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有線電話的發明

有線電話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0-12-18 07:23:07

『壹』 電報和電話是如何發明

19世紀上半葉,由於電學研究的開展和電磁方面的新發現,社會上激起了廣泛的熱情,急切希望把這些科學成果應用於生活和生產中。其中電報和電話的發明和改進,尤其具有突出而深遠的影響。

首先發明了電磁式有線電報。早在18世紀初,當格雷發現電傳導性後,人們就開始探索如何用電進行通信,許多方案被提了出來,有的還試著實踐一番。例如:1774年瑞士有一位工程師叫勒薩奇,利用摩擦起電,實現了最早的有線電通信。1787年西班牙的貝坦考特用萊頓瓶實現了電報傳遞。1809年法國人賽梅林發明電化學電報機,通過電解的氣泡來反映傳遞的信號。然而,由於傳遞速度太慢,信號不夠准確,這些努力都沒有取得成功。

19世紀二三十年代發現了電磁感應,做成了電磁鐵,當時的條件就不同了。許多人在不同的地方,不約而同地提出了用電磁效應傳遞電報的各種方法,紛紛宣布發明了有線電報。

有趣的是,物理學家和工程師提出的許多方案大多因不滿足實際需要而被淘汰,真正經得起考驗的卻是一位不懂電學的畫家莫爾斯(S.Morse)所發明的電磁式電報機。莫爾斯電報機並沒有什麼深奧的原理,可貴的是這位發明者的探索精神和執著追求。

在他之前,著名物理學家安培(A.M.Ampere)曾建議用磁針的偏轉指示信號。26根導線對應26個字母,磁針放在接收一端的字母旁邊,信號電流通過導線,磁針就偏向一定的方向,指示出電報中相應的字母。1832年,俄國人希林根據這一建議,發明了一台用6個磁針的偏轉來表示字母的磁針式電報機,並用6根導線把收、發兩端聯接起來,在兩座大樓間成功地進行了信號傳遞。

1833年,又有兩位物理學家高斯(J.K.F.Gauss)和韋伯(W.Weber)合作,做成磁強計電報機。他們只用了兩根導線和一個磁針就實現了信號的傳遞,可以遠距離地傳遞電報。但也只能在實驗中作表演用,仍無實用價值。

真正具有實用價值的是美國人莫爾斯1837年發明的電磁式電報機。莫爾斯青年時代到歐洲學繪畫,1832年在返回美國的輪船上,偶然在聊天中聽到同船旅客傑克遜談起電磁鐵的神奇功能,他非常感興趣。當他得知電流可經導線以極快的速度傳導,立即想到能否用電流傳遞信息。盡管自己的電學和機械方面的知識很貧乏,仍決心投身於試制工作。他虛心向化學家蓋爾和電學家亨利請教,堅持不懈,親自動手做各種試驗。1837年終於做成了第一台實用的電磁式電報機。開始,他用三種符號代表數字或字母:產生電火花、不產生電火花和電火花間隔的長短這三種情況代表三種符號。這三種符號的適當組合就代表數字或字母。

後來他又發明了一套用點和線代表字母和數字的符號,這就是一直使用至今的莫爾斯電碼。

1840年,莫爾斯的電報機取得專利。後來又幾經周折,取得美國國會的資助,在華盛頓和巴爾摩之間架設了一條相距64千米的試驗性電報線路。1844年5月24日終於成功地拍發了第一份長途電報。莫爾斯從外行變成了內行,成為一名電報專家了。

電話的發明要晚一些。但是它的萌芽卻比電報還早。據文獻記載,1684年,英國物理學家胡克曾在英國皇家學會作了一次關於通訊的演講。他提出經遠距離傳輸話音的建議。他說,他曾用一根拉緊的導線傳送話音,相距200米可以聽到耳語聲。把距離加大10倍,可能還會聽到。

1837年,美國醫生佩濟發現一種現象:當鐵的磁性迅速改變時,會發出一種悅耳的聲音。經過反復試驗,發現聲音的響度隨磁性變化的頻率變化。這一新現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很多人重復他的實驗。

