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一個更好的中國之一人民網

創造一個更好的中國之一人民網

發布時間:2021-08-05 12:50:13

⑴ 新華網和人民網哪個更權威

都很權威
1、性質和定位PK
人民網作為黨網,受到黨中央的高度關注,也是人民日報社的網路陣地;新華網辦網原則,新華社提出的口號是舉全社之力辦好新華網,新華網作為新興力量已經成為新華社的重中之重。
2、重量級產品PK
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PK中國政府網。人民網推出的重點欄目是《中國共產黨新聞》,無疑是個人民網一個最能凸顯其特色的拳頭產品,尤其是改版之後。新華網承建和受國務院之委託代管的《中國政府網》,成為新華網最受矚目的一個項目,這使它在各部委地位飆升,與各部委的聯系更加緊密了。最近新華網推出中國政府網後,相繼推出振興東北網,中部崛起網,中宣部網站等重大政府網站建設為新華網贏得了承建中國政府網的資格。很多部委、大型國企,銀行等系統已經把在新華網的發稿量納入考核。
3、管理風格PK:人民網更加嚴肅,在專題的選題上更謹慎,新華網的風格更加大膽。
4、原創稿件來源PK:新華社的記者就是新華網的記者,在新華網的發稿,也納入考核。人民網的發稿不納入考核。
5、辦公地址PK:人民網在人民日報社院內,從大門口進入,需經過一段步行,兩道關卡。新華網曾選在西單明珠大廈,最熱鬧的位置,後又搬到宣武門西大街大成大廈。從辦公地址的選址,可看出辦網的風格和總裁風格的不同。
6、人員和待遇PK:人員人數上兩網相差不大。員工待遇上,僅就編輯工資比較,人民網的編輯的工資低於新華網。
7、論壇PK:強國論壇PK新華論壇,兩個論壇倒是各有千秋,各出手眼,這兩個欄目同時被評選獲得中國新聞獎,也說明了這一點。時評也是如此。
8、博客的PK:人民網博客發展迅速,雖常出系統問題,但人氣還是不斷飈升,新華網沒有博客,這是新華網的一個戰略失誤,博客將繼論壇會成為備受關注的名牌欄目,新華網在博客建設上,喪失了先手。
9、各分站的建設PK:新華網各地頻道作為新華網的分支機構,原則上歸各地分社管理,包括人事和運營。每個省都有地方頻道,其考核納入分社的整體考核,且總網還給各地分網配給設備,投入宣傳推廣費用,要求各地蓬勃發展,所以各地頻道發展極其迅猛;人民日報各地記者站以人民日報的新聞采訪為主,人民網各地分站不納入其考核,其發展原則是不鼓勵,只求穩定,不求發展,不配給設備。部分省份還沒建設獨立的地方頻道。而且其地方頻道與各地分站是分開運營,拳頭握起來力量會更大。

