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一日三餐是誰發明的

一日三餐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8-06 02:26:21

A. 一日三餐是源自哪一個朝代的,又從哪一個朝代開始普及

一日三餐源自漢代,也是從漢代時期開始普及。

漢代以後,一日兩餐逐漸變為三餐或四餐。並且,三餐開始有了早、中、晚飯的分稱。早飯,漢代稱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後所用之小食。

至唐代,寒具始有點心之稱。至今,我國許多地區仍稱早飯為早點。午飯,古人曾稱之為中飯或過中。

(1)一日三餐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秦漢以前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即使兩頓飯也要視人而待。《墨子·雜守》說,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

第一頓稱朝食或饔,在太陽行至東南方時就餐。第二頓稱飧或食,在申時進餐。對於進餐時間,古人講食不時不食。

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被認為是一種越禮的行為或特別的犒賞。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聽說劉邦欲王關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藉此犒勞將士,激發士氣。

B. 現在的一日三餐最初從哪個朝代開始的呢

一日三餐正式起源於宋朝,但從漢朝開始就已經有了一些改變。秦漢以前人們一直都只吃兩餐,一是因為那時候生產力水平低下,糧食產量欠缺,平民百姓基本生活的都很窮苦,即使一天兩頓飯都已經很不錯了,像一些條件更加困苦的家庭甚至一天一頓。

所以,古代一日三餐習慣的出現自宋朝起,一是因為生產力提高,物產資源豐盛,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二是因為傳統政策和制度的改變。雖然此後明清時期政策嚴謹,又恢復了曾經的宵禁,但人們也依舊遵循著吃晚餐的習慣,一日三餐的習俗就這么流傳了下來。現在看來一日三餐也的確是最科學最適用的飲食方式。

C. 誰發明的一日三餐

這種東西,還是拿傳話來說事比較有意思,梳一梳時間也不錯,反正不會是某一個人了。

在秦漢以前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即使兩頓飯也要視人而待。《墨子·雜守》說,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第一頓稱「朝食」或「饔」,在太陽行至東南方(隅中)時就餐。第二頓稱「飧」或「食」,在申時(下午四點左右)進餐。對於進餐時間,古人講「食不時不食」(《論語》)。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被認為是一種越禮的行為或特別的犒賞。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聽說劉邦欲王關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藉此犒勞將士,激發士氣。
漢代以後,一日兩餐逐漸變為三餐或四餐。並且,三餐開始有了早、中、晚飯的分稱。早飯,漢代稱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後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點心之稱。《能改齋漫錄》雲:「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為點心,自唐時已有此語。」至今,我國許多地區仍稱早飯為早點。午飯,古人曾稱之為「中飯」或「過中」。
一日兩餐時,人們認為「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始」(《孟子·滕文公上》),用過饗食,便意味著一日時間的流逝。而今天人們常用「一日三餐」之詞來表示對時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時者的感慨。

D. 我們現在的一日三餐最早起源於什麼時候

中國的一日三餐制度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據有關記載:「商朝制定了兩餐制,早上進一餐,大約是今天7-9點,叫『大食』;一餐是下午,15-17點左右,叫『點心』,吃兩餐的時間是慣例,也是公認的時間專名。」關於用餐制度的官方文字記載最早見於《論語》「時吃時不吃」,說明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人們的飲食有一定的規律。到了秦朝,普通人的飲食習慣是一日兩餐。第一頓飯叫「朝食」或「石三」,時間是早上;第二頓飯叫「鯰魚菜」,大概是下午3點到5點。當時人們的理解和解釋被稱為「聖賢與百姓共耕共食,白手起家。」意味著只要你一天用過兩頓飯,就意味著一天過去了。漢唐時期是中國三餐習俗建立和鞏固的時期。

閱讀全文

與一日三餐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