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東亞文化圈有哪些國家
漢字文化圈,又稱東亞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其指的是文化相近、歷史上受中國及中華文化(或漢文化)影響、過去或現在使用漢字、並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韓越稱之為「漢文」)作為書面語(並不使用口頭語言的漢語官話作為交流媒介)、受中華法系影響的東亞及東南亞部分地區的文化區域。即如今的中日韓朝越五國加上港澳台三地區,越南由於去中國化年深日久,也有學者認為已經不屬於中華文化圈。,新加坡雖以華人居多,但一般認為屬於西方文化圈。
大中華地區或大中華區是一個地域名詞, 於1980及1990年代開始流行,大中華地區因此先用於經濟、商業領域,涵蓋以華人為多數住民之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及澳門。
附屬國是指名義上擁有主權,實際上在外交、經濟和軍事等方面依附於強國並受其控制的國家,與朝貢國的概念不同。
歷史上中國的附屬國:朝鮮(包括歷史上的高麗百濟新羅),琉球(包括歷史上的琉球三國),越南(不同時期稱作安南、扶南、日南、南越、越國等均為中國藩屬),蘇錄(今菲律賓的蘇祿島),呂宋(今菲律賓呂宋島)緬甸,南掌(或稱寮國,今寮國),暹羅(今泰國)浩罕(位於今烏茲別克境內)博羅爾都(今阿富汗境內邦國)大勃律,小勃律,廓爾喀(此三國屬於今尼泊爾),拉達克、哲孟雄、錫金(此三國現已被印度吞並)不丹。
受漢字影響的國家即如今的日本韓國朝鮮越南,受漢字影響的文字還有歷史上的西夏遼國女真創建的本民族文字。
B. 漢字文化圈的有多大,包括多少國家地區
漢字文化圈具體指漢字的誕生地中國以及周邊的越南、朝鮮、琉球、日本回。 這些地域主要是農耕民答族,存在有冊封體制,歷史上完全使用或與本國固有文字混合使用漢字,古代官方及知識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韓國稱之為「漢文」)作為書面語言。另外,有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雖然位於漢字文化圈地區內,但不使用漢字。現在,韓國語、越南語和日本語詞彙的6成以上都是由古漢語派生出的漢字片語成的。
漢字文化圈地域
大中華地區(部份)
中國大陸的漢族聚居地
中國大陸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如苗族、壯族、回族、滿族、白族、納西族等
中國香港
中國澳門
中國台灣
朝鮮半島(朝鮮、韓國)
日本
越南
琉球(沖繩)
東南亞華人聚居地
新加坡(有時也被納入大中華地區)
馬來西亞華人聚居地區(如:檳城)
印度尼西亞華人聚居地區
泰國華人聚居地區
C. 漢字文化圈的文化差異
關於漢字文化圈內各國專有名詞的翻譯 漢字文化圏內用漢字表記的專有名詞(地名、人名),翻譯到圈內其它地域時,以往通常按照當地相應的漢字讀法(通常採用音讀)來讀。但是這種專有名詞翻譯原則在近代以後產生了變化,主要原因是朝鮮半島和越南的漢字廢止。
屬於漢字文化圈的各國,按照傳統都將彼此之間的專有名詞(人名、地名等)中的漢字用各自的語言的漢字音念出來。
例如「日本(日語發音:nippon或nihon)」一詞在漢語普通話、朝鮮語、越南語中便分別念作「ri-ben」、「il-bon」和「nhat-ban」。這是因為這些國家都用各自的漢字音念「日本」兩個漢字。
