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線電報是誰發明的
在近代軍事通信的創辦與建設中,李鴻章、丁日昌等洋務大員起了重要的作用。
對於興辦近代軍事通信的迫切性,李鴻章早在江蘇巡撫任上就認為:「銅線費錢不多,遞信極速」,「中國人或依照外洋機巧,自立銅線,改英語為漢語,改英字為漢字,學習既熟,傳播自遠,應較驛遞尤速」。為了取得建立電報線路的經驗,進一步用事實來說服清政府中守舊的頑固勢力,1877年,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在上海和天津兩地同時試設同城電報,修建了兩條電報專線。第一條於1877年6月15日建成,是從上海李鴻章行轅到江南機器製造局的電報專線,當天從行轅發電至製造局,電文為「行轅正午一刻」六字。第二條於1877年6月27日建成,是自天津李鴻章的總督衙門到天津機器製造局的電報專線。這兩條電報線路雖短,但卻是中國自辦電報線路的開端。
與此同時,在李鴻章的支持下,福建巡撫丁日昌也開始在台灣架設電線的工作。早在1875年,丁日昌即在福建船政學堂中附設了中國第一所電報學堂,培訓電報技術人員。1877年,丁日昌利用赴台視事的機會,提議設立台灣電報。李鴻章完全支持丁日昌的建議。他指出:「鐵路電線二者相為表裡,無事時運貨便商,有事時調兵通信,功用最大。
……丁日昌到台後迭次函稱該處路遠口多,防不勝防,非辦鐵路電線不能通血脈而制要害,亦無以息各國之垂涎,洵篤論也。」
不久,丁日昌又以列強覬覦台灣,催促清政府早下創辦電報的決心。1877年5月8日,丁日昌制定了修建台灣電報的具體方案:「台灣南北路途遙遠,文報艱難,設立電線,尤為相宜。臣現擬將省城前存陸路電線移至台灣,化無用為有用,一舉兩得。」這一方案很快就得以奉旨施行。台灣電報於同年8月動工,11月竣工。盡管由於經費不足,僅修成從台灣府到旗後一段,長95里,但這是中國自主修建的第一條長距離電報線路。
1879年,中俄因為伊犁交涉而關系緊張,沙俄政府在中國西部邊界附近加強了兵力,並將艦隊派往遠東,邊防海防同時告警,舉國備戰呼聲十分強烈。為了加強軍事通信,李鴻章於3月在天津魚雷學堂教習貝德斯的協助下,架設了一條由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至天津間長約40公里的電線,這是中國的第一條軍用電報線。
1880年9月16日,李鴻章又以電報有利於防務、便利通訊,奏請架設天津至上海的電線,以溝通南北聯系。李鴻章在奏摺中說:用兵之道,必以神速為貴,是以泰西各國,於講求槍炮之外,水路則有快輪船,陸路則有火輪車,以此用兵飛行,絕跡而數萬里。海洋欲通軍信,則又有電報之法。於是和則以玉帛相親,戰則以兵戎相見,海國如戶庭焉。近來俄羅斯、日本均效而行之,故由各國以至上海,莫不設立電報,瞬息之間,可以互相問答。獨中國文書,尚恃驛遞,雖日行六百里加緊,亦已遲速懸殊。……倘遇用兵之際。彼等外國軍信速於中國,利害已判若徑庭。且其鐵甲等項兵船,在海洋日行千餘里,勢必聲東擊西,莫可測度,全賴軍報神速,相機調援。是電報實為防務之必需之物。同治十三年日本窺犯台灣,沈葆楨等屢言其利,奉旨飭辦,而固循迄無成就。臣上年曾於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試設電報,以達天津號令,各營頃刻響應。……現自北洋以至南洋調兵饋餉,在在俱關緊要,亟宜設立電報以通氣脈。
此時的清政府,對於電報的作用已有相當的認識,因而李鴻章的奏摺兩天之後即獲批准。1880年10月,李鴻章在天津成立電報總局,派盛宣懷為總辦。同時,在天津成立電報學堂,聘請丹麥人博爾森及克利欽生為教師,學習電學和收發報技術。1881年3月,上海電報局成立,李鴻章委任鄭觀應任總辦。同年夏,電報線路由天津、上海兩地同時開工。工程委託上海丹麥大北電報公司承造,並由大北公司向國外訂購電信器材。10月28日,南北線路工程在山東境內會合。
整個線路共長3075里,沿線除天津設總局外,另設紫竹林、大沽、臨清、濟寧、清江浦、鎮江、蘇州、上海共8個電報局,各局均配置莫爾斯電報機。為了管理電路,電報總局規定沿途每隔四五十里設巡電兵房,派駐汛兵。津滬兩局各制編號烙印竹簽75根,間一日發一根,汛兵每天巡查桿線,逐段接力傳遞竹簽至兩端局,以150天為一周期,藉以檢查沿線汛兵巡線值勤情況。另外由電報局派員不限時密查兩次,兩端局按日測量線路,發現障礙,立即通知工頭前往,協同汛兵修理,以保證全線暢通。
津滬線建成之後,「南北洋消息往來,瞬息互答,實於軍務、洋務大有裨助」。由於電報線路佔地少,耗資低,架設簡便,效益明顯,所以津滬線建成之後,並沒有引起朝廷頑固派的強烈反對,這使得李鴻章等洋務派人物十分樂觀。1883年7月,總理衙門決定將天津的電線延伸到通州,以方便京城對外聯系,李鴻章奉命籌辦,於同年9月中旬建成並交付使用。其後,總理衙門又授意李鴻章將電線延伸到北京城內。其後,清政府又批准修建了蘇浙閩粵線、長江線等重要線路。1884年,李鴻章又以「津沽北塘至蘆台、樂亭、昌黎、山海關經營口直達旅順,俱系北洋沿海扼要之區,已分駐水陸各軍妥籌防守。惟距津道途遙遠,軍情瞬息易變,非有電報無以速傳遞而赴事機」,建議修建了北塘經山海關、營口至旅順的電線。
