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傳統的發明崑曲

傳統的發明崑曲

發布時間:2021-08-05 11:13:43

① 崑曲的起源

崑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蘇州崑山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

崑山腔開始只是民間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區域,開始只限於蘇州一帶,到了萬曆年間,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萬曆末年還到達北方。這樣崑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② 崑曲起源於哪個朝代崑曲有哪些著名代表作品

崑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蘇州崑山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 代表作品有:《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

崑曲(Kunquopera),原名崑山腔、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清代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昆劇。

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是被譽為「百戲之祖」的南戲系統下之一的曲種。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


(2)傳統的發明崑曲擴展閱讀:

曲牌是崑曲中最基本的演唱單位。全國共有300多種戲曲曲種,在音樂體繫上分為兩種:板腔體和曲牌體。絕大多數劇種是板腔體,少數是曲牌體。而崑曲的曲牌體是最嚴謹的。據民國年間的曲學大師吳梅統計南曲曲牌有4000多個,北曲曲牌有1000多。常用的也僅200多個。

最流傳的南曲曲牌如《游園》中的【步步嬌】,【皂羅袍】,【好姐姐】、《琴挑》中的【懶畫眉】,【朝元歌】。這兩出戲也是用來為男女演員打基礎的。故崑曲中有女學《游園》,男學《琴挑》的說法。

崑曲演唱的特點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於其它戲曲可以根據演員個人條件隨意發揮,而是有嚴格的四定:定調、定腔、定板、定譜。

③ 崑曲起源於什麼時候

崑曲是發源於14、15世紀蘇州崑山的曲唱藝術體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術的表演藝術。現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劇。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北曲遵「北中州」,南曲遵「南中州」。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根據文徵明手錄的婁江魏良輔《南詞引正》一文記載,「元朝有顧堅者,雖離崑山三十里,居千墩(今千燈鎮),精於南辭,善作古賦。擴廓帖木兒聞其善歌,屢招不屈。善發南曲之奧,故國初有「崑山腔」之稱」,元代末年崑山顧堅為崑曲創始人。今崑山千燈鎮有顧堅紀念館。

④ 崑曲的歷史變遷

崑曲(原應為「昆」),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清朝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

該劇種於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

【歷史沿革】

崑曲形成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元朝末年的崑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宋、元以來,中國戲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樣。元末,顧堅等人把流行於崑山一帶的南曲原有腔調加以整理和改進,稱之為「崑山腔」,為崑曲之雛形。明朝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崑山腔的聲律和唱法進行了改革創新,吸取了海鹽腔、弋陽腔等南曲的長處,發揮崑山腔自身流麗悠遠的特點,又吸收了北曲結構嚴謹的特點,運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簫、笙、琵琶的伴奏樂器,造就了一種細膩優雅,集南北曲優點於一體的「水磨調」,通稱崑曲。到萬曆末年,由於昆班的廣泛演出活動,崑曲經揚州傳入北京、湖南,躍居各腔之首,成為傳奇劇本的標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吳門」。明末清初,崑曲又流傳到四川、貴州和廣東等地,發展成為全國性劇種。崑曲的演唱本來是以蘇州的吳語語音為載體的,但在傳入各地之後,便與各地的方言和民間音樂相結合,衍變出眾多的流派,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崑曲腔系,成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戲曲。至清朝乾隆年間,崑曲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從此崑曲開始獨霸梨園,綿延至今六、七百年,成為現今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傳統的戲曲形態。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現,終於使崑腔在無大鑼大鼓烘托的氣氛下能夠清麗悠遠,旋律更加優美。同時,魏良輔對伴奏樂器也進行了改革。原來南曲伴奏以簫、管為主要樂器,為了使崑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將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樂器集合於一堂,用來伴奏崑腔的演唱,獲得成功。

崑山腔開始其流布區域,開始只限於蘇州一帶,到了萬曆年間,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並逐漸流布到福建、江西、廣東、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萬曆末年還流入北京。這樣崑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歷史地位】

崑曲(崑山腔)的得名即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

崑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 「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昆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遺產豐富,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在我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曲牌】

崑曲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南北曲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麴、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並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進行創作。

【藝術特點】

昆劇作為一個曾經在全國范圍內有著巨大影響的劇種,在歷盡了艱辛困苦之後,能奇跡般地再次復活,這和它本身超絕的藝術魅力有緊密關系,其藝術成就首先表現在它的音樂上。

昆劇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面伴奏樂曲齊全。

「水磨腔」。這種新腔奠定了昆劇演唱的特色,充分體現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細曲」)中,具體表現為放慢拍子,延緩節奏,以便在旋律進行中運用較多的裝飾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現了「贈板曲」,即將4/4拍的曲調放慢成8/4,聲調清柔委婉,並對字音嚴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個字,注意咬字的頭、腹、尾,即吐字、過腔和收音,使音樂布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也愈加突出。

