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是樂師伶倫
自從女媧造出人類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里,人世間沒有娛樂,什麼唱歌、跳舞都沒有,也沒有樂器,更沒有音樂。沒有音樂的生活,是多麼單調乏味啊!
傳說,在黃帝主宰世界的時候,才開始有了音樂。但那時的音樂非常簡單、粗糙,只是把一些木棒、竹棍、瓦罐、石器、皮鼓等互相撞擊敲打而已,單調、嘈雜,很不和諧。即使是這樣單調的音樂,在當時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打仗時,用它來鼓舞士氣;勝利時,用它來慶功助興;祭祀時,用它來敬神消災;平時,則用它來慶賀太平,陶冶性情。黃帝對這樣的音樂很不滿意。在他看來,樂器應該精美,音樂該有和諧的旋律。他請聰明過人的樂官伶倫來完成這一任務:「伶倫,你能不能為人們創作一種樂律,好讓大家的生活變得快樂一些?」
伶倫想了想,說:「好吧,讓我試試看吧。」
伶倫愉快地接受了黃帝的命令。他挑選了一批有才華的樂師,背上行裝,帶上弓箭和工具,長途跋涉,翻越了西方著名的大夏山,來到昆侖山的背面,安營紮寨,准備選材製作樂器。
什麼材料最適合製作樂器?開始,大家爭論不休。伶倫就讓大家按自己的願望和想像,選取各自喜歡的材料。有的人砍來植物的枝幹,有的人摘來植物的葉片,有的人獵取動物的盤骨,有的人雕琢石頭;大家各顯其能,製造了一堆千奇百怪、音調各異的樂器。伶倫一一比較鑒別後,認為竹管做的樂器聲音千變萬化,清脆悅耳。於是,大家從山溪邊砍回大量的竹子,選擇腔壁薄厚均勻的部分,截成長為三寸九分的竹管,製成了一大批竹管樂器,並把這種竹管樂器吹奏的音樂取名為「舍少」。
可是,萬事開頭難,蓽路藍縷的開創實在是艱辛。開始,吹出來的音調沒有陰陽之分,根本不成音律。人們諷刺伶倫說:「你吹的那竹管,不聽則罷,一聽把野獸都嚇跑了」。伶倫聽到了這些話,也很是灰心失望。有一次,黃帝正在練習騎馬,剛跨上馬背,忽然傳來伶倫吹竹管發出的怪叫聲。黃帝的馬聽到這種怪音,嚇得四蹄騰空,仰頭嘶叫,把黃帝從馬背上摔下來。伶倫趕快跑過去把黃帝扶起來,黃帝對伶倫說:「你制的這個小竹管能把我的馬嚇驚,可見很不簡單,將來一定能吹出好聽的音律來」。
伶倫聽到黃帝的鼓勵,慚愧地對黃帝說:「我三年沒有製成音律,這已是很大的罪過,黃帝還這樣鼓勵我,為臣的覺得受之有愧。」
黃帝說:「話不能這么講,一根普通的竹管,上面鑽了幾個小孔,就能吹響,這就是你的發明和功勞,怎能說是罪過呢?」黃帝說完,又安慰了伶倫幾句話,便牽馬走了。在黃帝的鼓勵下,伶倫更加信心百倍,整天苦練,但仍然吹不出和諧的音調來。而且,盡管眾多的樂師在演奏,聲音還是比較單調。伶倫經過反復琢磨發現,同樣粗細的竹管樂器,由於長短不同,發出的聲音高低迥異。他想,要是製作一系列長短不一的竹管樂器,演奏時互相配合,聲音不就變得豐富多彩了嗎?經過反復試驗,伶倫終於製造了一套由十二根竹管組成的樂器。新的樂器做好了,可是怎樣確定它的樂律呢?也就是,用什麼確定每個音的高度呢?有一天,伶倫獨自一人來到鳳嶺,躺在一塊石頭上冥思苦想。可是,也許是實在太累了,他竟然不知不覺睡著了。當他睡得正香時,忽然被樹上一陣美妙的鳥聲喚醒。伶倫馬上坐起來揉了揉眼睛,仰頭一看,只見樹上落著兩只羽毛美麗、形態優美的鳥在鳴叫,聲音婉轉悠揚,十分動聽。
伶倫睜大雙眼,細心傾聽,而且情不自禁地拿起自製的竹管,模仿鳥的叫聲吹了起來。正在吹得起勁時,兩只鳥突然停止了鳴叫,展翅飛走了。伶倫急得又是跺腳,又是招手,可是,鳥已經飛得無蹤無影了。伶倫回去後把此事報告黃帝,又把他學來的半生不熟的鳥叫聲,斷斷續續地給黃帝吹了一遍。
