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被譽為中國為世界貢獻的「第五大發明」,是哪個發明
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的就是中國的“農歷二十四節氣”。農歷二十四節氣是結合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的成果,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哪怕是到了現代生活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古時候,二十四節氣就是農民們耕種和生活的重要指標,人們一年的勞作和生活都是要按照農歷二十四節氣來制定計劃的,後來,“農歷二十四節氣”已被正式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也被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如今,現代科技越來越發達,農民們也不必要按照二十四節氣來耕種了,但是二十四節氣依然是現代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Ⅱ 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的是什麼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古代律學
在中國古代優秀的科技成果中,除了廣為人知的火葯、造紙術、指南針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外,還有一門鮮為人知的「千古絕學」——中國古代律學。我國古人在律學方面的成就,兩千多年來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所謂「律」是構成律制的基本單位。當各律在高度上作精密的規定,形成一種體系時,就成為「律制」。「律學」就是對樂製作系統、全面的研究。詳細地說,律學是對樂制的各音,依據「聲學」原理,運用數學方法來研究各音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它是音樂聲學、數學和音樂學互相滲透的一門交*學科。在有關音高體制的研究與應用中,律學規律幾乎無處不在。
中國是一個極為重視音樂傳統的國度,《尚書》中就有「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的記載。在古代中國,制定歷法以觀天象、統一音高標准及度量衡規范,是一國之君的頭等大事,從《史記》開始,二十四史中有16部單辟《律歷志》或《樂書》一章,專門記述相關時代的律學成果以及音高標準的計算問題。有文字可考的中國律學實踐的源頭,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1世紀,典型的如《史記》所載「武王伐紂,吹律聽聲」。其後三千年,中國律學理論與實踐一直持續發展,綿延不絕,新的突破層出不窮。
早在春秋時期《管子"地員篇》中,就記載了「三分損益」律,大約在公元前六世紀左右。,「三分損益」既是生律的方法,也是定律的方法。根據三分損益法,從一個被認定為基音的弦(或管)的長度出發,把它三等分,再去掉一分(損一)或加上一分(益一),以此來確定另一個律的長度。在數學上,就是把發基音的弦長乘以三分之二,或乘以三分之四。照此類推下去,直到在弦(或管)上得出比基音約略高一倍或低一倍的音,就完成了一個音階中的十二個律的計算。音調隨弦線(或管)的長度變化的規律,由三分損益法計算出來的十二個律,它相鄰兩律間的長度差(或頻率差)不是都相同的。
用三分損益法完成一個音階中的各個律的計算以後,比基音高(或低)八度的音只能約略地比基音高一倍(或低一倍),而不可能剛好是一倍。假設基音do的相對頻率是1,按三分損益法算得的高八度的do音的相對頻率不恰好是2,譬如說是2.003。這就多出了一個差數0.003。在律學史的漫長道路上,為了取消這個差數,使它准確地回復到二,尋找了各種辦法,耗費了將近二千年的時間。
漢代的京房(公元前一世紀)、南北朝劉宋的錢樂之(公元五世紀)和梁的沉重(公元六世紀)等,都曾經想過用增加一個音階中的律數的方法來取消或縮小這個差數。京房用三分損益法把一個音階中的律數增加到五十六個(名為六十個),錢樂之和沉重增加到三百六十個。但是,他們的做法只能縮小這筆差數,而不能消除這個差數。由於在音樂實踐上增加律數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宋代的蔡元定(公元十一世紀)又把律數只增加到十八個。
南北朝時期的何承天作了大膽的創新,他把上述差數在長度上均分為十二份,然後累加到基音以後的各律上。這樣就使基音和高八度的音在長度上恰成倍比。這個方法是按長度來分配差數的,而不是按頻率來分配差數,因此,也有一定的缺陷。但是,這個方法卻為十二平均律的最後完成開啟了道路。