電報一經創辦,便在軍事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881年津滬電線建成,次年7月,朝鮮漢城發生「壬午兵變」,中國駐日公使黎庶昌得知日本乘機派兵赴朝,立即給朝廷發電,建議「速出援師,為先發制人之計」。清政府馬上做出反應,及時派兵入朝,使日本侵略者未敢輕舉妄動。兩廣總督張樹聲事後在一份奏摺中說:「遣將調兵,處分軍事,雖懸隔山海,而如指掌,則尤以電報為之樞也。……上年夏間,臣在天津遇朝鮮內亂,調集南北洋水陸各軍,刻日東渡,得以迅赴事機,實賴電報靈通之力。」電報的作用,在中法戰爭中更充分體現了出來。就在上海電報局籌辦之時,法國侵犯越南北方,進而對我國滇桂邊境構成嚴重威脅。應越南政府的請求,清政府於1881年底開進越南北圻。由於當時電報未通,軍情往返,僅廣州至龍州即需月余,往往貽誤軍機。張樹聲在奏請將廣州電線展延至廣西龍州時說:現在法越構兵,事關全局,宮廷宵旰,南顧為勞。凡廟算指揮傳電臣處,前敵軍報由臣處轉電者,南北七千餘里,頃刻可達。而由粵東至廣西鎮南關外三千數百里,發遞緊報,水陸兼程,急如星火,非半月不得達,非月余不得往返。法人則已自西貢趕造電線,接至海防。往往越南戰事,洋報喧傳而邊軍文報遲之又久而始至。軍情瞬息千變,似此緩不濟急,常落彼族後塵,能無貽誤之慮?清政府接到張樹聲的建議後,派盛宣懷前往興建廣州至龍州的電線。至1884年6月,2000餘里電報線路全部架通,大大加強了戰場軍情的傳遞速度,保證了北京與滇、桂駐越軍隊的聯絡迅速暢通,極大地改變了過去閉目塞聽、被動挨打的局面。中法戰爭期間,各局電報員忠於職守,「日夜值班,刻無暇晷」,沿途桿線也是隨損隨修,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李鴻章在為電報員工請獎時說:「將帥入告軍謀,朝廷發縱指示,皆得相機立應,無少隔閡」,「中國自古用兵,未有如此之神速者」。
2. 南陽歷史上著名人物
南陽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有:劉秀、賈復、諸葛亮、黃忠、岑參等。
1、劉秀
東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南陽郡蔡陽縣人。東漢王朝建立者(公元25—57年在位),漢高祖劉邦九世孫。
中元二年(57年),駕崩於洛陽南宮前殿,享年六十二,葬於原陵,廟號世祖,謚號光武皇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頗有作為的開國君主,面對斷壁殘垣、江山破碎的社會狀況,劉秀勤於國政,改革開拓,終使大漢王朝在一片焦土廢墟中恢復和發展。
2、賈復
賈復(9年-55年),南陽冠軍(今河南省鄧縣西北)人,東漢名將,雲台二十八將第三位。
賈復儒生出身,新朝末年聚眾加入綠林軍。歸順劉秀後,隨其擊信都、攻邯鄣、戰真定、破鄴城、平定郾城、召陵、新息等地,戰功赫赫。
賈復雖然出身文士,但是臨陣果敢、身先士卒,在東漢中興功臣中以勇武見稱。
3、諸葛亮
南陽諸葛廬(今南陽市城西卧龍區)初建於魏晉,盛於唐宋,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隱居地,漢昭烈皇帝(劉備)三顧茅廬處,「三分天下」的策源地。也是諸葛亮「躬耕南陽」的故址和歷代祭祀諸葛亮的地方。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4、黃忠
黃忠(?-220年),字漢升(一作「漢叔」 ),南陽郡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東漢末年名將。
本為劉表部下中郎將,後歸劉備,並助劉備攻破益州劉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軍山之戰中,黃忠陣斬曹操部下名將夏侯淵,拜征西將軍。劉備稱漢中王後,加封後將軍,賜關內侯。次年,黃忠病逝。景耀三年(260年),追謚剛侯。
5、岑參
岑參(718年?-769年?),南陽棘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唐代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
岑參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因聰穎早慧而五歲讀書、九歲屬文。天寶三載(744年),岑參進士及第,守選了三年後獲授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後在天寶末年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
唐代宗時,岑參曾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故世稱「岑嘉州」。約大歷四年(769年)秋冬之際,岑參卒於成都,享年約五十二歲(51周歲)。
3. 河南省在歷史上出過哪些名人請舉例說明。
1、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陳禕(yī),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其先潁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4. 河北省歷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
1、紀昀(1724~1805年),字曉嵐,別字春帆,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省獻縣)人。清朝政治家、文學家。
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左都御史,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以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 一生學宗漢儒,博覽群書,工於詩歌及駢文,長於考證訓詁,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晚年內心世界日益封閉,《閱微草堂筆記》正是當時心境的產物。
嘉慶十年(1805年)二月,病逝,時年八十二,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著有《紀文達公遺集》。
