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主體與客體是什麼關系
主體和客體是認識論的一對基本范疇。主體指認識者,即在社會實踐中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人。人生活在各種社會關系中,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都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人作為認識主體,既可以個體面貌出現,也可以群體一員面貌出現,還可以人類整體一員面貌出現。因此,主體的存在形式可區分為個人主體、群體主體和人類整體主體。個人主體是認識主體的基礎和細胞,任何認識活動總是通過每個個人的認識活動去實現的。恩格斯說:人的思維「僅僅作為無數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人的個人思維而存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125頁)群體主體指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進行認識活動的社會共同體。如民族、階級、政黨、國家等組織和群體。人類整體主體,是將整個人類作為認識主體,人對整個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實現於整個人類的不斷延續過程中的。主體的基本特徵是能動性和創造性。客體指被認識者,是與主體相對應的客觀事物、外部世界,是主體認識和改造的一切對象。原則上說,一切客觀存在的事物都可以成為人類認識和改造的對象。但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作為人們認識和改造的對象,只能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即只有進入人的認識和實踐活動范圍,同主體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那部分事物,才是現實的客體和對象。客體主要包括自然客體和社會客體。人既是主體,又是客體。客體的基本屬性是客觀性和對象性。
『貳』 文學創造的主體是詩人和作家,文學創造的客體是什麼
文學創作的客體,是指進入創作主體體驗和實踐范圍內並同創作主體發生審美關系的那一部分客觀社會生活。創作客體的特徵是:對象性、客觀性與審美性。對象性又稱相關性,作家的創作對象不可能是社會生活的全部。
『叄』 主體和客體是什麼意思
主體指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承擔者;客體指主體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對象,即同認識主體相對立的外部世界。
主體和客體是認識論的一對基本范疇,主體指認識者,即在社會實踐中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人。人生活在各種社會關系中,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都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
人作為認識主體,既可以個體面貌出現,也可以群體一員面貌出現,還可以人類整體一員面貌出現,因此,主體的存在形式可區分為個人主體、群體主體和人類整體主體,個人主體是認識主體的基礎和細胞,任何認識活動總是通過每個個人的認識活動去實現的。
(3)客體是主體創造出來的對象擴展閱讀:
主體的基本特徵是能動性和創造性。客體指被認識者,是與主體相對應的客觀事物、外部世界,是主體認識和改造的一切對象。
原則上說,一切客觀存在的事物都可以成為人類認識和改造的對象。但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作為人們認識和改造的對象,只能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即只有進入人的認識和實踐活動范圍,同主體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那部分事物,才是現實的客體和對象。
客體主要包括自然客體和社會客體,人既是主體,又是客體,客體的基本屬性是客觀性和對象性。
『肆』 7.下列選項中,正確表述了認識的客體的含義的是( )
A、客體哲學上指主體以外的客觀事物,是主體認識和實踐的對象
『伍』 哲學中主體和客體的關系是什麼
主體與客體
subject and object
用以說明人的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一對哲學范疇。主體是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承擔者;客體是主體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指向的對象。主體以及與之相關聯的客體在認識論上,是從17世紀開始使用的。德國古典哲學在揭示主體和客體的統一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馬克思主義哲學把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建立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科學地闡明了主體、客體及其相互關系。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具有不同的側面,主要是實踐關系和認識關系。實踐關系是主體改造客體以及客體被改造的關系。在主體和客體的實踐關系中,同時發生著認識關系。這是主體在觀念上掌握和反映客體以及客體在觀念上被掌握、被反映的關系。主體和客體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主體和客體不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而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人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把自己的目的、計劃、願望變為同主體相對立的客觀實在即客體;同樣,在主體反映和改造客體的過程中,客體移入人腦,經過改造成為人的思想、知識,或者在
『陸』 什麼是客體,什麼是主體
主體是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承擔者;
客體是主體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指向的對象.
