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表的發明史

表的發明史

發布時間:2020-12-18 18:52:50

Ⅰ 中國四大發明的發展史

指南針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俗稱吸鐵石)。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指南針的發明是中國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古代中國人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指南針輾轉傳入歐洲後在航海大發現中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科學家清楚,最早解答「指南針為何能夠指南」問題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科學家吉爾伯特。那麼,中國發明指南針後對指南針理論作過什麼樣的探討?吉爾伯特的理論是否及時傳到了中國?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又對我國指南針理論的發展有過哪些影響?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教授關增建從2003年起開始著手研究這些基本上還是空白的問題。
「中國最早的指南針理論,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上的『感應說』。」關增建介紹,11世紀中葉時我國大科學家沈括還對指南針感到匪夷所思,他的《夢溪筆談》介紹了指南針的人工磁化方法、磁偏角的發現和指南針的架設方法,但對指南針為什麼會指南卻沒有一點概念——「磁石之指南……莫可原其理!」隨後,文人學者們從陰陽五行學說出發,結合當時人們對大地形狀的認識,提出各種指南針理論。例如,最晚成書於宋代的《管氏地理指蒙》,首先提出如下邏輯:
「磁針是鐵打磨成的,鐵屬金,按五行生剋說,金生水,而北方屬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鐵產生於磁石,磁石是受陽氣的孕育而產生的,陽氣屬火,位於南方,因此南方相當於磁針之母。這樣,磁針既要眷顧母親,又要留戀子女,自然就要指向南北方向。」
關增建表示,從近代物理學的觀點來看,「蒙氏理論」完全異想天開,但從事物的屬性出發解釋其行為,在東西方科學史上都是常用的做法。我國古代陰陽學說昌盛,用陰陽學說闡釋指南針指南及「常微偏東」的原理,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特別是,該理論認為磁石不同端面有不同屬性,它們決定磁針的指向,這種說法很容易啟發人們發現磁石的兩極,並進一步聯想到磁極與磁針指向之間的關系,從而為正確認識這一問題找到可能的途徑。
南宋人的指南針原理,仍認為「指南針之所指,即陽氣之所在」,只是圍繞磁偏角現象,立論依據更多轉向地理方位的坐標系統——中國古人認為地是平的、大小有限,這樣地表面必然有個中心,過該中心的那條子午線就是唯一的南北方向。南宋人曾三異等認為,一旦測量地點不在這條南北線上,指南針所指向自然「少偏」。到明代,有人假託南唐人著作指出,指南正針由大地方位系統決定,而偏角則由天體方位劃分系統所決定。關增建認為,這種說法「體現了傳統指南針理論在陰陽感應學說和磁偏角的存在這一矛盾面前所表現出來的窘迫」。
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傳教士來華,帶來西方的指南針理論、地球學說以及相關科技知識。受其影響,中國學者開始從新的視角探討指南針理論問題,在此過程中,陰陽五行的作用不斷淡化,力學角度的分析不斷增加,但吉爾伯特1600年提出的科學理論連西方學界都沒統一,更談不上入主東土。傳教士中,1658年抵華的比利時耶穌會士南懷仁的指南針理論最系統,但他認為決定磁針指向的是地球的地理南北兩極本身,理論仍然局限在古代科學的范圍,而不像吉爾伯特認識到地球本身存在一個磁體。南懷仁理論在中國影響深遠,直到19世紀中葉,我國仍有學者用它解釋指南針問題。而此時,清末來華的傳教士已開始著手把西方近代磁學知識介紹給中國了。
先秦時代我們的先人已經積累了許多這方面的認識,在探尋鐵礦時常會遇到磁鐵礦,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鐵)。這些發現很早就被記載下來了。《管子》的數篇中最早記載了這些發現:「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銅。」其他古籍如《山海經》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磁石的吸鐵特性很早就被人發現,《呂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鐵,或引之也。」那時的人稱「磁」為「慈」他們把磁石吸引鐵看作慈母對子女的吸引。並認為:「石是鐵的母親,但石有慈和不慈兩種,慈愛的石頭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頭就不能吸引了。」據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咸陽附近修阿房宮,宮中有一座門是用磁石做成,如果有人身穿盔甲,暗藏兵器,入宮行刺,就會被磁石門吸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磁學知識。
漢朝以前人們把磁石寫做「慈石」,是慈愛石頭的意思。
既然磁石能吸引鐵,那麼是否還可以吸引其他金屬呢?我們的先民做了許多嘗試,發現磁石不僅不能吸引金、銀、銅等金屬,也不能吸引磚瓦之類的物品。西漢的時候人們已經認識到磁石只能吸引鐵(現在我們知道磁石還可以吸引鎳),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
當把兩塊磁鐵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時,有時候互相吸引,有時候相互排斥。現在人們都知道磁體有兩個極,一個稱N極,一個稱S極。同性極相互排斥,異性極相互吸引。那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但對這個現象還是能夠察覺到的。
到了西漢,有一個名叫欒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這個性質做了兩個棋子般的東西,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時兩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時相互排斥。欒大稱其為「斗棋」。他把這個新奇的玩意獻給漢武帝,並當場演示。漢武帝驚奇不已,龍心大悅,竟封欒大為「五利將軍」。欒大利用磁石的性質,製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騙了漢武帝。
地球也是一個大磁體,它的兩個極分別在接近地理南極和地理北極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體,可以自由轉動時,就會因磁體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性質指示南北。這個道理古人不夠明白,但這類現象他們很清楚。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穀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二十四向。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銅盤和天然磁體製成的磁勺組成,青銅盤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於盤中心圓面上,靜止時,勺尾指向為南。
指南針是磁鐵做成的。磁鐵能吸鐵,通常稱為「吸鐵石」,古代稱為「慈石」因為它一碰到鐵就吸住,好一個慈祥的母親吸引自己的孩子一樣。後來,人們才稱它為「磁石」。
每塊磁鐵兩頭都有不同的磁極,一頭叫S極,另一頭叫N極。我們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塊天然的大磁體,在南北兩頭也有不同的磁極,靠近地球北極的是S極,靠近地球南極的是N極,也正是因為地磁極和地理兩級不完全重合,才出現了地磁偏角現象。我們知道,同性磁極相斥,異性磁極相吸引,所以,不管在地球表面的什麼地方,拿一根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它的N極總是指向北方,S極總是指向南方。
指南針是利用磁鐵的特性做成的,那麼,世界上哪個國家最早發現磁鐵和它的特性的呢?
二千多年以前,也就是春秋戰國時候,我國已經用鐵來製造農具了。勞動人民在尋找鐵礦的時候,就發現了磁鐵,並且知道它能夠吸鐵。
我國古書《管子》上有這樣的記載:「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銅金」就是一種鐵礦。《管子》這部書產生在公元前三世紀,這說明我國最遲在公元前三世紀就知道磁石能夠吸鐵了。
秦朝時候,還有這樣有趣的傳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在陝西咸陽造了一個很大的阿房宮,阿房宮中有一個磁石門,完全用磁鐵造成。如果有誰帶著鐵器想去行刺,只要經過那裡,磁石門就會把這個人吸住。
另外,根據古書記載,漢武帝時候,膠東有個欒大,獻給漢武帝一種斗棋。這種棋子一放到棋盤上,就會互相碰擊,自動鬥起來。漢武帝看了非常驚奇。原來來大的棋子是用磁石做的,所以有磁性,能互相吸引碰擊,只是漢武帝不懂這個道理罷了。
古代民間常用薄鐵葉剪裁成魚形,魚的腹部略下凹,像一隻小船,磁化後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當時以此做為一種游戲。東晉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這種「指南魚」。
北宋時,曾公亮在《武經總要》載有製作和使用指南魚的的方法:「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於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這是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場使鐵片磁化。即把燒紅的鐵片放置在子午線的方向上。燒紅的鐵片內部分子處於比較活動的狀態,使鐵分子順著地球磁場方向排列,達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這種排列較快地固定下來,而魚尾略向下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發明,對指南針的應用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學和地磁學的發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另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按沈括的說法,當時的技術人員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就能使針帶上磁性。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場作用,使鋼針內部磁疇的排列趨於某一方向,從而使鋼針顯示出磁性的方法。這種方法比地磁法簡單,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發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為有實用價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夢溪筆談》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關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書中談到磁學和指南針的一些問題。他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中談到了摩擦法磁化時產生的各種現象:「以磁石摩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這是說,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後,針鋒有時指南,也有時指北。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磁石都有N和S兩個極,磁化時縫衣針針鋒的方位不同,則磁化後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他真實的記錄了這個現象並坦白承認自己沒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後人能進一步探討。
