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兒童的繪畫想像力,藝術創造力可以由哪些因素引發
1、環境因素:
在環境影響方面,規范的生活環境不利於增進學生的創造力。亞歷克斯•奧斯本發現出生在農村的比出生在城市的人有更大的機會成為出眾的創造者。他在《應用性想像》一書中疾呼「城市生活扼殺了創造力。」另一位學者托蘭斯研究城市和農村兒童後發現,來自農村的兒童比城市的兒童更富有想像力,城市兒童的想像力更傾向於常態化。研究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城市生活遠比農村生活有規則,雖然城市兒童有更多的探索創造性活動的條件,但不足於抵消處理問題時所遇到的種種限制和影響。其次,面臨大量需要獨立解決問題的環境有利於增進人的創造力。不少研究者發現富有創造性的科學家往往來自不幸的家庭,有些人的童年甚至是很悲慘的或缺乏父母的和諧氛圍或缺乏父母的親近或父母中有一人早亡。其中大部分人還是家裡的長子或長女。研究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那些遭遇不幸的兒童或家庭中排行較前的人,面臨大量需要獨立解決的問題,有更多機會發展他們的解決問題的技能和獨立性。
2、個體因素:
研究表明,個體素質對創造力有直接影響。人的個體素質包括許多方面,但對創造力有較大影響的主要有四個方面,首先是動機。創造性動機主要表現為「好奇心」和從成功解決疑難問題中獲得的「征服感和滿足感」。有高度創造力的人,一般都有較強的好奇心,有強烈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願望。在好奇心和願望驅使下,始終努力去解決這些問題,並能從解決問題中獲得征服感和滿足感。其次是堅持性。羅斯曼曾向710位獲得專利的發明者詢問。一個成功的發明者的特徵是什麼,從答案的統計排名看,排列首位的是「堅持不懈」第二位是「想像力」,第三位是「知識和記憶」,第四位以後的是業務能力、獨創性、通情達,人才能滿足創造性所要求的心理基礎。第四是情緒。有些情緒對創造性的發揮具有阻礙作用,如偏見、擔心失敗、他人的評價、焦慮、固執、冷漠、自滿、自卑、尊重權威、試圖為他人的成功而高興、缺乏自信心等。
3、群體組織因素:
群體組織因素也是影響創造性發揮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往往表現在群體思維與群體評價兩方面,一是從群體思維看,一方面能激發個人的創造思維。如在集體開會討論解決某一問題時,可以集思廣益,相互激發。一個人沒有想到的事情,另一個人可
能就想到了,一個人提出一個觀點,會刺激另一個人想出另一個觀點,一個人還可以對另一個人的觀點進行修改。社會心理學稱此為「社會促進」現象。另一方面,群體思維又可能對個人的創造性造成限制。如一個有權威的人士可能會支配集體思維「小團體意識」也可能使集體思維等同於個人思維。二是從群體評價看,他人對創造性活動結果所持的態度,對創造性思維有很大影響。研究表明,如果對創造性活動結果持批評態度的話,哪怕是建設性的批評,對任何年齡的人的創造性都會產生極大的阻礙作用。因為這種批評會加重進一步進行創造性活動的負擔,從而導致創造力下降。
② 創造力水平分哪幾個層次
實例說明無論是美國加州雇員、中國女大學生,還是英國機場的搬運工,他們都是在解決問題中將其創意付諸於實踐,使得創意成真,表現出他們實實在在的創造力。歷史上諸多的發明家、藝術家,這樣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被喻為超級天才的愛迪生,縱橫於發明界,他的成功其實就來自源源不斷的創造力。雕塑泰斗羅丹,他的作品件件洋滋著人性的活力,充滿創憊,令人嘆為觀止,成為世界藝術文明的瑰寶。與其說他們是成功者,不如說是圓夢的人!圓的是他們自身那永遠不可遏制的創造力之夢。
創造力的分類
1.創造力分類
我國學者羅玲玲將創造力按層次遞進分為三種
潛在創造力→前創造力→現實創造力
(1)現實創造力。在有結果的創造性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所有積極心理特徵的總和。該結果必須是新穎的、有建設性的和有用的,它可以是一種藝術、文學或科學的形式。也可以是能夠實施的技術方案、方式方法,還可以是產品、模型等具體實物。
(2)前創造力。大膽但不成熟的創造,是現實創造力的雛形和預演。經過進一步努力,具有轉化成現實創造力的可能。
(3)潛在創造力。根據一個人所具有的能力傾向和人格特質,如動機、認知風格所具有的創造性傾向以及他的技能水平,而預側出來的創造力。
