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国水土流失的情况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观中国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亿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我每天关注着这些单调的数字思索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古老”的话题,思索着在我这个年龄段难以理清头绪的问题,可是问题的复杂性让我绞尽脑汁,头皮生疼也不知道如何下手去解决,我也知道凭我小小的能量对中国这个“老大难”的问题也只能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但看到上面的数据,我想,任何一个有一点社会责任感的人也不能无动于衷,所以就列出上述数字,让大家一起来行动。
“从我作起,从现在作起”,从此,关心一切有关环保的问题。
从现在起,我不再用一次性木筷。
从现大起,我用手帕,不用“手帕纸”。
只因为关心环境,爱护树木,防止水土流失。
只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为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被刮去1厘米厚的土层,流失的氮、磷、钾相当于4000万吨化肥。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缺少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请发消息给我,并附上问题的连接,谢谢
B.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哪些
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在黄土高原地区。
主要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是根本的原因。
自然原因:1
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解理发育,多孔隙。2
降雨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动力条件充足。3
黄土高原自然条件不稳定,处于多种过度地带。
人为原因:主要是破坏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如,毁林开荒,工矿企业建设。开挖地表土采矿等。
另外,长江中上游地区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尤其是江西省。自然原因就是降雨多,且多丘陵,地势崎岖。人为原因差不多和黄土高原相同,主要是人口增长,对耕地需求增大,毁林开荒
C. 我国水土流失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 南方低山区
D.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哪些,并分析其成因
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在黄土高原地区。
主要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是根本的原因。
自然原因:1 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解理发育,多孔隙。2 降雨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动力条件充足。3 黄土高原自然条件不稳定,处于多种过度地带。
人为原因:主要是破坏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如,毁林开荒,工矿企业建设。开挖地表土采矿等。
另外,长江中上游地区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尤其是江西省。自然原因就是降雨多,且多丘陵,地势崎岖。人为原因差不多和黄土高原相同,主要是人口增长,对耕地需求增大,毁林开荒
E. 我国水土流失的资料
我国水土流失概况
2005年07月19日17:27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几乎每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分布之广,强度之大,危害之重,在全球屈指可数。我国的农业耕垦历史悠久,大部分地区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为12%,有些地区不足2%,水蚀、风蚀都很强,据20世纪50年代初期统计,水蚀面积150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30万平方公里,合计占国土面积的29.1%,年均土壤流失总量50余亿吨,其中约17亿吨流入海洋。到1990年,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88万平方公里(表3)。
从流失的程度来看,轻度流失面积为186万平方公里,中度流失面积77.7万平方公里,强度流失面积为47.63万平方公里,极强度流失面积为25.76 万平方公里,剧烈流失面积为29.95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度以上流失面积占50%。目前全国农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约4867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8%,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
根据地形特点和自然界某一外营力起主导作用的原则,目前,将我国水土流失类型区分为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和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又可分为五个二级类型区,即:①西北黄土高原区,②东北黑土区(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③北方土石山区,④南方红壤丘陵区,⑤西南土石山区。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又可分为:三北戈壁沙漠及沙地风沙区和沿河环湖滨海平原风沙区。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包括北方冻 融土侵蚀区和青藏高原冰川侵蚀区两个二级类型区。
全国七大流域和内陆河流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表4),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区60万平方公里面积中,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可以说黄土高原是世界水土流失之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量3700吨/平方公里·年,最严重的地区高达5~6万吨/平方公里·年,每年从黄土高原输入黄河三门峡以下的泥沙达16亿吨,其中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造成黄河下游河床每年淤高10厘米。目前,下游河床高出地面3~10米,最高达12米,成为有名的地上悬河。每年虽耗费大量财力和人力加高河堤,但河堤越加越险,后患无穷。
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年平均侵蚀模数为1130~1750吨/平方公里·年。东北三省和内蒙部分旗盟的水土流失达18.5万平方公里。其中黑土区虽属缓坡,但多为长坡(1000~2000米),雨量集中,雨强大,土壤也容易流失,土壤侵蚀模数每年达6000~10000吨/平方公里。内蒙、新疆与东北西部的风蚀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沙漠与戈壁东西绵延近万里,气候干旱。因风沙危害,土壤沙化、碱化,危及西北、东北及华北各省。
南方红壤丘陵区,同样也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长江流域以南的红壤丘陵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67.48万平方公里。这些地区,由于人多耕地少,山大坡陡,雨量充沛,特别是暴雨多,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在高雨量的冲击下,很容易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特别是有深厚花岗岩风化壳的红壤地区,严重者土壤侵蚀模数也在1000吨/平方公里·年以上,使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大幅度减产。仅长江上游35.2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区的土壤流失量就达15.6亿吨,年均侵蚀模数达4432吨/平方公里。由于长江流失的泥沙颗粒粗,只有1/3细泥沙进入干流,2/3的粗砂、石砾淤积在上游水库、支流和中小河道,给小河的防洪和水库灌溉、供水、发电带来很大危害。
