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真理誕生於182問號中,發現發明創造成就,這4個詞的順序可以顛倒一下嗎,為什麼
不可以
因為這四個詞語具有邏輯關系
是層層遞進的關系
Ⅱ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發現」「發明」「創造」「成就」這四個詞按收獲由什麼到什麼排列的
我感復覺收獲由小到大的排序就制是發現、成就、發明、創造
發現:通過某些事件的引導,而萌生出的想法
發明:由萌生的想法,激發出自己的某種創作思維
創造:依靠自己的創造思維,付之於行動,使虛幻變現實
成就:成就是無數次的失敗壘砌造就的最後一次的創造罷了
發現和成就是事件的開頭和結尾,感覺最大的收獲是來自發明和創造的過程當中
Ⅲ 問號是誰發明的
16世紀時,小馬努抄蒂烏斯提出了一套正規襲的標點符號系統。主要符號源於希臘語法家們所用的小點,但常常改變其含義。希臘文中的問號(;)變成了英語中的分號。 我國古時候沒有標點符號,文章讀起來很吃力,甚至被人誤解。到了漢朝才發明了「句讀」符號,語言完整的一小段為「句」;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的一小段為「讀」(音逗)。宋朝使用「。」「,」來表示句讀。明代才出現了人名號和地名號,這些就是我國最早的標點符號。 1919年,國語統一籌音會在我國原有標點符號的基礎上,參考各國通用的標點符號,提出了《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規定了12種標點符號,由當時教育部頒布全國。新中國成立後,出版總署進一步總結了標點符號的用法規律,於1951年刊發了《標點符號用法》,同年10月政務院作出了《關於學習標點符號用法的指示》。從此標點符號才趨於完善,有了統一的用法。
Ⅳ 標點符號是哪國發明的
標點符號的歷史(一)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聯名提出的《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方案》。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由此誕生,成了語言文化發展史上值得記錄的一筆。
1919年4月,以胡適為首,包括錢玄同、劉復、朱希祖、周作人、馬裕藻在內的六教授,極不願看著"現在的報紙、書籍、無論什麼樣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講文法的區別,連賞鑒的意思都沒有了"。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他們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頒布通行",。;:?!——()《》"等標點。11月底,胡適對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號總名為"新式標點符號",此年被批准。
古代,因為標點常鬧笑話
標點符號看著小巧,卻在書面語言的交流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我們使用的標點符號,祖先在歐洲。中國雖然在漢代以前已經出現標點符號的概念,比如"離經辨志",即在兩句之間隔開一兩字來寫,或者用豎線、短橫線等標示句子的完結,但是使用上並不普遍,經常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笑話。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說二》記載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於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也,'非有一足也。"說的是,魯哀公因為聽說"夔"有一隻腳,覺得很奇怪,就問孔子。孔子告訴他說,夔是在堯時期通曉音律,對天下實行音樂教化作出很大貢獻的一個樂官,舜繼位後,曾想另尋他人做樂官,堯就忠告舜說,像夔這樣的人,有一個就夠了。偏巧魯哀公讀古書不懂句讀,把夔理解成了有一隻腳的怪物,堂堂國君也難免鬧笑話。
兩漢的時候,有了"句讀"作為停頓標志,類似我們今天的斷句。符號有"↓"和"、"兩種,比如《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鉤識也,居月切","、"則為"有所絕止,而識之也,之主庾切"。就是說,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來標記,文中有可以句讀的地方,就用"、"來標示,也就是今天的句號和逗號。
到了宋代,鉤號變成了圓圈,標形如"○",有大中小之分。朱熹在著《四書章句集注》時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後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段落號,用"∨"或"∧"表示,畫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現了"。。。。。。""......"這樣的密圈、密點加在字的右旁,強調句子的精彩部分。這一用法直到20年代還有沿用。劃在人名或者地名旁邊的"_________"則晚至明代出現。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標點符號多用來表示停頓,沒有多少意義上的差別,而且沒有標點的書居絕大多數。