潛在的創造力,即一種更內在的、由人格決定的創造力。具有潛在創造力的人,容易產生前創造力,也可以說前創造力是他們自然的流祥,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專門技能和知識,潛在創造力高的人最有希望創造。一個人的潛在創造力除了依賴於先天索質,還跟後天的創造訓練及實踐相關。某種愈義上.對多數人而言,後天的訓練是潛在創造力增強的重要途徑。
三種創造力的層次遞進,表現了「潛在的創造力」(對問題的敬感)向「前創造力」(提出猜想和假想)再向「現實的創造力」(臉證設想)的一個創造演化的全過程。
潛在的創造過程中不得是多少人的潛在依賴,也依賴於先天素質,所謂後天的鍛煉是以層次上的遞進並非是變現創造力的全部過程,創造力較強的人表現出的是出手拿高薪是不斷的源源不斷的成功,是充滿人性力的活力,當然不斷的充滿激情者
美國心理學家泰勒(K.Taylor)根據產品的新穎獨特性和價值大小的不同,將創造力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①表達式創造力。這種能力以自由和興致為基礎,因情境而產生,隨興致而感發。表達式創造力在兒童和青少年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兒童的塗鴉畫就是這種層次的創造活動。②生產式創造力。這種創造力以模仿和應用技術原理為基礎,解決特殊與實際的問題,生產完善的產品,具有技術性、實用性、精緻性、效率性、完善性等特點。③發明式創造力。這種創造力表現為用新眼光看待舊問題,以取長補短的方法創造出更簡便、經濟、有效、實用的新產品。小說的創作、卡通片的製作以及一般酌技術更新和發明都是發明式創造力的產物。④革新式創造力。這種創造力表現為對已有理論、產品的創新和添加新內容、新意義。⑤高深的創造力。這是最高境界的創造力,只有少數專家才具有這種創造力。依靠高深的創造力,可以處理復雜的資料,可以形成嶄新的原理原則或有系統的新學說。
③ 創造性達到最佳整合的途徑是什麼
馬斯洛曾對創造性領域的新的和古老的情況進行比較而深感興趣。首先積累的資料總數——純粹研究著述的數量——已遠遠超過了任何人所能想像的。
創造性領域的理論與方法、精巧測驗技術以及純信息量的大量積累相比,進展並不大。我想提出理論的問題,即,有關這一研究領域中的概念化方面的一些什麼問題,並說明這些概念化問題的不良後果。
創造性領域中的思考和研究大都太原子論、太特殊了,而不是像它能夠成為和應該成為的那樣整體論的、機體論的或系統論的研究。當然在這里並不想進行任何愚蠢的二歧或極化的爭論,表示對整體論的任何虔誠或對解析或原子論的任何敵意。關鍵問題在於如何使它們達到最佳整合,而不是在它們之間進行抉擇。避免這樣的二歧抉擇的一個途徑是利用皮爾遜的舊分辨法,他曾在一般因素和特定或特殊因素之間進行區分,兩者都進入了不僅是智力而且是創造力的構成之中。這是一些非常重要的問題。
雖然創造性問題沒有被作為建立理論的一個基礎,但它和精神病學的健康或心理學的健康之間有非常關鍵、非常深刻、非常重要和非常明顯的關系。例如,在以心理治療為一方、以創造性為另一方的兩類研究中,我們可以說這當中很少有什麼聯系。研究生理查德·克來格曾發表過一項非常重要的證明材料,說明確實存在著這樣一種關系。
托蘭斯的著作《主要的創造才能》中曾以表格形式列出全部已證明和創造性有相關關系的人格特徵,這是我們大家都有深刻印象的。也許他認為有30個或更多的特徵是充分有效的。克來格所做的是把這些特徵記錄在一欄中,然後在相對應的另一欄中列出那些我曾用於描述自我實現者的特徵(這些特徵和許多其他人用於描述心理健康的項目有相當多的交迭,例如,羅傑訪的「充分發揮作用的人」,或榮格的「個性化的人」,或弗洛姆的「自主的人」,等等)。
兩者幾乎存在著普遍的交迭現象,一個表格中的三四十個項目中只有兩三個特徵用來描述心理不健康的人。沒有一個特徵是屬於對立的方向的,結果是,讓我們大致地說,近於四十或至少三十七八個特徵和心理健康的特徵是相同的——它們補充了心理健康或自我實現的綜合性。
之所以引述這篇文章作為討論的起點,因為創造性的問題是有創造力的人的問題,而不是創造產物、創造行為等等的問題。換句話說,他是一種特定的或特殊的人,而不只是一種老式的、平常的人,獲得了一些外部的東西,學會了一種新的技巧如溜冰,或積累了更多的一些經驗,它們雖然屬於他「所有」,但並非他所固有,並非他的基本性質。其實,早在很久以前,馬斯洛就對這一點有了堅強的信念。
