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還有多少年治癒艾滋病的葯可以研製出來
對方有問題是么?日常生活接觸不會傳染的,即使是性接觸也不是一定傳染。為了自己家人的安全,目前最好的做法就是積極檢測了。
Ⅱ hiv病毒產生於什麼年代,是哪個國家製造的么
目前最貼切的說法是1960年代從猿類進入到人體的,從最初的猿類siv變成了感染人類的hiv,是在非洲辛巴威地區出現的,最初的感染可能是因為人類捕殺黑猩猩發生的血液交互。如果你害怕,可以去天貓找愛衛自己查查。這個病毒不是什麼國家製造的,只是自然界的侵染過程,非常簡單,沒有什麼特別的。類似的事情非典也一樣。
Ⅲ 艾滋病是怎樣形成的
艾滋病有哪些表現特徵,大家應該了解,這是早期發現病人不可缺少的依據,也只有全面掌握了這些知識,才能幫助醫務人員對該病做出正確的診斷。
當感染艾滋病毒後,多數成為無症狀艾滋病毒攜帶者或表現症狀不明顯,即醫學上稱為亞臨床患者,僅部分病人出現有臨床症狀。艾滋病毒感染者約為艾滋病例人數的50~100倍,究竟有多少可能發展為艾滋病呢?據新近資料分析表明,艾滋病毒感染後在5年內只有10%~30%的人發展為艾滋病,25%~30%可能發生艾滋病相關綜合征,絕大部分艾滋病毒感染者在感染後10年內發展為艾滋病,一些感染者還可發生艾滋病毒神經系統疾病,艾滋病以致命的機會性感染和惡性腫瘤為其主要表現,病死率極高。並發症主要有卡氏肺囊蟲性肺炎(佔60%)和卡波濟氏肉瘤(佔33%)。 艾滋病毒感染後的3~6周,可出現全身不適、發熱、寒戰、關節痛、腹瀉等症狀,持續7~14天,2~3個月後可出現血清抗體陽性,隨後感染者轉為無症狀期(潛伏期)。艾滋病的潛伏期(感染艾滋病毒後到發病這段時間稱為潛伏期)隨患者的年齡不同,感染途徑不同,感染病毒的劑量及種類不同而有差別。 據近年報導,一般認為成年人潛伏期8~9年,兒童平均為1.2年。也有部分病例雖然感染多年,仍為持續性無症狀的艾滋病毒攜帶者。經輸血感染艾滋病毒的劑量較大,潛伏期相對較短。兒童平均為1.97年,成人8.23年,老人5.5年。性接觸感染的劑量較小,潛伏期相對較長,一般6~8年,最長為15年。不同的種類,如艾滋病毒(HIV-Ⅱ)所致的艾滋病潛伏期長達16~19年之久。患者在潛伏期雖無臨床症狀,但艾滋病毒攜帶者是傳播艾滋病的重要傳染源。
(一)常見的症狀及體征
1.全身症狀
艾滋病患者的臨床症狀最常見的是反復出現的低熱(約佔72%),伴有寒戰、消瘦、疲乏無力,體重下降(可達5~22公斤),繼之極度嗜睡無力,不能支持平常的體力活動。慢性腹瀉也是某些艾滋病人的十分明顯的早期臨床表現。並且常找不到發熱、腹瀉和體重減輕的原因。根據38例艾滋病的臨床表現特徵分析,以上症狀及體征均占總病例數的80%以上。
2.淋巴結腫大
發生率為55%~100%,當高危人群患者出現全身淋巴結腫大又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時,很可能與艾滋病毒感染有關。腫大的淋巴結雖然是全身性的,但是多見於頸後、頜下或腋下淋巴結。腫大的淋巴結不融合,質硬,偶有壓痛,表麵皮膚無改變。淋巴結腫大的程度與血清內艾滋病抗體滴度高低相關。 此外,艾滋病伴發有淋巴瘤,包括Burkitts淋巴瘤,免疫母細胞淋巴瘤及何傑金氏病等亦可發生淋巴結腫大。
3.皮膚損害
皮膚粘膜是艾滋病侵襲的主要部位之一。許多艾滋病患者是以皮膚損害為首發症狀的。在臨床上有多種表現,如皮疹、全身瘙癢、尖銳濕疣,接觸性濕疣、蕁麻疹等。但皮膚損害最具特徵的是卡波濟氏肉瘤的皮膚改變,其損害表現在後面章節還要專門介紹,在此不多述。
4.中樞神經系統症狀