1844年發明電報,許多人希望運用電報的原理來傳遞話音。有人建議,用一隻活動磁碟,當人靠近磁碟說話,同時讓磁碟連續地接通和切斷電源時,就可以使一定距離之外的另一隻磁碟產生完全相同的振動。大約在1860年,德國的賴斯第一次用電發送了一段音樂。他把自己的裝置稱為「telephone」(電話)。賴斯的發送器中裝有用薄羊膜做成的膜片,安有鉑接點,接點上安一隻鉑針起調節作用。接收器中有一隻電磁鐵,是用一根編織用的鋼針繞上導線做成,裝在一塊發音板上,發送器和接收器都跟電源串聯。當接通發送器的接點時,膜片振動,產生間隙電流。電流傳到接收器,磁針長度發生變化,發音板振動發出聲音。

1875年,有兩個美國人同時在研究電話傳輸的方法。一個叫格雷,他的方法跟賴斯差不多,不同的是在薄膜上加一根小鐵桿,鐵桿的另一端浸入電解液中,充當電解液的電極。當聲音激勵膜片時,小鐵桿振動,電極在電解液中的深度忽大忽小地變化,電流也跟著變化。電解液的辦法固然巧妙,使用起來卻很麻煩,因此需要改進。正當格雷提出改進計劃時,另一位美國人捷足先登,做出了比較理想的送話器。他就是著名的發明家貝爾(A.G.Bell)。貝爾是聲學專家,祖傳三代都獻身於聾啞人的教育事業。1874年,他想到用電磁感應的方法把聲音變成電信號,可是接收到的電流可能太弱,沒有成功的把握。

1875年6月2日下午,貝爾和他的助手沃森正在從事電報機的研究,一個偶然的事件使他們發現了解決問題的關鍵。當時他們兩人分在兩間屋子裡聯合做實驗。沃森看管的電報機上的一個彈簧突然被磁鐵吸上了。沃森把吸住的彈簧拉開。這時正在另一間房子里的貝爾發現那裡的電報機發出連續的顫聲,原來這台電報機的彈簧也開始了顫動。細心的貝爾立即抓住了這個偶然事件,他想,如果對著鐵片講話,聲音就會引起鐵片振動。如果在鐵片後面放有繞著導線的磁鐵,鐵片振動時,就會在導線中產生忽大忽小的感應電流。這個感應電流順著電路傳送到對方,使另一個塊磁鐵做同樣的振動。這樣,聲音就可以從一方傳到另一方了。貝爾把這個想法告訴沃森,兩人立即開始行動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安裝和試驗,終於研究出了一種新型的能傳話的設備,這就是電話機。