相對而言,北曲的聲情偏於跌宕豪爽,跳躍性強。它使用七聲音階和南曲用五聲音階(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崑山腔的長期吸收北曲演唱過程中,原來北曲的特性也漸漸被溶化成為「南曲化」的演唱風格,因此在昆劇演出劇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單支曲牌的摘用,還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況是北曲由一個角色應唱,南曲則由幾個不同的角色分唱。這幾種南北曲的配合使用辦法,完全從劇情出發,使音樂盡可能完美地服從戲劇內容的需要。

從南北曲本身的變化說,尚有「借宮」、「犯調」、集曲「等多種手法。原來聯成一套的曲子,無論南北曲,都有屬於那一宮調的曲子問題,當唱曲要求情緒顯著變化時,同一宮調內的曲子不能勝任,就可借用其它宮調的合適曲子。如《牡丹亭·驚夢》,先後所用的曲牌是[山坡羊](商調)、[山桃紅](越調)、[鮑老催](黃鍾宮)、[綿搭絮](越調)。

在演唱技巧上,昆劇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發音,並有「豁」、「疊」、「擻」、「嚯」等腔法的區分以及各類角色的性格唱法。音樂的板式節拍,除了南曲「贈板」將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無論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它們在實際演唱時自有許多變化,一切服從於戲情和角色應有的情緒。

昆劇的樂器配置較為齊全,大體由管樂器、弦樂器、打擊樂器三部分組成,主樂器是笛,還有笙、簫、三弦、琵琶等。由於以聲若游絲的笛為主要伴奏樂器,加上贈板的廣泛使用,字分頭、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吳中民歌的影響而具有的「流麗悠遠」的特色,使昆劇音樂以「婉麗嫵媚、一唱三嘆」幾百年冠絕梨園。伴奏有很多吹奏曲牌,適應不同場合,後來也被許多劇種所搬用。

昆劇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南北曲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麴、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並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進行創作。此外,還有不少宗教歌曲。

昆劇的表演擁有一整套「載歌載舞」的嚴謹表演形式

昆劇表演的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昆劇是一種歌、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長期的演劇歷史中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演特色,尤其體現在各門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說話時的輔助姿態和由手勢發展起來的著重寫意的舞蹈;一種是配合唱詞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動作,又是表達人物性格心靈和曲辭意義的有效手段。

昆劇的戲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繼承了古代民間舞蹈、宮廷舞蹈的傳統,通過長期舞台演出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說唱與舞蹈緊密結合的經驗,適應敘事寫景的演出場子的需要,創造出許多偏重於描寫的舞蹈表演,與「戲」配合,成為故事性較強的摺子戲。適應了抒情性和動作性都很強的演出場子的需要,創造出許多抒情舞蹈表演,成為許多單折抒情歌舞劇的主要表演手段。代表性劇目如《西川圖·蘆花盪》《精忠記·掃秦》《拜月亭·踏傘》《寶劍記·夜奔》《連環記·問探》《虎囊彈·山亭》等。

昆劇的念白也很有特點,由於昆劇是從吳中發展起來的,所以它的語音帶有吳儂軟語的特點。其中,丑角還有一種基於吳方言的地方白,如蘇白、揚州白等,這種吳中一帶的市井語言,生活氣息濃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韻白,極有特色。另外,昆劇的演唱對於字聲、行腔、節奏等有極其嚴格的規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論。

昆劇的舞台美術包括豐富的服裝式樣,講究的色彩和裝飾的以及臉譜使用三個方面

除了繼承元明以來戲曲角色服裝樣式外,昆劇的有些服裝和當時社會上流行的穿著很為相似。反映在戲上,武將自有各式戎裝,文官亦有各樣依照封建社會階級等級不同的穿戴。臉譜用於凈、丑兩行。屬於生、旦的極個別人物也偶然採用,如孫悟空(生)、鍾無鹽(旦),顏色基本用紅、白、黑三色。

昆劇藝術經過多年的磨合加工,已經形成相當完善的體系,而這一體系又長期在中國戲曲中占據獨尊地位,所以昆劇藝術被尊為「百戲之祖」,對整個戲曲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許多地方戲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藝術養分,其中還留有部分的崑腔戲。

【角色行當】

因為早期昆劇屬於南戲系統,所以它繼承了南戲的角色行當體制,同時兼收北雜劇之長,以生、旦、凈、末、丑、外、貼七行為基礎角色,早期作品《浣紗記》反映了昆劇初創時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戲的七行之外,還借鑒了元雜劇的小末、小旦等設置法,更增設小生、小旦 、小末、小外、小凈五行,共十二行。

明末昆劇興盛期,明刊本《墨憨齋定本傳奇》中,將原以「貼」扮老年婦女改為「老旦」,亦系吸收了元雜劇之分行法。其他角色行當基本同於昆劇初創時期。清康熙時,昆劇角色行當還基本保持了「江湖十二角色」的體制。

乾隆年間,昆劇摺子戲最盛,表演藝術有了進一步提高,為刻畫人物而設的角色行當體制,也有了新的突破。《揚州畫舫錄》中有「江湖十二角色」之說,它們是:副末、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謂之「男角色」;老旦、正旦、小旦、貼旦,謂之「女角色」;又有打諢一人,叫做「雜」。後來在南方昆劇中演變為以小生和旦角為主要角色,因之這兩門分得更為細致。小生行下分:大官生、小官生、巾生、鞋皮生(窮生)和雉尾生五類。旦行則下分:老旦、正旦、作旦(能扮演男孩子)、四旦(刺殺旦)五旦(閨門旦)和六旦(貼旦)六類。但各個昆劇支派有各自的門類。

