗩吶已成為我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嗩吶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薩克斯是由比利時人阿道夫·薩克斯(Antoine-Joseph Sax,1814-1894)於1840年發明的。阿道夫是一位銳意的樂器製造者,擅長黑管和長笛演奏。他最初的設想是為管弦樂隊設計一種低音樂器,比奧菲克萊德號(Ophicleide)吹奏靈活並能適應室外演出。他將低音單簧管的吹嘴和奧菲克萊德號的管身結合在一起並加以改進,以自己名字命名了這種新型樂器。 1814年,阿道夫.薩克斯(Adolphe Antoine Sax)出生於比利時的小城----迪南。他的父親當時是一位校有名望的樂器製造商。阿道夫.薩克斯在15歲的時候已是布魯賽樂音樂學院的一名優秀生,並且和布魯賽樂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他在長笛和單簧管方面已有相當的造詣,也正是由於他將單簧管加以改進,才使得單簧管成為交響樂中的標准成員。比利時政府對此大加鼓勵,在一個展覽會上授予他二等獎,但阿道夫.薩克斯為自己沒能取得一等獎而感到有些掃興,失望之餘,赴巴黎發展。 1842年,阿道夫.薩克斯發明了第一支薩克斯,是一支上低音降E調薩克斯。這支樂器的發明給阿道夫.薩克斯的好朋友柏遼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柏遼茲是當時歐州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家之一,他在各種媒體上對阿道夫.薩克斯發明的這種樂器大加贊賞,說這種樂器最具有人性的特點。人們便根據阿道夫.薩克斯的姓來給樂器命名-----"薩克斯",一種音色最為美妙、造型最具特點的樂器就這樣誕生了。 1844年,薩克斯第一次使用在喬治·凱恩特納的歌劇《最後的猶太王》中,柏遼茲也為薩克斯創作了一部合秦曲《聖歌》。 1946年,阿道夫.薩克斯發明的薩克斯獲得了樂器的專利。這奠定了他在巴黎音樂界的顯赫地位,被譽為歐州的天才。而後阿道夫.薩克斯在巴黎開辦了一家薩克斯製造企業。阿道夫.薩克斯一共發明了14種大小有同、形狀各異的薩克斯。(包括小型的小高音薩克斯和大型的倍低音薩克斯,倍低音薩克斯的喇叭口非常大,甚至可以放入一個小孩。) 1851年,阿道夫.薩克斯取得了一項孔距為二十四鍵金屬大管的專利權,此種金屬大管被稱為"薩克斯體 阿道夫.薩克斯
系大管"。 1853年,法國軍隊開始啟用薩克斯,使木管樂與銅管樂完美的結合起來。當時歐洲所有國家的管樂隊都來購買阿道夫.薩克斯發明並生產的這種樂器----薩克斯,這使得阿道夫.薩克斯成為妥時非常富有的人。阿道夫.薩克斯的成功引起了同行的嫉妒,於是便將他告上法庭,說阿道夫.薩克斯竊取了他們的專利,阿道夫.薩克斯為了維護自己的發明和榮譽進行了英勇的斗爭。 1885年,法國賽爾瑪管樂器製造公司在巴黎成立,該公司根據創始人亨利·塞爾瑪(Henri Selmer)的名字命名。塞爾瑪樂器製造公司主要生產單簧樂器,尤其是薩克斯和單簧管,其卓越而優秀的產品質量聞名於世。 1886年前後,我國歷史上第一支管樂隊成立,由時任中國海關總務司的外國人羅伯特·德(Robert Hart)[1835--1911]創辦。 1887年,阿道夫.薩克斯在薩克斯原來的最低音"B"鍵下,又增加了一個降"B"鍵,並且在幾個最低音且較大的鍵子上,加裝上了保護鍵的半框架裝置。 1894年,已身無分文的阿道夫.薩克斯在巴黎支世,不過可以告慰他的在天之靈的是,經過他的律師多年的努力,最終打贏了他和對手的官司。 1900年以前,關於薩克斯的作品並不多,因為許多音樂家不知道薩克斯這種樂器能否長久的存在,所以許多音樂家並沒有涉足薩克斯這一領域,但是在交響東當中仍可以找到薩克斯的身影,並有出色的表現,例如比才的《阿萊城的姑娘》;拉威爾·莫索爾斯基的《圖片展覽會》等。 1903年,德彪西為波士頓的霍爾夫人-----一位特別富有的女人創作了一部中音薩克斯與管樂隊的作品《狂想曲》,霍爾夫人後來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薩克斯演秦家,她還請了丹笛、洛夫萊爾等著名的作曲家為薩克斯創作作品。 世紀之初,歐洲軍樂隊在北美大陸巡迴演出,一些薩克斯演秦者在美國的路易斯安娜州定居下來。 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ju士音樂空將高音薩克斯帶入爵士樂當中。薩克斯在ju士樂當中的豐富表現力令世人大為驚嘆,從而也就奠定了薩克斯在ju士樂當中所佔的絕對地位,而西德尼.比徹特也被人們稱為薩克斯之"父"。 在我國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廳中曾經出現過薩克斯,但是解放後,薩克斯被視為不受歡迎的樂器一度消失。改革開放以後,學習薩克斯的人又有所增多,而且在各類傳媒及演出中,頻現薩克斯的身影,其優美的音色也被愈來愈多的國人所喜愛,加之國外著名的薩克斯演奏家及著名的ju士樂團來我國交流訪問,學習薩克斯的人愈來愈多,甚至在我國的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小學校園里,已有相當一部分小學生能夠演奏薩克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堅信會有更多的人知曉薩克斯,學習薩克斯,了解薩克斯。

