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發明的減筆畫

創造發明的減筆畫

發布時間:2020-12-18 02:21:44

『壹』 中國四大發明怎麼畫

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一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活字印刷術。

『貳』 簡體字是誰發明的

近代漢字簡化運動,源於太平天國。

為了提升識字率,在太平天國玉璽及官方文件都書寫簡體。經非正式統計,太平天國總共使用一百多個簡體字,其中80%為後來採用(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第38頁)。太平天國最有名的簡化字是「囯」(王是玉的本字,比國字少一點,字體左右對稱,寓意太平。太平軍打到哪裡,囯字就用到哪裡),不過太平天國滅亡後,文字簡化運動也停止。太平天國是東亞第一個進行系統性漢字簡化的政權,甚至影響到後來的民國以及新中國的漢字簡化運動。

現代階段,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的群眾曾經創造了許多簡筆字,這些新造字被稱為「解放字」,如團、隊、護、憂、極、溝、歷、藝、鑰、鄉、憲、習、滅、噸、叢等。1949年5月,一直致力於改革漢字的語言學家黎錦熙聯同多所高校的語言文字專家,向延安五老之一的吳玉章建議成立一個文字改革研究會,恢復屢被戰亂打斷的文字改革工作。

(2)創造發明的減筆畫擴展閱讀

簡化是文字發展總的趨勢。自文字產生之日起,簡化就一直存在。除漢語外,國外許多文字也經歷過由繁到簡的變遷。德國早先使用花體字,從藝術上看很不錯,但是由於書寫困難,就逐漸演變成跟英文形式接近的文字。日本以前學寫中國字,後來簡化成了漢字和字元的組合。

人的行為更崇尚「省力原則」。簡體字之所以「受寵」,跟人的行為特徵、人的本能也有著根本聯系。「人總是希望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務,總是有意無意地堅持著『省力原則』,在繁體字和簡體字之間,選擇簡體字就體現了這一原則。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簡體字打敗了繁體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簡化字

『叄』 名字筆畫數算命是誰發明的

日本人取名的方法,不可取,一點實際意義都沒有。
那個叫五格取名法

『肆』 一筆畫是誰發明的

沒有具體某個人發明的

『伍』 漢字筆畫順序是誰發明的以及有什麼作用

『陸』 漢字筆畫順序是誰發明的以及有什麼作用

早在1988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就聯合發布了《現代漢語通用字表》,規定了漢字的字形結構、筆畫數和筆順。

雖然這是人為規定的,但這些規則是遵從人們的書寫習慣的,筆順是按漢字的筆畫和結構的特點而約定俗成的,是人們寫字經驗的總結。經過了歷代無數的實踐和長期的優化選擇積累傳承下來的,習慣使然。而先人琢磨書寫過程中各個點畫著筆的先後順序,主要是為了實現行筆便利、順當的目標。

千百年來,人們都是以右手操控工具進行書寫活動的。在這一前提下,漢字逐漸擺脫了古文字書寫的線條描畫形式。在進入今文字階段之後,隸書的筆畫書寫大致呈現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從右上到左下、從左上到右下的走向,根據腕、肘關節向內彎曲的生理特性所決定的,從而順應了右手的生理機能,大大方便了漢字的書寫。

楷書是受行書影響而形成的,比隸書更具有順勢而為的意味。比如在毛筆物理性能的限制下,筆鋒落紙時最自然的指向總是左上方或左方、上方,因而在楷書所有筆畫的書寫中,筆鋒都是從筆畫的左上方或者左方、上方入紙做出起筆的動作,使得楷書的形態也更趨於模式化。即使在書寫工具多元化的今天,漢字的書寫仍然沿襲了這一整套的筆畫書寫方式。

筆畫順序還與這個字的空間分割和格局有密切關系。比如「國」字當然也可以先把框畫完再寫裡面的,但這樣稍不注意空間分割和布局就會別扭。而先寫裡面的字再封口,玉的第一橫定位切割的空間對後面的筆畫分布有參考的價值,如果最後出現偏差,還可以適當調高封筆或者調低來補救。

