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葫蘆發明

葫蘆發明

發布時間:2020-12-18 05:32:04

㈠ 葫蘆絲是誰發明

小學生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傣家的小夥子叫傣山,他有一個心上人,他們過著幸福的日子。
一次,山洪爆發了,傣山抱起一個葫蘆,決定救出被困的心上人。於是傣山呼吸了一口氣跳入洪水中,游到中途,碰到了鯊魚,傣山准備逃走,可傣山沒有鯊魚的游的快,傣山就要變成鯊魚美餐的時候,看到了一座小島,傣山用力一游,沖上了小島,躲過了鯊魚。傣山上了小島後就找他的心上人,打聽到他的心上人被困在個大山裡,傣山於是上了那座山,山裡有條大蛇,是看他的心上人的,傣山只有殺這條蛇,他的心上人才可以救出來。
傣山想在晚上把這條大蛇殺死,晚上傣山到了蛇的巢穴,看見大蛇在睡覺,他悄悄的來到蛇的身旁,抓起蛇的七寸,蛇被打死了,原來,蛇是個大壞蛋。後來,傣山救出了他的心上人,但山洪還沒有停止。「只有作出一種一個人也不知道的樂器,才能停止山洪」,傣山聽到了一個聲音。於是傣山和他的心上人共同製作出了一種叫葫蘆笙的樂器,山洪停止了。這場面感動了神仙,神仙手一揮,頓時鮮花盛開、孔雀開屛,祝福傣山和他的心上人永遠幸福。葫蘆笙被傣族人世世相傳。

葫蘆絲的歷史較為悠久,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它是由葫蘆笙演進改造而成的。在構造上仍保持著古代樂器的遺制,簫管數目正與三管之龠相同,兩支副管不開音孔也和古簫完全一樣,而發出持續的五度音程,則與古龠的「以和眾聲」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開有7個音孔,與後世的簫笛非常近似,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飛躍。

㈡ 為什麼救生圈起源於葫蘆

救生圈是人們水上遇險時賴以求生的一種工具?夏天去游泳,為了安全起見,人們常喜歡帶上救生圈,初學游泳的人更喜歡和它做伴,就是熟悉水性的海員出海時也總要在每艘船上預備著?

救生圈通常由軟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較小的輕型材料製成,外麵包上帆布?塑料等?供游泳練習使用的救生圈也可以用橡膠製成,裡面充有空氣,也叫作橡皮圈?

過去有人認為救生圈是由歐美傳入我國的,其實,救生圈乃是我們中國人創造發明的?

早在兩三千年前我國就有了「救生圈」,那就是幹了的葫蘆?《易經》里所說的:「包荒,用馮河」,根據郭沫若先生的解釋,就是「用葫蘆渡河」?

《詩經》中也說「的有苦葉,濟有深涉」,聞一多先生將《詩經》中的這一記載譯為:「葉子枯了,葫蘆也幹了,可以擇來做腰舟用了?」

我們認為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抱著枯乾的葫蘆,就能使身體浮在水面上,不致淹死?這葫蘆便是最原始的救生設備?後來,凡是在海上航行的船隻,大都帶著葫蘆,以防不測?由此可見,我國古代人民是利用幹了的葫蘆浮水渡河的,這就是最原始的救生圈?

再後來,救生圈的製作方法大大前進了一步,有人開始用軟質木料?蘆葦等編製成一個環狀物體,讓人可以鑽進去,使環托住人的身體,這種環形的救生圈使用起來要比葫蘆方便得多,遂成了名副其實的救生「圈」了,宋人稱之為「浮環」?