假如你認為那種有創造力的人,才是問題的本質,那麼你面臨的問題就成為人性轉變、性格改變、整個人的充分發展的問題。這又必然把我們帶入世界觀的問題中,帶入人生哲學、生活方式、倫理准則、社會價值等問題中。這和那種特別的、因果的、壓縮的、原子的理論概念、研究和訓練,形成了尖銳的和直接的對照,這一類說法我們常常聽到,例如:「創造力的起因是什麼?」「我們能夠做的最重要的、史無前例的事是什麼?」「我們是不是應該在課程表上添上一門三學分的創造性課程?」甚至很快就會有人問:「它定位在哪裡?」或「試圖插入電極促動它或抑制它」。在馬斯洛和研究與發展中心的人商榷工業問題時,他也得到強烈的印象,發現他們總是尋求有什麼秘密的按紐能發動創造性,像開關電燈那樣。
很顯然大概有成百上千個決定因素來得到有創造力的人。任何有助於人向更大心理健康或更豐滿人性運動的事物都等於是在改變著整個人。這一更人性、更健康的人能產生和能發射出作為副現象,成打、成百和成百萬各種不同的行動、經驗、觀察、傳達、教導、工作等等,這種種不同的行為都將是更有「創造性」的。他那時將簡直是換了一個人,會在各方面以一種不同的方式行動。於是,作為一種替代,替代那獨一無二的或將特定地產生更多特定的創造性的按紐或三學分的課程,這種更整體論、更機體論的觀點將提出更有可能得出答案的問題:「為什麼不可以讓每一門課程都有助於培養創造性?」當然,這種對人的教育應該有助於創造一種更佳類型的人,能促使一個人長得更大、更高、更聰明、更有理解力(更敏感)——相應地,也自然會使他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更有創造性。
可以提供一個有關這方面的例子。狄克·瓊斯寫過一篇博士論文,從哲學觀點看是極其重要的,但它並未受到足夠的重視。他所做的是對高中生進行一種團體治療,並在年終時發現種族偏見下降了,盡管一整年他都嚴守自己訂立的規約避免提到這一類詞句。偏見不是按一下按紐就能創造的。你無須訓練人染上偏見,你也不能真正直接地訓練他們「消除偏見」。我們曾經試驗過,這些都起不到很好的效果。但偏見的消除像火花一樣從輪盤上飛出,作為變成一個更好的人的副現象、副產品而實現,不論是由於心理治療或由於任何其他能改善人的影響。
馬斯洛曾用不同於傳統科學的方法對創造性進行過調配研究。他說:「我不得不發明整體論的交談法。我試圖一個人又一個人地去了解,盡我的可能進行深入、深刻、充分的了解,直到我覺得對於他們作為一個整體的人(作為獨特的、個別的人)有了真正的理解。」這是在獲取整個生活和整個人的非常充分的歷史材料而不懷有特定的課題或問題,就是說,不是抽取這個人的某一方面而不涉及其他方面,而是在進行個案研究。
但之所以稱之為法則研究也正因為如此,它也可以涉及特定的問題,在進行簡單統計後得出一般結論。你能把每一個人都看作一個無窮大,而多個無窮大可以相加,百分數可以求出,正如超窮數也能運算一樣。
如果你能用這種方式去深刻、深入和個別地了解人的樣本,那麼,就可以將某些典型傳統實驗中不可能的操作變為可能。馬斯洛有一個大約包括120人的研究對象名單:「對他們每一個人我都花去了大量的時間——僅僅用於對他們進行一般的了解。這樣做以後,我能再提出某一問題,回溯我的資料並得出答案,即使120人全都死了也能得出答案。」這和就某一單獨的問題所做的特定實驗形成對照,在這種實驗中將變動某一變數,而所有其他變數假定「保持不變」,盡管我們自然都非常清楚,有成千的變數在經典的實驗範式中只能假定受到控制而不是實際受到控制,更不用說保持不變了。
馬斯洛曾非常坦率地堅信因果方式的思維在作為普遍的科學哲學時已經過時了。盡管它曾在非生命的世界中發揮大的作用,而且也曾在解決人的問題中因取得或多或少的成功而被學會。我們絕不能再這樣做,因為它只能引導我們進入特定的思維,即關於某一原因引起某一後果和某一要素產生某一要素的思維,而不是使我們對那種系統的和機體的改變保持敏感。對這種改變,其中任何單一的刺激都可能會改變整個機體,而改變的機體又會引起生活一切部分的行為改變(這也適用於社會組織,無論大和小)。
例如,假定你想要得到身體健康,又假定你問:「你是怎樣使人的牙齒好些的?你是怎樣使他們的腳好些的?」或他們的腎、眼睛、頭發等等。任何一位醫生都會告訴你,最好的辦法是改善一般系統的健康。也就是說,你要改善一般因素。假如你能改善他們的飲食和生活方式等等,那麼這些辦法將能一舉改善他們的牙齒、腎臟、頭發、肝臟、腸子,以及其他任何器官,即整個系統都得到改善。
同樣地,按照整體論的看法,一般的創造性也是從整個系統中出發的,一般地改善的。而且,任何能產生更有創造力的人的因素也能使人成為一位更好的父親,或更好的老師,或更好的公民,或更好的舞蹈家,或一位更好的什麼人,至於達到和一般因素的增強相應的程度。當然,接著還要有特定的因素與此相加,才能把好的舞蹈家或好的作曲家和好的父親區分開。這一點很重要。