十二平均律: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組音(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鄰兩律之間的振動數之比完全相等,亦稱「十二等程律」。據楊蔭瀏先生考證,從歷史記載看我國在音樂實踐中開始應用平均律,約在公元前二世紀,但平均律理論的出現,則是1584年明代朱載堉《律學新說》問世之時。實踐與理論之先後出現,其間相去1685年。
明朝中葉,皇族世子朱載堉發明以珠算開方的辦法,求得律制上的等比數列,具體說來就是:用發音體的長度計算音高,假定黃鍾正律為1尺,求出低八度的音高弦長為2尺,然後將2開12次方得頻率公比數1.059463094,該公比自乘12次即得十二律中各律音高,且黃鍾正好還原。用這種方法第一次解決了十二律自由旋宮轉調的千古難題,他的「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已成為人類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這種律制包括了樂音的標准音高、樂音的有關法則和規律。鋼琴鍵盤上共有黑、白鍵88個,就是根據十二平均律的原理製作的。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論對世界音樂理論有重大貢獻。直到一百多年之後,德國音樂家威爾克邁斯特才提出了同樣的理論。19世紀末,比利時音響學家馬容曾按朱載育發明的這種方法時行實驗,得出的結論與朱完全相同
用發出固定音高的黃鍾律管作為長度基準,是我國古代律學的又一偉大發明創造。這種方法與幾千年後的今天,世界上採用光波波長作為長度基準,其基本理論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近年來,出土了這一時期的簡單樂器——陶塤。早在《尚書·舜典》中就有:「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望秩於山川,肆覲東後,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大意是說:舜繼承帝位後,到各地巡視,在泰山下的岱廟,朝拜諸神,為了安撫百姓及時耕作,協同四季之日月,統一了歷法,又下令統一音律和度量衡。《呂氏春秋·適音》中已有用管定律的記載:「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陰,取竹於嶰溪之谷,以生竅厚均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鍾之宮,適合黃鍾之宮皆可以生之,故曰黃鍾之宮,律呂之本。」這段文字是說,在很早很早的古代,黃帝派他的樂官伶倫,到昆侖山的陰面尋找管壁厚薄均勻的竹子,用來做音律管,又以音頻穩定,聲音優美的一種鳥的叫聲定為基本音律。當律管吹出來的聲音與這種鳥的叫聲相合時,就把這一基音定為黃鍾律,所發出的音為宮音,雄鳥之鳴為律,雌鳥之鳴為呂。這段話雖然有些神話色彩,但卻也包含著一定的科學內容:取竹雖然不一定要到昆侖山,但地處西北又背陽光的陰面所生長的竹子,管壁長得緻密、均勻,適合於做律管。以鳥定律雖然不一定是鳳凰,但據音律學家楊蔭瀏先生介紹,他曾在四川灌縣聽見一種鳥的叫聲發出穩定的G音調,(44)這說明以鳥鳴聲定律是完全有可能的。至於三寸九分之說還有許多爭議,有可能是訛誤,歷代音律學家考證,多數認為管長應當是九寸,(45)由此可見《呂氏春秋》中的這段話是有一定實際意義的。它說明了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科學工作者已對音律學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並且認識到律管的長短與所發生的音頻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
一根樂管所發出的聲音,是由於管內空氣柱的震動。當震動的頻率增加時,就會感到音調提高。頻率愈低,音調也愈低。頻率又與聲波的波長成反比。理論上閉口管空氣柱基波的波長等於管長的四倍,因此,如果管的口徑
聲速在某個溫度條件下是一定的,由此可以得出,管子長,頻率小,聲音就低。頻率增加一倍,音調也就提高一個八度。所以說,把管子的口徑和長度確定下來,那麼這支律管所發出的絕對音高也就被確定下來。因此,要做一支具有一定頻率的律管,就要定出合乎科學的尺寸。反之,律管的頻率定下來,它的長度也就可以求出。故我國古代用黃鍾律來校正尺度是完全符合科學原理的。