黃帝聽後高興地說:「這種鳥叫鳳凰,是鳥中之王。能招來鳳凰,這正是吉祥之兆。」
從此,伶倫每天來到鳳嶺,坐在一塊大石頭上,專等鳳凰來鳴叫。果然,鳳嶺樹林里不斷有鳳凰棲落。不過,落在這里的鳳凰,不一定都鳴叫。伶倫經過長時間觀察發現,在鳴叫的鳳凰中,鳳的鳴叫聲音激越昂揚,凰的鳴叫聲音柔和悠長。每對鳳凰棲落後,一次各鳴六聲,然後,連聲合叫一遍,就飛走了。那美妙的聲音和所定的基本音調配合得非常和諧。伶倫根據鳳凰鳴叫的兩個六聲,經過長時間的揣摩、推敲,終於創制出音樂上的十二個音律。在此之後,伶倫又對各種飛禽走獸的叫聲都一一記錄下來,不斷豐富他所創制的音律。
對伶倫的工作,黃帝非常滿意。他封伶倫為最高樂官,負責全國的音樂創作、演出和樂器製造。
幾年之後,伶倫又根據十二樂律,和另一位樂官榮將一起鑄造了十二口銅鍾,用來配合宮、商、角、徵、羽五音,在演奏大樂《六英》、《九韶》時使用。同時宣布,只有在每年特定的時間才可演奏。在伶倫的努力下,完善了各種樂調和樂器,上古的音樂也越來越豐富。每年的春天,黃帝都要舉行大型的音樂演奏會,而且演奏時有許多天神在旁邊舞蹈。黃帝親自為樂舞作曲,命名為《咸池》。
伶倫是遠古音樂的奠基人和創造者。他給勝利者帶來了凱歌,給失意者帶來了希望,給痛苦者帶來了歡樂,給頹廢者帶來了力量,為世人千古頌揚,尊奉為樂神。
② 古人是怎麼創造出音律的
古時,人們想把音律記載下來,相互傳達
為了制定音律的標准,傳說,古人在昆侖山之陰,用不同長度的竹子,把當中打空,在天氣轉冷時,埋在接天地之氣的山凹,只留一孔以地面平齊,並用竹內薄膜將露出的孔封住。第二年,隨著氣候轉暖,大地積聚的氣流開始涌動,一天,聚地氣最多的大竹管首先涌噴出地氣沖破竹膜,發出「嗡」的一聲響,古人就把這定為「黃鍾」之聲。並用三分損益的方法定出其他十一聲,從而制定出十二聲律。黃鍾生林鍾,林鍾生太簇,太簇生南呂,南呂生姑洗,姑洗生應鍾,應鍾生蕤賓,蕤賓生大呂,大呂生夷則,夷則生夾鍾,夾鍾生無射,無射生仲呂。
後因昆侖路途遙遠,每年氣候也有變化,「是故天子常以冬夏至御前殿……陳八音,聽樂均,度晷景,候鍾律,權土灰,效陰陽。冬至,陽氣應,則樂均清,景長極,黃鍾通,土灰輕而衡仰。夏至,陰氣應,則樂均濁,景極短,蕤賓通,土灰重而衡低。……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隙」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內端,案歷而候之。氣之者灰動。其為氣動者其灰散;人及風動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候靈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歷。」 《後漢書·律書上》 《呂氏春秋》 載:「皇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俞「昆侖」之陰,取竹於塮郤之谷,以生空竅後鈞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鍾之宮,吹四舍少,次制十二筒……以制十 音符