關於磁針的裝置方法,沈括介紹了四種方法:
1.水浮法——將磁針上穿幾根燈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將磁針擱在碗口邊緣,磁針可以旋轉,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擱在手指甲上面由於指甲面光滑,磁針可以旋轉自如,指示方向。
4.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一些蠟,粘一根蠶絲,掛在沒有風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還對四種方法做了比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點,水面容易晃動影響測量結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於摩擦力小,轉動很靈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較推重的是縷懸法,他認為這是比較理想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法。事實上沈括指出的四種方法已經歸納了迄今為止指南針裝置的兩大體系——水針和旱針。
南宋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介紹了另一類指南魚和指南龜的製作方法。這種指南魚與《武經總要》一書記載的不一樣,是用木頭刻成魚形,有手指那麼大,木魚腹中置入一塊天然磁鐵,磁鐵的S極指向魚頭,用蠟封好後,從魚口插入一根針,就成為指南魚。將其浮於水面,魚頭指南,這也是水針的一類。
指南龜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新裝置,將一塊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龜的腹內,在木龜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對准並放置在直立於木板上的頂端尖滑的竹釘上,這樣木龜就被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轉的支點上了。由於支點處摩擦力很小,木龜可以自由轉動指南。當時它並沒有用於航海指向,而用於幻術。但是這就是後來出現的旱羅盤的先聲。
指南龜發明年代不晚於1325年。木塊刻成龜型,龜腹部中心嵌以磁體,木龜安放在尖狀立拄上,靜止時首尾分指南北。
要確定方向除了指南針之外,還需要有方位盤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針時,可能沒有固定的方位盤,隨著測方位的需要,出現了磁針和方位盤一體的羅盤。羅盤有堪輿用的羅經盤和水羅盤、旱羅盤。
方位盤仍是二十四向,但是盤式已經由方形演變成圓形。這樣一來只要看一看磁針在方位盤上的位置,就能斷定出方位來。南宋時,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了有關這方面的文獻:「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是有關羅經盤最早的文獻記載。文獻中所說的「地螺」,就是地羅,也就是羅經盤。文獻中已經把磁偏角的知識應用到羅盤上。這種羅盤不僅有子午針(確定地磁場南北極方向的磁針),還有子午丙壬間縫針(用日影確定的地理南北極方向)這兩個方向之間的夾角,就是磁偏角。
盤面周圍刻二十四方位,內中盛水,磁針橫穿燈草,浮於水面。
現在人們已經知道,地球的兩個磁極和地理的南北極只是接近,並不重合。磁針指向的是地球磁極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極,這樣磁針指的就不是正南、正北方向而略有偏差,這個角度就叫磁偏角。又因為地球近似球形,所以磁針指向磁極時必向下傾斜,和水平方向有一個夾角,這個夾角稱為磁傾角。不同地點的磁偏角和磁傾角都不相同。成書於北宋的《武經總要》在談到用地磁法製造指南針時,就注意利用了磁傾角。沈括在《夢溪筆談》談到指南針不全指南,常微偏東。指出了磁偏角的存在。磁偏角和磁傾角的發現使指南針的指向更加准確。
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就被應用到軍事、生產、日常生活、地形測量等方面,特別是航海上。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有一個逐漸發展過程。成書年代略晚於《夢溪筆談》的《萍洲可談》中記有:「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針的記載。文中指出,當時只在日月星辰見不到的時候才使用指南針,可見指南針剛開始使用時,使用還不熟練。二十幾年後,許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也有類似的記載:「惟視星斗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針一躍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儀器了。不論晝夜晴陰都用指南針導航了。而且還編制出使用羅盤導航,在不同航行地點指南針針位的連線圖,叫做「針路」。船行到某處,採用何針位方向,一路航線都一一標識明白,作為航行的依據。
指南針的發明是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結果。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質,並試圖更多地應用這些性質。傳說秦始皇修建阿房宮時,有一宮門是用磁鐵製造的。如果刺客帶劍而過,立刻會被吸住,被衛兵當場捕獲。這樣的故事還很多,《晉書.馬隆傳》記載馬隆率兵西進甘、陝一帶,在敵人必經的狹窄道路兩旁,堆放磁石。穿著鐵甲的敵兵路過時,被牢牢吸住,不能動彈了。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對他們沒有什麼作用,可自由行動。敵人以為神兵,不戰而退。東漢的《異物志》記載了在南海諸島周圍有一些暗礁淺灘含有磁石,磁石經常把「以鐵葉錮之」的船吸住,使其難以脫身。
魏晉南北朝時,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已有了很多認識。就連當時的詩人曹植在矯志詩中也用了「磁石引鐵,於金不連。」的句子。可見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質。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提出了磁力測量的方法,他指出:優良磁石出產在南方,磁性很強,能吸引三、四根鐵針,使幾根針首尾相連掛在磁石上。磁性更強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鐵針,甚至能吸住一、二斤刀器。陶弘景不僅提出了磁性有強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測量方法。這可能是世界上有關磁力測量的最早記載。
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的研究和認識是指南針發明和發展的基礎。
指南針在古代主要被堪輿家們用於相宅相墓,同時也被用於航海及其他。正是這後者對人類社會進步發揮了巨大作用,因而指南針才得以躋身於古代四大發明的行列。我國典籍記載指南針用於航海,始於宋代朱彧1119年寫的《萍洲可談》,書中寫道:「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之後,類似的文獻層出不窮,這表明在航海活動中,指南針普及得相當快。這一發明後來經阿拉伯傳入歐洲,對歐洲的航海業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指南針也叫羅盤針,是我國古代發明的利用磁石指極性製成的指南儀器。因此,介紹司南必須從磁石說起。
磁石通常稱為「吸鐵石」,它把許多鐵屑緊緊吸在一起,就象一個慈祥的母親吸引自己的孩子,所以人們稱它為「慈石」。
磁石吸鐵是因為每塊磁石兩頭都有不同的磁極,一頭叫正極,另一頭叫負極。人類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塊天然大磁鐵,地球的南北兩頭也有不同的磁極,地球的北極是負磁極,地球南極為正磁極。根據同性磁極相排斥,異性磁極相吸引的原理,拿一根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無論站在地球的什麼地方,它的正極總是指北,負極總是指南。
戰國時期,人們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製成了指南工具──司南。但是,戰國時期的司南是什麼樣子無法考證。《中國歷史》課本插圖──「司南」,是根據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品「漢代司南模型」繪制的。這個模型是後人根據史書記載以及地下出土的漢代地盤實物製成的。地盤是青銅做成的,內圓外方,中心圓面磨得非常光滑,以保證勺體指示方向的准確性。中心圓外圍依次布列八卦、天干、地支和二十八宿,共計二十四個方位。地盤中心的小勺是用整塊的天然磁鐵磨成的,磁鐵的正極磨成司南的長柄,勺頭底部是半球面,非常光滑。使用時先把地盤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地盤中間,用手撥動勺柄,使它轉動,等到司南停下來,勺柄所指方向就是南方。這種勺形司南直到八世紀時仍在應用。
到了宋代,勞動人民掌握了製造人工磁體的技術,又製造了指南魚。指南魚是把薄鋼片剪成魚形,長二寸,寬五分,魚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使魚象船一樣能浮在水面上。然後把魚和天然磁鐵放在一起,由於磁體的吸力,鋼片受磁感應也具有磁性。這種人工傳磁方法製成的指南魚比使用司南方便多了,只要有一碗水,把指南魚放在水面上就能辨別方向了。經過長期的改進,人們又把鋼針在天然磁體上摩擦,鋼針也有了磁性。這種經過人工傳磁的鋼針可以說是正式的指南針了。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提到他對指南針的用法做過四種試驗,即水浮法、縷懸法、指甲法和碗唇法。「水浮法」是把指南針放在有水的碗里,使它浮在水面上,指示方向。「縷懸法」就是在磁針中部塗上一些蠟,上面粘一根絲線,把絲線懸在木架上,針下安放一個標有方位的圓盤,靜止時鋼針就指示南北。「指甲法」就是把鋼針放在手指甲面上,輕輕轉動,由於手指甲的光滑,磁針就和司南一樣也能發生指南作用。「碗唇法」是把磁針放在光滑的碗邊上,轉動磁什,便和指甲法一樣發生指南作用。沈括經過精密的觀察實驗,還發現磁針指示的方向並不是正南正北,而是微偏西北和東南,這種發現在科學上叫磁偏角。而且指南針還能帶給別人很好的辨別方向的用處.

