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古代,是誰發明前所未有耕種術
在索取時代,人類主要是靠天生活,對大自然提供的食物只是拿來,而缺乏認識。神農時代,「人民眾多,禽獸不足」,「行蟲走獸,難以養民」的客觀現實要求必須改變靠天吃飯的狀態,實現人類依靠自身耕種獲得食物的目標。炎帝率領眾部落發現那些可以食用的植物,並掌握了它們的生長規律,從而發明了最早的耕種業。《管子·輕重篇》載:「神農作,樹五穀淇山之陽,九州之民,乃知穀食,而天下化之。」又雲「神農教耕生谷,以致民利」。《逸周書》曰:「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新語·道基》載:「至於神農,以為行蟲走獸難以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搜神記》卷一記載:「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穀。故天下號神農也。」
農作物栽培歷史各有不同,近東和歐洲開始於公元前6500-3500年;東南亞,開始於公元前6800-4000年;在中美洲和秘魯,大約開始於在公元前2500年。在古代,人們先是到處打獵和採集果實,後來發展到可以栽培植物,有了可靠的食物供應後,人們就建立村莊和城鎮,更多的人可以去發展新技術、提供服務,進一步促使了這種轉變,最後,一個農業文明就形成了。中國古代,各個江河流域的人們就種植大豆、柑橘、桃、梨、大麻和茶樹等,還飼養動物,精通園藝,特別是花卉。 現在的伊拉克一帶地區很早就開始種植作物,他們發明了輪子,用滑輪來從人工渠里汲水,他們還建設了相當復雜的灌溉系統,他們馴化了駱駝、猴子和馬等動物。在古代埃及,人們利用尼羅河的水和肥沃的土壤,種植小麥、大麥和蓖麻等,埃及人還栽培棕櫚,除了公牛和馬外,他們還飼養家禽、綿羊、山羊和豬。在印度北部的印度文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750年)時期,他們種植小麥、大麥和水稻,還栽培棉花、芝麻、茶樹和甘蔗。 還馴化了雞,水牛等用來耕種田地。農民使用犁,修建了很好的灌溉系統和很大的谷倉。
在古代中美洲---現在的墨西哥等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玉米馴化前,中美洲的人還是到處打獵,耕種只是隨便種種而已。公元250年到1600年,墨西哥和中美洲等地產生了瑪雅-托爾鐵克-阿芝特克文明,人們用玉米做雜交來提高產量,還種植豆類、南瓜、胡椒、鱷梨、煙草和棉花。他們建有水渠和水上花園。還發展了乾旱農業,發明了保持水分的耕作技術。
公元1200年左右,印加人在安第斯山脈的惡劣環境中建立了一個國家,他們使用石器,修建了梯田、灌溉和排水系統。給土地施用肥料,還建造了石倉來貯藏糧食。印加人種植玉米、白甜馬鈴薯和南瓜等,還馴化了美洲駝做工,羊駝取毛。
㈡ 我聽說歷史上有個神農氏,是他教會人們種植糧食的嗎
神農氏,別名:五穀帝仙,是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葯的發明者,繼伏羲以後,神農氏是又一個對中華民族頗多貢獻的傳奇人物。他發明了農耕技術而號神農氏,因以火德王,又稱炎帝,然而關於神農氏是否就是炎帝這個問題,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
這只是司馬遷的記載,至於歷史是否真有其人,有待考證。望採納!
