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發現或發明的「年月日、時分秒」單位進制
首先你把概念搞錯了。日:晝夜交替一次稱為一日。我們後來才知道,這個是地球自傳造成的。月:古人,吃了晚飯沒事做,發現天上瓦亮瓦亮的月亮的形狀是周期變化的。這樣的一個周期就成為一個月。一個月大約就是30天。月亮在天空的位置和形狀都在周期變化。這個就是月亮歷。年:四季交替一次就是一年。一年到底有多少天呢?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在天空的位置,發現太陽也是有一個周期的,這個周期就是一年。大約,一年就是12月,360天。各個地方的人觀察到太陽的情況不一樣,一年的長短也就不一樣。一般350-360之間。因為他是有誤差的所以古代每過一段時間就要修訂歷法。這個就是太陽歷。再後來,古人發現天上的星星,也是有規律的,然後對太陽歷進行修正。這個就是恆星歷。這個時候一年的天數就與現在很接近了。單位進制:古人發現,太陽的一個周期「正好」是月亮的12個周期。所以就有了12進制。外國有一打12個。中國有12生肖等等。有了這個基礎,一天就被分為12小時或者24小時。接下來就是個人猜測了:後來發現1個小時太長了,一個小時分為12分鍾,每分鍾的時間也太長了,最後發現,一個小時分為5個12分鍾比較合適。所以,1小時分成了60分鍾,相應的,1分鍾分為了60秒。隨著發展,發現1秒也太長了。這個時候,吸納了數學的方法,1秒變成了1000毫秒。以上,僅為個人見解,非專業人士。歡迎各位批評指正。
㈡ 最早統一長度單位的人是誰
最早統一全國長度單位的人是秦始皇。商鞅變法前,秦國各地度量衡不統一,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商鞅製造了標準的度量衡器,統一了秦國的度量衡,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全國度量衡奠定了基礎,規定1標准尺約合今0.23公尺,1標准升約合今0.2公升。
由於秦朝全國上下有了統一的度量衡標准,為人們在經濟文化交流上提供的方便,雖然商鞅變法重農抑商,但還是促進商業的發展,對賦稅制和俸祿也有了保證和標准;有利於消除割據勢力,在一定程度上對維護統一有一定的影響;更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礎。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
1、秦朝長度換算: 1引 = 10丈, 1丈 = 10尺,1尺 = 10寸, 1寸 = 10分,1引 = 2310厘米, 1丈= 231厘米,1尺 = 23.1厘米, 1寸 = 2.31厘米 1分 = 0.231厘米 。
2、秦朝容積換算: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斛 = 20000毫升 ,1斗 = 2000毫升 ,1升 = 200毫升 。
3、秦朝重量換算:1石 = 4鈞, 1鈞 = 30斤 1斤 = 16兩, 1兩 = 24銖 1石 = 30360, 1鈞 = 7590克 1斤 = 253克 1兩 = 15.8克 ,1銖 = 0.69克。
㈢ 古代的計量單位都有什麼它們都是誰發明的
中國古代的大部分計量單位雖然已經不再使用,有些涉及計量單位的成語、歇後語卻流傳了下來,在日常生活中不時被提及。
中國古代計量在其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一大批計量學家,為中國計量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中國最早的計量學家●商鞅
商鞅(前395年-前338年),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庄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中國最早的計量學家。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為秦國釐定度量衡單位制,檢定、校驗、製造度量衡器,製作的商鞅銅方升、高奴禾石銅權等度量衡器製作精良,為後世製作權衡器作出了範例。
㈣ 誰發明的年月日
際上使用的歷法有幾十種,其中最主要的有公歷、回歷和佛歷,即所謂三大歷法。