就日語而言,「毛澤東」念「mou-taku-tou」、「濟州島」念「sai-shu-tou」、「阮福映」念「gen-fuku-ei」。當然,這些讀法只能在日本語中通用,與當地語言(漢語、朝鮮語、越南語) 的發音不相同。
對於中國沿用漢字的地區的固有名詞,日本一般仍慣用日語漢字音讀法。但是對於越南、朝鮮等已經廢除漢字或者漢字使用率極低的國家的專有名詞,日本則日益趨於使用從當地語言的讀音音譯的讀法,這種讀音被稱為「現地音」。
日本的傳媒於80年代開始對韓半島的專有名稱改用現地音讀法,所以現在一律以現地音讀法為准。所以,「濟州島」被按照從韓語的音譯念作「che-ju-do」或者「che-ju tou」。但是,與歷史有關連的用語則往往不受此限制,如「李承晚ライン」及「光州事件」等則仍普遍使用日語漢字音讀法。近代以前的人名如「李舜臣」和「金玉均」等普遍仍以日語漢字音讀法分別念作「ri-shun-shin」和「kin-gyoku-kin」,但現時教科書則有時將日語和當地 (朝鮮語) 發音並列出來,有時乾脆只標出當地發音。
由於越南廢除漢字的時間比較長,所以日本對越南的固有名詞多使用當地讀法。現在日本稱越南為「ベトナム(betonamu,從「vietnam」的音譯)」而非「etsu-nan(「越南」兩個漢字的日語漢字音讀法)」。日文中的朝鮮/韓國專有名詞會以漢字表示,並且在漢字之上用片假名註明當地 (朝鮮語) 讀法,但越南的固有名詞則幾乎完全不用漢字表示。現在日本只會用片假名「ホーチミン(hou-chi-min)」來代表「胡志明」,幾乎完全不用「胡志明」這三個漢字,亦不會按日語讀法念作「ko-shi-mei」。另一方面,日本對於越南古代的人名、地名、歷史用語、古代寺院名稱、年號等則仍然使用日語漢字音讀法。
原則上,日語漢字音讀法一般使用漢音,但往往有例外,如台灣的「高雄」訓讀為「takao」,「西太後」使用濁音念「sei-tai-gou」,「金日成」、「濟物浦」亦分別使用促音念作「kinnissei」和「saimoppo」,而「金正日」念作「kin-sei-nichi」或「kin-shou-nichi」均可。
至於漢語,則一律把朝鮮、越南的人和事物以漢語讀音念出來,甚至是日語的訓讀詞彙,也多採用漢字音讀法而非音譯。
現代的朝鮮語一般以當地讀法去念中國、日本、越南等地的專有名詞。但對於有歷史關系的用語則使用朝鮮語漢字音讀法,例如「豐臣秀吉」念作「pung-shin-su-gil」,而著名的地名如「東京」亦常常念作「tong-gyeong」。
就越南語來說,其一般以當地的讀法(即現地音)去念日本、朝鮮/韓國等地的專有名詞。但對於中國的專有名詞,則多以越南語漢字音來讀。對於涉及歷史的專有名詞,越南語仍多以現地音去念日本、朝鮮/韓國等地的歷史專有名詞,而用漢越音讀中國的歷史的專有名詞。 中文方面 中文世界對於朝鮮和越南的專有名詞的翻譯仍然完全採用漢字。但是由於近代以後朝鮮半島和越南的漢字廢止,由於表面上無法分辨使用的是哪個漢字,從而使某些朝鮮、越南的源自漢字的專有名詞的翻譯產生了偏差,同樣在使用假名的日本人姓名的翻譯上,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
日本女演員「宮沢りえ」、現代中文通常翻譯成「宮澤理惠」。其實她的本名是「宮澤梨繪(宮沢梨絵)」。這是因為翻譯者判斷其名字「りえ」的發音用日本語通常表記為「理恵」,所以就用下去了。在對朝鮮半島和越南人名、地名的翻譯上也出現有同樣的情況,例如韓國女演員宋慧教(송혜교)在華人社會卻常被譯為「宋慧喬」,本名反而很少人知道,另外有不少韓國演員姓名都有好幾個不同的中文翻譯,卻未必是正確的。