『貳』 電話怎樣發明的呢是誰發明的

1793年,法國查佩兄弟倆在巴黎和里爾之間架設了一條230千米長的接力方式傳送信息的托架式線路。這是一種由16個信號塔組成的通信系統。信號機由信號員在下邊通過繩子和滑輪,操縱支架的不同角度,表示相關的信息。當時,法國和奧地利正在作戰,信號系統只用一個小時就把從奧軍手中奪取埃斯河畔孔代的勝利消息傳到巴黎。以後,比利時、荷蘭、義大利、德國及俄國等也先後建立了這樣的通信系統。1876年美國人貝兒發明了有線電話 歐洲對於遠距離傳送聲音的研究始於17世紀。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羅伯特·胡克首先提出了遠距離傳送話音的建議。而在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信息的辦法,並且把這種通信方式稱為—Telephone,一直延用至今。 1832年,美國醫生傑克遜在大西洋中航行的一艘郵船上,給旅客們講電磁鐵原理,旅客中41歲的美國畫家莫爾斯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當時法國的信號機體系只能憑視力所及傳訊數英里,莫爾斯夢想著用電流傳輸電磁信號,瞬息之間把消息傳送到數千英里之外。從此以後,莫爾斯的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莫爾斯從在電線中流動的電流在電線突然截止時會迸出火花這一事實得到啟發:如果將電流截止片刻發出火花作為一種信號,電流接通而沒有火花作為另一種信號,電流接通時間加長又作為一種信號,這三種信號組合起來,就可以代表全部的字母和數字,文字就可以通過電流在電線中傳到遠處了。1837年,莫爾斯終於設計出了著名的莫爾斯電碼,它是利用「點」、「劃」和「間隔」的不同組合來表示字母、數字、標點和符號。1844年5月24日,在華盛頓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里,莫爾斯親手操縱著電報機,隨著一連串的「點」、「劃」信號的發出,遠在64公里外的巴爾的摩城收到由「嘀」、「嗒」聲組成的世界上第一份電報。 誰發明了電話? 目前,大家公認的電話發明人是貝爾,他是在1876年2月14日在美國專利局申請電話專利權的。其實,就在他提出申請兩小時之後,一個名叫E·格雷的人也申請了電話專利權。 在他們兩個之前,歐洲已經有很多人在進行這方面的設想和研究。早在1854年,電話原理就已由法國人鮑薩爾設想出來了,6年之後德國人賴伊斯又重復了這個設想。原理是:將兩塊薄金屬片用電線相連,一方發出聲音時,金屬片振動,變成電,傳給對方。但這僅僅是一種設想,問題是送話器和受話器的構造,怎樣才能把聲音這種機械能轉換成電能,並進行傳送。 最初,貝爾用電磁開關來形成一開一閉的脈沖信號,但是這對於聲波這樣高的頻率,這個方法顯然是行不通的。最後的成功源於一個偶然的發現,1875年6月2日,在一次試驗中,他把金屬片連接在電磁開關上,沒想到在這種狀態下,聲音奇妙地變成了電流。分析原理,原來是由於金屬片因聲音而振動,在其相連的電磁開關線圈中感生了電流。現在看來,這原理就是一個學過初中物理的學生也知道,但是那個時候這對於貝爾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發現。 格雷的設計原理與貝爾有所不同,是利用送話器內部液體的電阻變化,而受話器則與貝爾的完全相同。1877年,愛迪生又取得了發明碳粒送話器的專利。同時,還有很多人對電話的工作方式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改進。專利之爭錯綜復雜,直到1892年才算告一段落。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原因是,當時美國最大的西部聯合電報公司買下了格雷和愛迪生的專利權,與貝爾的電話公司對抗。長時期專利之爭的結果是雙方達成一項協議,西部聯合電報公司完全承認貝爾的專利權,從此不再染指電話業,交換條件是17年之內分享貝爾電話公司收入的20%。

『叄』 有線電話是什麼時候出現在中國

應該是1901年

第一個電話局

1900年8月16日,八國聯軍攻到了北京,慈禧太後挾光緒皇帝倉皇出逃,北京城可就亂開了。第二年,有一個叫璞爾生的丹麥商人,趁「庚子之亂」擅自把自己在天津租界里經營的電話延伸到了北京,私自在城裡和東交民巷架設電話線路,並在東城船板胡同設立了「電鈴公司」。這就是北京最早出現的電話,是外國人經營的。

丹麥商人的電話業務對當時清廷已經開辦的電報局業務沖擊很大。頓時激起了以李鴻章為代表的一部分洋務派的極力反對。堂堂大清國的通訊主權怎麼能讓外國人經營呢?

其實早在璞爾生擅自經營北京電話的前兩年,也就是1899年11月19日,清政府督辦電政大臣盛宣懷已經向光緒皇帝上奏了奏摺,主張大清國應該獨立開辦電話業務。那會兒把電話稱為「德律風」。盛宣懷上奏的奏摺這樣寫道:德律風「創自歐美,於電報為支流……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聲,坐一室而可對百朋,隔顏色而可親聲,其始可達數十里,……中國之有德律風也,自英人設於上海租界始,……西人眈眈逐逐欲攘我電報之權力而未得,不早補救何從?」

光緒皇帝做了回復:「電話歸電報局兼辦,以電報餘利為推廣電話之需。」 任命大清電報局總辦黃開文兼任電話局總辦,在北京試辦電話局。1903年5月,架設了北京城內大臣住宅與頤和園之間的電話線路,同時,籌設北京八旗軍營和萬壽山竇營的電話。

