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五四運動中罷學的重大意義是
五四運動中,學生罷學,隨後,政府逮捕那些學生。為了聲援學生的運動,工人回罷工答,商人罷市,導致社會癱瘓,政府無奈之下釋放學生。可以說,五四運動是以學生為主的,它將無產階級引入了當時的中國,讓各地的有志之士參與其中,開創了中國的新紀元。
B. 創造社注重文學的社會意義,被看作是為人生而藝術的一派對嗎
創造社注重文學的社會意義,被看作是為人生而藝術的一派對啊
如滿意請採納
C. 五四文學革命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一、五四文學革命的主要內容:
五四文學革命是一場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文學變革,主要目的為破壞古文的迷信、建立美的白話散文,破壞詩歌舊韻、重造新韻。
1、改良文學的「八事」,即須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之呻吟,務去爛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語俗字。
2、文學革命三大主義: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二、五四文學革命的歷史意義:
1、首先,五四新文化運動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而文學革命作為這一運動的組成部分,以激進的態度否定了以封建思想為其主導的傳統文化體系,宣揚了個性解放、人性自覺、自由平等等新思想、新觀念,為新文化運動的深入展開發揮了巨大作用。
2、其次,在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過程中,它為白話最終成為中國現代民族語言奠定了基礎。經由晚清的白話運動和文學革命對白話文學的竭力倡導,終於在1920年,作為現代「國語」的白話納入官方教育體制,
一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頒令全國國民學校,一、二年級的國文教育統一採用語體文(白話),這無疑承認了文學革命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它成為民族文化轉型的契機。
3、第三,打破中國文學孤立封閉的格局,建立了與世界文學的密切關系。文學革命完全改變了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它以極為開放的胸襟持續不懈地翻譯和介紹外國現代文學和文化思想,形成了一場大規模的文化吸收潮流。
正是在這種文化引介的潮流中,西方自文藝復興運動以來的各種思想和學說,在20世紀初的現代中國找到了通行的市場,不僅影響和構建了現代文學創作的風貌,也影響和構造著中國對現代化的追求和憧憬。
(3)創造社的意義擴展閱讀:
五四文學革命介紹:
五四文學革命是指從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運動後一段時期里發生的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文學變革。這場文學革命,是由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雜志首先發起的。這場文學革命,是由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雜志首先發起的。
五四運動前後,文學革命的理論和主張帶上更為鮮明的反封建色彩。1919年初陳獨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辯書》更高地舉起科學和民主的大旗,表示進行文學革命「斷頭流血,都不推辭」。魯迅以最勇猛熱忱的戰斗,成為文學革命的偉大旗手。
1918年5月,《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話文。接著,《晨報》、《時事新報》、《民國日報》的副刊也相繼改用白話文。據統計,僅1919年全國出現的白話刊物就有400餘種。緊接著理論的倡導,是新的文學創作的實踐。
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適的8首白話詩詞後,又於1918年1月發表胡適、劉半農、沈尹默的白話詩,後來魯迅、李大釗、陳獨秀等也創作了新詩。1918年5月,《新青年》發表魯迅的《狂人日記》,揭露吃人的封建禮教和制度,接著又發表《孔乙己》、《葯》等。
稍後,郭沫若發表《鳳凰涅槃》等後來收在《女神》中的大量詩篇,洋溢著反帝反封建的徹底精神和狂飆突進的時代色彩。它們都是這場革命的最初業績。不久成立的文學研究會、創造社和其他新文學作家,以自己的創作成果,豐富並發展了五四文學革命的成果。
D. 近代文學和現代文學的定義,性質是什麼
中國現代文學教材劃分為這樣幾個階段:
(1) 發生期(1917—1920)
劃分理由:1917年的文學專革屬命,拉開了現代文學的序幕,標志著現代文學的誕生。
(2)發展第一期(1921—1927)
劃分理由:1921年,新文學最早、最重要的兩個社團「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成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分小說集《沉淪》、對白話新詩有奠基意義的詩集《女神》出版;為現代文學贏得國際聲譽的魯迅代表作《阿Q正傳》發表,說明現代文學進入發展期。
(3) 發展第二期(1928-1937.7)
劃分理由:1927年「四
E. 試論新月詩派的理論及其文學史意義
新月詩派
新月社成立於1923年,是五四後的一個重要的文化團體,主要成員包括胡適、梁實秋。因為它擁有聞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華、有成就的詩人,又以提倡格律詩而獨樹一幟,形成了現代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人稱「新月詩派」或「格律詩派」