對於用固有詞表示的專有詞彙,中國方面雖盡可能使用漢字表記(若存在),但有時採用音譯。例如韓國首都,舊名為漢城(한성, Han-Seong),為漢字詞,現代漢語直接使用其原漢字「漢城」表示其名稱。1946年8月15日韓國發布城市憲章,並將其首都改稱為「서울(發音為:Seo-Ul)」,「서울」為朝鮮語(韓語)固有詞,無對應的漢字,2005年以後,中國(包括台灣、香港)逐漸採用音譯的「首爾」來表示該城市名稱(原漢城市議會宣布城市中文名稱更改,韓國政府追認通過,並希望世界共同更改)。同樣位於漢字文化圈的日本和越南,也曾使用相應的漢字詞表示其舊稱,如日語的「漢城」、越南語的「Hán Thành」(「漢城」的漢越音)。漢城改名後,日本首先改用音譯表示其固有詞的名稱「서울」,叫做「ソウル」(souru),越南語後來也採用音譯,由於越南20世紀40年代開始採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國語字),其音譯則直接使用韓文羅馬字「Seoul」。 日文方面(日語里的漢字) 中國字在日語中叫漢字,實際上是表意符號,每一個符號都代表一件事或一個觀點。常見的是一個漢字有一個以上的音。在日本,漢字是用來書寫起源於中國的詞和土生土長的日本詞。
「日本語」是漢字。「日本語」就是「日語」的意思了,但它的發音卻不是中文發音。「日本語」的讀音為「にほんご」(發音「ni hon go」)。在這里,假名「にほんご」就相當於日語中漢字「日本語」的拼音了(當然它並不是真正的拼音)。日文中有很多漢字,它們大部與其漢字意思有關,但讀音往往不同。盡管較完整的日文字典所收的漢字可達50000個,但現在使用的數目要小得多。1946年,文部省將通用和正式使用字的數目定在1850個,包括小學和初中所教的996個字。這一單子在1981年被略有擴大的1945個字的單子所代替,盡管大多相同。報紙以外的出版物不受此單子的局限。而且,許多讀者了解詞義的漢字的數目比標準的公立學校的課程所教的漢字多得相當多。
2010年4月,日本文化審議會漢字小委員會匯總了新常用漢字表的最終方案,共收錄了2136個字。除在現行1945個漢字的基礎上新收錄「俺」、「岡」、「賂」等196個字外,還將刪除「匁」等5個字。該委員會最快將於2010年6月向日本文科相匯報新常用漢字表,預計將在2010年內公布。
2010年的此次修改工作結合了電腦、手機等信息工具的普及使復雜漢字也變得易用的社會現狀。這將是1981年現行常用漢字表制定以來首次被修改。委員會根據組詞頻率高、漢字比假名更易領會等標准進行選定。雖然僅在固有名詞中出現的漢字原則上不在收錄之列,但都道府縣名稱中所用的「岡」、「熊」、「茨」、「栃」、「埼」、「梨」、「阜」、「奈」、「阪」、「媛」和「鹿」共11個通用性較高的字被新收錄在方案之中。此外,近畿的「畿」、韓國的「韓」也將添加至新表中。應內閣法制局的要求,最終方案中還增加了「法律中常用」的「勾」、「賂」等4個漢字。「郁」等筆畫較多的漢字也將收錄在內。 日文方面(日語的國字) 日文里「 國字」這個詞有三個意思一是日本國的文字, 包括漢字、假名等用來記錄日語的所有的文字元號;二是日本人創造的假名, 以區別於由中國傳去的漢字;三是日本人模仿漢字的結構自造的漢字。但日本人通常所說的「 國字」 , 是指第三種意思。這時的「 國字」又叫「 和字」 、「 俊字」 、「 和俗字」 、「 和制漢字」等。在這里要討論的問題就是第三種意思的「 國字」 。 漢字傳入日本後, 日本人就舍棄漢字的音而用其形和義來表示日語的固有詞彙, 如用「 山」 表示「 やま」,用「 海」表示「 うみ」」等。但由於日本的自然環境,社會形態, 生活習慣等諸多方面與中國不同, 所以日 語里有些概念是漢語里所沒有的, 也就找不到相應的漢字來表示日語里的這些概念, 於是日本人就模仿漢 字的結構自造漢字來表示日語里的這些概念。