⑵ 人民日報風雨無阻創造美好生活的觀後感

本文從闡述「歷史機遇期」,到勉勵「艱苦奮斗再創業」、辨析改革「源頭活水」,再到此次滿懷豪情的「風雨無阻」,這些評論,因為有很強現實針對性,總能引發輿論場關注。
此次宣言文章再「宣言」,背景不言而喻。最直接的,就是文中所說的:「有人不願意看到醒獅的振奮、巨龍的騰飛,不願意看到13億多人的生活美好,大搞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貿易霸凌主義,這是無法迴避、必須應對的挑戰」。而更大的背景,文中也進行了論述,「快速發展」留下的問題、「發展起來之後」的煩惱、「進一步發展」繞不開的坎,構成了當前中國和中國人民必須面對的挑戰。
直面「風雨」,文章到底給出了什麼樣的答案,讓讀者點贊「真提氣」「真給力」?
一是「信心」。這篇文章讓人讀出了信心,什麼都壓不垮的信心。
面對風雨,要保持信心,不能有了艱難險阻就「認慫」。宣言文章提出,我們看事情,要有「大歷史觀」。打開歷史的視野看現在的問題,就豁然開朗了。
信心從何而來?一是「我國正處於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有難得的歷史機遇,更有積極向好的基本面。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制度的優勢將持續充分釋放。三是世界經濟的大海不可能「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構建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如何堅定信心?面對困難,既不能置若罔聞,更不能聽風就是雨。要以充分的預見性與清醒的判斷力,學會看大局、明大勢,全面把握發展的主流與支流,於嚴峻挑戰中看到光明前景、於樂觀精神中保持理性,這才是面對風雨時正確的姿態。
二是「決心」。這篇文章讓人堅定決心,風雨無阻、風雨兼程的決心。……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一張白紙上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到改革開放振興中華於「開除球籍」的邊緣,發展哪有一馬平川?我們常用「長征」來形容自己的事業,就是因為改變中華民族的命運、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歷程,不會一帆風順、很難一蹴而就,就如偉大的長征那樣,雖然曲折悲壯、充滿風險考驗,但終能一路過關斬將、凱歌高奏。……
三是「齊心」。信心和決心,都是認識的問題;而「齊心」,則是行動的問題。……
最好的回答是什麼?宣言文章的一個提法格外醒目——行動哲學。「為者常成,行者常至」。這樣的哲學,是「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這是國家制勝的關鍵,也是每個人應盡的職責。中國有13億多人民,鼓足干勁、各盡其責,就能激盪出無窮無盡的內生動力。
人民日報 金蒼 供參考。

⑶ 求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

人民日報評論文章:中國巨輪依然破浪前行
任仲平

(一)歷史常常以驚心動魄留下深刻印記,也常常以峰迴路轉寫下絢麗篇章。

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巨浪滔天,世界經濟跌宕起伏,中國經濟險象環生。

2009年,中國經受了新世紀(23.22,-0.03,-0.13%)以來最嚴峻的考驗,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回升向好,成為世界經濟觸底反彈的新引擎。

突如其來的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是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信心和勇氣的重大考驗,是對我們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力的重大考驗,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

風雨中走過,風暴中挺立。大考之年,中國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二)這是一份令人難以置信的答卷。

2009年初,曾有外國媒體如此預言,「中國已經開始經濟衰落,也許將比美國經濟還要惡化」,「中國難以繼續奇跡」,它「只是個身陷囹圄的大國」。

7個月之後,這家雜志刊登題為「中國能否拯救世界」的封面文章,封面上一隻熊貓正拿著氣筒給癟了的地球打氣。那時,中國上半年7.1%的增速,「幾乎成為照耀全球經濟信心的燈塔。」

2009年末,還是這家雜志將「中國工人」評為年度人物。原因是:盡管一年前許多人認為「保八」是一個夢想,但是中國做到了。中國千千萬萬勤勞堅韌的普通工人,使得中國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繼續保持最快的發展速度,並帶領世界走向經濟復甦。

從否定到肯定,從當初的疑慮到後來的贊譽,一年時光,很多人顛覆了對中國的認識。但在看法不斷校正、結論不斷修改中,一個更大的疑問是——「為什麼是中國」?

為什麼是中國?危機襲來,世界經濟一片肅殺。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各國政府或奮力自救,或聯手反擊,但大都收效有限,許多經濟體步履沉重。中國如何能在世界經濟衰退的漩渦中「風景這邊獨好」?

為什麼是中國?外貿依存度60%以上,中國本應成為金融危機席捲下的重災區。在外部需求驟然減少、出口增幅急速下滑的嚴峻形勢下,中國又如何能越過激流險灘,成為「2009年顯著增長的唯一主要經濟體」?

