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一、保證時間,營造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拓展空間。
語文課堂上,教師要保證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問題,同時,還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中的主體,讓他們有機會展示自己,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另外,教師還要發揮應有的主導作用,通過引發、組織、示範、釋疑、激勵等方式,指導學生進行創新思維,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拓展空間。
二、用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求異思維是一種開拓思路,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多方面思考問題,探求解決問題的多種可能性的思維方式。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意開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新穎性、獨特性、多樣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有位老師在教學《草船借箭》這課時提示如下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內江上沒有大霧,諸葛亮「草船借箭」的計劃落空了,事情的結果會怎樣呢?草船靠近操軍水寨時,如果操軍出來返攻,又會怎樣呢?如果魯肅事前把諸葛亮的妙計告訴了周瑜又會怎樣呢?教師這樣精心地為學生鋪設求異路徑,引導學生多角度靈活地觀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能有效地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
求異固然是創新,但是求同也是創新。求同思維是指採用已知的最佳方法,有方向、有范圍的思維形式。科學家模仿蝙蝠夜間飛行探路,發明了雷達,你能說這不是創新嗎?有位教師在教《十六年前的回憶》這一課時,指導學生討論: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與開頭有什麼聯系?你從這樣的開頭、結尾中體會到了什麼?你還讀過哪些像這樣開頭、結尾的文章?教師如此精心鋪設求同路徑,引導學生有方向、有范圍地去思考,有效地落實了創新思維的培養。
三、開發想像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愛因斯坦說過:「一切創造性勞動都是從創造性的想像力開始的。」想像與創造性思維有著密切聯系,它是人類創造勞動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創造需要想像,而想像是創造的前提。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創設時機,培養學生的想像力。例如,可以指導學生續編故事;可以結合課文中的插圖,創設情景,讓學生自由想像,培養他們的想像力。有位老師在課堂上指著自己問學生:「我是誰?」學生立刻搶著回答說「是老師」,「是男人」,「是爸爸」,「是爺爺的孩子」,「是爸爸的朋友」,「是媽媽的同事」……學生思維一經打開,想像力極其豐富。可見,讓學生多進行想像力的訓練,能促進他們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打破思維定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即先對不同問題提供同一思路來解決,之後提出個別條件的變化,要求用新的思路解決,以打破原來的思維定勢,使思維靈活而富有創造性。教師在指導學生思考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注意找出學生在解決某一具體問題上的思維定勢;二是善於借鑒表面上與本問題無關的其他領域的知識和信息,可變角度去思考問題。如一位老師在教《詹天佑》這一課時,設計了以下問題讓學生討論:鐵路要經過很多高山,不得不開鑿隧道,其中數居庸關和八達嶺兩個隧道的工程最艱巨,詹天佑分別採用了什麼方法來解決?鐵路經過青龍橋附近,坡度特別大,火車怎麼才能爬上這樣的陡坡呢?能用「開鑿隧道」的方法解決嗎?詹天佑又想出了什麼辦法來解決這個難題呢?通過以上問題,打破了原來的思維定勢(開鑿隧道),用新的思路解決問題(設計「人」字形線路)。教師這樣精心設計,改變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五、運用反向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即拋開教材提供的條件和思路導向,進行反方向思維,培養學生在特殊情況下解決問題的能力。反向思維有逆向性、批判性、新奇性三個特點。運用反向思維的關鍵,一要明白原有的思路導向;二要掌握反向思維的特點,找准思考路徑。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能力的培養有賴於創新教育。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運用創新思維去聽、說、讀、寫,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做到有趣有力。這樣,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就會在教學中逐步發展起來。
⑵ 如何培養小學音樂課堂中的創造性思維