紀昀的仕宦生涯和學術活動展開在十八世紀中後期,正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一個重要的樞紐時期。紀昀一直是官方學術工作的領導人,凡有編輯之役、修書之事,他必在其間。
他一生中領導和參與多部重要典籍編修。因此,紀昀是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貢獻的學者。一生悉付《四庫全書》,其《閱微草堂筆記》和《紀文達公遺集》傳世。
《四庫全書》的纂修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開「四庫館」,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關閉「四庫館」,共經歷了14個年頭。紀曉嵐始終擔任總纂一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共200卷,收正式入庫書3461種;存目書6819種,93500餘卷。
因《總目》卷帙浩繁,翻檢不便,又刪節編成《四庫全書簡明目錄》20卷。《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其進獻之書有105種,入存目者41種。藏書鈐有「春帆校正」、「心與古人會」、「校書天祿」、「河間紀昀」、「瀛海紀氏閱微草堂藏書之印」等。
2、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台縣(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
早年師從劉秉忠、張文謙,官至太史令、昭文館大學士、知太史院事,世稱「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歲。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種天文歷法著作。
郭守敬在天文、歷法、水利和數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訂新歷法,歷時四年,制訂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時歷》,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為修訂歷法,郭守敬還改制、發明了簡儀、高表等十二種新儀器。
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境內的古渠,更立閘堰,使當地農田得到灌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耗時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發展了南北交通和漕運事業。
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以郭守敬的名字為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 1977年3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小行星2012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
3、孫伏伽,隋朝開皇年間生於貝州武城(今河北省故城縣)。唐初大臣,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狀元。
隋朝末年,孫伏伽便涉足官場,做了一名官職卑微的小吏,幾經升遷,至隋煬帝末年,成為京畿萬年縣(今陝西西安)的法曹,負責審理刑獄,督捕奸盜,查辦贓賂,是萬年縣頗有點要勢的官員。
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科舉甲榜第一名狀元及第,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狀元。
武德初年,針對隋朝滅亡的教訓,孫伏伽向唐高祖李淵進諫三策:
其一,「天子有爭臣,雖無道不失天下」。他認為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是「不聞其過」,因此勸告皇帝虛懷納諫,「開不諱之路」,選賢任能,勵精圖治。
其二,「百戲散樂,本非正聲」。他認為,隋末皇帝貪圖安逸享樂,官場淫風四起,是王朝滅亡的徵象,勸告皇帝不要沉迷於聲色犬馬,要雅正社會風氣。
其三,「性相近,習相遠」。他認為隋朝滅亡的另一個原因是皇帝身邊的人亂國,因此,他勸告皇帝慎重挑選皇太子及諸王身邊的人,防止身邊的人誤國壞事。孫伏伽指陳得失,無所迴避,慷慨至誠,使唐高祖深受感動。唐高祖認為孫伏伽「既懷涼直,宜處憲司」,遂任命他為治書侍御史。
4、孟知祥(874~934年),字保胤,邢州龍岡縣(今河北邢台縣)人。五代十國時期後蜀開國皇帝。
以姻親之故,深得晉王李克用賞識。李存勖嗣位,歷任中門使、馬步軍都虞候、北京留守。前蜀滅亡後,出任西川節度使。
後唐明宗統治後期,孟知祥漸生據蜀自立之心,不聽朝令,舉兵反叛。長興四年(933年),率軍吞並東川,盡占兩川之地,擊潰朝廷征伐部隊,拜成都尹,加封蜀王。
應順元年(934年)正月,正式稱帝,建立後蜀,改元明德。同年去世,終年六十一,廟號高祖,謚號文武聖德英烈明孝皇帝,葬於和陵。
孟知祥稱帝後,任命趙季良為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王處回為樞密使,李仁罕為衛聖諸軍馬步軍指揮使,趙廷隱為左匡聖步軍都指揮使,張業為右匡聖步軍都指揮使,張公鐸為捧聖控鶴都指揮使,侯弘實為奉鑾肅衛指揮副使,毋昭裔為御史中丞,李昊、徐光溥為翰林學士。