起初,他們多在《晨報》副刊和《現代評論》上發表作品,1926年4月《晨報》副刊《詩鐫》專欄的開辟,可以看作該詩派的正式形成,而1931年《新月詩選》(陳夢家編選)的出版,則可以看作該詩派的一個總結,也標志著該詩派的結束。 為新月社詩歌理論作出了最重要貢獻的是聞一多。他曾系統地提出了新格律詩的理論,認為詩是「做」出來的,主張戴著格律的腳鐐跳舞,並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
聞一多的詩
1.對美的追求
聞一多在清華學習時開始新詩創作。1922年由清華赴美學習美術,同時,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1923年在國內出版他的第一部詩集《紅燭》,這部詩集明顯地表現出詩人對於藝術美的偏愛,而詩中的藝術美又包含著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從這些追求中還可以看到一個忠誠嚴肅的、認真執著的、開辟生活和創造生活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 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是貫穿聞一多全部詩作的紅線。直接表現這一主題的詩大約有兩類:一是在國外創作的,表現思念祖國的遊子之情,多收於《紅燭》中;二是回國後創作的,表現由於看不慣黑暗現狀所發生的、由失望而憤慨的情緒,多收於《死水》中。前一類作品主要有《憶菊》、《孤雁》、《太陽吟》、《洗衣歌》等。《憶菊》表現了海外遊子對「祖國底花」和「如花的祖國」由衷的贊美。《太陽吟》著重表現的是遊子的「思鄉」情緒。在《孤雁》中,詩人自比為失群的孤雁,表現了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厭惡。回國後創作的《洗衣歌》表現了抒情主人公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表現了他敢於藐視資本主義的正氣和骨氣,表現了「毫無奴顏媚骨」的殖民地人民的最可寶貴的性格。後一類作品主要有《發現》、《靜夜》、《荒村》、《死水》等。《發現》表現一個愛國者面對黑暗現實的激昂情緒,對祖國的火熱的心。《靜夜》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命運的關切和躁動不安的內心世界。《荒村》表現了軍閥戰爭中農村的凋敝景象。《死水》用一潭腐臭的死水,象徵著中國現實的腐朽社會。從這些詩歌的深沉的痛苦和極度的憤慨之情中,折射出了希望社會進步之光。
3. 浪漫主義的特點
聞一多詩歌的浪漫主義特點,以「托物寄情」為主,他有意識地避免直接地、赤裸裸地表達自己的感情,而將感情隱埋於精心選擇的某一形象之中。如燃燒的蠟燭、菊花、失群的大雁、太陽、死水等。這些形象與郭沫若筆下的天狗、爐中煤是詩人自己的象徵形象不同,與詩人主體沒有必然的對應關系。但也有部分直抒胸臆的作品,如《發現》等,同時,他的詩歌也十分講究比喻的使用。由於他的想像豐富神奇,所以,他詩中的許多比喻常常出人意料又十分貼切,很有藝術感染力。
4. 對三美主張的實踐
聞一多注意選擇詞藻,在某些詩中大量使用文字色彩濃烈的詞語,以加強內容的表達。他注意音節在造成詩歌音樂感中的作用,注意押韻和聲調抑揚的交錯,以及雙聲疊韻字的使用。他既注意詩句的整齊,也注意詩句的變化。在「三美」主張的實踐中,《死水》是最為成功的一首。
徐志摩的詩
1. 對光明的追求
這是徐志摩早期詩歌的主要內容,如《為要尋一顆明星》、《無題》、《海韻》等這類詩中可以追循到五四時期的樂觀、進取、向上的精神,也可以看到詩人希望祖國擺脫落後、貧困,走向進步、富強的願望。這類詩有鮮明的政治色彩,詩人所追求的是「自由、平等、博愛」的資本主義社會。
2. 對現實的抨擊
對現實的抨擊是徐志摩後期詩歌的主要內容,如《我不知道風在哪個方向吹》、《大帥》,以及《秋蟲》、《西窗》等。這類詩的情況比較復雜。由於徐志摩的理想在現代中國只是幻想,因此,他被稱為「中國布爾喬亞的開山的,同時,又是末代的詩人」。他在幻滅之中便常常表現出不滿和失望。詩人的不滿既表現在對軍閥戰爭的揭露,對下層人民的同情方面,也表現在對無產階級革命的不解和攻擊方面。
3. 對愛情的歌唱
愛情詩在徐志摩詩中占很大的比重和較重要的地位。其中,許多詩歌歌唱純真的愛情,委婉優美,表現了追求個性解放的時代特徵。如《雪花的快樂》等。值得一提的是還有許多表現追求光明、抨擊現實的作品都是以愛情詩的面目出現的,如《海韻》等。
4. 音樂美的表現
徐志摩的詩表現手法多樣,音樂旋律突出。他在創作中,善於根據詩歌所要表達的不同內容,採用不同的詩歌格式,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創造出不同的然而又都是優美和諧的音樂旋律。如《雪花的快樂》中三句「飛揚」的重復,既造成雪花的輕盈感,又產生出輕松愉快的情調;《沙揚娜拉》一首中「道一聲珍重」的連用,既寫出了日本女郎的禮貌謙恭,又使人感到依依惜別之情;《再別康橋》中三句「輕輕的」,給人一種飄逸之感。這些都較好地表現出詩人的情感和藝術才華。
F. 五四文學革命的歷史意義和局限性
一、歷史意義
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二、局限性
新文化運動中的先進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緒,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著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偏向,這種看法一直影響到後來。
(6)創造社的意義擴展閱讀:
五四文學革命不僅僅是語言的革命,由於其思想革命性質,甚至可以說,語言的革命也是為思想革命服務的。
新文化運動使中國社會思想文化向現代迅速轉變,這為文學革命提供了動力和契機。當時封建舊文化對國人的精神思想和話語表達方式造成了嚴重的桎梏。
如何去除作為封建載道工具的舊文學,創造表達新思想和新觀念的新文學,促進人的精神自由和個性解放,就成為五四文學先驅者承擔的重要社會使命。
這決定了文學革命論者不可能倡導「為藝術而藝術」。即使是被認為有此傾向的前期創造社,他們其實也是用自己的作品表現對社會的控訴、表達自己對理想的憧憬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