葛洛克和斯塔克寫過一本討論宗教學的好書,可以作為一種對這一類型原子論的和特定的思維的相當高明而又合格的描繪,特定的思想家,刺激—反應思想家,因果思想家,「一因到一果」的思想家正在步入一個新的領域,這兩位作者可以做為先驅。首先,他們當然覺得必須給宗教下定義。當然,他們不得不下定義說宗教是純粹的、分立的,說它不是任何別的什麼,進而把它孤立起來,和其他每一事物分割開,然後開始用亞里士多德的邏輯「A」和「非A」繞來繞去:「A」是所有「A」,不是「A」以外的任何東西,它是純粹的「A」;而「非A」是純粹的其他事物,因此兩者沒有交迭,沒有融合,沒有結合,沒有熔接,等等。這使他們能夠繼續前進並陷入一種絕對的、全盤的混亂——但這是從未見過的一種美麗的混亂。他們鑽進了死胡同,停留在那裡,使宗教行為和所有其他行為完全分開,以致他們全書所討論的都是外部行為,去教堂或不去教堂,節約或不節約小片的木料,對某件事或另一件事表示或不表示敬意,這樣便把我稱之為宗教的宗教完全排除在全書以外,我所謂的宗教指那些有深刻宗教思想而又可能和宗教機構、超自然現象、偶像崇拜無關的人的宗教態度和情感、情緒等。這是原子論思維的一例,還有許多其他的例子。在任何生活部門中,一個人都能進行原子論思維。
只要我們願意,我們一定也能以同樣的方式解釋創造性。我們能把創造性弄成一種主日行為,它出現在一間特定的室內,一座特別的建築物中,比如在一個教室里,並出現在某一特定的時間,如星期四。它只有在那間室內和那個時間內而不是在任何別的時間和地點才是創造性而不是別的什麼東西,而且只有某些領域和創造性有關,如繪畫、作曲、寫作,而不是烹調或駕駛出租汽車或做管工。但還想提醒一下,創造性是幾乎任何行為都包含著的一個方面,不論是感知的、態度的,或情緒的、意動的、認知的、或表現的。假如你以這樣的方式研究它,你將能提出各式各樣有趣的問題,如果你以另一種兩歧化的方式研究創造性,將不會出現這些問題。
如同你剛開始學習跳舞時一樣,可能會採取不同的方式。大多數人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中都要經過亞瑟摩雷學校的訓練,先出左腳然後邁右腳走三步,這樣逐漸地你經歷了大量外部的、有意的運動。有助於學會跳舞的心理療法就在於使你懂得有成千的效果可以使你學會很好的舞蹈動作,就是說,要更自由地跳,更優雅、不拘束、不抑制、不自覺、不渴求,等等。同樣,我想,好的成功的心理治療(而我們都知道也有大量蹩腳的心理治療)也能增進一個人的創造性而無須你有意去培養,甚至無須你提及這個詞。
另外,有一些完全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被一個學生的一篇論文揭示出來。它的開端是關於生孩子的高峰體驗,來自母性的歡樂等等。但它接下去轉了話題,因為譚澤夫人曾發現,當生孩子是良好或偉大體驗的時候,會有各式各樣其他奇妙的改變發生。那時,許多事情在那位婦女的一生中都將改變。它可能有宗教轉變體驗的一些味道,或有類似偉大啟蒙的效果,或類似偉大成功的體驗,它強烈地改變了那位婦女的自我意象,因而也改變了她的一切行為。
另外,這種一般的研究在談論「氣氛」時肯定是既高明而又富有成果。由此我們可以制定非線性系統組織的體制並找出這種組織中出現一切良好效果的原因。
那麼,這種創造性氣氛是由整個社會環境造成的。我們不能揀出某一種主要的原因蓋過其他。有一種一般性的自由,像大氣一樣,彌漫全身,無所不在,而不是如同你在星期二做的某一件小事——一件特定的、可以和其他事件分割開的什麼事情。能增進創造性的正確氣氛、最佳氣氛將是一種理想王國,或優美心靈的組織。那將是一種社會,它是特地為促進所有人的自我完成和心理健康而設計的。在此范圍內並以此為背景,我們然後才能用一種特定的「輪廓」,一種特定的格局,用特殊因素使某某人成為一位優秀的工匠,而另一個人成為一位傑出的數學家。但沒有那個一般的社會背景,在一個不良的社會中(這是一種一般的制度論述),創造性就會較少可能出現。
我們也需要治療方面的類似物的幫助。我們從那些對這一研究和思想領域有興趣的人那裡可學到很多東西。例如,我們必須正視他們提出的什麼是同一性,什麼是真實的自我,什麼是治療和教育,在幫助人趨向同一性時應該做的等等問題。另一方面,我們已經有了一個關於某種自我、某種特徵的模型,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設想為生物性的,它是體質的、氣質的「類似本能的」。我們是一個物種,我們不同於其他物種。假如是這樣,假如你能接受這一模型而不是「白板」模型,不是把人作為純粘土可以鑄造或強化成為任何預先設計的形狀,像某一專斷的控制者所要求的樣子,那麼你也必須接受作為揭示、解除束縛的治療模型,而不是作為鑄造、製造和塑造的治療模型。這對教育也適用。由這兩種關於人性的不同概念所構成的基本模型也是不同的——在教育、學習,在每件事上都不同。