神經紊亂病症已被公認為兒童與成年人艾滋病患者發病與致死的常見原因。臨床表現有20%~40%的艾滋病患者有神經性疾病。在屍體檢驗中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高達7Q%~80%,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常與各種機會感染引起的症狀並存,較常見的有亞急性腦炎。本病為原因不明、無明顯炎症反應,非特異性白質變性、常為艾滋病的首發症狀,往往以疲倦、性慾減退等起病,後期發展為嚴重痴呆。據美國紐約對102例患艾滋病死亡者作屍檢時發現,96例(佔94.1%)有彌散性或局限性腦病變。這些患者死前顯有痴呆症的65例中,45例(佔69.2%)有彌散性腦病變。此外還有報導,對235例艾滋病患者做精神神經病的會診,發現有121例(佔51.5%)患有不同程度的痴呆。另外,後期患者常可見條件致病菌所誘發的腦炎或大腦炎。
(二)機會感染的臨床表現
所謂機會感染,即條件致病因素,是指一些侵襲力較低、致病力較弱的微生物,在人體免疫功能正常時不能致病,但當人體免疫功能減低時則為這類微生物造成一種感染的條件,乘機侵襲人體致病,故稱作機會性感染。屍檢結果表明,90%的艾滋病人死於機會感染。能引起艾滋病機會感染的病原多達幾十種,而且常多種病原混合感染。主要包括原蟲、病毒、真菌及細菌等的感染。
1.原蟲類
(1)卡氏肺囊蟲肺炎:卡氏肺囊蟲是一種專在人的肺內造穴打洞的小原蟲。人的肉眼看不見,而且用一般的生物培養方法也找不到。卡氏肺囊蟲肺炎主要通過空氣與飛沫經呼吸道傳播。健康人在感染艾滋病毒後,免疫功能受到破壞,這時卡氏肺囊蟲便乘虛而入,在病人體內大量繁殖,使肺泡中充滿滲出液和各種形態的肺囊蟲,造成肺部的嚴重破壞。 卡氏肺囊蟲肺炎在艾滋病流行前是一種不常見的感染,過去僅發現於戰爭、飢餓時期的嬰幼兒,或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白血病患兒。卡氏肺囊蟲肺炎是艾滋病患者的一個常見死因,在60%以上的艾滋病患者中屬於最嚴重的機會感染,約有80%的艾滋病患者至少要發生一次卡氏肺囊蟲肺炎。 艾滋病患者合並卡氏肺囊蟲肺炎時,首先有進行性營養不良、發熱、全身不適、體重減輕、淋巴結腫大等症狀。以後出現咳嗽、呼吸困難、胸痛等症狀,病程4~6周。發熱(89%)和呼吸急促(66%)為肺部最常見的體征。某些人肺部還可聽到羅音。卡氏肺囊蟲肺炎常復發,病情嚴重,是艾滋病患者常見的致死原因。卡氏肺囊蟲肺炎病人胸片顯示兩肺廣泛性浸潤。但少部分患者(約佔23%)其胸片可示正常或極少異常。據對180例卡氏肺囊蟲肺炎X線胸片檢查所見,表現為兩側間質性肺炎的77例,間質及肺泡炎症45例,肺門周圍的間質炎症26例,單側肺泡及間質炎症24例,未見異常者8例。 肺功能測定示肺總量及肺活量下降,隨著病程的進展而進一步加劇。 氣管鏡或肺穿刺所取之標本可以查到卡氏肺囊蟲,有時還可以查到其它病原體,此時為混合性機會感染。本病病程急劇;亦可緩慢,終因進行性呼吸困難、缺氧、發展為呼吸衰竭而死亡,其病死率可達90%~100%。
(2)弓形體感染:艾滋病人得弓形體感染主要引起神經系統弓形體病,其發生率為26%。臨床表現為偏癱,局灶性神經異常,抽搐、意識障礙及發熱等。CT檢查可見單個或多個局灶性病變。依據組織病理切片或腦脊液檢查可見弓形體。極少數弓形體累及肺部(1%)。該病是由寄生性原蟲動物鼠弓漿蟲所致的一種動物傳染病。人的感染途徑,先天性感染是由母親經胎盤傳給胎兒.後天性感染是因吃了含有組織囊蟲的生肉或未煮熟的肉而感染。
(3)隱孢子蟲病:孢子蟲是寄生於家畜和野生動物的小原蟲,人感染後,附於小腸和大腸上皮,主要引起吸收不良性腹瀉,病人表現為難以控制的大量水樣便,每日5~10次以上,每天失水3~10升,病死率可高達50%以上。診斷靠腸鏡活檢或糞便中查到原蟲的卵囊。
