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說美感具有創造性
美感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不同的人對美感的定義是不同的。 比如有些人喜歡骨感美,有些人喜歡豐腴美。所以不同的人定義著不同的美感, 想法獨特的被利用下來,跟設計創造的靈感一樣 極具創造性。
2.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誰的觀點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提出的一個涉及審美活動本質的極其重要的美學命題。在《邕州柳中丞作馬退山茅亭記》中有這樣一段表述:「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蘭亭也,不遭右軍,則清湍修竹,蕪沒於空山矣。」
在這里柳宗元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思想:只有在審美活動中,通過審美主體的意識去發現「景」(清湍修竹),並「喚醒」它,「照亮」它,使這種自然之「景」由實在物變成一個完整的、有意蘊的、抽象的感性世界即「意象」時,自然之「景」才能夠成為審美主體的審美對象,才能成為美。
(2)美帶有創造性柳宗元擴展閱讀: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理解:
第一、 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離不開觀賞者,而任何觀賞都帶有創造性。
第二、美並不是對任何人都是一樣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的面前顯示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蘊。
第三、美帶有歷史性, 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階級,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異性。
柳宗元是一個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運動。柳宗元的哲學論著中,對漢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說持否定態度。他反對天諸說,批判神學,強調人事,用人來代替神。
柳宗元把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用唯物主義觀點解說「天人之際」即天和人的關系,對唯心主義天命論進行批判。他的哲學思想,是同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自然科學所達到的水平相適應的。他把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是中唐時代傑出的思想家。
柳宗元的哲學論著有《非國語》、《貞符》、《時令論》、《斷刑論》、《天說》、《天對》等。在這些論著中,柳宗元對漢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說持否定態度,並反對天符、天命、天道諸說,批判神學,強調人事,用「人」來代替「砷」。柳宗元還把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用樸素唯物主義觀點解說「天人之際」即天和人的關系。
3. 怎麼理解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一、簡單地說:美是在人對事物的領悟之上得以體現,是因人而異的,沒有人的領悟,也就無所謂美。
二、延伸:
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就是這個道理。
——普通認為是很醜的一個人,在她情人眼裡,就是好看。這不正說明「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嗎。
自然萬物身上的美,都是被人發掘出來的。竹虛梅傲,鶴逸鴛盟,不都是人賦予他們的「品格」