然而,在古代受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不可能利用儀器設備來測定音頻並將它記錄下來,只是憑著有經驗的樂師和音律學家用耳朵來分辨。當人們認識到能發出准確音高的黃鍾律管,它的長度和內徑是一定的,便用累黍的方法把律管的長度、管徑固定下來,並且與度量衡三者相互校正。正如《漢書·律歷志》所說:「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本起於黃鍾之長。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鍾之長,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矣」。「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黃鍾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而五量嘉矣。」「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於黃鍾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這段話對後世影響十分深遠,歷代凡考證秦漢度量衡者都首先對它作一翻解釋和論證。其中關於黃鍾生度量衡這個問題也有不少人作了錯誤的理解;往往單純地在黃鍾起源於尺度還是尺度起源於黃鍾上爭論不休。(46)其實它真正的含意應該是,用黃鍾律管給當時一尺之長下一個定義,也就是說,黃鍾律管是九寸之標准長度,把律管分成九分,再加一分就是一尺之長。雖然要復現黃鍾管長時還不得不藉助於累黍,然而其本質上與今天給一米定義——光在真空中在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行程的長度——其作用是相同的。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科學家不但用各種方法來定度量衡這三個量,而且已經考慮到將度量衡三者統一到黃鍾律管這一件器物上來,也就是說用一根黃鍾律管就可以作為度量衡三者的標准了。這種用在一定條件下恆定的聲速來定義的長度,雖然其穩定性和准確性決比不上現代計量科學用光波波長定義的長度,然而在數千年前的古代中國即用聲來定度,用律管來校正度量衡,卻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大成就。
Ⅲ 明朝時期的科技
1火器世界第一。如:神火飛鴨。
2造船業第一。如:鄭和艦隊。
3、建築技術第一。
4、水利工程第一
5《天工開物》 ,中國科技網路全書
6四大發明西傳
Ⅳ 明朝時期,有哪些發明領先於世界
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優秀文化歷史,因此在這5000年的歷史長河當中出現過許許多多的偉大發明。而這些發明當中也有許多發明是領先於世界的,而其中明朝最偉大的5項發明,每一項發明都領先於世界。
而我國的歷史文化當中,明朝的科研成果是非常的豐富,在明朝的時候他的科技發展已經領先了世界,並且在當時中西方交流是非常頻繁的,因此明朝的科技完全可以吸收外來的部分先進技術,因此明朝出現了許許多多偉大的發明。
正是因為明王朝大力發展科技,才使得我國古代能夠出現許許多多偉大的科技發明。並且這些科技發明也為我國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Ⅳ 每一項都領先世界幾百年,這說的是明朝的哪些發明
明朝從1368年建國到1644年滅國,在這將近300年的時間里,明朝的經濟水平一直引領世界,陶瓷業、紡織業、冶煉行業、建築行業都聞名世界。明代與外國的交往也是非常頻繁的,且不說鄭和七次下西洋,就說沿海地區的工商業,當時就有很多外國人到中國來經商。這一時期,明朝的很多發明都引領世界,那麼,其中最厲害的發明有哪幾個?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四種明朝時期引領世界的發明。
一、世界上第一口油井
石油在當今世界上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沒了石油,國家甚至都會停止運轉,中國每年都會進口大量的原油。事實上,要追溯石油的歷史的話,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並開採石油的國家,早在北宋時期,大英縣卓筒井鎮人發明了就卓筒井技術。這種技術最初是用來打鹽井的,也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卓筒井的原理非常簡單,它利用了古代舂米的杠桿原理,以足踏的方式帶動鑽頭上下運動,從而在土層中實現打井的目的。
中國最早出現燧發槍是在1635年,時任兵部右侍郎的畢懋康是一個兵器專家,他發明了燧發槍,這也是我國火器史上的一大革新。明朝有著雄厚的火器製造基礎,使得明朝的燧發槍具有一定的後發優勢,明朝的燧發槍技術在世界上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可以想像的是,如果明朝軍隊都裝備上燧發槍,戰鬥力必定會得到巨大的提升。不過,由於畢懋康很快就從兵部右侍郎上退下來,沒有了他進行大力推廣,燧發槍這種領先世界的武器竟然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