昆劇的角色分工隨著表演藝術的發展,也越來越細致。嘉、道間,昆劇角色行當,將原有的「江湖十二角色」,與後來出現更細的分工相結合,在「生、旦、凈、末、丑」五大行當之下,又細分二十小行,稱作「二十個家門」。

在「生」這個家門中,又分為官生、巾生、鞋皮生、雉尾生,用以表演不同的角色人物。官生一行,扮演做了官的成年男子,其中由於年齡大小、身份高低不同又分大、小官生。例如《長生殿》的唐明王、《太白醉寫》中的李白都由大官生扮演;《荊釵記》中的王十朋、《金雀記》中的潘岳都由小官生扮演。官生與巾生的表演有所不同:巾生飾演風流儒雅的年輕書生,清灑飄逸,歌唱要求真假嗓結合,假嗓成份較大,清脆悅耳;官生在表演上要灑脫大方,大官生更要富於氣派,在唱法上也是真假嗓結合,但真嗓落在比巾生用真嗓時更高的音域,以洪亮為美。

旦行也細分為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但實踐中還有一個貼旦,共為七個家門。

正旦一般扮演身份比較貧寒的已婚女子,如《琵琶記》中的趙五娘,《金鎖記》中的竇娥,《貨郎擔》中的張三姑等。正旦在表演上側重朴實大方,在唱法上,咬字噴口都要有較大的力度,音色明亮、寬厚,音量也要求較大。正旦劇目頗豐富,所扮演各類人物性格均具鮮明特點,為演員提供了寬廣的表演空間。

此外,凈行分大面與白面,大面臉譜以紅、黑二色為主,故有「七紅、八黑、三和尚」之說;白面大多扮演反面人物,除眼紋外,全臉皆塗以白粉,通常又分成相貂白面、褶子白面、短衫白面等,白面有時也扮正面人物,或無所謂好壞的角色,有時也扮女角等。還有由白面行中析出的邋遢白面,除面塗白粉以外,在眼角、鼻窩等處,加上一些黑紋,故名。所扮者大多是下三流角色,又近於插科打諢式的人物。

末行又細分為老生、末、老外。昆劇老生不分文武,如《寶劍記》的林沖,《麒麟閣》的秦瓊等。末腳所戴胡須也是從黑三到白滿,與老生同。

醜行又分為副(又稱「二面」)和丑兩個家門。其區別是副的面部白塊畫過兩邊眼梢,而丑只畫到眼的中部,副常穿褶子、宮衣、袍,而丑多穿短衣。

昆劇以前的南戲和元雜劇都沒有這樣的行當,由於「副」行的出現,昆劇把醜行的表演范圍,擴大到上層社會的衣冠縉紳之中。所扮演者大多是不正派的文人、奸臣、刁吏、惡訟師、幫閑篾片之類人物,這些角色的共同特點是奸刁刻毒,表裡不一,表演上多強調其冷的一面,稱之為「冷水二面」。

醜行因其面部白塊較副為小,也稱「小花臉」,因其排列於二面之後,也稱「三花臉」,所扮大多是社會地位較低或滑稽可愛的角色,如《尋親記》的茶博士,《漁家樂》的萬家春。昆劇丑腳不分文武,有時扮演武功繁重的身段戲。

醜行和二面一樣,也可扮演婦女,如《風箏誤》年輕的千金詹愛娟,《荊釵記》中的張姑母。丑腳也扮演反面人物,如《十五貫》的婁阿鼠。

另有一個應各種群眾角色的「雜」行,是指各種劇中沒有名姓的群眾角色,如車夫、船夫、傘夫、衙役、太監、宮女、龍套等,通常不計為家門。

傳統昆劇職業班社,一般只需十八個演員,俗稱「十八頂網巾」,只有極少數大班社有二十七名演員。一般班社只要十個家門齊全,就可演出,其他角色可以由家門接近的演員來替代,這十個基本家門被稱為「十大庭柱」,他們是:凈、官生、巾生、老生、末、正旦、五旦、六旦、副、丑。其中最能決定演出質量的是:凈、老生、官生、正旦四個家門。

昆劇的各個行當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這些程式化的動作語言在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人物心理狀態、渲染戲劇性和增強感染力方面,形成了崑曲完整而獨特的表演體系。

【崑曲劇目】

崑曲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上演劇目。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目如: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等。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摺子戲,如《游園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著名演員】

魏良輔,字尚泉,江西南昌人,流寓於江蘇太倉。為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戲曲革新家,崑曲(南曲)始祖。對崑山腔的藝術發展有突出貢獻,被後人奉為「崑曲之祖」、在曲藝界更有「曲聖」之稱。