Ⅱ 急急急。。。求一篇用英文介紹手錶的文章(包括歷史,發明者,目前最好的手錶等),請高人幫忙!!!!

我把中文給你'你翻譯好了,歷史有。。。手錶。。。最好的是勞力士

Ⅲ 犁是新石器時代由伏羲氏創造發明的,距今最少有一萬年的歷史。依據是甲骨刻辭「干支表」中的「戊己」。

犁是農具,所以必然是在出現農業後才會出現。現代一般認為出現農業的時間在一萬年前版,所以犁肯定出現權的更晚。
就已知的考古材料看,石犁標本在我國長江下游的太湖流域、黃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及東北、內蒙等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均有發現,出土地點已達三十餘處,最早的距今應該有六七千年。

Ⅳ 簡述中國古代車發明史

試論中國牛車、馬車的本土起源

王星光
車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曾作為古代戰爭的主要裝備,在人類文明史上產生有很大的影響。車的發明及其牽引動力的利用經過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國在這方面同樣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一、中國的車源自本土
車是最早出現的帶有輪子的陸上交通工具。就目前的考古資料看,在西亞的兩河流域、中東歐地區較早出現了車子。發現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烏魯克文化泥板上的象形文字——車,距今約有5500年的歷史。在這一地區還發現了描繪在彩陶缽上的雙輪車圖形及粘土製車模型,距今都在5000年左右。而經科學發掘的最早的車的實物遺存,也出現在幼發拉底河的下游地區,在基什王墓等古墓中出土的四輪車,所在的年代都被推定在距今4600年~4500年之間[1]。
與西亞的兩河流域相比,中國發現的古車遺存的年代相對較晚,見於報道的沒有早過夏代時期。因此,早有西方學者主張中國的古車來源於西亞。我國也有學者贊同這種觀點[2]。但這種觀點也遭到了不少中國學者的質疑,他們從中國馬車和西方馬車的形制、系駕方法和馬具組合及形式等方面的區別,論證了中國商代的馬車與西亞的馬車差異之處頗大,應出自不同的車制系統。在兩河流域的邊緣地帶及更外圍的地區,車的出現明顯地晚於兩河流域,而且中國瀕臨的南西伯利亞、蒙古地區車的出現也比我國殷商時期的車要晚。由此作為反駁中國古車「西來說」的理由[3]。但是關於中國牛車、馬車的本土起源的觀點還缺乏較具體深人的論證。
筆者是贊同中國的車源於本土的。為此,還可以從以下方面作進一步地論證。
首先,我國雖然還未發現夏代以前車的遺物,但歷史上卻流傳有許多黃帝時期發明車的傳說,其時代在距今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末期,這一年代數據恰與西亞出現車的時代大致相當。有關造車的傳說連綿不斷,除了黃帝外,還有伏羲氏、少昊、堯、奚仲、吉光、相土、王亥等,單在車這一個器物上,就集中出現了這么多有名可考的人物,這在世界車的發明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這一方面反映了車系我國的獨立發明,古人對此是確信不疑的;另一方面,也恰好反映了車的不斷改進的變化過程。
見於古文獻中有關黃帝造車的記載主要有:
《周易·系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這里把用牛和馬牽引的車,歸之於黃帝及堯、舜。《周易·系辭》為孔子所作,這說明孔子也是主張車是由黃帝或在黃帝時代發明的。
《漢書·地理志》:「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史學家班固也是主張黃帝造車的。
《古史考》:「黃帝作車,至少昊始駕牛。」東漢的譙周也贊同黃帝造車。
《藝文類聚》:「黃帝作車,引重致遠,少昊時略加牛,禹時奚仲加馬。」《太平御覽》:「黃帝造車,故號軒轅氏。」這說明唐宋時的文獻中承襲了黃帝造車的觀點。
《宋史·輿服志》:「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起大霧,軍士不知所向,帝遂作指南車。」
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考工典》則稱:「黃帝有熊氏始見轉篷而制車。」
從以上的古代文獻可知,自先秦到清代,關於黃帝造車的記載不絕於史書。盡管其中也夾雜有奚仲等人造車的記載。如《左傳·定公元年》:「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對此,清代考據家畢沅解釋道:「《左傳》奚仲為車正之官,爾非造車也,《堯典》雲『車服以庸』,則車由來久矣,蓋實始於黃帝。」[4]這說明前人對黃帝造車的傳說是篤信不移的。不過,合理的解釋也許是,黃帝是車的發明者,當時牽引的動力可能是人力。奚仲等人是車的改進者或管理者。從技術演進的角度看,車的發明,應以輪轉器具的製作發展到一定程度為先決條件。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大量出土的石紡輪、陶紡輪,特別是琢制而成的輪型器具,應是車的直接或間接的先驅。黃帝時代大約和仰韶文化時期相當。結合古文獻中有關黃帝造車的記述,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黃帝時代出現車,是合乎情理的。這與西亞出現早期車的年代也是接近的。
其次,與車的「西來說」相反,無論是早期車的文獻記載還是考古發現的車的實物遺存,都出現在我國中東部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不在西部地區,也不在「有可能」傳人中國的北部地區。這與從傳播學的角度論證中國馬車「西來說」的傳播路線形成了截然的對比。
如上所述,古代文獻中記載有黃帝、奚仲造車。當然,也有奚仲之子吉光造車及商的先祖相土、王亥「乘馬服牛」的記載。據文獻記載和歷史傳說,黃帝活動的主要地域在今河南、陝西、山西、河北、山東等地。其中在河南活動的記載和傳說中留下的遺跡更豐富些。《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為有熊。」西晉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河南尹新鄭縣,古有熊國,黃帝之所都。」宋代羅泌《路史》道:「黃帝開國於有熊,今鄭之新鄭。」可見其活動的中心地區在今河南的中部一帶。奚仲,相傳為與夏禹同時的人,居於薛,即今山東省滕州東南;遷於邳,為今山東省微山西北。而商的先公相土及王亥是居於今商丘一帶的。今本《竹書紀年》載,「世子相出居商丘」,「帝相元年戊戌,帝即位,居商」。相土被排在契、昭明之後,為商人的第三代先公。而王亥是商人的第7世先公,也應在商丘一帶活動。這顯然是在遠離西部、北部的中、東部地區的。