公歷原是基督教的教歷,基督教徒以基督誕生那年起算記年,基督誕生前的年代稱公元前,誕生後的年代稱公元。如今,公歷已成為國際上普遍使用的歷法。
回歷是從伊斯蘭教祖穆罕默德避難入麥地那一天算起的。回歷的元年元月元日是公元622年7月16日。回歷以月亮盈虧計算,一年為三百五十四天,與公歷相差十一天。回歷又分太陰和太陽年法兩種。
佛歷是泰國、斯里蘭卡、寮國、柬埔寨和緬甸等國,以及印度的部分地區通用的歷法。佛歷是從佛祖釋迎牟尼逝世那年,即公元前543年算起。
陽歷、陰歷、陰陽歷
不管是哪種歷法,無非是對年月日的安排。這些安排主要依據天體的運動。
日,是最容易識別的時間單位,地球自轉一周就是一日,年和月都是以日為基礎的。
月亮圓缺變化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時間單位,月亮圓缺變化一周是二十九天半多一點,農歷的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天,就是取的它的平均數。
地球繞太陽運動是一個更長一些的時間單位,以此為基礎的一年長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多。陽歷取其整數,平年三百六十五天,四年一閏,把四個五小時多加在一起,這一年就是三百六十六天。
如果某種歷法只考慮月亮的圓缺,以十二個月為一年,那麼,這種歷法一年就只有三百五十四天左右。時間長了之後,它就與陽歷相差得越來越多,這種歷法被稱為純陰歷。在純陰歷里,經過若干年之後,就會出現六月飛雪,十二月酷熱的現象。
我國在春秋時代就創造了「十九年七閏法」,其方法就是在純陰歷的基礎上,每十九年裡面七年算是閏年,閏年多加出一個月來,為十三個月,如癸亥年只有十二個月,三百五十四天,而甲子年規定閏十月,一年有十三個月,三百八十四天。這樣安排和調節的結果,歷法既反映了月亮的圓缺,也與隨陽歷而來的氣候冷熱變化相適應了。這樣的歷法實際上已經是陰陽合歷,簡稱陰陽歷。我們現在使用的農歷就是這樣的陰陽歷,有的人把農歷叫做陰歷,就叫錯了。
公元、世紀、年代
「公元」產生於基督教盛行的6世紀。公元525年,一個名叫狄奧尼西的僧侶,主張以耶酥誕生做為紀元,耶酥誕
生前為「公元前」。公元532年,這種紀年法便在教會中使用。到1582年,羅馬教皇制定格里高利歷時,繼續採用這種紀年法,由於它精確度很高,而為國際通用,故稱「公歷」。由此,耶穌誕生的年份,便稱為公元元年。所謂「公元」,就是「公歷紀年」。公元元年相當於我國西漢末期平帝的元始元年。我國採用公歷是辛亥革命以後的1912年,但與當時的中華民族紀元的紀年法並行,新中國成立後,才完全採用公元紀元。
「世紀」來自拉丁文,意思是一百年。一百年叫一個世紀,從公元一年算起,每經一百年就算是一個世紀。
「年代」是在每一世紀中,以十年為一階段,如「50年代」、「80年代」等等。一般一個世紀的最初十年不用年代來稱呼,而叫做「最初十年」。
㈤ 能量的單位是英國物理學家誰發明的
由物理基礎知識可知,焦耳命名為能量的單位,同時也是功和熱量的單位;
列車失去動專力後,由於慣性仍能屬繼續前進,帶動發電機轉動,會轉化為電能;同時,電阻發熱,還會有一部分轉化為內能.所以此過程中機械能最終轉化為電能和內能.
故答案為:能量;電能和內.
㈥ 單位 克 是誰發明的
國際單位制千克是質量單位,也是國際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之一。法國大革命後,內由法國科學容院制定。原計劃製作的是新頒布的質量的主單位——克的標准器,但因為當時工藝和測量技術所限,故製作了質量是克的1000倍的標准器,即千克標准原器——這也是國際單位制中質量單位是千克而不是克的原因。最初的定義和長度單位有關;1791年規定:1立方分米的純水在4℃時的質量 ,並用鉑銥合金製成原器,保存在巴黎,後稱國際千克原器。1901年第3屆國際計量大會規定:千克是質量(而非重量)的單位,等於國際千克原器的質量。千克用符號kg表示。千克力是工程技術中常用的計力單位,規定為國際千克原器在緯度45°的海平面上所受的重力。符號為kgf。工程技術書中常把「力」字省略,因此易與質量單位混淆,故上世紀我國曾規定使用重力又稱重量,單位是千克力。
㈦ 古代兆這個字作為萬億的單位是誰發明的
中國古代的【孫子算經】一書中有記載: 「 凡大數之法,萬萬曰億,萬萬億曰兆,萬萬兆曰京內,萬萬京曰垓容(讀做 ㄍㄞ),萬萬垓曰秭(讀做 ㄗ).