救生圈

㈢ 葫蘆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葫蘆是中華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人們常掛在門口用來避邪、招寶。上至百歲老翁,下至孩童,見之無不喜愛。就連電視劇中也要賦於葫蘆以多能和神話的功效。緣由之一也不乏因其有著古老的淵源。葫蘆的枝「蔓」與萬諧音,每個成熟的葫蘆里葫蘆籽眾多,漢族就聯想到「子孫萬代,繁茂吉祥」;葫蘆諧音「護祿」「福祿」,加之其本身形態各異,造型優美,無須人工雕琢就會給人以喜氣祥和的美感,古人認為它可以驅災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孫人丁興旺。亞腰葫蘆在外型上看是由兩個球體組成,象徵著和諧美滿,寓意著夫妻互敬互愛。如果夫妻緣薄,可以擺放一隻在床頭,加強夫妻情分,增加夫妻感情。葫蘆還用作除病之用,只須掛在病者的床尾或擺放在病者的睡側。就可以吸取病人身上的病氣,使其快速的好起來。如果是健康人,則可以吸取人身上的晦氣,提升運勢。葫蘆掛在大門外,則有保屋內人平安的作用。因此,千百年來,葫蘆作為一種吉祥物和觀賞品,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和珍藏。葫蘆不但在古代人民的物質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與文學、藝術、宗教、民俗、神話傳說乃至政治等關系也十分密切,圍繞葫蘆所形成的種種意識形態,無疑是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博大精深,葫蘆文化經歷數千年的歷史積淀,以其獨特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現代文化中仍佔有重要的地位。我國至少有20多個民族拜匏,也就是崇拜葫蘆,並有葫蘆神話相伴隨。聞一多在《伏羲考》中,列出了與葫蘆相關的神話49種;我省有學人統計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就發現葫蘆神話119則。
葫蘆神話大多有這樣一些內容:葫蘆是誕生始祖的母體;是先祖靈魂的歸宿地;葫蘆籽是萬物的種子;葫蘆笙聲是祖先的聲音。[7]總之,葫蘆已成為觀賞、收藏、實用的上好佳品,是中華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徵。葫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中國考古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7000年前的葫蘆及種子,是目前世界上關於葫蘆的最早發現。葫蘆在中國古代有許多記載,同時關於其名稱也有多種叫法,「瓠」、「匏」、「壺」、「甘瓠」、「壺盧」、「蒲盧」均指葫蘆。「壺」、「盧」本為兩種盛酒盛飯的器皿,因葫蘆的形狀和用途都與之相似,所以人們便將「壺」、「盧」合成為一詞,作為這種植物的名稱。而「葫蘆」則是俗寫,並不符合原意。不過後來人們約定俗成地寫作「葫蘆」,一直延續到現在。葫蘆文化研究者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鍾敬文認為,葫蘆文化是中華民俗文化中具有一定意義的組成部分。中國的好些民族都有起源於葫蘆的神話,葫蘆被當作祖先的來源看待。從文獻上看,中國古代民間就有以葫蘆等為多子象徵的信仰。後來道教興起,葫蘆被納入其宗教體系,增加了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佛教的傳入和流布,也給葫蘆增添了新的花葉。現在民間傳承的故事中,葫蘆成為一種「靈物」。例如廣泛流傳的「寶葫蘆」故事就說故事的主人翁擁有了寶葫蘆,想要什麼就可以有什麼。這表現了過去貧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那使他們慾望得到滿足的手段就是得到寶葫蘆。所以說,葫蘆是中華文化中有豐富內涵的果實,它是一種人文瓜果,而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瓜果!

