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佳能的發明者

佳能的發明者

發布時間:2020-12-18 15:09:42

1. 數碼相機的發明者是誰

數碼相機發展進程大史記
2005.07.28 11:27:08
照相機自1839年由法國人發明以來,已經走過了將近200年的發展道路。在這200年裡,照相機走過了從黑白到彩色,從純光學、機械架構演變為光學、機械、電子三位一體,從傳統銀鹽膠片發展到今天的以數字存儲器作為記錄媒介。笑看浮雲遮望眼,瞬間滄海變桑田,數碼相機的出現正式標志著相機產業向數字化新紀元的跨越式發展,人們的影像生活也由此得到了徹底改變。
自從1969年10月17日,美國貝爾研究所的鮑爾和史密斯宣布發明「CCD」(電荷耦合元件)以來,這種感光元件在經過進一步完善之後,終於在今天得到了廣泛應用。4色CCD、SUPER CCD等最新改良版不斷涌現,像素數早已跨越了千萬像素,而成像效果卻也已臻於完美。

經過十幾年的不斷發展,DC產業早已走出了自己的幼年,外觀設計更趨成熟,操作功能日漸強大,並且隨著製造成本的進一步降低,這類產品的發展已經顯露出了不可限量的發展苗頭。

總體來看,DC產業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一直秉承了「更高、更快、更強、更加人性化」的發展脈絡,正是在製造廠商的不懈努力之下,今天的數碼相機市場才會變得如此繁榮和美麗。人們在享受科技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仍會不由得念起數碼相機誕生之初所走過的坎坷道路,對這一產業產生重大影響的一些經典機型至今依然讓人難以忘卻。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許多生命突然出現在寒武紀,整個地球一夜間就變得多姿多彩,充滿生命氣息,考古學家對其原因至今未能給出明確答案。80年代無異於數碼相機產業的寒武紀,在不足十年的時光里,數碼相機快速脫離了襁褓並逐漸學會了蹣跚邁步,盡管那時的解析度依然十分低下,但眾多廠商的參與卻讓這一產業慢慢充滿了勃勃生機。

索尼馬維卡(MABIKA)——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膠片的電子相機

1973年11月,索尼公司正式開始了「電子眼」CCD的研究工作,在不斷技術積累的基礎上它於1981年推出了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膠片的電子相機——靜態視頻「馬維卡(MABIKA)」。該相機使用了10 mm×12 mm的CCD薄片,解析度僅為570× 490(27.9萬)像素,首次將光信號改為電子信號傳輸。

緊隨其後,松下、COPAL、富士、佳能、尼康等公司也紛紛開始了電子相機的研製工作,並於1984-1986年相繼推出了自己的原型電子相機,生命大爆發就此開始。

索尼MYC-A7AF——第一次讓數碼相機具備了純物理操作方法

在DC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第二款相機同樣出於索尼之手,由此可見,該公司今天所取得的市場地位絕非「浪得虛名」。1986年索尼發布了MYC-A7AF,第一次讓數碼相機具備了純物理操作方法,能夠在2英寸碟片上記錄靜止圖像,像素解析度也已擴展到了38萬像素。卡西歐VS-101——首台CMOS感光器件電子相機

1987年,卡西歐首先在市場上發售使用了CMOS感光器件的VS-101電子相機,盡管解析度僅能達到28萬像素,但這對於DC產業的意義非常重大。

就今天來看,CMOS與CCD在數碼相機感光器件正統方面的爭奪早已塵埃落定,CMOS除了在今天的佳能高端相機上還被廣泛應用之外,其他廠商均已把CCD當作了自己產品的主導方向。不容否認,CMOS所具有的全幅面、低能耗等優勢的確非常吸引人,但動態范圍低的弊病卻不能不讓人們對它「敬而遠之」。

佳能RC-760-----首台60萬像素機型

想要獲得接近於傳統相機的拍攝效果,提升CCD像素解析度算得上最根本的解決途徑,但在數碼相機誕生的初期,想要在像素上更上一層樓卻又談何容易。幾年間,廠商們一直在30萬像素的水平上艱難徘徊,直到1988年才由佳能公司推出了60萬像素的機型RC-760。

這台電子相機使用了2/3英寸60萬像素CCD,外觀在今天來看略顯呆板,不過這可是那個年代最高像素的機器,售價比今天的一輛小車還貴。

白堊紀-恐龍兇猛

生命經過漫長的進化和演變,終於在白堊紀誕生了更高級的生命形式,世界也就一下子變得更加熱鬧起來了。80年代不斷的技術積累終於為我們迎來了90年代數碼相機產業的真正繁榮,從此之後,數碼相機確立了其基本的生存模式。

柯達DCS 100——首次在世界上確立了數碼相機的一般模式
1990年,柯達推出了DCS100電子相機,首次在世界上確立了數碼相機的一般模式,從此之後,這一模式成為了業內標准。
對於專業攝影師們來說,如果一台新機器有著他們熟悉的機身和操控模式,上手無疑會變得更加簡單。為了迎合這一消費心理,柯達公司為DCS100應用了在當時眾所周知的尼康F3機身,內部功能除了對焦屏和卷片馬達作了較大改動,所有功能均與F3一般無二,並且兼容大多數尼康鏡頭,真可謂考慮周詳。
這台數碼單反使用了擁有140萬像素的20.5 x 16.4mm CCD,光變倍數1.8X,但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並未給它配備內置存儲器,只能連同一個笨重的外置存儲單元(DSU)使用。DSU跟今天的相機底座差不多,以電池作為驅動能源,內置200MB存儲器,可以存放150張未經壓縮的RAW照片。

取景模式跟今天的機器比起來也是非常原始的,拍攝者可以使用相機上的光學取景器或DSU上的4英寸LCD液晶屏取景,盡管不太方便,但在當時可是非常高檔的了。這台機器那時的售價相當於今天的22.5萬人民幣,真是貴得離譜啊。

在DCS100獲得成功之後,柯達又在1992年推出了DCS100後續機型DCS200,它終於擺脫的DSU的累贅,存儲器被安置在了機身內部,這樣一來帶著出門拍攝也就變得非常愜意了。

尼康/富士E2/E2s——尼康、富士兩巨頭聯手的數碼單反
無論柯達還是佳能,在早期的產品設計中都無不沿用了原來傳統相機的膠片機身,盡管這能讓專業攝影師們感受到產品的親和力,但產品一多也就難免會讓人產生乏味的感覺。1995年,尼康、富士兩巨頭聯手推出了全新設計的E2/E2s,它不再照搬老掉牙的傳統機身,採用了一體化設計風格,從而很容易就能讓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

這台數碼單反的解析度僅有130萬像素,跟同時代的柯達DCS460所擁有的600萬像素相比有著天壤之別。E2/E2s最特別之處在於採用了尼康新開發的ROS光學系統,通過一組光學元件將光線投射到面積小於35mm膠片的CCD上,在這個基礎上鏡頭的視角可以保持不變,但限於有效光圈嚴重縮水,成像質量受到了較大影響。

一體化設計讓這台機器的外觀看起來更加簡潔,但內部結構的復雜卻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外觀體積的膨脹,總重量也呈現出了失控的跡象。這台機器為尼康的數碼單反研發積累了很多經驗,在它上市四年之後,尼康就推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D1,數碼相機產業的白堊紀時代也就被徹底結束了。

侏羅紀-凶險叢林

侏羅紀的生物門類已經非常齊全了,那裡有著溫和柔順的食草恐龍,有著活潑好動的白臉猴,還有著十分兇殘的霸王龍,每個動物像要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就要想方設法變得更加強大一些,只有這樣才能在這片弱肉強食的叢林過的輕松舒服。

尼康D1——尼康首台自行研製的數碼單反
1999年6月,尼康終於推出了該公司首部自行研製的數碼單反-D1,憑借遠低於柯達DCS系列相機的售價開創了數碼單反民用化的新時代。

這款數碼單反所採用的機身是在傳統相機F5基礎上經過改裝完成的,依然保持了極具魅力的專業氣質。它內置274萬像素CCD,ISO感光度200-1600,採用CF卡/IBM微硬碟作為存儲介質,支持的文件格式包括JPEG、TIFF、RAW 三種,售價5580美元,在今天來看仍然顯得昂貴。