開封市金明區水稻鄉孫庄小學 一,優化環境,誘發興趣 興趣的產生和發展是和人們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的.優美的視覺環境和美好的藝術氛圍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首要條件,所以培養學生音樂興趣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音樂學習環境.如我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布置教室,牆上掛著他們自畫的樂器和音樂家的圖片,教室的角落裡布置一個音樂快訊專欄,讓學生能夠了解音樂的最新動態消息,每逢節日,同學們也會自製一些與節日相關的音樂飾品,自此每當他們步入由自己親手布置的優雅環境,傾聽那悅耳動聽的音樂時,學生能充分感受到環境與音樂所帶給他們的快樂,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也由此而 二,多種導入,引發興趣 導入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適當而貼切的導入是學好歌曲的關鍵.在小學音樂課中,很多作品都可以藉助故事形式和肢體語言形式去表現,對於幫助學生理解作品,進行審美教育都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教《歡樂頌》時,我先講述貝多芬悲慘的一生,但又絕不向命運低頭的偉大精神,引起了學生們的極大的同情和崇拜,欣賞起《歡樂頌》這一首曲子時,個個都情緒高漲,為了解作品的內涵奠定了基礎.又如在《夢幻曲》的教學中,我先示範做了一個覺睡的動作,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然後問道:"你們做過美麗的夢嗎是一些什麼樣的夢呢"學生立刻發表自己的感想,然後我再讓學生聽《夢幻曲》,學生也用各種肢體語言去表現曲子中的意境.這樣,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而且還使課堂氣氛異常的活躍,大大引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聽看結合,增加興趣 在音樂課堂中,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不僅有利於教師節省時間去講授一些豐富的內容,而且可以將圖片,重要的譜例,歌詞,引入學生視野,對學生產生視覺上的刺激,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如果教師僅僅依靠講解而脫離了多媒體的輔助手段,即學生的"聽"與"看"不能有機地結合起來,那麼學生的積極性得不到提高,從而對音樂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就無法得到增強. 例如:我在給學生講解《北京喜訊到邊寨》這首管弦樂曲時,我便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一邊讓學生觀看小夥子和姑娘們此伏彼起,縱情歌舞的場景,一邊讓學生傾聽樂曲,使學生體會樂曲所表現出北京喜訊傳到南方邊寨時引起各族人民歡歌跳躍的熱烈情緒.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已被樂曲深深地感染,不由自主地模仿著畫面上的人物進行舞蹈動作,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增加,對樂曲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也得到了提高,長期以往,對促進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也是非常有益的. 四,貼近生活,提高興趣 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是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教師只有調動起學生的生活積累,把生活融入課堂,讓學生帶著一份真情和一種興趣去體驗音樂,感悟人生,才會使他們享受音樂的無窮樂趣.如在×××××—這一節奏教學中,我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先叫學生模仿母雞下蛋時的聲音,然後再把學生對動物叫聲的感受巧妙地遷移到歌曲節奏中去,變成××××× 咯咯咯咯蛋這一節奏形式,使學生用生活中熟悉並喜愛的各種動物的叫聲讀節奏,在快樂的小動物的叫聲中把生活經驗音樂化,音樂問題生活化,使學生在游戲般的生活情境中成了整首歌曲的節奏教學.又如在歌曲《小放牛》的教學中,當學生唱會了歌曲後,又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給歌曲創編或改編歌詞,經過小組討論後,有的同學將歌名改為《我是一個放羊郎》《我是一個讀書郎》等等,學生唱著自己改編的歌詞,創造力頓時被激發出來了,個個同學都爭先恐後地要求上台表演自編的歌曲,既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又提高了學生演唱新歌的興趣.總之,我們只有激發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從而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⑶ 中小學創新教育存在的現狀和問題,提出中小學教育如何開展創新教育或中小學生創造力開發的對策 論文。
這種應試教育很不好應該改革。
⑷ 如何培養自己(小學生)的創造力
未來的競爭將主要是人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競爭,因此素質教育要求我們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當前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我想談談自己的一點做法。