中国水土流失状况表(1993年)
省 区 水蚀面积(平方公里) 风蚀面积(平方公里) 流失总面积(平方公里)
北京 4829.95 0 4829.95
天津 402.51 0 402.51
河北 58085.52 12877.12 70962.64
山西 107730.33 166.25 107896.25
内蒙 158100.13 640531.13 798631.26
辽宁 63714.98 1933.13 65648.11
吉林 24097.30 15784.50 39881.80
黑龙江 112559.79 7666.42 120226.21
陕西 120404.95 11572.57 131977.52
甘肃 106936.83 129252.06 236188.89
宁夏 22897.11 15975.95 38873.06
青海 40060.30 142647.09 182707.39
新疆 113843.00 836403.00 950246.00
河南 64754.67 0 64754.67
山东 50373.24 10295.30 60668.54
西藏 62056.89 50592.24 112649.13
江苏 9161.91 0 9161.91
安徽 28853.45 0 28853.45
浙江 0 25708.00 0 25708.0
江西 45653.08 152.00 45805.08
福建 0.00 250.00 21380.00
台湾 8887.60 8887.60
湖北 68483.53 0 68483.53
湖南 47156.81 0 47156.81
广东 11381.22 0 11381.22
海南 455.04 0 455.04
广西 11142.93 0 11142.93
四川 184153.96 0 184153.96
贵州 76682.45 0 76682.45
云南 144470.34 0 144470.34
全国
1794169.22 1876099.19 3670268.41
资料来源: 水利部1993年发布的资料(表3)
( 表4)中国水土流失分布
流域 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面积 (万平方公里) 土壤侵蚀量(亿吨) 占流域面积(%)
长江 180.00 62.00 34.4 24.00
黄河 75.00 46.00 61.3 16.00
海河 31.90 12.00 37.6 4.02
淮河 27.00 5.90 21.9 2.30
珠江 45.00 5.80 12.9 2.26
松花江、辽河 124.60 42.00 33.7 7.68
太湖 3.60 0.296 8.2 0.14
其他流域(内陆河、直接入海河流、国际河流等) 473.00 193.00 40.8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亿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为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被刮去1厘米厚的土层,流失的氮、磷、钾相当于4000万吨化肥。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缺少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F. 我国水土流失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呈现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流失强度大,
侵蚀严重区比例高;
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等三大特点。
G. 中国水土流失土地怎样分布
根据2002年1月水利部公布的“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力侵蚀(简称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占46%),风力侵蚀(简称风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占54%)。在上述面积中,水蚀与风蚀交错地区水土流失面积26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
从流失的程度来看,轻度流失面积为186万平方公里,中度流失面积77.7万平方公里,强度流失面积为47.63万平方公里,极强度流失面积为25.76万平方公里,剧烈流失面积为29.95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度以上流失面积占50%。目前全国农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约4867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8%,而西南和西北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两个地区,其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4.85%和22.39%。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
全国七大流域和内陆河流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区60万平方公里面积中,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1%,可以说黄土高原是世界水土流失之最;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东北三省和内蒙部分旗盟的水土流失达18.5万平方公里;内蒙、新疆与东北西部的风蚀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沙漠与戈壁东西绵延近万里,气候干旱。因风沙危害,土壤沙化、碱化,危及西北、东北及华北各省;南方红壤丘陵区,同样也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其水土流失面积达67.48万平方公里。
【
根据2002年1月水利部公布的“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力侵蚀(简称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占46%),风力侵蚀(简称风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占54%)。在上述面积中,水蚀与风蚀交错地区水土流失面积26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
在全国的水蚀面积中,不同侵蚀强度等级的面积分别为:轻度侵蚀80万平方公里(占49%),中度侵蚀56万平方公里(占34%),强度侵蚀18万平方公里(占有1%),极强度侵蚀6万平方公里(占4%),剧烈侵蚀3万平方公里(占2%)。
在全国风蚀面积中,不同侵蚀强度等级的面积分别为:轻度侵蚀79万平方公里(占42%),中度侵蚀25万平方公里(占13%),强度侵蚀25万平方公里(占有13%),极强度侵蚀27万平方公里(占14%),剧烈侵蚀35万平方公里(占18%)。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不同,影响到水土流失的特点也不同。为了根据不同的水土流失特点有区别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把全国粗略地划分为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南方石质山区、风沙区、平原区等七个大的水土流失类型区。
】
H. 分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
我国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西北黄土高原区从内蒙古河口镇至陕西、山西的龙门区间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其主要危害是:水土流失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I. 我国水土流失 特征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呈现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区比例高;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等三大特点。
J. 我国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划分(二级分区)
中国水土流失类型分区:
北纬38以北地区——风力侵蚀位置区
分布地区:新、青、甘肃、蒙
侵蚀方式:吹 蚀
形态表现:沙化和沙漠、戈壁
北纬38-35——风蚀水蚀类型区
分布地区:甘肃、内蒙、陕西、山西
侵蚀方式:风蚀为吹蚀,水蚀为面蚀和沟蚀
形态表现:局部沙化和鳞片状沙堆,沟谷纵横。地面破碎
l北纬35以南——水蚀类型区
分布地区:淮河,长江、珠江流域一些省区和海南台湾
侵蚀方式:面蚀为主,沟蚀次之
一二级地形台阶区的高山及东北寒温带地区——融冻侵蚀类型区
侵蚀方式:泥流蠕动
重力侵蚀类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