俞振飛是卓越的崑曲藝術家,他具有一定的古文學修養,又精通詩詞、書、畫,他不但精研崑曲,同時又是一位京劇表演藝術家。因此他能將京、昆表演藝術融於一體,形成儒雅、飄逸、雄厚遵勁的風格,特別是以富有「書卷氣」馳譽劇壇。他深受海內外推崇的代表節日有《太白醉寫》中的李白;《游園·驚夢》中的柳夢梅;《驚變·埋玉》中的唐明皇;《琴挑》中的潘必正;《八陽》中的建文君;《斷橋》中的許仙等,演來無不栩栩如生。

【瀕危狀況】

崑曲之入選「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於它是我國古典表演藝術的經典。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崑曲的輝煌與落敗都與其特性有關。崑曲的興盛與當時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藝術趣味是一脈相承的。士大夫的文化修養,為崑曲注入了獨特的文化品位,他們的閑適生活和對空靈境界的追求,賦予了崑曲節奏舒緩、意境曼妙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內心深處含有對社會對人生的哀怨、悲涼的感受,使得崑曲在音樂、唱腔上每每顯示出惆悵、纏綿的情緒。而到了清乾隆時期,市民階層崛起,舒緩、惆悵的風格顯然與他們格格不入,即使士大夫們也開始務實起來,崑曲在不受市民青睞的同時,也失去了士大夫階層這一陣地。於是,崑曲便逐漸走向衰落。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全國范圍內已沒有一個職業昆劇團。20世紀50年代,一出《十五貫》救活一個劇種,全國隨之成立了6個崑麴院團。韓世昌、白雲生、顧傳�、朱傳茗、周傳瑛、俞振飛、侯永奎等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及解放後培養出的李淑君、蔡正仁、計鎮華、張繼青、洪雪飛、汪世瑜等一批優秀演員,整理、編演了《牡丹亭》、《西廂記》、《千里送京娘》、《單刀會》、《桃花扇》等大量優秀劇目。但在今天,崑曲嚴格的程式化表演、緩慢的板腔體節奏、

過於文雅的唱詞、陳舊的故事情節,喪失了時尚性和大部分娛樂功能,離當代人的審美需求相距甚遠,因而難以爭得觀眾,演出越來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場上難覓其蹤,形成了惡性循環。10年前,全國大約有800人在從事崑曲工作,號稱「八百壯士」,如今只剩下600人了。全國6個崑曲劇院團創作、演出普遍陷入困境,演員培養及藝術創作均無力投入。

有人主張,崑曲應作為博物館藝術,只求保存,不用發展,此說遭到崑曲工作者和有識之士的反對,也有悖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初衷――保證這些傑出文化的生存,而不是遏制它們未來的發展。但是,崑曲確實面臨著困境:人才的流失,使得勝任崑曲創作的人員寥寥無幾;而要革新崑曲,又面臨兩難的境地――不對崑曲作較大的改變,就無法縮小崑曲與時代的距離;倘若作大的改變,崑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其為崑曲了。

各國列入此次口頭文化遺產的藝術,大都處境艱難,瀕臨絕滅,這說明全球都面臨著如何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對崑曲而言,要走出困境,絕非一蹴而就,除了靠崑曲自身的藝術力量及崑曲工作者的敬業精神和積極性外,還必須有相應的政策保證和切實可行的得力措施。為此,文化部今年6月召集了全國昆劇院團長及劇團所在地的領導會議,商討發展崑曲大計,並正在制定《保護和搶救崑曲十年規劃》。一些專家還呼籲,建立「保護振興中國崑曲藝術專項資金」,加大經費投入力度。

專家認為,崑曲目前當務之急是搶救現有劇目和文獻資料,首先要對全國中老年藝術家的拿手劇目進行錄音錄像,對珍貴的崑曲文獻、演出腳本、曲譜和圖片進行搜集整理。崑曲演出可以從老戲中討生活,劇目應以繼承、整理為主,如上海昆劇團近兩年排演的《牡丹亭》,將湯顯祖原作刪減為上中下三本,配以現代化的舞台處理,既保持原作特色,又符合當今審美,收到了很好的市場效果。

文化部計劃10年間在北京和上海建立兩個崑曲演員培訓中心,為全國昆劇院團輸送表演人才。崑曲劇院團長們則希望集中全國優秀師資,在中國戲曲學院等院舉辦崑曲演員、編劇、導演、作曲和管理人員研修班。

崑曲因其特性不可能在當今大紅大紫,亦無法恢復往日的輝煌,但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作為世界遺產,我們有責任不讓她自生自滅!