羅丹也說過:世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從另一個側面講了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道理。
4. 柳宗元兩句詩
雨後曉行獨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
宿雲散洲渚,
曉日明村塢。
高樹臨清池,
風驚夜來雨。
予心適無事,
偶此成賓主。
這首詩作於柳宗元被貶永州的第五年。描繪了愚池雨後的晨景。它通過對「宿雲」、「曉日」、「高樹」和「清池」等景物的描寫,展示了一幅雨霽雲銷的明麗圖景。
詩人緊扣題目中的「雨後曉行」先概寫愚池周圍環境。首句「宿雲散洲渚」把時間推到昨夜,點明夜裡一場雨後,天空中的最後幾片殘雲,從水中的沙洲上飄散而去。這時,早晨的太陽漸漸升起,燦爛的陽光照耀著遠近村落,使之呈現出一片光明。
接下來,具體描寫愚池近景。高大的樹木下臨清澈的池水,綠樹、池水相映生輝,一陣風來,使夜雨殘留在樹葉上的雨珠似受了驚嚇一般,紛紛墜落下來。詩人觀察景物之細膩,可謂令人叫絕。他捕捉了景物瞬息間的動態,並創造性地用了一個「 驚 」字,使「夜來雨」人格化了。頓時,筆下的景色產生了活力,具有了流動感。這兩句構思奇特,用極簡練的語言和富有特色的景物,描繪了一幅極富光彩和活力的圖畫。最後,抒寫詩人在景色中的感受。眼前色彩明麗,目光所及一片開闊,飄散的雲朵,陽光照耀下的村落,高樹清池,風吹雨落。這些景物動靜結合,和諧地統一在一個畫面中。詩人置身於這宜人的美景,有些陶醉了。在這難得的「心適無事」之時,深深地感到自己與眼前的自然景色猶如賓主相遇,舒暢自如。短短一首小詩,描繪出如此鮮活動人的景色,可見詩人煉字煉意的藝術功力。同時描摹景物,處處充溢著詩人的情感,景中有情,情寓景中,使全詩渾然天成。
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
柳宗元
覺聞繁露墜,
開戶臨西園。
寒月上東嶺,
泠泠疏竹根。
石泉遠逾響,
山鳥時一喧。
倚楹遂至旦,
寂寞將何言。
柳宗元的詩歌大都寫於他遭貶之後,而且大多抒寫其離鄉去國的哀愁和謫居生活的苦悶。這首詩即作於詩人被貶永州的困境中。
詩一開篇便扣緊了題意:深秋,寒夜寂寥。詩人因心緒不寧,至「中夜」仍孤自愁苦,輾轉難眠。戶外,傳來了「繁露」滴落的輕微的聲音,可以想像,這是一個靜寂的夜晚。於是,他打開屋門,來到西園。戶外,空曠、寧靜。一輪明月從東山後面爬上來,把它那清冷的光輝灑在疏疏落落的竹林之中。 「泠泠」一詞用在此處極為巧妙,詩人取其「清涼」之意來形容月光,與「寒月」的「寒」字互相映襯,著意渲染了一種凄冷的意境。
此時,四周萬籟俱寂。山腳下從石縫中流出的泉水聲,愈遠而聲音愈為清晰,山中的野鳥偶爾發出一陣喧鳴,這更反襯出環境的清遠、幽靜和空曠。
詩人用「繁露」墜地、石泉的「逾響」和空山深澗的鳥鳴,極寫居處四周靜謐的氣氛,這種以鬧寫靜,動靜相襯的手法,生動地勾畫了幽深寂靜的月夜景色。在這景色中寄寓著作詩人復雜的思想感情:有遭冷遇後的不平,有離開家園和親人的寂寞,也有封建知識分子的孤傲高潔⋯⋯。
詩人面對眼前清冷寂靜的景色 ,倚門沉思默想,直至天明。盡管如此,詩人仍無法擺脫孤獨苦悶的心境,所以最後說「寂寞將何言」,寥寥數語,其種種苦痛和煩惱盡在不言中。
詩人善於選擇富有特徵的景物來寫大地的寧靜和山林的空曠,從而繪成了一幅意境清幽的月夜圖,繁露、寒月、疏竹、石泉的流響以及山澗的鳥鳴涵蓋其中,顯示出詩中有畫,靜中有聲、動靜相襯的特色。
漁翁
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岩宿,
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
唉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
岩上無心雲相逐。
這首七古與柳宗元的另一首五絕《江雪》,都是描寫漁翁的。漁翁的形象都體現著詩人嚮往的理想人格,而藝術上各具特色:《江雪》中的蓑笠翁在孤傲中映著寒光,而這里的漁翁卻於高逸中透著凄清。