佳能EOS 1D——佳能的數碼單發神話
長期以來,在像素解析度爭奪的同時,廠商們在拍攝速度上的競爭同樣如火如荼。為了徹底超越尼康D1所營造的神話,佳能在2001年9月推出了專用於快速拍攝用途的EOS 1D,從而在速度和技術指標上全面壓過了尼康D1,成就了DC產業新一代傳奇。

這款數碼單反擁有400萬像素解析度,ISO感光度100-1600,也採用CF卡/IBM微硬碟作為存儲介質,售價在7000美元左右。

奧林巴斯E-1——4/3系統代表作
正像早期的筆記本廠商一樣,為了給對手製造最大的趕超麻煩,數碼單反廠商在進行產品設計時都要刻意做到避免與對手的產品兼容,這樣一來,任何品牌的數碼相機組件都無法通用,在組件損壞之後用戶只能購買同一品牌的產品替換,廠商們由此便獲得了利潤最大化。

今天的筆記本早已做到了相互兼容,這可以說是電腦廠商日漸開明的表現,而數碼相機產業的變革卻也在悄悄進行。2003年12月,奧林巴斯發布了與柯達、富士兩家公司聯合研發的採用「4/3系統」的E-1。

4/3系統規定了CCD感光器件的面積,CCD與鏡頭之間的距離以及鏡頭的直徑,因此,凡是採用這一系統的數碼單反都能輕松做到鏡頭的相互兼容,這在以前的產品中絕對是不可想像的。

E-1採用了500萬像素CCD,ISO感光度范圍100-800,使用CF卡作為存儲介質,支持JPEG、RAW、TIFF 文件格式。發布之初的售價高達16000元人民幣。

佳能EOS 300D——一代平民數碼單反王

數碼單反功能強大,拍攝畫質美輪美奐,但高昂售價卻是其無法走近平民百姓的最大障礙。為了順利完成數碼單反的普及歷程,廠商們總是在挖空心思尋找降低成本的途徑,正是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一批價格合理的平民化數碼單反才終於浮出了水面,而佳能E0S 300D無疑算得上這一進程的先行者。

2003年8月,佳能推出了採用塑料機身的EOS 300D,它整合了前輩EOS-10D慣用的CMOS感光器件,售價首次低於1000美元,從而徹底改變了數碼相機市場原有的競爭格局。

這款相機採用630萬像素CCD,ISO感光度100-1600,使用CF卡作為存儲介質。外觀設計應用了銀、灰、黑三色,整體給人的感覺還算不錯。

寫在最後

生命的演化永不停滯,而DC產業的發展卻也永無盡頭。在像素解析度節節攀升的前提下,今天的數碼相機廠商早已不再把這項指標作為提升產品競爭力的唯一手段,讓自己的產品更加好用、易用,更加具有人性化和親和力,這早已成為他們進行產品設計的最新共識。

2. 佳能的歷史背景(速求)

一,尼康公司歷史悠久,創建於1917年7月25日,由三菱財團(Mitsubishi)投資,合並三個光學儀器廠組成。當時,主要為日本國防部生產軍用光學儀器。Nikon的名稱由日文「日本」(Nippon)和「光學」(kogakn)組合而成,所以又有人稱之為日光公司。創建初期,曾聘請幾名德國光學技師,並於1932年開始生產尼柯爾(nikkor)鏡頭。許多照相機生產廠家都選用尼康公司的鏡頭,包括早期的佳能(Canon)。 1937年到1945年間,隨著侵華戰爭的全面爆發及太平洋戰爭的開始,尼康公司的前身Nippon Kogaku K.K.為配合日本政府的需要,開設了一連串大型廠房,以生產軍用光學儀器。二戰的爆發給了尼康一個飛躍式發展的機會,大量的軍品訂單刺激尼康急劇的膨脹起來,到二戰中期,尼康旗下已經有了19家工廠和23000名員工,所生產的光學儀器包括望遠鏡,潛望鏡,航空偵查鏡頭,光學轟炸瞄準具等等,但是在現在尼康的歷史上,卻對這一段絕口不提。迴避不意味著不存在,可以說尼康公司在歷史上有極其不光彩的一面, 尼康相機
Nippon Kogaku K.K.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苦難。 戰後,尼康公司開始向民用產品轉型。尼康公司從1948年才開始生產相機,初期產品是德國康泰克斯(contax)旁軸取景相機的仿製品,型號為NikonⅠ。1959年,尼康公司推出第一架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Nikon F,這是架可以方便地更換鏡頭、取景器,並備有卷片馬達的專業相機。尼康F以其完備的性能,精湛的工藝以及相對於德國相機較低廉的價格迅速得到廣大專業記者的認可。在越戰中,尼康F被美國隨軍記者所廣泛使用,漸漸成為新聞記者的首選機種。 如果你認真地看過電影《廊橋遺夢》的話,男主角伊斯特伍德所用的相機便是尼康F。尼康F的巨大成功為尼康公司在攝影界地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成為135專業單反相機的標准。 而後,尼康公司又推出了F2、F2AS、F3、F4、F5等專業相機,無不倍受專業攝影者推崇。尼康的中檔相機,如FM、FE、FM2、FE2、FA、F501、F601、F801、F90x等等,也都成為攝影愛好者們的追求目標。 一九五九年開始生產第一台單鏡頭反光相機F,確立了在專業市場的牢固地位。在這以後,尼康生產了一架又一架著名相機,始終占據著135專業相機市場上的霸主地位。尼康以工藝精湛,質量可靠,經久耐用蜚聲國際,尤其在亞洲各國,長久以來,受到廣大攝影家的寵愛。從一九五九年的大F到最新的F5,她保持著鏡頭卡口的兼容。四十年前的F卡口鏡頭拿到F5身上一樣可以沖鋒陷陣,這是其他任何一個相機廠不能做到的。正因為此,尼康的機身和鏡頭在二手市場和收藏圈裡備受青睞。任何事都是兩面的,四十年鏡頭卡口不變,客觀上也限制了新產品的設計和新技術的應用。尼康的卡口還能兼容到什麼時候?也許她在等老用戶手上的手動對焦F,AI等系列鏡頭徹底退役吧。下一代的F6或許會讓我們大吃一驚。和佳能相比,尼康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把自動聚焦裝置放在了機身內,驅動「大炮」型鏡頭力不從心,不象佳能放在鏡頭里,針對不同鏡頭採用不同馬達。

尼康創建於1917年,當時名為日本光學工業株式會社。1988年該公司依託其照相機品牌,更名為尼康株式會社。 「尼康(Nikon)」的名稱,從1946年開始使用,是「日本光學」日文讀音(Nippon Kogak
u)的羅馬字母縮寫,並且融合了德文中蔡司照相機ZeissIkon中kon的寫法。 尼康其眾多的著名相機產品中,最主要的有尼克爾(Nikkor)相機鏡頭、尼康水下照相機(Nikonos)、尼康F系列的135膠卷單反相機、還有尼康D系列的數碼單反相機,消費性數碼相機Coolpix系列。 尼康合美系沈陽尼康燈具製造有限公司旗下燈具系列品牌之一,籌建於2004年。2008年入選全球商業網唯一指定的「免檢燈具產品」,2010 榮譽獲得中國國際品牌協會「十大最具潛力品牌」。

3. 佳能創始人叫什麼名字

佳能(Canon)。佳能公司的創始人是位日本醫學博士,取此名的靈感出自他抬頭回眺望天空而來。佳能答公司原來的名字叫「精機光學研究所」(Seiki-kougaku-kenkyuujo或Precision Optical Instruments Laboratory),是一個精密光學儀器研究所。其初衷只是為了研究高品質相機的發展。此公司成立於日本。