1904年1月2日,由清政府欽準的中國第一個官方部辦電話局終於誕生了,據說當時安裝了一台100門磁石式人工電話交換機,老北京的電話局發展史就此開始。奇怪的是大清官辦的第一個電話局竟然在東單二條,租用清朝大學士翁同龢的8間馬廄開通的。

雖然當時的電話局只安裝了一台100門電話交換機,但是完全可以滿足需要了。因為當時主要開通的是各部衙署、朝廷大臣以及親王官邸的電話。

此時,丹麥商人璞爾生擅自經營的「電鈴公司」,在國人一片聲討聲中經營規模越來越小,經過協商,1905年3月23日,清朝政府以5萬兩白銀收購了「電鈴公司」,並入大清北京電話局南苑分局網路。

隨著電話用戶的不斷增多,原有的北京電話線路已經不夠用了,到了1904年12月電話容量擴大到800門。 1908年達到了1900門。清代末期,北京電話容量已經達到3200門,分局分所四處。老北京電話業務初具規模。

慈禧控制光緒的

秘密武器

盡管光緒皇帝主張在北京開辦電話業務。但慈禧太後從西安回到北京,一直長住在頤和園,就是不準在皇宮里安裝電話,宮里不敢違背懿旨,皇宮里一直沒有安裝電話。可是到了1908年8月,慈禧太後忽然特別准許給光緒皇帝設立了一部專用電話。這個時候,光緒正住在中南海,專用電話一直接連接頤和園。說是專備上用,殊不知,這條專線是慈禧為了指揮靈便,控制和監視光緒的行蹤設置的。

據清代《郵傳檔》等書籍記載,這條專線以當年慈禧太後出入的頤和園水路碼頭「水木自親殿」為端點,經過西苑一直連接到光緒皇帝居住的中南海「來薰風門」東配殿。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皇家御用電話專線。

慈禧不準在皇宮里安裝電話,據說是因為「架桿立線」會影響皇家的風水。所以慈禧死了以後,她的靈柩需要移到清東陵的時候,北京電話局只好把東華門、北池子、東直門一帶沿途的電線桿臨時拆除了。

1910年4月,慈禧太後的侄女隆裕太後打破了「皇宮不得安裝電話」的禁令,在紫禁城設立了6部專線電話。安裝了一台10門小型電話交換機,這是中國最早的也是惟一的皇家電話局,電話主要連接紫禁城裡的建福宮、儲秀宮和長春宮等住所。

『肆』 電話的發明時間

電話的發明時間:1860年。

電話機是通過電信號雙向傳輸話音的終端設備。

歷史上對電話機的改進和發明包括:碳粉話筒,電話人工交換板,撥號盤,自動電話交換機,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雙音多頻撥號,語音數字采樣等。新技術包括,ISDN,DSL,模擬行動電話和數字行動電話機等。

(4)有線電話的發明擴展閱讀

電話發明故事:

有一次,當他在做電報實驗時,偶然發現了一塊鐵片在磁鐵前振動會發出微弱聲音的現象,而且他還發現這種聲音能通過導線傳向遠方。這給貝爾以很大的啟發。他想,如果對著鐵片講話,不也可以引起鐵片的振動嗎?這就是貝爾關於電話的最初構想。

貝爾發明電話的努力得到了當時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約瑟夫·亨利的鼓勵。亨利對他說:「你有一個偉大發明的設想,干吧!」當貝爾說到自己缺乏電學知識時,亨利說:「學吧」。

在亨利的鼓舞下,貝爾開始了實驗,一次不小心把瓶內的硫酸濺到了自己的腿上,他疼痛得喊叫起來:「沃森先生,快來幫我啊!」

想不到,這一句極普通的話,竟成了人類通過電話傳送的第一句話音。正在另一個房間工作的貝爾先生的助手沃森,是第一個從電話里聽到電話聲音的人。

貝爾在得知自己試驗的電話已經能夠傳送聲音時,熱淚盈眶。當天晚上,他寫給母親的信中預言:「朋友們各自留在家裡,不用出門也能互相交談的日子就要到來了!」

由於貝爾1876年3月10日所使用的這部電話機的送話器,在原理上與另一位電話發明家格雷的發明雷同,因而格雷便向法院提出起訴。一場爭奪電話發明權的訴訟案便由此展開,並一直持續了十多年。