那麼,創造性是否是一般人類遺傳的一部分呢?它確實經常會喪失,或被掩蓋,或被歪曲,或被抑制,或受到任何可能的阻礙,那麼任務就在於揭示什麼是所有嬰兒與生俱來的能力。這是一個非常深刻、非常重大的問題,一個我們必須討論的基本哲學基礎問題。
最後,再說一點,一個特殊問題,而不是一個一般問題。問一問,什麼時候我們不想要創造性?有時,創造性能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它能成為一種麻煩的、危險的、混亂的事情。馬斯洛曾從一位「創造性的」研究助手那裡理解到這一點,她把他曾研究了一年以上的課題搞亂了。她變得「有創造性」了,中途改變了全部事務,甚至連個招呼也沒跟他打。她搞亂了所有的資料,浪費了他一年的時間,把工作弄得亂七八糟。我們要求火車基本上正點運行,要求牙醫一般不要發揮創造性。一個人有一次要動手術,還記得當時他一直感到不安和擔憂,後來他見到了他的外科醫師。很幸運,醫師是一位精細專心型的人,非常干凈利落,一絲不苟,這顯然是一位十分正規、有節制而清醒的人。這個人寬慰地長出了一口氣——這不是一個「有創造性」的人,這是一位能進行規范的、慣常的、平凡手術的人,不會玩任何花樣或試驗任何新方法或進行任何新的縫合手術實驗等等。
這不僅在我們的社會中是重要的,我們的分工要求我們聽從命令,執行計劃,不出意外。而且它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不僅就我們作為有創造性的工作者來說是如此,而且作為研究創造性的學者來說也是如此。因為我們都有一種神化創造性的一個側面的傾向,神化熱情、頓悟,神化啟示、高明的主意,神化夜半靈感的來臨,並往往會低估隨後幾年的艱辛勞動,那是任何美妙想法要成為有用的東西都不可缺少的。
站在時間的角度上,那些美妙的想法其實佔有我們的時間是很少的,我們絕大部分時間用於艱苦的工作。馬斯洛認為:「我們的學生不懂得這個道理。這些麻木的孩子更多出在我們的門下可能是因為我的學生常常同意我的某些看法,因為我寫過有關高峰體驗和靈感等等的文章,他們就覺得這是惟一的生活方式。生活沒有每日或每時的高峰體驗就不能算是生活,因此,他們不能做任何枯燥的工作。
「有一個學生告訴我:『不,我不想做這件事,因為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於是,我漲紅了臉,怒氣上升:『什麼話!你干,不然我開除你。』然而他認為我在踐踏我自己的原理。我也認為,要對創造性進行更有分寸和更平衡的描繪,我們研究創造性的人必須對我們給予他人的印象負責。」
顯然,我們給人造成的一個印象是,創造性像閃電在某一偉大而光榮的時刻擊中你的頭腦。能創造的人也是優秀的工作者這一事實往往被忽視。
④ 能力、智力、創造力三者的關系。
創造力來與智力的關系:推孟、吉源爾福特、托蘭斯等人分別做過大規模的研究得出如下結果:
⑴低智力者難以有創造性。
⑵創造力高的人智商多在100-130之間;⑶智力高的人未必都有高創造力。
所得結論:智力是創造力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至於創造力與能力之間的關系沒有相關專業的表述,我們大多數認為創造力是能力的一個表現方面。
⑤ 如何讓孩子學習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未來的就業報告》指出,第四次工業革命所需要的技能:復雜問題的解決,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是一個孩子需要成長的三項最重要的技能。創造力在短短五年內從第十位躍升到第三名。情商和認知靈活性也被列入了2020年的技能清單。
2020 Top 10 skills2015 Top 10 skills
1、復雜問題解決1、復雜問題解決
2、批判性思維2、與他人協調
3、創造力3、人員管理
4、人員管理4、批判性思維
5、與他人協調5、談判
6、情緒智力6、質量控制
7、判斷與決策7、服務導向
8、服務導向8、判斷與決策
9、談判9、積極的傾聽
10、認知靈活性10、創造力來源: Future of Jobs Report.世界經濟論壇
問題是,我們如何培養上述技能的廣度,並保持兒童終生學習的天賦而不是在他們進入正規學校時這種能力被侵蝕?
