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律对基本农田的划定有哪些规定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第二章划定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作为规划的一项内容,明确基本农田保护的布局安排、数量指标和质量要求。
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第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具体数量指标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级分解下达。
第十条下列耕地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管理:
(一)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
(三)蔬菜生产基地;
(四)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区周边的耕地,应当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退耕还林、还牧、还湖的耕地,不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第十一条基本农田保护区以乡(镇)为单位划区定界,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由县级人民政府设立保护标志,予以公告,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档案,并抄送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或者擅自改变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标志。
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确认,或者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授权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组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确认。
第十二条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时,不得改变土地承包者的承包经营权。
第十三条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技术规程,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1)划定成果公告扩展阅读:
国土部:全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
国土资源部近日下发《关于全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的通知》(简称《通知》),明确以守住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为目标,巩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完善保护措施,提高监管水平,确保到2020年,全国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46亿亩,基本形成保护有力、建设有效、管理有序的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格局。
《通知》提出,巩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已经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特别是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原则上不得随意调整和占用。重大建设项目、生态建设等经国务院批准占用或调整永久基本农田的,按照有关要求补划相当数量和质量的永久基本农田。
《通知》明确,加强永久基本农田管理。从严管控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变用途,严禁通过擅自调整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避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审批,严禁未经审批违法违规占用。坚决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
B. 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程序是怎样的
一、下达指标
根据国家的和省政府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划定任务指标,市县(市、区)要层层分解下达到各乡镇、村委会,落实到地块。
二、组织工作
县级人民政府成立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划定工作在县级人民政府统一组织领导下,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以乡、镇为单位开展。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划定工作班子,做到工作方案和计划周密,专项经费落实。乡级人民政府在县级人民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有专门力量负责做好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划定工作的具体组织和落实。
三、调查核实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后,从实际需要出发,对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与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对原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核查,看是否掌握了基本农田变动情况;实地核实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是否符合规划、划定面积是否符合上级规划的指标要求、划入范围的地类和地块图斑是否与实地一致。发现实际情况与规划不相符合的,须进行及时调整纠正。