4. 數碼相機的發展簡史

數碼相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1951年賓·克羅司比實驗室發明了錄像機(VTR),這種新機器可以將電視轉播中的電流脈沖記錄到磁帶上。到了1956年,錄像機開始大量生產。它被視為電子成像技術產生。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宇航局(NASA)在宇航員被派往月球之前,宇航局必須對月球表面進行勘測。然而工程師們發現,由探測器傳送回來的模擬信號被夾雜在宇宙里其它的射線之中,顯得十分微弱,地面上的接收器無法將信號轉變成清晰的圖像。於是工程師們不得不另想辦法。在這之後,數碼圖像技術發展得更快,主要歸功於冷戰期間的科技競爭。而這些技術也主要應用於軍事領域,大多數的間諜衛星都使用數碼圖像科技。
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CCD晶元」的研究與開發,1969年,貝爾實驗室的George Smith和Willard Boyle將可視電話和半導體泡存儲技術結合,設計了可以數碼相機沿半導體表面傳導電荷的「電荷『泡』器」(Charge 「Bubble」 Devices),率先發明了CCD器件的原型。當時發明CCD的目的是改進存儲技術,元件本身也被當作單純的存儲器使用。隨後人們認識到,CCD可以利用光電效應來拍攝並存儲圖象。 1970年,貝爾實驗室進行了相關實驗。
CCD陣列是由噴氣推進實驗室於1972年研製成功的,尺寸是100*100像元。商業CCD也在同一時期由 Fairchild公司推出。當時的CCD增益非常低,只有百分之零點幾,比照相底片稍高。
1975年,在美國紐約羅徹斯特的柯達實驗室中,一個孩子與小狗的黑白圖像被CCD感測器所獲取,記錄在盒式音頻磁帶上。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數碼相機獲取的第一張數碼照片,影像行業的發展就此改變。30年過去了,第一台數碼相機背後的發明者來到中國,為我們回顧那段歷史,也用他敏銳地洞察力展望數碼影像的未來。
賽尚(Steven Sasson)1973年碩士畢業後即加入柯達,成為一名應用電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師。1974 年,他擔負起發明「手持電子照相機」的重任。次年,第一台原型機在實驗室中誕生,他也成為「數碼相機之父」。
這個項目的目的是不用膠片來拍攝影像,其原型產品只有1萬像素,成像非常粗糙。談到那段歷史,賽尚還記憶猶新:「在當時,數碼技術非常困難,CCD很難控制,A/D轉換器也很難製造,數碼存儲介質難於獲取,而且容量很小。當時沒有PC,回放設備需要量身定做。這些難點讓我們用了1年的時間才安裝完這台相機。」
數碼相機對當時的柯達而言是一個很小的項目,由於決定採用數碼方式,所以相機中沒有太多移動的機械,賽尚和兩個技術工程師就完成了這個項目。在選擇可以移動的數碼存儲介質時,賽尚希望其存儲量可以與35mm膠卷的拍攝數量差不多,所以最後採用了通用的卡式錄音磁帶,基本可以存儲相當於一個膠卷的30張照片。「很多技術在當時是非常新鮮的,這台原型機的電路板可以打開,一邊拍攝,一邊調整。」賽尚彷彿又回到了實驗室中。
「當原型機第一次展示給投資者時,他們詢問這種產品何時可以成為消費者品,我回答,大概是15~20年這種產品才會走進普通消費者家庭。」賽尚的判斷相當准確,數碼相機的發展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在1970末到80年代初,柯達實驗室產生了1千多項與數碼相機有關的專利,奠定了數碼相機的架構和發展基礎,讓數碼相機一步步走向現實。1989年,柯達終於推出了第一台商品化的數碼相機。 九十年代的數碼相機 (一)早期產品
1981年索尼公司發明了世界第一架不用感光膠片的電子靜物照相機——靜態視頻「馬維卡」照相機。這是當今數碼照相機的雛形。
1988年富士與東芝在科隆博覽會上,展出了共同開發的,使用快快閃記憶體卡的Fujixs(富士克斯)數字靜物相機「DS-1P」,在這前後,富士、東芝、奧林巴斯、柯尼卡、佳能等相繼發表了數字相機的試製品:如佳能RC-701、卡西歐VS-101、富士DS-1P、富士DS-X、東芝MC2000等。
(二)九十年代初期的產品
1991年柯達試製成功世界第一台數碼相機,東芝公司發表40萬像素的MC-200數碼相機,售價170萬日元,這便是第一台市場出售的數碼相機。
1994年柯達商用數碼相機DC40正式面世。1995年2月卡西歐發表了25萬像素、6.5萬日元的低價數碼相機QV-10,引發了數碼相機市場的火爆。1995年佳能EOS·DCS3C問世,同年還推出EOS·DCS1C,開始了佳能數碼單反相機發展的歷史。1995年正式拉開了相機數字化的序幕。為迎接數碼相機的到來,柯達公司董事會於1995年作出了全面發展數碼科學的決策性決定,於1996年與尼康聯合推出DCS-460和DCS-620X型數碼相機,與佳能合作推出DCS-420數碼相機(專業級)。
1995年世界上數碼相機的像素只有41萬;到1996年幾乎翻了一倍,達到81萬像素,數碼相機的出貨量達到50萬台;1997年又提高到100萬像素,數碼相機出貨量突破100萬台。
1996年奧林巴斯和佳能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數碼相機。隨後富士、柯尼卡、美能達、尼康、理光、康太克斯、索尼、東芝、JVC、三洋等近20家公司先後參與了數碼相機的研發與生產,各自推出數碼相機。
1997年11月柯達公司發表了DC210變焦數碼相機,使用了109萬的正方像素CCD圖像感測器;富士發布了DC-300數碼相機。
1997年奧林巴斯首先推出「超百萬」像素的CA-MEDIAC-1400L型單反數字相機,引起行業巨大震動。
1997年美國PMA國際攝影器材博覽會上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傳統攝影器材與計算機信息處理相結合,圖像的攝入與傳輸成為了光電子行業與計算機行業共同事業,一些IT廠商開始介入數字照相。各大公司更多的推出1000美元以下的各類普及型數字照相機,最廉價的可在200美元以下,這為數字照相機進入尋常百姓家庭創造了條件。
1997年度普及型數字照相機的熱點和主流產品是CCD像素數35萬左右,最大解像力640×480像素的數字相機。而「百萬像素」(megapixel)相機才「初露頭角」,僅富士膠片公司、奧林巴斯、柯達和柯尼卡四家各推出一款新品。普及型數碼相機發展的重點,除提高解像力外,重點是開發特殊功能,就是傳統膠片相機不具備和辦不到的一些功能,顯示數碼相機的優越性,如在機身上裝備液晶監視屏作取景器和拍攝後可當場檢查拍攝效果的功能,把鏡頭做成可以旋轉一定度數的功能,結合液晶屏方便自拍的功能,安裝影像數據快速傳輸電腦的功能等。
(三)1998年富士膠片公司推出首款百萬級(150萬像素)最輕小、普及型刃NEPIX700型數碼相機;佳能與柯達公司合作開發了首款裝有LCD監視器的數碼單反相機EOSD2000型和EOSD6000型。
1998年是低價「百萬像素」數字相機成為一個新的熱點和主流產品的一年,當年發表或出售的新機種60多種,20多個廠商:卡西歐(4種)、富士膠片(8種)、柯達(4種)、美能達(3種)、尼康(3種)、佳能(4種)、奧林巴斯(4種)、三洋(6種)、索尼(6種)、精工愛普生(4種)、發布二種的有「阿克發、惠普、柯尼卡、飛利浦、理光;發布一種的有:東芝、松下電子、日立、JVC、京瓷、萊卡、三星和中國的海鷗。其中達到和超過「百萬像素」的新產品約佔全部新機種的80%。最高達到168萬像素的佳能PowerShotPro70數碼相機,具有2.5倍光學變焦和2倍數字變焦,TTL自動數碼相機調焦、自動曝光、2英寸彩色TPY液晶屏,有每秒4幀的速度最大連拍5秒功能。