想想電視劇中那執筆揮毫的瀟灑風姿,就明白書寫流暢度是多麼重要。筆畫之間的動作要連貫呼應才會得心應手。像草書和篆書這樣的雖然可以適當打亂一下傳統意義上的筆畫順序,但也離不開連貫二字,並且這種打亂也不是無節制的,如果什麼字都不按正常的筆順來,你寫的草書可能沒人看得懂。

沒有經過書法訓練的現代人,識別草書就更困難了。不信你看我國草書傳統項目,一筆寫成的「虎」字↓

漢字歷史悠久,所謂標准筆順實際上也是變化的。如「左」、「右」二字的第一筆在歷史上是不一樣的,「方」的第三筆是折還是撇,規范和個人習慣已經有偏差,錯誤的筆順用的人多了說不定也會變成日後的規范,畢竟寫的順手還是不順手,只有寫字的人知道。

『柒』 漢字的筆畫是誰發明的

要說是誰規定的漢字筆畫順序,我國倒有四大法定文本為漢字的書寫過程正本清源,小學老師教你的寫一個字是先寫橫還是豎就是按照這些規矩來的。

早在1988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就聯合發布了《現代漢語通用字表》,規定了漢字的字形結構、筆畫數和筆順。

雖然這是人為規定的,但這些規則是遵從人們的書寫習慣的,筆順是按漢字的筆畫和結構的特點而約定俗成的,是人們寫字經驗的總結。經過了歷代無數的實踐和長期的優化選擇積累傳承下來的,習慣使然。而先人琢磨書寫過程中各個點畫著筆的先後順序,主要是為了實現行筆便利、順當的目標。

千百年來,人們都是以右手操控工具進行書寫活動的。在這一前提下,漢字逐漸擺脫了古文字書寫的線條描畫形式。在進入今文字階段之後,隸書的筆畫書寫大致呈現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從右上到左下、從左上到右下的走向,根據腕、肘關節向內彎曲的生理特性所決定的,從而順應了右手的生理機能,大大方便了漢字的書寫。

楷書是受行書影響而形成的,比隸書更具有順勢而為的意味。比如在毛筆物理性能的限制下,筆鋒落紙時最自然的指向總是左上方或左方、上方,因而在楷書所有筆畫的書寫中,筆鋒都是從筆畫的左上方或者左方、上方入紙做出起筆的動作,使得楷書的形態也更趨於模式化。即使在書寫工具多元化的今天,漢字的書寫仍然沿襲了這一整套的筆畫書寫方式。

筆畫順序還與這個字的空間分割和格局有密切關系。比如「國」字當然也可以先把框畫完再寫裡面的,但這樣稍不注意空間分割和布局就會別扭。而先寫裡面的字再封口,玉的第一橫定位切割的空間對後面的筆畫分布有參考的價值,如果最後出現偏差,還可以適當調高封筆或者調低來補救。

想想電視劇中那執筆揮毫的瀟灑風姿,就明白書寫流暢度是多麼重要。筆畫之間的動作要連貫呼應才會得心應手。像草書和篆書這樣的雖然可以適當打亂一下傳統意義上的筆畫順序,但也離不開連貫二字,並且這種打亂也不是無節制的,如果什麼字都不按正常的筆順來,你寫的草書可能沒人看得懂。

沒有經過書法訓練的現代人,識別草書就更困難了。不信你看我國草書傳統項目,一筆寫成的「虎」字

漢字歷史悠久,所謂標准筆順實際上也是變化的。如「左」、「右」二字的第一筆在歷史上是不一樣的,「方」的第三筆是折還是撇,規范和個人習慣已經有偏差,錯誤的筆順用的人多了說不定也會變成日後的規范,畢竟寫的順手還是不順手,只有寫字的人知道。