在2009年末的中國答卷上,寫著這樣的數字——這一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將超過50%。這是二戰以來全球首次出現的經濟新格局。在新的世界經濟版圖中,這份答卷標注著沉甸甸的「中國分量」。

是什麼讓中國經濟將「不可能的奇跡」繼續下去?是什麼讓中國人民在危機襲來之際奮發前行?是什麼讓社會主義中國成為「打破經濟學教科書常規的國家」,書寫了難以置信的「中國答卷」?

(三)在外人眼裡,「中國經濟的復甦故事堪稱神奇」,而在中國人看來,這「神奇的故事」始於黨中央未雨綢繆的遠見卓識。

早在2007年8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就提出,在經濟全球化、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的形勢下,必須增強國家經濟安全監測和預警、危機反應和應對能力,增強金融業抗風險能力。當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密切關注國際局勢的發展變化,做到未雨綢繆,對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要及早制定預案,妥善應對,趨利避害。2008年2月,在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上總書記又提出,要正確把握世界經濟走勢特別是次貸危機蔓延等情況及其對我國的影響,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好勢頭……

這種見微知著的敏銳洞察,審時度勢的深刻認識,為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贏得了時間,爭取了主動。

當金融危機席捲全球,2008年11月黨中央作出三個重要判斷——

第一,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依然存在。第二,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第三,危機給我國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大關口,大智慧。回頭再看,在不進則退的險峻形勢下,黨中央的三個重要判斷,無疑是一年來中國決勝千里的信心之源。這個判斷,在中國發展的關鍵時刻,打消了疑懼,穩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氣,明確了方向。

局面豁然開朗。

因為這個判斷,我們有了見事早、行動快、駕馭全局的「中國部署」——黨中央、國務院打破常規,在200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一個月,及時出台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大政策措施。宏觀經濟政策作出重大調整,財政政策由「穩健」轉為「積極」、貨幣政策由「從緊」轉為「適度寬松」。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成為中國經濟應對沖擊的重中之重。

因為這個判斷,我們有了出拳重、措施實、力度空前的「中國行動」——加大投資,刺激消費,給經濟「輸血」,幫企業闖關。從兩年新增投資4萬億,到全年新增信貸近10萬億;從減稅降費、貼現降息,到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從實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到加大財政對社會保障體系的投入……一系列「組合拳」,力度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

因為這個判斷,我們有了底氣足、視野寬、統籌兼顧的「中國主張」——「從逆境中發現和培育有利因素,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國自己的事情辦好」,「把握好宏觀調控的重點、節奏、力度,靈活而准確地解決問題」,「把保增長與擴內需、調結構結合起來」,「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推動科學發展」……應對之策忙而不亂,既解近憂又謀長遠。

還可以從另一個視角,把握「中國故事」的脈絡。2009年1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元旦講話中強調「必勝信心」;3月的全國兩會上,在江蘇、廣東代表團解析「機遇」,鼓勁打氣;4月二十國集團金融峰會上,提出「攜手合作同舟共濟」;月底在山東,勉勵大家「擰成一股繩」;6月在黑龍江重申「增強信心」;7月雲南調研提出「危中求進,化危為機」;8月新疆考察強調「改革發展,團結穩定」;9月在第六十四屆聯大倡導「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各種挑戰」;10月考察山東,提出「打好轉方式、調結構這場硬仗」;12月考察廣東,強調「始終把自主創新作為企業生命」……

這一年,所有中央領導同志都風塵僕僕,深入實際,身臨一線,調研指導。中央領導同志一年的足跡,凸顯了三個主題詞:信心,變革,合作。它清晰地傳遞著應對沖擊的「中國思路」,呈現了堅定的意志、開闊的視野和大國的責任。國際輿論評價:「中國領導人展現出駕馭復雜局面的大智慧。」

(四)一個國家應對風險挑戰的水平高低,體現其「國家能力」的強弱。

國家能力是國家將自己的意志、目標轉化為現實的能力。它不僅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個政黨執政能力的重要標准。對危急情況的應對水平,往往更能直觀地呈現「國家能力」的高下。