㈣ 葫蘆瓷瓶是哪個朝代開始的

提起葫蘆式陶瓷造型,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就發明了陶器,這也表明人類開始進入文明生活時代,同時也誕生了最初的陶器造型。有專家推測,葫蘆可能是中國陶器的祖先。
我國種植葫蘆已有七千年的歷史,葫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一到秋季,葫蘆果實進入成熟期,漸顯金黃色,而且形態各異,人們習慣稱它為葫蘆。
由於葫蘆殼體厚薄適度,質地堅韌,表面光滑,葫蘆的長勢、長姿可以人為控制。為了滿足人們生活需求葫蘆容積可大可小,其尺寸可長可寬,很適宜做成各類日用器皿,渡河用葫蘆筏等。在「玻璃時代」及「塑料時代」來臨前的幾千年裡,葫蘆在人們日常生活和勞動中隨處可見,因此人們十分熟悉它。
天然「S」形態的葫蘆,有很強烈的動感美。上下兩部分尺寸不同的球狀體通過曲率特別大的束腰連接在一起,在柔性的重復與呼應中很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葫蘆的漢語諧音是「福」、「祿」用此表達人們美好的追求。因此,葫蘆為歷代各階層人們所喜愛。
宋代是我國瓷業大發展時期,產生了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瓷和形成了八大窯系。
宋代瓷器品類繁多,造型多種多樣,那時較為流行的瓶就有玉壺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洗口瓶、直頸瓶、橄欖瓶、琮式瓶、膽式瓶以及葫蘆式瓶等。
宋代飲酒風氣甚濃,尤其是居北方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更甚。故南北各個瓷窯場也普遍燒制酒壺。據考證,當時酒壺就不下十幾種,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較為珍貴的葫蘆式執壺。
定窯是宋代名窯之一。它始燒於唐,盛於宋,衰於元。它的燒制地點在今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燕北村。曲陽西倚山西高原,處於山西台背鈄的東緣。這里丘陵起伏,海拔高度多在100米至500米。由南向北蜿蜓數百公里的丘陵地帶盛產煤、鐵礦、鋁土礦,它們都是生產瓷器必不可少的原材料。曲陽正處於華北大平原的西麓,南下是河南,北上緊連河北北部,內蒙和遼寧。旱路交通通暢。所以定窯的生產工藝很容易向四周擴散。在宋遼、宋金對峙時代,戰爭頻繁,定窯的窯工們也很容易成為遼、金政權的俘虜,將定器的生產工藝傳播到敵占區,一夕間在南北寬廣地區形成了寵大的定窯系諸窯。
考古挖掘的資料也證實了上述歷史情況。在今遼寧省昭烏達盟巴林左旗遼上京臨潢府故城就發現了生產定窯產品的窯遺址。
宋代定窯以燒制白瓷為主。早已為世人所熟知,其實定窯也兼燒黑釉、黑白釉、醬色釉及綠釉,而且產量也有一定的規模。在明曹昭《格古要論》中說「有紫定色紫」。
紫定的釉色實際上就是芝麻醬色。按「純天然礦物色A型分類標准」,對比之後發現其色為A12-3#,即岩岱赭色。
定窯系各窯普遍兼燒醬色釉。其中不泛出現珍品。比如「紫定葫蘆式執壺」,為宋遼時期較為流行的器型之一。這把執壺通高22厘米,口徑3.8厘米,足徑6.5厘米。葫蘆體下部碩大近似於圓球體。通體施醬色釉底為露胎圈足,胎質粗糙,硬度高而堅實、灰黃色,以泥條墊燒。
還有「黃釉葫蘆式執壺」(《兩宋瓷器》)。壺通高24.8厘米,口徑2.8厘米,足徑6.7厘米,底為圈足,流細小而彎曲,是遼瓷中少見的珍品。
1980年北京金代烏古倫窩論墓出土一把葫蘆式青瓷執壺(見《中國古代酒具》P344)釉色淺青灰色。執壺通高28.4厘米,口徑3.1厘米,底徑9.3厘米,最大腹徑17厘米,整個器物體形碩大。該執壺造型應由宋遼時期常見的葫蘆式瓶演變而來。平底可見有細小支釘痕跡,具有汝窯瓷的特點。
1978年赤峰哈金溝村發現一處元代窯藏。其中就有一把「影青葫蘆式執壺」(見《文物》1984年5月刊)。通高10.8厘米,最大腹徑7.2厘米,底徑4.5厘米,是一把尺寸較小的執壺。
遼、金、元皆為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他們習武、善騎、喜酒。所以那個時期能夠出現葫蘆式執壺總是一件合情合理之事。
到了元末明初那段時間,葫蘆式執壺就很難見到了,代之而起的酒壺類似於玉壺春瓶式的青花釉里紅執壺。
明清兩朝多見葫蘆式瓷瓶。其中一件「天民樓」藏品,為「青花扁腹綬帶葫蘆瓶」。口部以下鼓起、短頸,兩側附綬帶雙耳、肩圓腹、圈足為略呈長方的橢圓形、腹部可見橫向接痕。葫蘆上部飾一周纏枝竹石菊花、扁圓腹兩側皆繪中心為太極圖,並有八瓣長形花瓣組成的寶相花。腹部周緣為一圈葉紋邊飾,兩耳下端呈如意形。
這件永樂年間青花葫蘆瓶,顏色鮮麗濃艷,有明顯的褐黑色結晶體,不難看出使用了伊拉克產所謂蘇麻離青鈷料,才有這等好的發色。釉質肥潤,微閃青色,美不勝收。想當年受汪慶正先生之邀在上海博物館看到這件珍品時,汪先生贊不絕口。
此外,明成化「青花纏枝蓮紋葫蘆瓶」、嘉靖「青花雲鶴八仙圖葫蘆瓶」。它們多為道士作法或盛裝仙丹用的葫蘆瓶。這時使葫蘆瓶蒙上了一股「仙氣」攜帶了一股子「葯氣」。
清朝康熙晚年創燒了粉彩,它借鑒了琺琅彩的燒造技法,即較多地採用玻璃質的透明顏料和琺琅質的不透明顏料,經過洗染,打底色,平填,接填等技巧填色後再經過燒制,顏色不僅固定在釉面上,而且像釉一樣光澤瑩亮,大放異彩,紋繪豐富厚實極富有立體感。
乾隆時期將秀麗淡雅或濃裝重彩的粉彩用在獨具天然姿態的葫蘆式造型瓷器上,再加上瓷質精細潔白,使之粉彩葫蘆式瓷器更加光彩照人。像「粉彩綠地折枝花紋葫蘆式瓶」的整體藝術效果更使人傾倒。
縱觀中國數千年的陶瓷發展史,每個歷史階段毫無例外地都能見到葫蘆式陶器、瓷器的身影。由於歷朝歷代的人們喜歡葫蘆造型,而成為經久不衰很具傳承性的少數幾種造型之一。天姿美麗的造型,萬紫千紅的紋飾以及神秘的窯變效果,也早已使葫蘆式瓷瓶名揚天下。

