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戶外媒體的創新理念
「媒介創新」是廣告行業連續幾年來的一大關鍵詞。媒介創新不僅是指伴隨新材料、新技術所開發的新媒體,還包括在媒介運營、媒介策劃、傳播效果方面的創新理念。
首先是表現形式的創新
國內戶外廣告大都是平面作品和移植,只是用了更大字體的廣告語,更加明顯的品牌標記,再就是加一幅醒目的圖片。無論是看板還是大立柱,都是四四方方的圖形設計。在歐洲的大街上,在街邊和拐角處有許多廣告立柱,一般在 2-3 米高,有圓柱形的、三菱形的和四面型的等等,頂部的設計更是花樣眾多,與周圍的建築風格相得益彰。還有利用公共汽車車門和輪胎的運動特性。使廣告具有動感的作品,以及廣告物品或代表物伸出廣告牌以外,造成立體效果的作品,時常可見,很是吸引過客的目光。在中國廣告節廣告作品評比中,唯一的一面戶外廣告金獎偉海拉鏈,也是突破了高立柱路牌廣告千篇一律的長方形設計,拉鏈的特點,在廣告牌上部的中間向兩邊拉開,運用誇張的對比手法,製作一個人或吊在拉鏈的拉環上,或站在上面把拉鏈向上拉,生動展現了拉鏈的可靠性,在眾多的路牌廣告中脫穎而出,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
其次是表現內容的創新
大多數人在考慮戶外廣告的創意時,更多看到的是它的局限性。受發布空間和地點的限制,傳達的信息量有限,強制性差,很難引起受眾的主動關心等等,以至於大多數戶外廣告,形式千篇一律,內容枯燥單一。表面上看這是強化品牌形象,追求視覺效果統一。但這里忽視了戶外廣告的環境因素,而這恰恰是戶外廣告區別於其他媒體廣告的根本所在。在一個只有 5 秒鍾停留的和一個 5 分鍾停留的環境中,在一個擁擠嘈雜的和一個清靜優雅的環境中,坐在行進和車輛上和站在購物場所前,人們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對廣告的關注程度也有著巨大的差別。因此我們在廣告的訴求上應該有的放矢,有簡有繁。有的只能用大字標語強化品牌,有的則可以圖文並茂介紹產品,有的還可以詳細訴求加深理解。這需要廣告人深刻理解廣告產品的特性,揣摩受眾的接受心態。
第三是表現手法的創新
高新科技的發展給戶外廣告的表現手法提供了的空間,光電藝術的巧妙結合,使戶外廣告的視覺沖擊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我國的許多大城市,霓虹燈和電子廣告牌使用很多,裝點著城市的夜空,但表現手法比較陳舊和呆板。而矗立在倫敦街頭的健力士啤酒廣告,則利用晝夜交替,使兩面上的啤酒杯,由空杯變滿杯,充滿誘惑,讓人遐想,給啤酒消費的黃金時段推波助瀾。創新的表現手法,應該藉助於各種環境因素,使廣告活起來。
第四是媒體運用上的創新
戶外廣告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常見的有燈箱、路牌、霓虹燈、招貼,交通工具和櫥窗等等,不同的戶外媒體,有不同的表現風格和特點,應該創造性地加以利用,整合各種媒體的優勢。我們有許多城市,廣告牌越做越大、密度越來越高,破壞了城市的空間感和協調性,污染了城市的環境。而在歐洲發達國家,戶外廣告的設置地點、間隔密度、大小比例,似乎都考慮到城市的周圍環境和行人密度,使人感覺到溫馨和舒適,起到了美化和裝點城市的作用。無論是在城區內,或是在高速公路兩側,都見不到象國內許多城市的 「 霸氣十足 「 的大型戶外廣告牌,倒是設置在城市建築物維修圍蔽上的大型噴繪廣告,令人印象深刻。為了確保安全,減少污染和不影響整體環境,建築物維修期間,必須用圍蔽將修繕的部分整個遮擋起來。在圍蔽上,有的用電腦繪按原藝術建築整個噴繪出來,不認真看,幾乎可亂真;有的也在其中噴繪廣告作品,並且可以噴得很大。這不僅是一種極其文明的施工方式,也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戶外廣告空間,非常值得我們和借鑒。