2.病毒類
(1)巨細胞病毒感染:根據血清學調查表明,巨細胞病毒廣泛存在,多數巨細胞病毒感染者無症狀,但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病人可在尿、唾液、糞便、眼淚、乳汁和精液中遷延排出病毒。並可經輸血、母親胎盤、器官移植、性交、吮哺母乳等方式傳播。艾滋病伴巨細胞病毒感染時,常表現為肝炎、巨細胞病毒肺炎、巨細胞病毒性視網膜炎、血小板和白細胞減少、皮疹等。確診巨細胞病毒感染必需在活檢或屍解標本中找到包涵體或分離出病毒。根據Guarda等對13例艾滋病人屍解的研究,最常見的診斷是巨細胞病毒感染(12例),其次是卡波濟氏肉瘤(l0例)。所有12例巨細胞病毒感染均為播散性,並且經常影響兩個或多個器官。
(2)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其傳播途徑主要是直接接觸和性接觸,也可經飛沫傳染,病毒可由呼吸道、口、眼、生殖器粘膜或破報皮膚侵入人體。孕婦在分娩時亦可傳給嬰兒。感染病毒後可引起艾滋病患者皮膚粘膜損害、累及口周、外陰、肛周、手背或食道以至支氣管及腸道粘膜等,以唇緣、口角的單純皰疹最常見,其損害呈高密集成群的小水皰,基底稍紅,水皰被擦破後可形成潰瘍,其潰瘍特點為大而深且有疼痛,常伴繼發感染,症狀多較嚴重,病程持續時間長,病損部位可培養出單純皰疹病毒,活檢可查到典型的包涵體。
(3)EB病毒:該病毒在艾滋病人中感染率很高,有96%的艾滋病人血清中可檢測到EB病毒抗體,EB病毒可致原發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伴溶血性貧血、淋巴結腫大、全身斑疹,T細胞減少等。
3.真菌類
(1)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是一種條件致病真菌,常存在於正常人的皮膚、口腔、上呼吸道、腸道和陰道粘膜上,可從皮膚和粘膜分泌物、大小便、痰液中培養出來。當人體抵抗力降低或機體菌群失調時,可使白色念珠菌變為致病菌導致念珠菌感染。可分為皮膚念珠菌病和粘膜念珠菌病,後者多見為鵝口瘡--口腔粘膜、舌及咽喉、齒齦或唇粘膜上的乳白色薄膜,易剝離,露出鮮濕紅潤基底。多見於嚴重疾病的晚期,或艾滋病毒感染者。如果同性戀者持續有鵝口瘡無其他原因解釋時,往往表明患者已感染了艾滋病毒或將發展為艾滋病的指征。念珠菌性食道炎可造成吞咽困難及疼痛或胸骨後疼痛,食道鏡檢查可見食道粘膜有不規則潰瘍和白色偽膜。其它尚有念球菌性口角炎、念珠菌性陰道炎、念珠菌性龜頭包皮炎、內臟念珠菌病等。 皮膚、粘膜念珠菌病的診斷有賴於臨床表現和求助於真菌檢查。
(2)隱球菌病:是由新型隱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當機體抵抗力減弱時,容易經呼吸道,偶可經腸道或皮膚入侵致病。隱球菌腦膜炎是艾滋病常見的並發症。有很高的病死率,表現為發熱、頭痛、精神錯亂及腦膜刺激症狀。肺部隱球菌,以亞急性或慢性發病,伴咳嗽、粘痰、低熱、胸痛、乏力、X線檢查為非特異性改變。對隱球菌病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和真菌檢查確診。
4.細菌類
(1)結核桿菌:結核病常發生於有艾滋病感染但尚無艾滋病的病人,這可能因為結核桿菌的毒力強於其它與艾滋病相關的病原體,如卡氏肺囊蟲等,所以結核病更易發生於免疫缺陷早期。 74%~100%的艾滋病感染伴結核病人有肺結核,其症狀和體征常很難鑒別於其他艾滋病相關的肺部疾病。 艾滋病患者常表現為擴散性的感染。艾滋病感染病人並發結核最突出臨床特徵是高發肺外結核,艾滋病伴結核病人或發現結核而診斷艾滋病人中70%以上有肺外結核。艾滋病伴肺外結核最常見的形式為淋巴結炎和粟粒性病變,還常波及骨髓、泌尿生殖道和中樞神經系統。