5、宋璟(663年—737年),字廣平,邢州南和(今河北邢台市南和縣閻里鄉宋台)人 。唐朝名相,北魏吏部尚書宋弁七世孫。
博學多才,擅長文學。考中進士,授上黨縣尉,遷中書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官至吏部尚書、刑部尚書。開元十七年(729年),拜尚書右丞相、上柱國、開府儀同三司,進爵廣平郡公。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卒於洛陽,享年七十五,追贈太尉,謚號文貞。
先後歷仕武後、唐中宗、唐睿宗、唐殤帝、唐玄宗五朝,一生為振興大唐勵精圖治,與姚崇同心協力,輔佐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與房玄齡、杜如晦、姚崇並稱唐朝四大賢相。
宋璟同姚崇一樣,是唐代歷史上著名政治重臣。唐朝三百年間,素有「前稱房、杜,後稱姚、宋」之說。史書上一向姚宋並提,並有「崇善應變以成務,璟善守文以持正」的贊詞。
玄宗和宋璟等重臣連續保持了穩定的關系,這不僅使得寒門士子的地位進一步提高,也使得整個社會表現出積極樂觀,剛健進取的人文氛圍。
朝野贊譽宋璟為「有腳陽春」。意言宋璟如一縷春風,趟到哪裡哪裡似春風煦物,倍感溫暖,不為自己爭名謀利;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均體現了他愛民恤物的高尚品德。
5. 八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事跡是什麼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是九位。
1、於敏: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此後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6. 「昌黎先生'指的是____'隨園先生」指的是____
「昌黎先生'指的是韓愈;'隨園先生」指的是袁枚
【高中重點文學常識】:
1. 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2. 第一部同義詞典是:《爾雅》
3. 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
4. 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
5. 第一部神話集:《山海經》
6.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說集:《搜神記》
7.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
8. 第一部斷代史:《漢書》
9. 第一部兵書:《孫子兵法》
10. 春秋三傳:《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三山:蓬萊 方丈 瀛
三教:儒 釋 道
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恆言》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 《垂老別》 《無家別》
11. 第一部文學理論和評論專著:南北朝梁人劉勰的《文心雕龍》
12. 第一部詩歌理論和評論專著:南北朝梁人鍾嶸的《詩品》
13.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筆記體寫成的綜合性學術著作: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
14. 第一部日記體游記:明代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記》
15. 我國新文學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
16. 新中國第一部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其作品是《龍須溝》
17. 儒家兩大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分別被尊「至聖」和「亞聖」
18. 常把宋詞分為豪放、婉約兩派。前者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後者以劉永、周邦彥、李清照為代表
19. 三從四德: 三從:未嫁從父 既嫁從夫 夫死從子
四德:婦德 婦言 婦容 婦功
20. 三綱五常: 三綱:父為子綱 君為臣綱 夫為妻綱
五常:仁 義 禮 智 信
21. 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 燧人 神農
五帝:太皞 炎帝 黃帝 少皞 顓頊
22. 三教九流: 三教:儒教 道教 釋教
九流:儒家 道家 陰陽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縱橫家 雜家 農家
23. 中外文學史上兩篇《狂人日記》的作者分別是:中國的魯迅、俄國的果戈理
24. 有先生之稱者:
1) 卧龍先生:(蜀)諸葛亮
2) 靖節先生/五柳先生:(東晉)陶潛
3) 昌黎先生:(唐)韓愈
4) 醉吟先生:(唐)白居易
5) 廣成先生:(唐)杜光庭
6) 逍遙先生:(五代)鄭遨
7) 通玄先生:(五代)張薦明
8) 涑水先生:(北宋)司馬光
9) 南豐先生:(北宋)曾鞏
10) 誠齋先生:(南宋)楊萬里
11) 濂溪先生:(北宋)周敦頤
12) 潛溪先生:(明)宋濂
13) 正學先生:(明)方孝孺