第五是媒體運營上的創新
戶外媒體的展現形式多種多樣,分布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當抬眼望時,看到的路牌、霓虹燈、led、汽車車體、高炮等等。作為廣告用戶,在傳統形式上需要自己走出去找合適的媒體資源,談客戶,當什麼合同簽完以後最合適的投放時機已經過去多時,讓人在扼腕嘆息的同時又深感無力加快成交時間,降低成交成本,無法及時確定戶外廣告信息的真實性。在傳統的找媒體時代,還需要自己駕車找高炮,找到了心儀的媒體,卻沒有媒體主信息。飢寒交迫、極度疲憊都是可以忍受的,當看著心儀的媒體位置給自己揮手再見,最受傷害的還是那顆滿懷希望的心。
互聯網的出現,讓戶外媒體徹底的告別了傳統運營時代,上網找媒體已經漸漸的流行在各個廣告主之間。而且各大媒體主也開始注重在網上發布自己的媒體信息。互聯網讓戶外媒體重新煥發生機,不僅讓戶外媒體在國民經濟的比重重新回升,同時也刺激了相關行業:廣告設計、廣告全案等等大中小型公司的發展和壯大。
同時因為互聯網戶外媒體模式剛剛興起,市場處在成長階段,媒體買賣雙方都各自為戰,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市場模式,這樣下去不僅使戶外媒體剛剛興起的大好形勢走下坡路,也容易讓媒體買賣雙方形成隔閡,難以真正的去相信彼此,長此以往,戶外媒體不僅沒有擺脫傳統的弊端,而且更滋生了不少新的漏洞。在這樣的形式下,戶外媒體市場就迫切的需要一個高質量、高品質、高品牌的中間橋梁。
Ⅱ 麥克盧漢以什麼比喻的方式創造性地提出了媒介理論的中心命題: 媒介即信息
麥克盧漢在對傳播的研究中進行了獨特的探索。他試圖從藝術的角度來解釋媒體本身,而版不權是用實證的方式來得出結論。在這種藝術的探索中,麥克盧漢得出了那個後來震驚世人的結論:「媒介就是訊息」,「媒介是人體的延伸」。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978197.htm
Ⅲ 廣告策略的創造性思考 創意表現和媒介頭發的計劃都是復雜系統科學的什麼活動
廣告策略的創造性思考,
創意表現和媒介頭發的計劃都是復雜系統科學的什麼活動
Ⅳ 我們自己也可以創建媒體嗎
當然可以了 現在自己創建媒體也不算難事 加油。
Ⅳ 文學是以什麼符號為媒介創造富有審美意蘊的形象系統的藝術
文學是以什麼符號為媒介創造富有審美意蘊的形象系統的,這個讓我說呢,我也說不清楚
Ⅵ 如何引領發展方向,在崇尚創新中,推進媒體融合
媒體融合發展的策略
面對新的形勢,傳統媒體的從業者在感到危機與緊迫性的同時,更要考慮在當前這個大背景下,如何積極勇敢地進行轉型,融合發展。
1.解放思想,打開新思維。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傳統媒體對新媒體不應該逃避或焦慮,而應懷著滿腔熱情去探索、互動。要敞開胸懷,擁抱新技術,打開新思維;要轉變觀念,創新驅動,以創新思路堅守輿論陣地;要拓寬思路,拋棄傳統的包袱,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實現良性互動、相得益彰。
2.提升素養,適應新要求。人是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核心要素。媒體的融合發展對每一名媒體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素養,更是傳統媒體人轉型融合中所應具備的重要素質。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受眾對內容的要求標准非但沒有降低,而是革命式地提高了。原本幾百字或者幾千字的文章,如今以幾十個字甚至是標題式的導語吸引著受眾的眼球,閱讀、收看的主動權幾乎完全掌握在了受眾手中。這就要求媒體人的媒介素養更加全面,不僅要有非常扎實的文字功底,還要有熟練的圖片軟體使用能力、視頻編輯能力以及大數據時代的數據圖表製作能力,要有對新媒體信息的獲取、解讀、運用能力等。