(2)非典型分枝桿菌感染:為艾滋病的重要並發症之一,常波及肝、肺、脾、腎、血液、骨髓、胃腸道、淋巴結等,其表現為發熱、消瘦、吸收不良、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實驗室檢查為非特異性,確診靠病原分離培養及活檢。
(3)其他常見的致病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淋球菌等均可引起機會感染。
(三)卡波濟氏肉瘤的臨床表現
卡波濟氏肉瘤原為一種老年男性較為罕見的惡性腫瘤。在北美及歐洲確診為艾滋病的人約30%伴有這種肉瘤。卡波濟氏肉瘤並發於艾滋病者,在初期同性戀中佔46%,一般為27%,在有卡氏肺囊蟲並存時為16%,而異性戀或靜脈葯物成癮者卡波濟氏肉瘤的發病率僅為3.8%。 卡波濟氏肉瘤多侵犯皮膚,但由於艾滋病合並卡波濟氏肉瘤時,其病變迅速擴散,可侵犯全身多種臟器,尤其是肺、消化道和淋巴結等。引起胸腔積液、咳血及上消化道出血等。肺部卡波濟氏肉瘤很少出現症狀,常與肺部機會性感染並存。肺門淋巴結腫大及其周圍結節樣浸潤,並有雙側間質性改變,胸腔積液是其典型X線表現,把有卡波濟氏肉瘤者與無卡波濟氏肉瘤病人作比較,發現有卡彼濟氏肉瘤者,其肺部及胸膜病變發生率明顯增加。肝臟的卡波濟氏肉瘤的發生率為14%~18.6%,多為播散所致,但也有原發於肝臟者,尚無臨床診斷方法,死亡前通常已累及肝臟。
(四)兒童艾滋病的臨床表現
兒童艾滋病的臨床表現,除無淋巴結病變、卡波濟氏肉瘤及機會性感染外,其他症狀與成人患者相似。幾乎所有艾滋病兒童均有肝脾腫大,間質性肺炎和發育差的表現。對記錄艾滋病存活者資料的分析表明,艾滋病診斷中患者的臨床表現和年齡都與存活率有關。有50%的兒童在確診後存活12個月,不足12月齡的卡氏肺囊蟲肺炎患兒的一年存活率僅為30%;年長卡氏肺囊蟲性肺炎患兒為48%;其他病情的年長兒為72%。這些發現在性質上與不同臨床中心調查的結果相一致。臨床表現的特徵出現在兒童組早期,通常在4~8月齡的兒童中出現包括卡氏肺囊蟲肺炎、消瘦綜合征和腦病等症狀。在表現較早及較遲的兒童中都會出現從持續性中耳炎直至重型細菌性腦膜炎或肺炎。在機會性感染中兒童艾滋病患者與成人患者不同之處是兒童艾滋病患者細菌性感染十分多見,而卡波濟氏肉瘤較成人少見。 實驗室檢查中大多數兒童艾滋病的淋巴細胞絕對數正常,這是區別於成人艾滋病的唯一免疫學指標。
(五)艾滋病相關綜合征
艾滋病相關綜合征指的是易感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如男性同性戀者、靜脈葯物成癮者等),出現一組艾滋病的症狀或體征。由艾滋病毒攜帶者或急性感染發展而來,表現為全身性淋巴結腫大,伴有不規則的發熱、疲乏、夜間出汗、慢性腹瀉、厭食、體重減輕、舌尖毛狀白斑病,及各種神經症狀。也可出現輕度機會感染,如鵝口瘡,單純皰疹、帶狀皰疹、軟疣等,外周血白細胞及血小板均減少,貧血,T4細胞減少,T4/T8比值下降,變態反應性消失;細胞免疫指標和免疫功能低下,血清球蛋白增多,血清中可檢出艾滋病毒抗體。
Ⅳ 艾滋病怎樣得
艾滋病,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又譯:後天性免疫缺陷癥候群),英語縮寫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音譯。1981年在美國首次注射和被確認。曾譯為「愛滋病」、「愛死病」。分為兩型:HIV-1型和HIV-2型,是人體注射感染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又稱艾滋病病毒)所導致的傳染病。艾滋病被稱為「史後世紀的瘟疫」,也被稱為「超級癌症」和「世紀殺手」。