『捌』 冉發明這三個字共有多少筆畫

冉發明總計 3 個漢字,總筆畫數 18
下面是其中各漢字的筆畫:
冉 5 發 5 明 8

『玖』 拼音是劉半農發明的么

這個不能說是誰發明的,具體如下:
簡單的說:
漢語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國字。所有這些漢字拉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毛澤東把信批復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於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其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其間收到各種漢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

* 漢字筆畫式
* 拉丁字母式
* 斯拉夫字母式
* 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
* 速記式
* 圖案式
* 數字形式

而最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以便於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
------------------------------------------------------------復雜的說:
漢語拼音的發明是專家與廣大群眾廣泛討論的結果,它不是某一個人的發明創造,體現了一個集體智慧。

漢語拼音方案的制訂經過

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在北京一經成立,便立即著手進行漢語拼音方案的研究。從此時起到一九五八年方案正式公布,其間圍繞方案的功用、方案制定的原則及其一些細節問題展開過一系列的討論,經過反復論證,幾易設計方案,廣大語文工作者和各個有關部門為此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勞動,經歷了一個極其認真而嚴肅的探索過程。
一、《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經過
(一)研討階段。
1.漢字筆畫式方案的探討。
一九四九年末,長期致力於文字改革的活動家們就開始醞釀制定一個統一的拼音方案。一九五二年二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後,制定拼音方案的工作正式排上日程。在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內,設立了拼音方案組,成員有韋愨、馬敘倫、吳玉章、胡喬木、羅常培、黎錦熙、丁西林、陸志韋、魏建功、陳家康、吳曉鈴、林漢達十二人。
在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大會上,馬敘倫傳達了毛澤東主席的指示。於是會上決議制定民族形式的拼音文字方案。然而對民族形式的理解,當時尚未形成統一認識。
一九五二年三月,拼音方案組召開第一次會議,討論什麼是民族形式。經過爭論,大多數人認為所謂民族形式,主要是指文字如何確切地表現本民族的語言。新方案應以漢語為基礎,並照顧到少數民族語言。對於字母形式,多數人傾向於力求美觀、容易辨認,便於從左至右書寫,不受漢字束縛。具體意見有三種:黎錦熙主張就注音字母略加修改;丁西林、陳家康等主張新創一種字母;吳玉章、韋泰、林漢達等主張打破界限,不限於注音字母,可採用現行漢字和一部分外文字母。此後拼音方案組多次召開會議,討論了制定拼音字母的幾個原則問題,如:在拼音字母民族化的原則下,是否就注音字母略作必要修改;拼音字母是否要音素化,這種音素化又如何實現;是否標調,標在什麼地方等。同時開始了設計方案的工作。
一九五二年八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召開第二次全體委員會議。馬敘倫傳達了毛主席關於拼音方案的新意見。十月,拼音方案組提出一套漢字筆畫式的漢語拼音字母表,其中聲母24個,韻母37個。一九五三年初,毛主席審閱了拼音方案組擬定的漢語拼音字母表。他認為這套拼音字母在拼音的方法上雖然簡單了,但筆畫還是太繁,有些比注音字母更難寫。拼音文字不必搞成復雜的方塊形式,那樣的體勢不便於書寫,尤其不便於連寫。漢字就是因為筆畫方向亂,所以產生了草肅。草書就是打破方塊體勢的。拼音文字無論如何要簡單,要利用原有漢字的簡單筆畫和草體,筆勢基本上盡量向著一個方向(一邊倒),不要復雜,方案要多徵求意見,必須真正做到簡單容易,才能推行。①根據毛主席的指示,拼音方案組開會決定分人、分組進行拼音字母方案的擬定,在十月一日以前擬出一個或更多的草案,進行篩選。在會上,委員們對於民族形式的見解仍然存在分歧:一種意見認為,凡是用一套字母能把漢語的特點拼寫出來的,就是民族形式;另一種意見認為應該根據漢字的筆畫,字母形式必須接近漢字,方可稱為民族形式。會上還對方案要求音素化還是音節化進行了討論。