最後,法院根據貝爾的磁石電話與格雷的液體電話有所不同,而且比格雷早幾個小時提交了專利申請等這些因素,作出了大家已經知道結果的判決,電話發明權案至此畫上句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話



『伍』 電話是怎麼發明的

電話是安東尼奧·梅烏奇發明的。同時他是義大利人。2002年6月15日,美國議會議定議案,認定安東尼奧·梅烏奇為電話的發明者,梅烏奇因而被稱為「電話之父」。

安東尼奧梅烏奇是美籍義大利人,他與電話結緣是從1849年開始,在給一個生病的朋友治療時,他發現了振動變為電流可以傳遞聲音的物理現象。從而開始了「會說話的電報機」的研究,此後他把自己發明的第一個電話接在工作室與卧病在床的妻子間。

(5)有線電話的發明擴展閱讀

梅烏奇向西部聯合電報公司寄去了模型和技術細節,但是沒能和該公司的主管人員見上一面。當他於1874年向西部聯合電報公司要求拿回這些材料時,卻被告知這些東西已經不見了。

兩年之後,也就是1876年2月14日,和梅烏奇共用一個實驗室的貝爾向美國專利局提出申請電話專利權。巧合的是,就在貝爾提出申請兩小時之後,一個名叫E.格雷的人也走進專利局,也申請電話專利權。從而引起了電話專利權之爭。不過貝爾和格雷的發明原理略有差異。

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原因是,當時美國最大的西部聯合電報公司買下了格雷和愛迪生的專利權,與貝爾的電話公司對抗。長時期專利之爭的結果是雙方達成一項協議,西部聯合電報公司完全承認貝爾的專利權,並不再染指電話業,交換條件是17年之內分享貝爾電話公司收入的20%。

在此之前,梅烏奇憤而提起上訴,為此,梅烏奇准備了一紙上訴狀,但為時已晚,他已經將近80歲,而且窮困潦倒,病魔纏身。當時最高法院同意以欺詐罪指控貝爾,但就在勝利的曙光就要顯現時,他卻於1889年10月18日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

『陸』 有線電話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隨著世界軍事通信手段的演進,電話、無線電等也引進了中國並應用於軍事領域。1900年至1906年,先後在南京、武漢、廣州、北京、上海等地興辦了電話通信,軍用有線電話通信也在軍隊中得到了普遍的應用。1900年前後,為了加強防務,在廣州督署及馬口、前山、威遠等要塞和廣海、寶壁、龍驤、江大、江鞏、江固、江漢等江防艦艇之間首先設置了無線電機。1905年,袁世凱購買了馬可尼式無線電機7架,分裝於北京南苑、天津、保定三處行營及海圻、海容、海籌、海琛4條軍艦上。與此同時,袁世凱還將天津小站舊時營房酌加修理,開辦了電信學隊。他從北洋六鎮中挑選部分士兵,編隊學習,開設通信勤務與軍用電線架接等課程,學制為一年。學員畢業之後,分配到各部隊負責通信工作。其後電信學隊與保定的信號學隊合並,改名為電信信號學隊,作為北洋軍中軍事通信的專業技術院校。