四、调整划定
根据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和调查核实情况,绘制乡级(或村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指标并落实到地块;在基本农田保护图上,标出地块位置编号(以上内容在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可直接反映的,也可不再绘制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乡镇填写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和面积登记表,县级填写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汇总表。做到图、表与实际情况相符。
基本农田保护期限和基础数据做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和基础数据相一致。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划定工作适应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二条规定的耕地,特别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等周边地区没有规划为建设用地的耕地,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区和需要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耕地,预留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外。有条件的地区采用微机制图和微机化管理。
五、建立标志
主要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周边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须建立明显保护标志。保护标志的设立须符合经济、实用、整洁、美观的原则,讲求实际效果,保持常年清晰。标志也可利用原有基本农田保护牌。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由当地人民政府在明显位置向社会长期公告。
六、建立档案
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乡级人民政府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划定工作成果档案,并抄送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做到有关图、表和文字报告齐全,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保护汇总表上报地(市)级和省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档案资料管理须符合基本农田保护日常管理的需要。
七、建章立制
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划定工作完成后,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
八、成果验收
按照验收基本要求与内容,采取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一)自查
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划定工作完成后,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开展自查。自查完成后,县级人民政府向地(市)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
(二)初验
地(市)级人民政府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接到验收申请后,组织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划定工作的各项内容与成果进行初验。对申请验收县(市)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划定情况,要进行实地查验,实地查验面积不低于30%。符合要求的,向省级人民政府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将初验意见和申报的有关材料一并上报。
(三)复验
省级人民政府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验收申请后,组织验收组,对初验成果进行复验,对重点地区,要进行实地抽查。经验收不合格的,应提出整改要求,限期纠正并重新组织验收。
(四)公布
验收合格后,由省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下发验收合格的通知或证书,并通过媒体进行公布。
(五)总结
验收结束后,地(市)级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认真进行总结,并将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划定工作情况和验收结果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C.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是国土资源部批复吗
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抄
基本农田区划定界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确认,或由省,自治区,政府授权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组织土地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确认。
D. 请问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项目项目中的基本农田检验分析报告该怎么写都需要包括哪些内容