艾滋病傳染主要是通過性行為、體液的交流而傳播,母嬰傳播。體液主要有:精液、血液、陰道分泌物、乳汁、腦脊液和有神經症狀者的腦組織中。其他體液中,如眼淚、唾液和汗液,存在的數量很少,一般不會導致艾滋病的傳播。
唾液傳播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一般接吻是不會傳播的。
但是如果健康的一方口腔內有傷口,或者破裂的地方,同時艾滋病病人口內也有破裂的地方,雙方接吻,艾滋病病毒就有可能通過血液而傳染。
汗液是不會傳播艾滋病病毒的。艾滋病病人接觸過的物體也不可能傳播艾滋病病毒的。但是艾滋病病人用過的剃刀,牙刷等,可能有少量艾滋病病人的血液;毛巾上可能有精液。如果和病人共用個人衛生用品,就可能被傳染。但是,因為性亂交而得艾滋病的病人往往還有其他性病,如果和他們共用個人衛生用品,即使不會被感染艾滋病,也可能感染其他疾病。所以個人衛生用品不應該和別人共用。
一般的接觸並不能傳染艾滋病,所以艾滋病患者在生活當中不應受到歧視,如共同進餐、握手等都不會傳染艾滋病。艾滋病病人吃過的菜,喝過的湯是不會傳染艾滋病病毒的。艾滋病病毒非常脆弱,在離開人體,如果暴露在空氣中,沒有幾分鍾就會死亡。 艾滋病雖然很可怕,但該病毒的傳播力並不是很強,它不會通過我們日常的活動來傳播,也就是說,
我們不會經淺吻、握手、擁抱、共餐、共用辦公用品、共用廁所、游泳池、共用電話、打噴嚏等,而感染,甚至照料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都沒有關系。
一. 性傳播艾滋病病毒可通過性交傳播。生殖器患有性病(如梅毒、淋病、尖銳濕疣)或潰瘍時,會增加感染病毒的危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精液或陰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毒,通過肛門性交,陰道性交,就會傳播病毒。口交傳播的機率比較小,除非健康一方口腔內有傷口,或者破裂的地方,艾滋病病毒就可能通過血液或者精液傳染。
一般來說,接受肛交的人被感染的可能非常大。
因為肛門的內部結構比較薄弱,直腸的腸壁較陰道壁更容易破損,精液裡面的病毒就可能通過這些小傷口,進入未感染者體內繁殖。這就是為什麼男同性戀比女同性戀者更加容易得艾滋病病毒的原因。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發現艾滋病病毒的早期,被有些人誤認為是同性戀特有的疾病。由於現在艾滋病病毒傳播到全世界,艾滋病已經不再是同性戀的專有疾病了。
二. 血液傳播輸血傳播:如果血液里有艾滋病病毒,輸入此血者將會被感染。血液製品傳播:有些病人(例如血友病)需要注射由血液中提起的某些成份製成的生物製品。 如果該製品含有艾滋病病毒,該病人就可能被感染。但是如果說:「有些血液製品中有可能有艾滋病病毒,使用血液製品就有可能感染上HIV。」這是不正確的。就如同說:開車就會出車禍一樣的道理。 因為,在艾滋病還沒有被發現前,1990年代以前,獻血人的血驗血的時候還沒有包括對艾滋病的檢驗,所以有些病人因為接受輸血,而感染艾滋病病毒。但是隨著全世界對艾滋病的認識逐漸加深,基本上所有的血液用品都必須經過艾滋病病毒的檢驗,所以在發達國家的血液製品中含有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幾乎是零。
