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结合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果,浅析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促进中国对外开放。
⑵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什么
1、经济建设成就斐然。首先,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鼓励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发展,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首先发展东部的同时,进行西部大开发,改变了西部的落后面貌。并适时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充分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制造业第二大国。相比较改革开放之初的一穷二白,进步显而易见,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了400多倍,制造业从占世界份额的1%,提高到10%以上。同时,中国在航天、高铁、水电站、核电站、运载火箭、核武器、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超级杂交水稻等方面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社会生活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事业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或一定的成就。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数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学生数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后在农村和城市推广了免费义务教育,中国在实现教育公平上迈出了第一步。中国在社会保障、医疗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展。中国人男女寿命分别达到71岁和74岁,比1978年提高了4岁多。 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得到充分发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2007年在全国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 在国家统一方面,提出一国两制解决了香港、澳门的回归和平稳过渡。
3、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缺乏基本自由,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民逐渐获得了经济自由、以及部分的政治自由、社会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言论自由、迁徙自由,绝大多数国民的公民权利获得保障;中国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民主政治有所进展;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事业在曲折中前行。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⑶ 摄影意图怎么写
应该立足帮助观者更好了解作品,可以按以下要素形成简要的简介: 1、摄影作品的题名。根据作品内容提炼,如果是组片要根据这组照片需共同反映的来提炼个合适的、最好是有点画龙点睛味道的主题。2、简要说明核心内容、背景,可带上一句拍摄者或编辑拟表达意图点到为止。3、拍摄的基本...
⑷ 论述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化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表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民实现了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版性跨越。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权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具体事例:“神舟“系列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的成功发射;青蔵铁路的建成通车;奥运会与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等。
⑸ 我国现阶段改革成果取得的原因
1.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基本经验在于中国遵循了经济增长“四色定理”.中国和世界发展历史充分证明,经济增长“四色定理”——和平稳定、开放结构、人力资本、结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遵循“四色定理”,经济就发展,社会就进步.
⑹ 改革开放的科技的成就有哪些(附图片)
照片网络一下就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得到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各项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加
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中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国家用于科技事业的财政拨款为1689亿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长达13.4%。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在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据统计,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3710.2亿元,是1991年的26.1倍,年均增长22.6%;按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R&D支出为280.8元,是1991年的22.8倍。2007年R&D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49%,比1991年增加0.84个百分点,表明社会资源配置对于自主研发的倾斜逐年加大。从2006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研发投入总量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之后,已成为世界第六的研发投入大国。
(二)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截至2007年底,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等五类专业技术人员2255万人,是1978年的5.2倍。同时,我国科技人力投入不断增加,科技研发人员的水平与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到2007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454.4万人,是1991年的2倍;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折合全时人员达173.6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42.3万人年,分别是1991年的2.6倍和3倍;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70.3%提高到82%,增加了11.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的研发人员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二、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企业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
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近年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尤其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稳固,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
统计结果显示,在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中,各类企业支出2681.9亿元,是2000年的5倍,占全社会R&D支出的72.3%,比2000年高12.3个百分点;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支出2112.5亿元,是1995年的14.9倍,年均增长达25.3%,大中型工业企业R&D支出占全社会R&D支出的比重已达56.9%,比1995年高出16.3个百分点。
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国家重点企业中的工业企业基本都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至2007年,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已有49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4023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07年投入研发经费超过800亿元,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超过2万亿元,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该基金自1999年6月启动以来,共安排资助资金逾70亿元,其中2007年安排12.6亿元。创新基金为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基础研究工作得到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基,代表了一国原始创新的能力,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三十年,我国基础研究得到长足发展并进入跃升期,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某些领域已处于世界前列。