「漁翁夜傍西岩宿 ,曉汲清湘燃楚竹 。」西岩,即永州城外的西山。柳宗元於順宗永貞元年(805 )被貶為永州司馬,曾遍游這一帶山水,先後寫了被譽為「千古絕唱」的《永州八記》,借山水以寫幽懷。我們將這首詩與《永州八記》放在一起參讀,讓這一作品群所展示的山水美與人格美相互映照,會更容易看清詩人在這個時期的孤清高潔的情懷,而他筆下的山水人物都打上了詩人這種審美情趣的印記。柳宗元在青山綠水間為什麼特別注目於漁翁的形象?他是否想起了一千多年前屈原被放逐到瀟湘之間,在江畔與漁父對話的情景?是否屈原那「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潔的悲劇形象觸發了詩人的情思?以柳宗元的謙卑自放的性格,決不會自比為先賢屈原,但我們從漁翁的生活情趣中隱約看見了詩人的影子。這位漁翁的居處是「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始得西山宴遊記》)的西山,飲的是「清瑩秀澈」的瀟湘水,連燒水做飯的竹子都是浸過娥皇女英之淚的班竹。何等高潔而富有詩意的生活情趣!這個漁翁不象是一位高人逸士嗎?時間由「夜」而「曉」,畫面由幽暗轉為明麗,再加上「清湘」、「楚竹」的輕靈詩筆點染,更令讀者悠然而神往。
「煙銷日出不見人,唉乃一聲山水綠。」晨炊既畢,風煙俱凈,朝暉照亮了山巒,這位漁翁也該駕著他那一葉扁舟出現了吧?然而卻不見其人,正當你凝眸遠望時,忽然一聲唉乃搖櫓的歡快漁歌自山間傳來,你禁不住心頭喜悅,正准備一睹仙顏,那歌聲卻又飄然遠去,消溶於滿目綠色之中了。人呢?終於可望而不可及 —— 這望也只不過是想望,原來前面的「夜宿」、「曉汲」雲雲,都是打聽來的關於這位高人的傳說而已。然而多麼奇妙,隱約卻又真切,「唉乃一聲山水綠 」,當你從想望中醒來,再看眼前景色時,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綠了,好像這山水之美恰是剛才那「唉乃一聲」從仙境召喚降落到人間來的。難怪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嘆為「奇趣」,這實在是一種飄逸超然得帶點神秘味道的審美境界。
尋訪而不得見,你也許有點兒悵惘,只好泛舟而下 。然而當你駐舟中流 ,回望漁翁居住的山巔時,「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漁翁——簡直就是一位仙翁,居處如在天際,縹緲虛無,超然於塵世之上。你看,「古今隱逸之宗」陶淵明所嚮往的「雲無心以出岫」(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悠然境界又在這兒的「岩上」出現了。
應該說,柳宗元筆下的這個漁翁形象,並非中唐時期漁民生活的現實反映,而是詩人自己的志趣的客體化。這個形象是高潔的,悠然自得的,同時又是虛無縹緲的;其背後還浮動著屈原和陶淵明的影子。這樣,讀者從詩人苦心孤詣的構思里,又可窺見一層凄清之色。
柳州峒氓
回答者:幽若嵐兮 - 經理 五級 11-1 13:09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好多啊!!!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5 個人評價
好
60% (3) 不好
40% (2)
其他回答 共 1 條
江雪鑒賞
千山鳥飛絕, 山嶺重重,不見只鳥飛過,
萬徑人蹤滅。 道路條條,也無人跡行走。
孤舟蓑笠翁, 只一條小船坐個穿蓑衣的老翁,
獨釣寒江雪。 大雪紛紛,獨自在的江上垂釣。
賞析:
這是一首婦孺皆知的小詩,它字淺句順,讓人過目成誦,經久不忘。如果一個人只能背誦三首古詩,《江雪》十有八九是其中之一。當我們陶醉於它的凝練的時候,不禁會思考它到底表達了什麼?
一首詩的內涵能有多大?《江雪》似乎提供了一個典範。西方中世紀釋讀《聖經》,曾有「四義釋讀法」,主張分字義的、寓意的、規訓義的、靈義的四個層次理解《聖經》。我們也不妨從多層意義上來欣賞這首小詩。
首先從最淺顯的字面上看,《江雪》提供的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寒江獨釣圖」。前兩句是天寒地凍的大背景:千山疊嶂,白雪皚皚,萬徑盤曲,冰封凄凄,天空中沒有一隻飛鳥,路面上沒有一個行人。後兩句是小焦點:在這大背景中有條江,江面上有一小漁船,漁船上有一穿蓑戴笠的老漁翁,老漁翁手持一根釣竿,獨自垂釣。描繪極有層次,很多的國畫常常取材於此。宏闊的天地和微小的漁翁形成鮮明對照,而整幅畫面給人直觀感受是「冷」和「寂」。
「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們馬上會想到詩人恐怕不單單是為了畫一幅毫無意義的圖畫吧?這苦寒靜寂的圖畫背後,是怎樣一付情懷呢?自永貞革新失敗以來,詩人屢遭打擊迫害,被貶謫到荒涼的永州,政治抱負不得施展,志同道合的朋友天各一方,生活上又陷入失朋少伴的孤獨之中。這陷入幽靜寒冷的境地之中,在千山萬徑的人世間也沒有同伴的孤苦老漁翁,不正是此時詩人的自況么?