由於受到保存條件等方面的限制,目前還未發現夏代以前的車的遺存。在代表夏文化的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有車馬器遺物。在二里頭遺址發現的銅鈴,考古學者推斷為馬鈴;而圓形器、圓泡形器、牌飾、海貝等則可能是車馬飾物[5]。最近,考古學者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宮殿區南側大路的早期路土之間,發現了兩道大體平行的車轍痕,車轍長5米多,向東西延伸,轍溝呈凹槽狀,其內可見下凹而呈現出層狀堆積的路土和灰土,兩轍間的距離約為1米[6]。這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車的遺跡,它與在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馬鈴、圓形器、圓泡形器、牌飾、海貝等車馬飾物正可相互印證,說明夏代確已開始使用雙輪車。車的遺跡也在偃師商城遺址的東北隅被發現。在該處商文化二期晚段的底層路面靠近城牆的部位,發現兩道東西向順城牆並行的車轍遺跡,已發現車轍長14米,車轍軌距約1. 2米。考古學家由此斷定,這是商代早期的雙輪車子的車轍印痕,是商代早期車在我國使用的見證[7]。這與以前在偃師商城發現的青銅軎可相互驗證。在鄭州商城也發現有用來鑄造車軎的陶范[8],說明當時車上配件的生產已經批量化。參與偃師商城發掘的考古學者將偃師商城車轍遺跡的年代確定在早商文化的鄭州二里崗時期,如果此說不謬,偃師商城車轍的年代距今約有3500年。而二里頭文化的年代則在距今3900年~3500年之間。將二里頭文化的車轍及車馬器遺物與古代文獻中有關夏代「奚仲為車正」的記載相聯系,可證夏代早已使用了車。夏代車子的考古文獻資料盡管不算很早,但卻與我國臨近國家出土的車的遺存年代相當。在俄羅斯烏拉爾山南部的辛達雪塔發現有5座車馬坑墓,其年代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600年之間。在前蘇聯謝萬湖墓葬中出土的雙輪馬車的年代為公元前1900年。又在前蘇聯的亞美尼亞的拉夏辛發現15輛車子,年代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有學者主要根據以上材料認為中亞草原的游牧民族在接受了兩河流域與歐洲的「西式馬車」後,將其逐步改進為雙輪馬車,並沿著歐亞草原向東傳播,最後到達中原地區,並由此認為「中國的馬車應當是從西鄰的中亞直接發展過來的」[9]。實際上,若單從年代對比的角度來看,中亞地區車出現的年代與中國夏代車的年代(公元前2046年~公元前1600年)大致相當。也就是說,在中亞地區出現馬車的同時,我國的中原地區也出現和使用了車。這就很難將中亞車傳入中國的過程講清楚。
在安陽殷墟出土的卜辭甲骨和殷代車馬坑,為研究我國早期的車提供了直接的證據。
在甲骨文中,有多種形體的車字。從中可知,殷車已由軸、輪、單轅、衡及雙軛構成。有關兵車作戰、商王乘車狩獵、用車祭祀和馴服駕車之馬的卜辭均較豐富。在屬於武丁時期的殷墟文化一期的甲骨卜辭中,即已發現使用馬車的記錄。如:
「甲午,王往逐兕,小臣載車,馬硪馭王車,子央亦墜。」(《菁》一·一)
「丁卯,王狩敝,(永兄)車馬……在車,畢馬亦……」(《佚》九八O)
自殷墟發掘以來,共發現車馬坑18座,內出殷代車子20輛。經過考古人員的精心清理,使我們對商代晚期車的結構有了較清楚的了解:這些車子可分為用於代步的乘車和作戰用的戰車。車子主要由兩輪、一軸、一轅、一衡構成,在軸和轅之間安置有長方形車輿,車輿後面有可供上下的車門。衡上有的裝飾以銅獸面飾,其兩側各置有軛,用於服馬。駕車的馬多為兩匹,也有的為四匹。在車馬坑中,常發現有數量繁多的青銅車飾和馬飾,十分精美華麗[10]。這些車子的結構已十分復雜,顯示出高超的製造技術。這正說明我國車的歷史悠久,已經走過了一個較長時期的發展階段,到殷代已經達到了較為成熟的程度。
總之,從我國古代文獻和流傳至今的黃帝時代發明車的傳說中,可知我國已有5000多年利用車的歷史。這和兩河流域出現車的時代相差不遠。並且,這些傳說豐富生動,可資稽考,代代相傳。在我國發現早期車的地域又多集中在中原及黃河中下游地區。這些地區與「西來說」者認為的車子可能先傳人我國西北、北方等邊境地區的推測相距甚遠,存在著諸多難以解釋的矛盾和缺環。因此,中國的車應是源於本土的。
二、商人是我國最早掌握牛車、馬車駕御技術的先民
車是引重致遠的交通工具。為了達到引重致遠的目的,就要解決車的動力問題,不然,就很難使車的使用得以推廣。商族是一個善於遷徙的民族。《尚書·盤庚》記載:「先王有服,恪謹天命,茲猶不常寧。不常厥邑,於今五邦。」張衡《西京賦》道:「殷人屢遷,前八後五。」這是說商人常常遷徙不定,在立國之前的先商時期,已遷移了8次,立國之後,又遷都5次。商人又是一個善於經商的民族,經商也要不斷到遠離故土的地方貿易。總之,不管舉族的大規模遷徙,還是到各處經商,都離不開交通工具。不然,整個部族的遷徙,男女老幼,浩浩盪盪,各種物資和生活物品,堆積如山,如果沒有數量可觀的車輛,這樣大規模的遷移,單靠肩扛手提是很難進行的。到遠處去進行商品交換的貿易活動同樣也離不開車輛。而古文獻中有關商人先祖在「乘馬」、「服牛」方面的記載,正與車的製作和改進以及用牲畜挽拉車輛技術的應用有關。
車輛是滿足這些需要的重要條件和工具。為此,商人很早就注意馴服並選擇用來駕車的牲畜。不難想像,剛一開始,駕車的動物應是種類繁多的,因為商人有極高的馴服動物的本領。《呂氏春秋·古樂》:「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就連龐大的大象也能馴服,可見商人馴養動物技能的高超。實際上,大象也有拖曳重物的能力。萬震《象贊》:「象之為獸,形體特詭。身倍數牛,目不逾稀,鼻為口役,望頭若尾。馴言則跪,素牙玉潔,載籍所美。服重致遠,形如丘徒。」[11]詩中已認識到大象的「服重致遠」功用。除了牛和馬之外,後世記載駕車的動物還有鹿、狗、羊等,這說明選擇適於駕車的動物經過了一個漫長的實踐過程。馴服了牛、馬,並最終將這兩種牲畜確定為最適宜牽引車輛、「負重致遠」的動物,這和車輛的發明一樣,在人類的文明史及交通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古代傳說和文獻記載中多把利用馬和牛駕車的技術歸功於商人的先公相土和王亥。
《世本·作篇》:「相土作乘馬。」
今本《竹書紀年》載:「商侯相土作乘馬,遂遷於商丘。」