2008年9月15日,美國雷曼兄弟公司轟然倒下,金融危機自華爾街決堤而出,席捲全球:美國季度GDP創下27年來的最大降幅,道瓊斯指數暴跌近半;日本、歐元區經濟陷入嚴重衰退;反映國際貿易的領先指數——波羅的海綜合運費指數高台跳水,短短6個月便從11689點下探至663點……世界經濟面臨著二戰結束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在此後充滿煎熬的一年內,面對經濟急劇下滑的頹勢,很多國家危訊不斷,中國經濟也遭遇改革開放以來罕有的巨大困難。

然而僅僅一年之後,中國經濟就在全球率先回升向好,交出了一份全球矚目的中國答卷。

這是一份「關於速度」的答卷。10.6%、10.1%、9%、6.8%、6.1%、7.9%、8.9%,將2008年以來近七個季度的GDP增幅連成一條曲線,是一個漂亮的「V」型反轉。這意味著中國經濟昂首回升,「保八」已無懸念。

這是一份「關於質量」的答卷。2009年的中國生動詮釋了「好」與「快」的發展辯證法。在穩定外需的同時擴大內需,中國經濟的增長路徑,開始轉向依靠「三駕馬車」並頭齊驅。以發展方式之變應對外部環境之變,十大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八項區域發展規劃、十一個重大科技專項陸續啟動,抑制六大行業產能過剩,「4萬億」源源流向結構調整、自主創新、節能減排和生態工程。增長更有質量,發展更有後勁。

這是一份「關於溫度」的答卷。「越是在經濟困難時候,越要高度關注民生」。中國沒有簡單地搬用「凱恩斯式刺激」,也沒有「撒胡椒面」,而是將一攬子計劃重點鎖定民生領域。2009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有望超過1100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制度改革穩健推進。GDP增長的每一個百分點,都緊系著最廣大民眾的福祉。

這是一份「關於責任」的答卷。作為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把自己的事辦好,本身就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與此同時,中國主動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和義務,積極參與應對金融危機的國際合作,推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同國際社會一道推動世界經濟復甦。

危機爆發之初,國際投資大亨索羅斯預言:「各國能否有效對付本輪金融危機,關鍵在於各自的政策效力。」

在這份應對沖擊的「中國答卷」上,我們看到執政黨對形勢的判斷有了豐富的現實依託,看到「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一系列國家目標得以實現,看到「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國家理念得到踐行,看到一個負責任大國對世界的貢獻。這是社會主義中國「國家能力」的最好注腳。

(五)強大的「國家能力」,讓中華民族在迎戰國際金融危機中,團結更加緊密,信心更加堅定,應對更加主動。「國家能力」的背後,是執政黨的決策能力、制度的保障能力、理論的指導能力。

有了執政黨的決策,才能第一時間形成國家意志,確定導向鮮明的國家目標。有了制度的支撐,才能最大限度地組織和動員社會力量,保證國家意志付諸實踐。有了理論的引領,才能把握規律,立足長遠謀劃未來。

沒有黨中央在嚴峻形勢下的准確判斷,沒有隨之產生的一系列「國家決策」,我們就不會有應對沖擊的主動性;沒有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沒有全國一盤棋的社會機制,我們就不會有應對沖擊的戰鬥力;沒有科學發展觀這一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沒有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視野,我們就不會有應對沖擊的創造性。

或許外界的目光,能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社會主義中國的「國家能力」——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彭斯判斷,中國應對危機的力度最大、速度最快,應對危機的時間選擇正確,延遲幾個月就可能錯失良機。

美國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評價,在經濟困難時期,中國的指揮和控制體系比其他市場經濟體系更有效。

聯合國一位經濟學家指出,中國出台的刺激措施是世界各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個戰略轉折點。

