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價值創造的理解
稻盛和夫運用阿米巴經營模式,創造了經營上的神話;美國全食超市的發展也給出例證;海爾「人人是創客」的組織變革實踐,把6萬多名員工轉變為自動自發的2000多個自主經營體,並使每一個經營體就像一家自主經營的公司,讓每個人變成自己的CEO。
這些領先企業的實踐表明,今天企業的發展需要遵循「共生」的邏輯,而其帶來的核心變化,就是獨立個體的價值創造。
然而,任何價值創造的過程都必然伴隨著失敗。管理者在鼓勵創新的同時,也必須學會接納創新失敗。
2016年12月29日,與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交流對話的內容引發了廣泛的關注,交流從姚老師談他一個朋友新進入一家跨國企業——華為談起。
姚老師的這位朋友是一位技術專家,他覺得最開心的是,華為對他沒有進行硬性的考核,而是讓他安心研究。姚老師關注地問道:這樣的管理方式,是否會得不到研發結果?
01 做出來的是天才,做不出來的是人才
任正非說,在華為,研發創新做出來的是天才,做不出來的是人才。
華為的容錯率是很高的,它放手讓大家去做,在研究上允許大家犯錯誤,給予研究人員時間和空間安心去做。假設一個新研究項目能夠做出來,那華為就獲得了天才;假設一個新研究項目做不出來,華為就得到了人才。
因為能夠成功的項目非常少,所以做出來的就是天才。而項目失敗的研究人員,經歷過失敗,知道失敗的滋味,同時努力過、奮斗過,所以一定可以更好地總結過去,不重復犯錯誤,繼續前進,這正是公司所要得到的人才。
科研本來就是試錯的過程,沒有試錯,哪會有創新?創新本來就是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每次創新都會成功,那也就不是創新了。所以,能夠創新成功的項目本身就少之又少,研究人員一旦成功也就可以稱為天才了。
我們鼓勵創新,就要接納創新失敗,如果一旦失敗或者犯錯,就淘汰並給其貼上標簽,那麼就不會有人敢去創新。華為會包容創新上的失敗,不會因為失敗而否定大家。
02 華為「金錢變知識,知識變金錢」的啟發
如果寬容失敗,是否在創新上的嘗試太過發散呢?
任先生回答說不會。華為是一家有戰略耐心的公司,所有的創新和嘗試,都是在主航道上做出的選擇,由戰略做出界定。所有創新項目的選擇,已經通過戰略做出篩選。任先生將張開的雙手慢慢收攏,做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把所有的信息廣泛納入到戰略框架下,然後篩選出與戰略相適應的項目。這些篩選出來的項目才會進入公司創新項目集群中,組合各種資源付諸實施
㈡ 如何更好更多的創造和發揮自身的價值
我認為要創造有價值的人生就應該從自己身邊的每件小事做起,
把每件小事做好了人生價值就體現出來了。因為生活當中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把每件小事做好,你若能把這些事做好說明你很成功
㈢ 如何提升工作效能,在崗位上創造更大價值
一、對工作具有強烈的責任感
「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這是一句在企業間流傳很廣的名言。一個人的命運好壞就是從他的思想開始,從他的性格開始。我們身處在公司,就要以公司的發展為己任,把公司交辦或分配的任務作為自己的份內事來積極對待,提高自己的責任意識,作為基層的管理者,不能光停留在口頭上,更要在行動上身先士卒,做好表率作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和帶領全體員工團結協作。面對困難,不過分強調客觀原因推脫,要積極尋找解決的辦法,不怨天尤人,敢於承擔責任,踏踏實實地工作,勤勤懇懇地勞動,做錯了,能虛心接受批評並及時改正,絕不自以為是。敢於承擔責任,能夠主動去做事,同時又能回過頭來檢討所做的,一個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對自己負責,言必信、行必果。既然我們身在發電公司中,就要為自己是其中一員而對公司負責,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負責。有責任和義務去按質按量的完成公司交給我們的每一項工作任務。如果做一個不願承擔責任的人,那他肯定會隨波逐流,對任何事都消極對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樣的工作態度最終會被淘汰。
二、自覺自發的用心工作
公司的發展,關繫到作為員工的我們的切身利益,作為一個老國有企業接收過來的員工,我們必須要破除原有的陳舊思維,轉變那種「干多干少一個樣,干與不幹一個樣」和「吃大鍋飯」的觀念,要樹立危機意思。充分了解工作的意義和目的,了解公司戰略意圖,了解作為一個組織成員應有的精神和態度,從而自動自發地用心工作。
㈣ 人是價值的創造者,更是享受者 這句話錯在哪
人是價值的創造者,更是享受者,這一觀點錯在了「更」字上。用了一個「版更」字,就包含權了人的價值中兩個方面的關系存在了顛倒的主從關系。價值創造,是奉獻付出之意,價值享受是索取獲得之意,人的價值更在索取獲得,就錯了。
㈤ [辨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們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一樓的我佩服你復,物質制和意識的關系是辯證唯物主義內容。而價值觀是歷史唯物主義內容,二者怎麼可以混為一談呢?