综合分析拟划定基本农田的位置分布、面积、地类构成、质量等级信息等;分析基本农田划定面积是否达到上级下达指标要求,面积相差数量、相差原因等;分析基本农田划出与划入的原因、面积、质量等级变化情况、地类构成变化情况等。
E. 广东省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成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市级规划图件比例尺一般为:市级1:10万左右、县级1:5万左右,文本附图以或A3幅面为宜。图件成果包括:
(1)土地利用现状影像图。最新正射遥感影像,含行政边界,政府驻地标记,河流、水库、湖泊及山脉名称,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名称及图例等要素。
(2)土地利用现状图。含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图斑及地类编码,行政边界,政府驻地标记,河流、水库、湖泊及其名称,公路、铁路、管道运输线路、机场、港口名称及图例等要素。
(3)土地利用空间管制规划图。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反映规划的交通布局、各类园区和重大项目等要素,划定禁止建设区(浅绿色)、允许建设区(浅红色)、限制建设区(浅黄色),图上各类控制区面积应与调控指标衔接。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在土地利用空间管制规划图基础上,重点落实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城镇用地、工矿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确保约束性指标与图上面积一致。其他用地参照用途管制区的规定表示。
(5)土地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图。在现状图上标出“三旧”改造、25度以下园地山坡地改造、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围填海造地等各项重大工程开展的类型、范围、面积、时限。
(6)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调整图。以现状图为底图,叠加原划定基本农田及新划定的基本农田(按新的基本农田任务目标),反映基本农田调整情况。
(7)中心城市控制范围图。比例尺1:1万~1:5万,与城镇规划协调衔接,划定中心城市扩展边界。
(8)建设用地二次开发利用规划图。现状建设用地面积超过土地总面积20%的市、县,需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重点对存量、低效建设用地的二次开发利用进行规划安排(比例尺根据需要自定)。
(9)其他专题分析或示意图件。包括节约集约用地情况分析图,补充耕地潜力分析图、重大建设项目分布图、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图等。
F. 测绘成果密级的划分是怎样的
测绘成果密级的划分:
1)绝密级测绘成果
包括:国家大地坐标系、地心坐标系以及独立坐标系之间的相互转换参数;分辨率高于5’×5’,精度优于±1mgal的全国性高精度重力异常成果;1:1万、1:5万全国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地形图保密处理技术参数及算法。
2)机密级测绘成果
包括:国家等级控制点坐标成果以及其他精度相当的坐标成果;国家等级天文测量、三角测量、导线测量、卫星大地测量的观测成果;国家等级重力点成果及其他精度相当的重力点成果;分辨率高于30’×30’,精度优于±5毫伽的重力异常成果;精度优于±1m的高程异常成果,精度优于±3″的垂线偏差成果;涉及军事禁区的大于或等于1:1万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及其数字化成果;1:2.5万、1:5万、1:10万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及其数字化成果;空间精度及涉及的要素和范围相当于上述机密基础测绘成果的非基础测绘成果。
3)秘密级测绘成果
包括:构成环线或者线路长度超过1000m的国家等级水准网成果资料;重力加密点成果;分辨率高于30'×30'~1°×1°,精度在±5mgal~±10mgal的重力异常成果;精度优于±(1~2)m的高程异常成果,精度优于±(3~6)的垂线偏差成果;非军事禁区1: 5 000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或多张连续的、覆盖范围超过6km2的大于1:5000的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及其数字化成果;1:10万、1:25万、1:50万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及其数字化成果;军事禁区及国家安全要害部门所在地的航摄影像;空间精度及涉及的要素和范围相当于上述秘密基础测绘成果的非基础测绘成果;涉及军事、国家安全要害部门的点位名称及坐标;涉及国民经济重要设施精度优于±100m的点位坐标)。
G. 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的基期采用哪一套数据
采用乡镇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区域,但要用最新变更数据库进行处理,扣除变更中的非耕地等不适合基本农田的地类,并重新计算面积。
H. 主要成果
一、划分矿床类型与矿产预测类型
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础上,按照空间、时间和成因为主要因素,参照著名的典型矿床进行划分,共划分出五种预测类型和14个矿床式。预测类型分别为沉积型、层控(内生)型、热液型、风化型(残坡积型)和火山-沉积型。主要是沉积型矿床,其次为火山-沉积型和层控型,热液型、残积坡积型重晶石矿资源较少。沉积型、火山-沉积型和残积坡积型重晶石矿容易识别,层控型重晶石呈充填交代脉状、浸染状、囊状等形式产出。14个矿床式分别为:秦巴式、大河边式、湘黔式、石榴村式、李坊式、宋官疃式、潘村式、谭子山式、大豁落井式、镜铁山式、铺沟式、大池山式、南庄坪式、象州式。
二、典型矿床研究
在矿床类型与矿产预测类型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26个典型矿床,分别为贵州天柱大河边,湖南贡溪,广西三江板必重晶石、来宾市洪江,湖北省随县柳林,四川省城口县巴山,陕西省安康市石梯,甘肃省肃北大豁落井、文县东风沟,福建永安李坊,安徽石榴村、石桥,浙江临安冷田边,湖北枝城南庄坪,四川彭水,河南汲县大池山,陕西勉县铺沟,浙江绍兴西裘,广西象州县潘村,山东宋官疃,湖南谭子山、秀山,甘肃镜铁山,广西象州县寺村,扶绥县思同、鹿寨黄冕,广东水岭,报告中抽取了15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矿床,并对其进行了所属的成矿区带、区域成矿条件、矿体特征、成矿机制及成矿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总结,绘制了成矿模式图。