1998年數碼相機在功能上,下了很大功夫,歸納起來大致有: 採用光學變焦鏡頭。有2倍、2.5倍、3倍、5倍和10倍,最高達14倍。此外部分相機還有數字變焦功能,有2倍或4倍。 具有可接外用閃光燈的功能。個別機種有內置閃光燈和可外接同步閃光燈的功能。 裝備有可交換「鏡頭—CCD」單元,具有擴展系統化的能力。 具有TTL光學取景或單反取景的功能。 單反式可換鏡頭功能。 對手動對焦、光圈優先和快門優先控制曝光等參數可自動設定的功能。 裝用「Digita」數字影像專用操作系統後,增加了如拍攝程序設定等新功能(柯達、美能達等系列產品裝用)。 具有多種拍攝方式。 採用USB(通用串列匯流排)介面,快速下載影像數據到電腦的功能。 不用個人電腦連接,可直接(或SM卡等記錄媒體)用專用列印機列印數碼照片的功能。 1998年出現的數碼相機典型產品有: 柯達DC260數字相機:160萬像素CCD圖像感測器;3倍光學變焦和2倍數字變焦;可接閃光同步線;快門優先光圈優先自動曝光功能,具有拍攝程序預設功能;USB介面等。 卡西歐QV-7000SX數字相機:1998年9月推出市場,是OV系列中檔次最高的產品。2倍光學變焦和4倍數字變焦,光圈優先自動曝光,7種操作參數自定功能。此外還有相位差被動式自動調焦或手動調焦,多區測光或點測光,LCD顯示屏,影像2倍放大,自動日期記錄,生成HTML文件及多種拍攝功能。 美能達DemageEX系列數字相機:1998年10月推出市場,包括EXzoom1500和EXwiea1500兩個型號;前者配有3倍變焦鏡頭—CCD單元(7-216mm/F3.5-5.6),後者配有大口經廣角鏡頭———CCD單元(5.2mm/F1.9),其共同特點:採用1/2英寸150萬像素的原色順序掃描CCD3裝有專用「Didta「數字影像專用操作系統,具有軟體的擴展性;具有每秒3.5幀,最多7幀的連拍功能;可設定5種場景;具有與傳統膠片相當的操作性能。 美能達DemageRD3000數字相機,該機是以「APS」單反相機S-1為基礎,可交換鏡頭單反數碼機,使用2塊CCD圖像感測器,總像素270萬。 防水防塵型「百萬像素」機登台亮相 富士膠片BigJobDS-25OHD數碼相機,是以富士CCD總像素150萬的FinePix700相機為基礎,使用具有日本工業標准7級保護能力專用外套,加上HD機背和GN24的大型閃光燈構成的「百萬像素」防水防塵專用數碼相機。
柯尼卡公司DG-1數碼相機是1998年9月推出,也具有7級防水防塵設計的數碼相機,總像素108萬像素。機身和重要部分採用硬質橡膠材料加以保護。適合在土建工程現場監視用,影像可即時傳送出去並加印到工程記錄和作業報告文件中。
此外還有一些公司研製出專用防水防塵外套,如柯達公司推出可用於3米深水中的,為DC200、DC210Zoom、DC210AZoom三個機型使用的防水防塵外套3佳能公司也為PowerShotA5和A5zoom兩個機型推出專用防水外套。 新型存儲媒體「記憶棒」問世 索尼公司於1998年9月向市場推出新型存儲媒體———「記憶棒」,有兩種容量:4MB的MSA一4A型和8MB的MSA一8A型。體積呈長條形,即小又薄,拔出或插入非常方便。技術特性:10針接頭,串列介面,最大寫入速度1.5MB/S,最大讀出速度2.45MB/S,電源電壓2.7-3.6V,工作時平均消耗電流約45mA,待機時最大130mA,外形尺寸:21.5×50×2.8mm;重約4克。
同時還推出MSAC—PCI型PC卡適配器。
應用「記憶棒」的索尼新型單反型數字相機CyberShotPRODSC—D700,5倍變焦鏡頭(相當35mm相機焦距28-140mm/f2-2.4)150萬像素CCD、2.5英寸顯示屏、功能豐富,適合影樓等專業使用。 價格定位普遍下降 普及型數碼相機一開始的價格定位,對美國市場約為1000美元,對日本市場的定位約低於20萬日元。當時的產品CCD圖像感測器總像素一般為30-35萬像素。到數碼相機1998年底,價格明顯下降,例如「百萬像素」的3倍變焦的理光RDC-4200數碼相機,最低售價499美元,而同類型相機1997年的市場價格約為1300美元,可見價格下降幅度之大。許多產品一方面增加功能和提高性能,一方面降低價格定位,例如富士膠片公司1998年6月推出的DS-330數碼相機比1997年4月推出的DS-300相機提高了使用方便性,價位降低5000日元(產品目錄價格19萬日元);尼康公司1998年10月推出的增加許多功能的3倍變焦CooLPIX910相機與同年4月推出的外形基本相似的C00LPIX90相機價位降低約1萬日元,且附送的CF卡也由4MB改為8MB。
快快閃記憶體儲卡———CF卡和SM卡,容量在增加,價格也下降了許多,在美國市場的售價大約每MB為7-10美元,比1997年下降了約一半。(附:CF卡:美國SanDisk公司提供最大容量48MB;LexarMedia公司最大為64MB3日本松下電池工業公司可提供4、8、12、16、24、32(MB)幾種CF卡;卡西歐公司可提供4、8、15、30、48(MB)幾種CF卡。SM卡:主要生產公司的日本東芝公司,可提供最大容量為16MB的品種。美國市場上可提供2、4、8、16.(MB)四種容量的SM卡)。
(四)1999年——200萬像素之年
1999年是輕便型數字相機跨入200萬像素之年。世界各大照相機廠商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所投放市場的數字相機遠遠超過百種。
1999年先後有20多種超過200萬像素的輕便數字照相機被推向市場,他們各有特色,代表了時代的進步,如佳能PowerShotS10,柯達DC280、DC290Zoom、富士MX-2700、MX-2900Zoom、PrintCamPR21、尼康Coolpix700、Coolpix800、Coo1pix950,奧林巴斯C21、C-2000Zoom、C-2020Zoom、C-2500L,理光RDC-5000,卡西歐QV-2000UX,索尼Cyber-shotDSC-F55E、Cyber-ShotDSC-F505,愛普生PhotoPC800、PhotoPC850,柯尼卡Q-M200等,都是2MP(MP表示百萬像素)輕便數碼相機的佼佼者。 2000年普及型數碼相機的發展 商品化的數碼相機從誕生到2000年,專業型的不足10年,普及型的僅有6年左右,然而它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1998年普及型的新產品開發熱點是100萬像素級的,1999年的熱點便攀升到200萬像素級(2MP),進入2000年再升一級,熱點轉到300萬像素級(3MP),2000年10月奧林巴斯推出了總像素數為400萬像素的CAMEDIAE-10型4倍光學變焦普及型數碼相機,創下了2000年新的紀錄。 看防偽商標
真品防偽商標印刷精美,黏度強,下層數碼膠紙不能揭下,而假冒防偽商標印刷粗糙,黏度差,下層數碼膠紙輕松可以揭下來,有些假的防偽商標還沒有廠家的800電話。
打800電話
800電話業務又稱被叫集中付費業務或免費電話業務,是企業為聯系客戶和宣傳企業形象而開辦的服務號碼,通俗地講,就是:打電話免費,接電話收費。所以,數碼相機的均各大生產商都開辦了各自的800電話,接收消費者的咨詢,買相機時,可以用銷售商的電話直接打過去,一問便知其假。
上網查詢
各家數碼相機的生產商,都建有功能強大、頁面物美的網站。可以接受消費者的咨詢、下載驅動程序等,消費者可以在銷售商那裡就上網查詢。
看說明書
購買數碼相機時,一定要注意看說明書、保修卡的印刷質量,一般水貨的中文說明書都是水貨商自己印刷的,為了節約成本它的印刷質量都很差,有漏頁或字跡模糊等現象,只要仔細區分是很容易看出來的。
編號是否一致
行貨相機機身上的編號、外包裝盒上的編號、保修卡上的編號,應該是一致的。 索尼馬維卡
1973年11月,索尼公司正式開始了「電子眼」CCD的研究工作,在不斷技術積累的基礎上它於1981年推出了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膠片的電子相機——靜態視頻「馬維卡(MABIKA)」。該相機使用了10 mm×12 mm的CCD薄片,解析度僅為570× 490(27.9萬)像素,首次將光信號改為電子信號傳輸。
緊隨其後,松下、COPAL、富士、佳能、尼康等公司也紛紛開始了電子相機的研製工作,並於1984-1986年相繼推出了自己的原型電子相機。
索尼MYC-A7AF
——第一次讓數碼相機具備了純物理操作方法
在DC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第二款相機同樣出於索尼之手,由此可見,該公司今天所取得的市場地位絕非「浪得虛名」。1986年索尼發布了MYC-A7AF,第一次讓數碼相機具備了純物理操作方法,能夠在2英寸碟片上記錄靜止圖像,像素解析度也已擴展到了38萬像素。卡西歐VS-101——首台CMOS感光器件電子相機。
1987年,卡西歐首先在市場上發售使用了CMOS感光器件的VS-101電子相機,盡管解析度僅能達到28萬像素,但這對於DC產業的意義非常重大。
如今,CMOS除了在今天的佳能高端相機上還被廣泛應用之外,其他廠商均已把CCD當做了自己產品的主導方向。
佳能RC-760
——首台60萬像素機型
想要獲得接近於傳統相機的拍攝效果,提升CCD像素解析度算得上最根本的解決途徑,直到1988年才由佳能公司推出了60萬像素的機型RC-760。
這台電子相機使用了2/3英寸60萬像素CCD,外觀在今天來看略顯呆板,不過這可是那個年代最高像素的機器,售價比今天的一輛小車還貴。