二律……黃帝又令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鍾,以和五音。」這里明確了黃鍾三寸九分的制度,為三分損益形成十二律作出了較早的文字記載。為今人研究中華音律提供了明確的文字依據。《後漢書·律歷上》記:「竹聲不可以度調,故作準以定數,准之狀如瑟,長丈而十三弦,隱間九尺,以應黃鍾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畫分寸,以為六十率清濁之節。」在此明確了律准、弦律的關系。
③ 樂祖伶倫
【簡介】
伶倫,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音樂人物,亦作泠倫。相傳為黃帝時代的樂官,是發明律呂據以制樂的始祖。《呂氏春秋·古樂》有「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的一段記載,說伶倫模擬自然界的鳳鳥鳴聲,選擇內腔和腔壁生長勻稱的竹管,製作了十二律,暗示著「雄鳴為六」,是6個陽律,「雌鳴亦六」,是6個陰呂。《古樂》篇還記載了伶倫制樂的傳說。記載中對黃帝以前氏族社會的樂舞,只列其內容,而名之以氏族名稱;氏族社會進入父系之後,自伶倫作《咸池》起,始有專用樂名。
【傳說故事】
「橋山月夜聚風光,鳳嶺春煙繞八方」。鳳嶺位於黃帝陵東側,是黃陵縣八景之一。
傳說鳳嶺是落鳳凰的地方。當年黃帝命伶倫作樂律,伶倫取懈谷之竹,先用其中厚薄均勻的做成竹管。
開始,吹出來的音調沒有陰陽之分,根本不成音律。人們諷刺伶倫說:「你吹的那竹管,不聽則罷,一聽把野獸都嚇跑了」。
有一次黃帝正在練習騎馬,剛跨上馬背,忽然傳來伶倫吹竹管發出的怪叫聲。黃帝的馬聽到這種怪音,嚇得四蹄騰空,仰頭嘶叫,把黃帝從馬背上摔下來,伶倫趕快跑過去把黃帝扶起來,黃帝對伶倫說:「你制的這個小竹管能把我的馬嚇驚,可見很不簡單,將來一定能吹出好聽的音律來」。
伶倫聽到黃帝的鼓勵,慚愧地對黃帝說:「我三年沒有製成音律,這已是很大的罪過,黃帝還這樣鼓勵我」。
黃帝說:「話不能這么講,一根普通的竹管,上面鑽了幾個小孔,就能吹響,這就是你的發明和功勞,怎能說是『罪過』呢?」說完,便牽馬走了。
在黃帝的鼓勵下,伶倫更加信心百倍,整天苦練,但仍然吹不出和諧的音調來。
有一天,伶倫獨自一人來到鳳嶺,躺在一塊石頭上冥思苦想,不知不覺睡著了。當他睡得正香時,忽然被樹上一陣美妙的鳥聲喚醒。伶倫馬上坐起來揉了揉眼睛,仰頭一看,只見樹上落著兩只羽毛美麗、體形優美的鳥在鳴叫,聲音婉轉悠揚,十分動聽,伶倫睜大雙眼,細心傾聽,而且情不自禁地拿起自製的竹管,模仿鳥的叫聲吹了起來,正在吹得起勁時,兩只鳥突然停止了鳴叫,展翅飛走了。伶倫急得又是跺腳,又是招手。可是,鳥已經飛得無蹤無影了。
伶倫回去後把此事報告黃帝,又把他學來的半生不熟的鳥叫聲,斷斷續續地給黃帝吹了一遍。黃帝聽後高興地說: 「這種鳥叫鳳凰,是鳥中之王。橋國能招來鳳凰,這正是吉祥之兆」。
從此,便把鳳凰停息的地方叫作「鳳嶺」。伶倫每天來到鳳嶺,坐在一塊大石頭上,專等鳳凰來鳴叫。果然,鳳嶺樹林里不斷有鳳凰棲落。不過,落在這里的鳳凰,不一定都鳴叫。伶倫經過長時間觀察發現,在鳴叫的鳳凰中,鳳的鳴叫聲音激情昂揚,凰的鳴叫聲音柔和悠長。每對鳳凰棲落後,一次各鳴六聲,然後,連聲合叫一遍,就飛走了。
伶倫根據鳳凰鳴叫的兩個六聲,經過長時間的揣摩、推敲,終於創制出音樂上12音律,受到了黃帝的贊揚。在此之後,伶倫又對各種飛禽走獸的叫聲都一一記錄下來,不斷豐富他所創制的音律。比如用擂鼓可以表現馬奔跑的蹄聲;用口哨可以表現各種鳥啼聲。
有人說,現代音樂上用的簡譜符號音樂簡譜上用1234567,最早還是起源於中華民族,也可能源於伶倫制定的音律,不過那時的音符不這樣寫罷了。
【古詩】
苦篁調嘯引 李賀
誰說軒轅在時事,伶倫采竹二十四。伶倫采之自昆丘,軒轅詔遺中分作十二。
