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具體體現
馬克思主義認為,決定歷史發展的最終力量是每個歷史時期的普通民眾,他們既創造了那個時期的物質財富,也創造了那個時期的精神財富,而且還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具有優秀精神品質的是少數人,而決定歷史結局的卻是廣大群眾。
尊重不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承認不承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是區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重要分界線,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觀和其他形形色色發展觀的顯著差別。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盡管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在不斷變化,但始終把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主體作用,密切聯系群眾、緊緊依靠群眾作為黨的基本路線予以遵循。
在新時期,我們黨提出科學發展觀,全面系統地回答了社會主義發展是什麼樣的發展、為什麼發展、為誰發展、靠誰發展和怎樣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群眾史觀的繼承和弘揚,是對人民群眾的發展主體和歷史創造者地位的進一步明確。
可以說,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主體作用,是科學發展觀源於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邏輯起點和理論基石,如果我們各級公務員不能充分認識到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民主體作用,就不可能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
⑵ 什麼是群眾史觀
群眾史觀是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唯物史觀的過程中所形成,後來經過其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發展起來的。依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有關論述,群眾史觀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人民群眾是歷史過程的積極主體,一般說對社會發展起著主要決定作用。
第二,人民群眾是英雄人物的創造者。
第三,普通個人對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2)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經過了創造和發展擴展閱讀
史觀的運用
辛亥革命100周年。審視歷史,從西方文明對中國的沖擊及中國文明的嬗變等角度評價和認識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經濟和社會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西文明碰撞的結果,是先進的中國人用西方文明改造中國的一次偉大嘗試。
辛亥革命引發了20世紀中國社會的第一次巨變,在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不容抹殺,但它並沒有使中國真正走上獨立自主的現代化道路。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歷史事件本身具有無限復雜的多樣性,只有把它放在一定的歷史環境里,才能全面、辯證地認識它。
辛亥革命之所以沒有能夠推翻帝國主義壓迫,鏟除封建制度,使中國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為資本主義發展和現代化開辟道路,是由時代和階級局限決定的。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與封建自然經濟和帝國主義在華企業相比,處於絕對劣勢;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相勾結的強大。決定了辛亥革命不可能完成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重任。盡管如此,辛亥革命打開了20世紀中國巨變的閘門,其豐功偉績與世長存!
⑶ 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的內容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的內容是什: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一個基本觀點,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一個最重要的觀點。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由我們黨的性質和國家政權的性質決定的。
它認為,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整個社會全部活動的前提和基礎,以不同形式從事和促進生產實踐活動的人民群眾,必然會對社會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任何真正有價值的精神財富,都是對人民群眾所從事的實踐活動的概括和總結;
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他們推動著社會制度的變革和根本變革。這些觀點主要包括: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竭誠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觀點、幹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觀點、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相一致的觀點等。
以上這幾個方面相互聯系,構成了黨的群眾觀點的有機整體。
(3)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經過了創造和發展擴展閱讀:
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時代價值
一、群眾工作是實現黨的領導的基礎性工作,堅持群眾觀點有利於保持黨的優良作風,提高黨員理論素質
1、中國共產黨是貫徹馬克思主義理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毛澤東同志認為,「應該使每一位同志懂得,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定的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壓不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所壓倒。」
新期我黨面臨著國內外的風險和考驗,應對新形勢,我黨發揚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是我黨在新時期的偉大實踐,這有利於黨員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為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而努力。
2、新時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理論,有利於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提高黨的理論修養和素質。馬克思主義理論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理論,共產黨只有認真學習群眾觀點,全面認識人民群眾的地位與作用,才能充分發揮群眾的力量。
人民群眾是生產實踐活動的主體,不依靠人民群眾的勞動就無法保證社會基本的物質生產生活資料, 沒有勞動群眾的生產實踐就不可能創造出源源不斷的新文化,更不可能順利進行其他政治生活,文學藝術及科學活動。
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⑷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什麼
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⑸ 馬克思主義的人民觀認為對么
是對的。
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觀不僅深刻地闡述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性作用,更系統地闡述了人民群眾如何才能更好地創造歷史、實現真正自由的路徑與方式。完整、准確地理解、踐行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觀,並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就要堅持黨的領導,進一步加強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強化整個社會的價值認同,引導人民群眾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對於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科學論述,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堅持。但是,對於人民群眾如何更好地創造歷史的科學理論,也就是人民群眾觀的階級性、實踐性還缺乏系統的闡述和廣泛的傳播。
在全球化、市場化、網路化日益發展的今天,價值認同與異化成為影響國家之間、國家內部之間和諧與沖突的重要因素。完整、系統、深入地理解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觀,加強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觀的對內、對外傳播,對於對外增強他國對中國價值體系的了解、對內提升全體社會公民價值認同,從而構建良好的國際環境,確保社會和諧穩定,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⑹ 簡述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是 什麼
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如下:
唯物史觀包括群眾史觀,唯物史觀和群眾史觀都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只有人民才是歷史進步的唯一動力。
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是關於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它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組成,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和吸收人類關於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於19世紀40年代創立的,並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發展和完善的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