一、 從生活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學生的創造能力並非一定要像成人那樣能創造出社會上從未有過的新事物,而只要創造出自己從未見、聽過或接觸過的東西,當然不是模仿別人的東西。這樣,即使他們創造出的東西他人已經創造出來了,而他卻不知道別人有過,就可以視為創造了,這種能力就可視為創造能力了。作為教師應該從生活中善於發現學生的創造力。
二、 從小處著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學生的創造畢竟不同於成人的創造,他們不可能有轟轟烈烈的創造,但可以肯定有一些細心的甚至不引人注意的創造行為。作為教師要留心觀察學生的行為,對他們一些不經意的創意、創新和創造,都應該有意識地對他們進行啟發,有意識地加以強化,有意識地給予鼓勵。讓學生創造方面的星星之火燎原開來。
三、 抓住時機,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著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源泉。「可見,只有豐富學生的想像特別是創新想像,學生的創造力才能得到較好地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敢於想像、敢於創新、敢於打破常規的訓練,珍惜他們的好奇心,豐富他們的想像。
四、 在「問」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在教學中,問有很多種,最主要的就是學生的「問」和老師的「問」兩種。學生的「問」在教學中越來越少了,我們教師要提倡學生多問為什麼,這樣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能力才能表現出來。只有敢疑敢問,才能使頭腦這台機器更加靈活,才能創造出美好的事物。
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是教育的重要目的。我們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的主動精神,幫助學生進行創造性活動,從生活乃至各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⑸ 談如何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第一:
要了解什麼是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具有開創意義的思維活動,即開拓人類認識新領域、開創人類認識新成果的思維活動。創造性思維是以感知、記憶、思考、聯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以綜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徵的高級心理活動,需要人們付出艱苦的腦力勞動。一項創造性思維成果往往要經過長期的探索、刻苦的鑽研、甚至多次的挫折方能取得,而創造性思維能力也要經過長期的知識積累、素質磨礪才能具備,至於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則離不開繁多的推理、想像、聯想、直覺等思維活動。
⑹ 如何培養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
培養創新能力對發展和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幫助學生掌握現在和將來乃至終身體育需要的健體知識,健體技術和技能以及的體育文化素養。隨著國家對中學課程實施了大力度的改革,無論是課程模式、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還是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我們積極推進素質教、實現科教興國、培養新世紀人才的重要舉措。體育教師在課堂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怎樣才是體育教學中手段和方法的創新?教師如何在教學上轉變以往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手段和接受新的技術、新觀念,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在學習管理方面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些都值得我們體育教師去總結和探索的問題。 關鍵詞:體育教學 體育教師 學生 創新 培養 現代心理學認為,每一個人都具有先天性的創新潛能,這種潛能的實現依賴於個體所處的環境,能激發個體的創造性思維,促進創造潛能轉化為現實的創造才能力。作為中學體育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一、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 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創新態度,體育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改變以往習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改變教師的角色和上課的節奏。要培養創新性的學生,體育教師首先成為富有創新精神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創新精神、富有創造力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的學生。其次,體育教師應具備先進的教育思想,才能產生教改意識,才能用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在教育改革中不斷獲得更新和發展。