然而,用詩人的政治、人生遭際作比附,雖然可以一一應驗,卻不能中止我們對詩意的領會。從更深一層看,這首詩則反映了詩人的在此厄運中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境界:雖深陷絕境而不悔其執著之心,雖歷冰雪而不改其高潔之志。有論者以為在這樣寒冷寂靜的環境里,那個老漁翁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凜然不可侵犯。這個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思想感情的寄託和寫照。
不過,精神寫照說,還算不得最高層次的理解。因為這樣的精神,必得在如此的環境中才能展現出來,詩境真正的高超之處卻在於超越這個苦寒的世界,而達到精神的沉寂。這便是禪的境界。詩人深受佛禪思想浸染,必然深悟「色即是空」的佛理,千山也好,飛鳥也好,萬徑也好,人蹤也好,江面、小船、釣鉤、老翁,不過都是空無,唯一存在的是漁翁的超脫。所釣非魚,乃禪也。
這樣我們就可以不同層次上體會這首小詩的美,層次雖有深淺之分,然而每一層面都有自己特有的藝術美。言有盡意無窮,這也許是《江雪》千百年來令人贊嘆不已,以二十字而占據中國文學史重要一席的原因吧。
你從裡面找兩句就行了
5. 柳宗元主張的文學理論是什麼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南解縣(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生於長安。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積極倡導者。
柳宗元所屬的河東柳氏,是中國北方一支著名的士族,但到柳宗元所在的時代,其勢力已漸衰微。柳宗元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刻苦勤奮,見解開闊,13歲時就寫下了《賀平李懷光表》這樣難寫的文體。這篇文章氣勢不凡、措辭練達。小小柳宗元出手不凡,馬上獲得「奇才」的贊譽。
貞元九年(793年),柳宗元與好友劉禹錫一同考中進士,三年後又中博學宏詞科,由此步入仕途。
這一時期柳宗元仕途順暢,在文壇上也頗負盛名。他家學淵源深厚,所寫文章縱古論今,氣勢宏大,當時的士人仰慕其文名,紛紛登門求教,柳家常常門庭若市。
永貞元年,唐順宗重用王叔文主持政務,推行新政。王叔文領導「永貞革新」,打擊宦官和豪強,以維護唐王朝的統治。這一革新運動和柳宗元的實行仁政民本的政治主張相吻合,於是他便積極投身其中,與劉禹錫等成了推行新政的核心人物。但是新政嚴重觸及了宦官、官僚和藩鎮的利益,在他們的聯合反對下,新政僅歷時100多天就告失敗。柳宗元等八人因此被貶為邊遠各州司馬,史稱「八司馬事件」。
元和元年(806年),柳宗元舉家來到人煙稀少、野獸出沒的任所——永州。新政失敗造成的心理創傷,再加上水土不服、生活艱苦,柳宗元抑鬱寡歡,疾病纏身。但是,險惡的環境和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有機會接觸到最下層的勞動人民,他寫下了名篇《捕蛇者說》,藉以抨擊官府橫征暴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他還寫下了游記散文《永州八記》,通過精妙的文字,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對後世有著極大的影響。
在永州十年的貶謫生活中,柳宗元移心寫作,發憤著述,身體力行地投入古文運動。他和韓愈一起,努力把文體從駢體中解放出來,著意用散文文體進行各種體裁創作的活動,從而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柳宗元用散文體寫的論文,重要的有《貞符》、《時令論》、《斷刑論》、《封建論》等。他還與韓愈、劉禹錫等人進行學術交流和學術討論,創造出新文體創作的氛圍。
柳宗元還創造性地使寓言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形式,他用散文體寫就的寓言《三戒》(《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具有非常高的品位,是我國古代寓言的珍品。
柳宗元以其在散文領域取得的全面的劃時代的成就,和韓愈一起被世人並稱為「韓柳」,視為散文史上的兩座豐碑。他的創作,為中國文化史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結束貶官生涯,被召回京師。但因為政敵的排擠,他被派往更偏遠的柳州任刺史。
在柳州任上,柳宗元廢除奴俗,對已經淪為奴婢的,自己出資為他們贖身。他還發展生產,鑿水井,修城池,廣植樹,使柳州的經濟得到了發展;他還發展教育,興辦學校,改變了柳州落後閉塞的狀況。全國各地的學子欽慕柳宗元的才名,不遠千里前往柳州向他請教。