三. 共用針具的傳播使用不潔針具可以使艾滋病毒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例如:靜脈吸毒者共用針具;醫院里重復使用針具,吊針等。不光是艾滋病病毒,其他疾病(例如:肝炎)也可能通過針具而傳播。另外,使用被血液污染而又未經嚴格消毒的注射器、針灸針、拔牙工具,都是十分危險的。所以在有些西方國家,政府還有專門給吸毒者發放免費針具的部門,就是為了防止艾滋病的傳播。
四. 母嬰傳播如果母親是艾滋病感染者,那麼她很有可能會在懷孕、分娩過程或是通過母乳喂養使她的孩子受到感染。但是,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服用有關抗艾滋病的葯品,嬰兒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就會降低很多,甚至完全健康。有艾滋病病毒的母親絕對不可以用自己母乳喂養孩子。
蚊蟲的叮咬可能傳播其他疾病(例如:黃熱病、瘧疾等),但是不會傳播艾滋病病毒。蚊子傳播瘧疾是因為瘧原蟲進入蚊子體內並大量繁殖,帶有瘧原蟲的蚊子再叮咬其他人時,便會把瘧原蟲注入另一個人的身體中,令被叮者感染。蚊蟲叮咬一個人的時候,它們並不會將自己或者前面那個被吸過血的人血液注入。
它們只會將自己的唾液注入,這樣可以防止此人的血液發生自然凝固。它們的唾液中並沒有艾滋病病毒。而且喙器上僅沾有極少量的血,病毒的數量極少,不足以令下一個被叮者受到感染。而且艾滋病病毒在昆蟲體內只會生存很短的時間,不會在昆蟲體內不斷繁殖。昆蟲本身也不會得艾滋病。
目前尚無預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因此最重要的是採取預防措施。其方法是:
預防艾滋病的廣告圖片
①堅持潔身自愛,不賣淫、嫖娼,避免婚前、婚外性行為。
②嚴禁吸毒,不與他人共用注射器。
③不要擅自輸血和使用血製品,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④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須刀、刮臉刀等個人用品。
⑤受艾滋病感染的婦女避免懷孕、哺乳。
⑥使用避孕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預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
⑦要避免直接與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和尿液接觸,切斷其傳播途徑。
預防艾滋病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每次性交的時候,為了避免有體液的交流,一定用避孕套。所以在西方一些國家,有些學校和組織都發放免費的避孕套。但是沒有必要同時使用二個避孕套,反而容易造成破裂。吸毒者,絕對不可以和別人共用針具。
艾滋病病毒不會通過空氣、食物、水等一般日常生活接觸傳播。
艾滋病的傳播主要與人類的社會行為有關,完全可以通過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而被阻斷,是能夠預防的。
當艾滋病毒侵入人體的時候能夠破壞人的淋巴細胞(做血常規也可證明),使人的免疫系統癱瘓,給其他病原體的侵入創造了極好的條件。很多艾滋病感染者其實並非直接死於艾滋病,結核桿菌、念珠菌等病原體的感染,還有因免疫力低下而引起的一些不可治癒的腫瘤,才是致死的真正原因。
Ⅳ 艾滋病是韓國人發明的嗎
當然不是!你不是故意的吧?!