【孫子算經】約成書於四、五世紀,作者生平和編寫年代都不清楚。現在傳本的《孫子算經》共三卷。卷上敘述算籌記數的縱橫相間制度和籌算乘除法則,卷中舉例說明籌算分數演算法和籌算開平方法。卷下第31題,可謂是後世「雞兔同籠」題的始祖,後來傳到日本,變成「鶴龜算」。
㈧ 高斯單位制是誰發明的為什麼叫高斯單位制
由厘米克秒制衍生的高斯單位制,比較適合於教學用途,能夠使得方程看起來更簡單、更易懂
㈨ 時間單位是誰發明的,一小時,一分鍾,一秒
古代中國的時間制度,與對時間的認識過程和定時器的使用有關。古中國的計時單位是年、月、日、時、刻,時和刻是一日中的基本單位,時是指時辰,刻是漏壺的箭尺上的分度。古代中國早期對一日時段的劃分並不統一,即使在西漢之後,仍並行著3種時制,即十時制的更點制度、十二時制及漏刻制,且各朝代的時刻劃分也有所不同,其中,更點制只用在夜間的記時。下面就十二時制、漏刻制與其變遷做一探究與考證。
</FONT>下載 (40.01 KB)
[轉帖]中國古代的時間記錄制度
2009-5-6 11:56 唐代以前,十二時制的最小單位就已經精確到相當於今天的10分鍾
十二時制(唐代時辰制已經細分精確到相當於今天的10分鍾)
古人很早就發現日月星辰等天象的運動和時間有某種聯系,掌握天象運行的規律,觀測日月的方位,了解星辰的擺陣,便可向天問時。十二時制源自古人觀察太陽所在的方位來決定時刻。
所謂「方位」,就是在春秋戰國時代,天文歷算學家為了研究的需要,把天穹以北極為中心劃分的十二方位,分別以十二辰表示,認為太陽每晝夜繞北極旋轉一周,依次經過天穹上的十二個方位,因而這十二辰便成為劃分一日時段的單位,以太陽所經天穹的方位來計時。
這十二辰也等同於後來渾天論者把天球沿天赤道劃分的十二等分的天區,稱為十二星次,其計時方式從原先稱日加某方位或時加某方位(例如日加卯或時加卯),最後簡稱某時(卯時),這種計時方式最早出現在西漢時的文獻,如《周髀算經》言日加酉之時、日加卯之時;《漢書·翼奉傳》言日加申,又言時加卯;而《吳越春秋》亦雲「今日甲子,時加於巳」,至《南齊書·天文志》始有子時、丑時、亥時等十二時辰的時稱。
為了提高測量精確性,後來更精細的二十四方位制也用來表示時間,尤其是在南北朝時經常使用。如《晉書·律歷志》記載黃初「二年七月十五日癸未,日加壬、月加丙食」,乃描述月食時間在二十三點左右,且日、月所在方位相對。又如《隋書·律歷志》記載北齊後主武平「六月戊申朔,太陽虧……至日食,乃於卯甲之間。」即說明日食在五至六點之間。
唐代以前使用的十二時辰或十二方位,為了記載的更詳細准確,又把它劃分為更細的單位,把一時辰分成4份,以初、少、半、太等名稱來表示。其後又把每個1/4等分,以強弱的名稱區分為3等分,因此一時辰可細分為12個分單位,其中每個分單位等於現今的10分鍾。其計時的劃分方法,在《晉書·律歷志》景初歷的記載較為詳細。
例如《隋書·律歷志》記載「見行歷九月十六日庚子,月行在胃四度,時加丑,月在未半強上,食十分之三半強,虧起正東」,預測月食發生時間是在時加丑,月在未半強上,就是凌晨2點10分至20分(02:10 ~ 02:20)之間。而「十二年七月十五日己未,依歷月行在室七度,時加戌,月在辰太強上,食十五分之十二半弱,虧起西北」,則預測月食發生時間是在時加戌、月在辰太強上,即晚間8點40分至50 分(20:40 ~ 20:50)之間。
漏刻制
《隋書·天文志》:「昔黃帝創觀漏水,制器取則,以分晝夜。其後因以命官,周禮挈壺氏則其職也。其法,總以百刻,分於晝夜。」這段話是描述古中國的漏刻計時制度。漏刻,是古中國的水鍾,以水量的變化來計量時間,自周朝以來,歷代都設有專職機構負責管理與開發,民間應用也相當普及,是古中國最重要而普遍的定時器。
漏刻的計時單位是刻,是在用竹或木製成的指示水深的箭尺上,於對應一個晝夜升降的長度內分劃為100個間距,每個間距就是1刻。箭尺下端固定在浮舟上隨水面升降,利用箭壺水位的等速變化,觀測箭壺上箭尺顯示的刻度來計量時間。在形制上主要有下漏(泄水型)、浮漏(受水型)及秤漏(權衡型)。主要的發展順序是單壺泄水型沉箭漏、單級受水型浮箭漏、二級補償式浮箭漏、三級補償式浮箭漏、秤漏、四級補償式浮箭漏、以及漫流式浮箭漏。
因漏刻制早就與夜間的更點制結合,古人把漏刻分晝漏和夜漏兩種。因為不同季節晝夜長短不等,即在冬夏之間,晝夜漏都隨節氣的變化而有增損,所以全年不能僅以單一箭尺來測量時間。自古一般以使用41支箭或48支箭為多,而使用箭尺數目和漏刻本身的精確度與其所在的緯度有關。因此,漏刻計時制度主要在解決晝漏和夜漏刻度的分配與箭尺的更換問題。
在實用上,不同季節晝夜時刻的分界點是經過具體測量日出與日落時刻而制定的,古人定「日出前二刻半而明(旦),既沒後二刻半乃昏」,以昏為入夜,旦是晝的開始。因此從昏至旦的刻數是夜漏刻數,百刻減夜漏刻數就是晝漏刻數,一般都以正午為起漏之時。例如在北緯36.5度地區,若1年用48支箭,則冬至時晝漏是四十刻。冬至之後,白晝漸長,晝夜漏都隨節氣變化而增損,並需每半個節氣(約7.7日)換一次箭尺,直到夏至,這時晝漏是六十刻。夏至之後,白晝漸短,晝夜漏都隨節氣變化而損增,直到冬至。 十二時制與百刻制的配合</SPAN>(隋代記載,百刻制已經細分精確到相當於今天的14秒多)