㈤ 葫蘆飛雷是製造出的

當時彝族人民發明葫蘆飛雷這種武器,並不是用於打仗,而是用來狩獵。內由於彝族人民生容活在雲南省的哀牢山地區,而且這里出產天然的火硝、硫磺、木炭,又種植葫蘆,這為彝族人民創造葫蘆飛雷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彝族人民經過長期的實踐,首先認識到了火葯。這種「手榴彈」的導火索是只有當地才生長的一種引火草製作的。又經過反復試驗,終於製造出葫蘆飛雷。

㈥ 電動葫蘆是誰發明的

具體是誰發明的還真不好說

都是一點一點改進到現在這個模樣
我們製造電動葫蘆這類設備

㈦ 葫蘆絲是哪一民族發明的樂器

葫蘆絲又稱「葫蘆蕭」,傣語稱「芘南母倒」。主要流傳於滇西的傣族、阿昌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地區,是青年男女用來表達愛慕思念之情的樂器。在傣族民間神話傳說中相傳: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發,一個傣家小卜冒(小夥子)抱著一個大葫蘆,沖過肆虐的洪水,救出自己心愛的小卜哨(小姑娘)……於是他忠貞不渝的愛情感動了佛祖,佛祖便把竹管插入金葫蘆,送個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捧起金葫蘆吹出了美妙的韻律。頓時風平浪靜、鮮花盛開、孔雀開屏,祝願這對情侶吉祥幸福。從此葫蘆絲便在傣族人家世代相傳。

葫蘆絲發音優美、親切、略帶鼻音、含有憂郁的韻律感,古人雲之「彩雲之南獨神韻,繞梁三日音不絕」,葫蘆絲擅長於表達溫柔細膩的感情,給人以朦朧憂郁的美感。因為它的發音猶如抖動的絲綢那樣飄逸、親柔而得名「葫蘆絲」。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

巴烏流傳於我國西南邊陲的哈尼族、彝族民間,是一種彈簧震氣吹奏的樂器,外形類似笛子,常用於自娛自樂性的獨奏,極富民族特色,但在雲南主要流傳於西雙版納等少數民族集居的地區。

葫蘆絲。又稱葫蘆簫。雲南少數民族樂器。以前主要流傳於傣、阿昌、德昂等民族中。其音色輕柔細膩,圓潤質朴,極富表現力。在雲南,深受人們的喜愛。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舞台都能聽到葫蘆絲演奏的優美音樂。近年來在國內外頗受矚目。

葫蘆絲屬於簧管內樂器。常見的葫蘆絲是由一個作為共鳴腔的葫蘆和三根竹管組成。竹管插入葫蘆的一端有簧片。中間竹管為主管,兩邊為附管,主管上開有七個按音孔(上六下一)。副管無按音孔,一般只能發一下固定音,用作和聲以豐富其表現力。曲調多有深情、委婉之特點。

㈧ 古人放針線的銅葫蘆是什麼年代的東西

古人放針線的銅葫蘆肯定是在青銅器發明之後才有的東西,而且古代的概念太寬泛,應該是唐宋元,明清,哪個朝代的?我認為既然古人都有放針線的葫蘆,所以哪個朝代的都有?

㈨ 葫蘆絲是誰發明的

葫蘆絲沒有明確的發明者。
葫蘆絲的歷史較為悠久,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它是由葫內蘆笙演進容改造而成的。在構造上仍保持著古代樂器的遺制,簫管數目正與三管之龠相同,兩支副管不開音孔也和古簫完全一樣,而發出持續的五度音程,則與古龠的「以和眾聲」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開有7個音孔,與後世的簫笛非常近似,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飛躍。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民族音樂工作者對葫蘆簫進行了不斷的改革。1958年,雲南省歌舞團首先把音域擴展為14個音。北京的一些文藝團體又製成兩種新葫蘆簫。其中的六管葫蘆簫,可以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和音旋律加持續音。既保持了原來樂器特有的音色和風格,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在中國民族樂器大花園中,它已成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1980年初,中央民族樂團訪日小組,曾用這種新葫蘆簫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歡迎和好評。
傣族人民多才多藝,能歌擅舞。在節日里,不論是在江中劃龍舟或是在江邊放高升,還是在廣場上趕擺,或是在竹樓里飲酒歡歌,都可以聽到動人的歌聲。贊哈(民間歌手)在葫蘆絲的伴奏下唱著古老的傳說和美麗的神話,唱著舊社會的苦難和新社會的幸福。

閱讀全文

與葫蘆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
投資被騙報案有期限嗎 瀏覽: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