5. 世界上最早的照相機是誰發明的

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回界上誕生了答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6. 佳能的發展歷程

佳能,一直在不斷自我改進中,在「共生」的企業理念的指導下,佳能立志成為一家真正優秀的公司,一家在全世界范圍內廣受信任和尊重的公司。擁有佳能的產品,保證用戶能更簡單更安全地享受到更便捷、更快樂的生活。此外,用戶通過選擇佳能,也支持著公司在環境保護方面所作的努力。日復一日,佳能不斷追求創新,努力讓明天更加美好。
1937年,憑借光學技術起家、並以生產世界一流相機為目標的佳能公司成立。此後,佳能不斷研發新技術,並在20世紀70年初研製出日本第一台普通紙復印機。80年代初,佳能首次開發成功氣泡噴墨列印技術,並將其產品推向全世界。對技術研發的重視和投入,使佳能數十年不斷發展壯大,並且成為同行業的領導者。2012年,佳能在美國專利商標局公布的2002年在美專利注冊數量排名中名列第二。至此,佳能已第十年連續進入該排名前三名。
2003年,御手洗社長被聘為廣東省經濟顧問。同年,被大連、蘇州市評為榮譽市民。2001年 耗資1億美金在江蘇投資的第一個生產性項目——蘇州工廠落戶蘇州新區,主要生產復印機和軟體。這是佳能在全球投資建成的最大的工廠,也是佳能進入中國20多年來最大的一筆投入。 設立佳能( 中山)辦公設備有限公司 佳能公司代表取締役社長御手洗冨士夫先生被大連市授予榮譽公民稱號。 2002年,設立佳能(中國)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2003年後開始承擔華東區域總部的職能) 佳能將亞洲營銷總部遷往北京 佳能(中國)有限公司對所投資企業生產的產品開始內銷 設立佳能物流(珠海保稅區)有限公司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先生(時任國家副主席)來訪佳能大連 佳能公司代表取締役社長御手洗冨士夫先生被蘇州市授予榮譽公民稱號 佳能公司代表取締役社長御手洗冨士夫先生獲得江蘇?敖?沼岩杲薄?佳能公司代表取締役社長御手洗冨士夫先生就任遼寧省政府經濟顧問 設立佳能(蘇州)系統軟體有限公司。
2003年 設立佳能(中國)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同時承擔華南區域總部的職能 設立佳能(中國)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同時承擔華北區域總部的職能 佳能產品旗艦展廳「佳能影像廣場」在北京宣布開業 佳能公司代表取締役社長御手洗冨士夫先生接受廣東省政府的邀請,成為廣東省省長經濟顧問 包括北京、天津、沈陽、大連、濟南、西安、上海、武漢、南京、杭州、鄭州、廣州、成都、重慶、深圳在內的15家分公司全部注冊成立。基本形成覆蓋全國的銷售及服務網路。
2004年首次自營進口貨物入庫儀式在廣州舉行,至此佳能(中國)可以直接進口和銷售境外產品 在北京建立全國(除港、澳、台地區)統一熱線中心佳能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在京建立2004年4月29日,經合資雙方友好協商,北京北佳信息系統有限公司進行了股權變更,成為由佳能(中國)有限公司100%出資的外商獨資企業,並更名為佳能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繼續匯集中國優秀人才,致力於研究開發國際水準的軟體產品。
2005年 在北京中關村設立第一個佳能快修中心——「QR中心」。QR中心(Quick Repair,迅速維修;Quick Response,及時應對),它在原有的佳能客戶服務中心的基礎上提供規模更大,產品維修更全面,更快捷的快速維修服務。 廣州「佳能影像廣場」宣布開業。
該企業品牌在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編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名列第六十四,在《巴倫周刊》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100家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五十四。該企業在2007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一百八十二。
佳能公司自1937年創業以來,始終以創造世界一流產品為奮斗目標,積極推動事業向多元化和全球化發展,其研發、生產以及銷售活動在全球展開,並通過在美 洲、歐洲、大洋洲、亞洲和日本地區建立區域性總部,展開全球化多種經營戰略。 佳能在全球以光學為核心的個人消費產品、辦公產品以及工業產品等領域發 揮著巨大的作用。
基於「共生」理念,1996年佳能啟動旨在實現以技術服務社會,成為全球范 圍內被信賴、受尊敬的企業這一目標的「全球優良企業集團構想」,積極推行「整 體最佳」和「重視利潤」的意識改革和經營革新活動,構建了今日佳能的企業體制。
2010年佳能集團營業額達到457.64億美元(此數據截止至2010年12月31日)。由於連續幾年的出色業績,佳能於2009年被《商業周刊》雜志列入「全球最佳品牌」第33位。佳能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合並結運算元公司已達241家公司,員工168,879人(此數據截止至2009年12月31日)。
佳能的遠景目標是成為一百年、兩百年永久發展、持續繁榮的「真正的全球優 良企業」。為了世界繁榮和人類幸福,在培育對未來社會有益技術的同時,始終承 擔起兼顧事業與環境保護,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等社會責任。
佳能的中國事業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之初。1979年,鄧穎超女士訪問佳能公司,提出支援中國精密工業的要求。1980年,時任社長賀來龍三郎先生對北京進行了友好訪問。中國政府與佳能公司高層領導人的互訪,為佳能公司的在華事業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佳能公司對華投資也由此正式拉開序幕。
佳能(中國)最重要的工作是中國市場的構建,即調整在中國市場的管理結構和商業結構,逐步建立更為高效的營銷體系,以滿足中國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佳能已經成功運用其世界頂級的影像技術,為中國市場提供了照相機、復印機、列印機、傳真機、掃描儀、投影儀等諸多產品,並開始向耗材,醫療設備等領域進行積極的拓展。
基於「共生」理念,佳能植根於中國並開始努力成長。而未來,佳能將繼續實踐這一理念,為中國的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先進的產品和更完善的服務,繼續通過投資創匯、技術轉讓、創造就業機會、參與社會建設等多種形式,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做出貢獻。
二十年來,佳能的中國事業伴隨著中國的全面進步獲得了成長和壯大,「共生」的理念已經結出碩果。在大連、珠海、中山、蘇州等地,佳能擁有11家獨資公司和 3家合資公司,其中2001年在蘇州新區投資近1億美元建成的工廠,是迄今佳能全球最大的工廠。佳能在華投資已累積達10億美元,擁有員工 28,769人,在眾多的外資企業中名列前茅。
1997年,佳能(中國)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開始負責佳能公司在中國的投資及其他相關業務。2002年,即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隨著市場開放程度的逐漸加強和各項政策法規的實施,中國的個人消費品市場、辦公設備市場愈發活躍起來。與此相對應的是,佳能將亞洲營銷總部從香港遷入北京,並正式開始行使中國國內銷售權。同時,佳能大力加強在華機構,在中國市場增設華北,華東和華南三大區域總部,並授權北京、上海、廣州分公司對所在區域的財務、物流、銷售和服務進行管理。至2003年底,佳能在中國的15家分公司已全部注冊成立完畢,佳能(中國)實現了從第一階段的生產投資轉向第二階段的銷售服務的重大戰略推進。
佳能的中國事業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從最初的技術合作到獨資建廠再到成立銷售公司,經歷了多種經營模式的探索。經過20多年的不斷努力,佳能在中國的事業已涉及照相機、復印機、列印機、傳真機、掃描儀、投影儀等多項領域,企業會議,商務會談,商業演講,教育機構,具有卓越影像畫質的高亮度投影機越來越受到這些市場的青睞。佳能LV-系列高亮度投影機,能夠投射出高質量的影像,並准確再現影像的色彩近幾年正積極向耗材及醫療器械等新領域開拓。
1997年3月,佳能(中國)有限公司成立並為現地法人,全面負責佳能在中國事業發展的各項工作。迄今為止,佳能在中國市場已基本建成包括3大區域總部在內的16家分公司、2家常設辦事處及1家培訓中心組成的銷售服務網路。隨著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佳能(中國)有限公司在新的中國長期發展戰略的指導下,已經發揮出越來越關鍵的領軍作用。(以上數據截止至2008年1月31日)
2016年3月9日,日本東芝公司於今日召開董事會並最終決定將旗下東芝醫療系統公司出售給佳能公司,佳能公司提出的收購報價為7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05億元)。