近年来,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2007年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174.5亿元,是1995年的9.7倍;用于基础研究的人力投入达13.8万人年,是1991年的2.3倍。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涌现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广泛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纳米科学、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一批原始性创新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大疾病防治及创新药物发现、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预测等重点战略需求领域的一批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化工、钢铁、铝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气勘探开发等行业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涌现出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一个新粒子、精确测量银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阳系距离、新型铈基金属非晶结构材料金属塑料研制成功、澄江动物群化石的发现、完成水稻第四号染色体全序列测序工作等基础研究成果,也表明我国的基础研究发展正处于一个比较活跃的创新阶段。
四、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一)高技术产业成就瞩目
为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前沿,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下同)。二十多年来,863计划顺利实施,使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研制、微电子装备、能源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的生长点,培养和凝聚了一批高技术创新型人才和团队,为我国高技术研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
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据统计,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348亿美元,是1986年的111.3倍(1986年以前无该项统计);其中出口3478亿美元,进口2870亿美元,分别是1986年的484.4倍和57.6倍;进出口贸易实现了由1986年的逆差42.7亿美元到2007年顺差608亿美元的转变。高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07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份额为28.6%,比1986年的2.3%增加了26.3个百分点。
(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得到推进
1988年,政府开始批准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持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不断推进,区内企业不断增加,区域集聚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加速形成。至2007年底,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从1990年的27个发展到54个,区内企业数由1600多家发展到超过4.8万家,从业人员由12.3万人增加到650.2万人;2007年实现总收入和总产值分别达到5.5万亿元和4.4万亿元,分别为1990年的726倍和769倍。高新技术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地。
五、科技产出成绩斐然,重大成果振奋人心
(一)科技奖励凸现成就,重要成果层出不穷
据统计,从1981年到2007年,我国共累计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万项;累计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8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9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099项;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等十二位科学家获得2000年开始评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获得了国家奖励。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各个领域硕果累累,重大成果影响深远
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尖端领域涌现出了一系列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成果。
在航天科学领域,我国不仅掌握了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术,还迎来了两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特别是“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中国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测的新领域。
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纳米电子学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获突破性进展,6000米自制水下机器人完成洋底调查任务,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系统正式启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图谱的绘制,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乳光牙本质Ⅱ型、汉孔角化症等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体细胞克隆羊、转基因试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技术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外,三峡工程成功完成,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全部投产,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成功解决冻土施工的世界性难题;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成功建成并投入使用;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新能源技术、原子能技术、高能物理等各个新老学科均涌现出了一批较有影响、意义深远的重大成果。
(三)专利事业取得长足进展,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明显改善
专利情况是反映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发明创造,促进技术交流,国家于1985年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专利法》实施二十多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明显改善,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增加。从1986年到2007年,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以16.7%和25%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递增,至2007年底,我国专利部门已累计受理国内专利申请331.5万件,授权专利179万件。其中2007年当年受理国内专利申请58.6万件,是1986年的25.4倍;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申请15.3万件,是1986年的20.2倍;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为26.1%。2007年授予国内专利权30.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3.2万件,是1986年的354.9倍;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为10.6%,比1986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来看,据世界各主要国家均为成员的《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显示,200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5456件,排名从1997年的第22位跃升至世界第7位。
(四)论文数量与质量均有提高,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近年来,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逐年增加,也迅速缩小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200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论文达40.5万篇,是1990年的4.6倍。而据国际上几种较有影响的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的最新数字显示,《科学论文索引(SCI)》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7.1万篇,是1987年的14.6倍,论文总量的世界排位从1987年的第24位跃升到2006年的第5位;《工程索引(EI)》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3.6万篇,是1987年的15.7倍,世界排名从第10位升至第2位;《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6.5万篇,是1987年的36.7倍,世界排名从第14位跃居第2位。从论文引用情况看,从2002年到2006年共有69.2万篇《SCI》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是1995到1999年间累计量的4.9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整体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的科技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很多领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科技,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⑺ 改革开放的成果