三、成矿区带研究
根据成矿的构造背景及成矿作用性质、产物及强度等矿化信息,划分了中国重晶石矿Ⅲ级成矿区带。讨论了各成矿区带的划分原则,给出了区域成矿构造背景及矿产预测类型、规模和成矿时代,共划分出九个成矿省和23个Ⅲ级成矿区带。
四、矿集区及成矿远景区研究
在典型矿床及成矿区带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构造背景、岩相古地理及成矿条件等因素,划分出九个重晶石矿矿集区,分别为甘南-陕西南-鄂北沉积型重晶石矿集区、黔东-湘西-桂北沉积型重晶石矿集区、鄂西南-川东南-黔中层控(内生)型重晶石矿集区、邢台-汲县-运城层控(内生)型重晶石矿集区、安丘-临沭-含山热液型重晶石矿集区、闽西南沉积型重晶石矿集区、桂粤热液型重晶石矿集区、锡铁山-镜铁山-青铜峡火山-沉积型重晶石矿集区、桂粤琼风化(残坡积)型重晶石矿集区。矿集区的划分基本反映了沉积型、层控(内生)型、火山-沉积型、热液型、风化(残坡积)型重晶石矿矿床的自然分布和成矿的集聚区,表现了我国重要重晶石聚集区的基本特征。对五个资源潜力在2000万吨以上重要找矿远景区的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初步预测重晶石矿远景资源量10.2亿吨。可作为化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矿种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的基础。
I. 本次研究的划分方案
4.2.2.1 层序界面的识别
众多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不同的沉积盆地中,虽然盆地的构造性质不同,但在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序列中均可识别出6类具不同控制因素、发育规模和识别标志的界面(表4.4),其中同类界面的各项特征及其所限定的层序结构、叠加样式和时间跨度基本一致。由此可以认为,此6类界面可作为划分旋回级次的基本标准。不同级别的层序界面具有不同的成因特征和宏观识别标志,识别和划分层序界面的最直接和最客观的手段,是对野外露头和钻井岩性标志的研究,如利用构造不整合面、大型侵蚀冲刷面、水进超覆面、岩性突变面和最大湖泛面等具有特殊成因意义的界面,结合剖面结构和相序变化划分层序,其中以构造和沉积不整合界面的识别最为重要。
表4.4 层序界面的级别划分及其控制因素和主要识别标志
(据郑荣才,2000)
(1)区域性构造运动形成的不整合界面(I级界面)
此类界面一般为构造不整合面,成因与区域构造运动特别是板块构造运动有关,因此,此类界面通常限定了整个盆地性质和沉积充填序列。加里东运动使整个华北地台隆升暴露,形成了区域性不整合面,奥陶系与石炭系之间缺失了约1.32亿年的沉积,属于I级层序界面。奥陶系碳酸盐岩受隆升暴露影响发育岩溶角砾,顶部为区域性铝土质风化壳,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大型构造削截面。
(2)局部构造运动形成的不整合界面(II级界面)
此类界面出现在原型盆地的各个沉积充填演化序列之间,与盆地构造演化各阶段相对应,成因与盆地构造演化各阶段的应力场转换有关。因此,其分布范围遍及整个盆地和对应构造演化各阶段的平行不整合面,具较大幅度的穿时性。早奥陶世的怀远运动,使得南华北地区隆升,造成南高北低的古地理格局,从而使中奥陶统向南超覆,南部冶里组—亮甲山组遭受风化剥蚀,下奥陶统与中奥陶统之间的形成一不整合界面,即为II级层序界面,可做为SS1与SS2的层序界面。
另外,通过将河南鹤壁大峪、太参3井等剖面对比研究,在峰峰组底部以一层灰黄色泥晶白云岩与上马家沟组分界,太参3井底部夹角砾状微晶灰岩,向上为灰质云岩、泥质云岩、粉晶云岩、砂屑粉晶云岩,角砾状泥质云岩、含泥云质灰岩和石膏。沉积旋回为萨布哈—湖—潮间—局限海环境,与上马家沟期沉积旋回完全相反。结合峰峰组的沉积分布范围大大缩小及全球海侵事件分析,说明该沉积旋回是由于加里东运动的隆升加速,从而消减了全球海侵的影响。因此在中、上奥陶统之间实际上也存在一局部构造运动不整合面,为SS2与SS3的层序界面。
(3)大型冲刷间断界面或岩性、岩相突变界面(III级界面)
大多数区域性海(或湖)退作用形成的界面属于Ⅲ级界面,成因与同一构造演化阶段中的次级构造活动强度周期性幕式变化有关,与之相关的界面主要表现为上、下地层呈大型冲刷接触的岩性、岩相突变关系,虽然在盆地范围内往往具有低幅穿时界面性质,但仍具有重要的等时对比意义。下奥陶统亮甲山组底部以海退形成的一套砂砾层作为与冶里组的分界标志,在河南辉县以北、林县白龙庙等剖面表现十分明显,发育有海退形成的大型斜层理。这一界面可以作为划分三级层序OSQ1与OSQ2的界面。在下马家沟组一段与二段之间,区域上表现为贾汪页岩与上部的灰岩分界,也是一典型的Ⅱ型岩性岩相转换面,可作为OSQ3与OSQ4的层序界面。上、下马家沟组之间为灰岩与白云岩的岩性转换面,在大部分地区下马家沟组底部发育有白云岩角砾与上马家沟组分界,以此可以划分出OSQ4与OSQ5的层序界面。根据岩性、岩相变化,上马家沟组三段各发育一个三级层序,分别为OSQ5、OSQ6和OSQ7。根据前人(李君文,2004)对河北峰峰地区峰峰组的层序划分方案,将该地区峰峰组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OSQ8和OSQ9。
4.2.2.2层序划分
通过对前人层序划分方案的总结,并根据南华北地区有代表性的基干剖面和大量的辅助剖面及钻井剖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层序划分方案,奥陶系包括3个超层序、9个三级层序(表4.5)。
在奥陶系中可以识别和划分出9个三级层序,分别命名为OSQ1~OSQ9。下奥陶统包括OSQ1~OSQ22共22个三级层序,它们构成了SS1超层序;中奥陶统包括OSQ3~OSQ9五个三级层序,构成SS2超层序;上奥陶统大部分地区缺失,仅在部分地区出露峰峰组,SS3发育不完整。由于区内奥陶系主体为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型沉积,低位体系域沉积难以在区内进行对比研究,本书从方便体系域的全区对比角度出发,依据从简原则对三级层序划分主要做了TST和HST划分。从年代地层学上讲OSQ1,OSQ2,OSQ8,OSQ9平均每个层序延续的时限为5.15Ma,OSQ3~OSQ7平均每个层序延续的时间仅为1.16Ma。
表4.5 南华北地区奥陶系多重地层划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