實現這個目標比你想像的要簡單:讓孩子們參與到積極的、好玩的經歷中。
每一個孩子都帶著一種不可思議的潛能開始他們的人生旅程: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方式,用好奇心、問題來接近世界,並渴望通過玩耍來了解世界和自己。
除了認知技能外,不同形式的游戲還為兒童提供了發展社交、情感、身體和創造性技能的機會。
終身游戲
如果我們一致認為迫切需要發展解決復雜問題、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的技能,我們就必須認識到,這些技能是通過貫穿整個生命周期的游戲學習來建立的。
當我們為孩子的未來投資的時候,切記,如果沒有證據表明直接學習、「學校化」或三歲的孩子學習字母表和數字會使他們成為更好的讀者,那麼我們就千萬不要這樣做。
我們需要挑戰自己,看到繼續與孩子們一起創造歡樂、有意義玩耍的價值。
托蘭斯對創造性思維的測試顯示兒童的發散思維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弱。98%的孩子在幼兒園時期是"創造性的天才"-他們可以想到無數種回形針的使用方法。
當孩子進入正規的學校教育系統時,這種能力急劇下降,到25歲時,只有3%是創造性的天才。我們大多數人只能說出一個或幾個回形針的使用用途。
孩子通過游戲進行學習的自然能力,將是解決技能問題的最佳方式和低成本的秘密,讓我們從現在開始注重孩子玩中學學中玩。
⑥ 花單性思考,測驗主要包括哪四項,通過這四項的表現,了解個人創造力而或者創造力且男的高的。
創造力測驗主要測量各種創新思維能力。上世紀50年代,吉爾福等心理學家發現,智力測驗內不能測量人的創造力容。目前所編制的創造力測驗的題目多屬開放型,導至在評分和確定效度和信度方面的困難。創造力測驗目前還主要用於科學研究。創造力測驗是心理測驗適應時代需要的一個新動向。當前的幾個創造力測驗的信度一般比智力測驗代。但創造力測驗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能夠預測一個人的創造成就的大小的。創造力測驗典型方法有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測驗、托蘭斯創造思維測驗、芝加哥大學創造力測驗等。
⑦ 創造是什麼意思
基本解釋
[create] 創造是指將兩個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聯系起來,以達到某種目的行為。
詳細解釋
創造是指將兩個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聯系起來,以達到某種目的行為。
創造的本質在於甄選!甄選出真正有建設性的聯系(事物或概念之間的聯系)。
例如,當你想拿到桌子上的一個花瓶而又因為自己太矮而夠不著時,你撓撓頭往周圍看了看,發現旁邊有一個凳子!你突然想到也許可以通過站到凳子上而夠到花瓶,這是最關鍵的一步,通常稱為靈感(這個現象類似於生物中的突變,這里發生的變化是改變了凳子只是用來坐的這樣的觀念),做到這一步時你已經將「凳子」和「自己的身體」這兩個概念在頭腦里聯系起來了,並且進行了一個思想試驗過程:首先看了看凳子的高度,大概判斷了下自己如果站在上頭很可能就可以夠著花瓶了,並且覺得自己肯定可以爬到凳子上去。於是你頭腦中迅速閃過了你爬到凳子上然後順利夠著花瓶的圖景。這個思維過程完成後,你就完成了一個「手續概念」的創造。為了方便陳述,你還可以把剛才這個手續概念命名為:「通過站在凳子上拿到桌子上的花瓶的方法」。
為了驗證剛才創造的這一手續的可行性,你將你的想法付諸實現,結果也許真的可行,也許不可行,或者造成了你沒有想到的結果。比如凳子翻了你摔倒了,還把花瓶打碎了。這都是因為你在頭腦中模擬的過程忽略了某些應該考慮的重要因素(比如凳子的穩定性,地面的摩擦系數,或者對凳子和自己的高度判斷不準確等等)造成的。如果可行,並且拿到了花瓶,那麼你就進行了一個「概念的物理實現」的創造過程。也就是說你將你創造的概念的「物理實際」也創造出來創造了。它本質上就像你完成了一個建築的設計,並且親自把它建造出來一樣。經歷了這件事後,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就能夠馬上想起已經建設完成的這個概念,這就是你增長的知識。 可見創造可以分為概念的創造和概念的物理實現創造兩種。
⑧ 求《托蘭斯創造性思維測驗》的題目和操作手冊
創造力測驗