元和十四年(819年),柳宗元已病入膏肓,在京師朋友的努力下,唐憲宗同意將他召回京師,但在詔書到達柳州之前,這位文學大師含冤而逝。柳宗元以其在文學上的造詣,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又因為柳宗元有德於民,柳州百姓在他死後為他修建了「柳公祠」和衣冠冢,以寄託人們的哀思。
柳宗元的《河東先生集》共45卷,外集二卷。包括論說、寓言、傳記等五類文體。
論說包括哲學、政論等文章,以及議論為主的雜文。其特點是筆鋒犀利,論證精確。《天說》為哲學論文的代表作。《封建論》、《斷刑論》、《晉文公問守原議》、《桐葉封弟辯》、等為政論的代表作。
寓言繼承《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春秋時期的傳統,並有新的發展。多用來諷刺、抨擊南昌當時社會的丑惡現實,推陳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種動物擬人化的藝術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達政治見解。代表作《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組成的《三戒》,其中《臨江之麋》諷刺了那些仗勢欺人的走狗,他們只要沒有靠山,就成了一群無用的廢物,任人擺布。《黔之驢》諷刺了那些外強中乾的人,沒有真才實學,卻要四處炫耀。《永某氏之鼠》則諷刺了那些利用社會或者個人的關系作掩護,從而肆無忌憚、無惡不作的人。他們就像老鼠一樣危害著整個社會的穩定與人民生活的安全。另外,《羆說》等篇嘲弄貪婪無厭、虛聲惑眾的人,同樣嬉笑怒罵,因物肖形,表現了高度的幽默諷刺藝術。
傳記文繼承《史記》、《漢書》的傳統而有所創新。一種是寫英勇正直的上層人物的,如《段太尉逸事狀》,刻畫了段秀實勇於與強暴者斗爭和真切關心人民疾苦的動人形象,又描寫了驕兵悍卒的無賴形態和虐民罪行,文章寫得生氣勃勃,向來與韓愈《張中丞傳後序》並稱。又一種是寫下層被壓迫人物的,如《梓人傳》、《種柯郭橐駝傳》、《童區寄傳》、《宋清傳》、《捕蛇者說》等,以進步的政治立場和深厚的同情心,反映和歌頌了這些人物的才能、遭遇、高尚品格、抗暴精神,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有誇張有虛構,似寓言又似小說。
山水游記是柳宗元最為膾炙人口的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在這些游記,均寫於貶謫永州以後,而永州之作更勝於柳州之作。著名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等即其典範。這些作品,畫廊式地展現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勝景,繼承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
騷賦也是柳文中具有特色的部分。柳宗元在政治斗爭中失敗,長期貶謫,悲憤激情,有與屈原相通之處。《懲咎賦》、《閔生賦》、《夢歸賦》、《辦山賦》、《吊屈原文》等篇。都是用《離騷》、《九章》的體式,或直接抒情,或借古自傷,或寓言寄諷,幽思苦語。
詩歌的數量較少,只存140多首,都是貶謫以後所作。如《首春逢耕者》、《溪居》、《飲酒》等篇,思想內容與陶詩相近,語言也較為樸素。除外,柳詩還有以慷慨悲健風格擅長的,律詩如《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是唐人七律中的名篇,《得盧衡州書因以詩寄》、《嶺南江行》、《別舍弟宗一》諸篇,通過對南方奇異風物習俗的描繪,抒寫貶謫生活中的哀怨之情,在唐律中獨具一境界。絕句如《江雪》、《長沙驛前南樓感舊》、《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等篇,寫景抒情,或幽峭奇辟,或韻致悠揚,在唐人絕句中不可多得。
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傑出的散文家、詩人,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以無神論思想和進化的歷史觀,批判了「天人感應」和「聖人」創造歷史的謬說,在我國哲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柳宗元的文學理論與韓愈的主張基本相同,但各有其特殊的貢獻。他提倡「文者以明道」,要求形式為內容服務,而這個「道」卻不專宗儒家一說,主張把百家之說「通而同之」。他強調發揮文學「輔時及物」的社會功能,鮮明地提出「文之用,辭令褒貶,異揚諷喻而已」。他特別重視作家的創作思想和社會實踐問題,認為「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明確指出那種「不知耕農之勤苦,物役之艱難」而「專弄文墨」的人,在文學上絕不會有什麼成就。此外,柳宗元對作家的寫作態度、繼承與創新、文學源流、藝術風格、寫作技巧、語言運用等問題,都有許多具體而深刻的見解。
