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民航科研成果

民航科研成果

发布时间:2021-06-07 00:57:56

㈠ 中国航天事业成就

中国航天事业成就抄有:

1、经过50多年的创业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航天事业经过发展导弹、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等几个阶段,目前已经形成了体系,形成了规模。

2、我们国家在卫星方面已经拥有通讯、遥感、资源、导航定位、气象、科学实验、海洋七大卫星系列,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3、在运载火箭方面,截止2017年我国共有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运载火箭,具备了9.5吨的近地轨道、5.2吨的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

4、在测控通信领域,建立了覆盖国家本土、太平洋和非洲地区的航天测控网,基本满足了航天活动的测控需要。

5、在地面和应用系统方面,建成了包括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

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的办学成就

学院对飞行学员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不仅得到国内航空公司的高度认可,而且受到了国外航校的高度评价,认为南航大的飞行学员“成熟稳重,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是各个国家派送的学员中最优秀的”。 根据我国民航人才需求,民航学院设有“交通运输”和“飞行技术”两个本科大类专业。 在“交通运输”专业下,分别设有空中交通管理与签派、民航运输管理、民航机务工程、民航电子电气工程四个本科专业方向。空中交通管理与签派专业方向培养从事塔台管制、进近管制、区域管制等各级航行管制及飞行签派、飞行情报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民航运输管理专业方向为航空公司、机场和民航科研与管理部门培养航空运输生产运行管理、规划、市场营销与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级管理人才;民航机务工程专业方向培养具有民用飞机使用、维修与管理能力的综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民航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方向培养能在民航以及其他部门从事民航电子电气仪器及设备的设计、应用和维修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工程训练,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注重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特色鲜明,毕业生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受到民航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建院以来,已为我国民航系统输送了多名本科生、150多名研究生,在职培训学员3000余人,分布于各大航空公司、维修基地、民航管理局、民航空管局、机场及其它民航企事业单位,在航空运输的组织、生产、管理等领域,为中国民航事业做出了贡献,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㈢ 飞行技术专业如何为建设民航强国做出贡献

努力学来习航空知识,考入航源空学校。做好准备,为祖国航空添砖加瓦。在学校这个阶段一定要好好学习理论,把基础打扎实了,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为以后飞行做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跟专业课老师聊聊目前国内前沿水平的知识,因为很多民航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引进都是通过各大高校来推进的。所以学校的老师很可能也有参与其中,对很多新技术了解的很透彻。

在9月7日召开的分院建设民航强主题学生座谈会上,分院党委书记向全体飞行大学生提出殷切希望,勉励他们贯彻总书记的要求,做五个以的青年典范。会议由分院团委主办,参加会议的还有党委副书记石大贵,工会主席任丰田,各飞行大队政委,机关党办、院办、安训部领导及近20名学生代表。

(3)民航科研成果扩展阅读: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飞行性能和操作原理、航空发动机、飞机维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现代飞行驾驶的基本技术;

3、具有民航航线飞行和空中领航的初步能力;

4、熟悉航空管制和飞行安全的有关法律法规;

5、了解飞行技术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㈣ 举出20世纪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如: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

20世纪初科学革命两大成就

20世纪的科学是在19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如热力学与电磁学理论、化学原子论、生物进化论与细胞学说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世纪的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电子)导致了20世纪前30年的物理学革命,诞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成为20世纪科学发展的先导和基础。

1、相对论

1905年,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天才爱因斯坦在他26岁时创立了狭义相对论,提出了不同于经典物理学的崭新的时空观和质(m)能(E)相当关系式E=mc2(此处光速C=3×108米/秒),在理论上为原子能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关于E=mc2,即物体贮藏的能量等于该物体的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这个数量大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我们不妨打个比方说,1克物质全部转化成的能量,相当于常规状态下燃烧36000吨煤所释放的全部热能;或者说,1克质量相当于2500万度的电能。

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空间和时间是随着物质分布和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从1923年开始,爱因斯坦用他的后半生致力于统一场论的探索,企图建立一个既包括引力场又包括电磁场的统一场理论,虽然他没有取得成功,但是杨振宁和米尔斯于50年代创立了“杨—米尔斯场方程”,发展了所谓“规范场”的理论,使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统一场论可望在规范场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2、量子力学