❸ 世界上第一個喇叭是誰發明的

留聲機
電唱機早先叫留聲機,誕生於1877年。世界上第一個發明留聲機的人就是譽滿全球的發明大王--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根據電話傳話器里的膜板隨著說話聲會引起震動的現象,拿短針作了試驗,從中得到很大的啟發。說話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針產生相應的不同顫動。那麼,反過來,這種顫動也一定能發出原先的說話聲音。於是,他開始研究聲音重發的問題。

1877年8月15日,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讓助手克瑞西按圖樣制出一台由大圓筒、曲柄、受話機和膜板組成的怪機器。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指著這台怪機器對助手說:"這是一台會說話的機器",他取出一張錫箔,卷在刻有螺旋槽紋的金屬圓筒上,讓針的一頭輕擦著錫箔轉動,另一頭和受話機連接。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搖動曲柄,對著受話機唱起了"瑪麗有隻小羊羔,雪球兒似一身毛……"。唱完後,把針又放回原處,輕悠悠地再搖動曲柄。接著,機器不緊不慢、一圈又一圈地轉動著,唱起了"瑪麗有隻小羊羔……",與剛才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唱的一模一樣。在旁的助手們,碰到一架會說話的機器,竟然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會說話的機器"誕生的消息,轟動了全世界。1877年12月,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公開表演了留聲機,外界輿論馬上把他譽為"科學界之拿破崙·波拿巴",是19世紀最引人振奮的三大發明之一。即將開幕的巴黎世界博覽會立即把它作為時新展品展出。就連當時美國總統海斯也在留聲機旁轉了2個多小時。

10年後,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又把留聲機上的大圓筒和小曲柄改進成類似時鍾發條的裝置,由馬達帶動一個薄薄的蠟制大圓盤轉動的式樣,留聲機才廣為普及。

❹ 嗩吶是誰發明的

由波斯人發明。

嗩吶(義大利語:suona),是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也是中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由波斯人發明,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制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俗稱喇叭。在台灣民間稱為鼓吹,廣東地區亦將之稱為「八音」。

嗩吶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歷史沿革:

公元3世紀,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

西晉時期,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

在金、元時期,傳到中國中原地區。曾譯作「鎖吶」「銷吶」「蘇爾奈」「鎖奈」「唆哪」等名。

在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明代武將戚繼光曾把嗩吶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

明代王磐的《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什麼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明代後期,嗩吶已在戲曲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

到了清代,嗩吶稱為「蘇爾奈」,被編進宮廷的《回部樂》中。

到了近現代,嗩吶成為中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

2006年5月20日,嗩吶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❺ 嗩吶是哪個朝代發明的樂器

最初的嗩吶是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就連嗩吶這個名稱,也是古代波斯諾Surnā的音譯。嗩吶大約在公元三世紀在中國出現,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時代,傳到我國中原地區。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
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嗩吶已在我國普遍應用。明代武將戚繼光(1527~1587)曾把嗩吶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
較詳細的記載見於明王圻編《三才圖會》(1607年刊): 嗩吶,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不知起於何代,當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哪,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明代後期,嗩吶已在戲曲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
到了清代,嗩吶稱為「蘇爾奈」,被編進宮廷的《回部樂》中。今天嗩吶已成為我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嗩吶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❻ 嗩吶是誰發明的/