再次,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技能和較強的授課技巧來作為實踐的基礎,把理論升華為實踐的高度來指導教學實施,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二、體育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 1、建立民主的師生,培養創新意識 傳統的體育教學中師生關系是專斷的,教學氛圍沉悶,學生精神抑鬱,學習處於被動狀態。在新型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營造一種自由、活潑、寬松、有趣的教學氛圍,師生之間形成一種平等、和諧、民主的關系,學生會對教師產生信賴感和親切感,從而形成有益於課堂教學的親和力,使學生感受到對教師的期待和愛,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同時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上好每一節課,讓學生從教師的一舉一動中受到激勵,使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老師在期待我」,教師充分利用自己的眼神、語調、微笑和肢休語言來表達對學生的鼓勵和愛。只有在這樣輕松愉快的教學中學生才能得到充分尊重和信任,只有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他們才能樂於參與教學過程,為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打好基礎。 2、樹立成功教育意識,培養創新精神。 奧托曾說:「我們所有的人都有驚人的創造力。只不過它埋藏在人的較為深層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勞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它。或多或少,人人都有創新能力,但往往缺乏創新精神,精神源於動機,要想培養創新精神必須激發學生創新動機,樹立成功意識。在體育教學中每當教師在示範一個新的動作時,有的學生躍躍欲試去模仿動作;有的學生心理也想上去做動作,但不外露;也有學生因怕做不好,表現得很被動,作為教師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即使是後一種學生雖然他們好像是要逃避練習,但他們內心也會有一種想做好的想法。例如:學習實心球時,有的學生扔得比較遠;有的學生動作比較好;有的學生能夠利用腰部力量等;教師用鼓勵的語言激勵學生,使學生都能體會成功的樂趣,於是學生都能積極投入練習,正是這種意識推動著他們去思考、去創新。 3、改革體育教學模式,培養創新精神。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學習是獲取人類知識、經驗、文化的手段,一個人從出生到生命終點也離不開學習。如果在學生走出課堂,離開學校時,變的討厭教育,厭惡學習的話,就說明我們的教育失敗了。」任何學科都是一樣,枯燥的學習,不斷重復的動作練習,再加上還要不可避免的付出自己的體力,有時甚至是超越極限的體力,往往只會讓學生對學習望而止步。興趣則可以喚起學生廢寢忘食地鑽研,成為打開學習體育成功大門的鑰匙。人們常說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興趣更是學生探索、創新的力量源泉,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新能力的前提,是教學中重要的手段。在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講解→示範→分組練習→巡迴指導→終結評價」。這種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者發令,學者強應,身順心違」,這種教學模式存在著教學目標單一,組織教學形式僵化,忽視學法,個體差異,能力培養,學生處於被動狀態等不足,與當前的素質教育相差太遠。因此我們在體育課堂教學中要改進教學方法
⑺ 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語文學科對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不僅要學習文章的內容,而且還要學文章的其他形式。語文的形式是語言文字,是表達技巧;而內容只是生活,是事物,是思想,是精神,一位教育家指出:「語文學科這一特點使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語文這一工具學科的學習運用,必然伴隨著一定的思想,交織著一定的情感,尤其是那些文學作品所展現出來的豐富多彩的生活畫面,動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大自然的詩情畫意,都是激勵學生思維的發展的誘因,都可能觸發學生的思維想像,萌生創新意識。」 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呢? 首先,教師應該轉變觀念,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教師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自己首先應該有創新意識。創新意識是創新的內在動力,是創新的開始並始終影響整個創新活動,它是在創新活動中產生、發展、檢驗和論證,由實踐到意識,又由意識到實踐,一直貫穿於創新活動的全過程。教師要樹立「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陶行知語)的意識,要敢想敢做,要有能為人先的膽識和勇氣,能發現並能發展自己的創新能力,敢於標新立異,隨機應變的進行創造性教育,對於約定俗成的教學方式要懷有強烈的思維批判性,這是時代更是當前新課程改革賦予語文教師的重任。