伶倫以之正音律,軒轅以之調元氣。當時黃帝上天時,二十三管咸相隨。
唯留一管人間吹,無得不能得此管,此管沉埋虞舜祠。
華藏院此君亭詠竹 王安石
一徑森然四座涼,殘陰余韻去何長。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
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煩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倫學鳳凰。
④ 相傳在黃帝時期,伶倫創造了文字,隸首發明了算盤。 錯誤:___改正:___。
相傳黃帝已能建造宮室以避寒暑,製作衣裳,挖掘水井,製造船隻,會煉銅並發明了弓箭和指南車.相傳在黃帝時期,倉頡創造文字,伶倫製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黃帝的妻子嫘祖擅長紡織,並會繅絲.
故答案為:
錯誤:伶倫;訂正:倉頡.
⑤ 黃帝的樂師伶倫史書上都有哪些記載
伶倫,來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音樂人源物,亦作泠倫。相傳為黃帝時代的樂官,是發明律呂據以制樂的始祖。《呂氏春秋·古樂》有「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的一段記載,說伶倫模擬自然界的鳳鳥鳴聲,選擇內腔和腔壁生長勻稱的竹管,製作了十二律,暗示著「雄鳴為六」,是6個陽律,「雌鳴亦六」,是6個陰呂。《古樂》篇還記載了伶倫制樂的傳說。記載中對黃帝以前氏族社會的樂舞,只列其內容,而名之以氏族名稱;氏族社會進入父系之後,自伶倫作《咸池》起,始有專用樂名。
希望能夠幫到您!
⑥ 伶倫的傳說故事
「橋山月夜聚風光,鳳嶺春煙繞八方」。鳳嶺位於黃帝陵東側,是黃陵縣八景之一。
傳說鳳嶺是落鳳凰的地方。當年黃帝命伶倫作樂律,伶倫取懈谷之竹,先用其中厚薄均勻的做成竹管。
開始,吹出來的音調沒有陰陽之分,根本不成音律。人們諷刺伶倫說:「你吹的那竹管,不聽則罷,一聽把野獸都嚇跑了」。
有一次黃帝正在練習騎馬,剛跨上馬背,忽然傳來伶倫吹竹管發出的怪叫聲。黃帝的馬聽到這種怪音,嚇得四蹄騰空,仰頭嘶叫,把黃帝從馬背上摔下來,伶倫趕快跑過去把黃帝扶起來,黃帝對伶倫說:「你制的這個小竹管能把我的馬嚇驚,可見很不簡單,將來一定能吹出好聽的音律來」。
伶倫聽到黃帝的鼓勵,慚愧地對黃帝說:「我三年沒有製成音律,這已是很大的罪過,黃帝還這樣鼓勵我」。
黃帝說:「話不能這么講,一根普通的竹管,上面鑽了幾個小孔,就能吹響,這就是你的發明和功勞,怎能說是『罪過』呢?」說完,便牽馬走了。
在黃帝的鼓勵下,伶倫更加信心百倍,整天苦練,但仍然吹不出和諧的音調來。
有一天,伶倫獨自一人來到鳳嶺,躺在一塊石頭上冥思苦想,不知不覺睡著了。當他睡得正香時,忽然被樹上一陣美妙的鳥聲喚醒。伶倫馬上坐起來揉了揉眼睛,仰頭一看,只見樹上落著兩只羽毛美麗、體形優美的鳥在鳴叫,聲音婉轉悠揚,十分動聽,伶倫睜大雙眼,細心傾聽,而且情不自禁地拿起自製的竹管,模仿鳥的叫聲吹了起來,正在吹得起勁時,兩只鳥突然停止了鳴叫,展翅飛走了。伶倫急得又是跺腳,又是招手。可是,鳥已經飛得無蹤無影了。
伶倫回去後把此事報告黃帝,又把他學來的半生不熟的鳥叫聲,斷斷續續地給黃帝吹了一遍。黃帝聽後高興地說: 「這種鳥叫鳳凰,是鳥中之王。橋國能招來鳳凰,這正是吉祥之兆」。