應該在剛果
世人仍然眾說紛紜。科學家們普遍認為,艾滋病病毒的自然宿主很可能是生活在非洲的綠猴,也稱非洲猴。 .那種認為某個地方發現病例較早就是疾病發源地的說法是不科學的。例如,艾滋病是在美國首先報告的,但不能說美國就是艾滋病的發源地.八十年代除期70%以上艾滋病患者是因同性戀而罹患此絕症。美國的有識之士稱'艾滋病是上帝,同性戀者的身體本身並不是艾滋病的發源地.1959年生活在現剛果(民)境內的一名班圖族成年男子是迄今所能確認的世界最早的艾滋病患者。這名男子原先被診斷是患了鐮刀形紅細胞貧血病,他在1959年抽取的血樣一直保存至今。美國科學家對該血樣進行分析,發現其中含有HIV。這一發現表明,HIV可能在1959年之前就已經開始感染人類了,比過去醫學界普遍認定的時間要早10~20年。通過與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的合作,研究人員推斷HIV感染可能源於20世紀30年代。 .
Ⅵ 艾滋病一定要經過潛伏期才能形成出來的嗎
人們一直擔心HIV會通過螫咬和吸血昆蟲傳染,如蚊子。但是,CDC和其他機構進行的研究表明,沒有任何證據表明HIV可以通過昆蟲傳播。
Ⅶ 艾滋病誰發明的
是存在的 在最早的時候 是南美洲的一片叢林里 猴子得的疾病 由於人類的侵襲 使得人類得了這種疾病 很大程度上說是人類自己害了自己 沒有誰發明,是存在
Ⅷ 艾滋病毒是怎麼產生的
關於艾滋病病毒的來源,現在有三種學說:一種是說,是由黑猩猩體內的病毒傳播到人體發生變異,變成了艾滋病病毒,另一種學說是說某國利用某些靈長類動物製作一種疫苗期間,將動物體內的病毒混入疫苗並發生變異,在給人類接種時,傳播到人類。還有一種學說是某些西方國家人為製造的病毒,作為種族滅絕的生物制劑,但這三種學說都沒有足夠的證據。 指導意見:現在人們還在繼續研究,預計將來可以得出科學界普遍認同的結論。
Ⅸ 艾滋如何得來的
艾滋和濫交沒有直接關系的
只要雙方都沒有就OK
我之前看過新聞報道,研究結果是
艾滋來自黑猩猩,因為黑猩猩搞男同性戀才創造出艾滋
所以人類也一樣,男男是不安全的,女女是安全的
另外走後門是不安全的
Ⅹ 如果我發明出了能徹底治療艾滋病的葯物,我能不能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是不是成為了偉大的人物
如果你發明了,並准備大量生產,你將趕上比爾蓋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