如造「 榊」 (讀作さかき)字表示祭神之樹, 造「 辻」 (讀作つじ)字表示十字路口, 造「峠」( 讀作とうげ)字表示山路由上山轉向下山的最高處, 造「 躾」( 讀作しつけ)字表示禮節、禮貌上的教養、管教。 國字的大部分是用六書的「會意法」創造的,即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漢字或漢字部件組合在一起表示一個概念。下面舉幾個典型的會意法造的國字。 辷る(すべる):走之旁和意為平滑的「一」字組合表示「滑」、「發滑」(註:該詞又作滑る) 辻(つじ):和「十」組合在一起表示「十字路口」。 日文方面(音読、訓読、熟字訓) 日文中大量使用漢字。日文中的全部漢字約有幾萬個之多,但是常用的則只有幾千個。1946年10月日本政府公布了「當用漢字表」,列入1850個漢字。1981年10月又公布了「常用漢字表」,列入1946個漢字。在教科書和官方文件中,一般只使用列入「常用漢字表」中的漢字。 每個漢字一般都會有兩種讀法,一種叫做「音讀」(音読み/おんよみ),另一種叫做「訓讀」(訓読み/くんよみ)。 「音讀」模仿漢字的讀音,按照這個漢字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時候的讀音來發音。根據漢字傳入的時代和來源地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唐音」、「宋音」和「吳音」等幾種。但是,這些漢字的發音和現代漢語中同一漢字的發音已經有所不同了。「音讀」的詞彙多是漢語的固有詞彙。 「訓讀」是按照日本固有的語言來讀這個漢字時的讀法。「訓讀」的詞彙多是表達日本固有事物的固有詞彙等。 有不少漢字具有兩種以上的「音讀」音和「訓讀」音。 部分詞例如下: 音讀詞例: 青年(せいねん)、技術(ぎじゅつ)、戀愛(れんあい)、翡翠(ひすい)、読書(どくしょ)、人(じん,にん)、幸福(こうふく)、 訓讀詞彙: 青い(あおい)、術(すべ)、戀(こい)、好き(すき)、読む(よむ)、人(ひと)、幸せ(しあわせ)、漢字的音讀、訓讀 漢字「海」可以讀成「カイ」也可以讀成「うみ」。「カイ」是它的音讀,「うみ」是它的訓讀。 音讀是基於從我國傳入日本的發音而形成的發音;訓讀是將與漢字的意思相對應的「和語」————日本原先就有的語言發音作為它的讀音固定下來而形成的。 「史·憲·巨」等漢字一般只使用它們的一種音讀,「貝·又·咲(さ)く」一般只使用它們的一種訓讀,但這類漢字較少。日文里的漢字通常都有兩三種甚至更多的音訓讀發音。比如「生」,音讀可讀作「セイ·ショウ」,訓讀可讀作「いきる·いかす·いける·うまれる·うむ·おう·はえる·はやす·き·なま」等。 同上面所說的,漢字每個字都有與之對應的音讀、訓讀,但也有一些比較特殊。比如「梅雨」,它的發音為「つゆ」,不能把每個漢字分別讀什麼區分開來。我們把這類發音叫做「熟字訓」。以下這些也是「熟字訓」: 田舎(いなか) 時雨(しぐれ) 相撲(寫作「相撲」,すもう) 土產(みやげ) 為替(かわせ)紅葉(もみじ) 吹雪(ふぶき) 足袋(たび) 日和(ひより) 朝鮮文/韓文方面 韓國對於中國的人名、地名部分採用現地音來音譯(如: 北京-->베이징 Beijing),部分採用漢字音直譯、即把中國的人名、地名的漢字用朝鮮語的音讀方法讀寫出來(如: 北京-->북경)。韓國對於日本和越南的人名、地名大部分採用現地音來音譯(如:河內 Hà Nội -->하노이)。