(六)當金融危機使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走入死胡同,資本主義的制度缺陷暴露無遺,被推到「十字路口」的中國,卻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印證了迎戰危機的「國家能力」。

這一制度優勢,使我們能集中力量辦大事,鑄就迎難而上的「中國力量」。從南方到北方,從沿海到腹地,從城市到鄉村,從政府到企業,全國一盤棋,決策順暢,執行高效。從中央到地方發揮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運用財政、金融、稅收等政策杠桿,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整個中華民族同心同德,共御艱辛的嚴冬,迎接發展的春天。

這一制度優勢,使我們能用多種手段推動發展,保證有序有力的「中國效率」。一方面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提高科學性、預見性,靈活把握「政府之手」的高效;一方面堅持推進改革,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之手」的神妙,激發民間的創造力。既強調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又注重加強和完善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有效彌補市場經濟的自身不足,確保國民經濟充滿活力、富有效率、健康運行。

一個國家應對風險挑戰能力的高低,從根本上取決於是否有適合本國國情、反映時代進步要求的發展道路和制度基礎。正是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使中國越是處於危急關頭,越能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整體合力。

(七)縱觀歷史,每次大的經濟危機都曾重創世界經濟,同時又催生新的發展機遇。在危機中抓住機遇的國家,通常率先復甦並占據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們從傳統模式之「危」中,看到科學發展之「機」,奠定了化危為機「國家能力」的理論基礎。

危機面前,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標本兼治、遠近結合,把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契機,把統籌兼顧作為謀劃和推動工作的根本方法,兼顧長期與短期,協調內需與外需,統一民生與國計,既成功化解了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眼前之急」,又通過增強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謀得「長遠之功」。

危機面前,我們以擴大內需為基本立足點,以結構調整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為強大動力,以科技創新為重要支撐,以改善民生為根本目的,大規模增加政府支出,大范圍實施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大強度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大力度鼓勵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大幅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做到了保增長與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有機結合。

在迎戰國際金融危機中,各地奮力突圍,搶抓機遇。廣東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積極實施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上海快速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天津著力構築高端產業、自主創新、生態宜居高地,鍛造經濟發展新優勢……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許多省區市強勁增長、力撐大局,中國經濟新的強大引擎已在轟鳴。

在迎戰國際金融危機中,各地高度重視培育資源消耗低、輻射帶動力強、發展前景廣闊的戰略產業,高度重視打造核心競爭力更強的市場主體。國內高技術產業「抗壓力」增強、增長勢頭迅猛,文化產業發揮「反周期調節」的特點,通過深化體制改革逆勢上揚,撐起一片新天地,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活力進一步增強。

科學發展這一總攬全局、把握未來的清晰思路,奠定了中國在新一輪發展中實現新跨越的基礎。國際金融危機倒逼出科技突破和產業變革,迎來了中國邁向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歷史機遇。

(八)幾百年來,中國從未抵達這樣的位置。

當國際輿論感慨「中國方舟拯救了世界經濟」,當外國政要確信「中國缺席的談判沒有任何意義」,當世人驚嘆「2009年的年度大事就是中國突然躋身世界外交和經濟舞台最前沿」,我們看到,金融危機重塑了世界經濟版圖。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上升,造就了中國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的聲音被世界認真傾聽,社會主義中國的「國家力量」舉世矚目。

這樣的場景令人感慨萬千。有學者提出,中國近代的衰落,並非完全源於經濟與科技的落後,直到18世紀末中國的GDP仍佔全球的1/3。老大帝國實力不衰,餘威仍在,卻終至山河破碎、備受凌辱,最重要的原因,是「國家能力」的持續下降。當政者對人民凝聚力的喪失、國家對社會組織動員能力的衰退,讓偌大的中國一盤散沙,這才會在列強環伺中一觸即潰。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新中國60年,改革開放30年,社會主義中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日益雄厚的物質基礎,鍛造出堅不可摧的「國家能力」。