14) 陰陽先生:(明)王守仁
15) 震川先生:(明)歸有光
16) 亭林先生:(清)顧炎武
17) 梨洲先生:(清)黃宗羲
18) 聊齋先生:(清)蒲松齡
19) 隨園先生:(清)袁枚
20) 惜抱先生:(清)姚鼐
25. 文房四寶:湖筆 徽墨 宣紙 端硯
26. 中國四大藏書閣:北京的文淵閣 沈陽的文溯閣 承德的文津閣 杭州的文瀾閣
27. 竹林七賢:嵇康 阮籍 山濤 向秀 阮咸 王戎 劉伶
28. 建安七子:孔融 陳琳 王粲 徐幹 阮瑀 應瑒 劉楨
29. 七大古都:北京 西安 洛陽 開封 南京 杭州 安陽
30. 九州:冀 青 荊 揚 梁 雍 徐 豫
31. 中國歷史上十大女詩人:班婕妤 蔡琰 左芬 蘇惠 謝道韞 鮑令暉 薛濤
李清照 朱淑貞 秋瑾
32. 中國十大古典悲劇:《竇娥冤》 《趙氏孤兒》 《精忠旗》 《清忠譜》 《桃花扇》
《漢宮秋》 《琵琶記》 《嬌紅記》 《長生殿》 《雷鋒塔》
33. 中國十大古典喜劇:《救風塵》 《玉簪記》 《西廂記》 《看錢奴》 《牆頭馬上》
《李逵赴荊》 《幽閨記》 《中山狼》 《風箏誤》 《綠牡丹》
34.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 峨眉山 普陀山 九華山
35. 中國四大發明:指南針 造紙術 印刷術 火葯
36. 中醫四診:望 聞 問 切
37. 戲曲四行當:生 旦 凈 丑
38. 道教四大名山:湖北武當山 江西龍虎山 四川青城山 安徽齊雲山
39. 四大石窟: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 麥積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
40. 四大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李寶嘉)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吳趼人)
《老殘游記》(劉鶚) 《孽海花》(曾樸)
41.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沉魚) 王昭君(落雁) 貂蟬(閉月) 楊玉環(羞花)
42. 四史:《史記》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43. 歷史上四大書院:廬山白鹿洞 長沙嶽麓 衡陽石鼓 商丘應天府
44. 古代祥瑞四靈:龍 鳳 麒麟 龜
45. 魯迅的三部短片小說集:《吶喊》 《彷徨》 《故事新編》
46. 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 《在人間》 《我的大學》
47. 我們古代有四個大城市稱四京:東京——汴梁 西京——長安
南京——金陵 北京:順天
48. 漢字音節的四種音調: 古代:平 上 去 入 現代: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49. 英國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哈姆雷特》 《李爾王》 《奧賽羅》 《麥克白》
50. 春秋五霸:齊桓公 晉文公 楚庄公 秦穆公 宋襄公
51. 五等爵位:公爵 侯爵 伯爵 子爵 男爵
52. 五常(五倫):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婦 朋友
53. 五音:宮 商 角 徵 羽
54. 唐代五大書法家:柳公權 顏真卿 歐陽詢 褚遂良 張旭
55. 五更與時鍾的對應:一更(19~21) 二更(21~23)
三更(23~1) 四更(1~3) 五更(3~5)
56. 詩經六義:風 雅 頌 賦 比 興
57. 古代婚嫁六禮:納彩 問名 納吉 納徽 親迎
58. 儒家聖人:至聖:孔子 亞聖:孟子 復聖:顏淵 宗聖:曾子 述聖:子思
59. 九流十家:
1)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2) 墨家——墨子
3) 道家——老子、莊子
4) 法家——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韓非
5) 名家:公孫龍、惠施、鄧析子
6) 陰陽家——鄒衍
7) 縱橫家——蘇秦、張儀、鬼穀子
8) 雜家——呂不韋、淮南王
9) 農家——許行
10) 小說家——宋
60. 人物並稱:
1) 王孟——王威、孟浩然
2) 高岑——高適、岑參
3) 元白——元稹、白居易
4) 劉白——劉禹錫、白居易
5) 劉柳——劉禹錫、柳宗元
6) 蘇辛——蘇軾、辛棄疾
7) 孔孟——孔子、孟子
8) 孟荀——孟軻、荀況
9) 楊墨——楊朱、墨瞿
10) 老莊——老子、莊子
11) 屈宋——屈原、宋玉
12) 馬班——司馬遷、班固
13) 枚馬——枚乘、司馬相如
14) 曹王——曹植、王粲
15) 徐庚——徐陵、庚信(南徐北庚)
16) 李杜——李白、杜甫
17) 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18) 韓柳——韓愈、柳宗元
19) 韓歐——韓愈、歐陽修
20) 沈宋——沈佺期、宋之問
21) 溫李——溫庭筠、李商隱
22) 歐曾——歐陽修、曾鞏
23) 蘇辛——蘇軾、辛棄疾
24) 蘇陸——蘇軾、陸游
25) 蘇黃——蘇軾、黃庭堅
26) 張柳——張先、劉永
27) 程朱——程顥、朱熹
28)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61. 古之集大成者:
1) 孔子:集我國古文化之大成、集古代聖人之大成
2) 韓非:集法家之大成
3) 呂氏春秋:集先秦各家思想之大成
4) 鄭玄:集漢代經學之大成
5) 庚信:集六朝駢文之大成
6) 酈道元:集當時地理學之大成