⑤ 崑曲的起源是哪裡

崑曲的起源

中國戲曲,由宋元南戲到金院本、元雜劇、逐漸推進、衍變。元末農民起義,推翻了蒙古
貴族的封建統治之後,廣大的南方各族人民,在政治上擺脫了民族歧視的枷鎖,生產有所
恢復,商業漸趨發展。此時中國的戲劇也相應地發生了巨大變化,形成「北劇」(元雜劇
)沒落,」南戲」復興的現象。

當時南戲主要劇本是「傳奇」,演唱傳奇的聲腔很多,其中最古老的是發源於浙江海鹽的
聲腔,它流行在嘉興、湖州、溫州、台州一帶,萬曆間復傳人江西,流行地區較廣的是弋
陽腔,它分布在江西、南北二京、湖南、福建、安徽、兩廣、雲南、貴州等地,多結合各
地的語言、音樂而有所衍變,餘姚腔流行於浙江紹興,以及江蘇的常州、鎮江、揚州、徐
州,安徽的貴池、太湖等地。此外還有四平腔、義烏腔、樂平腔等,皆影響不大。

南戲復興也有著一個過程,明初的貴族士大夫這些上層人士還以北曲為雅樂正聲,至於民
間的廣大群眾則普遍愛好詞調通俗、故事曲折而完整的南戲。等到「 荊(荊釵記)、 劉
(劉智遠白兔記)、拜(王瑞蘭閨怨拜月亭)、殺(殺狗記)」四大傳奇及高明(則誠)
的《琵琶記》從文詞排場各方面都在普及的基礎上得到相當的提高之後,引起了士大夫階
層的重視,南戲由廣場走上了高堂華筵,身價日上。

「流麗悠遠,出乎三腔之上」的崑山腔,簡稱崑腔,它始於元代末年的崑山,是南曲的一
個支派。據明·玉峰(崑山)張廣德的《真跡日錄》卷二載文記有「元朝有顧堅者,雖離
崑山三十里,居千墩,精於南詞,善作古賦。擴廓帖木兒聞其善歌,屢招不屈。與楊鐵笛
、顧阿瑛、倪元鎮為友,自號風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雅集》十卷,《風月散人樂府》八
卷行於世,善發南曲之奧,故國初有崑山腔之稱。」

崑山腔在明代萬曆之前,還只是流行於吳中的「小集南唱」的清曲。這種「清柔婉折」的
崑山腔之變革發展,是在明代中葉以後。在嘉靖(1522一1566)、隆慶(1567一1572)年
間,江西豫 章(南昌)人魏良輔(字尚泉、一字上泉)流寓太倉南關(元代時崑山所轄
)。魏良輔原是個北曲清唱家,到吳中後,又致力於南曲。他認為當時的一些南曲唱腔「
率平直無意致」(行腔簡單,或節奏拖沓),於是以原崑山腔為基礎,參考海鹽、餘姚等
腔的優點,並吸收了北曲中的一些唱法(應即是「抑揚頓挫,索纖牽結,停聲、偷吹、依
腔、貼調」等有裝飾色彩的潤腔手法,以及用不同音色塑造人物性格、情感的演唱技巧)
,並與善吹洞蕭的張梅谷,工(扌厭)管的謝林泉,以及張小泉、周夢山、季敬坡、戴梅
川、包郎郎諸人結成在藝術上有共同見解和理想的創作集體,把崑山腔作了很大的改革與
發展。魏良輔非常講求唱法上的吐字、過腔、收音,每有所得必往南關老唱家大倉戶侯過
雲適處請教,求得首肯,多次反復修改不厭。同時,河北的北曲弦索名家張野塘,以罪發
配太倉衛,被魏良輔以善歌之女招為婿,他協助魏「更定弦索音節,使與南音相近。並改
三弦(形)式,身稍細而其鼓圓,以文木製之,名曰弦子(即崑曲及彈詞中所用的「南弦
」)。它與曲笛、懷鼓、提琴(民族拉弦樂器),並為崑曲的特色伴奏樂器。這種新腔的
特點是清柔婉轉,「調用水磨,拍捱冷板。聲則平上去入之婉協,字則頭腹尾音之畢勻,
……啟口輕圓,收音純細。」成為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新聲,「腔曰『崑腔』」,曲名『時
曲』」。但這時的崑曲仍是清唱,尚未能體現劇本,形諸舞台。

崑曲由清唱搬上舞台,成為戲劇,則是由梁辰魚的《浣紗記》開始。崑山樑辰魚(1519-
1591)號少白、又號仇池外史,著名戲曲作家,精詩詞,通音律。魏良輔改腔的成就使他
頗受鼓舞,他經常設特大坐榻和桌案,自己西向坐,教人歌曲,學者列序兩旁。著名的歌
兒舞女沒有得到梁的親授,皆自以為不祥。但他還覺得這樣的新腔不應只局限於曲壇清歌
,必須擴展到舞台之上佔有更廣闊的天地、於是與精通音理的鄭思笠、陳梅泉、唐小虞諸
人,「考訂元劇,自翻新作」,並發揮文學優勢寫作了以西施為主要人物的《浣紗記》傳
奇,從音樂方面彌補了水磨調「冷唱」的不足,同時把傳奇文學與新的聲腔。和表演藝術
綜合在一起,借鑼鼓之勢與舞台之場面形態,第一次將崑曲搬上劇壇。這種從原始的崑山
腔發展成為崑曲,再進一步登上舞台,即是這個聲腔定型和成熟的過程。自萬曆初年,昆
曲很快地擴展到江、浙各地,成為壓倒其它南戲聲腔的劇種。隨之由士大夫帶進北京,與
弋陽腔並為玉熙宮中大戲,當時稱為「官腔」。從此,崑曲儼然成了劇壇的盟主,數百年
來,對許多劇種的舞台藝術,產生過深厚的影響。