㈢ 2005年發明氣培法的新加坡人的名字
試驗推動地球和太空園藝的發展(圖)
2009-07-23
氣培法是一種在無土、無培養介質的情況下,將植物懸浮在空氣中進行培養的方法,可以進行清潔、有效、快速的食物生產。莊稼可以整年無間斷地進行種植和收獲,不受殺蟲劑和農業殘留物等有害物質的污染,還可以減少98%的用水量和60%的肥料使用量。在氣培系統中培育的植物能吸收更多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因而更健康、更有營養。
在氣培系統中,植物的生長環境可保持清潔無菌,所以,植物患在土壤和其它生長介質中傳播的疾病的幾率大大降低。另外,根系形成時,種苗不會過度生長或萎縮。根系一旦生長起來,植物就可方便地移植到任何培養介質中去,而不產生移植突變。最後,植物在可調節的空氣環境中生長更快,具有更高的年產量。例如,傳統的西紅柿培植方法,一般需在罐子里培養至少28天後移植到地面上。而使用氣培系統進行培植,只需在培養箱里培植10天即可進行移植。採用氣培法每年可種植6季西紅柿,而傳統的培植方法只能種植1~2季。
此外,由於消除了植物生長所需的土壤和大部分水,培養系統的重量大大減輕,這就是NASA大力支持該技術研究的原因。長期深空探測任務要求宇航員在飛行期間種植一些食物。這些在太空中培養的植物還是新鮮氧氣和清潔飲用水的一個來源,而且在飛船上生產的每一盎司食物和水都可減小飛船的有效載荷,降低發射費用,為其它貨物提供空間。
1997年,NASA和AgriHouse公司合作開展了一項氣培試驗。Richard Stoner II是AgriHouse公司的創辦者和總裁,從20世紀80年代晚期開始研究氣培技術,他開發了一種採用氣培法種植莊稼的方法,並獲得了該項技術的專利權。AgriHouse公司利用BioServe航天技術公司(由NASA發起的一個非營利性研究合作中心)的研究指導,幫助其為太空飛行發展氣培技術(Spinoff 2006)。BioServe公司在太空飛行試驗中具有豐富的經驗,已經在27次太空梭任務、2次米爾空間站任務和幾次國際空間站任務上進行了飛行載荷試驗。
為了繼續發展NASA的氣培技術,以及為世界上的學生提供一種獨特的教育體驗,BioServe公司設計製造了一種試驗設備,在2007年8月隨「奮進」號太空梭的STS-118任務飛往國際空間站。該試驗由Heike Winter-Sederroff設計,推動了長期太空遠征任務中植物培養的研究發展,也進一步推動了地球上西紅柿種植技術的發展。該試驗還是一項有世界上15000名學生和老師參與的教育項目,用來對比在相似的試驗條件下,在太空和教室中培育的西紅柿植株的生長發育情況。
為了確保該項研究的成功,在飛往國際空間站的路上必須保護種子不被破壞,同時,還要確保在試驗開始之前種子不會發芽。BioServe在與AeroGrow國際公司的代表會面時確定了一種理想的運輸介質。AeroGrow國際公司為其AeroGarden廚房園藝應用設備而開發的種子保護莢技術非常適合用來執行這項保護任務,它可將種子包在一種塑料結構中,以在運輸過程中保護種子,並保證其在試驗前不會發芽。研究人員被NASA的試驗所鼓舞,開始使用氣培法來種植生菜。另外,他們還研究了在家庭中使用氣培法的清潔、簡單、快速、可靠的方法。
AeroGrow公司的科學理事會在園藝和氣培技術領域擁有很深的背景及理解深度,幫助AeroGarden廚房園藝應用設備獲得了巨大成功。例如,Henry A. Robitaille博士擁有馬里蘭大學和密歇根州大學的園藝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他曾幫助設計和改進了迪斯尼樂園Epcot中心的The Land Pavilion中的液培系統,與NASA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控制生態生命支持系統研究中進行了廣泛合作。
AeroGrow公司開發了一種採用氣培法的、自動的家庭植物培養設備。該設備申請了15個以上的專利,包括專用照明系統,為植物提供養分和保持標准pH值水平的營養葯片,以及應用在國際空間站上的Plug & Grow種子保護莢等。
盡管AeroGarden廚房園藝應用設備仍主要依靠網路和名人導購銷售,但現在已可在4300多家店面買到,銷量超過35萬個。AeroGrow公司關注國際市場,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擴大生產線,產品已用於全美國的家庭和學校中。
㈣ 無土栽培技術是美國人發明的嗎
當然不是美國人發明的,它是全世界共同研究出來的。
無土栽培的定義:
是指一切不用土壤,而又能完成植物整個生命生長周期(包括開花、結果、成熟)的栽培方法統稱為無土栽培。
常見的無土栽培基本方法:
主要是根據植物生長所需的N、P、K、G、M、X等十六種必要元素(缺一不可,否則植物就不能活、也不能長),利用化學試劑配製營養液供植物生長。解決好植物所需的營養是無土栽培的關鍵。自從人類研究出植物生長需要的營養元素,以及之間的比例關系,就能無土栽培了,距今已經有一百年了。
常規的營養液無土栽培有很大的局限性,不適合我國國情,目前,還沒有用於瓜菜商業化生產種植,只能用於展示。新一代無土栽培——有機瓜菜工廠有很大的突破,變得非常實用。
營養液配製 說明:要配齊16種必要元素,就需用多種原料,而化工原料、化肥的雜質多,容易產生化學反應,影響養分吸收利用(用兩天就不行了、植物就不長了),是不能用來配製營養液的。因此,必須要用高純度的化學試劑來配製營養液,還要先分塊配製成A、B、C液,使用的時候再同時注入營養液存放池(罐),防止結抗。大家購買的營養液的效果往往不佳,皆多因如此。
培養槽:有了營養液,就要有容器來裝。往往是選擇能夠抗腐蝕的用PC管、擠塑板、不銹鋼、泡沫板等來建立牢固的培養槽,裝營養液。
要建營養液的分配系統,循環系統(瓜菜植物容易被水淹死,要將營養液循環起來,帶進空氣),監控系統(監控營養裡面的鹽分濃度,高了植物會死,低了長不好)。
植物在營養液(水)裡面是站不住的,所以還要固定好植株;用岩棉、泡沫板、定植杯、陶粒固定植株的稱為:水培。用草碳、椰糠、珍珠岩、蛭石、沙石等來固定植株的稱基質培,將根系固定好,用液壓方式噴營養液的稱氣霧培。
水培、基質培、氣霧培,都是用營養液無土栽培栽培,只是固定植株的方式不同而已,並無其他不同。
無土栽培 投資:建培養槽,營養液的分配系統、循環系統等等。大棚除外,一畝需要投資好幾萬元。
無土栽培的用途:主要用於花卉等景觀造型,如作龍作鳳,任意造型十分方便,又好打理,持久性強,非常好。
不要用於產瓜菜:現在我國菜價比國外低多了,營養液無土栽培產瓜菜,容易賠錢。投入大不說,產的菜成本很高,是土壤種植的蔬菜的幾倍;質量又差——化學污染重,味淡口感不好。國外菜價高,對瓜菜風味要求不嚴,適合發展,尤其是缺乏土地的中東地區。
說營養液無土栽培是有機蔬菜的是無知或忽悠,說營養液無土栽培的菜成本低的是忽悠,說營養液無土栽培瓜菜效益高的是忽悠!