1900年,普朗克创立了量子论,提出能量并非无限可分、能量的变化是不连续的新观念。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论,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1913年,玻尔把量子化概念引进原子结构理论。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理论。1925年,海森伯和薛定谔分别建立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1928年,26岁的狄拉克提出电磁场中相对论性电子运动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场论,使包括矩阵力和波动力学在内的量子力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20代末量子力学的建立,是继1905-1915年相对论建立之后对经典物理学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学和固态物理学的发展,为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准备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化学键理论和分子生物学等的产生。因此,量子力学可以说是20世纪最多产的科学理论,迄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0世纪中后期5大科学成就

30年代以来,物质基本结构、规范场、宇宙大爆炸、遗传物质分子双螺旋结构、大地构造板块学说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理论的创建,使人类的视野进一步拓展到更为宇观、宏观和微观的领域,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1、物质的基本结构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在探讨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有没有公共的基本单元。直到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这种共同的基元就是原子。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内部有一个核;1913年,玻尔指出放射性变化发生在原子核内部,于是研究原子核的组成、变化规律以及内部结合力的核物理学应运而生。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从此,人们认识到各种原子都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于是把这三种粒子和光子称为基本粒子。

但是,基本粒子并不“基本”。一方面,正电子、中微子、介子等新的基本粒子相继发现;另一方面,基本粒子还有其内部结构。60年代以来,出现了基本粒子结构的“夸克模型”、“层子模型”等,使40年代末诞生的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基本粒子物理学(又称高能物理学)至今方兴未艾,成果累累。

2、宇宙大爆炸理论

现代宇宙学的研究发端于爱因斯坦。他在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后,用它来考察宇宙的结构问题,于1917年提出有限无边的宇宙模型。1922年,弗里德曼提出的非静态宇宙模型,认为宇宙是可能膨胀的。1929年,哈勃确定了星系红移(即退行速度)和距离之间的线性关系,证实了宇宙膨胀理论。1932年,勒梅特提出了宇宙爆炸说。

1948年,伽莫夫把核物理学的知识同宇宙膨胀理论结合起来,发展了大爆炸理论,并用它来说明化学元素的起源。这一宇宙大爆炸理论在1965年发现的宇宙背景辐射现象和1998年哈勃望远镜探测到距地球120亿光年之遥的星系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3、DNA分子双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25岁的沃森和37岁的克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这一成就后来被誉为20世纪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也被认为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

DNA是遗传基因的物质载体——脱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简称。1915至1928年间,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证明了坐落在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着生物性状,从而创立了基因理论。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过去生物学界一直认为蛋白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直到1944年埃弗里等人通过实验才证明了遗传载体不是蛋白质,而是DNA。1953年DNA分子结构双螺旋模型的建立是打开遗传之谜的关键。60年代尼伦柏格等人破译了遗传密码,证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遗传密码都是相同的——DNA的4种核苷酸碱基的序列代表了基因的遗传信息,决定着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作为基因载体的DNA是生命的后台指挥者,生命的一切性状通过受DNA决定的蛋白质来表现。

4、大地板块构造学说

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认为在地质历史上的古生代,全球只有一块巨大陆地,周围是一片大洋;中生代以来,这块古陆开始分裂、漂移,逐渐成为现在的几个大陆和无数岛屿,原来的大洋则分割成几个大洋和若干小海。

大陆漂移说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由地幔对流说(1928年)、海底扩张说(1961年)等阶段,到1968年勒比雄等提出了全球大地板块构造学说,建造了全球被分为欧亚、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极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的结构模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验证,特别是海洋地质学的有力支持。

5、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948年,申农《通讯的数学理论》、维纳《控制论:关于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贝塔朗菲《生命问题》的出版,标志着交叉科学信息论、控制论、一般系统论的诞生;1957年,古德等《系统工程学》的出版为系统工程论奠定了基础。6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新的交叉科学——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理论。

交叉科学不仅沟通了为数众多的自然科学学科,而且在方******上也沟通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它向人们提供了定量、精确和最优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世纪的5大尖端技术成果