正確的價值觀是對事物的屬性、規律和人們的需要之間關系的科學認識。如果離開了事物的屬性特別是規律性,只從人的主觀慾望或愛好評價事物的價值,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1,正確的價值觀要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性
2,正確的價值觀要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
所以要看人們能不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就要看這種價值觀是不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是不是復核人類根本利益。
所以這倒辨析題具有很強的概念模糊性,從客觀上講是片面的。
㈥ 為什麼讓錢流動起來,創造更大價值
《創富論》告訴我們,錢只有流通起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錢,否則握住手裡的錢再多,不去參與買賣,那麼錢也只是一些沒有用處的紙張。所以,想要通過手中現有的錢賺取更多的錢,我們就要首先讓錢流動起來。
或許一些普通消費者的觀念可能和有些立志創富的人的觀念有所不同,創富者認為錢就應該流通,不流通就沒有意義。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這似乎把錢的流通意義誇得過大。然而不管怎樣,流通創造的價值比不流通所創造的要大,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我們不妨來看一則卡內基先生曾經親歷過的故事。
一次,卡內基的鄰居——一個老婦人邀請卡內基到她家裡為自己辦點事。
卡內基進屋後,老婦人便彎腰從床底下拖出了一隻皮箱。等婦人開了皮箱的鎖,掀開蓋子之後,卡內基愣住了,因為那裡面是滿滿一箱嶄新的鈔票!
「卡內基先生,」老婦人指著滿滿一箱子的鈔票說,「這是我先生留給我的錢,全是50元一張的鈔票,一共應該是2000張。可是,我數來數去,怎麼只有1999張。是我自己老了,沒數對呢?還是這些錢真的少了1張呢?卡內基先生,我請你過來,就是想請你幫我數一數。除了你之外沒有人知道我私下藏了10萬美元,我相信你,所以請你來幫我這個忙……」
卡內基原本看到老婦人的這種做法已經感到不可思議了,這會兒聽了她的話更是感到非常驚詫。但是卡內基是非常樂於助人的人,於是他忙了半天,終於數完了鈔票。不多不少,正好是2000張,10萬美元。老婦人得到證實後高興得像個小姑娘似的跳了起來。
卡內基抹了抹數錢累出的額頭上的汗,說:「老人家,您這么一大筆錢,為什麼不存到銀行呢?存起來的話,每年的利息都不下1萬美元呢!」
「像這樣放在家裡,反而讓您提心吊膽。」卡內基繼續對老婦人做思想工作,「如果存到銀行里,您就不必擔心會少了一張或幾張,既安全,又有利息。」
老婦人聽他這么一說便心動了:「那就委託你去給我存上吧!」
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故事中老人的那筆錢如果永遠存在她的密室里,那錢便永遠也不會增加,因為它不像金子那樣是可以存儲的。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曾對資金做過生動的比喻,他說:「資金對於企業如同血液與人體,血液循環欠佳導致人體機能失調,資金運轉不靈造成企業經營不善。如何保持充分的資金並靈活運用,是經營者不能不注意的事。」
沒錯,財富的積累需要儲蓄,但一味儲蓄、一直儲蓄,沒有投資,那麼錢就是死錢。你雖然不會為沒錢生活而憂慮,但你也永遠不能成為巨商大富。其實錢就像水一樣,只有流動起來了,才能創造更多的價值。
