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魯迅《阿Q正傳》中,阿Q的形象意義什麼。
阿Q這一個典型,對於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一面鏡子,可以在里邊照出自己的或一形象來,具有深刻的針砭作用,這是阿Q形象典型意義的一個方面。
Ⅱ 魯迅寫阿Q的目的是什麼
魯迅先生一生都在思考國民性問題,他一生以筆為刀,解剖中國人的靈魂,對民族精神的消極方面給予徹底的暴露和批判。魯迅先生創作《阿Q正傳》意在「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讓世人清醒頭腦。
魯迅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中說:「自然,做起小說來,總不免自己有些主見的。例如,說到『為什麼』做小說罷,我仍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是 『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他又在《〈吶喊〉自序》中說:「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他在談到《阿Q正傳》的成因時,說他要「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又說:「我雖然竭力想摸索人們的靈魂,但時時總自憾有些隔膜。在將來,圍在高牆裡面的一切人眾,該會自己覺醒,走出,都來開口的罷,而現在還少見,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覺察,孤寂地姑且將這些寫出,作為在我的眼裡所經過的中國的人生。」
根據魯迅做小說的目的、治療國民弱點的論述和《阿Q正傳》的成因等言論,我們可以概括《阿Q正傳》的創作意圖:著眼於啟蒙,寫出中國人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慘而又愚昧落後的人生,希望改良這悲慘的人生,喚醒沉睡的民眾。作者在這篇小說中,為療救這樣病態的社會、病態的國民而發出痛苦的吶喊。
Ⅲ 魯迅的阿Q正傳文章主旨是什麼急~~~
魯迅的《阿Q正傳》「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是想「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作品中的阿Q是一個在辛亥革命中的貧苦農民,這說明了魯迅改造國民性的主張同他關心革命,關心農民對革命的態度以及革命給農民帶來的利益等種種問題間的一致性。 小說通過對阿Q的形象和悲慘一生的描述,鞭撻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等落後、麻木的精神狀態,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總結了辛亥革命沒有發動和依靠農民而終於失敗的歷史教訓;從而,在實際上提出了農民問題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這就是《阿Q正傳》的主題思想及其意義。
以上是主旨。。。
小說前三章用掃描式的方法,交代了阿Q的苦難身世(政治、經濟),確立了人物、事件的發展性質,描述了最初的矛盾沖突,並初步顯示了阿Q的性格特徵;第四、五、六三章沿著阿Q命運這一中心逐漸展開,它也是人物性格合理發展的結果。阿Q遭遇壓迫和剝削,人物之間的矛盾從展開到激化。在這一過程中,清楚地顯示出人物的性格,作者的情感傾向也逐步明朗化;後三章(第九章的開頭),阿Q與趙太爺的矛盾沖突發展到高度緊張階段,這部分是情節的核心部分,他對主人公的命運具有決定的意義。在革命到來之後,阿Q被誣蔑為強盜而被抓,他的悲劇命運已經被決定了
以上是寫作手法。。。。
阿Q是個靠打短工度日的雇農。盡管他「真能做」,社會地位卻低下得連個姓兒都沒有。未庄地主趙太爺的兒子中了秀才那天,他因自稱「姓趙」前去祝賀,卻遭到一頓痛打,地保也乘機敲了他200文酒錢。阿Q的人生權利幾乎全被剝奪了,就連他向趙府女傭吳媽求愛,竟也釀成了一場「戀愛悲劇」。這次,他除了遭到趙秀才的棒打外,還被迫買了香燭去趙府叩頭賠罪,結果弄得傾家盪產。從此,未庄再無人雇他做短工了,他凄然離開了未庄。之後,阿Q又在城裡白舉人家當了幫工。一天,他因說了句實話,刺痛了舉人老爺卑劣的靈魂,被一記耳光打出門外。後來,他因為「沒事干」,偷了人家一些舊衣服,「發了財」,又回到未庄。這時,阿Q在未庄人眼裡的地位,簡直已和趙太爺不相上下。然而,阿Q並未能因此擺脫窮困的厄運,一度「中興」的歷史,很快就結束了。辛亥革命爆發,革命黨進城的消息傳到未庄,阿Q忽然神往起革命來,覺得自己似乎就是革命黨了,他振臂高呼:?我造反了!革命了!」這時,平素威風凜凜的趙太爺,竟然也怯怯地笑迎著阿Q,稱起他「老Q」來。這使阿Q十分得意,以至飄飄然起來。在睡夢中,他美美地實現了「我要什麼就是什麼,我喜歡誰就是誰」的願望。但是,阿Q終究沒能成為革命黨。因為領導革命的資產階級漠視農民的民主要求,與封建勢力「咸與維新」了。阿Q去找未庄的第一號「革命人物」假洋鬼子,欲投革命黨,但話還未說完,就被轟出門外。阿Q始終未能真正覺醒,當他尚未來得及弄清革命的真正含義時,就成了「懲一儆百」的犧牲品。他終因趙太爺父子的誣告,而被鑽進革命黨的知縣大老爺和把總大人投進了監獄,胡里胡塗地被充作搶劫犯殺害了。
以上是故事梗概。。。。
呵呵 支持你一下 知道寫讀後感確實不易啊。。。。
Ⅳ 魯迅的阿Q正傳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一、魯迅的阿Q正傳的寫作意圖是:
著眼於啟蒙,寫出中國人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慘而又愚昧落後的人生,希望改良這悲慘的人生,喚醒沉睡的民眾。作者在這篇小說中,為療救這樣病態的社會、病態的國民而發出痛苦的吶喊。
二、作品簡介:
《阿Q正傳》繼承我國小說的民族傳統,用「傳」的形式構成全篇。小說緊緊圍繞阿Q而「傳」,自始至終以阿Q的《阿Q正傳》活動作為唯一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寫出阿Q短暫而可悲的一生,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藝術形象,特別是阿Q的形象血肉豐滿,栩栩如生,有鮮明的個性,包含深廣的社會和歷史內容,成為不朽的藝術典型。