在科学的先导和生产的促进下,20世纪发展起来五大尖端技术:核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和生物技术,在能源、材料、自动化、海洋和环境等高新技术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1、核能与核技术

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反应将产生和释放出远大于机械能、化学能等产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既安全又清洁、取之不尽而用之不竭的能源宝库。

1942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首次实现了人工控制的链式核裂变反应。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52年第一颗轻核聚变的氢弹爆炸成功。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60年代以后,核电站进入实用阶段,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重要能源,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5。

核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材料、考古和环保等领域。40年代放射性同位素开始大量生产,1947年比利发明了C14测定年代的方法,1951年开始使用Co60等放射性元素治疗癌症,70年代以来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广泛应用于临床,80年代初发展到核磁共振扫描技术(MRI)。

2、航天和空间技术

1903-1914年,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以火箭为动力的航行理论,奠定了航天学的基础。1919年,戈达德提出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并于1926年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燃料的火箭。1942年,布劳恩主持设计发射的液体军用飞箭成为二战后各国火箭发展的蓝本。

1957年,苏联用洲际导弹的火箭装置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空间时代”从此开始。1961年,苏联发射载人宇宙飞船,人类首次飞向太空。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人类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个脚印。1971年,苏联建造空间站,人类首次在太空中有了活动基地。1981年,美国发射航天飞机成功,从此人类可以自由进出太空。

自50年代后期起,人类开始对月球和太阳系各大行星,以及遥远的行星际空间进行探测,至今已发射了100多颗空间探测器,去揭示宇宙的形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3、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20世纪发展最快的技术领域。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906年,三极电子管的发明使电信号放大,从而使远程无线电通信成为可能。1947年,第一只晶体管的诞生为电子电路集成化和数字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1945年问世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历了第一代(电子管,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第二代(晶体管,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第三代(集成电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和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70年代初开始)等发展阶段,80年代开始对新一代的智能计算机、光学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果。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计算机向巨型化和微型化两极发展。70年代中,巨型机的向量运算速度超过了每秒亿次;微机则进入了千家万户,标志着个人电脑时代的来临。当今,巨型机的运算速度已达每秒3.9万亿次,而计算机互联网络则在2亿多网民的学习、研究、交流、贸易甚至娱乐等方面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4、激光技术

1917年,爱因斯坦在研究光的辐射的过程中,提出了“受激辐射”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论基础。1958年激光被发现。1960年美国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它用红宝石晶体做发光材料,用发光强度很高的脉冲氙灯做激发光源,在这种受激辐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超强光束就是激光。

继红宝石激光器之后,半导体激光器(1963年)、气体激光器(1964年)、自由电子激光器(1977年)乃至原子激光器(1977年)等相继问世。

5、生物技术

基因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是20世纪下半叶蓬勃兴起和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的最前沿领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阿尔伯和史密斯发现细胞中有两种“工具酶”,能对DNA进行“剪切”和“连接”;内森斯则使用工具酶首次实现了DNA切割和组合。DNA的重组能创造性地利用生物资源,实现人类改造生物的遗传特征、产生人类所需要的生物类型的意愿。80年代以来,已获得上百种转基因动植物,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转基因药物的研制和生产则将为人类的健康带来新的福音。

除基因工程外,生物技术(即生物工程)还包括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领域。1978年首例******路易斯诞生、1996年克隆羊多莉的出现都是细胞工程的杰作;加酶洗衣粉和嫩肉粉等则是酶工程的产品;现代发酵工业始于青霉素的生产,现已大规模利用发酵工程生产抗生素等。至于根据需要对天然蛋白质的基因进行改造,生产出新的、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优质蛋白质,更是日益受到重视,被誉为第二代基因工程。

20世纪科技发展带给21世纪的遗产将包括科学的全球化、社会化,社会的科学化,科学的交叉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结合并相互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世界和平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等等。有了这些基础,人类可以满怀信心地去迎接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新时代!