對創造力的測量至今仍是心理測驗中的一個難點。首先,對什麼是創造力,至今仍無統一的定義。創造力的概念是在19世紀才開始使用的,最初是應用於藝術領域,創造者與藝術家是等同的。直至20年代,「創造」一詞才開始應用於整個文化領域,具有「新奇」的含義。創造力是人的高級能力,正是「創造」才有了今天的世界。一般認為,創造力是人們從事創造活動的能力,是以直觀力、思維力、想像力為基礎,產生改革舊事物所需要的靈感和創造性設想的能力,也是對已積累的知識和經驗進行科學的加工改造,產生新知識、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和新產品的能力。這一定義仍停留於思辨階段,而且范圍過大。此外,在對創造力的研究方法上,主要集中於創造性活動的過程和特點上,採用分析天才人物傳記、與天才人物交談的方法。在對創造力的測量上,採用的是開放性測量題目,例如1896年,比奈曾最先編制無固定答案的題目,吉爾福德(J.P.Guilford)也用這種方法測查過創造力。開放性題目既說明了創造力與智力的不同之處,也預示著創造力測驗在評分上的主觀性及非標准性。此種狀況至今仍無人突破。
創造力是以多種心理特質為基礎的。它的智力因素有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吉爾福德研究表明,創造力的思維特點為發散思維,具有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的特點。這在下文中將會有介紹。)、想像能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個人的興趣、情緒、意志、性格及道德情操等。創造力不等同於智力,它與智力的關系如圖6-4所示:
整個三角形表示智力與創造力之間的正相關趨勢,智力低者,創造力必然低,而智力高者,並不意味著創造力很高,因此智力是創造力發展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以下介紹幾種影響較大的創造力測驗。
一、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測驗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測驗又稱吉爾福德智力結構測驗,是吉爾福德及其同事在對智力結構的研究中發展起來的,主要測量發散思維。吉爾福德認為發散思維是思維向不同方向分散的能力,它不受給定事實的局限,使得個體在解決問題時能產生各種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思路。圖6-5是智力結構模型中發散思維塊的位置,它屬於操作維度的部分,與內容、成果維度組成了一個個智力因素,圖中的字母代表已有測驗能進行測量的因素。
現將各個測驗方法簡介如下。
①詞語流暢性(DSU):迅速寫出包含某個字母的單詞,例如:「O」——load,over,pot……
②觀念流暢性(DMU):迅速列舉屬於某一種類事物的名稱,例如「能燃燒的液體」——汽油、煤油、酒精……
③聯想流暢性(DMR):列舉近義詞,如「艱苦」——艱難、困難、困苦……
④表達流暢性(DMS):寫出每個詞都以特定字母開頭的四詞句,如「K、U、Y、I」——Keep up your interist,Kill unless yellow insects.……
⑤非常用途(DMC):列舉出一個指定物體的各種可能的非同尋常的用途,如「報紙」——點火、包裝箱子時作填充物……
⑥解釋比喻(DMS):以幾種不同方式完成包括比喻的句子,如「一個女人的美麗就像秋天,它——」,答案可能是「在還沒來得及充分欣賞時就消逝了」……
⑦效用測驗(DMU,DMT):盡可能多地列舉每一件東西的用途。如,罐頭盒——作花瓶,切餅……根據回答總數記觀念流暢性的分數,根據用途種類的變化記變通性的分數(屬於同一范疇的用途只能記一分)。
⑧故事命題(DMU,DMT):寫出一個短故事情節的所有合適的標題。例如:「冬天快到了,商店新來的售貨員忙著銷售手套。但他忘記了手套應該配對出售,結果商店最後剩下100隻左手的手套。」答案可能有:只有左手的人,新職員,100隻手套……可根據標題總數(思想流暢性)及有創見的標題數目(獨創性)進行記分。
⑨推斷結果(DMO,DMT):列舉一個假設事件的不同結果。如,「假如人們不需要睡眠會產生什麼結果?」答案可能是:干更多的活,不再需要鬧鍾……記分方式同故事命題的記分方式。
⑩職業象徵(DMI):列舉一個給定的物體或符號所象徵的職業,如「燈泡」,可以是電氣工程師、燈泡製造商……
⑾組成對象(DFS):利用一套簡單的圖案,如圓形、三角形等,畫出幾個指定的物體,任一圖案都可重復或改變大小,但不能增加其他任何圖形,如圖6-6所示。
⑿繪圖(DFU):要求將一簡單圖形復雜化,給出盡可能多的可辨認物體的草圖。
⒀火柴問題(DFI):移動特定數目的火柴,保留特定數目的正方形或三角形。如圖6-7所示。
⒁裝飾(DFI):以盡可能多的不同設計修飾一般物體的輪廓圖。
以上14個測驗中,10個需要言語反應,4個使用圖形內容,皆考察發散思維,適用於初中文化水平以上的人,用百分位和標准分數進行分數解釋,分半信度為0.60~0.90。
二、托蘭斯創造思維測驗