《荀子·解蔽》:「乘杜作乘馬,而造父精於御。」唐代楊倞釋道:「《世本》雲:『相土作乘馬。』杜與土同。乘馬,四馬也。四馬駕車,趙(肇)於相土,故日『作乘馬』。以其作乘馬之法,故謂之乘杜。」可見,楊倞認為相土又可稱為乘杜。現在看來,將杜釋為土是很有道理的,但對「乘」字的解釋有些牽強。清代學者王先謙指出:「相、桑,古同聲,故借『桑』為『相』。」而隸書「桑」字和「乘」字「二形相似」,下文又緊接「乘馬」,故楊倞誤桑為乘[12]。由此看來,乘杜並非相土的別名,而是前人訛化造成的,《荀子》提到的發明用馬駕車技術的乘杜應為「桑土」,實際上就是相土。
古人把服牛駕車技術的發明歸之於商族先公王亥。
《世本·作篇》:「胲作服牛。」胲即為亥。
古本《竹書紀年》載:「王亥托於有易、河伯仆牛。」是說王亥將其馴養的牛托寄給有易氏和河國之君。這也說明王亥是馴養牛的高手,並且規模是相當大的,不然不會將馴養、飼養的牛托給兩個部族首領來代管。
《呂氏春秋·勿躬》:「王氷作服牛。」氷字應因與亥形相近而誤,王氷即是王亥。[13]
《山海經·大荒東經》亦說:「王亥托於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殺王亥,取仆牛。」《易經·大壯》和《楚辭·天問》等文獻中都重復記載了這個故事,說明先秦時期王亥牧牛及馴牛駕車的故事仍在廣為流傳。
在商人的心目中,王亥是有著極高地位的先祖,祭祀王亥的牲牛一次竟多達50頭。王國維先生指出,卜辭中對於王亥,「乃祭禮之最隆者」。並且認為,「然則王亥祭典之隆,亦以其為製作之聖人,非徒以其為先祖」[14]。這是說,因為王亥是畜牧業及牛車的創始人,所以受到格外的尊重。
實際上,在王亥之前,還有一位商人的先公曹圉,也與畜牧有關。曹圉是商人始祖契的五世孫,曹即為飼喂牲畜的槽。圉的本義為養馬的圈牢。《左傳》昭公七年:「馬有圉,牛有牧。」杜預注道:「養馬曰圉。」《說文解字》釋圉道:「一曰:圉人,掌馬者。」養馬人稱圉,應與用牢圈養馬有關,曹圉的得名也應當與他從事過養馬的經歷有關,或者說與他以槽牢從事養牲畜的活動有關[15]。曹圉也應該是在畜牧業上作出相當成就的人。
在商族的先祖中,從相土、曹圉到王亥,就有三位與畜牧及「服牛乘馬」有關,這既反映了先商時期畜牧業的興盛和悠久的傳統,也正說明商族的幾代先公在牛車和馬車的駕御利用方面的貢獻決非空穴來風,而是有著史實根據的。對此,《管子·輕重戊》總括道:「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馬,以為民利而天下化。」這里的「殷人之王」,應為商湯建國之前的殷先王,指的應是相土、曹圉和王亥。而實際上,他們只是商族的代表,正說明商人應是我國最早掌握和利用駕駛牛車和馬車技術的先民。
上述文獻記載還可以從以下方面加以進一步的論證。
首先,從考古發現的實物遺存看,先商時期出現較發達的畜牧業是可信的。畜牧業是在原始狩獵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當人們在狩獵時,將捕獲到的健康的、或未受到較大傷害的動物圈養起來,漸漸的使其適應家養的環境,大致經過拘禁馴化、野外放養,最後進人定居放牧三個階段。這樣就逐步形成了早期的畜牧業[16]。在黃河中游的陝西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發現兩座長方形畜圈,長6米~10米,寬1. 8米~2. 6米。周圍有密集的柱洞,說明圍有柵欄以圈養牲畜[17]。在臨潼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也發現兩座略呈圓形、直徑約4米的圈欄,圈中還存有20米~30米厚的畜糞堆積,足證屬畜圈無疑[18]。在河南鄭州的大河村仰韶文化遺址中也發現有一處專門飼養牲畜的圈欄,而且,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也發現有馬和牛的遺骨。如在上面提到的半坡遺址中出土有兩顆馬齒和一節趾骨。在山東歷城城子崖、河南湯陰白營、甘肅永靖馬家灣等相當於龍山文化的遺址中都出土有馬的遺骨。這可以證明,至遲到距今4500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在我國北方馬已被普遍馴養[19]。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牛的遺骨則發現的更多。在河南新鄭裴李崗、河北武安磁山、山東滕縣北辛等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中發現有不少牛的遺骨,盡管還不能確定是否是家養的牛,但也不能排除家養的可能性。而進人到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仰韶文化之後,出土的牛的遺骨大量增加,如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中就出土有牛的牙齒。在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出土有黃牛骨骼,在山東歷城龍山鎮出土了牛骨,在河北邯鄲澗溝也有牛骨出土。另在河南的鄭州大河村、安陽後崗、浙川下王崗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都發現有大量的牛的遺骨[20]。將這些牛骨遺存與上述半坡等地的畜圈遺址結合起來考察,可見牛的馴養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了。商人的先祖契曾協助大禹治水,應是相當於龍山文化晚期的人物。依此而推,相土、王亥活動的年代,應該進入夏代的紀年了。因此,考古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畜牧遺存,進一步說明了先商時期畜牧業興盛的真實可信。
其次,文獻和傳說中商人先祖活動的豫東地區適宜畜牧活動。在人類最早飼養的六種家畜中,牛和馬都屬於大型的以食草為主的牲畜。盡管在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了飼養牛馬的牢廄,但飼養牛馬的主要方式應該是放牧。而放牧活動需要開闊的田野或緩坡地帶,以及與之伴生的豐富茂盛的野草。文獻和傳說中商族先人活動的中心地區在今商丘地區。《左傳》襄公九年稱:「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於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這是較早的有關商族先公居商丘的可信材料。《竹書紀年》也載:「商侯相土作乘馬,遂遷於商丘。」美籍華人考古學家張光直教授等學者秉承近代學者王國維、董作賓等人早年的學術推測,將先商時代商人的活動區域界定在商丘一帶,並在此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考古工作[21]。