學生只有在教師的強烈創新意識的鼓勵下,才可能產生強烈創新的動機,釋放創新激情,發揮創造性思維。 其次,培養學生樹立創新意識是形成創造性思維的前提。學生的創新意識並不是與生俱來,必須依賴於積極的指導和鼓勵,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有計劃地進行教育和培養。 (一)、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慾望。心理學告誡我們:動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只有具有強烈的創新慾望,才能主動思考,主動創新,因此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第一步。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向同學們講清創新意識的含義;利用古今中外新人才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設置趣味性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我針對不同學生的原有基礎和特點,有針對地進行創造思維的訓練。 1、激發好奇心、求知慾,培養學生的創造動機。例如在《火燒雲》一課教學中,針對文中火燒雲動感性極強的特點,我設計了啟發學生用動作表現火燒雲升上天空的情景。同學們十分活躍,積極開動腦筋,同桌之間互相演示,然後紛紛到前面表演。最後大家一致贊揚一名同學用雙手滾動的方法來演示火燒雲升上天空最為貼切。再有像學習蘇軾的《題西林壁》這首詩。針對宋詩說理性強的特點,我仍採用啟發學生運用形體語言形象地表現古詩句。學生分組展開討論,有的學生運用五個手指表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又將五指聚攏,掌心成窩狀,形成山峰環繞,人處山中的感覺。一看便馬上聯想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詩句。這樣一來,既理解了詩句又幫助了背誦。還有的同學幾個人排列一起,先橫後豎,然後圍成一圈,再讓一名矮個兒同學站在中間,很形象地向全班同學表達了詩句的意思。這種方法對於學生來講就具有創造性。它使學生的思維與想像緊密相聯,為今後學習古詩,形象地理解文章、語言提供了方法。 2、重視發散思維與集中思維全過程的培養。具體而言,既有發散,從多角度尋找答案、方法,又有集中,通過分析從中找出最佳答案。在《赤壁之戰》一課的教學中,我精心設計了「你認為東吳和曹操哪一方應該獲得勝利?為什麼?」的問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讓學生去佩服東吳方面的知己知彼、揚長避短。這一問題引發了全班的爭論,形成了三種意見:A認為東吳應獲勝,這是歷史事實;B認為曹操應獲勝,中國就可以統一了;C認為誰勝了也不好,反正都是打仗,老百姓就遭殃。我又引導大家展開討論,逐步統一了認識,第二種意見是對的。曹操獲勝就可以統一中國,結束分裂,符合歷史趨勢和人民渴望安定的願望。這種歷史唯物主義的觀念對成年人很容易,但對六年級的孩子來說沒有這個觀念。建立起這種觀念對學生的思維就是個創造性的提高,今後他們就會學著用這種觀點去評價、看待歷史、現實、人和事。學生再看這類問題,就會站在一個新的高度辯證地去看,而不是只停留在為東吳喝彩。這就是從發散到集中的思維訓練過程。 3、是針對自身原有基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良好個性。像上文提到的第三種觀點認為誰獲勝也不好的同學,原本語文成績較差,也很難發言,學習上被動,按過去的教學方法只能是跟在別人後面撿「現成兒」的。但在開展創造教育,把創造性思維培養引入語文課堂後,他變得十分活躍,勇於發言。他的觀點雖不是很正確,但對於他自己確實具有獨立性、首創性、新穎性,既不同於別人,又超越了自我,真正是創造性的。 (二)、培養學生創造性習慣,使學生樹立創新意識。 「學習有兩種,一種是重復性學習,另一種是創新性學習。」「創新性學習就是不拘泥、不守舊,敢於創新。……創造性要看作為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中國青年報》)。為了促進學生創造性學習,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1、培養學生創造性個性。任何創造性活動,都要受到各個性的極大制約,受到已有定性思維的限制,因此需要對已有的觀念、方法、理論進行突破。故此,在教學活動中要培養學生的具有拼搏、進取、創新、頑強、堅韌、自信、自製等個性心理品質。 2、培養學生產生創造性的學習特點,並在實踐中強化創造性思維意識。創造型學生在學習中具有不同於普通學生的表現。在學習內容上,創造型的學生不滿足於對教學內容的記憶,而是自己對求知世界的探索;在學習態度上,創造型學生喜歡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探究,思考問題的領域和方法不為老師所左右;在時間安排上,創造型學生不按照規定的時間去學,除了完成課堂作業以外,更多的時間是花在閱讀課外書或從事其他活動上;在學習目標上,創造型學生不僅獲得書本和教師傳授的知識,而且對教師和書本上的知識進行批判的吸收。我們把握創造型學生在學習中的特點,就要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更好的引導學生、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讓他們在學習生活中得到培養和鍛煉。學校中多一份創造性學習,學生進入社會就多一份創新能力;學校中多一個創新型學生,進入社會就多一個勇於創新的人才。 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總是與創造性活動相聯系的。因此在課堂活動中應結合聽說讀寫盡量為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機會,例如小組討論,作文互改等,都是利於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方式。 