無土栽培的新方法——有機瓜菜工廠:
利用秸稈糞便、樹葉雜草等比比皆是的農廢物(過去的農家有機肥)為原料,製作培養料來無土栽培有機瓜菜。這種方法投入比較小,產的瓜菜成本比土壤種植種植的瓜菜還要低多了,更重要是解決化肥污染、土壤病蟲危害,不僅能為瓜菜提供充足的有機態有機養分、還能按照瓜菜要求精量精準供水,產瓜菜質量好、風味濃;實用性強、適合規模化生產,還能產讓大家看著大,好看又能現采現吃的盆景蔬菜,有較多的可取之處!
㈤ 上饒市懶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怎麼樣
上饒市懶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是2018-05-29在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蘆田鄉應家村委會發展大道鳳凰山莊。
上饒市懶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61128MA37XP0P1X,企業法人應治忠,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上饒市懶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農業開發;有機肥料及微生物肥料製造、銷售;農作物種植、銷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上饒市懶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㈥ 懶農種植法是騙局嗎
是否是騙局,關鍵看對方騙你什麼?不能因噎廢食,不妨了解一下,如果金額不大,不妨嘗試,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准。新事物被人接受都有個過程,如果你了解的早,也許就是一個商機。我試用過他們的產品和技術,真的非常棒,我是來找對應種植資料的,看到你問題,所以忍不住補充回答。
㈦ 最早發明了農業的人是誰因而又被稱為什麼
最早發明來了農業的人是後稷,因源為被稱為農業始祖後稷。
農業始祖後稷是古老的中國民間傳說,距現在約四千多年前,炎帝後裔有邰氏的女兒姜嫄,因踩巨人足跡而生子,認為是不祥之物,三棄不死,便給孩子起名叫棄。棄從小就喜歡農藝,長大後遍嘗百草,掌握了農業知識,就在教稼台講學,指導人們種莊稼,傳播農耕文化,成為遠古時一位大農藝師。
(7)懶農種植法發明人擴展閱讀:
後世紀念
教稼台:關中四大名台之首,位於陝西武功古城東門外漆水之濱,是全國僅有的一處古農業名勝古跡,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國農業發祥聖地。
武功鎮河灘會:即今武功縣武功鎮東河灘物資交流會,是人們為紀念後稷教民稼穡而舉行的古會,每年農歷十一月初七至十七日在教稼台前漆水河灘上舉行。
後稷教稼園:教稼園以農耕始祖——後稷設計為主線,以農耕文化為背景營建的具有現代休閑性的觀光公園。
㈧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他一個人發明的嗎
其基本的思想和技術,以及首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ll也被學術界某些人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由於Henry Beachell的設想和方案存在著某些缺陷,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推廣。
後來日本人提出了三系選育法來培育雜交水稻,提出可以尋找合適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來作為培育雜交水稻的基礎。雖然經過多年努力日本人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另外日本人還提出了一系列的水稻育種新方法,比如趕粉等,但是最後由於種種原因沒法完成雜交水稻的產業化。袁隆平1971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為加強和協調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後又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㈨ 上下五千年中發明種莊稼的人是什麼什麼氏
水稻 神農氏 麥子 後稷
水稻是中華文明最早種植和發展的,不過麥子種植是從西域傳入的。
㈩ 雜交水稻是誰發明的
首次成功的水稻雜交是由美國人
Henry
Beachell
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ll因此被學術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