7) 杜甫:集古今詩學之大成
8) 朱熹:集宋代經學之大成、集宋代理學之大成
9) 高明:集南曲(傳奇)之大成
10) 戴震:集清代學術之大成
11) 《聊齋志異》:集志怪小說之大成
62. 有居士之稱者:
1) 青蓮居士——(唐)李白
2) 香山居士——(唐)白居易
3) 六一居士——(北宋)歐陽修
4) 東坡居士——(北宋)蘇軾
5) 後山居士——(北宋)陳師道
6) 清真居士——(北宋)周邦彥
7) 嘉軒居士——(南宋)辛棄疾
8) 易安居士——(南宋)李清照
9) 石湖居士——(南宋)范成大
10) 柳泉居士——(清朝)蒲松齡
11) 更生居士——(清朝)洪亮吉
63. 四書五經: 四書:《大學》 《中庸》 《孟子》 《論語》
五經:《詩》 《書》 《禮》 《易》 《春秋》
64.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 馬致遠 白樸 鄭光祖
65. 北宋四大書法家:蘇軾 黃庭堅 米芾 蔡襄
66. 唐宋八大家:韓愈 柳宗元 歐陽修 蘇洵 蘇軾 蘇轍 王安石 曾鞏
67. 古代官制六部:戶部 吏部 禮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68. 文體:
1) 序跋:序跋文是對一部書或一篇詩文進行說明的文字
2) 史傳:史傳文不但繼續了人物在歷史時間中的作為,也有許多心裡描寫和細節刻畫
3) 碑誌:碑誌文是指一種刻於石碑上的文章
4) 贈序:贈序文是為送別親友而寫的文章
5) 箴銘:箴銘文是用用於規勸、告誡的文章,多數是用來勉勵自己的
68. 格律:
1) 古體詩
2) 舊體詩、近體詩
3) 對仗
4) 平仄
5) 押韻
7.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是誰
1、於敏
於敏,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8月生,2019年1月去世,天津寧河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長期領導並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和設計,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全國勞動模範」「改革先鋒」等稱號。
8. 袁隆平等八位名人的事跡
必備申論素材:8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事跡
申論一點通
01月13日
共和國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榮譽。2019年9月29日上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於敏等8人被授予共和國勛章,申亮亮等28人被授予國家榮譽稱號。
他們,是當之無愧的「大國脊樑」,也是這個時代最該追的偶像。而他們的光輝事跡,也是我們在申論寫作中的絕佳素材,他們身上的優良品德和踐行的事跡,都是大作文中閃亮的一筆。
【於敏】
於敏,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8月生,2019年1月去世,天津寧河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長期領導並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和設計,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全國勞動模範」「改革先鋒」等稱號。
【申紀蘭】
申紀蘭,女,漢族,中共黨員,1929年12月生,山西平順人,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第一屆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她積極維護新中國婦女勞動權利,倡導並推動「男女同工同酬」寫入憲法。改革開放以來,她勇於改革,大膽創新,為發展農業和農村集體經濟,推動老區經濟建設和老區人民脫貧攻堅作出巨大貢獻。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改革先鋒」等稱號。
【孫家棟】
孫家棟,男,漢族,中共黨員,1929年4月生,遼寧復縣人,原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科技委主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原高級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七、八、九、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他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擔任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總設計師,為我國突破衛星基本技術、衛星返回技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基本技術作出卓越貢獻。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改革先鋒」等稱號。
【李延年】