可見先商之居商丘說的久遠影響。若將這一見解和商丘地區的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加以考察,是很有道理的。商丘地區位於黃河和淮河沖積平原,這里地勢平坦,一望無際,河流縱橫,水源充沛,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草木豐茂,動物繁多,適宜大規模的放牧牛馬。尤其在先商時期,從事農業的墾殖活動還相對緩慢,當有大量的閑置土地,這里應是發展畜牧業的天然牧場,而且,平坦開闊的土地也是馴服牛馬、練習駕車的好地方。因此,商族的先祖相土、曹圉和王亥才把這里作為發展畜牧業、製造車輛、教人駕御車馬的理想之地。在發展畜牧業的同時,先商的農業也得到迅速的發展。正是由於農業、畜牧業的堅實基礎和長期積累,製造車輛和服牛乘馬技術的發達,商族才得以逐步強大起來,進而「肇牽牛車遠服賈」[22],促進了商業貿易的興起和發達。
第三,商丘地區史前考古的成果使先商時期的歷史逐漸清晰起來,為商人先祖在商丘的活動提供了證據。在商丘地區進行商代文明來源的探索是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的。民國二十五年 ( 1936年),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李景聃先生到商丘進行考古調查,在永城縣發現了造律台、黑堌堆等遺址,出土有陶器、石器、骨蚌器等遺物,認為遺址的性質屬於龍山文化[23]。之後的重要考古工作是從建國後的七十年代開始的。1976年~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商丘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先後3次在商丘地區各縣進行考古調查,發現龍山文化遺址17處,殷商文化和周代文化遺址各15處,其他時代遺跡14處。其中以永城王油坊、拓城孟庄、睢縣周龍崗等遺址較為重要。發掘者在永城王油坊遺址報告中指出:「統觀整個文化面貌,可以說豫東商丘地區仍然是河南龍山文化的分布區域。」[24]這種將商丘地區新石器文化認定為龍山文化的看法,是和李景聃先生的意見一致的。龍山文化直接銜接著代表夏文化的二里頭文化,夏族原是和商族同時存在的部族,先商文化也應從龍山文化找到來源。到了1981年考古學者們發表豫東考古綜合報告時,從睢縣周龍崗等遺址文化層的疊壓關系中認識到在龍山文化的上層堆積著殷商文化,並發現商丘的龍山文化與豫西的龍山文化有顯著的區別,應稱為「王油坊類型」。另外,根據僅見於商丘縣塢牆遺址的二里頭文化遺存,推斷商丘地區應是二里頭文化向東分布的邊緣地帶[25]。而孟庄遺址則是商丘地區發現的面積較大的早商文化遺存,碳十四測定的絕對年代為公元前1555±130年、公元前1790±130年、公元前1795±135年,與鄭州二里崗商代遺址下層遺存年代相當[26]。這些發現都為探尋先商文明奠定了基礎。
從1990年開始,以張光直先生和中方領隊率領的中美聯合考古隊開始對商丘地區進行先商和早商文化的考古調查發掘,他們採用先進的手段和方法,開展了對商丘地區全新世時期生態環境的考察和研究。更為重要的是,自1994年以來發掘了商丘縣潘廟、虞城縣馬庄和柘城縣山台寺遺址,出土了從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殷商文化、東周文化直到漢代文化的豐富遺存。其中山台寺的龍山文化遺址對探尋先商文明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這里發現有五間東西相連的房子。在這排房子南邊約30米處,有一個略呈圓形的祭祀坑,其中埋有9頭整牛和一個鹿頭。對此,張長壽和張光直先生認為:「這個牛坑使山台寺的龍山文化與殷商文明搭上了密切的聯系。《世本·作篇》,『核(亥)作服牛』……殷代先祖與家牛這種密切的關系,是別的朝代的祖先所沒有的。殷商考古的遺址里常有祭牛的遺跡,牛是大牢,一個祭祀坑裡有九條牛,表現祭祀重要與祭祀者的地位非同一般。龍山文化遺址裡面這個發現是沒有先例的,它或許說明龍山文化的一支,與其他地方的龍山文化向岳石文化的發展平行,在豫東發展出來由山台寺可能代表的一支特殊的晚期龍山或岳石文化,它就是殷商文明的前身。」他們還指出:「商丘地區的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要廣泛深人的研究,它們可能就是早商和先商,也可能是早商和先商的近祖。」[27]他們從整牛祭祀坑,聯想到發明服牛駕車技術的商祖王亥,進而推斷出商丘地區與先商文明的密切聯系。盡管目前的考古材料還有一定的缺環,並且有些學者對商丘地區的史前考古學文化性質還存有疑義。但是,如果把文獻記載和商丘地區的考古成果結合起來考察,兩位張先生的推論應是很有道理的。
三、結語
車是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和軍事裝備,也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中國古代有關車的發明的記載源遠流長、豐富多彩。考古學上也提供有較為有力的證據支持。因此,中國的車是起源於本土的。
商人具有善於遷徙和樂於經商的文化傳統。商族的祖先相土、曹圉和王亥都在車的製作及用牛、馬駕車上有重要貢獻。這也同時說明商族是最早掌握牛車、馬車駕御技術並加以推廣的部族。
商丘地區是商族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探尋先商文明的理想區域。商丘所處的廣袤無垠的黃淮大平原,為牛、馬等牲畜的放牧馴養和人們的駕車訓練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廣闊空間。這里也應是我國馬車和牛車的起源地之一。「服牛」、「乘馬」技術的發達,為商族的迅速崛起及商文明的廣泛傳播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當然,關於中國車是源於本土還是由域外傳入的問題,目前還遠沒有得到解決。即使在以往的持中國牛車和馬車本土起源說的論著中,由於沒有將車的發明及應用與具體的早期人類的社會活動聯系起來,又缺乏對馬(牛)車使用和推廣地域的專門論證,也影響了人們對這一論點可靠性的認識。本文試圖在這些方面有所補闕,指出先商時期商人在牛車及馬車的利用和推廣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而商族人活動的遼闊的豫東平原則有可能是最早利用和推廣牛車及馬車的中心區域。當然,這只是為開展這一問題的研究提供了一點新的思路,而問題的最終解決,還有待於考古學上發現更早和更豐富的有關車的遺存。