嗩吶嗩吶又名喇叭,小嗩吶又稱海笛。嗩吶,在木製的錐形管上開八孔(前七後一),管的上端裝有細銅管,銅管上端套有雙簧的葦哨,木管上端有一銅質的碗狀擴音器。嗩吶雖有八孔,但第七孔音與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與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音域與音色D調高音嗩吶用高音譜表按實際音高記譜。它的總音域為a(1)-b(3),樂隊中的常用音域為a(1)-d(3)。嗩吶的中、低音區音色豪放、剛勁,各種技巧都易於發揮,非常富有表現力;高音區緊張而尖銳,在樂隊中應用要謹慎。嗩吶是我國歷史悠久、流行廣泛、技巧豐富、表現力較強的民間吹管樂器。它發音開朗豪放,高亢嘹亮,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深受廣大人民喜愛和歡迎的民族樂器之一,廣泛應用於民間的婚、喪、嫁、娶、禮、樂、典、祭及秧歌會等儀式伴奏。據歷史資料考查,嗩吶流傳於波斯?穴現伊朗?雪阿拉☆文字伯一帶。金元時期傳入我國。根據文字記載,明正德?穴公元1506—1521?雪年間,王西樓所作詞中就有這樣一句:「嗩吶唆哪,曲兒小,腔兒大。」明代弘治間,朝鮮修篆的《樂學軌范》中寫道:「嗩吶制與喇叭……不知起於何代,當是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在明代又將嗩吶編入《回部樂》中,稱「蘇爾奈」。我國有20多個民族流行嗩吶,流行地區不同,其稱呼也各不相同:漢族現有嗩吶、大笛、海笛、喇叭、嘰吶、烏拉哇、暖子、梨花等多種名稱,而明、清時期有蘇爾奈、得梨、號笛、金口角、聶兜姜等叫法:維吾爾族稱蘇奈爾、黎族稱抹轟、拜來、宰乃、沙喇等,蒙古族稱蓽什庫爾、那仁蓽篥格等等。然而嗩吶又是一件世界性的樂器,流布於亞、非、歐三大洲的30多個國家,不同國家也有不同的稱謂:東北亞的日本稱茶留米羅;朝鮮、韓國則稱太平蕭;東南亞諸國稱沙喇沙魯吶;中亞的達吉斯坦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等國稱祖爾奈或素爾奈;嗩吶南亞的伊朗、印度、阿富汗等國家分別稱鎖鈉、沙吶、祖爾吶;西亞的阿曼、科威特、敘利亞等國稱斯勒依;北非的埃及、阿爾及里亞等國分別稱米茲瑪爾、祖爾吶、祖喀吶;而歐洲的羅馬尼亞、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稱蘇爾勒,俄羅斯稱祖爾吶等等。而嗩吶則是近代的統一稱呼。沁陽嗩吶屬木製雙簧管樂器,它的音量大,音質明亮、粗獷,演奏方便,善於表現熱烈奔放的場面及大喜大悲的情調。 1606年,沁陽人樂聖朱載堉用科學的方法闡明了十二平均律,解決了歷代眾說紛紜的「旋相為宮」難題,並改良了嗩吶的發音位置,在嗩吶八音孔的基礎上研製出「三眼管子」,為我國民族管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朱載堉還擔當沁陽嗩吶演奏的領班人,他在九峰寺創建了「金鼓會」,每逢農歷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嗩吶班都要在這里聚會。在朱載堉的影響下,懷慶府一帶的嗩吶班逐漸增多,明末清初時的「同樂會」、「賈家班」,清至民國時的「麻金班」、「毛旦班」、「銀河班」等在當地影響很大。沁陽流傳著「大花轎、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結婚」,「閨姑女、門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轎」的俗語。沁陽境內的嗩吶整體上可分為四大家兩大派。以沁河為界,分為沁北派和沁南派,兩派演奏風格各有不同。嗩吶於金、元時代傳入我國。 嗩吶:俗稱「喇叭」。在我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最初的嗩吶是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就連嗩吶這個名稱,也是古代波斯諾Surnā的音譯。嗩吶大約在公元三世紀在中國出現,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時代,傳到我國中原地區。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 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嗩吶已在我國普遍應用。明代武將戚繼光(1527~1587)曾把嗩吶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 較詳細的記載見於明王圻編《三才圖會》(1607年刊): 嗩吶,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不知起於何代,當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哪,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明代後期,嗩吶已在戲曲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 到了清代,嗩吶稱為「蘇爾奈」,被編進宮廷的《回部樂》中。今天嗩吶已成為我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