這種能力,曾在抗擊「5•12」特大地震中震撼世界;這種能力,曾在舉辦北京奧運會中大放異彩,如今又在應戰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展現威力。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能力和水平,證明了我們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是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是堅強的領導核心。

(九)走過激流,中國巨輪依然破浪前行。

這是年輕共和國的下一個航程,又一個甲子的開啟;也是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又一次嶄新的開局。

一年前,人民日報元旦社論這樣寫道:「前進的道路,總是越過一嶺又一峰,闖過一關又一坎」。一年後,人民日報元旦社論提出「堅定必勝信心、增強憂患意識,共同迎接奮發有為的2010年」。

我們將繼續書寫答卷。

我們會再次獲得成功。

團隊意識是大局意識、配合意識、協作意識的集中體現,核心是協同合作,目的是形成向心力,增強凝聚力,提升戰鬥力。有一本書叫《狼圖騰》,通過對群狼捕食的描述,生動地詮釋了什麼是「團隊」意識。狼群高效的團隊協作性,使它們在攻擊目標時往往無往而不勝。獨狼的力量是單薄的,但群狼的力量則是強大的,這就是「1+1>2」的效果。大家知道,每年在美國籃球大賽結束後,常會從各優勝隊中挑出最優秀的隊員,組成一支「夢之隊」赴各地比賽,但結果總是令球迷失望——勝少負多。其原因就在於他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團隊,雖然他們都是最頂尖的籃球選手,但是由於平時分屬不同球隊,無法在短期內培養團隊精神,不能形成有效的團隊出擊。「一個和尚挑水吃,二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也是這個道理。因此,只有我們班子每位成員不斷強化「團隊」意識,密切配合,加強協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形成幹事創業的強大合力。否則,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各行其是,各自為戰,那隻能是一盤散沙,難成大事。

⑷ 人民日報和人民新聞是一樣的嗎哪個更好一點

不一樣,一個是紙質新聞,一個是電子新聞。更好的還是紙質版。
人民日報(People's Daily)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毛澤東主席親筆為人民日報題寫報名。
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報在河北省邯鄲市創刊,由《晉察冀日報》和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合並而成,為華北中央局機關報,同時擔負黨中央機關報職能。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報隨中央機關遷入北平。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決定人民日報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並沿用1948年6月15日的期號。
人民日報是中國第一大報,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報紙之一。
人民新聞客戶端集「新聞、論壇、圖片、領導留言板、人民日報電子版、手機人民網、人民微博」等於一體,多種功能一鍵切換。
論壇:用戶可以邊看新聞,邊發帖、回帖,與人民網論壇網友在線互動交流;
領導留言板:用戶可以通過手機直接與全國六十多位書記省長、數千位地市縣級黨政正職官員對話、留言;
人民日報電子版:隨時隨地讀報紙;
手機人民網:豐富精彩的新聞資訊,省流量、速度快;
人民微博:感知時事動態,傳遞開心瞬間、分享心情故事;
人民新聞客戶端與PC端上的數據同步、互通。

⑸ 請以 用愛的力量創造更好的中國 為題,作文一篇,注意圍繞 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的主題

是大家安科技電視卡進度是看得見啊

⑹ 紅樓夢有什麼現實意義

經典作品包容性強,具有多種解讀的可能。以文學為例,一部《紅樓夢》如同多棱鏡,為官者能夠看到為官之道,風雅之士看中的是其中的詩詞歌賦與琴棋書畫,管理學者可以從中感受到管理的文化。用不同的眼光切入,經典作品就可能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重提閱讀經典,有助於提升學習的效率。單純的個性化閱讀,可能造成社會思想文化的多元化。而經典作品則為學習者提供了溝通與交流的可能,成為塑造社會共識的基礎。