載《中國農史與環境史研究》

Ⅳ 鍾表發展歷史

時鍾是人類最早發明的物品之一,原因是需要持續量測時間間隔,有些自然的時間間隔(如日、閏月及年)可以用觀測而得,較短的時間間隔就需要利用時鍾。

數千年計時設備的原理也有大幅變化,日晷是利用在物體在一平面上影子的變化來計時,計算時間間隔的儀器也有許多種,包括最廣為人知的沙漏。配合日晷的水鍾可能是最早的計時儀器。

歐洲在1300年發明了擒縱器,後來也創作了第一個機械鍾,可以利用像擺輪之類的振盪計時設備。發條驅動的時鍾約在15世紀出現,鍾表業約在15世紀至16世紀開始發展,1656年發明了擺鍾。

因此在計時的准確性又進一步提升,當時因為航海導航對時間的精確性要求,也帶動時鍾可靠性及精確性的提升。電子時鍾在1840年申請專利,二十世紀電子學的發展產生了可以完全不用機械機芯的時鍾。

現在時鍾內的計時元件是諧振子,一個會以固定精準頻率振盪的物體,諧振子可能是單擺、音叉、石英晶體,或是原子在發射微波時電子的振盪。

類比型的時鍾會用指針及角度表示時間,數位時鍾則是用數字的方式表示,有兩種時間表示法:十二小時制及二十四小時制。

大部分數位時鍾都是用電子設備及液晶、LED及真空熒光顯示器來顯示時間。時鍾功能也是現在電腦、手機的標准功能之一。

為了方便性、距離、電話或是失明人士的需求,有用聲音報時的聽覺時鍾。為了盲人需求,也有用觸摸方式可以感知其時間的盲人時鍾,其中有些類似傳統時間,但調整其設計,可以直接觸摸表面得知時間,但又不會影響計時功能。計時技術也在持續演進之中。

(5)表的發明史擴展閱讀:

原始人憑天空顏色的變化、太陽的光度來判斷時間。古埃及發現影子長度會隨時間改變,發明日晷在早上計時,他們亦發現水的流動需要的時間是固定的,因此發明了水鍾。古代中國人亦有以水來計時的工具——銅壺滴漏。

中國除了用水流來計時外,中國古代民間亦有利用燃點線香來計量時間。龍舟報時更香就是利用燒香來計時的儀器,它更設有定時響鬧的作用。

龍舟上掛了數條兩端系著金屬球的幼線,線下放了燃著的香。每隔一段時間,香便會燒斷一條線子,當金屬球跌進下面的盛器時,便會發出報時響鬧。這種燒香時計最早見於宋代的文獻中。

用更香來計算時間的精度不高,但由於它簡單易行,極之適合民間使用,所以曾經十分流行。據文獻記載有些更香可燃燒一晝夜,有些甚至可以燃燒至一個月。

公元1088年,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史上首座以水力作自動化機械操作的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

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7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

公元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結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自宋起,十二時辰分初正即廿四小時系統,一刻即今天的十五分鍾,其准確度較德國之桌鍾早三百多年。

公元1283年在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史上首座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鍾。

13世紀義大利北部的僧侶開始建立鍾塔(鍾樓),其目的是提醒人禱告的時間。

公元1360年詹希元創制「五輪沙漏」,以齒輪、時刻盤合成。

16世紀中在德國開始有桌上的鍾。那些鍾只有一支針,鍾面分成四部分,使時間准確至最近的十五分鍾。

公元1657年,惠更斯發現擺的頻率可以計算時間,造出了第一個擺鍾。1670年英國人William Clement發明錨形擒縱器。

公元1797年,美國人伊萊·泰瑞獲得一個鍾的專利權。他被視為美國鍾表業的始祖。

公元1840年,英國的鍾表匠亞歷山大·貝恩發明了電鍾。

公元1946年,美國的物理學家伊西多·拉比博士弄清楚了原子鍾的原理。於兩年後,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鍾,原子鍾至今也是最先進的鍾。它的運轉是藉助銫、氫原子的天然振動而完成的,它可以在300年內都能准確運轉,誤差十分小。

18到19世紀,鍾表製造業逐步實行了工業化生產。

20世紀,開始進入石英化時期。

21世紀,根據原子鍾原理而研製的能自動對時的電波鍾表技術逐漸成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鍾表

Ⅵ 時間工具的發明史

日晷

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專。銅制的指針叫屬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漏壺(漏刻)