進人民國以後,隨著世界軍事通信手段的不斷進步,中國的軍事通信也不斷獲得長足的發展。為了適應軍事通信領域的發展,培養軍事通信人才,1913年,北洋政府成立了「施行電信通信教育,為軍事通信上必要事項之調查研究」的陸軍電信教導營。教導營直隸陸軍部,由軍學司主管,每期招收學員、學生各一班。學員50名,從各師曾任一年以上的排長中考選;學生528名,從各師服役一年以上的士兵中考選,學制分別為一年和兩年,畢業後各歸原師,在各師內組織教導班,「轉教該師營內軍士、兵丁,或令溫習」,以壯大部隊電話電報等通信技術力量。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了無線電訓練班,教官由海軍部電務科長陳可潛、科員沈琳等兼任,學員從福州海軍藝術學校未畢業學生中先後挑選了兩批共57名,分兩屆入營受訓,第一屆學員29名於1932年6月畢業,第二屆學員28名於1934年12月畢業,該訓練班隨之結束。1934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了陸軍通信兵學校,主要學習現代通信技術,分有線電班、無線電班、通信軍士訓練班、特種通信教導隊等。其中有線電班為招收各師步、炮兵中尉、少尉軍官入校學習,專授有線電話短期訓練。抗日戰爭開始後,陸軍通信學校除繼續開辦原有的學員隊、學生隊及軍士訓練班外,為適應戰時需要,將教育重點放在基本教練和戰斗教練上,如有線電和無線電的技術訓練與敷設等。空車方面,1932年成立的中央航空學校中設有電訊技術組,此後並成立了航空通信學校,培養空軍的軍事通信人才。1940年8月,國民黨航空委員會在成都恢復了中央航校原有的通信人員訓練班。1944年,以該班為基礎,擴充為空軍通信學校,以培養戰時緊缺的空軍通信人員。

近代和現代通信手段應用於軍事領域之後,極大地改變了戰爭的面貌。交戰雙方針對對方通信系統來獲取情報的行動也就從此開始了。1913年袁世凱刺殺宋教仁,引發二次革命。7月,袁世凱偵悉李烈鈞回到湖口准備發難,便派出北洋軍向贛軍發動進攻。由於孤軍奮戰,贛軍在與北洋軍的作戰中節節失利。在這種情況下,湖南都督府軍事廳與四川軍隊進行電報聯系,約其三路出兵,會攻武漢,威脅北洋軍的側背,將贛軍從困境中解救出來。結果這封電報被貴州都督唐繼堯截獲,並密告了北洋軍,致使三路會攻武漢的計劃破產。這是中國較早地運用電報來獲取軍事情報的戰例。

『柒』 有線電話,有線電報,無線電報的發明者是誰

有線電話:貝爾(英國人)
無線電話:馬丁-庫帕(美國人)
有線電報:莫爾斯(美國人)

『捌』 電話的發明過程

電話的發明者叫貝爾。他原是蘇格蘭人,生於1847年。24歲時移居美國,不久加入美國籍。1873年他已是波士頓大學語言生理學的教授。一次,他企圖通過一根電報線來同時傳遞幾個信息。他的設想得到了妻子梅布爾.哈伯德與岳父的支持。梅布爾是聾子,以前是貝爾的學生。她父親較富有,為女婿的科學試驗慷慨解囊,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持。

貝爾的不少朋友卻希望他鑽研電報術。但發明家不以為然。他心裡唯一惦記的事,就是要完成傳遞人聲的工作。他先試製成「諧和電報」――在一根導線上連接由帶電蘆葦組成的兩個豎琴模樣的集合。每根蘆葦在導線的那一頭都有同頻率的對應者。貝爾把兩個「豎琴」掛在磁性薄膜上。這薄膜是模仿人耳的一種裝置。

有一天,貝爾的助手托馬斯.沃森擺弄夾住了的蘆葦,而貝爾卻從導線上聽到了鄰室傳來的撥動的弦音。他記下了事實,從而導致進一步試驗。試驗過程中,貝爾遇到不少困難。但他是個虛心好學的人,因而在向別人求教時,得到過一些著名科學家的指導與幫助,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學家赫爾姆霍茨、約瑟夫.亨利、愛迪生等。

1876年3月10日,貝爾通過送話機喊道:「沃森先生,請過來!我有事找你!」

在實驗室里的沃森助手聽到召喚,像發瘋一樣,躍出實驗室,奔向貝爾喊話的寢室去。他一路大叫著:「我聽到了貝爾在叫我!我聽到了貝爾在叫我!」……

這樣,人類有了最初的電話,揭開了一頁嶄新的交往史。1877年,第一份用電話發出的新聞電訊稿被發送到波士頓《世界報》,標志著電話為公眾所採用。1878年,貝爾電話公司正式成立。

早期的人工電話交換機。它能為50家電話用戶提供服務

『玖』 誰發明了有線電話

貝爾

閱讀全文

與有線電話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