(本文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中国科技史学会秘书长)

光明日报1999.12.14.
参考资料:http://www.oursci.org/ency/phil/063.htm

㈤ 冯根福的学术成果

截止2006年初 On the Efficiency of Chinese Banks And WTO Challenges。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2006(accept)
Rural-urban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output,income and consumption in China under economic reforms,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Vol。32 No。1,2005
On China's Rural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fter WTO Accession,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Volume2,,issue 3,2004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中国工业R&D效率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第6期
中国保险业效率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7 期
中国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5 年第3 期
双重委托代理理论上市公司治理的另一种分析框架--兼论进一步完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新思路,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中国民航业市场结构的特征及其有效性分析, 经济学家,2004年第6 期
中国银行业效率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8 期
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自利对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4年第6 期
公司股权的市场结构类型与股东治理行为,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6期
基于DEA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评价,系统工程,2004 年第1 期
中国上市公司总体并购活动的时间统计特征研究,经济学家,2003年第4期
民航业的需求差别定价:特点和运用, 经济科学,2003年第5期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新分析-兼评国内外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1期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变动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
级差效益不足的竞争性路桥定价的经济学分析,财贸经济,2002年第8期
上市公司绩效理论及实证研究评述,《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西方企业并购的动因、属性及绩效,经济管理,2002年第16期
中国上市公司绩效多角度综合评价及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2期
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当代经济科学,2001年第6期
我国上市公司'壳'资源利用绩效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1年第6期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上市公司产业与区域分布、规模及绩效,经济学家,2001年第6期
关于建立商业银行为主导的中小企业外部监督机制的思考,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学家,2002年第5期
中国百货零售企业规模经济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0年第9期
西安地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改组成效评价,人文杂志,2000年第2期
专著:
西安地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改组问题研究,第二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横向课题,浐灞河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发战略研究,主持人,2005年
横向课题,陕西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发战略研究,主持人,2005 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双重委托代理理论与完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主持人,批准号:05BJL023,2005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运作模式研究”批准号:02JD790018, 主持人, 2002年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陕西省上市公司绩效问题 研究, 主持人,2002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上市公司绩效多主体评价的理论方法及实证研究”,主持人,批准号:02BJY130 ,2002年
教育部资助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 中国上市公司绩效问题研究 , 主持人,1999年
陕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 陕西省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绩效评价研究 , 主持人,1999年
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科研项目,国有商业银行治理问题研究, 主持人,1998年 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中国大中型公司治理结构模式选择的理性思考》(论文、独立作者)1998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陕西省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陕西省莲花寺石渣厂脱困咨询报告》主持人,2000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陕西省国有重点企业脱困咨询报告一等奖”;
《双重委托代理理论:上市公司治理的另一种分析框架》,“陕西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㈥ 中国民航大学的学术研究

截至2013年4月,中国民航大学有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重点实验室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民用航空局共建研究中心1个、中国民用航空局科研基地7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3个、天津市工程中心1个、天津市科研基地1个。学校还拥有中国民航局航空安全办公室与学校共同建设的民航安全科学研究所。
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重点实验室
国家空管运行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民用航空局共建研究中心
适航审定技术与管理研究中心。
中国民用航空局科研基地
航空地面特种设备研究基地、空中交通管理研究基地、航空运输经济与管理科学研究基地、机务维修工程研究基地、信息技术科研基地、机场工程研究基地、民航空管研究院。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智能信号与图像处理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民用航空器适航与维修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空管运行规划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工程中心
天津市飞机维修与民航地面特种设备技术工程中心。
天津市科研基地
天津市航空法律与政策研究基地。 截至2013年4月,中国民航大学承担了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重大、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国家软科学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6项。学校航大科技获批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被科技部授予为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内中小企业专业技术服务平台资质。“飞机飞行操纵品质监控工程”项目和“飞行品质监控和飞行图形仿真系统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截至2012年3月,中国民航大学承担了72项科研课题,总经费6400余万元,其中国家与省部级32项。学校申请发明专利6项,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7项。学校发表学术论文175篇,其中SCI、EI检索53篇。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4月,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馆藏总量164.5万册、电子图书165万册、国内外数据库80个,主要包括CNKI、万方数据等大型中文数据库及IEL、EI、NSTL、OCLC、AIAA、AV-DATA等外文数字资源。图书馆通过多种途径重点收藏民航方面的文献资料、信息资源。除传统的纸型、光盘、缩微卷片等文献载体的机型、维修资料,还拥有AIAA、国道数据等大型航空数据库。2003年,成为民航无线电委员会(RTCA)会员,拥有RTCA出版的所有文献资料。2003年到2004年,图书馆和国际知名航空企业合作,陆续建起波音、空客、赛峰电子资料室,通过网络和光盘等多种形式提供最新的技术文献信息。此外,图书馆建立了能够体现学校特点的“中国民航大学优秀学生作品库”、“本科毕业论文数据库”、“重点学科期刊篇名库”等几个特色数据库。
学术期刊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是中国民航总局主管、中国民航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民用航空、交通运输、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自控、管理科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有关基础理论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新材料、新设备研制等方面的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简讯)及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动态,对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著作的介绍和评论。《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 PD)、波兰《哥白尼索引》(IC)、《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来源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收录。