從不同的角度,我們可以對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作出不同的回答。從它的創造者、繼承者的認識成果講,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而由其後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從它的階級屬性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是關於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
從它的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馬克思主義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構成的科學體系,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不可分割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
⑺ 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觀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這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的重要的觀點,是黨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建立其上的堅實基礎。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創造的社會物質財富,是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保障。人民群眾的這一創造作用同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一原理具有邏輯上的一致性,因為作為人民群眾主體的勞動群眾,乃是生產力的體現者。
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首先,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科學、文化、藝術的唯一源泉;其次,勞動群眾為人們從事精神文化活動提供了一切物質手段和物質條件;再次,勞動知識分子在精神財富的創造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總而言之,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是社會變革的主體,同時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我們黨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我們各級公務員永遠不能忘記這一點。
(二)向人民群眾學習
這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深入群眾、聯系群眾的基礎,深刻揭示了黨的群眾觀點的基本實現途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我們各級公務員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
我們應該走到群眾中間去,向群眾學習。甘當人民的小學生,拜人民群眾為師,恭恭敬敬地學,老老實實地學,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裝懂。所以,我們各級公務員要從人民群眾那裡學得知識,制定政策,然後再去教育人民群眾。所以我們各級公務員要當先生,就得先要當學生,沒有一個教師不是先當過學生的。而且就是我們各級公務員當了教師之後,也還要向人民群眾學習,了解自己當學生的情況。
(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共產黨就是要奮斗,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為人民服務。從我們黨登上歷史舞台的那一天起,就是為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的,除此之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因此,我們各級公務員只有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各級公務員放在心上;我們各級公務員只有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各級公務員當親人。這充分闡明了一切為了群眾、情系群眾的極端重要性。
(四)權為民所賦
這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核心,也是我國根本的憲法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馬克思主義權力觀概括起來是兩句話: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這是我們黨的一貫立場和主張。毛澤東曾經指出:我們的權力是誰給的?是工人階級給的,是貧下中農給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廣大勞動群眾給的。我們代表了無產階級,代表了人民群眾,打倒了人民的敵人,人民就擁護我們。
作為公務員,必須牢記我們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只能用來為人民謀利益,而絕不能用來為我們各級公務員自己牟私利,要始終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
(五)一切向人民負責
這是我們正確處理同群眾關系的一個基本觀點,我們的責任,是向人民負責。我們的每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錯誤定要改正,這就叫向人民負責。還認為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
這深刻揭示了黨的群眾觀點的本質,揭示了二者的辯證統一關系。這也深刻指出了我們各級公務員的工作目的就是要向人民負責、對我們黨負責。
(六)相信並依靠群眾
這深刻揭示了黨的群眾觀點的實踐方法,揭示了我們黨所承擔的依靠群眾與教育引導群眾的雙重任務。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使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並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堅持教育群眾和服務群眾相統一,既要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又要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共產黨基本的一條,既要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一切依靠群眾;又不能在理論上忽視、在實踐中放棄自己對群眾的政治上的引導和思想上的教育。
我們各級公務員只有相信群眾、尊重群眾、依靠群眾,才能獲得勝利之本、力量之源;我們各級公務員只有站在群眾的前列,加強對群眾的教育引導,凝聚和帶領群眾前進,才能不斷開創新局面、取得新勝利。這就是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與宣傳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相統一的觀點。
(七)人民利益至上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江澤民強調:我們黨是立黨為公的,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始終是我們最大最重要的政治。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觀點中,第一位的是群眾觀點。胡錦濤指出:我們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觀點,是對人民利益至上觀點的細化深化和延伸,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基本內涵。凡是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
在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的今天,我們各級公務員要切實關心群眾的生產生活,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都要當作大事來對待,凡是群眾提出的意見都要真心實意地去聽取。
(八)黨同人民群眾血肉相連
始終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的「魚水關系」和「血肉聯系」,是我們黨的一條根本優勢和優良傳統。
黨群關系好比魚水關系。如果黨群關系搞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一個政黨,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就會失去生命力,更談不上先進性。
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我們黨無往而不勝的法寶,也是我們黨始終保持先進性的法寶。我們各級公務員能否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對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地位最根本的考驗。
(九)群眾擁護為最高標准
我們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准。我們要始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們工作價值的最高裁決者。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地位從根本上說都來自於人民,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黨執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礎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同樣,我們各級公務員要始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十)執政為民的觀點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和力量之源。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生命根基和本質要求。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是我們各級公務員最根本的執政理念,也是與時俱進的執政理念。
我們各級公務員堅持執政為民,就是要以實現公眾利益和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堅持執政為民,就是要緊緊依靠人民,切實造福人民,團結和帶領人民群眾為實現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奮斗。
⑻ 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談談什麼是人民群眾
唯物史觀包括群眾史觀,唯物史觀和群眾史觀都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只有人民才是歷史進步的唯一動力.群眾史觀是在唯物史觀基礎上提出的,但不完全等於唯物史觀,唯物史觀還包括社會構成和社會發展規律等.