相比時效性的作品,經典的魅力在於超越時空的阻隔,永遠可以與當下對話。司馬遷的《史記》中表現出了明顯的個人喜好,他所描述的項羽具有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永恆特質,項羽和現實不妥協的態度躍然紙上。這種對自我價值的探索和對人生意義的追問,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有研究價值。

(6)創造一個更好的中國之一人民網擴展閱讀:

《紅樓夢》是舉世公認的中國最偉大的文學作品,前人雖對它已經作了各種各樣的解析和評價,但筆者認為都遠未觸及它的精神實質。

《紅樓夢》需要以全方位的視角整體解讀,其真正的價值才能隨之顯現出來。之後會驚奇地發現《紅樓夢》不只是一部小說,它還能超越自身,超越時空與古今之哲學、政治、藝術,甚至百門學科互為貫通,互為成全,它更像是一面反射真理之光的球面鏡。

《紅樓夢》是一部小說體裁的哲學論著。作者用自己「親歷」的口吻真實、生動、完整地敘述了一個關於人與社會如何重新認識自己,如何達到自我完善的實驗報告。

它不但通過人物和情節全景式演繹和揭示了中國歷史上各派哲學思想的本質特徵、變化規律及相互關系,而且在對前人合理取捨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破舊立新,構築了新的哲學和思想體系。作者的主觀意圖是要讓這一體系成為超越佛、道、儒的新的哲學高峰。

⑺ 用愛的力量創造更好的中國的800字作文

讓愛的力量創造更好的祖國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每當我聽到這首歌,便會思緒飛揚,感慨萬千。「愛」,這個人類恆久的話題,「愛」,這個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情感,它到底在哪裡?我決定去尋找愛。

我坐車來到人民公園。一上車,我便看到一位阿姨扶著一位老奶奶並把座位讓給她,車上的人都對她笑了,給她豎起了大拇指。阿姨卻說:「沒什麼,我們應該給孩子們做好榜樣。尊老愛幼,是我們分內的事啊!」

剛一下車,就聽見小朋友的歡聲笑語。那快樂的笑聲,讓我的心也變得溫暖。

公園中央的大噴泉,噴射出晶瑩的水花,在和煦的陽光下,如閃閃發光的寶石。噴泉旁邊,是美麗的花園,哪兒繁花似錦。有潔白無瑕的櫻花,每當微風吹過,櫻花簌簌下落,彷彿翩翩起舞的蝴蝶;有春的使者----迎春花,她們在陽光下挨挨擠擠,熱烈地開放,彷彿要施展出渾身的活力;有五顏六色的牽牛花,紅的似火,粉的似霞,那味道香極了,像春姑娘灑下了一萬瓶香水......走近一看,「哇!」有好多忙忙碌碌的小蜜蜂,在花叢中辛苦地勞作。「嘰嘰喳喳......」一陣陣清脆的叫聲傳來,原來是幾只大鳥在給小鳥餵食,鳥兒們在開心地歌唱。多麼溫馨、感人的畫面!

孩子們興奮地喊:「春天到了,快去放風箏吧!」

一個孩子手持老鷹風箏,興奮地喊:「我的老鷹將你的風箏啄了下來!」另一個孩子不以為然:「喔,是嗎?」這時他的風箏已經從高處俯沖下來,把老鷹撞得落荒而逃。手拿老鷹的孩子失落地說:「哎,我不該這樣輕敵!」另一個孩子則激動地叫著:「耶!」燦爛的笑臉比花還要好看。

大人們感嘆道:「春天到了,播灑希望的日子到了,好好工作吧!」你看,交警叔叔不管風吹還是雨打,都堅持在路邊為我們指揮交通;當我們還在酣睡時,清潔工人已經揮汗如雨,把城市打掃得一塵不染......每個人的身上,,都迸發出春天般的活力! 幾個或幾十個老人聚在一起,放著歡快的歌曲,扭著腰,跳著舞,他們說:「呵呵,我感到我回到了童年,活力四射!」那悠閑的氣度,讓圍觀的人都想和他們一起翩翩起舞。