7. 請問佳能在中國的發展史,急用!!!謝謝~~~

佳能
目錄
1.佳能來源
2.公司規模
3.佳能發展
4、佳能中國
5.佳能的企業理念

編輯本段1.佳能來源
Canon -佳能名稱源於美女。佳能公司的創始人是位醫學博士,取此名的靈感出自他抬頭眺望天空而來。佳能公司原來的名字叫生本·古岳·橙久城 (SEIKI KOGAKU KENKYUJO),是一個精密光學儀器研究所。佳能原有一個十分英語化的名字KWANON,意為一位仁慈佛教女神的名。公司以此名,命其第一架35毫米測距式相機。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只有唯一一架KWANON相機倖存。大約在1936年,公司用漢莎·佳能(HANSA CANON)為品牌的相機正式上市了。從此,佳能成為舉世聞名的相機品牌和公司的象徵。毫無疑問,響亮的名字與日俱增,目前使用的EOS(Electronic Optical System)不僅僅表示電子光學系統英文字首字母的縮寫,也是一位在希臘被稱作黎明的女神。
編輯本段2.公司規模
佳能是全球領先的生產影像與信息產品的綜合集團。自1937年成立以來,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佳能已將自己的業務全球化並擴展到各個領域。目前,佳能的產品系列共分布於三大領域:個人產品、辦公設備和工業設備,主要產品包括照相機及鏡頭、數碼相機、列印機、復印機、傳真機、掃描儀、廣播設備、醫療器材及半導體生產設備等。佳能總部位於日本東京,並在美洲、歐洲、亞洲及日本設有4大區域性銷售總部,在世界各地擁有子公司200家,雇員超過10萬人。
佳能在2004年全球財富500強的營業額排名中列第165位,並在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行業類公司的排名中名列第五。2003年,佳能公司實現凈銷售額 298.89億美元及凈收入25.77億美元,雙雙刷新其歷史新高。
1937年,憑借光學技術起家、並以生產世界一流相機為目標的佳能公司成立。此後,佳能不斷研發新技術,並在19世紀70年初研製出日本第一台普通紙復印機。80年代初,佳能首次開發成功氣泡噴墨列印技術,並將其產品推向全世界。對技術研發的重視和投入,使佳能數十年不斷發展壯大,並成為同行業的領導者。去年,佳能在美國專利商標局公布的2002年在美專利注冊數量排名中名列第二,至此,佳能已第十年連續進入該排名前三名。
2003年,御手洗社長被聘為廣東省經濟顧問。同年,被大連、蘇州市評為榮譽市民。
佳能成立於1937年,2003年公司實現凈銷售額 298.89 億美元及凈收入 25.77 億美元。在 2004 年全球財富 500 強的營業額排名中列第 165 位,
目前,佳能已在中國大連、珠海、蘇州等地擁有12家獨資公司和4家合資公司,其中包括2001年在蘇州新區成立的耗資1億美元的佳能(蘇州)有限公司。佳能在中國現擁有員工約13,000人。
1997年,佳能(中國)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開始負責佳能公司在中國的投資及其它所有業務。
佳能是全球領先的生產影像與信息產品的綜合集團。自1937年成立以來,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佳能已將自己的業務全球化並擴展到各個領域。目前,佳能的產品系列共分布於三大領域:個人產品、辦公設備和工業設備,主要產品包括照相機及鏡頭、數碼相機、列印機、復印機、傳真機、掃描儀、廣播設備、醫療器材及半導體生產設備等。佳能總部位於日本東京,並在美洲、歐洲、亞洲及日本設有4大區域性銷售總部,在世界各地擁有子公司203家,雇員約93,000人。
佳能在2001年全球財富500強的營業額排名中列第190位,並在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行業類公司的排名中名列第六。2002年,佳能公司實現凈銷售額245.01億美元及凈收入15.89億美元,雙雙刷新其歷史新高。
佳能是全球領先的生產影像與信息產品的綜合集團。自 1937 年成立以來,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佳能已將自己的業務全球化並擴展到各個領域。目前,佳能的產品系列共分布於 3 大領域: 個人產品、辦公設備和工業設備,主要產品包括照相機及鏡頭、數碼相機、列印機、復印機、傳真機、掃描儀、廣播設備、醫療器材及半導體生產設備等。佳能總部位於日本東京,並在美洲、歐洲、亞洲及日本設有 4大區域性銷售總部,在世界各地擁有子公司 200 家,雇員超過 10 萬人。
編輯本段3.佳能發展
佳能,一直在不斷自我改進中
在「共生」的企業理念的指導下,佳能立志成為一家真正優秀的公司,一家在全世界范圍內廣受信任和尊重的公司。擁有佳能的產品,保證用戶能更簡單更安全地享受到更便捷、更快樂的生活。此外,用戶通過選擇佳能,也支持著公司在環境保護方面所作的努力。日復一日,佳能不斷追求創新,努力讓明天更加美好。
1937年,憑借光學技術起家、並以生產世界一流相機為目標的佳能公司成立。此後,佳能不斷研發新技術,並在19世紀70年初研製出日本第一台普通紙復印機。80年代初,佳能首次開發成功氣泡噴墨列印技術,並將其產品推向全世界。對技術研發的重視和投入,使佳能數十年不斷發展壯大,並成為同行業的領導者。去年,佳能在美國專利商標局公布的2002年在美專利注冊數量排名中名列第二,至此,佳能已第十年連續進入該排名前三名。
2003年,御手洗社長被聘為廣東省經濟顧問。同年,被大連、蘇州市評為榮譽市民。
2001年 耗資1億美金在江蘇投資的第一個生產性項目——蘇州工廠落戶蘇州新區,主要生產復印機和軟體
這是佳能在全球投資建成的最大的工廠,也是佳能進入中國20多年來最大的一筆投入。 設立佳能(中山)辦公設備有限公司 佳能公司代表取締役社長御手洗冨士夫先生被大連市授予榮譽公民稱號 2002年 設立佳能(中國)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2003年後開始承擔華東區域總部的職能) 佳能將亞洲營銷總部遷往北京 佳能(中國)有限公司對所投資企業生產的產品開始內銷 設立佳能物流(珠海保稅區)有限公司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先生(時任國家副主席)來訪佳能大連 佳能公司代表取締役社長御手洗冨士夫先生被蘇州市授予榮譽公民稱號 佳能公司代表取締役社長御手洗冨士夫先生獲得江蘇?敖

8. 佳能品牌創始於什麼時候呀·

成立於1933年11月,當時名為"精機光學研究所"。1934年,一群年輕人在東京仿製德國萊卡照相機,研製了日本第一架35毫米焦點平面快門照相機Kwanon型。1935年又推出一款35毫米焦點平面照相機Hansa Canon型,同年佳能的商標"Canon"正式注冊。1937年8月10日正式成立"精密光學工業公司",1947年8月15日改名為"佳能照相機株式會社"。佳能(Canon)是日文"觀音"的羅馬字(Kwanon)演變而來。半個多世紀來,隨著佳能新一代照相機的不但問世,佳能創造了世界照相機發展史上無數第一,"佳能"照相機品牌成為世界照相機最著名品牌之一。
Canon佳能公司於1959年起推出第一款35毫米單鏡頭反光式照相機Canon Flex型。經過多年的研製與開發,1971年首次推出專業級135單反機F-1型,以及配套的FD鏡頭。這款以結實耐用著稱的高級專業照相機,能適合在-30℃和60℃的環境下使用,而這款照相機的快門經受了十萬次無故障的考驗,並採用先進的超薄型鈦金屬橫走式簾幕快門。這架設計精良的專業照相機一上市,轟動了整個攝影界。
佳能在20世紀70年代初研製出日本第一台普通紙復印機,80年代初首次開發成功氣泡噴墨列印技術。對技術研發的重視和投入,使佳能成為同行業的領導者。2004年佳能在美國注冊專利1805項,連續十三年高居美國專利商標局公布的專利注冊數量前三甲位置。