柳宗元的散文創作以寓言、傳記、游記和騷賦的成就最高。寓言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只是用作比喻的片斷,柳宗元把它發展成為更獨立、更完整、更形象的文學樣式,推上了中國文壇,並以短小精巧、尖銳潑辣的藝術手法,嘲諷了朝野上下形形色色的丑惡現象。他的傳記文大多取材於勞動人民,對他們的不幸遭遇和聰明才智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與熱烈的歌頌。許多不同職業的下層人民群眾的形象進入文學傳記,是柳宗元對後世的一大貢獻。他的山水游記對自然美的刻畫精微,洞察幽深,達到了「漱滌萬物,牢籠百態」的美學高度,在借景抒情,寓情於景,以自然境界之美映襯個人品德之美,對比官場丑惡現象等方面,遠遠超過了以往的山水名手,為中國的游記散文奠定了穩固的基礎。他的騷體文繼承了屈原的優秀傳統,憤世嫉俗,諷事喻理,構思巧妙,文辭優美,使這種久已沉淪於宮廷廟堂的文學樣式煥發出了新的光彩。
6. 柳宗元的最富有創作性文章的代表作有哪些
柳宗元的寓言諷刺文和山水記是兩類最富創造性的文章。如《三戒》等寓言,諷刺一些社會現象,概括某種普遍的生活真理,鋒利簡潔,發人深思。他的山水記如《永州八記》,在對自然美的描繪中滲透著自己的感受和情懷,文筆清新秀美,富有詩情畫意。其傳記散文往往借題發揮,揭露尖銳的階級矛盾,縝密謹嚴,條理井然,風格嚴峻沉鬱,如《捕蛇者說》、《種樹郭橐駝傳》等。
7. 柳宗元在散文理論方面有何主張及看法
柳宗元的文學主張在文章內容上,針對駢文不重內容、空洞無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現實,「不平則鳴」,富於革除時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體,突破駢文束縛,句式長短不拘,並要求革新語言「務去陳言」、「辭必己出」。此外,還指出先「立行」再「立言」。這是一種進步的文學主張。
由於政治見解與個人經歷的不同,柳宗元並不屬於韓愈那個作家群體,而且由於他長期貶謫在南方,離當時的文學中心較遠,所以他的古文理論與創作實踐沒有韓愈那麼大的影響,但是,柳宗元對古文復興運動,也有其獨特的貢獻。
和韓愈一樣,柳宗元也強調「文」與「道」的關系。他在《報崔黯秀才論為文書》中指出:「聖人之言,期以明道,學者務求諸道而遺其辭。辭之傳於世者,必由於書。道假辭而明,辭假書而傳,要之之道而已耳。」意思就是說,寫文章的目的是「明道」,讀文章的目的是「之道」,文辭只是傳達「道」的手段、工具。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他更明確提出「文者以明道」的原則,在《答吳武陵論〈非國語〉書》中,他又要求文章有「輔時及物」的作用,即能夠針對現實,經世致用。
基於這樣的認識,柳宗元也對駢文持批判態度。在《乞巧文》中,他諷刺駢文是「眩耀為文,瑣碎排偶;抽黃對白,啽哢飛走;駢四驪六,錦心綉口;宮沉羽振,笙簧觸手;觀者舞悅,誇談雷吼;獨溺臣心,使甘老丑」,就是說駢文徒有表面的好看,並無實際的用處,甚至還會迷惑人心。他推崇的也是先秦兩漢之文,認為「文之近古而尤壯麗,莫如漢之西京」(《柳宗直西漢文類序》),主張寫文章要「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恆,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其動」,還要旁參《穀梁》、《孟》、《荀》、《庄》、《老》、《國語》、《離騷》、《史記》的氣勢、脈絡、文采等(《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大體上說,柳宗元的散文理論與韓愈很相近。在評價駢文時不無偏激,在強調以道為根本時難免忽視文學的獨立價值,但同時卻也很重視文辭氣勢等藝術性方面的考慮。至於他的文章,同樣不完全受他的理論的限制。
在文章的具體表現方面,柳宗元的看法與韓愈有些不同。
首先,韓愈比較偏重於散文中情感的直接表露,所謂「不平則鳴」、「愁思之聲要妙」等都是指作者情感不加掩飾的宣洩,而柳宗元則比較偏重於情感的含蓄表達方式。《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他自己作文:「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留也;未嘗敢以怠心易之,懼其弛而不嚴也;未嘗敢以昏氣出之,懼其昧沒而雜也;未嘗敢以矜氣作之,懼其偃蹇而驕也。」