我找到了愛!她在人們的臉上,在人們的眼裡,在人們的心裡,在祖國的每一個角落!只有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國泰民安,我們每個人才會擁有幸福的生活。為了這份幸福,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盡職盡責地做好自己的事。

作為祖國的未來,我們應該怎麼做?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應該立志做翱翔長空的雄鷹,從愛學習愛勞動做起堅持不懈,精益求精,永不滿足。充實自己的頭腦,強健自己的體魄。建設自己的祖國,保衛自己的家園,讓我們的祖國媽媽變得更加強大。

在愛的天空里,放飛自己,打造自己,展示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完美,更精彩。讓愛的力量創造更好的祖國,讓每個人都在祖國媽媽的懷抱里幸福、快樂的生活吧!

⑻ 21世紀我們又有怎樣使命,怎樣才能創造一個更好的中國

作為我們個體,我們做好自己的事,每個人都積極作為,奮發向上,輸出正能量,這個民族自然就會蒸蒸日上,越來越強。

⑼ 人民網和新華網哪個好

都很權威
1、性質和定位PK
人民網作為黨網,受到黨中央的高度關注,也是人民日報社的網路陣地;新華網辦網原則,新華社提出的口號是舉全社之力辦好新華網,新華網作為新興力量已經成為新華社的重中之重。
2、重量級產品PK
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PK中國政府網。人民網推出的重點欄目是《中國共產黨新聞》,無疑是個人民網一個最能凸顯其特色的拳頭產品,尤其是改版之後。新華網承建和受國務院之委託代管的《中國政府網》,成為新華網最受矚目的一個項目,這使它在各部委地位飆升,與各部委的聯系更加緊密了。最近新華網推出中國政府網後,相繼推出振興東北網,中部崛起網,中宣部網站等重大政府網站建設為新華網贏得了承建中國政府網的資格。很多部委、大型國企,銀行等系統已經把在新華網的發稿量納入考核。
3、管理風格PK:人民網更加嚴肅,在專題的選題上更謹慎,新華網的風格更加大膽。
4、原創稿件來源PK:新華社的記者就是新華網的記者,在新華網的發稿,也納入考核。人民網的發稿不納入考核。
5、辦公地址PK:人民網在人民日報社院內,從大門口進入,需經過一段步行,兩道關卡。新華網曾選在西單明珠大廈,最熱鬧的位置,後又搬到宣武門西大街大成大廈。從辦公地址的選址,可看出辦網的風格和總裁風格的不同。
6、人員和待遇PK:人員人數上兩網相差不大。員工待遇上,僅就編輯工資比較,人民網的編輯的工資低於新華網。
7、論壇PK:強國論壇PK新華論壇,兩個論壇倒是各有千秋,各出手眼,這兩個欄目同時被評選獲得中國新聞獎,也說明了這一點。時評也是如此。
8、博客的PK:人民網博客發展迅速,雖常出系統問題,但人氣還是不斷飈升,新華網沒有博客,這是新華網的一個戰略失誤,博客將繼論壇會成為備受關注的名牌欄目,新華網在博客建設上,喪失了先手。
9、各分站的建設PK:新華網各地頻道作為新華網的分支機構,原則上歸各地分社管理,包括人事和運營。每個省都有地方頻道,其考核納入分社的整體考核,且總網還給各地分網配給設備,投入宣傳推廣費用,要求各地蓬勃發展,所以各地頻道發展極其迅猛;人民日報各地記者站以人民日報的新聞采訪為主,人民網各地分站不納入其考核,其發展原則是不鼓勵,只求穩定,不求發展,不配給設備。部分省份還沒建設獨立的地方頻道。而且其地方頻道與各地分站是分開運營,拳頭握起來力量會更大。

閱讀全文

與創造一個更好的中國之一人民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