9. 佳能單發相機是從什麼時候誕生的

呵呵,你想問的是單反相機吧!
Canon佳能公司於1959年起推出第一款35毫米單鏡頭反光式照相機Canon Flex型。

此外,多一點佳能的歷史發出來,可以了解一下!
佳能公司成立於1933年11月,當時名為"精機光學研究所"。1934年,一群年輕人在東京仿製德國萊卡照相機,研製了日本第一架35毫米焦點平面快門照相機Kwanon型。1935年又推出一款35毫米焦點平面照相機Hansa Canon型,同年佳能的商標"Canon"正式注冊。1937年8月10日正式成立"精密光學工業公司",1947年8月15日改名為"佳能照相機株式會社"。佳能(Canon)是日文"觀音"的羅馬字(Kwanon)演變而來。半個多世紀來,隨著佳能新一代照相機的不但問世,佳能創造了世界照相機發展史上無數第一,"佳能"照相機品牌成為世界照相機最著名品牌之一。
Canon佳能公司於1959年起推出第一款35毫米單鏡頭反光式照相機Canon Flex型。經過多年的研製與開發,1971年首次推出專業級135單反機F-1型,以及配套的FD鏡頭。這款以結實耐用著稱的高級專業照相機,能適合在-30℃和60℃的環境下使用,而這款照相機的快門經受了十萬次無故障的考驗,並採用先進的超薄型鈦金屬橫走式簾幕快門。這架設計精良的專業照相機一上市,轟動了整個攝影界。
1976年3月,佳能公司推出全電子化的Canon AE-1型,首次採用「速度先決、光圈自動」的自動曝光模式。AE-1型是世界上第一款內置計算機中央處理器(CPU)的全電子照相機,在市場上獨占鰲頭。
1981年,佳能公司推出改進的Canon New F-1型,這款性能出眾的專業照相機,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相當長的時間,成為許多專業攝影師的武器。
1986年,佳能公司推出了T系列中檔次最高的T90型,除自動對焦外,照相機的其它功能都達到相當高的水準。例如首創了快門後簾同步閃光。T90型是當時技術最為先進的手動對焦35毫米單反式照相機之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35毫米單反機進入自動對焦(AF)的時代。1987年佳能公司推出全新卡口的EOS(Electro Optical System的縮寫)系列,意為「電子光學系統」。與其它AF照相機不同的是佳能公司將自動對焦驅動馬達裝在鏡頭內,提高了自動對焦的速度。以後為其它照相機廠效仿。1989年,推出EOS系列中的頂級專業照相機EOS 1型。而在1987年到1989年的二年時間內,佳能公司連續推出了六款AF單反機,EOS 1型的推出,確立了佳能公司在AF專業單反機的主導地位。1994年,推出第二款專業頂級機EOS 1N型,剛進入二十一世紀,2000年又推出第三款專業機EOS 1V型,成為佳能AF照相機的旗艦。
在35毫米AF單反機的研製開發過程中,佳能創造了許多世界第一,而每一款新機型的推出,總會讓人們驚喜。1992年推出EOS 5型,首次採用眼控對焦新技術,一上市就引起極大轟動。1998年,佳能公司推出的第三款眼控對焦照相機EOS 3型,該機採用45點眼控對焦,45個對焦點就密集地分布在約佔取景器面積23%的,面積為8mmX15mm的橢圓中,眼睛看到哪裡照相機就對焦在哪裡,對焦速度比EOS 5型快了近四倍。這款高檔照相機的推出,標志著佳能公司在眼控自動對焦技術方面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佳能公司在推出EOS 1N型時,還推出一款姐妹機EOS 1N RS型照相機。該機用厚度僅為0.023毫米的超薄膜聚酯薄片製造固定式半透明反光鏡,上面再鍍一層0.5微米的特殊蒸鍍膜,在曝光中途攝影者仍可以從取景器中看到被攝體,這對於捕捉動態、長時間曝光是非常有利的。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數字化攝影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發展,由於數碼字化攝影的優點,大有後來居上趨勢。1995年世界上數碼照相機的像素只有41萬,而到了1996年幾乎增加了倍數,達到81萬,1997年提高到100萬,1998年達到200萬。
佳能公司順應時代潮流變化,為盡快滿足專業攝影師的需求,佳能公司率先開發能夠使用自動對焦鏡頭的單鏡頭反光式數碼照相機,1995年佳能公司與柯達公司合作以EOS 1N型為原型的基礎上,推出了EOS DCS1、EOS DCS3、EOS DCS5型三款單反數碼照相機。1998年又推出EOS D2000、EOS D6000型。D2000型也是以EOS 1N型為原型,達到當時最高200萬像素的單反專業數碼照相機,是世界上第一款裝有1.8英寸彩色LCD顯示器,在當年日本長野冬奧會上大放光彩,許多專業攝影工作者,從這款數碼照相機開始,冷落了傳統照相機。
眾所周知,數碼照相機的核心部件是電荷偶合器件,簡稱CCD感測器,由於生產成本高,使得數碼照相機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影響了數碼照相機的普及。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佳能公司在數碼照相機研製中,獨自開發了CMOS感測器,2000年推出具有325萬像素,採用CMOS以EOS 30為原型的單反數碼照相機EOS D30型,揭開了數碼照相機發展史上新的一頁。
在數碼照相機的品種上,除單反數碼照相機外,小型數碼照相機的開發上,佳能公司也為各種用戶推出一系列數碼照相機,以適合攝影愛好者的不同需求,有A 系列、IXUS系列、S系列、Pro系列、G系列等。
A系列像素在100-200萬左右,主要為家庭用戶設計。A40與A200是這個系列的代表機型,他們以簡單的操作和較高的性價比受到了家庭用戶的歡迎。 IXUS系列是時尚的象徵。從最早的IXUS V到最新的IXUS V3都借鑒了佳能IXUS系列ASP相機那小巧精緻的外觀設計,加上不俗的成像質量,得到了年輕時尚人士的一致認同。
S系列像素在介於家用的A系列與高檔的G系列之間,功能非常強大,均與當時的G系列相機相當,僅在部分參數上略有遜色,像素數200-400萬左右,目前的代表機型是410萬像素的S45。
1998年Pro系列推出第一款相機--Pro 70,以成像出色深得不少攝影愛好者喜愛。2001年初推出的Pro 90 IS是一款具有光學穩定系統的10倍變焦數碼相機,相當於135照相機鏡頭37-370mm,是望遠攝影愛好者的寵兒。
G系列為高檔型,早期的G1,像素為334萬,突破性地採用了旋轉式LCD的設計,不僅方便了多角度取景,而且可以有效保護顯示屏不被劃傷。而後又推出了G2與G3,像素達到410萬。其中G3採用了佳能最新開發的DIGIC晶元,對影像質量、對焦精度以及對焦速度均有所提高,同時它還改善了影像暗部與亮部在細節上的處理。
佳能的目標是做數碼影像領域產品和服務的全面提供商。相對於其他數碼相機廠商而言,在數碼照相機的發展上,佳能公司有著超前的意識與生產多年數碼照相機的經驗。佳能的產品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應該說是非常全面的,既有針對專業攝影師市場的,也有針對消費類市場的,而且應該說非常均衡,和傳統領域的表現一樣出色。
在2002年初,為明確佳能在影像產品和服務方面的市場策略,佳能提出了"完美影像之道"這個口號。這個口號貫穿在廣告、公關傳播、活動、促銷、渠道建設等各項具體的工作中。在新的一年中,佳能將進一步拓展數碼相機市場,在擴大中國的生產和銷售活動方面,佳能已經樹立了一個更高的目標。
2002年年初佳能公司又推出具有650萬像素的EOS D60型數碼單反機,而到了年末又推出EOS 1Ds,達到了1110萬像素,這款數碼照相機採用頂級專業機EOS 1V為原型,並吸取在2001年推出的EOS 1D的經驗。該機最大亮點是配備了與35毫米膠捲尺寸相同的CMOS感測器。也就是說在使用鏡頭上,再也不要鏡頭焦距去乘以系數,數碼照相機也有超廣角鏡頭的大視角了,讓人們刮目相看。可以說傳統135照相機迎來了真正的對手。