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
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認為人類社會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歸根結底,都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群眾是歷史的主人.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本質特徵,是無產階級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們,把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這一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和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結合起來,闡明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是千百萬人民群眾的事業,從而指出,無產階級政黨必須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把群眾團結在自己周圍,領導群眾奪取勝利.《共產黨宣言》這部馬克思主義的不朽著作就曾明確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總是不懈地為人民利益而奮斗.它為無產階級的階級目標服務,就是為最廣大的人民服務.它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絲毫沒有自己的一己私利.
⑼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馬克思來主義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自義唯物史觀的一個基本觀點,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一個最重要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認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整個社會全部活動的前提和基礎,以不同形式從事和促進生產實踐活動的人民群眾,必然會對社會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任何真正有價值的精神財富,都是對人民群眾所從事的實踐活動的概括和總結;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他們推動著社會制度的變革和根本變革。
簡言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
⑽ 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群眾觀點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表現在: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類為了生存,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人民群眾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物質資料的承擔者。只有他們創造出一切物質生活資料,在這個基礎上,人們才能從事政治、科學、文化、藝術等其他社會活動,實現人類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勞動群眾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不斷積累生產經驗,提高生產技能,改革生產工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每一代的勞動者都是在繼承前一代人所創造的生產力的基礎上發展新的更高的生產力的,這就形成歷史的聯系,形成人類歷史。
② 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為精神生產創造了物質前提。他們的生活、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產品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他們還直接參與精神財富的創造,對人類科學、文化藝術的發展作出直接的貢獻。即使在勞動群眾的才智受到壓抑的階級社會中,勞動群眾中也涌現出許多科學家、發明家、文學家、藝術家和哲學家。
③ 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歷史的發展是通過一系列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來實現的。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關系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時,由革命階級領導的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革命力量,或早或遲會起來推翻維護舊的生產關系的腐朽的社會勢力,為新的社會制度開辟前進的道路。歷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運動,都是以人民群眾為中堅力量的。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的人心向背,體現了歷史的主流,反映著歷史發展的方向。無論在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中,還是在改朝換代的斗爭中,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這是被反復證明了的真理。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作用的社會制約性 人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歷史,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社會條件下創造歷史。這一社會條件是指他們歷史活動所處的現實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狀況的總和,其中經濟情況是決定性的。人們的歷史活動總是離不開其所處的經濟地位。剝削者受到所屬階級利害的局限,勞動群眾自身的團結性、組織性、紀律性、堅定性以及創造歷史的自覺性和起作用的程度等,也會受到他們所處的經濟地位的限制,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的奴隸和農民,雖然能夠動搖或摧毀統治階級的經濟基礎,但不是先進生產方式的代表者,不能在斗爭中建立起新的社會制度。只有無產階級是新的生產方式的代表者,他們擺脫了以往勞動階級的狹隘局限,在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下,不僅能夠摧毀舊世界,而且能夠建立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新世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群眾第一次成為社會和國家的主人,他們創造歷史的作用得到了空前的發揮。然而,他們也只能適應當時生產力的水平和在社會經濟結構所提供的條件下起作用,不能超越客觀條件去創造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