起源地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
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
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浙江也有個崑曲

⑥ 崑曲的歷史及特點是什麼

崑曲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崑曲在我國元代末年,明代初年,即公元十三世紀末就已流行在江蘇省崑山縣一帶,後來在明代嘉靖、隆慶年間(1522——1572年)崑山曲音樂家魏良輔等人,在總結南北曲傳統基礎上,吸收了南戲諸聲腔的特點和長處,創造出一種細膩輕柔的腔調,稱為「水磨腔」,在伴奏方面除了弦索之外,又加上了笙、簫、管、笛等樂器,這比當時流行的其他聲腔有很大的進步,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就流傳開來,後來人稱崑山腔,也叫崑曲。
五百年來,經過無數劇作家、音樂家、演員和人民群眾的不斷豐富加工,崑曲成為我國最有代表性的戲曲劇種之一,很多劇種至今還保留演出崑曲劇目,成為多種古典藝術高度綜合的代表劇種。
崑曲特點:
主要表現在劇本、音樂、表演三個方面:
l、劇本:崑曲劇本採用了宋、元時代的雜劇傳奇的結構方式,每出大戲分很多摺子,每折戲自成單元,都有一個貫串在總的情節上相對完整的小段情節,它的許多單折戲可以獨立演出。
在文學語言上,它繼承了古代詩歌、唐詩、宋詞、元曲的優點和長處,採用了長短句的方法,使每句參差錯落、疏密相間,把漢語的音樂性發揮得非常充分,通過字調、韻律、句法結構,產生一種剛柔、長短輕重和諧的藝術效果,京劇則採用七言詩歌發展而來的七字句、十字句,每句唱的字數都是固定的。
崑曲直到現在還經常原封不動,演唱幾百年前作家的作品。
2、音樂:中國的戲曲音樂大致分成兩種結構形式,即曲牌體和板腔體。崑曲音樂呈曲牌體結構形式,有一千多個曲牌,崑曲的每出戲就是演唱其中的北曲、南曲或南北曲全套的曲子,它的唱腔婉轉細膩、吐字講究,有四聲、尖團之分,而京劇音樂是板腔體結構,它分為西皮二簧等幾個板式。崑曲唱腔沒有過門。一支曲子一直唱到底,而且音域非常寬,如女聲要真假聲結合,難度非常大,京劇則每句都有過門,崑曲的主要伴奏樂器是笛子,而京劇主要是京胡。
3、表演:崑曲由於它的劇本和音樂的特點,使之舞蹈化、程式化的動作非常高,崑曲最大特點是載歌載舞,由於崑曲文詞非常典雅,所以在每句唱段中經常用舞蹈動作來表現人物的內心感情,或者用動作來輔助對文詞的解釋,崑曲的舞蹈動作經過意象、變形和裝飾性的各種手法使動作非常優美。連綿不斷,但難度也非常大,必須經過刻苦的訓練,才能一邊演唱、一邊舞蹈,京劇則是演唱時沒有大幅度的舞蹈動作,或舞蹈動作時,一般都不演唱,凡載歌載舞的劇目,一般都是演崑曲劇目,象《擋馬》、《鬧天宮》都是崑曲劇目,後來經過加工提高,也成為京劇經常演出的劇目。
崑曲的表演非常細膩,每個行當都有不同特點,如旦角的嫵媚多姿,小生的儒雅瀟灑,花臉的粗獷豪放,武生武旦的剛健瀟灑,小丑的詼諧幽默。

⑦ 崑曲的起源和發展

崑曲的起源

中國戲曲,由宋元南戲到金院本、元雜劇、逐漸推進、衍變。元末農民起義,推翻了蒙古貴族的封建統治之後,廣大的南方各族人民,在政治上擺脫了民族歧視的枷鎖,生產有所恢復,商業漸趨發展。此時中國的戲劇也相應地發生了巨大變化,形成「北劇」(元雜劇)沒落,」南戲」復興的現象。

當時南戲主要劇本是「傳奇」,演唱傳奇的聲腔很多,其中最古老的是發源於浙江海鹽的聲腔,它流行在嘉興、湖州、溫州、台州一帶,萬曆間復傳人江西,流行地區較廣的是弋陽腔,它分布在江西、南北二京、湖南、福建、安徽、兩廣、雲南、貴州等地,多結合各地的語言、音樂而有所衍變,餘姚腔流行於浙江紹興,以及江蘇的常州、鎮江、揚州、徐州,安徽的貴池、太湖等地。此外還有四平腔、義烏腔、樂平腔等,皆影響不大。

南戲復興也有著一個過程,明初的貴族士大夫這些上層人士還以北曲為雅樂正聲,至於民間的廣大群眾則普遍愛好詞調通俗、故事曲折而完整的南戲。等到「 荊(荊釵記)、 劉(劉智遠白兔記)、拜(王瑞蘭閨怨拜月亭)、殺(殺狗記)」四大傳奇及高明(則誠)的《琵琶記》從文詞排場各方面都在普及的基礎上得到相當的提高之後,引起了士大夫階層的重視,南戲由廣場走上了高堂華筵,身價日上。