經過兩個月的努力,吳玉章、丁西林、韋愨、林漢達及秘書處各擬出一個拼音字母方案。六月,拼音方案組召開第八次會議對五個方案進行審議,決定以吳玉章的方案為基礎,深入研究。在十月召開的第九次會議上,拼音方案組基本上同意吳玉章方案的音素化三拼制原則,並提出修改意見,由吳玉章根據討論意見對其方案作進一步修訂。同時還決定再擬一個雙拼方案,以便同三拼方案比較並作出最後選定。一九五四年上半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將吳玉章修訂後的方案印發有關部門,徵求意見。
一九五四年七月十五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召開第四次全體委員會議時,拼音方案組提出了五個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草案。其中四個是雙拼制的,一個是三拼制的,供會議討論。會議上決定由各委員於會後分別研究,再行開會討論。但會後始終確定不出一個令人滿意的方案,因為這些「方案草案」所需要的字母都在40-60個之間。在學習上使用上都很不方便。新構造出來的漢字筆畫式字母,與漢字有一定的差別,群眾也不是那麼容易接受。藉助草書後,雖相應地便於橫寫、連寫了,可是卻難以做到簡明易認。尤其是拼寫出來的文字不能保持方塊漢字的特點,也就失去了所謂「民族形式」的意義。
從一九五二年初到一九五四年底,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主持試制民族形式即漢字筆畫式拼音文字方案的工作,一直沒能取得圓滿的結果。人們在實踐中逐漸感到:通過採用漢字筆畫拼音字母來顯示民族性的作法是不甚理想的,很難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1954年12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成立後,1955年2月成立拼音方案委員會,由吳玉章、胡愈之為正副主任,委員有:韋愨、丁西林、林漢達、羅常培、陸志韋、黎錦熙、王力、倪海曙、葉籟士、周有光。
2.群眾提出的各種拼音方案的探討。
在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著手研製漢語拼音方案的同時,社會上不少熱心文字改革的人也在潛心探索研究,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擬制出一套更完善的漢語拼音方案。到一九五五年為止,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及其前身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共收|到各界633人提交的漢語拼音方案655種。
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從655種方案中選擇了264種,編印成《各地人士寄來漢語拼音文字方案匯編》兩冊,作為制定漢語拼音;方案的重要參考資料。因此可以說進行擬定漢語拼音方案的並非僅僅一個國家機關的研製小組,而是全國各界廣大文字改革熱心者都參與了方案制定工作。一九五三年十一月號《中國語文》上發表了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秘書處署名的《各地寄來拼音方案整理報告》。報告將所收集的各種方案依字母形式劃分為七類:
(1)來自漢字的:這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採用漢字偏旁或者筆畫少的漢字:一類採用漢字基本筆畫。
(2)採用外文字母的:主要採用拉丁字母,大多數兼借用斯拉夫字母,也有夾雜注音字母和漢字筆畫的,以及修改拉丁字母或者把漢字或注音字母變得像拉丁字母或斯拉夫字母的。
(3)注音字母:其中有些是把注音字母加以草化的。
(4)速記式的:用速記符號作字母。
(5)方位字母:由字母的位置決定它的音值,比方AA A可以是ㄣ∣ㄢ。
(6)數碼式的:用阿拉伯數字代字母,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寫作「429-321 607-317 129-324-124」。
(7)圖案式的:用幾種基本線條構造字母。
從音節結構看,又可分為四種主要方式:
(1)音素化的:即以音素為單位。
(2)半音素化的:仿照注音字母(三拼制)。
(3)雙拼的:這一類又分為兩種,一種是聲介合母;一種是介韻合母。
(4)音節字母:用一個字母代表一個音節。