第三、營造和諧、民主、快樂的學習氣氛,讓學生最大限度的發揮聰明才智。營造和諧、民主、快樂的學習氣氛關鍵在師要有教育機制,即良好的心理素質,敏銳的觀察力,靈活敏捷的思維能力以及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應變能力。 第四、豐富知識,夯實基礎,拓展視野。首先,一個沒有知識或者知識貧乏的人是很難進行創新活動的,放眼歷史所有的發明都是在知識特別是相關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才得以形成,因此學生掌握知識的質與量影響著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體現要以知識為基礎,要以知識為前提。其次,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只有學生對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時候,才能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理解得越深,思考的時間越長就越接近創新的結果,體現出來的創新情緒,勇氣和耐心越好,更容易形成創新。最後,創新能力的體現離開的實踐活動是不可能的,知識的運用為創新提供的現實可能性。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知識的運用過程,就不可能有創新的產生。因此,創造型學習要豐富知識,夯實基礎,拓展視野。 第五、在教學環節中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以及非邏輯思維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對同一件事物,從不同角度觀察,就有不同的看法,體現出不同的思想意義。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某一問題提出多種解答思路,然後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去進行發散性思考和理解,以另闢蹊徑,求取新解。如,學了《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之後,我讓學生自己總結課文,並強調要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作多向思考。學生從不同側面說出了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1、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若我們慧眼獨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我們就能發現得更多。 2、解決問題的途徑很多,只要有信心、恆心和毅力,我們就能找到最佳方案。 3、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要多解、新解、巧解各種問題。 4、與人相處要善於換位思考,思他人所思,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5、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要灰心沮喪,因為倘若能轉換角度思考,就有可能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學生在寫作時,往往思維定勢,思路不開闊,內容單薄,這就需要加強發散性思維(多向思維)的訓練。以「水滴石穿」為例,學生通常只想到恆心和毅力,我引導學生分別從「水」「滴」「石」「穿」四個角度寫出不同的構思,結果學生總結歸納出"弱能勝強"或"柔能克剛";不要輕視"小";要敢於碰硬;頑石是可以攻破的等等觀點。 綜上所說,我認為在語文課堂上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與語文教學不僅可以有機結合,而且可以使傳統的語文教學真正成為創新教學。面臨經濟時代的來臨,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創新能力和水平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地位和發展速度,創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又深深依賴於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教育能否順利實現。而語文課堂是其中最為基礎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語文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創新型思維,提高其創新能力,加快創新教育的實施和發展壯大,是極其重要而有深遠意義的。
⑻ 在小學英語中怎樣培養孩子創造性思維