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圭表

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火計時

燭光計時

手錶

Ⅶ 西方歷史年表 中.西方重大發明年表

大約三百萬年前 地球上出現人類
公元前3100年左右 埃及形成統一的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 兩河流域出現奴隸制城市國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2100年左右 埃及奴隸河貧民大起義
公元前1894年 古巴比倫王國建立
公元前1000年左右 努比亞建立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594年 雅典的梭倫改革
公元前六世紀 居魯士統一波斯,佛教在印度產生
公元前539年 波斯佔領巴比倫
公元前525年 波斯滅埃及
公元前509年 羅馬成立貴族專政的奴隸制共和國
公元前330年 波斯被馬其頓滅亡
公元前三世紀 摩揭陀國統一印度大部分地區
公元前73-71年 斯巴達克起義
公元前27年 屋大維建立羅馬的元首制,共和國轉為帝國
公元前後 朝鮮半島出現高句麗奴隸制國家
公元初 東非阿克蘇姆奴隸制國家興起
公元一世紀 基督教產生
公元三世紀 日本大和奴隸制國家興起
313年 基督教在羅馬取得合法地位
四世紀 北非發生「阿哥尼斯特」運動
378年 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亞堡擊敗羅馬軍隊
395年 羅馬分裂為東西兩部
410年 西哥特人一度佔領羅馬
476年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奴隸制度崩潰
六世紀初 法蘭克王國建立
622年 穆罕默德從麥加出走麥地拉,伊斯蘭教紀元
八世紀中葉 阿拉伯帝國形成
646年 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 新羅統一朝鮮
九世紀早期 英吉利王國形成
843年 查里曼帝國分裂,法蘭西、德意志、義大利雛形產生
九世紀 封建制度在西歐確立
962年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
1054年 基督教會分裂
1066年 法國諾曼底公爵征服英國
十一世紀中葉 迦納王國全盛時期
1192年 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十三世紀 衣索比亞封建國家興起
十四世紀 馬里王國全盛時期,義大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紀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1337年 英法百年戰爭開始
1358年 法國農民起義
1381年 英國瓦特。泰勒起義
1453年 東羅馬帝國滅亡,英法百年戰爭結束
十五世紀 桑海興起
十五世紀晚期 英法中央集權國家形成,圈地運動開始
1480年 俄羅斯擺脫蒙古控制
1487年 迪亞士到達好望角
1492年 哥倫布初次航行到美洲
1497-1498年 達加馬開辟西歐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年 馬丁。路德發動宗教改革
1519-1522年 麥哲倫船隊環航地球
十六世紀 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亞、美強占殖民地
1524-1525 德意志農民起義
1588年 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1592-1598年 朝鮮軍民抗擊日本侵略的衛國戰爭
1600年 英國東印度公司建立
十七世紀初 法國殖民者開始在北美拓殖
1607年 英國殖民者開始在北美拓殖
1632年 沙俄在西伯利亞修建侵略擴張的基地—雅庫次克
1640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649年 英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死
1660年 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88年 英國政變,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確立
1689年 中俄簽定「尼布楚條約」
十八世紀中期 英國打敗法國,成為最強大的殖民國家
十八世紀 罪惡的奴隸貿易達到最猖獗的地步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 英國工業革命開始
1773-1775 俄國普加喬夫起義
1775-1783 北美獨立戰爭
1776年7月4日 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美國成立
1785年 詹姆士。瓦特改良蒸汽機作為紡紗機的動力
1789年7月14日 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792年8月 巴黎人民起義推翻法國君主政體
1792年9月 國民公會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793年5月-6月 巴黎人民起義推翻吉倫特派政權
1793年6月-1794年7月 法國雅各賓派專政
1794年7月 法國熱月反革命政變,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1799年11月9日 拿破崙發動熱月政變
1804年元旦 海地宣布獨立
1804年 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十九世紀早期 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宣傳空想社會主義
1807年 富爾敦製造第一艘汽船試航
1810-1826 拉丁美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
1818年5月5日 卡兒·馬克思出生
1820年11月28日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出生
1825年 史蒂芬孫製造的第一台蒸汽機車試行
1831和1834年 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1836-1848年 英國憲章運動
1844年 法國西里西亞工人起義
1847-1852年 共產主義者同盟
1848-1849年 歐洲革命
1848年2月 法國二次革命
1848年6月 法國巴黎工人六月起義
1853-1856年 俄英法克里木戰爭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起義
1858年 「中俄愛暉條約」簽定,沙俄佔領我國領土60多萬平方公里
1860年 「中俄北京條約」簽定,沙俄又強占我4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1861年 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1-1865年 美國內戰
十九世紀60-80年代 沙俄侵佔我國西北地區40萬平方公里
1864年9月28日 第一國際成立
1866年 第一國際日內瓦大會,反對蒲魯東主義的斗爭
1867年 《資本論》第一卷出版
1868年 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69年 第一國際巴塞兒大會,反對巴枯寧主義的斗爭開始
1870-1871年 普法戰爭
1871年3月18日-5月28日 巴黎公社
1876年 第一國際宣布解散
1881-1899 蘇丹馬赫迪反英大起義
1882年 德、奧、意三國同盟形成
1883年3月14日 馬克思逝世
1886年5月1日 美國工人舉行爭取11小時工作日的總罷工
1889年 第二國際建立
1892年 俄法簽定軍事協定
1894年 朝鮮甲午農民戰爭
1895-1896年 衣索比亞抗意衛國戰爭
1903年 俄國社會民主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布爾什維克黨形成
1905年 俄國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905-1908年 印度民主解放運動高漲
1907年 英法俄協約最後形成
1910-1917年 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 十月革命勝利
1918-1920年 蘇俄粉碎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
1918年11月 德國11月革命爆發
1918-1922年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1919年1月 德國柏林起義
1919-1922年 土耳其基馬爾資產階級革命
1919年3月1日 朝鮮「三。一」人民起義
1919年3月 埃及人民武裝起義
1919年3月-8月 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時期
1919年3月 共產國際成立
1919年1月-6月 巴黎和會
1921年 蘇共第十次代表大會通過過渡到新經濟政策的決議
1921年7月1日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帝國主義爭奪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華盛頓會議
1922年10月 義大利墨索里尼上台
1922年12月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
1923年10月 土耳其共和國成立
1926年10月 洛加諾會議
1929年-1933年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1年9月18日 日本開始侵略中國東北地區
1932年4月 朝鮮抗日游擊隊誕生
1933年1月 德國希特勒上台
1933年3月 羅斯福就任總統,實行「新政」
1935年10月-1936年5月 衣索比亞反義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
1936年7月-1939年3月 西班牙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戰爭
1937年七月七日 中國全面抗日
1938年9月 英法德意宰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會議
1939年9月3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年 法國投降
1940年9月 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定
1941年6月22日 蘇聯衛國戰爭開始
1942年7月-1943年2月 蘇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1943年12月1日 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
1943年11月-12月 蘇英美德黑蘭會議
1944年6月6日 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1945年2月 蘇英美雅爾塔會議
1945年5月8日 德國簽定無條件投降書
1945年7月-8日 蘇美英舉行波茨坦會議
1945年9月2日 日本簽定無條件投降書
中.西方重大發明年表(部分)
公元前4000年:啤酒
公元850年 :咖啡
900年 :小提琴
1284年 :眼鏡
1450年 :活字印刷
1500年 :望遠鏡
1691年 :蒸汽機
1827年 :照相機
1829年 :打字機
1830年 :割草機
1839年 :棒球
1847年 :汽車
1853年 :電梯
1866年 :可口可樂
1873年 :牛仔褲
1876年 :撲熱息痛
1880年 :卷煙機
1891年 :籃球
1902年 :空調
1903年 :飛機
1905年 :風擋雨刷
1906年 :脆玉米片
1913年 :填字游戲
1919年 :烤麵包機
1923年 :紅綠燈
1923年 :克里內克斯紙巾
1927年 :自動糖果售貨機
1928年 :抗生素
1931年 :電子顯微鏡
1932年 :汽車停放記時器
1934年 :強手棋
1937年 :強印技術
1938年 :圓珠筆
1941年 :電腦
1945年 :原子彈
1946年 :微波爐
1947年 :行動電話
1948年 :紅外線自導導彈
1950年 :信用卡
1951年 :強力膠
1952年 :條形碼
1954年 :避孕葯片
1958年 :數據機
1965年 :軟性隱形眼睛
1967年 :攜帶型計算器
1969年 :人工心臟
1970年 :軟磁碟
1972年 :文字處理器
1985年 :微軟「視窗」
1998年 :偉哥

Ⅷ 手錶是誰發明的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1955年3月24日下午5時45分,中國人自己製作的第一塊手錶,上緊發條,嘀嗒、嘀嗒地開始了計時。

Ⅸ 電腦的發明史----電腦最初是誰發明的

1963年,恩格爾巴特在斯坦福研究所建立了發展研究中心,終於能追逐自己專的夢想了。就在這一年屬,他用木頭和小鐵輪製成了最初的滑鼠。70年代,施樂公司不斷完善恩格爾巴特的發明。1983年1月,蘋果電腦公司推出的「莉薩」個人電腦,首先配置滑鼠。在專利證書上,滑鼠的正式名稱叫「顯示系統縱橫位置指示器」,但不知是誰把它叫做「滑鼠」,而且很快便流傳開來。
1997年人們為了表彰恩格巴特在人機交互方面的卓越貢獻,授予他計算機界最高榮譽――圖靈獎。

Ⅹ 世界發明史的問題

四環素——1955年 美國
晶體管——1956年 美國
人造衛星——1957年 前蘇專聯
光學纖維——1958年 美國
集成電路—屬—1959年 美國
機器人——1959年 美國
激光——1960年 美國
全球定位系統(理論)—— 1960年 美國
磁帶——1962年 荷蘭
動物克隆成功——1962年 英國
液晶顯示器——1963-1970 美國
投影儀——1965年 美國
CD——1965年 美國
現代取款機——1966年 英國
互聯網——始於1969年 美國
航天機——1981年 美國
鋰電池——1990年 日本
DVD——1996年 日本生產出第一台DVD光碟機(專利技術為飛利浦、索尼、松下和東芝共有)
數碼攝像/錄象技術——1969年 美國
激光列印機——1971年 美國
手機(行動電話)——1973年 美國
基因工程——1973年 美國
MP3音頻壓縮技術——1987 德國
激光摘除白內障——1988年 美國

閱讀全文

與表的發明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
投資被騙報案有期限嗎 瀏覽:199
江蘇哲力知識產權招聘 瀏覽:186
溫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