這些方案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各有獨特的見地,對漢語拼音文字究竟應當造成什麼樣子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摸到了各個角落,對拼音方案的最後成型,實際上是進行了全面探索和試驗,做了最廣泛的比較、篩選。
在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拼音方案組對民族形式問題進行討論的同時,社會上也在就漢語拼音方案究竟採用什麼字母形式,「國際化」的,還是「民族形式」的問題展開著爭論,很多直接從事文字改革的工作者都加入了這一討論。
有一部分人認為:民族形式就是要根據漢字形式創造的、與漢字有一定聯系的拼音字母。並指出人們在感情上更容易接受這種形式的字母,因而可望在群眾中迅速推廣。
但是絕大部分人主張採用拉丁字母作漢語拼音字母。他們認為民族形式主要表現在語言上,文字形式是另一回事。改革文字並非改革語言,如果新的書寫符號體系能更好地服務於漢語,那隻會鞏固民族形式,而無損於民族形式。在這方面周有光寫有《什麼是民族形式》的文章,他認為,廣義的文字民族形式包括符號形式和語言形式兩方面。語言形式是民族的主要特徵乏一,它比較不容易變化,變化起來也是一點一滴地漸進的。符號形式則不同,它比較容易改變,有時可在短時間內全盤變更。民族形式的形成,往往經過一個習慣培養時期。所謂約定俗成,就是習慣的培養。經過培養,胡琴可以變為國樂,旗袍可以變為漢服,外來字母可以變為民族字母。形成以後,民族形式就進入固定時期。這時候,人們便把民族形式視為「不可移易」的東西。可是或暫或久以後,舊形式變成不合時宜,同時新的形式又培養成熟了,於是民族形式就發生改變。周有光認為永久性的民族形式是不存在的。他指出,歷史上比較重要的文字,都有或廣或狹的國際流傳。國際流傳使原來一個民族獨用的文字元號成為若干民族公用的文字元號,這樣就產生了文字元號的國際形式。文字(符號)的民族形式和國際形式是相生相存、相互轉化的。民族文字(符號)經過國際流傳,成為國際文字(符號),國際文字(符號)適應民族語言特點,又成為民族文字(符號)。現代各國的民族字母,除了少數例外,都是適應了自己語言特點的國際形式字母。幾種國際形式字母中,尤其以拉丁字母最為通用。拼音字母的可貴,不在它的珍奇,而在它的實用;不在它有獨特的傳統形式,而在它有便於文化交流的共同形式。漢字形式不適合於現代字母的要求,任意創造又不能算是傳統形式,今天世界上最通用的拉丁字母,是三千年來幾十個民族逐步在實用中共同改進的國際集體創作,我們與其另起爐灶,不如採用它。
當時還有一部分人主張仿照漢字中形聲字的構造模式,設計一種意符(形旁)加拼音的「拼音形聲字」。圍繞這個問題也展開過討論。參加討論的大多數人認為意符(形旁)是無力為紛繁復雜的世間萬物歸類標意的,特別是文字在實際應用中時常突破意符的規范,所以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大量來自民間的拼音方案和社會上有關拼音文字的討論,對漢語拼音方案的研製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3.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文改會提出的各種拼音方案。
在一九五五年十月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中國文改會秘書長葉籟士匯報了幾年來研製漢語拼音方案的工作情況,同時提出六種漢語拼音方案的初稿,徵求到會代表的意見。此時提出的方案已經不單是漢字筆畫式方案了,而是在漢字筆畫式方案之外,還有一種斯拉夫字母式方案和一種拉丁字母式方案。
當時提交會議討論的拉丁字母式方案稱為《漢語拼音文字(拉丁字母式)草案初稿》,在此之前所制定的所有拼音方案,都是作為拼音文字的方案來研製的。「初稿」內容包括:(1)字母;(2)聲:母;(3)韻母;(4)聲調;(5)音節和詞兒五個部分。這套方案除了採用國際通用的26字母以外,還選用了5個加符字母。基本上做到一音一母(即一個字母只讀一種音),但仍有少數字母依一定的規律讀兩種音。
在會議上代表們繼續就拼音字母的形式問題進行了討論。參加討論的代表認為漢字筆畫式和國際通用的拉丁字母式各有利弊。採用漢字筆畫式字母的好處是:(1)接近或比較接近漢字;(2)便於給漢字注音並和漢字夾用;(3)便於表達漢語音韻的特點;(4)不受現成字母數目的拘束,字形簡短。缺點是:(1)必須新創字母,不容易為大多數人一致接受;(2)不便橫寫、連寫,連寫之後不像漢字,民族形式的特徵又沒有了;(3)字母筆畫不容易十分簡單明確;(4)字母數目過多,不很適應打字、排字、電報等機器的要求。採用通用拉丁字母的優點是:(1)簡單明確,便於橫寫、連寫;(2)這些字母本來就非學不可,數學、化學、物理都得用它;(3)便於拼寫方言和國內其他民族的語言;(4)便於國際交流;5)能適應打字、排字、電報等機器的需要。缺點是:(1)有些人認為這是外來的字母,思想上有抵觸;(2)字母數目受限制;(3)字母發音不能過分違反國際習慣;(4)音節較長。