❼ 龐發明的嗩吶怎麼放不出來

嗩吶,又名喇叭,小嗩吶稱海笛。嗩吶,在木製的錐形管上開八孔(前七後一),管的上端裝有細銅管,銅管上端套有雙簧的葦哨,木管上端有一銅質的碗狀擴音器。嗩吶雖有八孔,但第七孔音與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與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傳統嗩吶的管身一共有八個孔,分別由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來按(慣用手不同者可換左右),以控制音高。發音的方式,是由嘴巴含住蘆葦制的哨子(亦即簧片),用力吹氣使之振動發聲,經過木頭管身以及金屬碗的振動及擴音,成為嗩吶發出來的聲音。 傳統嗩吶按音域及樂器大小可區分為小嗩吶(又稱海笛)、一般高音嗩吶,以及大嗩吶,但其中又可分為各種調性的嗩吶(例如G調小嗩吶、F調小嗩吶、D調高音嗩吶、C調高音嗩吶、G調大嗩吶等等),所謂的調性是指放開最下面三孔時所吹出的音。一般而言,傳統嗩吶的常用音域為十七度音,以最常用的D調高音嗩吶而言。其音域由低音A至高音A(高音B偶爾使用,但很難吹出) 現代改良的加鍵嗩吶,一般可分為,加鍵高音嗩吶、加鍵中音嗩吶、加鍵次中音嗩吶、加鍵低音嗩吶等,其特色為增加了按鍵及半音孔,以增加音域和穩定音準。因各地區、各製造者的不同,形制以及按孔方式也有所不同,以最常見的加鍵中音嗩吶而音,常用音域一般為十八度音。 嗩吶的最大特色,在於其能以嘴巴控制哨子作出音量、音高、音色的變化,以及各種技巧的運用,這使得一方面嗩吶的音準控制十分困難,另一方面則使得其音色音量的變化大,且可藉由音高的控制,作出很圓滿的滑音,這些都使得嗩吶成為表現力很強的樂器。而哨子的調整工夫,也因此成為嗩吶演奏者必須具備的重要技術,除了哨子狀況的好壞會影響省力與否及音準之外,視不同的曲子及音色需求,也必須以不同的方式作哨子的細微調整。

❽ 嗩吶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是誰發明的

您好,根據您的問題:
嗩吶起源於波斯、阿拉伯一帶,公元3世紀時,由波斯、阿拉版伯一帶傳入中國。嗩吶由哨、氣牌、權侵子、桿和碗五部分構成,下端套著一個銅制的喇叭口(稱作碗),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管身木製,呈圓錐形。
至於它的發明者肯定是波斯人,具體無法考證。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些建議,希望對您的問題有所幫助。

❾ 嗩吶是中國發明的樂器嗎:

最初的嗩吶是流傳於 波斯 、 阿拉伯 一帶的樂器,就連嗩吶這個名稱回,也是古代波斯諾Surnā的音答譯。嗩吶大約在公元三世紀在中國出現,新疆 拜城 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時代,傳到中國 中原 地區。
曾譯作「鎖吶」、「銷吶」、「蘇爾奈」、「鎖奈」、「唆哪」等名。
關於嗩吶的起源,一說,三世紀 新疆 拜城柯爾克茲石窟(約265-420)的壁畫上已有演奏嗩吶的樂伎的形象。另一說,金元時期傳入中原,也稱「嗩叭」、「號笛」。明清時期廣泛流傳於民間,多用於婚喪喜事的吹打樂隊中,也用作民間歌舞和戲曲的伴奏樂器。(來自網路)

❿ 自製嗩吶桿加工機器發明出來了嗎

有錢就可以

閱讀全文

與泡發明嗩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