</FONT>漏刻也是古中國重要的天文計時儀器,因此十二時制與漏刻制的結合是必然的事。然而十二時與百刻之數並不成整數倍的關系,兩者的配合較為困難。自東漢以來,歷代都提出改革漏刻制的意見,改百刻為十二的倍數,如九十六、一百零八、一百二十。有實踐施行者,如新莽始建國元年至地皇四年(9年~23年),實施一百二十制有15年;梁武帝天監六年至大同十年(507年~543年),實施九十六制有36年;梁武帝大同十年至陳文帝天嘉年間(544年~560年代),實施一百零八制約有20年,但是時間都不長。
實踐證明改革百刻制的途徑不易行得通,只能從十二時制與百刻制的調合方面尋求配合。在實用上,漏刻制度中也把每刻細分成較小的刻度,自漢代到南北朝把每刻分為十分,因此不能提供十二時制與百刻制調合的條件。
隋《大業歷》(597年~618年)以來,十二時制與百刻制二者配合運用日益明顯,每刻細分的數目必是12的倍數,有每刻是二十四分或六十分,其中大都採用一刻是六十分。又因隋唐漏刻發展上已使用多級補償式浮箭漏,精度上也得到進一步的改善,提供一刻是六十分的客觀條件。
兩者配合的方法就是:「晝夜百刻,每刻是六小刻,每小刻又十分,故晝夜六千分,每大刻六十分也。其散於十二辰,每一辰八大刻二小刻,共得五百分也。這是古法。」用法如隋《大業歷》在二十四節氣的日出日入時刻的記載,有卯八刻十九分和辰初刻五十分等。</p> 相當於現在的2個小時。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末、申、酉、戌、亥,對應於今天的二十四小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為子時,一點到三點為丑時,三點到五點為寅時,其餘的以此類推。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當鍾表剛剛傳入中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新時間的一個鍾點叫做「小時」。以後,隨著鍾表的普及,「大時」一詞也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希望對你有幫助。 1960年以前,CIPM(國際計量大會)以地球自轉為基礎,定義以平均太陽日之86400分之一作為秒定義。即1 Second = 1/86400 Mean Solar day其穩定度在10-8左右。
1960~1967年CIPM改以地球公轉為基礎,定義西元1900年為平均太陽年。秒定義更改為:一秒為平均太陽年之31556925.9747分之一。1 Sec = 1/31556925.9747 Solar Year at 1900穩定度約為10-9。
二十世世紀中葉,由於量子力學的發展,發展了諸如光譜超精細結構、鎂射及雷射、光磁共振(Optical Pumping)、分子束磁共振、分離震盪場等實驗及研究,使量子頻率標准取代以天體運動為標准之天體時而成為計時標准。1967年,CIPM定義秒是銫133原子(Cs133)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所持續的時間。此秒定義一直維持至今。
秒定義可以以銫原子頻率標准器來實現,其穩定度依據各標准器的製造方法、維護環境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商用的銫頻率標准器HP-5071穩定度約在10-12左右,法國LPTF實驗室以絕對溫標10-6度的銫原子噴泉製成的原子鍾,穩定度約在10-16左右。
地球自轉一周不是24小時,24小時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共同結果!
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日
地球自轉一周(360度)時間為23小時56分04秒,比我們平常所說的「一個白天和一個黑夜為一日計24小時」少一點。人類自己感覺不到地球在自轉,故習慣於把日出日落到再次日出稱之為一日。
一日劃分為24小時是古埃及人制定的。每小時又劃分為60分鍾,每分鍾又分為60秒。這樣一日就有24×60=86400秒。這些時、分、秒都成了時間單位。
㈩ 千米是誰發明的
千米又稱公里,是長度單位,通常用於衡量兩地之間的距離。是一個國際標回准長度計量單位,符號答 km,這源自於kilometre這個英文。 kilo是千,metre是米,千米自然就是kilometre。
千米又稱公里,是長度單位,通常用於衡量兩地之間的距離。是一個國際標准長度計量單位,符號 km,這源自於kilometre這個英文。 kilo是千,metre是米,千米自然就是kilome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