同文館學生引入新標點
鴉片戰爭以後,新思想傳入,西洋標點也跟著進來了。第一個從國外引進標點符號的是清末同文館的學生張德彝。同文館是洋務運動中清政府為培養外語人才而設立的,張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學生中的一員。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駐華公使浦安臣帶領"中國使團"出訪歐美,張德彝也成為隨團人員中的一名。張德彝有一個習慣,就是無論到了哪個國家,都喜歡把當地的風景、名物、風俗習慣都記錄下來,以"述奇"為名編成小冊子。在1868年-1869年期間,他完成了《再述奇》。這本書現在稱作《歐美環游記》,其中有一段介紹西洋標點的,雲:"泰西各國書籍,其句讀勾勒,講解甚煩。如果句意義足,則記。;意未足,則記,;意雖不足,而義與上句黏合,則記;;又意未足,外補充一句,則記:;語之詫異嘆賞者,則記!;問句則記?;引證典據,於句之前後記"";另加註解,於句之前後記();又於兩段相連之處,則加一橫如——。"
雖然張德彝不是在有意識地向國內知識界引入標點,甚至帶有反對的口氣,覺得這些標點繁瑣。但是卻在無心栽柳的過程中,為中國語言符號的發展帶來了新風。
胡適 新標點氣著章太炎
新文化運動前後,知識界對中國的語言文字進行了全面反思。白話文登上舞台的同時,新式標點的需求也應時而來。1916年8月,胡適應《科學》雜志的邀請,作《論句讀及文字元號》一文,全面闡述他對句讀以及文字元號的理論思考,成了新式標點的奠基之作。
《科學》雜志是1914年夏,遠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留學生趙元任(後來成為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與王國維、陳寅恪、梁啟超齊名)、楊杏佛等人懷著"科學救國"思想創辦的刊物。胡適作為第二批"庚款生"於1910年底抵美國康奈爾大學後,與《科學》的倡辦人成了好朋友,並時常作文發表,《論句讀及文字元號》就是其中之一。其實在這之前的1914年,胡適就在日記里創造了一套自己使用的"句讀符號":單直"?",雙括"(())",提要號" ̄ ̄ ̄"等,《論句讀及文字元號》一文就是在其基礎上增改寫成的。
1918年,胡適作《中國哲學史大綱》,使用了這套新的標點符號。在出版後,他特意送了一本給章太炎(國學大師),上寫"太炎先生指謬",下署"胡適敬贈",在兩人名字旁邊各加了一條黑杠符號。但是當時標點符號還不是法定的通行物,章太炎看了之後,很不明白鬍適為什麼要畫這個符號,他看到自己名旁加了黑杠,覺得非常惱怒,不禁大罵:"何物胡適!竟在我名下胡抹亂畫!"及至看胡的名旁也有黑杠,才覺得應該不是什麼讓人難堪的東西,氣消一半。看來在新式標點的應用過程中,還是有頗多波折的。
繼《科學》之後,《新青年》成為宣傳新式符號的重地,錢玄同、陳獨秀、劉半農、魯迅等在文學領域大名鼎鼎的人都為新符號的傳播立下了汗馬功勞。
標點符號的歷史(二)
標點符號已經成為書面語言里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經歷了自產生到逐步完善的過程。
我國最早的古書是沒有標點的。大約在漢代,開始使用句讀(dou)。大致是語意已完的較大的停頓叫做「句」,語意未完而需要稍作停頓的叫做「讀」。到了宋代,開始使用圈點。在相當於句號的地方用圈(。)在相當於逗號的地方用點(,)。到了明代又出現 ︴和‖,分別用來表示人名和地名。這些簡單的符號可以看作是我國傳統的標點符號;但它是很不完備的,長時間里也沒有得到廣泛使用。
進入20世紀,現代白話文的使用日漸廣泛,人們迫切需要有比較完備的新的標點符號。一些學人開始向國內介紹歐美最通行的一些標點符號。並根據古代的句讀符號,參考西洋方法研究制定出了適合中國文字需要的我國最早的新式標點符號。
新中國成立後,有關方面對原標點進行了研究整理,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標點符號用法》。共列標點符號十四種,包括句號、逗號、頓號、分號、引號、冒號、問號、感嘆號、括弧、破折號、省略號、專名號、書名號、著重號。
20世紀60年代,漢字文稿的書寫和出版物的排印由直行改為橫行,某些標點符號的用法也有了新的發展變化,有必要對原規定進行整理。1987年初,國家語委成立《標點符號用法》修訂組,約請專家對原《用法》進行1990修訂。1990年3月,國家語委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聯合發布了修訂後的《標點符號用法》,共列標點符號16種,增加了連接號、間隔號。此後,在聽取各界意見後,國家語委、新聞出版署和國家技術監督局共同決定將《標點符號用法》制定為國家標准,並於1995年12月正式發布。
Ⅳ 問號品牌充電器
問號充電器很不錯哈,他們說數字智能充電器是問號永超時代發明的,模具是牛得很!