從此,便把鳳凰停息的地方叫作「鳳嶺」。伶倫每天來到鳳嶺,坐在一塊大石頭上,專等鳳凰來鳴叫。果然,鳳嶺樹林里不斷有鳳凰棲落。不過,落在這里的鳳凰,不一定都鳴叫。伶倫經過長時間觀察發現,在鳴叫的鳳凰中,鳳的鳴叫聲音激情昂揚,凰的鳴叫聲音柔和悠長。每對鳳凰棲落後,一次各鳴六聲,然後,連聲合叫一遍,就飛走了。
伶倫根據鳳凰鳴叫的兩個六聲,經過長時間的揣摩、推敲,終於創制出音樂上12音律,受到了黃帝的贊揚。在此之後,伶倫又對各種飛禽走獸的叫聲都一一記錄下來,不斷豐富他所創制的音律。比如用擂鼓可以表現馬奔跑的蹄聲;用口哨可以表現各種鳥啼聲。
⑦ 歷史上音律是怎麼出現的,是不是有這么一個人創造了音律
古時,人們想把音律記載下來,相互傳達、表達。但說的人和聽的人都沒有一個標准,聲音和旋律過耳就不存在了。為了制定音律的標准,傳說,古人在昆侖山之陰,用不同長度的竹子,把當中打空,在天氣轉冷時,埋在接天地之氣的山凹,只留一孔以地面平齊,並用竹內薄膜將露出的孔封住。第二年,隨著氣候轉暖,大地積聚的氣流開始涌動,一天,聚地氣最多的大竹管首先涌噴出地氣沖破竹膜,發出「嗡」的一聲響,古人就把這定為「黃鍾」之聲。並用三分損益的方法定出其他十一聲,從而制定出十二聲律。黃鍾生林鍾,林鍾生太簇,太簇生南呂,南呂生姑洗,姑洗生應鍾,應鍾生蕤賓,蕤賓生大呂,大呂生夷則,夷則生夾鍾,夾鍾生無射,無射生仲呂。
後因昆侖路途遙遠,每年氣候也有變化,「是故天子常以冬夏至御前殿……陳八音,聽樂均,度晷景,候鍾律,權土灰,效陰陽。冬至,陽氣應,則樂均清,景長極,黃鍾通,土灰輕而衡仰。夏至,陰氣應,則樂均濁,景極短,蕤賓通,土灰重而衡低。……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隙」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內端,案歷而候之。氣之者灰動。其為氣動者其灰散;人及風動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候靈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歷。」 《後漢書·律書上》
《呂氏春秋》 載:「皇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俞「昆侖」之陰,取竹於塮郤之谷,以生空竅後鈞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鍾之宮,吹四舍少,次制十二筒……以制十 音符二律……黃帝又令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鍾,以和五音。」這里明確了黃鍾三寸九分的制度,為三分損益形成十二律作出了較早的文字記載。為今人研究中華音律提供了明確的文字依據。《後漢書·律歷上》記:「竹聲不可以度調,故作準以定數,准之狀如瑟,長丈而十三弦,隱間九尺,以應黃鍾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畫分寸,以為六十率清濁之節。」在此明確了律准、弦律的關系。
不同旋律的音樂表達出人的不同情緒,「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此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今天的「國歌」、「軍歌」、少先隊的「隊歌」,滿懷對國家、對軍隊、對組織的敬意,「其聲直以廉」;「民歌」、「山歌」、「情歌」,以其愛心感人,「其聲和以柔」;圓舞曲、迎賓曲、間奏曲,抒發歡樂之情,「其聲嘽以緩」;當然,哀樂、喪樂、悼樂不可避免地「其聲噍以殺」了。