朝鮮對於中國、越南的人名、地名的翻譯,較之韓國來說,使用漢字音直譯的情況多一些。這亦影響到中國大陸的官方機構及韓國商人在中國的生活。舉例說:「吉林」按這兩個漢字的韓語發音「길림」(Gillim),無論是吉林當地的朝鮮語出版物還是在當地生活的韓國商人,都一律採用「길림」這種寫法。可是,在韓國當地的報章,卻一律把「吉林」按其普通話發音寫成為「지린」(Jilin)。這使雙方在溝通方面出現不少問題。 越南文方面 越南對於中國的人名、地名多採用漢越音翻譯。即把中國的人名、地名的漢字用越南語的音讀(漢越音)方法讀寫出來。對於日本和韓國的人名、地名多採用音譯,即直接引用其相應羅馬字的寫法。
日本現任首相安倍晉三的名字用越南語寫作「Abe Shinzō」,這是用現代日本語的讀音來轉寫的表記方法。「安倍晉三」這四個漢字用越南語的漢越音讀為「An Bội Tấn Tam」,但是這種表記方法一般不使用。朝鮮語亦有同樣的翻譯方法。
D. 漢語在漢字文化圈傳播有什麼共同特點
漢字文化圈(日文漢字:漢字文化圏;日文假名:かんじぶんかけん;諺文:한자문화권;韓文漢字:漢字文化圏;越南文:Vòng văn hóa chữ Hán;越南漢喃文:忺文化ᨸ漢;英文:Sinosphere),又稱又稱東亞文化圈、儒家文化圈、中華文化圈,具體指漢字誕生地中國以及周邊的韓國、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國家和地區。 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
漢字文化圈是指歷史上曾受中國皇帝冊封或曾向中國朝貢的周邊國家或民族。受中國及中華文化(或漢文化)影響、過去或現在使用漢字、並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韓朝越稱之「漢文」)作為書面語(大多不使用口頭語言的漢語官話作為交流媒介)、受中華法系影響的東亞及東南亞部分地區的文化、地域相近區域。
漢字文化圈以文言文作為交流的媒體,並不使用白話(官話)作為媒體。現在朝鮮語、越南語和日本語詞彙的六成以上都是由古漢語派生出的漢字片語成的。另外日本的假名和越南的字喃皆是從漢字衍生出去的文字,朝鮮半島的諺文雖為自創的文字但也能跟日文假名一樣和漢字一同混合使用。
漢字文化圈中,各國歷史上都使用過漢字。近代以來隨著歐洲中心主義的崛起,漢文化圈國家後來大多有進行某種程度的脫漢運動,改用本國的語言文字。不過,隨著東亞再度崛起,學習漢字文化的優勢又再度被重新審視。
E. 現在還在漢字文化圈中的國家有那些
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
F. 什麼是漢字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具體來指漢字的誕生地中源國以及周邊的越南、朝鮮、琉球、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其指歷史上受中華政治及中華文化影響、曾經或現在仍然使用漢字、以漢語文言文(日韓越稱之為「漢文」)作為書面語(並不使用口頭語言的漢語官話作為交流媒介)、文化、習俗相近的國家和地區,主要包括中國、日本(包括以前的琉球,現日本沖繩縣和鹿兒島縣南部奄美群島)、朝鮮、韓國、越南等東亞和東南亞國家。
G. 漢字文化圈主要包括哪些國家和地區
漢字文化圈主要包括:
中國(包括港澳台)
朝鮮(包括韓國)
日本
琉球(今日本沖繩)
越南
H. 所謂中國文化圈(漢字文化圈)涵蓋范圍是以下哪些地區
抄漢字文化圈,又叫襲做「儒家文化圈」,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