李延年,男,漢族,中共黨員,1928年11月生,河北昌黎人,原54251部隊副政治委員。1945年參加革命,先後參加解放戰爭、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等戰役戰斗20多次,是為建立新中國、保衛新中國作出重大貢獻的戰斗英雄。離休後,他初心不改、鬥志不減、本色不變,積極弘揚革命優良傳統,充分展現了一名老革命軍人、老戰斗英雄的光輝形象。榮立特等功一次,被志願軍總部授予「一級英雄」稱號,榮獲解放獎章和勝利功勛榮譽章。
【張富清】
張富清,男,漢族,中共黨員,1924年12月生,陝西洋縣人,中國建設銀行湖北省來鳳支行原副行長。他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沖鋒在前、浴血疆場、視死如歸,多次榮立戰功。1955年,他轉業後主動要求到湖北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為貧困山區奉獻一生。60多年來,他深藏功名,埋頭工作,連兒女對他的赫赫戰功都不知情。榮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戰斗英雄」稱號兩次。
【袁隆平】
袁隆平,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30年9月生,江西德安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他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傑出貢獻。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改革先鋒」等稱號。
【黃旭華】
黃旭華,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3月生,廣東揭陽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19所名譽所長、原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他隱姓埋名幾十年,為我國核潛艇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為核潛艇研製和跨越式發展作出卓越貢獻。在某次深潛試驗中,他置個人安危於不顧,作為總設計師親自隨產品深潛到極限。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屠呦呦】
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1930年12月生,浙江寧波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60多年致力於中醫葯研究實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研究發現了青蒿素,解決了抗瘧治療失效難題,為中醫葯科技創新和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改革先鋒」等稱號。
更多申論素材,點擊文末鏈接查看。
9. 名人成功故事簡介
*歐陽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寫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極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說:何必這樣折磨自己?難道還怕老師責罵?歐陽修笑道:不怕先生罵,卻怕後人笑.
*馬克土溫年輕時在一家報社工作,六個月以後,總編輯叫他明天不用再來了.馬克土溫就問為什麼?總編輯說:因為你太懶.馬克土溫聽著笑著回答:你要經過六個月的時間才發現我懶,可是我卻在進報社的第一天就知道了.
*後漢時曹操近臣楊修,九歲時就非常聰明.一天他的父執孔平坦來訪由他接見,他准備楊梅招待,孔平坦見了就戲問:這是你們家的果實?楊修馬上回答:我從來沒聽過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宋代蘇軾當杭州縣令時,有一縣民做扇子謀生,可是天涼,扇子賣不出去,於是欠稅.東坡就叫他拿扇子來在上面畫上枯木竹石,畫了二十餘把扇子,那縣民才走出縣府大門,就有人來爭購.因而把欠的稅,全部還清.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拉菲爾畫了一幅瑪利亞抱著聖子耶穌的畫像,在她的右下方是個老人,左下方是個使女.可是正下方有一大片空白,正在想該補些什麼.這時他從畫室窗口看到附近麵包店窗口有兩個孩子,大的一個四五歲左右托腮,仰望雲天,對他弟弟說話,小的一個頭靠在兩臂上,也望著天空,在聽他哥哥說話.拉菲爾覺得很美,就把他們畫在畫的下方,再加上翅膀,就成了兩個天使.
談到名人,第一個進入腦海的常常是愛因斯坦,不止因為他是舉世聞名的物理大師,《相對論》的提出,對增進人類宇宙思惟上做出卓越貢獻,更因為我很喜歡他,喜歡那種天真、活潑、幽默、頑皮的一面,一位伸著舌頭拍照的老頑童。
一句話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腦袋神奇,被喻科學家中的科學家的科學巨人,求學的經歷,一點也不神奇,甚至被當做「低能」看待,四、五歲還不太會說話,喜歡靜靜的坐著,常常發呆,父母一度以為他有智能障礙。
小學的成績表現,果真一如預言的糟透了,除了數學卓越之外,其它都很差,是班上永遠的最後一名,老師甚至對家長直言:「做什麼都一樣,反正你的孩子將一事無成」,朽木終於被退學,連中學畢業證書都沒拿到。
愛因斯終究還是成功了,歷經許許多多的波折,他進了瑞士蘇聯邦工業大學就讀;成功的兩個關鍵是叔叔的慧眼與父母的充分信任,他的工程師叔叔,讓他對數理愈來愈有興趣,愈解愈有成就感,他的父母堅信兒子一定會成功,讓一個曾被當成弱智的孩子,開展出光明的人生新旅程。
大文豪蘇格特,我好熟悉!