這次討論仍未得出採用何種字母形式的定論,然而對於漢語拼音拼音方案的其他問題的討論則取得了一些一致的意見。如音節問題,討論者們全都同意漢語拼音文字的音節結構要音素化,以四拼為基本形式(即一個音節最多是四拼),必要時可以把某些字母合寫,使它可以成為三拼。對標調問題,大多數人認為可依不同的情況決定是否標調:標調的位置在主要母音字母的上面。
(二)制訂階段。
1.中央決定採用拉丁字母。
一九五六年一月二十日,中央召開知識分子問題會議。在會上,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作了關於文字改革工作的發言。當吳玉章發言後,毛主席接過話題,立即談到漢語拼音採用拉丁字母一事。他說,吳玉章講到提倡文字改革,「我很贊成。在將來採用拉丁字母,你們贊成不贊成呀?我看,在廣大群眾里頭,問題不大。在知識分子里頭,有些問題,中國怎麼能用外國字母呢?但是,看起來還是以採取這種外國字母比較好。……因為這種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幾個,向一面寫,簡單明了。」「我們漢字在這方面實在比不上,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為漢字那麼好。有幾位教授跟我講,漢字是『世界萬國'最好的一種文字,改革不得。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國人發明的,大概就沒有問題了。問題就出在外國人發明,中國人學習,但是外國人發明,中國人學習的事情是早已有之的。例如阿拉伯數字,我們不是久已通用了么?拉丁字母出在羅馬那個地方,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採用.我們用一下,是否就大有賣國嫌疑呢?我看不見得。凡是外國的好東西,對我們有用的東西,我們就是要學,就是要統統拿過來,並且加以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我們中國歷史上漢朝就是這么做的,唐朝也是這么做的。漢朝和唐朝,都是我國歷史上很有名、很強盛的朝代。他們不怕吸收外國的東西,有好東西就歡迎。只要態度和方法正確,學習外國的好東西,對自己是大有好處的。」②
毛澤東主席的這番話,生動而深刻,使得在幾年中反復爭論而舉棋不定的字母形式問題終於有了結論。周恩來總理在會議總結發言中,代表中共中央表明:「拼音方案採用拉丁字母。」
一月二十七日,中共中央批轉了一九五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黨組和教育部黨組共擬的《關於全國文字改革會議的情況和目前文字改革工作的請示報告》。在同時發出的中共中央《關於文字改革工作問題的指示》中,再一次表明了「中央認為,漢語拼音方案採用拉丁字母比較適宜」的態度。從此,漢語拼音方案的研製從以漢字筆畫式字母為主,到各種形式方案的全面摸索,最後轉向採用拉丁字母階段,加快了制定、公布方案的步伐。
2.《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制訂和討論。
在一九五六年一二月間,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的全體會議經過討論,一致通過了拼音方案委員會提出的拉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方案草案》。
一九五六年二月十二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表了《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即《漢語拼音方案》的第一個草案(後來人們把這個草案稱為「原草案」);同時還發表了《關於擬訂〈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幾點說明》。「說明」中包括六個部分:(1)為什麼要擬訂漢語拼音方案;(2)漢語拼音方案是根據什麼原則擬訂的;(3)為什麼要採用拉丁字母;(4)為什麼不用注音字母或者另外創造一套漢字筆畫式的字母;(5)《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擬訂過程是怎樣的;(6)擬訂過程中有哪些重要的不同意見。