此後,由於明朝內憂外患不斷,燧發槍更是無人問津,後來明朝滅亡之後,清朝大量裝備火繩槍,卻不使用更為先進的燧發槍,這也是清朝軍隊戰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明朝時期,這四項發明一直領先世界,可見明朝的實力還是非常強的。事實證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掌握了更多的科學技術,國家才能真正走向繁榮富強。「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在當今社會中,叢林法則仍然是適用的,一個國家只有足夠強大,才不會受到別國的侵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國近代歷史就是一段充滿了血與火的屈辱歷史,我們應該銘記歷史,化傷痛為力量,投身於國家的建設事業中,最終必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Ⅵ 明朝還有什麼發明武器
1372年,製造碗口銃,相對於手銃來說銃身比較重,外形與口徑都比較手銃大,必須架在木架上射擊
1377年,製造手銃,形體較輕,口徑比較小,可以安裝入木柄以持以使用,類似手槍
14世紀,製造火龍出水
1453年,製造銅火銃,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管形火器
1524年,製造佛朗機炮,原本由歐洲葡萄牙傳入的一種早期的後填裝滑膛加農炮
1549年,製造水底雷,為世界上最早的水雷。水底雷以木箱作為雷殼,油灰粘縫,以下面的繩索連接鐵錨、控制深度,再以人手操縱擊發,比較歐洲製造及使用水雷早了逾200年。於抗日援朝時,明朝海軍使用了水底雷一舉擊沉日本一艘大型戰艦,為世界歷史上首次使用水雷取得實際戰果,比較日俄戰爭中的水雷戰爭早近3個世紀。
1558年,製造較西番尤為精絕之鳥銃,是以火繩作為點火裝置來擊發的火器
1580年,戚繼光自製自犯鋼輪火,功能類似地雷
1590年,製造水底龍王炮,為世界上最早的水底定時爆炸物。水底龍王炮以牛脬作為雷殼,內里安裝有黑火葯,以香點燃作為引信,憑借燃燒時間來定時引爆水雷。
1621年,出版茅元儀《武備志》,此書由兵訣評、戰略考、陣練制、軍資乘、占度載五部分組成,於清乾隆年間被禁。
1637年,製造混江龍,與艦船直接接觸而引發爆咋。
製造鐵殼地雷,為世界上最早由鋼輪壓火擊引發爆炸的鐵殼地雷。鐵殼地雷被明朝陸軍廣泛地裝備,並且於江浙地區多次使用其以重創倭寇;歐洲到18世紀後才有類似的武器。
翼虎銃:三管騎兵銃,用以伏路極便,緣其體短,可心藏匿,可以多放,手不離刀,急則可以當盾格鬥,遠近俱堪殺敵,又可自衛。
製造虎蹲炮,長2尺,頭由兩只鐵爪架起,外形像似蹲卧之虎。於開火前,需要先裝填5錢重的鉛彈或者石子上百枚,再使用一個重30兩的大鉛彈或者大石彈壓頂,於發射時,大小子彈一同飛出,殺傷力驚人。該炮重量輕,體積小,尤其適合於騎兵使用戰馬直接馱帶,由此催生了明朝陸軍騎炮兵,也是世界歷史上首支騎炮兵,領先了歐洲約200年。
三桅炮船:仿製荷蘭戰船,巨型,水師主力,身高大,首昂尾翹,航行迅速,不懼風浪。樹3桅,主桅高4丈,船長20丈,艙5層,船面設樓高如城,可容300人,配紅夷炮8門,千斤佛郎機40門。
吳三桂於1642年(崇禎十五年)捐紅夷大炮一尊,名曰定遼大將軍,此炮採用鐵芯銅體鑄炮法,在當時世界上屬於領先的地位。
《神器譜》,明,趙士楨,書中記載了明末軍隊使用的各式武器,顯示了明朝先進的火器製造水平。
Ⅶ 明朝有哪些科技發明
明朝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挾島內戰國局面之餘威悍然侵略朝鮮。明朝組織遠征軍入朝參戰,血戰7年獲得全勝。此戰役明朝已經不復往日輝煌,實力已經在走下坡路,可是依然在朝鮮以數萬之眾,憑大炮巨舟之利重挫剛結束戰國時代久經戰陣實力處於顛峰的日本(詳細情況可參看《龍戰三千里》一書)。在1604年明朝以50艘戰船為後盾,和荷蘭殖民軍東方艦隊指揮官韋麻郎談判,將其逼退。1622年明軍在廣寧大敗,袁崇煥單劍出關,努爾哈赤兵抵山海關,明朝無力應付荷蘭在福建沿海的騷擾,可是荷蘭殖民者在凡是有明朝駐軍的地方就沒能討到好!1623年明朝官員南居益在澎湖,採用海面上用火船陣,陸地上用堡籃陣,與擁有當時最先進火器的荷蘭殖民者血戰半年,迫使其在明軍的監視下拆除經營兩年的澎湖要塞,灰溜溜揚帆而去。1633年10月22日,明軍在料羅灣大戰中擊潰荷蘭和中國海盜劉香的聯軍。此後明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荷蘭人不敢騷擾中國沿海為止。1639年不服氣的荷蘭人卷土重來以九艘巨艦騷擾中國沿海,多次擊敗明朝小艦隊,最後被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派人以火葯筒泅水攻擊,一連焚燒5艘。使得荷蘭殖民者最終認輸,不敢在海上和明軍對壘。崇禎這位明朝末代皇帝沒有將一寸國土丟給西洋人。
清朝從1840年鴉片戰爭起,一敗再敗,先敗英法,後敗日本,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幾千年積攢的黃金白銀的家底賠個精光···
《天工開物》在清朝曾一度「銷聲匿跡」說明了什麼?