『柒』 馬克思問題
A.認識的客體是主體實踐和認識的對象
認識客體
進入主體的認識活動領域的對象,也就是進入主體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范圍的客觀事物 。
『捌』 藝術創作中主體與客體的關系
藝術創作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如下:
1、藝術創作主體與藝術創作客體是相對應而存在的。藝術創作主體即藝術家。藝術創作的客體,則指有一定審美價值,或者經過提煉而具有審美價值的特殊的社會生活、自然界和包括人在內的客觀世界。它是藝術創作主體參照、實踐和創造的對象。
2、藝術創造客體是藝術主體的主觀觀照,是用心靈浸泡過的社會生活。
所謂具有審美價值的生活,指的是那些本身就富有詩意,具有美的屬性的社會美、自然美。能直接激發人的美感,無疑是屬於有審美價值的事物。藝術反映生活中的美,同時也要反映生活中的丑,但要化「生活丑」為藝術美,通過藝術處理使之具有審美價值。
由此也可看出,藝術創作的客體能否具有審美價值,關鍵在於創作主體對創作客體的關照、實踐和創作。
3、藝術創作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交流與相互作用是雙向的,即主體可以影響、作用於客體,客體也可以影響、作用於主體。在這一動態過程中,主體應居於矛盾的主導方面,主體的價值將通過對客體的實踐和創作而得到實現。
唐代畫家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精闢而深刻地概括了藝術主體與客體之間相互作用、對立統一的關系。
4、從另一方面來講,藝術創作主體本身就是社會中的一員,他總是要受到客觀社會生活的影響和制約,包括其作品在內。而藝術作品又是藝術創作主體能動地反映和社會產物。
(8)客體是主體創造出來的對象擴展閱讀
藝術創作活動環節:
第一,藝術體驗:
定義:它是創作主體在長期積淀的審美經驗的基礎之上,充分調動情感、想像、聯想等心理要素,對特定的審美對象進行審視、體味和理解。
重點:提出現實美。
第二,藝術構思。
定義:藝術家在藝術體驗和藝術發現的基礎之上,以特定的創作動機為引導,以各種心理活動和藝術表現方式為中介,使得藝術意向得以創作和成熟。
重點:形成藝術意象。
藝術構思的幾種方式:想像是藝術構思的核心,情感是藝術構思的動力。1.整合——把現實生活中的素材組合列在一起。2.變形——不要照搬生活。3.移情——主體把自己的感受、情感和思想注入對象,使之染上主觀色彩的結果。
第三,藝術表現。
定義:藝術家將自己的藝術構思中心以及基本形成的藝術意象轉化為藝術符號,並以物質化形態使之得以顯現,成為具體可感知的藝術形象和藝術體系。
重點:創造藝術美。
參考資料:網路-藝術創作活動
『玖』 下列選項中,正確表述認識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系有
選A
認識主體是指:認識和實踐活動的承擔者,是處於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現實的,具體的人.
認識客體是指:人的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
『拾』 主體,客體
我認為回答 物質和意識 主體和客體 主觀和客觀 要從不同的邏輯角度出發
物質和意識 的上位概念是「存在」 存在的東西分為兩種 物質和意識 還有一種介於物質和意識之間的 准確的說是 承載著意識的物質 如語言 文字 行為
主體和客體 准確的說 主體和客體並不是一種基於存在而設置的概念 而是基於在主體和對象(客體)之間的關系而設置的 我和你 從我的角度 我是主體 你是客體 從你的角度 你是主體 我是客體 而這時候作為「我」是你的客體,這個客體就包含了「我」的意識和行為 因此 客體是一個不分物質和意識的概念 而現在流行的關系客體 邏輯上是不存在的 因為關系中包含的你我不可能同時成為客體 即使認為的割裂 對於理解事物也沒有任何的意義 而陷入一種邏輯混亂 如法律關系的客體
主觀和客觀 這對關系比較復雜 我也不是很明白 但是我覺得一切東西都是客觀存在的 客觀不單單包括外界的一切 也包括了自己的意識和行為 而主觀就是一種獨自的思考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