《漢語拼音方案(草案)》有子音(輔音)字母24個,母音(母音)字母6個。這個方案原稱《漢語拼音文字方案(草案)》,在正式發表時,已經沒有「文字」二字。《草案說明》指出:「擬訂漢語拼音方案的目的,是要設計一套拼音字母和寫法規則,來拼寫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普通話,也就是漢民族共同語。」它的用處是:「(1)可以用來給漢字注音,在字典上用,在教科書上用,在通俗讀物上用,在需要注音的生僻字上用,在路牌上用,等等。」「(2)可以用來作為普通話的教學工具。」「(3)可以用來作為科學上和技術上的符號。」「(4)可以用來試驗漢語拼音文字,使拼音字母拼寫的普通話逐步發展成為完善的拼音文字。」「(5)可以用來作為少數民族制定拼音文字的字母基礎。」③
《說明》的第四部分對漢字筆畫式的方案的研究制定,作了評價和總結,認為注音字母對於統一漢字的讀音有過不小的貢獻,其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但是注音字母也有許多缺點和不足,所以要另訂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並針對「為什麼不創造一套更好的漢字筆畫式的字母」問題,作了明確的闡述:
「創造一套漢字筆畫式的字母並不難,可是要造得好,使大家滿意,那就很難。」
「新字母的圖形,可能性可以無窮。哪一個圖形好,哪一個不好,各人有各人看法。一套新創的字母,要得到相當大多數的同意就更不容易,要得到廣大群眾的一致同意,更加困難。字母是有習慣性的符號,沒有歷史基礎的字母很難得到群眾的擁護。」
「過去六十年來有很多人創造過漢字筆畫式的字母。注音字母是其中比較成熟的例子之一。解放以來,各地熱心文字改革的同志們創造了好多套脫胎於漢字筆畫的字母。從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五四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集中群眾的創造,擬定了幾套漢字筆畫式的字母。所有這些,從整個來看,都還不如國際通用的字母比較使人滿意。經過五六年的嘗試和探索,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得到領導上的同意,放棄了創造漢字筆畫式字母的企圖。當然,這一時期的嘗試和摸索也不是白費的,因為如果不走過這一段路口,也就無從提出這個漢語拼音方案草案來。」④
在這個說明中,又一次肯定了向國家職能部門提交拼音方案的作者,指出提交655種方案的633位創制人,「是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及其拼音方案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在一起進行了工作的。他們雖然不是直接地,但是間接地參加了現在提出的這個《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擬訂工作。」
一九五六年三月,吳玉章在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上作了《關於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報告。報告中說:「現在我們提出討論的是『拼音方案』,還不是『拼音文字方案』。……有了拼音方案,將來就有可能根據這個拼音方案來擬訂拼音文字方案。但是拼音方案和拼音文字方案到底是兩回事。」「實行拼音文字固然有很多好處,但是也有不少困難……,現在我們有了一套拼音方案,就可以用來作為拼音文字的試驗和試用的工具,在實踐中來逐步地解決這一些困難。只有經過系統的、全面的試驗,以上所說的各種困難已經解決,實行拼音文字的條件已經成熟,各項實驗證明拼音文字確實在各方面都比漢字好一一隻有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才能提出拼音文字的方案。」
報告針對一些人對拉丁字母的擔心,指出:「有人說,拉丁字母是外國字,用拉丁字母拼出來的聲音一定像外國語,不像中國話。這完全是誤會。因為字母是記錄語言的工具。我們用拉丁字母來記錄中國語言,決不會使中國原來的語言有所改變。正像我們用阿拉伯字記數目字,念出來仍然是中國話『一、二、三、四』,不會變成阿拉伯話。」「也有人擔心,用拉丁字母來拼音,將來我們的拼音文字的名詞也會有多數、少數(單數、復數),男性、女性、中性,第一格、第二格,變成英文、德文或者俄文一樣……。這些話自然也是誤會……,英國人用拉丁字母寫出來的是英國話,越南人用拉丁字母寫出來的是越南話,我們中國人用拉丁字母也能寫出道地的中國話,決不會變成外國話。」
報告中還談到漢字的前途,即漢字將永遠存在,永遠有人使用。也談到文字拼音化過渡時期的設想,即兩種文字體制並存,而過渡將是一個相當長的時期。
吳玉章的這個報告,闡述了一九五五年以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拼音方案委員會研製的漢語拼音方案的性質和作用。