在當前媒體環境演變的情況下,負責統籌協調的媒體負責人也要具備更加全面的素質和能力:要能夠洞察傳媒大勢,要勇於決斷和承擔風險,要善於用人,融合是沒有經驗可循的試驗和嘗試,這就要求媒體的領導層知人善任,用智慧來用人管人。
3.內容為王,進軍新媒體。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內容為王」依然是媒體價值創造的原點,是媒體取勝的法寶。一個不生產內容,只做內容聚合、分發的APP——「今日頭條」卻能融資1億美元,估值5億美元,盡管這引起了關注和思考,但其5億美元的估值證明了內容的價值。
傳統媒體要加強解釋性報道和深度報道的力度和厚度,提高這些報道在新媒體平台上的首發率和發布率,取得新媒體輿論場的主動權。要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權威性,積極引導公眾輿論,凝聚社會力量,加大主流價值觀新聞內容的覆蓋規模。
4.推進融合,運用新技術。信息時代,技術發展的引領作用毋庸置疑。新媒體的快速崛起,即是因為有先進技術體系的支撐。媒體要實現智能匹配、融合發展,就要充分利用各種先進技術手段,創新傳播形式。
要運用新技術實現業務流程再造,構建全媒體化的業務流程。把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與新媒體信息發布的速度和廣度優勢相結合,通過流程重組,實現內容信息的統一採集、加工、編輯,綜合運用圖文、圖表、動漫、音視頻等各種形式,實現內容產品從可讀到可視、從一維到多維的升級融合,滿足多終端傳播和多種體驗的信息獲取需求。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媒體應對挑戰、提升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面對融合新趨勢,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進一步創新理念、創新手段和方法,努力在媒體融合發展之路上走穩走快走好。
Ⅶ 如何利用新聞媒體創造個人良好形象
積極參與公益活動,這是既能樹自我良好形象,又能夠為更多新聞媒體關注的好辦法.
Ⅷ 什麼是媒體類工作
新聞類傳媒(傳統新聞、網路新聞、新聞攝影):可以進入各大中小型報紙和新聞出版社,也可從事廣播、電視媒體的新聞,還可進入廣告、公關、出版等領域;
營銷廣告類傳媒(廣告、市場營銷、文化政策、文化研究):既可進入政府部門也進入私人企業,從事消費者營銷、銷售、品牌經理、廣告設計、廣告執行、營銷咨詢等;
大眾傳媒類(大眾傳媒、公共關系):可成為專業的公關人員,在企業、政府、社區、教育機構、酒店、醫療福利機構、文化交流組織等行業任職;
媒體發布類(桌面發布、媒體產品、電影與媒體研究):將具備專業的創造才能和技能,職業包括攝影、編輯、數碼編輯、音效處理、互動游戲設計、光碟媒體製作、網路設計等。
創作表演類(創造性寫作、表演藝術、劇院藝術):將具備專業的創造才能和技能,職業包括創造性導演、藝術導演、導演、腳本寫作、攝影、編輯等。
(1)感覺媒體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使人產生直接感覺的媒體。如引起聽覺反應的聲音,引起視覺反應的圖像等。
(2)表示媒體傳輸感覺媒體的中介媒體,即用於數據交換的編碼。如圖像編碼(JPEG、MPEG等)、文本編碼(ASCII碼、GB2312等)和聲音編碼等。
(3)表現媒體進行信息輸入和輸出的媒體。如鍵盤、滑鼠、掃描儀、話筒、攝像機等為輸入媒體;顯示器、列印機、喇叭等為輸出媒體。
(4)存儲媒體用於存儲表示媒體的物理介質。如硬碟、軟盤、磁碟、光碟、ROM及RAM等。