Ⅵ 宣紙的發明有怎樣的故事
宣紙是我國獨特的手工藝品,產於我省涇縣。涇縣古屬宣州,因地名而稱為「宣紙」。在涇縣,流傳著一個美妙動人的故事。東漢末年,造紙術發明者蔡倫去世以後,他的徒弟孔丹在涇縣以造紙為業。他一直想造一種精良的白紙,為其師父畫像,以表緬懷之情。他踏遍青山尋找理想的原料,年復一年,終未如願。一天,孔丹來到宣州府,他踏著泥濘的小路,在蒙蒙的雨絲中,繼續向前行走。
突然,孔丹覺得眼睛一亮,在灰色的山霧中發現溝邊溪水裡似乎有一片雪白的東西。孔丹三步並作兩步地趕過去,他彎腰細看:「哦,原來是一些樹枝掉進山溝里,被長年不斷的潺潺溪水浸泡,天長日久,腐爛變白了。」
孔丹遲疑了一會兒,一連串的問號在他的腦海中浮起:這是什麼樹?這是什麼水?這是什麼地方?他決定在宣州留居下來,他上山打柴,搭蓋草屋,又向周圍的樵夫、鄉親們請教。
流水似年,一晃3年過去了。孔丹終於弄清楚了這種四季生長的常綠樹,名叫青檀。青檀樹是當地的特產,別處極少生長。青檀的纖維柔軟、細長,特別適合造紙。
這山中溪水也不同於一般溪水,其水質清澈見底,通過怪石嶙峋的山洞,蜿蜒流出,再分成兩股而去。一股水適合制漿,另一股水利於製作抄紙。這是大自然巧妙安排,可以說是得天獨厚。
孔丹經過多年不懈努力,他利用青檀樹皮為原料,精心加工,先在溪水中分散開纖維,然後在水中撈起纖維,交織於竹簾上,再壓榨,烘乾,從而製成了質量上乘的好紙。
後來,因為孔丹發明的這種紙只有宣州才有,所以人們都稱這種紙為「宣紙」。宣紙中有一種名叫「四尺丹」的品種,就是為了紀念孔丹的,一直傳了下來。
在數千年文化藝術發展長河中,宣紙傳承歷史,弘揚藝術,傳播文明,共同展示出千年不朽的東方藝術風采,放射出燦爛耀眼的文化藝術光芒,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藝術奇葩」和「文化瑰寶」。
Ⅶ 中國的標點符號是誰發明的
在1919年4月份,胡適、錢玄同、劉復、朱希祖、周作人、馬裕藻6名教授很不原因看著「現在的報紙、書籍,無論什麼樣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講文法的區別,連賞鑒的意思都沒有了」。
所以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他們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頒布通行「,。;:?!—()《》」等標點符號。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文》,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從此誕生。
因為古代樂器一般不添加標點符號,否則會給未經訓練的人造成閱讀困難。因此,1919年,馬玉藻,朱熹祖,錢玄同,劉甫,周作人,胡適等人共同提出新標點動議,上海商報於1919年2月出版了胡適的「中國哲學史綱」。
這是第一本用白話和新標點寫的「新書」。 1920年,在陳獨秀和胡適的支持下,王淵在上海一家小型出版社出版並出版了「水滸傳」。這是中國首次使用標點符號發表經典書籍。標點符號的使用在促進漢語白話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7)問號是發明擴展閱讀:
第一個從國外引進標點符號的人是清末同文館的學生張德彝。同文館是洋務運動中清政府為培養外語人才而設立的,張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學生中的一員。
同治7年(1868年)2月,前駐華公使浦安臣帶領「中國使團」出訪歐美,張德彝也成為隨團人員中的一名。
張德彝有一個習慣,無論到哪個國家,都喜歡把當地的景色、人物、風俗習慣記錄下來,以「述奇」為名編成小冊子。1868年至1869年期間,他完成了《再述奇》。
眼下這本書名為《歐美環游記》,其中有一段介紹西洋的標點符號,雲:「泰西各國書籍,其句讀勾勒,講解甚煩。如果句意義足,則記『。』;意未足,則記『,』;意雖不足,而義與上句黏合,則記『;』。
又意未足,外補充一句,則記『:』;語之詫異嘆賞者,則記『!』;問句則記『?』;引證典據,於句之前後記『「」』;另加註解,於句之前後記『()』;又於兩段相連之處,則加一橫如『——』。
雖然張德彝不是有意識地向國內知識界引入標點符號,甚至帶有反對的口氣,覺得這些標點繁瑣,但是卻在無心栽柳的過程中為中國語言符號的發展帶來了新風。
Ⅷ 歷史上恐怖的發明,你都知道哪些
整個人類歷史的恐怖發明非常多。但有的應該辯證著看。以為不好的,可能問題不大,以為好的,可能很有問題。比如原子彈算不算恐怖發明呢?威力巨大,甚至可以毀滅整個地球。可是自從有了原子彈,戰爭減少了,尤其大國間的大戰沒有發生過了。但也保不準未來不會發生核大戰,或者被個別瘋子釋放出來。它到底算不算恐怖發明,可能還是一個問號?