這次會後還舉行了分組座談會,參加座談會的有在京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文化部、教育部、高等教育部、科學院等單位的代表共162人。從三月到四月,全國各地政協中組織了《漢語拼音方案(草案)》討論的有22個省、3個市、2個自治區、26個省轄市、4個縣和1個自治州,參加討論的人數在1萬以上。同漢語拼音關系比較密切的郵電、鐵道、海軍、盲聾啞教育等部門都組織了專門討論。此外,從一九五六年二月到九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收到全國各地各方面人士以及海外華僑的書面意見4300多件。
根據各界的意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拼音方案委員會在一九五六年四月到一九五七年十月期間召開了十次會議,討論和修訂《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組成了由王力、陸志韋、黎錦熙參加的三人小組,由他們起草對「草案」的修正要點,並擬出一個「修正草案」。一九五六年六月二十九日,拼音方案委員會召開修訂座談會,陳毅、胡喬木出席了會議。在這次座談會上討論的修正草案,有王力、陸志韋、黎錦熙三人小組的一種,以及丁西林、林漢達、韋愨、黎錦熙等人的個人修正草案數種。經過討論,決定以三人小組的草案作為修正第一式,林漢達的草案作為修正第二式。一九五六年八月,拼音方案委員會發表了《關於修正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初步意見》⑤。在意見說明中,概括地敘述了修訂《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和不同意見,並對有關問題進行了解釋。
3.《漢語拼音方案》正式誕生。
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拼音方案委員會整理出《關於修正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初步意見》後,即送請國務院審議。為了把漢語拼音方案審核、修訂好,一九五六年十月十日,國務院根據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的要求,設立了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由郭沫若為審定委員會主任,張奚若、胡喬木為副主任。委員有葉聖陶、葉恭綽、朱學范、沈雁冰、邵力子、陸定一、周建人、羅隆基、胡繩、馬敘倫、許廣平、陶孟和、黃紹竑、許德珩、舒舍予、錢俊瑞。
審訂委員會組建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拼音方案委員會將「修正草案」(包括三人小組的修正第一式,林漢達的修正第二式,以及丁西林、黎錦熙、韋愨等人各自擬定的草案)提交審訂委員會審訂。
審訂委員會召開了多次會議,就《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進行協商和座談,但各方面的意見總是難以統一。周恩來總理為了使得我國文化生活中的這一重要工具盡早發揮作用,又專門指示審訂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還不是文字方案,它是給漢字注音,幫助掃盲,幫助推廣普通話的,它還不能代替漢字,因此現在不能廢除漢字。至於漢字將來是否要用拼音文字代替,這個問題需要從長計議,現在不作決定。
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審訂委員會委託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組織在京的各界人士進行座談,還在北京和外地進行參考性的投票表決試驗,並於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日,由中國文改會副主任胡愈之在審訂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作情況匯報。審訂委員會於十一月二十一日舉行第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正第一式」作為《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修正方案。
然而,在一部分委員和群眾中,對「修正第一式」仍有一些不同意見。為此,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召開第五次全體會議,決定由拼音方案委員會對第一式進行進一步研究和討論。拼音方案委員會又作了大量的工作,才逐漸使大家的意見統一了起來。

閱讀全文

與創造發明的減筆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