(5)傳輸媒體傳輸表示媒體的物理介質。如電纜、光纜等。
Ⅸ 傳媒包括哪些專業,(詳細點)謝謝
傳媒可分為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傳播學、編輯出版學、網路與新媒體、數字出版等7個專業方向,具體介紹如下:
新聞學
這是一門研究新聞事業和新聞工作規律的科學,理論與實踐並重。如果你思維活躍、有創新精神、創新思維、有較強的新聞敏感性和還過得去的文字功底,那你可以考慮報考這個專業。
新聞學畢業後可以直接就業,就業面也挺廣。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企業內刊等傳統媒體你可以做,互聯網、手機、移動媒體等新媒體行業的編輯、記者類工作你也可以做,各企業里從事文化宣傳方面工作、去影視文化傳播公司從事節目的策劃、編輯、采訪等工作你都可以去嘗試一下。
2.廣播電視學
原名是廣播電視新聞學,2012年教育部更名。簡單的說,就是新聞學在廣播電視領域的應用。注意!這個專業與藝術類下的廣播電視編導(藝術)是不一樣的(雖然有很多一樣的課程)。歷年來分數線都比較高,招生人數不少,報考的人也比較多,競爭較激烈。
這個專業大部分畢業生會直接就業,很少考研或出國留學。如果你是比較喜歡安穩,想畢業後就工作,可以選擇這個專業。就業主要面向廣播電台、電視台、互聯網站等大眾傳媒及政府、企業等宣傳、教育、司法、文化管理等部門,可從事主持人、播音員、記者、編輯、宣傳策劃等類工作。
3.廣告學
廣告學主要研究廣告活動的歷史、理論、策略、製作與經營管理等,如果你思維活躍、有創意有想法且較有耐心、還懂點心理學,就選他。
廣告學較強的院校有復旦、暨南、廣院、人大、浙大、華中科技等。畢業後直接就業的較多,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選擇讀研,需要注意的是若有出國深造此專業的考生,則要在大學期間多累計社會實踐、業界實習,豐富自己的廣告經驗,增加申請成功率。因為國外開設廣告學碩士的院校不僅少,要求也高,申請難度較大,考生可轉專業申請其他相關專業繼續深造。
就業方面,主要集中在廣告公司(奧美什麼的)、傳媒公司廣告部門、策劃部門、市場調查及信息咨詢行業等當個廣告經營管理、搞搞廣告策劃創意和設計製作、做點市場營銷策劃及市場調查分析等等。
4.傳播學
傳播學是一門比較偏理論研究的專業,涉及面比較廣,如果你喜歡研究且有一顆勇攀高峰的心,歡迎你報考傳播學!因為比較偏理論,如果你就是個小本,想出來直接找到對口的工作還是比較難的。所以每年都有大量學生選擇考研或出國留學。
因為傳播學是一級學科,所有傳媒類專業的課程裡面都要學習傳播學的基礎課程,所以你在研究生階段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全球傳播、跨文化傳播、健康傳播、政治傳播、整合營銷傳播等等等等歡迎你再來。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很多本科不是傳媒專業的學生,比如英語、文學、新聞學、廣告學等專業的學生也會選擇傳播學這一專業進行深造學習。
5.編輯出版學
如果你喜歡文字、文字功底比較強、知識面廣,編輯出版學比較適合你。這個專業主要培養書刊出版、新聞傳播、文化教育和企事業文化宣傳等部門從事傳播內容策劃、編輯、出版項目經營、版面設計、校對以及印刷質量管理等崗位工作的編輯出版人才。
開設編輯出版學的院校較少,北京印刷學院、南開大學、陝西師范大學、廣院等專業不錯。
6.網路與新媒體、數字出版
這是兩個基於互聯網等新興媒介形態對新聞傳播行業及整個社會的巨大推動,順應數字信息時代發展的需要,順應移動互聯媒介融合的需求而產生的新聞傳播類新專業。因此,開設院校比較少,每年有大量考生報考這類學校,競爭比較激烈。
(9)人創造媒介擴展閱讀:
中國的傳媒大學有: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浙江傳媒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原四川師范大學電影電視學院)、南京藝術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河北傳媒學院、山西傳媒學院、武漢傳媒學院、四川傳媒學院、河北美術學院。
Ⅹ 網紅是什麼,又是誰創造了網紅.網紅給我們帶來什麼
「網紅」是指在現實或者網路生活中因為某個事件或者某個行為而被網民關注從而走紅的人。他們的走紅皆因為自身的某種特質在網路作用下被放大,與網民的審美、審丑、娛樂、刺激、偷窺、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無意間受到網路世界的追捧,成為「網路紅人」。
網紅能給整個互聯網甚至社會帶來以下至少三點正面的影響:
一、促進關聯行業的蓬勃發展
現在網紅變得越來越火熱,整個網紅群體擁有著巨大的商業價值跟潛力,於是基於這種眼球效應伴隨著的巨大利益催生出了所謂的「網紅經濟」。它的本質就是通過注意力來產生效益。 如Papi醬等之所以能吸引到千萬投資,正是她身上被粉絲傾注了龐大的注意力。
網紅經濟現在儼然形成了一條十分完整的產業鏈。根據相關業內人士估計,目前我國的網紅經濟是一個超過千億元的市場,社交、電商、直播、游戲等移動互聯網紛紛滲透到各個細分領域之中,網紅經濟的行業也在不斷擴展著邊界,與文化、教育、體育,甚至就連一向嚴肅的財政、政治等領域都擁有更深度的結合。
我們就拿時下最火的視頻直播平台來說,目前中國市場上直播平台超過400家,而各個平台的用戶加起來將近三億。不僅如此,互聯網相關的軟硬體設備,服飾、女性化妝品和服務行業等等相關產業鏈都基於網紅的需求迎了巨大的發展良機。
二、讓新媒體市場更具有創造力
雖然現在還是微博、微信統治互聯網天下的位置,但社交媒體的迭代呈現出加速的趨勢。發展趨勢為「大眾社交媒體」向「小眾化社交媒體」轉變。垂直領域的相關社交產品在不斷地細分,如簡書等文學創作社區、美拍等短視頻分享平台、A站B站等一些二次元彈幕交流產品、虎牙、戰旗等網路直播平台都相繼紛紛涌現,在各自領域順風順水。
這些不同類型的垂直社交產品都服務於擁有不用興趣、愛好和文化心理需求的團體,這些社交平台培養了數量眾多的網紅,也聚集了大量的粉絲。
如今整個網路的社交環境都在朝著個性化的需求、愛好、興趣、問答等一些方向細分並加以延伸。想要成一個網紅就要有提供更優質的內容的能力。正是基於網紅行業的深度發展,新興社交媒體和應用也順勢而起,為整個新媒體市場注入了新鮮活力。
三、打破階級壁壘,凸顯社會公平
在沒火之前,很多知名網紅只是大街上無人知曉的路人,他們身處於社會的底層,雖然擁有才華,但是沒有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機會。但是當他們成為網紅後,就會吸引到媒體和大眾的注意力,由此帶來的商業價值會讓底層網紅自身的命運發生改變。例如YY上擁有千萬粉絲的喊麥歌手「MC天佑」,在沒成名之前就是一個賣二手車的,如今年入千萬,躋身到富人階級。
底層民眾通過網路走紅變為成功人士,在一定程度上調和了窮富兩大階層之間的矛盾沖突。網紅的現身說法讓更多底層年輕人相信,社會是公平的,每個人通過努力都會有發展機遇。還記得曾經上過央視春晚舞台的農民工兄弟旭日陽剛嗎?他們兩個因為在工地上唱了一首「春天裡」被人拍下後發布到網上,一夜爆紅,然後引起主流社會關注。讓廣大群眾感受到只要有夢想就應該用心去追求,成為一個勵志典型。
以往那些依靠賣丑、炒作成為出名網路紅人,絕大多數都被人們忘得一干二凈。但其中的部分人並沒有放棄改變自己的機會,而是積極提升自己,再以一個全新的面目出現在群眾面前。鳳姐曾經是被全體中國網民嘲笑的對象,但她現在身居美國,已經成為鳳凰網客戶端簽約主筆,還成為了一個天使投資人,不得不讓人感慨互聯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