⑧ 伶倫定音律的八種樂器分別是什麼
不知道是不是指金,石,絲,竹,匏,土,革,木。但我不知道這些和伶倫有沒有關系。
⑨ 古代詩詞中伶倫一詞有何典故
據《漢書》卷來二十一《源律歷志上》載,黃帝嘗使伶倫自大 :之西,昆侖山采竹厚均者,斷兩節間而吹之,以為黃鍾之宮,又做十二管,吹鳳鳴以定正音律。
伶倫為黃帝時樂官,傳說為始創樂器的人。後因用作詠竹或詠樂的典故。
唐•除子昂《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不意伶倫子,吹之學鳳鳴。」
唐•韓愈《嘲鼾睡二首》其一:「雖令伶倫吹,苦韻難可收。」
唐•杜牧《奉和門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領相印出鎮全蜀詩十八 韻:「肉管伶倫曲,簫淸廟章。」
明•劉基鼉鮮龍圖》:「安得伶倫截竹筒,吹之呼龍出石洪。」
供參考。
⑩ 最初音樂來源於什麼
音樂源於勞動說。
一種說法是得到大多數人肯定和認可的,那就是音樂產生於勞動之中。眾所周知,勞動使我們的人猿祖先完成了從猿到人的轉變,而語言也是在勞動的過程中產生出來的。勞動的進行和語言的產生促進了腦髓的發展,而這一切都為音樂的出現創造了必要條件。
最初的音樂可能並不是用來娛樂的,而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勞動實踐在勞動的過程中,人們需要相互配合協作,有時也需要為自己加加油、鼓鼓勁兒,這就是勞動中的呼聲。
早在2000年前,中國就有人注意到了有的音樂來自於勞動中的呼聲,比如西漢時期的淮南王劉安就曾在《淮南子》中說道:「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動力之歌也。」前面的人喊「邪許」,後面的人也跟著喊,這更像是勞動時的口號,但因為有了節奏和音調,所以就成了音樂的早期形式。
音樂和語言雖然都是在勞動的過程中產生的,且語言的產生對於音樂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但音樂卻未必產生於語言之後,也許早在沒有語言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音樂。
事實上,人體本身就是有具節奏感的,左右腳行走的頻率以及心臟的跳動就是最簡單的節奏。古人在慶祝豐收時,往往會有節奏地敲打木器或石器,以表達內心的興奮和喜悅,這就是最古樸的音樂形式,是不需要語言的。
(10)伶倫創造音律擴展閱讀:
音樂源於自然說。有些人認為音樂起源於自然,是自然界的各種聲音給了人類靈感,人類通過對這些聲音的模仿,創造了音樂。
《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篇》有這樣的記載:「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黃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聽鳳凰之鳴,以制十二律。」傳說伶倫是黃帝時代的樂官,是發明律呂據以制樂的始祖,他就是模仿自然界的鳳鳥鳴聲,用竹管製作了十二律。所謂十二律即是指六個陽律和六個陰呂,雄鳴為陽,雌鳴為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