㈦ 首届民航科教创新成果展在北京举办盛况如何

首届民航科教创新成果展6月13日在北京展览馆开幕。作为民航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本届展览为期3天。

民航局主办的民航科教创新高端对话会在北京展览馆报告厅召开。民航局局长冯正霖发表了讲话,并为民航科学技术奖获奖单位和主要完成人颁发证书,为首批民航重点实验室、民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民航科技创新“四型”科研院所和“五大”基地授牌。

冯正霖在此间指出,创新是世界大势所趋,是国家命运所系,是行业发展所急。中国民航要以民航强国建设为目标,正确认识科技对民航强国的引领作用,切实增强科教创新的紧迫感;正确认识教育对民航强国的基础作用,切实增强科教创新的使命感;正确认识人才对民航强国的支撑作用,切实增强科教创新的责任感。

统计数字显示,近5年来,民航科教投入累计近100亿元。

来源:中国新闻网

㈧ 2020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

2、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2020年1月11日,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使用,它被中国人亲切地称为“中国天眼”。1994年,在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的倡议下正式立项,历时22年建成。

12月2日,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月表采样和封装,成为全球第三个攻克这项技术的国家。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闪耀在月球表面的那一刻,无数国人热泪盈眶,这一刻等太久了。

㈨ 如何从自身出发为建设民航强国做贡献

努力学习航空知识,考入航空学校。做好准备,为祖国航空添砖加瓦。在学校这个阶段一定要好好学习理论,把基础打扎实了,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为以后飞行做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目前来看飞行学院的课本教材上的知识都是飞行,气象,导航等等这些科目的背景知识和基础原理;

如果时间富裕的话,也可以跟专业课老师聊聊目前国内前沿水平的知识,因为很多民航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引进都是通过各大高校来推进的。所以学校的老师很可能也有参与其中,对很多新技术了解的很透彻;

虽然这些技术在波音和空客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对于刚起步的商飞确实很重要。总而言之,飞行这工作是个技术活儿,如果专心搞飞行,一心向上,好好学习肯定没错,如果走行政岗位,那就要求除了飞行外,为人处世应对合理,当然也是可以为建设民航强国做出一份贡献的。

(9)民航科研成果扩展阅读

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不断的发展,中国的各行各业在大的发展前景中也在不断的发展。其中民航事业的发展是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民航事业的强弱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强弱以及在当今世界格局中所占据的国际地位。

近年来中国的民航事业发展迅速,而随着民航事业的发展,民航人才建设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因此建设民航,献身民航,努力为建设中国民航强国做出贡献。中国虽然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我国的民航事业发展却是很不乐观。

当今世界主要以波音和空客两种民航客机为主,现今中国的民航客机绝大部分采用这两种客机,没有自主研发的全系列属于我国的民航客机。因此建设中国民航强国是我们作为民航一份子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㈩ 列举科技成就方面的有哪些

2、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2020年1月11日,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使用,它被中国人亲切地称为“中国天眼”。1994年,在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的倡议下正式立项,历时22年建成。

12月2日,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月表采样和封装,成为全球第三个攻克这项技术的国家。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闪耀在月球表面的那一刻,无数国人热泪盈眶,这一刻等太久了。

阅读全文

与民航科研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
国家歌曲版权限制 浏览:860
开题预期成果怎么写 浏览: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试题答案 浏览:741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 浏览:70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记录表 浏览:59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