历经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沧桑巨变。在群星闪耀的30年进程中,资本市场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资本市场是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经济学家华生在讲这一句话时,平静的语调中透着一份沉甸甸的厚重感。
循序渐进至巨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层面,GDP翻了几番、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更大变化则在于人们的社会观念、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改变。“而且这种转变具有不可逆性,从一定意义上说,这30年几乎超过了中国历史几千年的社会进步。”华生道出了所有中国人的感受。
经过这30年发展,中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了中期,并奠定了城市化的基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迅速提升,经济实力已进入全球前四,中国近代几百年以来的强国梦已开始实现。但是,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期间也经历了大大小小不少风波。华生说,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几乎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怀疑与批评的声音。“其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对中国改革国内批评的声音多,而国际上则往往是肯定的多,外部反而比内部看得更清楚。”
华生认为,正确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30年,是为了今后30年走得更好,因为今后30年发展任务更伟大、更艰巨。目前我国人均收入接近2000美元,从东亚和拉美一些国家发展情况看,在人均收入达到2000美元后都遇到了发展瓶颈,甚至出现停滞和倒退。“今后30年,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非常巨大。”华生说。
他认为,过去30年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首先是因为改革开放的方向选对了。“即改革坚持了市场化方向,开放坚持了国际化方向。”其次,改革开放的基本战略正确。在中国历史上,方向对的改革却屡屡挫败,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到戊戌变法等基本都以失败而告终。而现代中国改革开放30年第一次打破了这一怪圈,其中重要原因是选择了正确战略——“转化存量、发展增量”。即坚持“双轨战略”循序渐进,通过累积效应引发巨变,使发展又稳又快。“这使在每个阶段的推进中,支持改革的力量都能胜出。”
中国经济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因为当时农村最穷最落后,变革的要求最强烈,改革阻力也最小;后来再到城市改革,包括价格改革等逐步推进。开放也是从个别特区开始,再到部分特区,然后在全国分梯度开放。
“中国改革始自经济改革,自从中央提出‘以人为本’以来,实际上进入社会改革阶段。现在要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医疗、卫生、教育等改革,都是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今后中国还会进入政治改革阶段,这种安排也是坚持了循序渐进原则。”华生表示。
资本市场是重要成果
“资本市场是中国改革开放非常重要的成就之一。”华生总结说。改革开放已经30周年,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到20年。资本市场发展历史虽然比较短,然而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我国股市规模、市值占GDP比重、交易量、交易系统的先进性等,都出现大幅跃升。“中国资本市场短短十几年时间,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国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
资本市场的出现和发展,是上世纪80年代股份制改革成果的推进。尽管改革开放前10年没有股票市场,但是前10年的改革为其出现打下了基础。“当年公司制改革、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等,为股市打下了基础。”华生说。
另外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又对国企改革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当初单纯的股份制改造阻力重重,而且监管体系不健全,价值很难体现。“而资本市场出现以后,大家看到了上市的好处,看到了资本市场的魅力,这推动了大型国企的股份制改造,并推动了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建立。”
过去中国经济“血液系统”完全靠银行,因此金融风险非常大,累计的金融坏账数以万亿计。资本市场出现以后,逐步发展直接金融,减少了间接金融,降低了整个金融风险。“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开始发挥,有力地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应对新问题要有高超艺术
华生认为,经过30年改革开放,现在我国面临着高速发展后出现的许多新问题。这其中一部分是原来经济体制改革本身没有完成的,需要继续推进改革。如价格体制尤其是要素价格改革,以及能源、资源等重要生产资料价格改革等,就是价格双轨制改革没有完成的地方。“另一部分是新出现的问题,比如当前的通胀、人民币升值压力、国际收支双顺差、收入差距扩大、城市化、环境污染等,这些都是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新问题。”
应对上述问题,华生认为一方面需要继续推进改革,另一方面也需要宏观经济管理的高超艺术。“有些问题可以通过改革进行解决,有些问题则并非单纯改革就能解决。如对于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问题,不能简单地市场化、自由浮动就解决问题了,这样反而会出大问题。”
华生表示,在经济领域近年来出现两种问题交织,即经济改革的继续推进与宏观经济管理艺术的问题。“尤其是后一方面问题,即使将来经济改革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宏观经济管理艺术的问题也将永远存在,就如当前的美国、欧洲国家等同样面临头疼的宏观经济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中的国家,对宏观经济管理艺术要求更高。”华生坦言
⑻ 建国60年摄影大赛创作意图怎么写
用图片来展现中国的发展历程,每个时代都有标志性的事物,图片就是最好的记录.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时代的写照
⑼ 参赛作品的拍摄意图和创意点是什么意思
...拍摄意图指的是你拍摄的人、物、景等所要诠释它们意思是什么!比如说,我拍摄一颗松树...我的摄影意图主要体现在它的树皮,松树的树皮是一块一块的,它们之间有很多沟痕...这个会让你想到什么???母亲冬天容易开裂的脚、人与人之间的一些代沟、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版图???创意点是指你拍摄的角度以及思维的角度一定要与众不同,让你所拍摄的东西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⑽ 改革开放成果的文章
神六飞船:改革开放的又一重大成果!
[中华是我亲爱的家] 于 2005-10-12 20:43:51上贴
--------------------------------------------------------------------------------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不再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那种积贫积弱,不再是六七十年代那种贫困落后!
而今日早晨神六飞船的成功的发射升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成果!
是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恢复了高考,培养了一大批在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优秀知识分子,在老一辈科技人员的知识已经明显老化的情况下,这些中青年知识分子毅然挑起重担,承担起航空航天的开发研究的重任。是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力更生能力,为神州飞船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看世界,主动吸收世界科学技术最新成果,推动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的新发展。是改革开放,从根本上否认了“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错误口号,落实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为知识分子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航空航天专家才能的发挥。是改革开放,进一步树立了中国人民的自信,推动了载人航天工程重大决策的制定。
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样,也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的根本动力!
毋须讳言,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高,人的权利和自由得不到充分尊重。对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说到底,要靠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任何走回头路的做法,都是没有出路的。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必定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成长,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做出更大贡献!
*****************************************
我坚信,只有思想上的站立,才有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真正站立。
笨笨~~~这都不会!自己去网上找呗!