1945--第二次大戰後,已經能獨立製造鏡頭。
1946--Canon製造出第一顆鏡頭 Serenar 50mm f/3.5I。
1951--因Serenar 50mm f/1.8I響譽全世界,因為它改善了Gauss lenses 的缺點,也就是在大光圈有很差的表現,並且有高解析力的影像。
1961--50mm f/0.95締造了Canon的另一個勝利,因為它是世界上最快的鏡頭。
1968--FL 50mm f/1.4II被權威的Camera Mainichi Lens White Paper評定為No. 1,使Canon具體化優秀顏色的重現的方法,該方法後來成為評估所有日本SLR鏡頭的標准就在此時,正研發luorite的使用當成可替代的鏡頭材料,fluorite有很特殊的光學特性(紅光到綠光的折射程度與綠光到藍光大不相同稱特殊局部色散(extraordinary partial dispersion),該特性可以減少經achromat改善後的第二光譜Secondary Spectrum,但是前提是要夠大的無雜質fluorite,在自然界的uorite太小不足以做鏡頭的情況下Canon發展出無雜質人造fluorite水晶技術.(ps:早在1800人類就知道fluorite的特殊的光學特性)。
1969--發表FL-F 300mm f/5.6,世界上第一個使用fluorite的攝影鏡頭人造fluorite的發明與使用對鏡頭的最大貢獻是:
(1)減少色散 色散經achromat改善後仍有第二光譜,而且achromat改善有其理論極限焦距 x 2/1000,對於超望遠鏡頭尤為明顯,fluorite的出現大大的改善這個問題 。
(2)減少超望遠鏡頭長度(利用fluorite的低折射) (ps:人類在此之前有用fluorite做顯微鏡,因為不需太大的fluorite)。
1971--發表FD鏡頭系列使Canon繼FL-F 300mm f/5.6後獲得更多的表揚FD系列的特性是高反差,銳利,色彩均衡,易於操作,機械化的品質其中FD 55mm f/1.2 AL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非球面的SLR鏡頭這是在鏡頭製作上的一大勝利,因為傳統球面鏡頭鏡頭邊緣的光線不會匯聚到焦點而產生模糊的點,此因不同的折射率所致,導致大光圈易產生flare(因光線在鏡頭內反射而產生光點,此光點可大可小,涵蓋整張相片或局部)或ghost(flare的一種,與原影像成相反對稱),(此乃前輩告戒新手少用最大光圈之理由)此傳統球面鏡頭的缺點皆由非球面鏡頭獲得改善,方法是減少鏡頭邊緣光線折射的陡度。
1973--TS 35mm f/2.8 SSC允許攝影師平行移動光軸或頃斜鏡片,分別是改變透視和景深,這是原本大型相機才有的功能. SSC是Super-SpectraCoating,用來增加透光率和色彩重現FD 35-70mm f/2.8-3.5 SSC,短范圍變焦,大光圈,提供拍照很好的方便和簡易攝影師原本質疑它比定焦差,後來被它優秀的表現吸引而使用它。
1974--FD 300mm f/2.8 SSC,使用fluorite,高水準,很快成為運動攝影最佳選擇,在足球攝影更顯其長處。
1975--FD 400mm f/4.5 SSC,後對焦系統(Rear Focusing System),更順暢對焦和輕巧機械構造.另一是variable focus pitch system,使近攝對焦更迅速。
其間 FD系列持續發展。
1982--FD 14mm f/2.8L 非球面,此系列最廣角鏡FD 35-70mm f/3.5-4.5用molded lens barrel來減輕重量。
1985--FD 35-105mm f/3.5-4.5業余平價非球面鏡,因發展出非球面鏡大量生產技術。
Canon的設計目標是特有的高品質鏡自生產後10年內仍保持領先EF鏡頭系列的品質建構在FD的優秀光學水準,加上自動對焦的功能FD鏡頭系列是給F-1相機系統之如EF鏡頭系列是給Canon EOS SLR兩者最大的差異是接環,EOS接環直徑大且是以機械固定電子式控制1987--EF 50mm f/1.8 第一個自動對焦鏡EF 300mm f/2.8L USM 第一個超聲波馬達(Ultrasonic Motor)驅動的鏡頭USM的特色是高扭力使得自動對焦有最佳的表現,安靜,快速對焦,啟動/停止快高精度。
1989--EF 50mm f/1.0L USMEF 80-200mm f/2.8L EF 20-35mm f/2.8L。
1990--USM更上層樓EF 35-135mm f/4-5.6 USM 第一個使用"環型"USM大量製造的鏡頭。顯而易見的,在提供自動對焦後EF最大的挑戰是保持或超越FD優秀光學性質
1995--EF 75-300mm f/4-5.6 IS USM影響穩定(Image Stabilizer)鏡頭第一次發表。

10. 佳能數碼相機的佳能歷史

1930年,Goro Yoshida和他的姐夫Saburo Uchida在日本創建了精密光學儀器實驗室。4年後,他們製造了第一台相機,命名為「Kwanon」(觀音菩薩),因此他們的第一個標識就是千手觀音的圖案。盡管如此,他們最終還是將公司名稱和標識都改為「Canon」,因為它的發音更近似於Kwanon。
佳能來源
Canon -佳能名稱源於美女。佳能公司的創始人是位醫學博士,取此名的靈感出自他抬頭眺望天空而來。佳能公司原來的名字叫生本·古岳·橙久城 (SEIKI KOGAKU KENKYUJO),是一個精密光學儀器研究所。佳能原有一個十分英語化的名字KWANON,意為一位仁慈佛教女神的名。公司以此名,命其第一架35毫米測距式相機。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只有唯一一架KWANON相機倖存。大約在1936年,公司用漢莎·佳能(HANSA CANON)為品牌的相機正式上市了。從此,佳能成為舉世聞名的相機品牌和公司的象徵。毫無疑問,響亮的名字與日俱增,目前使用的EOS(Electronic Optical System)不僅僅表示電子光學系統英文字首字母的縮寫,也是一位在希臘被稱作黎明的女神。 佳能的中國事業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之初。1979年,鄧穎超女士訪問佳能公司,提出支援中國精密工業的要求。1980年,時任社長賀來龍三郎先生對北京進行了友好訪問。中國政府與佳能公司高層領導人的互訪,為佳能公司的在華事業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佳能公司對華投資也由此正式拉開序幕。
1997年,佳能(中國)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開始負責佳能公司在中國的投資及其他相關業務。2002年,即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隨著市場開放程度的逐漸加強和各項政策法規的實施,中國的個人消費品市場、辦公設備市場愈發活躍起來。與此相對應的是,佳能將亞洲營銷總部從香港遷入北京,並正式開始行使中國國內銷售權。同時,佳能大力加強在華機構,在中國市場增設華北,華東和華南三大區域總部,並授權北京、上海、廣州分公司對所在區域的財務、物流、銷售和服務進行管理。至2003年底,佳能在中國的15家分公司已全部注冊成立完畢,佳能(中國)實現了從第一階段的生產投資轉向第二階段的銷售服務的重大戰略推進。
佳能(中國)最重要的工作是中國市場的構建,即調整在中國市場的管理結構和商業結構,逐步建立更為高效的營銷體系,以滿足中國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佳能已經成功運用其世界頂級的影像技術,為中國市場提供了照相機、復印機、列印機、傳真機、掃描儀、投影儀等諸多產品,並開始向耗材,醫療設備等領域進行積極的拓展。
基於「共生」理念,佳能植根於中國並開始努力成長。而未來,佳能將繼續實踐這一理念,為中國的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先進的產品和更完善的服務,繼續通過投資創匯、技術轉讓、創造就業機會、參與社會建設等多種形式,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做出貢獻。

閱讀全文

與佳能的發明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
投資被騙報案有期限嗎 瀏覽:199
江蘇哲力知識產權招聘 瀏覽: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