而要進一步弄清楚流通對財富積累的意義,我們首先就要弄清楚一個概念,那就是什麼是現金流。
什麼是現金流呢?在沒有弄清楚這個詞的意思之前,我們不妨先來看一個例子。假設,你有10萬元本錢准備去投資開一家小商店,你前期預計購買成本價為1萬元的商品,而這1萬元的商品售價總和為1.2萬元。按投入1萬元周轉一次(也就是買賣進行一次),那麼經過一次資 金周轉,減去成本以後的盈利為2000元。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在下面兩種情況中可能出現什麼結果。
第一種情況,假如每天這種買賣都可以發生一次,那麼你每月就可以獲得6萬元的利潤;第二種情況,如果這種交易每10天才能發生一次,那麼你每月的利潤僅有6000元。在第一種情況下,如果拋開稅收和別的因素不考慮,那麼一年以後你的資產就可以達到82萬元;而在第二種情況下,即使不考慮任何其他資金支出的因素,一年以後你的資產也只有17.2萬元。
看完這個例子,我們就能夠更直觀地理解現金流了。所謂的現金流也就是某單位或個人在一定的時間內,為了創造財富所投資的資金所獲收益及其總量情況的總稱。如果用較為嚴謹的經濟學術語來描述,現金流就是指資產用現金來衡量時,資產價值隨著時間變化的流量。
下面我們再來進行一種假設:假如你准備用來投資的10萬元本金都不是你的流動資金而是從銀行貸的款,那情況又會怎樣呢?那麼此時你手上的現金流不但要考慮到每月賺到的收入,還要將你從銀行貸款的資本成本考慮在內。這里所謂的資本成本就是指必須償還銀行的貸款以及貸款利息。通常在經濟學中都是用利息率來表示資本成本,這就是經濟學上所說的資金的「時間價值」。
所謂時間價值表示的是:當資本離開原來的所有者被轉移到使用者手裡,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再由使用者轉回所有者手中時必須要支付的附加的額外的錢,經濟學中將這種額外資金叫做利息。
而時間價值的應用原則之一就是「七二法則」。所謂「七二法則」就是指在投資的過程中如果不拿回利息,那麼利息也就作為本金的一部分在進行利滾利。一般來講本金增值一倍所需要的時間(單位:年)就等於72除以年收益率的商數。例如:如果你存進銀行10萬元,銀行的年利率是2%,按每年利滾利來計算,10萬元本金要經過36年才能夠最終變成20萬元。再比如,你在銀行存入30萬元,以年報酬率為12%來計 算,那麼你大約只需要6年就可以實現增值一倍,30萬就能很快變成60萬元人民幣。
看了上述說明,或許你就明白了,世上為什麼會有窮人和富人之分了。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窮人安於現狀,而富人則勇於改變。在對財富的運用上,窮人固守資產,而富人卻勇於投資、善於投資。如果仔細分析我們就會發現,富人和窮人之間不是簡單的金錢和資產上的懸殊,還有理財思維和創富觀念上的差別。
人人都想賺錢,但賺錢方式又各有不同。窮人的錢總是放在自己家裡或是攥在自己手裡,不肯松開;而富人的錢卻更多地放在投資和流通上。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窮人的錢是在隨時間的流逝而貶值,而富人的錢則是在時間價值的作用下不斷地增加、變多。
18世紀,荷蘭的曼德維爾博士在他的《蜜蜂的寓言》一書中講過一個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便大肆揮霍,結果這個蜂群逐漸變得興旺發達起來。而後來,這群蜜蜂卻突然改變了習慣,決意放棄奢侈的生活習慣,進而崇尚節儉,結果卻導致了整個蜜蜂群體的衰敗。