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摘要】創新教育,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為目的。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 教師將如何實施創新教育, 開創英語課堂教學新局面呢?一、 「以人為本」培養學生的主創意識;二、充分發揮多媒體,建構形象而真實的語言 情景;三、培養發散思維,提高創新思維能力。英語的課堂教學只有學生的主體 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很好地進行統一,採用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逐步 培養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樹立學生的開拓精神和創新意識, 逐步使他們創造求新成為一種習慣。 【關鍵詞】小學英語 課堂教學 創造性思維 培養 創新教育主要是針對傳統教育而提出的,傳統教育重知識的傳授,輕能力的 培養,課堂教學一直沿用「灌輸式」,重復著一個不變的過程:「教師講,學生聽; 教師念,學生跟;教師寫,學生抄。」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學生被動地接受一切。 培養出來的學生高分低能, 根本談不上具有創新能力, 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創新教育,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為目的。課堂教學 活動的所有形式都與學生的智力發展,首先是創造性的發展聯系在一起。學生成 為學習的主體,獲取知識的過程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學生自己去做的事, 而不是為他們做好的事。換句話說,就是讓學生自己思考怎麼做,甚至做什麼, 而不是讓學生接受教師思考好的現成結論。因此,創新教育思想下,教師不再是 單一的知識傳播者、發號施令的權威,而是學習共同體中的參與者與幫助者;是 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者、指導者;學生心靈的探索者;更重要的是學生創新能力 的開發者。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將如何實施創新教育,開創英語課堂教學新局面 呢? 1.「以人為本」培養學生的主創意識 「以人為本」就是讓這些活潑求知的少兒充分參與到英語教學活動中去。 教師 只不過是他們行動的指導者、輔導者、激勵者、促進者和協調者。教師應把課堂 教學變為學生在教師的「導撥」下,在探求知識的全心投入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 在講課中讓學生體驗成功, 增進主體發展的慾望,要使學生對學習英語產生濃厚 興趣,教師就應先具備創新意識,改革教學方法,變「填鴨式」教學為「啟撥式」教 學, 變老師要學生學為學生要跟老師學。其學習英語的興趣來源於新穎的師生關 系,它們是夥伴式玩伴型關系;要了解他們在學習上的困難和要求,並盡力解決 他們的困難,如:剛學英語是,語感和聽力都是學習的難點,而且不敢開口說。 這時教師就要講一講英語和漢語的某些發音的差異及英語的發音要領, 但著重要 看教師的口形、語音、語調,教師還要盡力要求學生自己大膽地說,先模仿—— 重復——仿說——直到大膽地說。 因為剛學一種新的語言, 發音不知, 語感不強, 語調不同,所以會不敢說。加之怕說錯了,別人會笑話自己。這時,教師就要指 出:「誰都是剛開始時的不會說,到一點一點會說的。不要怕說錯,誰都是由不 會到會的,只要敢說,就一定會說好的。」當學生說錯時或說的音不準時,先不 要急於糾正,那樣會打斷他們的語感和思路,最好是等他說完;也可先不糾正, 讓他去聽別人是怎樣說的。自己去回味、去糾正,這樣既不損傷他們的自尊心, 也會給他們去改正錯誤的機會。盡量讓學生多聽、多說、耐心地校對和重復,大 多數學生都是在跟讀效仿中學到語言的,這叫「模仿學習」。對那些語感和聽力都 極差的學生, 不要歧視或嘲諷, 要對他們給予鼓勵。 多走近他們, 用耐心的跟讀、 仿說,直到會說。這樣做是親近他們,就成為了他們的朋友和夥伴,他們愛學習 你所教和科目了。 2.充分發揮多媒體,建構形象而真
⑼ 老師,中小學實施智育的途徑和方法是什麼
1、組織文化課堂教學活動
經過教師的認真備課和精心設計,在課堂上通過講、學、練的有機結合,運用啟發誘導的方式,把科學文化知識內化為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智育水準。
2、組織藝體課堂教學活動
讓學生在音樂、美術、體育、信息、勞技等課堂上,經過藝術性熏陶和技術性開發,發展多方面興趣愛好,養成探索精神與創造性思維習慣,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智育水平。
3、組織具體的宣傳活動
例如法治宣講活動、交通自願者活動、公益慈善獻愛心活動、紀念緬懷革命英烈活動等,使學生在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具體活動中,體會感悟踏實的工作作風與科學的學習態度,從而有助於提高智育修養。
4、組織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
組織讓中小學生親自動手、動腦的實踐活動是進行智育的主要途徑。例如,可以舉辦小學安全教育月活動、也可以在玩耍中對他們進行教育,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讓他們學會接受失敗,可以通過游戲教給他們集體的力量,給他們分組游戲,讓他們學會合作。
5、主動培養自主性和創造性
自主性與智力活動的聯系可以通過智力活動對批判性思維的需要而得到說明。任何智能活動都需要聯想等將已知條件和未知的結論連接起來。如果這一連接不是幻想,就必須有一種自主的批判性思維。同時,正常或健康的智育也能夠包括自主性的培養。
創造性是人具有較高智力尤其是良好思維能力的重要表現和標志。由於現代社會對創造性的迫切需要,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的意義是毋庸置疑的。
⑽ 實際,談談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兒童的創造性
多讀書,用心讀,學會借鑒。好的文章、好詞、好句,學會積累。
4、確立新穎、獨特的文章標題。有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堅持寫日記,既能練筆,又積累了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