該測驗是由美國前明尼蘇達大學教育心理系系主任托蘭斯(E.P.Torrance)在教育情境中發展起來的,與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測驗在方法上類似,主要考察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精確性這幾個變數。
托蘭斯創造思維測驗包括12個分測驗,稱之為「活動」,以緩解被試緊張心理,它適合於幼兒園直至成人被試。主要有三套測驗,每套皆有兩個復本。
言語創造性思維測驗:包括7項活動。頭3項活動要求被試根據所呈現的圖畫,列舉出他為了解該圖而欲詢問的問題、圖中所描繪的行為可能的原因及該行為可能的後果;活動4要求被試對給定玩具提出改進意見;活動5要求被試說出普通物體的特殊用途;活動6要求對同一物體提出不尋常的問題;活動7要求被試推斷一種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一旦發生會出現什麼後果。測驗按流暢性、變通性及獨創性記分。
圖畫創造性思維測驗:包括3項活動。活動1要求被試把一個邊緣為曲線的顏色鮮明的紙片貼在一張空白紙上,貼的部分由他自己選擇,然後以此為出發點,畫一個非同尋常的能說明一段有趣的振奮人心的故事的圖畫;活動2要求利用所給的少量不規則線條畫物體的草圖;活動3要求利用成對的短平行線 (A本)或圓(B本)盡可能多地畫出不同的圖。此套測驗皆根據基礎圖案繪圖,可得到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和精確性四個分數。
聲音詞語創造性思維測驗:這是後發展起來的測驗,兩個分測驗均用錄音磁帶實施。第一個活動為音響想像,要求被試對熟悉及不熟悉的音響刺激作出想像;第二個活動為象聲詞想像,十個諸如「嘎吱嘎吱」等模仿自然聲響的象聲詞展開想像。兩個活動皆為言語性反應,對刺激作自由想像,並寫出聯想到的有關物體或活動。根據反應的罕見性,記獨特性分數。
托蘭斯測驗的評分者信度為0.80~0.90之間,其復本及分半信度在0.70~0.90之間,沒有可靠的效度證據。
以上兩個測驗是常用的創造力測驗,它們多用於研究工作。此外,創造力測驗至今仍停留於探索階段,它與成就測驗的相關很低,但它為了解創造力、訓練創造力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下面將常用的智能測驗列在表6-7中,作為本章的小結。
⑨ 管理中,影響人們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因素是什麼
1、環境因素。在環境影響方面,首先,規范的生活環境不利於增進學生的創造力。亞歷克斯•奧斯本發現,出生在農村的比出生在城市的人有更大的機會成為出眾的創造者。他甚至在《應用性想像》一書中疾呼:「城市生活扼殺了創造力。」另一位學者托蘭斯研究城市和農村兒童後發現,來自農村的兒童比城市的兒童更富有想像力,城市兒童的想像力更傾向於常態化。研究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城市生活遠比農村生活有規則,雖然城市兒童有更多的探索創造性活動的條件,但不足於抵消處理問題時所遇到的種種限制和影響。其次,面臨大量需要獨立解決問題的環境有利於增進人的創造力。
2、個體因素。研究表明,個體素質對創造力有直接影響。人的個體素質包括許多方面,但對創造力有較大影響的主要有四個方面:首先是動機。創造性動機主要表現為「好奇心」和從成功解決疑難問題中獲得的「征服感和滿足感」。有高度創造力的人,一般都有較強的好奇心,有強烈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願望。在好奇心和願望驅使下,始終努力去解決這些問題,並能從解決問題中獲得征服感和滿足感。其次是堅持性。有些情緒對創造性的發揮具有阻礙作用,如偏見、擔心失敗、他人的評價、焦慮、固執、冷漠、自滿、自卑、尊重權威、試圖為他人的成功而高興、缺乏自信心等。
3、群體組織因素。群體組織因素也是影響創造性發揮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往往表現在群體思維與群體評價兩方面:一是從群體思維看,一方面能激發個人的創造思維。如在集體開會討論解決某一問題時,可以集思廣益,相互激發。一個人沒有想到的事情,另一個人可能就想到了;一個人提出一個觀點,會刺激另一個人想出另一個觀點;一個人還可以對另一個人的觀點進行修改。社會心理學稱此為「社會促進」現象。從群體評價看,他人對創造性活動結果所持的態度,對創造性思維有很大影響。研究表明,如果對創造性活動結果持批評態度的話,哪怕是建設性的批評,對任何年齡的人的創造性都會產生極大的阻礙作用。因為這種批評會加重進一步進行創造性活動的負擔,從而導致創造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