第一、人殉,就是一種絕對地恐怖發明,無論是殉葬,還是以人作為祭祀,或者以人作為對神的獻禮,都是絕對恐怖發明。這種人殉全世界都有,聖經里不就記錄亞伯拉罕帶自己的兒子去獻祭。印第安、中國、阿拉伯都有。
第二、一神教。一神教發明後其宗教排他性到了一個空前的程度。比如歐洲發生了長期大規模地迫害女巫的行動。而且至今基督教沒有為此道過歉,西方電影里還是把女巫視為邪惡的化身。基督教把整個歐洲帶入黑暗的中世紀。
第三、奴隸制。有人以為奴隸制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其實不是。奴隸制是跨種族戰爭奴役的結果。試想如果人類沒有那麼大種族差異,可能根本不會出現奴隸制,甚至不會出現等級制。中國的等級制是周代才開始的。由羌人從古埃及帶回來,所以與之有關的藏族、彝族以及西部民族和漢族都有。而未受侵擾的南方民族卻沒有。
第四、泡沫經濟學。在過去很長的時代,你種了一斤糧食就是一斤,官方要收稅,必須要讓你交出。你有一錠銀子,也必須讓你交出後你才會減少收入。不給,那需要持刀入戶。後來不需要了,通過不斷發貨幣就可以做到。而民間也有辦法,通過鼓吹,大規模收購,讓某種東西迅速升值,擊鼓傳花,等著傻子們進入。而更大的泡沫就是整個西方搭建的泡沫經濟模式。可以這樣說,泡沫經濟是整個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剝削。所謂賺取點人工費的剩餘價值根本不能與之相比。現代社會很多人也在努力,也在積累,也在存錢,可是必定越來做窮。你不進入食物鏈上游,註定是窮困的結局。
第五、毒品。這個不需要解釋。
第六、中國法家的馭民術,有一個觀點,要牢牢地把老百姓摁在生存線上,這樣老百姓就只能為生存忙碌奔波,無暇對統治者指指點點了。
第七、農葯化肥轉基因。這些看似好東西,可是自從有了它,人類耕作再也不肯想別的辦法了。人類真的做不到使用農家肥了嗎?真的做不到採用環保方法鋤草和消滅害蟲了嗎?不是,人類在這方面早就不思進取了,盡管那是要用來吃的食物。
第八、裹小腳和女性割禮。
恐怖發明真要羅列的話,羅列成一本書都可以。
Ⅸ 標點符號是誰發明的
倉頡!
Ⅹ 問號是誰發明的,何時流入我國
「?」起源於拉丁文中的questio一詞,即是質問、疑問、問題的意思。在問號未出版現以前,每當有表權示詢問的句式時,就在句子末端加上questio。人們為了書寫的簡便起見,就取其開頭的「q」和末尾的「o」,縮寫成「qo」兩個字母。不久,又有人把「q」寫在上面,「o」寫在下面,後來又草寫成「?」作為標點符號,供世界通用。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聯名提出的《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方案》。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由此誕生,成了語言文化發展史上值得記錄的一筆。
1919年4月,以胡適為首,包括錢玄同、劉復、朱希祖、周作人、馬裕藻在內的六教授,極不願看著"現在的報紙、書籍、無論什麼樣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講文法的區別,連賞鑒的意思都沒有了"。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他們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頒布通行",。;:?!——()《》"等標點。11月底,胡適對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號總名為"新式標點符號",此年被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