文:於成玉
眾所周知,《天工開物》的作者是我國明朝著名的科學家宋應星。宋應星其字長良,系江西奉新縣人。生於萬曆15年(1587)。萬曆43年(1615),宋應星和他的哥哥宋應升同時考中舉人。於崇禎7年(1634)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筆者按:教諭即管理教育的官職)。其間,宋應星把他長期積累的生產技術等方面知識加以總結整理,編著了《天工開物》一書,在崇禎10年(1637)刊行,明朝滅亡後棄官回鄉,終身再未出任,大約在清順治年間(約1661)去世。
《天工開物》全書分上、中、下3卷,又細分做18卷。內容十分豐富,並有123幅精美生動的插圖。上卷記載了穀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蠶絲棉薴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以及制鹽、製糖工藝。
中卷內容包括磚瓦、陶瓷的製作,車船的建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采和燒制,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
下卷記述了金屬礦物的開采和冶煉,兵器的製造、顏料、酒麴的生產,以及珠玉的採集加工等。全書詳細地敘述了各種農作物和工業原料的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一些生產組織經驗和大量確切的數據,是了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的重要文獻資料。
然而,民國初年,有人去查《雲南通志》,發現裡面在說到冶煉銅礦的地方,引用了一本名叫《天工開物》的書。此人想要看到這本書的全貌,於是便到北京各個大圖書館去尋找,結果一無所獲;又去詢問各藏書家,也沒有一個人知道這本書。由此可見,在經過滿清將近三百年的統治之後,《天工開物》已經徹底從中國「銷聲匿跡」了,連知道這本書名字的人幾乎都沒有。
後來這個人偶然在一個日本朋友家裡現這本書的日文版,於是他又到日本圖書館去查閱,竟然發現這本書還有英、俄、德、日、法等國的翻譯本,而且法國還有全譯本。據說當年法國皇帝拿著這本書,如獲至寶,愛不釋手,以致將它深藏於皇帝文庫中。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惟獨中國沒有這本書。後來他在法國國家圖書館里找到了《天工開物》明朝的最初原刻本,然後按照這個原刻本,《天工開物》才在中國又廣為印行,重見天日了。由此可見,清朝的文字獄有多麼「興旺發達」啊!
嚴格意義上說,中國並不是大家所想像的保守民族,當國家出現危機時,中國是有改革決心的,中國各朝不乏變革者。由於滿清是異族統治,滿族在人口上又處於絕對劣勢,因此在政治上才非常保守,滿族的政治思想是「穩定壓倒一切」,由於近代我們因為滿清的保守給國家帶來深重的災難,所以我們自己也認為中國人非常保守。其實大陸國家因為面臨外侵壓力比島國更大、更直接,民族性格一般更開放,需要變革時也會更徹底。滿清統治者最大的壓力來自國內,害怕「反清復明」,因此面臨外侮它考慮問題自然偏向。就是外國軍艦開過來它考慮的還是國內問題——會不會影響它在中國的通知根基!!如果是明朝統治者,它所考慮的問題自然就要單純的多,變革所需承擔的壓力也會比滿清更少。
明朝末年的鄭芝龍(鄭成功他父親)集團就是被朝廷招安的海盜集團。當時壟斷了東南亞的海上貿易,是個超級海上勢力,擁有大量的艦船和武裝人員。與之能抗衡的只有荷蘭人和海盜劉香的聯合力量。在歷次明朝和荷蘭人的交戰中鄭芝龍集團都是海上主力。在明朝打敗荷蘭人後奪取了從日本到南海的東亞制海權,凡是航行的船隻都要花錢買明朝鄭芝龍的令旗(通行證)。如果沒有滿清入關,明朝即使被漢族農民起義推翻,另立新朝,讓鄭芝龍類似的海上勢力集團存在,中國就不會被世界文明所拋棄。再慘也不會落到滿清最後任人宰割的地步。最次也是當時的土耳其的翻版,做二流強國。
Ⅷ 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是如何完成的它們又是如何傳到西方的
普遍比較贊同的是科舉。科舉是經歷了隋唐宋元明清,在1905年徹底被廢止的。傳到西方是在明朝,那時候很多傳教士來華,把中國的文化傳播到了那裡,西方世界驚嘆,如此科學合理的人才選拔制度,於是很快在西方推廣開來了,所以李約瑟說這是中國第五大發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