「流麗悠遠,出乎三腔之上」的崑山腔,簡稱崑腔,它始於元代末年的崑山,是南曲的一個支派。據明·玉峰(崑山)張廣德的《真跡日錄》卷二載文記有「元朝有顧堅者,雖離崑山三十里,居千墩,精於南詞,善作古賦。擴廓帖木兒聞其善歌,屢招不屈。與楊鐵笛、顧阿瑛、倪元鎮為友,自號風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雅集》十卷,《風月散人樂府》八卷行於世,善發南曲之奧,故國初有崑山腔之稱。」

崑山腔在明代萬曆之前,還只是流行於吳中的「小集南唱」的清曲。這種「清柔婉折」的崑山腔之變革發展,是在明代中葉以後。在嘉靖(1522一1566)、隆慶(1567一1572)年間,江西豫 章(南昌)人魏良輔(字尚泉、一字上泉)流寓太倉南關(元代時崑山所轄)。魏良輔原是個北曲清唱家,到吳中後,又致力於南曲。他認為當時的一些南曲唱腔「率平直無意致」(行腔簡單,或節奏拖沓),於是以原崑山腔為基礎,參考海鹽、餘姚等腔的優點,並吸收了北曲中的一些唱法(應即是「抑揚頓挫,索纖牽結,停聲、偷吹、依腔、貼調」等有裝飾色彩的潤腔手法,以及用不同音色塑造人物性格、情感的演唱技巧),並與善吹洞蕭的張梅谷,工(扌厭)管的謝林泉,以及張小泉、周夢山、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諸人結成在藝術上有共同見解和理想的創作集體,把崑山腔作了很大的改革與發展。魏良輔非常講求唱法上的吐字、過腔、收音,每有所得必往南關老唱家大倉戶侯過雲適處請教,求得首肯,多次反復修改不厭。同時,河北的北曲弦索名家張野塘,以罪發配太倉衛,被魏良輔以善歌之女招為婿,他協助魏「更定弦索音節,使與南音相近。並改三弦(形)式,身稍細而其鼓圓,以文木製之,名曰弦子(即崑曲及彈詞中所用的「南弦」)。它與曲笛、懷鼓、提琴(民族拉弦樂器),並為崑曲的特色伴奏樂器。這種新腔的特點是清柔婉轉,「調用水磨,拍捱冷板。聲則平上去入之婉協,字則頭腹尾音之畢勻,……啟口輕圓,收音純細。」成為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新聲,「腔曰『崑腔』」,曲名『時曲』」。但這時的崑曲仍是清唱,尚未能體現劇本,形諸舞台。

崑曲由清唱搬上舞台,成為戲劇,則是由梁辰魚的《浣紗記》開始。崑山樑辰魚(1519-1591)號少白、又號仇池外史,著名戲曲作家,精詩詞,通音律。魏良輔改腔的成就使他頗受鼓舞,他經常設特大坐榻和桌案,自己西向坐,教人歌曲,學者列序兩旁。著名的歌兒舞女沒有得到梁的親授,皆自以為不祥。但他還覺得這樣的新腔不應只局限於曲壇清歌,必須擴展到舞台之上佔有更廣闊的天地、於是與精通音理的鄭思笠、陳梅泉、唐小虞諸人,「考訂元劇,自翻新作」,並發揮文學優勢寫作了以西施為主要人物的《浣紗記》傳奇,從音樂方面彌補了水磨調「冷唱」的不足,同時把傳奇文學與新的聲腔。和表演藝術綜合在一起,借鑼鼓之勢與舞台之場面形態,第一次將崑曲搬上劇壇。這種從原始的崑山腔發展成為崑曲,再進一步登上舞台,即是這個聲腔定型和成熟的過程。自萬曆初年,崑曲很快地擴展到江、浙各地,成為壓倒其它南戲聲腔的劇種。隨之由士大夫帶進北京,與弋陽腔並為玉熙宮中大戲,當時稱為「官腔」。從此,崑曲儼然成了劇壇的盟主,數百年來,對許多劇種的舞台藝術,產生過深厚的影響。