就是說在創作中要平心靜氣,使內在情感深沉含蓄地表現。這裡面有人生態度與宗教信仰的因素。韓愈激烈反佛,曾批評學佛者「一死生,解外膠,是其為心必泊然無所起,其於世必淡然無所嗜。泊與淡相遭,頹墮委靡,潰敗不可收拾」(《送高閑上人序》);而柳宗元卻信佛,曾多次反駁韓愈,認為佛教讓人「樂山水而嗜閑安」(《送僧浩初序》),並主張感情不可過分外露,說「氣煩則慮亂,視雍則志滯。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寧平夷,恆若有餘,然後理達而事成」(《零陵三亭記》)。因此,他雖然常常壓抑不住心頭激情而寫出激烈的作品,但也常常克制自己,寫一些感情深沉含蓄的散文。相比起來,他的作品在力度、氣勢上不如韓愈,但在雋永、含蓄、深沉上卻超過了韓愈。其次,韓愈比較刻意於語言、形式上的革新與創造,為了突現感情的力度,他常在語言技巧上下功夫,而柳宗元相對地更重視內在涵意的表現。他在《復杜溫夫書》中說:「吾雖少為文,不能自雕斫,引筆行墨,快意累累,意盡便止。」在《楊評事文集後序》中也說,議論文要「高壯廣厚,詞正而理備」,比興文要「麗則清越,言暢而義美」,而在《柳公行狀》中則借贊美柳渾散文提出:「去藻飾之華靡,汪洋自肆,以適己為用。」可見他更重視內在的「意」和語言的「暢」,而不那麼強調在語言的外現形式上下功夫。因此,他的文風偏於自然流暢、清新雋永,更能令讀者回味。
柳宗元的議論文、傳記、寓言都有佳作。議論如《封建論》,邏輯謹嚴,文筆犀利而流暢;《捕蛇者說》從渲染捕蛇之險,反襯賦稅之沉重,點出「賦斂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題,篇幅雖短而波瀾曲折。傳記如《段太尉逸事狀》截取了段秀實治理駐軍、孤身入營勸諭郭晞、賣馬市谷代農償租、拒納朱泚大綾四個典型事跡,生動而有說服力。寓言如著名的《蝜蝂傳》借小蟲諷刺那些「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不知死之將至的貪心者;《三戒·黔之驢》則借驢比喻那些外強中干、實無所能的龐然大物;《羆說》則借鹿、貙、虎、羆一物制一物來比喻那些「不善內而恃外者」只知假借外力而不思自強的愚蠢行為,想像豐富奇特,語言犀利精煉,篇幅雖短而寓意深刻。
但柳宗元散文中寫得最好的是那些山水游記。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並不是單純地去描摹景物,而是以全部感情去觀照山水之後,借對自然的描述來抒發自己的感受,正如他在《愚溪詩序》中所說,他是以心與筆「漱滌萬物,牢籠百態」。
像《鈷鉧潭西小丘記》所寫景物是:「清泠之狀與目謀,瀴瀴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
這山水便不僅僅是一種視覺、聽覺的客觀對象,而是投射了作者心境的活生生的親切的自然。所以,他筆下的山水,都具有他所嚮往的高潔、幽靜、清雅的情趣,也有他詩中孤寂、凄清、幽怨的格調。小石潭的「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鈷鉧潭西小丘的被人遺棄(《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城山的「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小石城山記》),愚溪的「無以利世」(《愚溪詩序》),都是作者心靈的外化。他也深深地喜愛這些山水,「憐而售之」、「枕席而卧」(《鈷鉧潭西小丘記》),覺得它們與自己有相同的遭遇和悲喜。也正是因為他對山水抱有這種感情,「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始得西山宴遊記》),才寫出如此細膩、優美、動情的山水游記。
同時,柳宗元又以極其優美、凝煉、精緻的語言通過對山水的描述,把這些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他極善於用各種傳神的辭句來寫各種各樣的山林溪石,如寫水的幽深平靜,則用「黛蓄膏淳」(《游黃溪記》);寫水的清澈淺平,則用「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寫水跳動輕快,則用「流若織紋,響若操琴」(《石澗記》);寫水流動曲折,則用「曲行紆餘,睨若無窮」(《石渠記》);寫石,則有「嶔然相累而下者」、「沖然角列而上者」的山坡山石(《鈷鉧潭西小丘記》);有「為坻為嶼為堪為岩」的岸邊之石(《至小丘西小石潭記》);也有「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竅穴逶邃,堆阜突怒」的園中之石(《永州韋使君新堂記》);又有「怒者虎鬥,企者鳥厲,抉其穴則鼻口相呀,搜其根則蹄股交峙,環行卒愕,疑若搏噬」的大山之石(《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
豐富的語匯和精微的觀察,把山水寫得各具形態、栩栩如生。