喜歡文學,對他的著作當然多有涉讀,他的一生創作了小說四十七冊,詩集廿一冊,歷史傳記三十冊,著作等身,豐碩質精,不僅對英國小說史有劃時代的影響,對當時的俄國、法國、美國文壇也激發的新動力。
這樣一位優質的成功者,成績卻難以入目,身染小兒麻痹症的他,右腳行動不便,身體孱弱,幾次重病差點喪命,本來就有些自卑的他,加上成績不如人,便成了「學校怪胎」,言行常常不禮貌,愛缺課,學期末的評語都很糟。
只有一位老師知道,他雖然厭惡功課,但對讀書卻充滿興趣而給予鼓勵,而這也正是他的人生轉折點。
成名後的蘇格特曾回小學的母校參觀,感觸良多的問學校老師:「現在學校成績最差的孩子是誰?」
他學習當年看重他的那位貼心老師,告訴那位紅著臉的小朋友:「你是個好孩子,我當年也跟你一樣,成績很差,不要灰心」,說完並從口袋掏出一枚金幣送他。
一句話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在蘇格特的身上應驗了,他最終從愛丁堡大學畢業,當了執業律師。
他更用心良苦的盼望,他的一句話也能改變別人的一生。
10. 河北歷史上出過哪些名人
1、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
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秦太醫李醯術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殺之。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
扁鵲奠定了祖國傳統醫學診斷法的基礎。難怪司馬遷稱贊他說:「扁鵲言醫,為方者宗。守數精明,後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他用一生的時間,認真總結前人和民間經驗,結合自己的醫療實踐,在診斷、病理、治法上對祖國醫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扁鵲的醫學經驗,在我國醫學史上佔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對我國醫學發展有較大影響。因此,醫學界歷來把扁鵲尊為我國古代醫學的祖師,說他是「中國的醫聖」、「古代醫學的奠基者。」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稱他是「總結經驗的第一人」。
2、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後,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
除此之外,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趙雲被追謚為「順平候」,其「常勝將軍」的形象被廣為流傳。
趙雲曾兩次救出了幼年時期的劉禪。長坂坡之戰,劉備在逃亡過程中,丟下了妻子和兒女,兩個女兒都被曹操帳下虎豹騎統領曹純擄走,劉禪及甘夫人賴於趙雲的保護才倖免於難。後來孫東吳孫權趁劉備入川時派遣船隊迎接孫夫人回吳,孫夫人趁機帶走了劉禪。
當時劉備任命趙雲為留營司馬,駐守荊州的治所公安,劉備的家眷及孫夫人等都是在公安。因為孫夫人驕橫跋扈,劉備又特命趙雲掌管內事,獲知孫夫人攜帶劉禪逃走後,趙雲及時追趕,與張飛一同在江面上將劉禪截回。
兩次差點落入敵手的劉禪成為了後來蜀漢的皇帝。蜀漢後期,劉禪下令追謚趙雲時說趙雲當初跟隨劉備的時候不但功績顯著,更是在艱難險阻之中救了自己,姜維等認為趙雲當時救主行為的情義是可以貫穿金石的。
3、祖沖之(429-500),字文遠。出生於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中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一生鑽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製造三方面。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了這一紀錄。
由他撰寫的《大明歷》是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歷法,對後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邊論》《綴術》《述異記》《歷議》等。
圓周率的應用很廣泛,尤其是在天文、歷法方面,凡牽涉到圓的一切問題,都要使用圓周率來推算。如何正確地推求圓周率的數值,是世界數學史上的一個重要課題。中國古代數學家們對這個問題十分重視,研究也很早。
在《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中就提出徑一周三的古率,定圓周率為三,即圓周長是直徑長的三倍。此後,經過歷代數學家的相繼探索,推算出的圓周率數值日益精確。
4、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李牧生平事跡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趙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令後人無不扼腕嘆恨。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大將軍武安君李牧」。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孫臏、田單、廉頗、趙奢、王翦而已。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李牧。
5、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 葬禮從簡。 同年入凌煙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
6、後周世宗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字型大小不詳,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五代時期後周第二位皇帝(954~959年在位6年)。
祖父柴翁和父柴守禮是當地望族。從小在郭威家長大,謹慎篤厚,成為郭威養子。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沉重寡言。年輕時,曾隨商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
廣順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後周,委任柴榮治理澶州,為政清肅,盜不犯境。顯德元年(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登基為帝。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經濟開始復甦。
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等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顯德六年,商議攻取幽州時候病倒。不久去世,年僅三十九歲,廟號世宗,謚號睿武孝文皇帝,葬於慶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