⑧ 崑曲的產生與發展

崑曲形成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元朝末年的崑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宋、元以來,中國戲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樣。元末,顧堅等人把流行於崑山一帶的南曲原有腔調加以整理和改進,稱之為「崑山腔」,為崑曲之雛形。明朝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崑山腔的聲律和唱法進行了改革創新,吸取了海鹽腔、弋陽腔等南曲的長處,發揮崑山腔自身流麗悠遠的特點,又吸收了北曲結構嚴謹的特點,運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簫、笙、琵琶的伴奏樂器,造就了一種細膩優雅,集南北曲優點於一體的「水磨調」,通稱崑曲。之後,崑山人梁辰魚,繼承魏良輔的成就,對崑腔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慶末年,他編寫了第一部崑腔傳奇《浣紗記》。這部傳奇的上演,擴大了崑腔的影響,文人學士,爭用崑腔創作傳奇,習崑腔者日益增多。於是,崑腔遂與餘姚腔、海鹽腔、弋陽腔並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到萬曆末年,由於昆班的廣泛演出活動,崑曲經揚州傳入北京、湖南,躍居各腔之首,成為傳奇劇本的標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吳門」。明末清初,崑曲又流傳到四川、貴州和廣東等地,發展成為全國性劇種。崑曲的演唱本來是以蘇州的吳語語音為載體的,但在傳入各地之後,便與各地的方言和民間音樂相結合,衍變出眾多的流派,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崑曲腔系,成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戲曲。至清朝乾隆年間,崑曲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從此崑曲開始獨霸梨園,綿延至今六、七百年,成為現今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傳統的戲曲形態。
崑山腔開始其流布區域,開始只限於蘇州一帶,到了萬曆年間,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並逐漸流布到福建、江西、廣東、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萬曆末年還流入北京。這樣崑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據學者研究稱,「崑曲所代表的美學趣味雖然明顯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區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卻並不屬於一時一地,它凝聚了中國廣大地區文人的美學追求以及藝術創
造。正是由於它是文人雅趣的典範,才具有極強的覆蓋能力,有得到廣泛傳播的可能,並且在傳播過程中,基本保持著它在美學上的內在的一致性。」
崑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
「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昆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遺產豐富,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在我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⑨ 崑曲的起源

崑曲
起源於元朝末年的崑山,而盛行於蘇州。它起初稱為崑山腔,與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並稱為四大聲腔。「流麗悠遠,出乎三腔之上」的崑山腔在明代萬曆之前,還只是流行於吳中的「小集南唱」的清曲。在嘉靖、隆慶年間,江西南昌人魏良輔認為當時的一些南曲唱腔「率平直無意致」,於是以原崑山腔為基礎,參考海鹽、餘姚等腔的優點,並吸收了北曲中的一些唱法(即「抑揚頓挫,索纖牽結,停聲、偷吹、依腔、貼調」等有裝飾色彩的潤腔手法)把崑山腔作了很大的改革與發展。魏良輔非常講求唱法上的吐字、過腔、收音。同時,在北曲弦索名家張野塘的協助下,「更定弦索音節,使與南音相近。並改三弦式,身稍細而其鼓圓,以文木製之,名曰弦子(即崑曲及彈詞中所用的「南弦」)。它與曲笛、懷鼓、提琴並為崑曲的特色伴奏樂器。這種新腔的特點是清柔婉轉,「調用水磨,拍捱冷板。聲則平上去入之婉協,字則頭腹尾音之畢勻,……啟口輕圓,收音純細。」成為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新聲,「腔曰『崑腔』,曲名『時曲』」。但這時的崑曲仍是清唱,尚未能體現劇本,形諸舞台。崑曲由清唱搬上舞台,成為戲劇,始於梁辰魚的《浣紗記》。梁辰魚覺得崑腔不應只局限於曲壇清歌,必須擴展到舞台之上佔有更廣闊的天地。於是他「考訂元劇,自翻新作」,寫作了《浣紗記》傳奇,並第一次將崑曲搬上舞台。自萬曆初年,崑曲很快地擴展到江、浙各地,成為壓倒其它南戲聲腔的劇種。隨之由士大夫帶進北京,與弋陽腔並為玉熙宮中大戲,當時稱為「官腔」。以此為發端,崑曲便以崑山和蘇州為起點,迅速地傳播到南北各地。萬曆以後,崑曲流行的地域逐漸廣闊,在全國形成了以蘇州、南京、杭州和北京為據點的四大中心。

⑩ 崑曲到底發源地是哪兒

崑曲到底發源地是蘇州崑山。

崑曲(Kun Opera),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崑山,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

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10)傳統的發明崑曲擴展閱讀:

600年前,江南巨富顧阿瑛在綽墩山一帶築玉山佳處,廣邀天下文人雅集,30餘年間100多次雅集,留下五千多首詩詞,相當於整個元朝全國詩詞的二十四分之一。「玉山雅集」也因此被稱為中國三大雅集之一。

在這樣的氛圍中,崑山「土腔」提升、融合為崑山腔,完成了「崑腔前身—崑山腔—崑曲—昆劇」的演變。

昆劇表演藝術家岳美緹認為,恢復曲會,在古色古香的玉山佳處原址聆聽崑曲,不僅為「昆蟲們」搭建交流平台,也是對詩詞歌賦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利挖掘和保護。

在巴城有許多與崑曲密切相關的遺跡:1200年前,第一個唱崑山腔的黃幡綽在巴城;600多年前,崑山腔雛形誕生的「玉山雅集」在巴城,第一個擁有崑腔私家班的巴城人顧阿瑛;400多年前,第一個把崑曲搬上舞台的巴城人梁辰魚。

近代,救崑曲於危難的崑曲傳習所創始人之一吳粹倫……保護好這些資源,才能讓崑曲「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

曲會上,老中青三代專業演員及業余曲迷們,在唱念做打中演繹崑曲的百轉千回、悠遠流麗,將杜麗娘的一往情深、花木蘭的機智勇敢、伍子胥父子情深等刻畫得入木三分,深深吸引著台下的曲迷們。

閱讀全文

與傳統的發明崑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