而在布局謀篇時,他又極善於運用虛實相生、忽敘忽議的方法,使文章開闔變化,意趣無窮。如《游黃溪記》從中國這樣一個宏大的范圍來說永州山水最善,然後逐漸集中到黃溪這一塊地方來,然後依游覽登臨的次序一一呈現黃溪景色,有如從空中俯瞰,從遠而近,由外而內,逐漸呈露,最後轉到黃溪的傳說後戛然而止,不羼入半點主觀感受,讓讀者如歷其境,用自己的眼光觀賞;而《始得西山宴遊記》則從每日登臨的泛泛而談轉入具體的西山之行,在極細的描摹後轉入登高遠眺,以作者自身「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感受收束,又充滿了主觀情感色彩,令讀者在這種充滿感情的敘述中神遊山水;而《至小丘西小石潭記》以魚在水中的怡然之樂和作者坐潭上的凄清悄愴相映,以日照潭水的明與竹樹環合的暗互襯,顯出一種鮮明的對比感;而《袁家渴記》則在匆匆記敘袁家渴的幽麗之後,轉過來寫風來時「紛紅駭綠」、「沖濤旋瀨」,使單純的登臨游覽又橫生出一種動態的奇異情狀。
此外,柳宗元的山水游記也汲取了駢文的長處,多用短句,節奏明快並且富於變化。像《袁家渴記》寫風,在「每風自四山而下」之後,連用八個四字句:
振動大木,掩苒眾草,紛紅駭綠,蓊勃香氣,沖濤旋瀨,退貯溪谷,搖颺葳蕤,與時推移。
以急促的節奏烘託了風的氣勢。而《至小丘西小石潭記》中寫魚: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則在參差舒暢中略有緊促,使魚的靜與動極生動地隨節奏而生。在這些看似平常的地方,卻凝聚了柳宗元精心錘煉的功夫。
當然,柳宗元古文在當時影響不如韓愈那麼大,但是柳宗元以他與眾不同的創作實踐,為文風的改變開拓了一條新路。尤其是他的山水游記,突破了過去散體文偏重實用、以政治和哲理議論為主的局限,改變了散體文以先秦兩漢誥誓典謨、史傳書奏為典範的觀念,創造了一種更文學化、抒情化的散文類型。他的寓言也是具有創造性的。在此之前,寓言大抵只是一篇文章中的一部分,主要用作論說的例證,柳宗元的寓言則擺脫了這種依附性質,而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
柳宗元散文的語言以「峻潔」著稱,文字准確而簡潔有力,又兼有含蓄、自然之長,體現出孤高脫俗的人生情調,是一種與人格相統一的散文風格。他的散文創作與韓愈的以奇崛雄放為特徵的創作一道,為號為「古文」而實為新體散文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古文運動是文學史上一個復雜的現象。就其解放文體、推倒駢文的絕對統治、恢復散文自由抒寫的功能這一點來說,無論對實用文章還是對藝術散文的發展,都有不可磨滅的功績。
而且我們也看到,雖然古文家標榜以「傳道」、「明道」為文章的最高原則,但韓、柳最具有文學性的散文,卻大抵並非以此為核心的;韓文雄奇,柳文幽麗,都飽含了個人的生活情感,具有鮮明的藝術追求。因為他們對「道」的理解並不那麼狹隘,他們自身的「道學氣」也並不那麼濃厚。韓愈《送高閑上人序》論張旭的書法,說張「利害必明,無遺錙銖,情炎於中,利慾斗進,有得有喪,勃然不釋」,這種執著於現實人生的成敗得失的激情表現於書法,才獲得卓越成就。這不僅反映了韓愈對自由奔放的盛唐藝術的愛好,而且與他的文學觀也有相通之處。但同時也不能不注意到,古文運動的的弊病也是相當嚴重的。在魏晉南北朝時代,人們通過長期的努力,終於對文學與非文學的區分取得了雖非精確卻已是頗為清楚的認識,而其中關鍵,就在於對實用性的和藝術性的文章加以分判。這為文學在其獨立地位上獲得自由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古文運動由於強調道對文的支配性,從而也就取消了文學與非文學的區分,這在文學觀念上是重大的倒退。由於古文運動的核心思想是倡導以文學為維護封建政治秩序服務,這必然導致作家個性的收斂,從而對文學的發展加上沉重的束縛。封建專制愈是強化,這一種束縛就愈是嚴重,同時「古文」也愈是表現出濃厚的封建說教色彩。實際上,像韓愈對「情炎於中,利慾斗進」式的激情的贊許,到了宋代就已經很難見到,更不用說更為拘謹的明、清正統古文家了。這也是古文運動先天的隱患所致。
8. 柳宗元有什麼美譽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山西運城人,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愚溪」,漢族,祖籍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運城、芮城一帶),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與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並稱為 「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