「漢字文化圈」的構成要素是:以漢字為傳意媒介,以儒家為思想倫理基礎,以律令制為法政體制,以大乘佛教為宗教信仰等等作為共同的價值標准。這個歸納得到很多學者的認同。漢字文化圈內各國歷史上都使用過漢字、本國語言大量借用古漢語詞彙,位於東亞地區,其特徵是受儒家思想影響深,國民中信仰佛教者眾,在其歷史的特定時期以漢字作為傳播語言和文化載體。
一般認為,漢字文化圈包含的國家有:
中國、朝鮮、韓國、日本、越南。
I. 為什麼東亞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要去漢字化
我認為日語還沒有去漢字化,或者說沒有完全去漢字化,現在越南已經大部分去漢字化了,全部去漢字化的國家是韓國。
總結:中國失去了這些地區領導地位,西方文化在那段時間帶來的西方槍支成為了殖民主義的副產品,導致了民族意識的覺醒和文化獨立的興起。
J. 漢字文化圈的名稱
漢字文化圈是指歷史上受中國及中華文化(或漢文化)影響、過去或現在使用漢字、並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朝越稱之為「漢文」)作為書面語(大多不使用口頭語言的漢語官話作為交流媒介)、受中華法系影響的東亞及東南亞部分地區的文化、地域相近區域。亦是指中國以及歷史上曾受中國皇帝冊封或曾向中國朝貢的周邊國家或民族。這些中國周邊的國家或民族以文言文作為交流的媒體,從中國歷代王朝引進國家制度、政治思想並發展出相似的文化和價值觀。
漢字文化圈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日本學者西嶋定生(1919-1988)給出的「漢字文化圈」的構成要素是:以漢字為傳意媒介,以儒家為思想倫理基礎,以律令制為法政體制,以大乘佛教為宗教信仰等等作為共同的價值標准。 這個歸納得到很多學者的認同。
在政治方面,上述的國家或民族與中國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漢字文化圈的覆蓋地域與現代地域區分所指的東亞地區有很大的重合部分,包括了中國大陸、澳門、香港、台灣以漢字為主要溝通文字的地區,古代的越南(京族)、朝鮮半島(朝鮮族)、日本列島(和族)、琉球群島(琉球族)等;有時候也包括了現代的美國、加拿大等北美及巴西等南美、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的漢族較多地區,不過具有爭議性。日本的歷史學者西嶋定生提出的「東亞世界論(冊封體制論)」,成為了有關歷史學的「文化圈」概念形成的模型之一。
漢字文化圈具體指漢字的誕生地中國以及周邊的越南、朝鮮半島、日本、蒙古等。 這些地域在古代主要是農耕民族,存在冊封體制,歷史上完全使用或與本國固有文字混合使用漢字,古代官方及知識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越南和朝鮮稱為「漢文」)作為書面語言。需要注意的是,漢字文化圈並不使用白話(官話)作為媒體。另外,有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雖然位於漢字文化圈地區內,但不使用漢字。現在,朝鮮語、越南語和日本語詞彙的六成以上都是由古漢語派生出的漢字片語成的。另外日本的假名和越南的字喃皆是從漢字衍生出去的文字,朝鮮半島的諺文雖為自創的文字但也能跟日文假名一樣和漢字一同混合使用。
漢字文化圈中,各國歷史上都使用過漢字,以中國為文明的中心。隨著歐洲中心主義的崛起,中國中心主義瓦解,漢字被西方人視為最原始的形意文字,漢文化圈國家後來大多有進行某種程度的脫漢運動,改用本國的語言文字。不過,隨著東亞再度崛起,學習漢字文化的優勢又再度被重新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