蜜蜂的故事所揭示的就是「節儉的邏輯」,這個概念在經濟學上叫做「節儉悖論」。在西方經濟學說史上,節儉悖論曾經使許多經濟學家備感困惑。但經濟學家凱恩斯卻從故事中看到了刺激消費和增加總需求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受到了這種啟發之後,他進一步論證了節儉悖論。
那麼我們需要如何解讀這個悖論呢?雖然很多人都知道,節儉是一種美德,也是個人積累財富最常用的方式。不能否定如果某個家庭的習慣就是勤儉持家,減少浪費,增加儲蓄,那麼這個家庭在理論上說起來就會有相對穩定的財務狀況。但是,根據凱恩斯的總需求決定國民收入的理論,這個說法就不成立。因為在凱恩斯的理論中,節儉對於經濟增長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好處。實際上,這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相悖的情況 是因為裡面蘊涵著一個矛盾:公眾越節儉,那麼這個社會的消費能力就會降低,儲蓄量就會增加,而這樣的結果往往會導致社會收入的減少。由此來看,節制消費、增加儲蓄或許可以保障個人財富的積累,這對個人來講或許是件好事,但從國家角度來看,卻不利於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綜上所述,勤儉節約雖然可以保證個人財富的積累,但是和投資、財富流通相比,節儉所能帶給人的收益要遠遠小於金錢流通所能給人帶來的收益。所以無論是從個人角度出發,還是從整個國民經濟的角度出發,讓金錢流通起來,人們才能為個人、為國家創造更多財富。整個社會才會隨著更加繁榮。
㈦ 價值創造和價值應用誰更重要,
它倆是一來回事,是一件事的兩個不同自角度。
創造出東西了,這個東西自然就有價值。你使用它,它就有價值。
你阻止別人使用它,它也有價值,因為你在阻止的時候要付出代價,所以它也有價值。代價就是價值,甚至你在阻止的時候付出的代價超過了它的價值,其實是得不償失。
別人使用它,就是它的價值得到了應用,創造者看到它的價值得到了應用,就會繼續創造新的價值。你阻止別人使用它,那創造者看到它的價值沒有得到應用,就不再努力創造新的價值。所以價值應用這時比價值創造更重要。
你在阻止價值應用的時候,創造價值的人看不到是你在阻止價值的應用,誤以為是其他未知原因導致的價值沒有得到應用,所以這時他們仍然對你抱有希望,仍然在繼續創造新的價值,導致被擠壓的價值越來越多,使你增加了阻止價值應用的成本。為了減少成本,你開始對價值創造來進行阻止,認為只要沒有價值創造,就不存在價值應用。所以這時價值創造比價值應用更重要。
說來說去,你這個問題在資本主義國家不存在,在哪個國家存在我不知道,你自己想去。
㈧ 怎樣才能創造更高的人生價值
越努力價值越高,越問心無愧價值越高,越了解人生的真諦價值越高,越承擔責任價值越高。只要記得人生的價值跟做什麼職業跟賺錢多少不是正比關系也不是絕對關系。
㈨ 如何提升價值創造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輕資產
一是有利於增強企業價值創造能力。EVA考慮了資金機會成本和股東回報,內其「有利潤的企業不一容定有價值,有價值的企業一定有利潤」的評判標准,反映的信息量比利潤總額和凈資產收益率指標更加真實和全面。
二是有利於提高企業發展質量。資本成本的導向作用將使企業的投資決策更為謹慎和科學,有利於企業避免盲目投資,防範風險、提高資本使用效率。同時,EVA的引入,可以對資本利用效率進行最好的測度。
三是有利於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EVA納入考核,不會鼓勵企業以犧牲長期利益來誇大短期效果,而是要求經營者著眼於企業的長遠發展,關注於企業長期業績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