三、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會稽縣人,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21年發表中篇白話小說《阿Q正傳》。1918年5月15日發表《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魯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他的作品有數十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並有多部小說被先後改編成電影。其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一生的寫照。
Ⅳ 阿Q的典型形象及其意義。
一面鏡子復,具有深刻的針制砭作用。
「精神勝利法」是國民劣根性的主要表現「劣敗」時「自欺」「優勝」
時則必「欺人」。改造長期存在於中華民族之中的民族劣根性勢在必行否則
它給社會帶來的危害是什麼魯迅先生通過阿Q這一舊式中國農民的種種劣根
性批判了落後的「國民性」以喚起民族的自我反省達到「改造」民族靈魂
的目的這就是所謂的「揭示病苦引起療救」。由於《阿Q正傳》成功地塑造
了一位生動地概括國民性弱點的典型而成為不朽之作。
Ⅵ 阿Q的典型形象及其意義是什麼
一面鏡子,具有深刻的針砭作用。
「精神勝利法」是國民劣根性的主要表現「劣敗專」時「屬自欺」「優勝」
時則必「欺人」。改造長期存在於中華民族之中的民族劣根性勢在必行否則
它給社會帶來的危害是什麼魯迅先生通過阿Q這一舊式中國農民的種種劣根
性批判了落後的「國民性」以喚起民族的自我反省達到「改造」民族靈魂
的目的這就是所謂的「揭示病苦引起療救」。由於《阿Q正傳》成功地塑造
了一位生動地概括國民性弱點的典型而成為不朽之作。
Ⅶ 魯迅先生 寫的阿q是要我們明白什麼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庄為歷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版態心理精神勝利法權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著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庄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望採納!
有疑問嗎
】
Ⅷ 魯迅寫阿Q正傳的時代意義
《阿Q正傳》是一篇中篇小說。魯迅著。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魯迅以巴人為筆名在《晨報副刊》分章刊載,共9章。後收進小說集《吶喊》。
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後閉塞的農村小鎮未庄為背景,塑造了阿 Q這個身心受到嚴重戕害的落後農民的典型。他無家無地無固定職業,以出賣勞力為生,備受殘酷的壓迫與剝削。但他不能正視自己的悲慘地位,卻以「精神勝利法」自我陶醉。阿Q從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輕自賤,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環境里的典型性格。阿Q的階級地位決定他歡迎革命 ,但他不了解革命,認識糊塗,精神麻木,結果被篡奪了革命果實的封建地主階級槍斃示眾。魯迅以「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為目的,遵循現實主義原則,通過藝術描繪,深刻地指出:即便阿Q這樣不覺悟的農民,也真心嚮往革命,身上始終潛藏著革命的可能性。農民是中國革命的重要力量,啟發農民覺悟,是極其重要的問題。小說更深刻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階級矛盾和「精神勝利法」產生的歷史根源,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脫離群眾和不徹底性,表達了作者「改造國民性」的思想觀點。
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和精湛的藝術技巧,因而受到很高的評價,被譯成40多種文字。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學名著之一。
時間:清末民初(1911年辛亥革命前後。)
Ⅸ 魯迅在《阿Q正傳》的創作了哪些獨特而鮮明的藝術風格
《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該小說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藝術特色
(1)採用了典型化的手法。這里的典型化具有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塑造人物的基本手法。作品中的阿Q 形象,作者說採用了這種「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手法,將眾多不同的人物的突出的特點綜合起來,然後進行化合創造,從而創造出全新的形象。二是採用了現實主義文學基本創作方法。作品所塑造的阿Q這個形象具有符號的意義,因為他不僅是阿Q這一個體,而同時也是「國民性」的濃縮體;他所生活的環境也具有高度的歷史概括性,從中可以窺見中國辛亥革命前後的歷史狀況,人性狀況。
(2)敘述體的結構。作品中的「序」「優勝記略」「續優勝記略」「生計問題」等是眾多故事/事跡的並行排列、堆積,各個故事之間缺乏有效的時間聯系,因此都是空間性的敘事。只有到了「革命」和「不準革命」尤其到了結尾「大團圓」,才進入一種時間的流程,形成時間性敘事。
(3)犀利的幽默和諷刺。在小說的批判與諷刺特色方面,小說不僅有頭尾兩部分議論,而且其他諸多地方都穿插有議論,這些議論具有批判與諷刺特色,是突出主題和刻畫人物形象的主要部分。
(4)小說的語言藝術特色,首先表現在人物對話的性格化上。有時盡管是很簡單的幾句話,卻能准確的表現人物的身份和突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其次,小說使用了不少古語;第三,語言包含幽默感,好用反語,喜歡誇張;第四,使用了大量口語,;最後,小說語言准確、鮮明、生動,富於表現力。
(5)游戲模仿的解構性。在這部作品中,魯迅先生首先選擇的顛覆對象是封建傳統文學中的「史傳」文體。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